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6篇)

时间: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1

1.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尘肺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40~66岁、平均(53.0±6.3)岁,均在贵州省专业诊断机构依据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尘肺,且病情处于稳定期,其中,Ⅰ期9例、Ⅱ期25例、Ⅲ期6例。

1.2治疗方法

(1)中医药治疗:依据中医理论将患者分为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肾虚血瘀、痰浊阻肺等类型,给予辩证施治,如予补肺汤、血府逐瘀汤、百部丹合神效散、金匮肾气丸等中药治疗,部分患者予针灸治疗。(2)综合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并由专门医师负责监督执行。①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用鼻、呼气用嘴,呼气时口唇呈吹口哨状用力呼出;腹式呼吸,指导患者用鼻缓慢吸气并使腹部凸起,呼气时用口呼出并配合腹肌收缩使腹部下沉;立式呼吸,指导患者双腿并拢,两臂上举时吸气、放下时呼气;坐位呼吸,指导患者双腿自然下垂坐于椅上,两手置于膝盖,缓缓深吸气到最大肺容量,然后屏住呼吸3s再缓缓呼出。每天训练2次,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训练时间15min。②运动训练。如呼吸肌训练,指导患者使用FG-01型呼吸训练器仪,每日训练2次,每次10min;有氧运动,指导患者步行、骑功率自行车、打太极拳、做医疗体操等有氧运动训练,运动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增加,并依据患者心率决定运动强度,每次训练30~45min,每周3~5次。③文娱活动训练。通过开展园艺、钓鱼、绘画等活动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学会调整身体姿势和自我放松,建立起日常生活中的有效呼吸。观察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5%肺活量时呼气量(FEF25)和50%肺活量时呼气量(FEF50)、呼气峰流速(PEF)及6min步行能力等指标改善情况。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及训练后,患者的FVC、FEV1、FEF25、FEF50、PEF等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6min步行能力也由治疗前的(252.08±215.80)m提高至治疗后的(455.54±257.55)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5)。

3讨论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2

【摘要】目的探讨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对胸椎前路手术患者对疾病认知、治疗的依从性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将前入路胸椎手术病人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由医护人员以传统方式对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即深呼吸、缩唇呼吸、咳嗽训练、人工阻力呼吸训练等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则采用与家属同步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指导。结果观察组对训练特定知识的掌握、治疗的依从性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健康指导能促进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术后患者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脊柱前路手术患者家属健康教育

胸椎前路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较大,术后易发生肺不张、肺炎、胸膜腔积液等,加上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创腔引流管等,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敢咳嗽,排痰不畅,从而干扰患者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并发肺部并发症。呼吸功能训练是改善肺功能,预防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1]。传统的康复指导是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自行消化运用,由于病人文化背景不同,或是受疼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信息接收不全,影响康复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指导对胸椎前路手术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确定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8年2月~2011年2月入住我院骨伤科择期手术的前入路胸椎手术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相同。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文化程度、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及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教育者为责任护士。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包括入院介绍、术前指导、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术后指导、出院宣教等,采用口头讲述,动作示范等授教形式,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讲解为主。观察组则采用由我科统一制定的方案对患者和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指导及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表1)。具体步骤:(1)入院24小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指导各种检查目的、要求及配合方法。(2)入院后第2日至手术日。家属与患者同时接受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指导家属放松紧张情绪;教会病人使用放松疗法;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准备项目及配合要点;练习病人床上大小便。(3)术后第1日至出院。术后第1~3日,指导进食高热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督促患者进行深呼吸的锻炼,并进行有效咳痰;指导四肢关节的伸屈活动锻炼;床上活动时,妥善固定引流管;术后第3~5日,引流管拔出后,嘱患者吹气球;术后5~7日遵嘱协助患者配戴腰围摇床半坐卧位,无不适时可借助助行器配戴腰围下地行走。

表1呼吸训练方法

1.2.2评价指标(1)患者熟知呼吸功能训练方法,理解训练对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意义,并遵从训练方法执行。(2)满意度评价我科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健康知识的掌握及满意情况,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表2)

