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例(12篇)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1
关键词:中药学;道地药材;龙骨
中药的历史十分悠久,但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中药学》教材却是十分年轻,始于1959年,迄今才50岁。正值建国60周年之际,回顾中药学走过的历程,探讨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对于中药学的发展是必要和有益的。
50年来,中药学发展迅速,形成很多研究的热点,例如:病理生理条件下中药十八反的实验研究、药对和配伍与药效和成分变化的关系;药材研究如紧缺贵重药材的栽培或养殖以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道地性研究,炮制工艺和机理研究;产品开发(治疗、保健和抗衰老等),国际通行的GMP生产规范在我国逐步普及;标准化研究,包括药材、医院制剂、新药,其基础是有效物质和安全性的确定。中药学学科地位随之不断提升,1990进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行列,到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时上升为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收入中药学词条。2002年教育部公布四所中医药大学为中药学重点学科点,涌现出一批中药学精品课程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中药学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与时俱进,《网络中药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总之,在生产、科研、教学、医疗、商贸等方面中药学的进步,与1959年之前相比,可谓“突飞猛进”,以上所述必然挂一漏万。但是,如果与西医学、西药学和同样是具有浓重传统的农学等相比,中药学的进步又是缓慢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年轻,构成一门独立学科必备三要素,即:要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要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要有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对照这三要素不难发现,中药学显得十分“虚弱”,但不能特殊,而需自强,其路如下。
调整中药学发展重点。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明晰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2004)云,“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这一定义轻视或忽略了中药物质复杂性研究,中药是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如果武器不精良(没有物质基础作保证),很难想象“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会达到期望的目标,这可以从高等教育用最新的《中药学》(2009年)总论可以看出,所谓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的起源、历代本草著作、药性理论、中药采制备集等),尤其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并无新的突破。同样,许多名老中医一直在抱怨药材质量“今不如昔”,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也证明过去“一花甲”,“唯物”不够,提示今后应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例如,国家标准和大学教科书规定赤芍和白芍均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而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却大相径庭。一个物种的相同药用部位成为两种效用很不相同的中药,实在不可思议和让人匪夷所思,究竟是博大精深,还是故弄玄虚,实有必要而且迫切需要向受教育者、使用者和其他学者说清楚,讲明白,至少要把问题的尖锐性和挑战性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药用栽培和观赏栽培的芍药(技术方法各适应于用根和赏花的需要)均存在显著差别,为完整准确地表达赤、白芍的来源,建议白芍定义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经药用栽培,采收后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赤芍定义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野生居群的干燥根。黑体字为极其重要的关键词,省略了就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现代中药白芍(药用栽培芍药)的生产是明末清初以后的事情(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名出1935年《药物出产辩》,四川中江白芍栽培始于19世纪初)。花卉史称,观赏芍药的栽培始于魏晋而盛于唐宋。显而易见,张仲景时代没有现代白芍,其所创制的含芍药方剂在现代来应用均宜以赤芍当之。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中药学要跻身于现代科学行列,学术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就现状而言,中药学独立自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以有错不纠(当然很难纠)和含“冤”不申,两种现象加以说明。有错不纠的例子很多:《中国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当成枳。实际上中药枳实、枳壳和“橘窬淮而北为枳”的枳应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宽昭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曾误将Liriope称为麦门冬属,《中国植物志》虽改称山麦冬属,但将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称为“湖北麦冬”就极端错误,应该称“湖北山麦冬”,以免误导医患;《中国植物志》的荆芥Nepetacataria从来就不作荆芥入药、葶苈Drabanemorosa从来就不作葶苈入药,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从来就不作威灵仙入药,所谓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从来就不是正品中药骨碎补,科属种的中文名都不恰当。中药植物来源的中名错误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国植物志》将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叶半夏改为虎掌;将Seseli由邪蒿属改为西风芹属。问题是在《中国植物志》错了而不改或未改时,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坚持真理的权利在我们手中,用与不用事关中药学自主意识,不宜小看。谢宗万从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为毒蛆草科,相应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为毒蛆草[2],强调独行菜属(Lepidium)必须改为葶苈属以符合中药葶苈来源的实际情况,这种精神应该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当面对甲骨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院士和权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坏甲骨文)和“糟蹋化石”的指控时,没有申辩就把《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载的龙骨、龙齿给删除了,从1985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只是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其实“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历代本草和现代《中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龙骨,是距现在几万年到几百万年前古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化石,其形状很不规则,硬度大,有裂隙,几乎没有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来刻写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龙骨,而是龟甲和牛骨[3],时间距今不过三千多年,完全没有石化,化石与非化石,数万年和三五千年差别如此之大,混为一谈,实在是不科学!“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药铺售的“龙骨”中发现了巨猿、板齿犀、铲齿象、三趾马等考古需要的珍贵化石。西方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比较客观:“龙骨因为可以作为药物而为人们重视这一事实,曾经帮助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国动物化石的知识在2~15世纪的这段时间遥遥领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动物学者、古人类学家寻着“龙骨坡”、“龙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龙骨的村民的向导下,由此种捷径(包括逛中药铺)获得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历代医药学家发现和运用龙骨治病,以及群众性采挖龙骨的实践,光靠考古学家个人的力量,恐怕难有作为。龙骨、龙齿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的卓越功效,清宫御医用白龙骨等药治愈光绪年间太监总管崔玉贵(地位仅次于李莲英)迁延数年的鼻衄,民众内外伤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龙牡壮骨颗粒(国药准字Z42022662)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多汗夜惊等有近20年连续使用历史,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年产值逾亿)。由此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发明龙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骨有关的化石虽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这类远古哺乳动物遗骨的药用资源是丰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考古价值或考古价值很低的,值得开发利用。通过对遍布全国的龙骨收购点和销售店的巡查监测,请化石专家对采挖、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识别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的识别能力,实现既增加考古新发现的机会和成就,又保证了医疗需求的“双赢”。过去那种“过河撤桥”、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钙一类物质代用龙骨的建议是对龙骨治病科学性的蔑视。事实上,一味禁止,但龙骨采挖和应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取不承认主义的效果甚微,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刻不容缓。鉴于五花龙骨被历代医药学家推崇,与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加以收载。
完善知识体系。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药学虽然上升为一级学科,但注明“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在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药学仍然处于二级学科的地位,这表明中药学尚未完全构成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急待完善,二级学科的建设十分紧迫,中药学其他学科(360.4099)留下了很大的增加空间,已经分设的数目太少,很不适应中药学复杂性的需要,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等多是建立在植物化学、药理学、植物学、生药学、药剂学的基础上,“特有”不足,这些都有待教研、临床和生产实践来解决。中药学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待统一和确定,只有统一才有可能达到严密的、逻辑化的要求。统一的方法途径参照国际上成功经验,即在提出原则并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解决分歧或纷争,例如为什么使用“道地药材”而不使用“地道药材”是因为“道地药材”出现于16世纪初明朝政府官方颁布的《本草品汇精要》,既具有合法性,更符合科学名词术语厘定的“优先律”原则。“道地药材”的概念或定义应该符合优良性、时空性、全面性、准确性、防伪性、概括性等六项原则,“道地药材”是物质性概念,而“药材道地性”是理论性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英文翻译应符合简洁明了、便于英文行文(单词性而非解释性)的原则,故似以geoherbals和geoherbalism来表示相对较好。
提高中药队伍学术和业务水平。中药学的高、中等教育搞了50多年,培养了数以千计专业人才,但是基本上主宰不了中药的命运,龙骨只不过是若干典型例证之一,今后应重视培养把握方向、解决关键问题的权威和将帅人才。另一方面,中药学师资队伍肩负着培养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重任,包括作者在内所有高、中、初从业人员都需要学习,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和充实中药学专业知识,这是关系到中药学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实现中药学自强的根本保证,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落到实处。从管理的层面上说,应尽快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学术民主机构和裁决程序。仍以龙骨为例,前述指控用龙骨“人吞商史”根据的是一个离奇传说,在王懿荣死后31年、刘鹗死后22年的1931年,一个记者以“汐翁”的笔名在《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龟甲文”一文,杜撰了一个后来2009年还被媒体反复宣传的故事,大意是说,晚清学者王懿荣因病服药,见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有类似文字的痕迹,导致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学的诞生,文史专家多次指出其时间、地点、名称、情节都漏洞百出,仅视为传说,但某些中药界的资深专家至今还在宣传这个故事,并误以为是给龙骨“增光添彩”,可见他们对取消龙骨标准已20多年不知情(不应是麻木不仁吧)。如果信息透明,列为重大学术问题,对全国具有中药本科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在网上征询意见,取得的结果再召开类似听证会形式(足够的专家人数和专业代表性),充分讨论龙骨问题,恢复龙骨标准应该是指日可待的。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全社会对中药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达到业内外再学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的效果。“万马齐喑”、少数人独断,对中药和中药学发展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中药学要成为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当的、真正的、完全的一级学科,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唯物求实,直面药材危机、理论危机和人材危机而不是回避,为中医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是中药学自强的战略目标所系,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胡世林,王国荣.商州枳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37138.