表2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讨论

3.1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提高了康复指导的渗透力和有效性。从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基层医院多是农村患者,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不一,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再由家属监督和指导患者实施,避免了病人由于受术口疼痛、留置引流管,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信息接收不全而影响康复效果。同时建立了护、患、家属同步交流平台,通过实施健康指导,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调整,以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为工作的终结,从而真正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3.2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对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胸椎前入路手术造成胸臂肌肉的损伤,术后胸痛明显,呼吸肌破坏较显著,肺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而影响患者康复[2]。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能使患者自主支配不同部位的呼吸肌活动,术后呼吸功能训练能主动地配合管理[3],克服伤口疼痛,提高呼吸运动频率。本研究责任护士从入院后第二日即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家属的参与不仅能从情感上给予患者支持及鼓励,同时增强了健康指导的渗透力,让患者更能理解呼吸功能训练对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使患者克服害怕切口疼痛不肯咳嗽排痰的心理障碍,主动配合呼吸功能训练,从而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p<0.005)。

3.3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于进行责任护士、患者及家属的互动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训练指导,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使患者和家属更能理解配合各种治疗护理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加之有家属的随时监督和指导,更能保障了健康指导的渗透性,真正达到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精湛的手术技术结合完美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要求护士不仅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并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传播能力,才能让医、护、患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邵剑,张馨,黄瑛等.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心处科手术病人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1):401.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呼吸和太极拳训练

我们对78例COPD缓解期病人进行了呼吸和太极拳锻炼,并于锻炼前后检测其肺功能的变化,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78例由上级医院转入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稳定期轻度和中度COPD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年龄54-71岁,平均(66.4±4.2)岁,吸烟史:62例有吸烟史(其中11例目前仍在吸烟),16例从未吸烟,所有患者均病情稳定1个月以上。

病例诊断和选择标准:(1)COPD诊断均符合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1]。(2)呼吸困难分度:轻度:在平地行走或上缓坡时出现呼吸困难,在平地走时,步行速度与同年龄体格相似的健康者相同,但在上缓坡或上楼梯时则落后;中度:与同年龄体格相似的健康者一起在平地或爬楼梯时有呼吸困难;重度:在平地用力即有气短,甚至在休息时也有气短。选择中度和重度呼吸困难的患者。(3)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期值的60%)。(4)近1年中没有类似训练,无影响训练的疾病如严重的精神紊乱,医学状态严重或不稳定以及未接受激素及营养支持治疗,排除合并肿瘤、结缔组织病、肝和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

1.2方法呼吸训练方法:(1)缩唇呼气法:以鼻吸气,缩唇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解呼出,一般吸气时间为2秒,呼气时间逐渐延长或保持到10秒以上。(2)缩唇-腹式呼吸法:取卧位,将两手分别放在上腹部和前胸,嘱患者采取较慢、较深的呼吸经鼻吸气,升高腹部达最大隆起,缩唇缓慢呼气并用手适当加压帮助收腹。呼吸期间,保持胸廓部最小活动幅度或不动。(3)深呼吸法:患者取坐位、卧位或侧卧位,集中精神,姿态自然,放松全身肌肉,缓慢深吸气到最大肺容量后屏气,开始屏气时间为2-5秒,逐渐增加到10秒,然后缓慢呼出。太极拳训练方法:每天早晨在公园进行约30min的太极拳训练,训练时接受专业太极拳老师的指导,要求患者精神放松,呼吸深慢,气沉丹田,以调心(意)调息、调形(身)为主要方式[2]。在训练时配合常规治疗方法。训练6个月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在治疗前后以修正BOPD量表评定呼吸困难指数,分值0-10分。肺功能检查主要测定指标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出FEV1/FVC(%)。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结果

结果显示,呼吸和太极拳锻炼前后肺功能及呼吸困难指数改善情况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

3讨论

COPD是一组以不可逆气道阻塞为指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明了,给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系统呼吸训练方法的治疗目的就是纠正错误呼吸,重新建立正常的呼吸模式,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肺泡换气量,减少呼吸时的能量消耗,缓解呼吸困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缩唇呼气锻炼时,由于气体是缓缓呼出,此方式延续呼气气流下降,提高气道内压,减缓气道动力压迫,使等压点移向中央气道,防止气道早期闭合而引起肺内气体大量滞留。采用缩唇呼气,使腹式呼吸更能有效地补偿胸部病变时胸式呼吸的不足,可提高肺及胸廓的顺应性,降低肺通气的阻力,增加吸气肌力,提高肺通气的动力。采用缩唇呼气,使得呼气肌均主动参与收缩,更能增强和锻炼膈肌,腹肌,肋间内肌,下胸部肌肉活动,改善其收缩和舒张功能,促进肺内残留气排出,清除肺部积聚的杂质,增加肺容量,充分供给机体活动所需的氧气。

太极拳强调调心,调息和调形,调心能使人体耗能减少,贮能增加,有助于体力恢复,提高健康水平。调息可通过自我调节,用意识调节呼吸使之变得深、长、细、缓、匀诱导大脑皮层入静,有助于增加机体能量储备,降低机体应急反应,以利于机体的全面调整和修复,因而有一定的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呼吸和太极拳锻炼特别强调采用腹式呼吸,这样可锻炼膈肌与腹肌,增强收缩力。调形可使机体放松,减少非随意肌的兴奋程度和随意肌参与紧张工作收缩的纤维数目,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休息。

本文结果表明呼吸和太极拳锻炼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运动训练方式值得在肺功能康复中应用。

参考文献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4

吸入性肺炎是指吸入来自鼻咽部分泌物或胃内返流的强酸、固体食物等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常见,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更高[1]。因此,早期有计划地根据病情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增强肺活量,促进疾病康复。我科自2002年以来对40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0例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为1.7:1。年龄分布在65~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5±7.9)岁。其中65~70岁13例(占32.5%),71~80岁20例(占50.0%),81~90岁7例(占17.5%)。

1.2治疗方法40例患者均给予吸氧和基础疾病治疗,并依据痰培养(或BAL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全部患者均联合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抗生素,包括稳可信、青霉素、头孢菌素、泰能及灭滴灵等。由于5例患者并发真菌感染,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用大扶康或氟康唑治疗。

1.3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50.0%),好转15例(占37.5%),死亡5例(占12.5%),死亡患者均为反复吸入胃液或胃内容物者。

2康复训练的方法

本组病例除死亡5例外均于入院2~10天内根据病情按医嘱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2.1吞咽功能训练根据吞咽障碍部位对吞咽功能各方面进行训练,以增强其协调能力。

2.1.1咽部冷刺激训练训练时应选择合适的,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30°,头部前屈,膝关节下放一软枕。刺激方法: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应大范围(上下、前后)、长时间地触碰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在上、下午各进行20~30次,当开始经口摄食时,进食前以冷刺激进行口腔内清洁,既能提高食块知觉的敏感度,又能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从而减少误咽。如出现呕吐反射,则应终止,以免呛咳、误咽。同时加强口面部肌群运动,嘱患者每日做开闭颌、鼓腮、咀嚼、空吞咽等动作。

2.1.2发音训练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而体内器官很难接近,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嘱患者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发“wu”音。发音训练一般在晨间护理后及午睡起床后进行,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

2.1.3舌部运动嘱患者开口,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作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按压硬腭部,每隔5min作1次以上运动,每天3次,分别于早、下午进行。若患者不能自动进行舌部运动时,护士可用压舌板在舌部按摩或嘱患者将舌伸出时用纱布轻轻把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

2.2进食训练

2.2.1进食时的最佳进食前应嘱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15~30min,让患者坐直或头稍前倾45°左右。

2.2.2食物选择根据老年人饮食特点,选择易被患者接受的食物,再配适量疏菜汁和果汁,将食物做成冻状或糊状。

2.2.3进食的协助患者进食时,护士可协助患者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一般食团摄入每次以1汤匙大小为宜,放入食团后可将匙背部轻压舌部一下,刺激患者吞咽。每次进食小食团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部,每咽下一口应清理口腔1次。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可适当给患者喝一口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前及吞咽时憋住气,这样可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对完全不能吞咽,不能摄入足够饮水量与热量的患者,可用鼻饲的方法进行鼻饲,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效后再行经口饮食训练。