[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37.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
调整中药学发展重点。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明晰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2004)云,“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这一定义轻视或忽略了中药物质复杂性研究,中药是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如果武器不精良(没有物质基础作保证),很难想象“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会达到期望的目标,这可以从高等教育用最新的《中药学》(2009年)总论可以看出,所谓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的起源、历代本草著作、药性理论、中药采制备集等),尤其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并无新的突破。同样,许多名老中医一直在抱怨药材质量“今不如昔”,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也证明过去“一花甲”,“唯物”不够,提示今后应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例如,国家标准和大学教科书规定赤芍和白芍均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而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却大相径庭。一个物种的相同药用部位成为两种效用很不相同的中药,实在不可思议和让人匪夷所思,究竟是博大精深,还是故弄玄虚,实有必要而且迫切需要向受教育者、使用者和其他学者说清楚,讲明白,至少要把问题的尖锐性和挑战性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药用栽培和观赏栽培的芍药(技术方法各适应于用根和赏花的需要)均存在显著差别,为完整准确地表达赤、白芍的来源,建议白芍定义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经药用栽培,采收后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赤芍定义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野生居群的干燥根。黑体字为极其重要的关键词,省略了就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现代中药白芍(药用栽培芍药)的生产是明末清初以后的事情(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名出1935年《药物出产辩》,四川中江白芍栽培始于19世纪初)。花卉史称,观赏芍药的栽培始于魏晋而盛于唐宋。显而易见,张仲景时代没有现代白芍,其所创制的含芍药方剂在现代来应用均宜以赤芍当之。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中药学要跻身于现代科学行列,学术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就现状而言,中药学独立自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以有错不纠(当然很难纠)和含“冤”不申,两种现象加以说明。有错不纠的例子很多:《中国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当成枳。实际上中药枳实、枳壳和“橘窬淮而北为枳”的枳应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宽昭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曾误将Liriope称为麦门冬属,《中国植物志》虽改称山麦冬属,但将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称为“湖北麦冬”就极端错误,应该称“湖北山麦冬”,以免误导医患;《中国植物志》的荆芥Nepetacataria从来就不作荆芥入药、葶苈Drabanemorosa从来就不作葶苈入药,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从来就不作威灵仙入药,所谓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从来就不是正品中药骨碎补,科属种的中文名都不恰当。中药植物来源的中名错误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国植物志》将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叶半夏改为虎掌;将Seseli由邪蒿属改为西风芹属。问题是在《中国植物志》错了而不改或未改时,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坚持真理的权利在我们手中,用与不用事关中药学自主意识,不宜小看。谢宗万从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为毒蛆草科,相应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为毒蛆草[2],强调独行菜属(Lepidium)必须改为葶苈属以符合中药葶苈来源的实际情况,这种精神应该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当面对甲骨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院士和权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坏甲骨文)和“糟蹋化石”的指控时,没有申辩就把《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载的龙骨、龙齿给删除了,从1985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只是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其实“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历代本草和现代《中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龙骨,是距现在几万年到几百万年前古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化石,其形状很不规则,硬度大,有裂隙,几乎没有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来刻写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龙骨,而是龟甲和牛骨[3],时间距今不过三千多年,完全没有石化,化石与非化石,数万年和三五千年差别如此之大,混为一谈,实在是不科学!“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药铺售的“龙骨”中发现了巨猿、板齿犀、铲齿象、三趾马等考古需要的珍贵化石。西方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比较客观:“龙骨因为可以作为药物而为人们重视这一事实,曾经帮助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国动物化石的知识在2~15世纪的这段时间遥遥领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动物学者、古人类学家寻着“龙骨坡”、“龙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龙骨的村民的向导下,由此种捷径(包括逛中药铺)获得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历代医药学家发现和运用龙骨治病,以及群众性采挖龙骨的实践,光靠考古学家个人的力量,恐怕难有作为。龙骨、龙齿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的卓越功效,清宫御医用白龙骨等药治愈光绪年间太监总管崔玉贵(地位仅次于李莲英)迁延数年的鼻衄,民众内外伤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龙牡壮骨颗粒(国药准字Z42022662)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多汗夜惊等有近20年连续使用历史,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年产值逾亿)。由此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发明龙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骨有关的化石虽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这类远古哺乳动物遗骨的药用资源是丰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考古价值或考古价值很低的,值得开发利用。通过对遍布全国的龙骨收购点和销售店的巡查监测,请化石专家对采挖、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识别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的识别能力,实现既增加考古新发现的机会和成就,又保证了医疗需求的“双赢”。过去那种“过河撤桥”、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钙一类物质代用龙骨的建议是对龙骨治病科学性的蔑视。事实上,一味禁止,但龙骨采挖和应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取不承认主义的效果甚微,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刻不容缓。鉴于五花龙骨被历代医药学家推崇,与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加以收载。
完善知识体系。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药学虽然上升为一级学科,但注明“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在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药学仍然处于二级学科的地位,这表明中药学尚未完全构成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急待完善,二级学科的建设十分紧迫,中药学其他学科(360.4099)留下了很大的增加空间,已经分设的数目太少,很不适应中药学复杂性的需要,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等多是建立在植物化学、药理学、植物学、生药学、药剂学的基础上,“特有”不足,这些都有待教研、临床和生产实践来解决。中药学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待统一和确定,只有统一才有可能达到严密的、逻辑化的要求。统一的方法途径参照国际上成功经验,即在提出原则并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解决分歧或纷争,例如为什么使用“道地药材”而不使用“地道药材”是因为“道地药材”出现于16世纪初明朝政府官方颁布的《本草品汇精要》,既具有合法性,更符合科学名词术语厘定的“优先律”原则。“道地药材”的概念或定义应该符合优良性、时空性、全面性、准确性、防伪性、概括性等六项原则,“道地药材”是物质性概念,而“药材道地性”是理论性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英文翻译应符合简洁明了、便于英文行文(单词性而非解释性)的原则,故似以geoherbals和geoherbalism来表示相对较好。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3
时光荏苒,我于XX年7月24日入职我院dnv认证办公室以来,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四个月以来的工作洗礼熏陶,浸染着我内心对工作的那份赤诚。我发现自己正由一名清纯的学生慢慢地向着实在的社会人蜕变,那稚气的学生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可感的历史,今日的现实工作,将促使我向着另一种社会人生角色转变,各种责任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纷至沓来。而这一切的变化是我在dnv认证办公室任职以来的工作所带给我的。
我并不刻意去为自己的生命之路做特别的安排。我把自己人生的路交给各种阴差阳错的缘。因为信缘,因而是缘分的力量为我的人生之路铺上了一道五彩绚丽的光芒。作为一名刚毕业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能荣幸地加入到我院神圣的dnv认证工作中来,我想是缘分给予我的恩赐。作为我院新成立的科室,作为一个承担着全院重要使命的科室,dnv认证工作是美好而神圣的,饱含着深远的意义。在这里,全院的dnv认证承载着一个远大的梦,梦的起航正从这里开始。正如连鸿凯院长所说,我们的足迹必将载入郑州市骨科医院发展的史册,作为科室的成员之一,能接受这份光辉的使命,享受这份殊荣,足以让我的人生之路着上另一道亮丽的色彩。我倍感珍惜我行经的足迹点缀于我前行的旅途上,所以我诚恳地接受着,默默地坚守于岗位上,做着我第一份珍贵的工作,履行我的职责。
从我入职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将与dnv认证结下不解之缘。那时,我对dnv认证还是陌生的,不明白那是为何物。通过认真学习领会niaho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和医院差距性分析报告,我才慢慢懂得了我们医院引入以风险管理为特长的dnv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是要使我们医院按照国际医院评审的要求和最佳实践经验,通过建立适合自身管理提升的系统化管理制度和流程框架,从临床、管理和环境安全三方面评审我院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全面提升我院的医疗服务,运营管理及在国内外医疗行业中的竞争力,推进我院的可持续发展。神圣的使命感激起了我工作的热情,在王翔宇主任的带领下,我与团队成员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和行为规范,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勤勉不懈。从来dnv认证科室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自己真正融入到我们的这个团队中,与科室同事之间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互帮互助,使我们这个大团队的伙伴们更加团结与友爱,攻克着工作上的每一件事情,积极地配合科主任完成dnv认证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坚定地向着最终的目标迈进。
在这段特别的时间里,科室王主任和同事们给予了我很大的信任与鼓励。因为这份信任,所以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尽情地享受着工作带给我的快乐;因为这份鼓励,所以让我有更好的毅力忘情地分享着工作带给我的热情。他们总是在我放错的时候悉心地教导我,他们总是在我困惑的时候耐心地开导我。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我更是尽心尽力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接受主任交办的每一项日常工作任务,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坚决执行落实。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4
教学相长不懈探索
1998年,孟庆刚在国内率先开展应用离断废弃指急诊再造手指,从2000年开展全省首例拇(足)甲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以来,始终保持着省内领先的技术水平;200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010年在国际率先提出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解决三度小腿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碾挫缺损的实际问题,缩短了治疗时间并获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2010年在国际上率先改进了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应用于复杂受外伤的修复获得了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医疗业绩先后被收录于《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现代名医大典》《中国当代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词典》等辞书中。
开拓创新打造品牌
2013年2月,孟庆刚来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在第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了“敬业、管理、绩效、创新”的要求。同时根据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办公会议和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进行了做大、做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工作部署,制订了医院三年工作总体思路。结合当时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制定奖励机制,树立“人才强院、技术兴院”理念,加强医院品牌建设及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同时从制度、质量、服务、特色、信息化、竞争力、绩效、品牌方面提出了16点具体做法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打造医院品牌;培养“一、二、三”工程;引进顶尖、短缺人才,壮大学科;扩大知名度,开展高新技术;与北大、哈医大建立教学医院,成立硕士班,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16位科主任送去医大读研,提高学位及理论水平;建立博士、硕士培养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发展2个―3个省及部级重点特色专科;重点培养一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增强外联,实现网络医院。注重科技创新。鼓励发表科研论文、科研课题及成果等。通过三年多的不断努力,医院由原来32个科室增加至65个科室,填补医院空白科室15个,编制床位由783张增至1438张,诊疗数量大幅增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医院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细化服务人文关怀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从硬件设备,到就诊环境,从诊室格局,到环境卫生,处处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在黑龙江省内首家实行节日里给患者送饺子、汤圆、粽子、鸡蛋、月饼等吃食、为住院过生日的患者赠送生日蛋糕、在卫生间投放厕纸和干洗手消毒液。这种建立在“满意服务”基础上的人性化互动式服务,让很多患者感动的同时,沟通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共鸣。医院下一步还拟成立“出院患者回访中心”,不仅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及生活起居、饮食规律等给予健康指导,同时深入了解出院患者想说的“真心话”。为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医院支付宝签约,在东三省率先成立互联网医院,专家24小时在线咨询,方便百姓,成为东三省首家国家卫计委12个智慧医院试点单位之一。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哈尔滨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公益惠民精准扶贫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5
协和八年,延安十年
1960年的夏天,18岁的邱贵兴考入了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八年制医学院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这里,邱贵兴既感受到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美丽环境与优雅气质,也被她的学术氛围和科教传统所熏陶,更继承了母校“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
1968年,邱贵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为了响应“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他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当时年仅26岁的他,在延安一呆就是十多年。
在延安的岁月里,面对极差的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和众多的患者,邱贵兴除了要处理他所擅长的外科问题外,还得解决内科、骨科、儿科、妇产科等其他学科的临床问题。现实的情况迫使他不断学习,使他掌握了扎实的全科医学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临床工作经验。
在陕北农村,由于交通非常不便,患者如遇到难产、摔伤、急腹症等急症,根本无法送到医院抢救,因此,邱贵兴经常在半夜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行走在陡峭的崎岖山路上,也记不清有多少次面临紧急时刻,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凭借着手电筒的光线做手术……
当年,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延安,对邱贵兴而言,的确是十分漫长的考验和锻炼。但邱贵兴和他的夫人、同班同学林守清(现为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同甘共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手术时互当助手,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他们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特别是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和对他们的极度信任,让邱贵兴有着身为医生的极大成就感。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邱贵兴的从医之路,也历练了他的人生。
脊柱畸形矫正术:使中国人“挺直腰板”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为了向更高的医学高峰攀登,37岁的邱贵兴和夫人林守清以过人的毅力,刻苦复习,先后考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邱贵兴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日子里,依然面对着各种艰苦的条件,他白天上课、做临床工作,晚上去实验室做实验、搞科研,经常忙碌到午夜。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性,他利用放射科淘汰下来的X光机,亲自抱着实验兔子照X像。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照了整整两大箱宝贵的X线资料。1982年,邱贵兴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荣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这是他刻苦求学、忘我求知的奖励和回报。
求学时期,邱贵兴经常查阅学科资料,当他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脊柱侧凸患儿的照片时,便坚定地选择了一个主攻方向――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是骨科最艰难、最凶险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脊柱畸形矫正在我国脊柱外科领域还是空白。1986年,已入不惑之年的邱贵兴远赴加拿大,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世界脊柱侧凸学会前主席Armstrong教授,重点学习脊柱畸形的矫治和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1987年,回国后的邱贵兴开始独立承担大量的脊柱外科临床工作,特别是应用Harrington、Luque等新技术治疗了大量脊柱侧凸患者。邱贵兴与他的同事一起启动了我国脊柱侧凸的规范化治疗,掀开了中国脊柱侧凸治疗领域崭新的一页。
邱贵兴曾经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对北京地区两万多名中小学生的普查工作,发现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06%,天津的普查结果是1.14%,山西的为1.44%。青少年脊柱侧弯不仅会引起严重的躯体畸形,影响心、肺发育,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导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残疾。我国的脊柱侧弯患者不但发病绝对数量大,而且畸形严重程度高,大量的严重残疾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负担,也给脊柱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Harrington及Luque等技术虽然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但只能做一维或二维的平面矫正,而脊柱侧凸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畸形,因此,有的患者术后虽然侧弯得到矫正,但是驼背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走路了。为此,国际上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三维矫形手术。邱贵兴在以往Harrington、Luque、Zilke、Galveston、Dick、Steffee、RF、CD等手术的基础上,较早地引入并积极推广CCD、TSRH、CDH、USS系统等脊柱固定器在临床上的应用,使脊柱手术从单纯的一维矫形转向三维矫形,提高了治疗效果。
邱贵兴不仅及时引进、熟练应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来治疗脊柱外科的疑难病症,还在国内大力推广应用,以更大范围地造福患者。对于一些严重僵硬的脊柱畸形,过去一般采用前、后路分期手术,疗程长、费用高,效果并不满意。为此,邱贵兴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前、后路一期同时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不仅使治疗时间由平均33天缩短至18天,而且显著提高了疗效,大量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邱贵兴还不断地创新研究,发展我国的脊柱畸形治疗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方法创新到器械改良,他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邱贵兴创建了用于研究脊柱侧凸的模拟人体直立姿势的双足鼠动物模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邱贵兴全面系统地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深入研究该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作为第一发明人,邱贵兴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该系统在2002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临床,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与进口产品相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2006年年初,邱贵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十余年来,数以千计的脊柱畸形患者在邱贵兴教授的治疗下“挺直腰板”,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协和分型”引起中外骨科学者高度重视
邱贵兴的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包含了所有脊柱外科技术,强化了脊柱功能重建的理念,提高了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骨折等脊柱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水平,因此,脊柱矫形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整个脊柱外科的发展,并引领着中国脊柱外科向国际顶尖水平迈进。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脊柱侧凸、脊柱后凸、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脊柱肿瘤的切除固定,脊柱结核的治疗,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的减压、复位、内固定,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也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还通过讲座和手术,向许多年青的脊柱外科医师传授自己宝贵的经验。
早在大约100年前,国际上就已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了分型研究,但直到1983年,美国人King才首次对脊柱侧凸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这种分型是建立在平面矫形基础上的,且只有5种分型,不够全面,依据这种分型进行手术,术后失败病例多,不少失败病例术后畸形加重。2001年,美国人Lenke教授提出了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较为全面,但未包括脊柱的旋转扭曲,且该分型共有42型,十分繁杂,可操作性较差。
邱贵兴认为,King分型和Lenke分型依据的是分别只有400余例和300余例脊柱侧凸矫治病例,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已经积累了3000多例脊柱侧凸矫治经验,为什么不能创立中国人自己的分型呢?于是,邱贵兴带领同事和学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收录了其中3000余例资料,并挑选其中1245例完整病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脊柱畸形的三个重要规律:其一,脊柱弯曲的数量最重要。两个弯类型的侧弯最多,且最难决定手术范围,失败率也最高。其二,不同部位弯曲的三维畸形各有特点。其三,弯曲的柔韧性很重要。这项研究一直进行了十多年,经过反复实验,邱贵兴于2001年在国内提出了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