2.3咳嗽训练

2.3.1指导并鼓励患者有效咳痰,避免痰液潴留具体方法:让患者尽量取坐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用力进行2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

2.3.2超声雾化吸入痰液粘稠不宜咳出,可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20ml加木舒坦针15mg雾化吸入,每日1次,每次15~20min,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3结果经康复护理后情况:患者均于入院后10~15天治愈出院。

3讨论

做康复护理时要针对老年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阅历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还应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通过以上康复训练,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使患者进食时与吞咽功能密切配合,从而避免发生误吸,促进有效排痰[2]。本组病例经有效训练,无一例发生误吸。因此,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营养和配合其他治疗,可缩短病程,保证患病期间的营养供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COPD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疗效影响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83-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作为一种慢性肺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尤其高。非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最佳康复方法为家庭护理【1】,有临床研究发现,对COPD患者行社区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患者享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社区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的疗效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65-85岁,平均年龄为(73.5±5.8)岁。患者的临床病症包括痰量过多、血痰或黄痰、自主呼吸困难、咳痰困难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85-130mmHg,动脉血气分析为PH7.0-7.30,动脉氧分压40-63mmHg;基于患者病症与体征均给予祛痰镇咳、平喘、解痉挛及抗感染对症治疗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本次研究根据患者病情、住院情况、缓解效果等信息建立患者个人档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社区护理:包括使患者充分了解COPD疾病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如COPD的病理生理、呼吸和咳嗽技巧、节能原则、放松训练、药物吸入技巧、急性加重期行动计划、健康生活方式(戒烟、营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情绪的管理)、休闲娱乐及长期家庭氧疗等。

2护理方法

2.1.1对照组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日常护理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戒烟,向患者讲解日常口服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叮嘱患者按时服用与复查。

2.2.1研究组护理采用电话方式或上门方式给予患者社区护理指导;护理1-14天给予4次护理,15-28天护理2次,29-56天护理2次,共护理8次;护理期间还就患者认知情况及机体指标进行检查、检测,还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护理内容。社区护理干预包括戒烟戒酒劝导、吸氧干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训练干预及中医干预六项内容。(1)戒烟戒酒劝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COPD发病机制及吸烟、喝酒对疾病的影响,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戒酒方案,指导患者科学习惯的养成。(2)吸氧干预:长期氧气支持是缓解COPD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护理过程中要向患者讲解氧气支持的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每日1~2L/min低流量氧气吸入,每天15h以上。(3)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给予患者更加全面的照顾与关心(老年患者给需要子女陪同),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4)饮食干预:检测患者体重指数,科学计算患者的能力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科学搭配饮食(糖类、脂肪、蛋白质科学比例为5:3:2);日常饮食要引导患者以维生素补充为主,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饮食理念。(5)训练干预:训练护理干预是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重要环节,常用的训练方法有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行立式呼吸训练等,针对活动能力有限的老年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宣教,耐心、细心示范动作帮助患者掌握训练技巧。(6)中医干预:中医理论将COPD发病根源归为痰饮伏肺与久病肺虚,结合患者病症给予通阳、化痰及涤痰等辩证治疗,调节患者机体环境,改善患者病症。(7)自我监测病情应使患者了解COPD容易季节性反复发作,且每发作一次便会加速疾病的进展,因此自我识别病情是否加重非常重要。(出现下列3项中的至少2项改变):①呼吸困难加重;②咳痰;③痰变为黄脓痰,症状改变至少持续24h以上),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

2.2.2观察指标护理前后检测患者肺功能,记录比较患者体征中VCmax、PEF、FEV1、FEV1/FVC四大指标变化【2】;测定患者6-MWD(6分钟步行距离)并计算患者平地15分钟步行最大距离与最快速度;采用生活质量考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定,生活质量考量表由我院参照相关标准自行设计,其中包括7项社会活动指标、7项焦虑评量指标、8项抑郁评量指标、13项生活能力评量指标,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低。