与国际惯用的以侧凸部位分型的思路迥异,“协和分型”首创先以脊柱弯曲的数目进行大的分类,然后根据脊柱不同部位的三维立体畸形特点再分出亚型。“协和分型”系统根据顶点多少将脊柱侧凸分为3个大型,即1个顶点为Ⅰ型,2个顶点为Ⅱ型,3个顶点为Ⅲ型。每型中再分不同的亚型,共计13个亚型。Ⅰa型为胸弯,顶点位于T2~T11-12椎间盘;Ⅰb型为胸腰段弯,顶点位于T12,L1椎间盘;Ⅰc型为腰弯,顶点位于L1-2~L4-5椎间盘。Ⅱa型为双胸弯;Ⅱb型为胸弯+胸腰弯或腰弯,胸弯/胸腰弯或腰弯10°以上,其中,Ⅱb1型为满足以下条件者:①无胸腰段或腰段后凸,②胸腰段/腰段Cobb角≤45°,③胸腰段/腰段旋转度45°,②胸腰弯/腰弯旋转度>Ⅱ度,③胸腰段/腰段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Ⅱc3型为胸弯柔韧性Ⅱ度,或Cobb角>65°,则应先前路矫形融合下弯,再后路融合双弯;Ⅱc3型可参考Ⅱb型的标准,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融合双弯;Ⅱd1型可单纯前路融合下弯;Ⅱd2型,需融合双弯,以避免术后胸弯出现失代偿;Ⅲa型可选择融合近端两弯;Ⅲb型由于远端腰弯符合Ⅱb2型条件,因此必须融合三弯。按照该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术式,而且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经国际同行临床验证,“协和分型”与King分型相比,所导致的治疗失败率由13.2%降低至2.7%。
2005年,“协和分型”正式亮相国际舞台。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骨科领域最权威的Spine杂志上,该杂志主编Weinstein教授高度评价了“协和分型”的重要性。邱贵兴也由此经常应邀赴世界各地“传经送宝”,他先后在日本骨科年会、韩国骨科年会、亚太骨科年会及美国脊柱外科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登台演讲。为了更好地促进“协和分型”的临床应用,他还按照分型进行手术演示,制成光盘,发行到全国各地。
邱贵兴教授擅长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使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他在关节外科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功地实施了大量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邱贵兴教授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分吸收国际上人工关节置换的新技术、新理论,积极研究国内目前应用的各类假体(国产、进口)的特点及应用范畴,使许多髋关节、膝关节返修手术患者得到康复。
邱贵兴在繁忙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众多科研项目:卫生部重点项目“脊柱侧凸治疗的程序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十五”攻关课题“国产二膦酸盐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研究”,卫生部科研基金“GSS的设计及脊柱滑脱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胶原、核心蛋白基因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椎间盘的表达研究”,保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老年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及优化防治方案的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分型的可行性及病因学研究”;他还与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组联合进行了卫生部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雌激素在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实验和应用研究”,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了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研究,与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医学院一附院联合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中国人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其预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卫生部二等奖等,并多次获得院内医疗成果奖及科技成果奖,获授权专利5项。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多个骨科领域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使中国的骨科水平不断攀升,硕果累累。
呕心沥血,使中国骨科走向世界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在邱贵兴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TSRH医院、特种外科医院和香港大学等协作进行了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运用网络及远程会诊与国内外同行一起讨论、研究、解决临床上的疑难问题。
2000年1月13日,WH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启动全球“骨与关节十年”,目的在于提高全世界因骨、关节等疾病所累的人们在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763个组织宣布支持“骨与关节十年”。中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并把2002~2012年确定为中国的“骨与关节十年”。2003年,世界“骨与关节十年”代表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邱贵兴代表中国骨科学界所做的工作总结,在参会的54个国家中名列第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4年12月月底,印度洋发生了大海啸,印尼的一些医疗中心被完全破坏,重建非常困难。马来西亚骨科协会主席SawAli向邱贵兴发来求援信,希望给予物资援助,帮助印尼重建医疗中心。接到此信后,邱贵兴立即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名义,向国内医药企业发出“海啸医疗救助”呼吁,倡导各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医院。不到半个月,骨科学分会就筹集到价值人民币250万元的骨科手术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并派专人护送到马来西亚,受到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的赞誉和表彰。这次国际援助行动大大提升了我国骨科学界的国际形象。
邱贵兴决定趁此时机,推进中国骨科的规范化进程,并扩大中国骨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希望搭建一个以中国内地为核心、覆盖港澳台、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借以展示国内骨科水平,充分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于是,以邱贵兴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果断决定,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中国骨科年会(COA)学术大会”。
2006年11月,“第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规模空前,共有4000多名骨科医务人员参加,其中国际同行超过200人,共收到学术稿件4665篇。2007年11月,“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了2006年,收到学术稿件5346篇,注册参会人数5849人,外宾180余人。2008年11月,“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苏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前两届,收到学术稿件7295篇,注册参会人数6583人,外宾246人。COA大会不同于国内以往的骨科年会,它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鲜明特征,并采用英文报告形式进行交流。
在邱贵兴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除已加入国际“骨与关节十年”行动外,还加入了亚太骨科学会(APOA)等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并积极参加美国骨科年会、日本骨科年会、澳大利亚骨科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
为促进中国骨科学界与国际的互通有无,邱贵兴教授还与美国权威杂志JBJS(《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合作,联合创办了该杂志的中文版,以此扩大中国骨科在国际上的影响。
邱贵兴教授是中国骨科“脊梁”上的一块重要的“椎骨”,他成功地将中国骨科推向了世界。200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他知道,只有自己一丝不苟地工作,才可以使患者“挺直腰板”地健康生活;只有使中国人“挺直腰板”地生活,才可以使中国人“挺直腰板”地走向世界!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1篇6
“洛阳正骨的历史是关爱生命的历史,是传承创新的历史,是创造健康人生的历史。”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院长杜天信说,从医院创始人、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到第六代传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郭维淮;从全国首创的“洛阳皮瓣”,到世界首个“正骨遥控机器人”的成功;从享誉中原到闻名全国、走向世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JCI认证成功到ISO15189实验室标准评审通过……无论走的多远,不管怎样辉煌,洛阳正骨人都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传承创新,弘扬正骨医术,关爱生命,创造健康人生;牢记着医院宗旨:以减轻患者病痛为己任,以患者满意为标准;牢记着“关爱、卓越、健康、和谐”的医院精神;一路走来,一路辉煌。
“百年老店”的“五化”战略实践
职工1225人,床位1150张;年诊疗病人20万人次,20%为省外病人;取得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132项——简简单单的这组数字,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近年来“五化”战略取得的初步成果。哪“五化”?专科化、特色化、品牌化、一体化、国际化。
——坚持专科化,着力提升专科专病建设水平。即,围绕骨健康做文章,把骨科做精做细做深。
医院设立了手外显微外科、脊柱外科、上肢损伤科、膝部损伤科等38个临床专科,颈腰痛科、膝骨关节病,中医骨伤科学,非手术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病研究室分别被确定为国家局重点专科(专病)、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室。医院开展的小腿外侧肌间隙血管皮瓣——腓骨移植和带血管胫骨皮瓣移植术为国内外首创,被称为“洛阳皮瓣”,已成功开展“洛阳皮瓣”移植术2000余例。每个专科都有各自的人才梯队、科研目标和学术方向,都研制有治疗某一骨病的专门制剂。医院现有制剂7个剂型35个品种,如治疗骨性关节炎有桃仁膝康丸、羌归膝舒丸、地黄膝乐丸,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有芪仲腰舒丸药械经营,治疗骨髓炎症有骨炎膏,初步形成“科有专病、病有专法、法配专药、人有专长”的良好局面。
——坚持特色化,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即吸纳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的先进技术,传承创新“平乐郭氏正骨”特色优势。
要在众多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确立自己的特色非常重要。坚持特色化,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多年来发展的关键要素。该院专门设立了特色手法正骨科和保守治疗颈腰痛的颈肩腰腿痛科,吸纳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的先进技术,传承创新“平乐郭氏正骨”特色优势,将“平乐郭氏正骨”精髓的“三原则”(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四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广泛运用在中医骨伤的医疗实践中;坚持走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使医院在采用传统手法复位治疗骨伤疾病,内外固定器治疗骨折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疑难病症,药物配合治疗骨伤疾病,术后的功能锻炼方法等多方面,保持特色优势。如采用夹板固定等传统疗法治疗四肢骨折,采用洛阳正骨治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优质牵引法治疗颈椎病,采用大手法、中药熏洗和小针刀综合治疗骨关节病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坚持品牌化,着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即努力将“洛阳正骨”打造成享誉国内外专科医院的典范。
品牌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坚持品牌化,着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不断加大对“洛阳正骨”品牌文化的挖掘、规范、保护、管理、提升和宣传的力度,拍摄反映医院传奇历史的电视剧《大国医》,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申报的“平乐郭氏正骨法”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院长杜天信讲,品牌战略是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未来,品牌是医院最大的无形资产,医院要注重人才培养,铸就人才品牌;坚持改革创新,打造管理品牌;突出医疗特色,提升技术品牌;加强文明建设,塑造文化品牌;挖掘人本内涵,突出服务品牌。
——坚持“一体化”,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即坚持医疗为根本,教学、科研为两翼,产业为延伸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医疗上,医院坚持“挖掘、继承、创新”的指导思想,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同时,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教学上,自1958年创建了国内第一所中医骨伤科大学——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之后,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层次正骨人才新路。科研上,1959年建立洛阳正骨研究所,2006年更名为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拥有8个基础实验室和部级核心期刊《中医正骨》。55年来,医院以研究院为平台,充分发挥临床、教学、产业对科研的支撑,提高了科研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产业上,稳步发展河南省洛正制药厂和洛正器械厂。