2.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相关资料行t或χ2检验,用P

3结果

3.1两组患者肺功能及6-MWD改善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本文研究组COPD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包括戒烟戒酒劝导、吸氧干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训练干预及中医干预六项护理要点,各项护理要点均围绕患者呼吸模式的改善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落实,均有明确的护理目标,可以切实改善患者机体状况,推进患者疾病恢复。我院在进行COPD患者社区护理时着重为患者制定了呼吸训练方法,常用的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行立式呼吸训练等,各种呼吸训练方法相互辅助应用能够延缓患者呼吸流苏【3】,保持患者气道内气压充足维持患者进行正常的呼吸活动,该种基于患者呼吸模式改善的护理方案可以在改善患者肺功能、保证患者呼吸正常循环的情况下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本文80例老年COPD患者临床护理观察结果显示,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吸氧护理、训练干预、戒烟戒酒劝导、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状况,减少患者肺功能损伤,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提升患者呼吸效率,保证患者正常的肢体活动。相比于年轻的COPD患者,老年COPD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几率明显较高,该种消极情绪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影响极为不利,加强对老年COPD患者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家属多陪伴老年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少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次数,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富兰.社区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疗效研究[J].中外医疗,2013,26(14):127-128.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骨关节疾病;护理;康复

骨关节疾病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疗程较长,长时间卧床造成活动受限,各项生理机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易出现褥疮、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康复护理是骨伤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功能锻炼恢复患者的关节运动功能,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本文对康复护理在骨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髋关节疾病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5.8±4)岁;其中陈旧性股骨骨折15例,类风湿髋关节炎2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8例,增生性髋关节炎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1.2.1基础护理手术前,均常规化验检查,对患者的心、肺等器官功能进行检查,常规备皮,使用碘伏消毒。术后每隔2h对患者血压、体温、呼吸、脉搏等进行测量,连续记录24h,密切观察异常情况及切口渗血情况,必要时更换敷料加压包扎。

1.2.2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应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安抚患者情绪,介绍我院的先进技术和优势,介绍治愈的病例,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1.2.3指导术前,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说明术后应采取的正确,并协助练习摆放正确,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外展患肢30°,屈曲患髋小于45°,严禁侧卧,双腿之间放置厚枕或外展架[1]。

1.2.4康复训练患者入院即开展患肢康复训练,进行股四头肌和直腿高抬训练等长收缩运动。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方案,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开始时以肌肉收缩锻炼为主,上肢锻炼以增强主动握力,如患侧关节主动屈伸、扩胸运动等,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下肢锻炼以负重为主,增强股四头肌等的收缩力,待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可以适当保持几秒钟,再重复锻炼,直到肌肉感到酸痛为止[2]。在训练时严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避免强力牵拉。

1.2.5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使患者易受感染,故在护理中要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①褥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正确使用排便器,对受压部位定时进行按摩,鼓励加强引体向上锻炼,必要时采用气垫床缓冲受压部位压力。②挛缩、畸形:为了避免关节畸形、挛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调整,根据人体组合原理,合理矫正其姿势,保证关节处于良好的功能位。③肺栓塞:每例患者肺栓塞临床表现不同,患者出现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立即给予止痛、吸氧、溶栓和控制心力衰竭等治疗,可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肺栓塞进行预防,必要时做胸外按压[3]。④肺部感染:保证室内空气流通,使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预防感冒等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鼓励患者进行自主排痰、深呼吸等训练,每天定时拍背,必要时可通过雾化吸入治疗。

1.2.6日常护理方法指导患者加强个人卫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畅通。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屈髋训练,术后3个月平躺,双腿之间放置支撑物,保持两腿分开,应避免侧卧位。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9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

1.4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平均随访6~8个月,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n)

3讨论

骨关节疾病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患者普遍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对预后的担忧等会使其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因此,医务人员应在治疗前即开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指导患者入院即开展功能训练,术后依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进行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减少意外创伤、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科学系统地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建芳,雷春丽.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综合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4):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