为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医院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围绕“体现中医骨伤特色”、“提升医院经营管理”、“优化病人临床诊疗”和“拓展医院服务触角”四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医疗、管理等方面建成PACS、LIS、HIS、OA等系统,手机移动办公、公文流转、财务报销等集团化远程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平台的远程数据传输,被确定为“河南省中医骨伤骨病远程会诊中心”、“全国首批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并被国家局授予“全国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坚持国际化,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及影响力。即用国际先进的质量标准管理医院,与国外先进医院建立“亲戚”关系,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7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并适应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考虑研究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培养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要强化其临床技能,又要建立其科研思维,以适应当代外科学发展的需求。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紧紧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不仅具有临床工作能力,而且又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关重要。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2.1专业知识薄弱
近几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自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缺乏工作经验。目前,我国医疗环境较差[2],一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仅仅限于写病历、换药等琐碎的临务性工作,而极少得到手术操作的机会,毕业时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连最基本的手术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难以胜任基本的日常临床工作。
2.2创新能力不足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最大特点就在“研究”二字上,如果离开“研究”,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3]。传统观念认为,合格的外科临床医师只要熟练掌握好临床技能、手术技巧并顺利治愈患者即可[4]。由于过分强调临床能力,使另一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受到忽视。一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临床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就可以做一个好医生。临床手术技能是外科医师生存的“铁饭碗”,觉得科研与临床的关系不大,从而导致了对科研创新认识不足,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一些导师在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和重视临床知识、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忽视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基金申请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难以可持续发展。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天忙碌于临床工作,在面对疾病时只凭经验处理,或询问上级医师,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思维[5]。随着循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仅凭医师个人经验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即使这些研究生以后成为了熟练的“手术匠”,也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者型人才。
3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持续发展培养的初步探索
3.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理论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具体病例掌握相应临床及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及建议,共同研讨,使之能够独立分析、独立治疗。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实践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也可将培养内容模块化,如按骨科疾病分类方法分为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及关节外科等疾病模块,对于每个疾病模块,制订必须掌握的疾病目录,并将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作为重点进行规范化培养。对于研究生的临床知识,除了掌握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好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如解剖学、影像学,等,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这样不仅使研究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也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3.2强化临床实践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来是医疗机构的高层次医师,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因此,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掌握应对复杂疑难病症的临床工作能力。临床诊治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不仅可听取高级医师的见解,而且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藉此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如让研究生对某个患者提出具体的诊疗方案,在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同时,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讲解分析,保证临床医疗质量。应指导研究生多动手操作,安排研究生观看手术录像,总结各个手术的特点,并定期安排临床技能考核,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这样,不仅加强了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了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使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更加顺利地适应外科医师工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尽管科研能力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科研训练。作为一名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不对立和矛盾:所有的科研思路都来源于临床,归根结底都是为临床一线服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从目前的“临床型”向“临床科研型”转变,尤其是科研能力培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注重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促使其创造力的可持续开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时,应将课题重点放在临床研究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应围绕临床,以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并以临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临床相关研究[6]。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题最好是以临床研究为主体,辅以基础实验研究,以培养学生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科研方法。通过收集临床实验标本,合理分析归纳,撰写临床实验性文章,是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此外,也可开展临床病例研究,如高校的附属医院既是医疗中心,又是教学科研中心,这些医院患者数量大、病种全,同时危重病、罕见病也不少见,但很少对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回顾性研究。如果开展此项科研,也同样可直接提升我们的医学研究水平。其次,指导学生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清晰、准确的医学信息,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要求学生根据将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进行文献检索,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完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文献检索、阅读和总结能力的综合体现,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临床病例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是紧密联系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往往需要基础实验研究加以验证,以提供理论支撑。因此,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各类课题研究,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实验技能,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了解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开阔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最后,要求每个研究生须完成一份国家或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撰写,加强实战训练,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4完善评价模式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8
**同志是大学动物医学院教师,博士,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工作。
**同志作为一名教师,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三个层次共10门课程,如博士生的兽医外科学进展、超声和内窥镜技术及显微外科学;硕士生的高级兽医外科学、临床诊疗新技术和理疗与激光;本科生的家畜外科学、家畜外科手术学、兽医理疗学和临床教学实习等课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认真备课,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即使是选修课和实验课,也同样对待,精心准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他深知教材是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根据教学和临床的需要,积极编写教材和专著。参编《家畜外科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兽医临床诊断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121年),《兽医外科学》(兽医专业参考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小动物麻醉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小动物麻醉教师培训班教材,主编并总审,东北农业大学出版,1993年)。现正在主编《家畜外科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农业出版社)第四版和参编《家畜外科手术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第四版。出版专著二部《犬病学》(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2120年),《科学养犬和犬病防治512问》(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2120年)。
**同志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共进行四项教学与教改的研究,主持国家教育部教研项目动物医学类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的子项目;参加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动物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主持东北农业大学教研项目医教结合——兽医专业临床教学模式的研究”;主持东北农业大学教研项目兽医外科手术的多媒体教学”;主持东北农业大学教研项目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完成的教研项目中,五年制兽医教学改革721模式的实践与成效”项目获2120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医教结合——兽医专业临床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项目获东北农大学1999年优秀教学成果奖。这些教学成果的实施,对于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不仅仅在黑龙江省,而且在全国有很好的声誉,许多省争相要我校兽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由此可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动物医学院院长,**同志在这方面思路宽阔,成绩突出。
**同志还非常注重学科建设和211工程”建设带领动物医学院做了大量的基础建设、人才建设和条件建设。经过艰苦的努力,三年内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兽医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重点学科评审中,动物医学专业一共有三个二级学科,于2120年全部通过省重点学科评审。现在又都申报了国家重点学科,争取能够有新的突破。211工程”已完成了一期建设,去年通过了省级验收,最近正在积极准备通过国家教育部六月末组织的验收。
在科研方面**同志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现主持科研课题五项,科研经费合计74万元。主持的项目有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黑龙江省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拾xx”重大项目,黑龙江省创新工程项目,黑龙江拾xx”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科研课题四项,主要有省科委攻关项目两项,美国CONRAD基金会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完成的课题中有3项获奖,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同志不但出色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已培养出2名博士研究生和6名硕士研究生。还有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他所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全部攻读了博士学位。其中有一名因成绩优异被提前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另一名以优异成绩被美国Purdue大学录取,这在我校还是首次。
**同志除了完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兽医外科学分会小动物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兽医外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东北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东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委,并被聘为部级和地方主办的《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动物保椒、《激光生物学报》、《激光杂志》、《东北农业大学学报》、《黑龙江畜牧兽医》、《中国动物检疫》七种学术刊物的编委。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评为东北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东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9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回以来,法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显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法律人才已成为社会的通用人才。而专家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屈指可数,为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创立了法律硕士教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法律硕士作为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论证。
关键词:法律硕士法职业律法学教育
一、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
在英文里,法律职业(thebar)是源于“关卡”,“障碍”和“栅栏”等意思的一个引申词,它表明这一行业本身的封闭性、垄断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法律职业”的定义为“以通晓法律及法律应用为基础的职业”。美国昂格尔教授认为:“法律秩序是区别于习惯和官僚规则的严格意义的法律,法律秩序以法律职业的自治性为特征。”“一个由其活动、特权和训练所确定的特殊集团,即法律职业集团,操纵规则、充实法律机构及参加法律争诉的实践。”[1]在我国,法律职业是指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的具有丰富的法律职业技能与法律职伦理的法律人才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包括法学教师、公证员、法律顾问等等。法律职业的形成与法学知识的形成和司法秩序的细密化,专门化要求分不开。从发展历程看,其形成的标志主要有:①从事法律职业是以系统的法学理论、法学知识为基础的,并在职业生涯中补充和学习;②法律职业是以法律教育为背景的,法律教育是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③法律职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自治性;④法律职业作为统一的共同体,内部传承其特有的职业伦理,从而维持着这一共同体成员及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⑤加入法律职业必须接受现有成员或行业协会的认真考核,获得许可证,得到头衔[2]。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进入法律职业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条件。在西方国家要想进入法律职业,首先必须是法科毕业。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学背景的人开放。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从法律职业的形成过程来看,正是法学教育培养和训练了法律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法律职业离不开专门的法学教育,法学教育为法律职业服务。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他们日后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基础。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在任何国家中,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毫不例外地都是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法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及其布局结构与办学层次,反过来法律职业又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法学教育内容。法律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是法学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法律职业的要求化不断发展变化,从而相应地影响到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二、我国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现状
自1949年以来,中国法学教育一直与法律职业相分离,未经大学法律教育而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历来是极为普遍的情况。从1950—1953年,经过院系调整,建立了一种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法学体系,形成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分离的局面,法学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从34所减少到6所,在校生从7338人减少到3830人,中共中央确定今后司法人员的来源:①骨干干部、应选派部分较老的同志到法院担任领导骨干;②青年知识分子;③五反运动中的工人、店员积极分子;④工作队和农民中的积极分子;⑤转业建设的革命军人[3]。大幅度裁减法律教育机构与大量吸收未受法学教育的人进入司法系统,造成了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的体制化,法律职业从此不再是一种职业。法律教育机构委缩的无足轻重,每年毕业的法科学生不超过司法系统当年需求量的百分之一。解放后到1979年的30年中共培养了两万法律人才,尚不及解放前20年5万法科毕业生的一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高到了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法学教育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恢复,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分离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深入,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形势的发展使现有法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必然。
三、法律硕士教育(JM)的引入
JM教育的引入始于1995年,1995年5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颁发了关于开展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推动法学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为加强培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急需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在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并征求最高人民学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中央政法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我国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正式试办JM教育,1998年开展在职攻读JM学位教育,从2000年起实行全国联考,只允许非法律专业出身的人才能报考,2004年招生学校由当初的8所发展到39所,法律硕士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
JM教育在创立之初就引起了重大争论,有人认为JM教育是法学双学位教育的一种形式变换,只是比前者提高了学历层次,有的人认为法律硕士在3年里所受到的是初级的法律学历教育,不应把JM定位于研究生层次上。还有的人认为法律硕士教育的创立与《法官法》、《检察官法》颁布的有关司法职业者的任职规定有某种呼应关系。要澄清这些疑义,必须对法律硕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JM教育是借鉴了美国的J·D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需要和法学教育的现有资源而创办的,职业教育的性质与职业目标的一元主义是美国法律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的法律教育在性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而不像大陆法系国家那样的大学普通教育,法律学历教育被定位于大学本科教育完后。报考法学院的学生必须拥有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本科以上的学位,并且要通过竞争激烈的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法学院的录取依据,除了考生的LSAT成绩,主要还有该考生的本科成绩单、证明书、年龄、经历、课外活动能力和法学院认为对评价者考生能否完成这种严格的法律学习和某些重要的参考信息。法学院的学制为全日制在校学习3年或在职兼读4年,在学习期间修满大约90学分,毕业时即取得法律博士学位——J·D学位,在3年的学期限内,法学院的教育内容基本上由普通法律课程构成,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必修课一般占全部课的1/3。多数法学院在一年级开设均为核心必修课,二年级和三年级还可能设有职业道德、宪法、证据、税法等必修课。教育方法主要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式教学和判例教学法。取得JD学位的学生,基本上都参加律师资格考试,然后开始做律师或进入公司和其他机构担任法律顾问等。
JM教育是我国专业学位系列教育中的一种,它与工商管理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共同构成我国的专业学位系列的主体。JM教育是一种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以法律职业为背景的法律专业教育,它与法学硕士相当,属同层次同水平,但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其目标是为法律实务部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的高层次的实践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JM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学习法律基本知识,是素质而非职业教育,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学型,而JM教育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职业教育,其目的是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虽然法律硕士学位课程大多与法律本制相同,但两者的角度不一样,深刻不一样,大学法律本科教育面对的是刚刚从高中升上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看问题的深度、广度不一样,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对的是已经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的学生,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提高,两者的培养目标完全不一样,大学法律本科教育是培养初级法律人才。而JM教育是为了培养复合型、跨专业型的高级法律人才。
JM教育与法学第二学位教育。第二学位的创立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学制2年,取得学位的学生在待遇上相当于研究生班,它似乎与法律硕士教育有某种一致之处,法学第二学位教育还是一种本制层次的教育,即使在待遇上相当于研究生班,但与JM教育去甚远,根据目前的高级学位制,研究生教育分为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四个层次。法学第二学位教育不利于提高法律人才的层次,两者在培养目标,学历层次、教育方式与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存在区别,JM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采取的重大举措。
JM教育与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学硕士培养的是学术型法律人才,法学硕士在入学考试、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导师及毕业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上都是以学术为导向的。而法律硕士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学硕士专业划分过细,它们的研究领域仅局限于一个比较狭小的领域,培养规格过于单一,招生及培养方式不利于在职人员提高学历。而法律硕士却具有较大灵活性,他们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而且每个学生在入学后都可以选定一个方向作为今后学习的主要方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真正做到了宽与学的统一。
四、法律硕士前景广阔
1、市场经济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各种经济行为和社会进步、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事务无论在规模上或在水平上都日益复杂化、专门化和国际化,立法、司法、检察和法律服务部门,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需要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法律实务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在全国法院系统的22万干部队伍中,法律本科毕业生仅占27%,本科以上法律毕业生仅占5.65%,研究生层次的人员干部更是少,仅占干部总数的0.28%,在律师队伍中,法律本科只占总数的2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总数的1.3%,我国目前培养出的法学硕士数量有限,供需的差距巨大,这种状况妨碍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培养高层次的法律人才迫在眉捷,而法律硕士教育的设置初衷正是此。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才从专业化走向大综合。社会中的各种重大问题错综复杂,往往是几个学科交叉在一起,单凭某一个学科、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它需要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必须用综合的方式手段才能加以解决。它需要律师、法官、检察官既要掌握好法律专业的知识,又要掌握好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法律硕士具有非法律专业背景,正如符合要求。此外,由于律师承担的非诉讼领域的法律事务正在大量增加,其比例已大大超过诉讼事务。据统计美国有9万法官,而律师则有100多万,当今我国法院系统审判人员为7.8万多人。连1:1的比例都没有达到,二者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尚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律师队伍发展有极大的空间。
3、法律硕士研究生有的来自理科、有的来自工科、甚至医学,他们的双重专业背景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多种方法,学社会学的可以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法律进行研究,学经济学的可以用经济的方法进行研究,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医学等各种学科结合从而形成多种边缘学科,从而开拓了法学研究的新境界。
4、从国家司法改革来看,国家急需的是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律硕士教育正是对当前法律教育体制不合理之处进行反思而创立的,它吸取了原先法律教育中的合理之处。同时又有利地克服了其不合理之处,是我国法律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的修改及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统一,为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法律硕士研究生是宽口径的高级法律人才,他们毕业后,不一定都得进司法机关,还可以进政府、企业、高校等部门工作,而且法律硕士要求报考的学生必须是非法律专业的,对于那些曾经想学法律但却未能进入法院的考生来说,无疑给他们多提供了一次选择的机会。
五、不足之处
1、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双轨并行,不利于法学教育建业的发展,国家法制化的统一要求国家法律人才培养途径的统一,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法学硕士培养是学术型人才,两者处于同一层次,必然产生矛盾,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二学位、法学本科等交织在一起,显得法学教育比较混乱。
2、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相矛盾,法律硕士旨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务必增加法律实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取的仍然是培养法学硕士那一种模式。北大陈兴良教授就曾感叹“作为一名法学教师,同样存在这样的困惑,给本科上课知道讲什么,给法学硕士上课也知道讲什么,就是给法律硕士上课不知道讲什么”[4]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法律硕士教育的优秀教材。
六、建议
1、在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转向以法律硕士为主,逐步减少法学硕士的招生,使法律人才的培养趋于统一。
2、提高法律硕士培养质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招生标准,组织全国高校的骨干教师编写出一部适合法律硕士教育的优秀教材。
参考文献:
[1]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汉章、周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7页。
[2]孙笑侠.“法律职业及其形成标志”[A].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
1、学术型
专业:专业代码除“1051”开头的学科专业;毕业时授予学术型学位。
2、专业型
专业:专业代码为‘1051’开头的学科专业;毕业时授予专业型学位。
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专业代码为‘1051’开头的学科专业)的考生注意:
非应届生:需具有《医师资格证》方能报考;对于已获得副高(含副高)以上技术职称者或在职不离岗不脱产攻读者,不能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只能攻读学术型学位。
应届硕士生: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应届硕士生才能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跨二级学科报考,不能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只能攻读学术型学位。
不接受硕博连读、直接攻博考生报考。
二、招生方式
普通招考(含自主选拔)、硕博连读、直接攻博。
三、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在职人员:
①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国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原件,同时必须具有学士学位);
②同等学力人员:即获得学士学位六年以上(含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至2014年7月)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全脱产,具体要求见第8条;
4、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2014年6月30日前能取得硕士学位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不能报考,此类人员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5、攻读临床医学专业者原则上不得跨一级学科报考,如跨一级学科必须征得报考导师同意且只能攻读学术型学位,不得攻读专业学位;
6、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7、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须加盖专家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8、我校严格控制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在职人员,必须获得学士学位(即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两项:
①已修完所报考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成绩证明),并通过国家同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语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
②近5年已在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
③以主要获奖人(排名前3名)获省部级以上与相关学科专业有关的科研成果奖励。
注意:
哲学(01)、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生物学(0710)、生态学(0713)、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生物医学工程(0831)、软件工程(0835)、医学(10)、管理学(12)等涵盖的二级学科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9、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使用二代居民身份证报考。
10、我校2014年招收15名左右“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学历要求为:应为往届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有关详情另见通知。
11、我校2014年招收5名左右“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条件为:在岗直接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3年的高校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指院(系)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副处级(含)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较好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受到学校、院(系)和学生的普遍好评,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学位要求为:具有硕士学位,有关详情另见通知。
12、我校在2014年招收5名左右“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研究生,对象是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职工,学历要求为:应为往届硕士毕业生,有关详情另见通知。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上述第1、2、6、7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我校2012级在读优秀硕士生,申请人第一学历均应是“985工程”或“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或“211工程”高校毕业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且具有学士学位者(不含“独立学院”本科生)。对于非“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的学生如有突出的科研成果,也可申请。申请人所申请报考学科专业应与硕士生阶段学习专业相同(不能跨二级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定向或委培硕士研究生、确定为辅导员、支教团、国防生以及保留学籍的硕士研究生不可申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不接受硕博连读。有关详情另见通知。
(三)以直接攻博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上述第1、2、6、7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取得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来自“985工程”或“研究生院”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且只能报考学术型博士生,所报博士生学科专业应为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不接受直博生)。有关详情另见通知。
(四)以自主选拔方式报考博士生的相关规定:
以自主选拔方式录取博士生仅面向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此类考生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接收自主选拔的博士点学科专业为我校所有学科专业。接收导师为列入博士生招生目录的有在研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者。报考条件为全日制本科和硕士毕业学校均为“985工程”或“研究生院”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下列情况不得申报:①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②定向或委培研究生、③攻博期间不能全日制脱产学习者);学业基础好、科研能力强,在某一领域或某些方面有特殊学术专长、重要学术成果;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500分以上者;通过自主选拔的博士生应为非在职脱产培养。有关详情另见通知。
四、报名程序
(一)报名方式
所有考生必须在网上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资格审查相结合的形式。
(二)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2013年11月26日—12月10日,全天受理。
2、报名要求:登录中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bsbm.csu.edu.cn/),按照网上报名说明和网上报名步骤报名,按要求录入本人各项真实信息,上传一吋免冠数码照片(六个月内近期大头照),并打印“报名登记表”;网上支付报名费。请考生务必牢记报名号和密码。
(三)现场资格审查
1、时间:2013年12月19日—21日,上午8:20-11:40、下午2:30-4:30。逾期不能补报。
2、地点:中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详细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校本部三办公楼)。
3、缴验证件(所有考生必须到报名点现场缴验下列材料原件):
(1)本人二代身份证;
(2)学生证(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全日制应届硕士生提供);
(3)所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即有专科或本科或研究生学习经历均需提供相关原件),国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原件和第一学历、学士学位证书原件;
(4)同等学力考生提供职称证书原件;
(5)非应届生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者,需提供《医师资格证》原件。
4、所有考生必须在现场资格审查时提交以下材料(根据不同需要准备相关材料并按下列顺序装订成册):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南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2)所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3)学生证复印件(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全日制应届硕士生提供);
(4)专科、本科、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即有专科或本科或研究生学习经历者均需提供),须加盖公章(在职人员可以从本人人事档案中复印,加盖档案室公章);硕博连读考生提供一份原件、一份复印件。
(5)身份证复印件;
(6)两份专家推荐书(须加盖专家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7)国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复印件,同时提交第一学历、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8)同等学力考生提供:职称证书复印件;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国内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两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名)的证书,或其它相关的证明材料。
(9)“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提交《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登记表》(加盖当地教育厅民政处公章)。
(10)“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考生提交“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
(11)非应届生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者,需提供《医师资格证》复印件。
5、复试录取时提交下列材料:如不提交或弄虚作假者取消复试录取资格(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全日制应届硕士生可不提供)。
(1)凡具有本科或硕士毕业证的考生须提交本科或硕士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原件(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咨询网”chsi.com.cn办理)或者学历认证书面报告原件(网上办理未果者,联系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或者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机构。湖南的机构为:1、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历学位认证中心,咨询电话0731-84402928、84402947,2、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咨询电话0731-82816660、82816663),并提交复印件;凡在国外获得本科或硕士毕业证书的考生,须在现场报名时出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证明原件,并提交复印件。
(2)凡具有学士或硕士学位证的考生须提交学士或硕士学位的学位认证原件(登录“中国学位与教育文凭认证”cqv.chinadegrees.cn/cn/办理)。
(四)在职考生报名时不需要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但要求所有在职人员及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报考前征得档案所在单位同意。考生与档案所在单位或委托、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调档、复试、录取的后果,我校概不负责。
(五)支付报名费
1、报名费标准:350元/人。取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直接攻博的考生免交报名费。
2、支付方式:2013年12月16日24:00前网上支付报名费。支付办法见《中南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说明》。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支付报名费后一律不退还。
五、考试内容及考试时间
1、考试内容
(1)外国语(公共英语,不含听力,听力将在复试中进行),笔试三小时;
(2)专业基础课(2××有关考试科目详见招生目录),笔试三小时;
(3)专业课(3××有关考试科目详见招生目录),笔试三小时;
(4)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同等学力考生应试自然辩证法,笔试三小时;符合复试条件的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时还需加试两门硕士学位课程。
2、初试时间:2014年3月22日—23日(考试前十天左右报名网站下载准考证);
3、复试:对初始成绩符合复试要求的考生通知复试,复试时间:2014年4下旬至5月上旬,具体复试时间、方式及内容另行通知,
六、录取
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七、学制、学费和奖助学金
1、我校博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6年。
2、按照国家政策,从2014年开始,研究生实行收取学费制度。学校将按照国家和湖南省的规定收取学费,同时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发放助学金。在修业年限内符合规定条件的研究生,可评选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学校、导师为研究生设置的奖助学金(我校鼓励导师设置科研奖学金,具体情况届时见研究生院和二级招生单位网站)。
另外,我校对在校全日制脱产研究生设有近30种校级奖励金,如米塔尔奖学金、宝钢教育奖、西南铝教育奖励金、海航高校奖学金、比亚迪奖学金、山河英才教育奖学金、世纪海翔酬勤奖学金、茅以升专项奖、陈新民奖励基金、黄培云教育奖励金等,奖励基金为10000元/人。我校校级奖励金详情可参见:web.csu.edu.cn/csuaward/index.htm。
3、学费标准:收费年限为3年。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0000元/生.年;
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医学专业:15000元/生.年,其他专业:14000元/生.年。
八、其他
1、考生如被我校和外校同时录取,必须将有关情况在5月30日前告知我校,否则在我校上报教育部时发现被重复录取,我校将会取消其录取资格。绝不允许考生同时报考硕士和博士或同时拥有硕士和博士双重学籍,发现此类情况取消学籍。应届硕士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者,取消录取资格。
2、请考生在报名前后登录我校网站,查阅详细说明和有关报名流程及相关事宜。
3、所有考生报名前必须与报考导师取得联系。
4、考生报名前应认真阅读我校招生简章以及报考条件,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考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篇11
呼吸内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是部级重点科室,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心。该科室设有一病区、二病区、呼吸病区、结核病区、呼吸内镜中心、肺功能检查室、纤维支气管镜室、肥胖与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高压氧治疗室及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150余张,是我国大型医院当中床位数量最多的呼吸科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擅长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肺炎、肺癌、气胸、胸腔积液等各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尤其对需要进行呼吸支持的呼吸衰竭、胸膜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拥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年门诊量高达75000人次,年住院患者近4000人。
梁宗安医生简介:
梁宗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成都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欧洲呼吸学会会员、美国呼吸治疗学会会员。梁宗安主任1984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曾赴美国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等多家医院进修老年医学、呼吸病学及呼吸病治疗学。他擅长诊治支气管哮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等内科及呼吸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各种呼吸内科危重症的抢救。
董碧蓉医生简介:
董碧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主委、成都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分会主委、四川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老年医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董碧蓉主任擅长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老年心身疾病等呼吸内科疾病及老年呼吸道疾病,尤其在诊治老年呼吸道疾病、老年心理障碍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普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是部级重点科室、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科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5。该科室现有住院床位444张,年门诊量高达19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1.5万人,年手术量近1.7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目前,该科室下设有胆道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肝脏及血管外科、胃肠外科等5个大型专科,其中胆道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9人,甲状腺乳腺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2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7人,肝胆胰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0人,肝脏及血管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1人,胃肠外科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8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5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从1978年开始就开展肝移植手术,创下了中国首例“肝移植女病人术后3年怀孕生子”、世界首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等十余项记录,并将肝移植手术的平均费用降低到15万元左右,其中单例手术最低费用为8.6万元,为全国最低。
胡建昆医生简介:
胡建昆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腹腔镜胃癌临床协作组秘书长、中国西部胃癌协作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胡建昆教授是我国胃肠肿瘤外科专家,擅长诊治各种胃肠外科疾病,尤其在诊治胃癌、贲门癌、结肠癌、胃肠间质瘤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骨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是部级重点科室、部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7,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6。该科室下设关节外科、手及显微骨科、脊柱外科、脊柱动力稳定性重建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科、骨肿瘤及骨材料科、骨运动医学及关节镜科、创伤骨科等8个临床专科,拥有在编职工1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33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236张,年门诊量高达9万人次,年开展骨科手术近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该科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裴福兴医生简介:
裴福兴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骨关节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主委、部级突出贡献专家、骨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裴福兴主任1977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学系,曾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骨科及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骨科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创伤骨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尤其擅长做髋、膝等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麻醉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是部级重点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1,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1。该科室下设有小儿外科麻醉专业、骨外科麻醉专业、普通外科麻醉专业、神经外科麻醉专业、心胸外科麻醉专业等5个临床亚级专业,拥有在编职工1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0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153张,年开展手术室内麻醉近7万例,开展手术室外麻醉近4万例,手术麻醉相关意外死亡率小于1/200000,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刘进医生简介:
刘进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危重病科主任及学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用血及临床技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进主任1982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198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和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麻醉科进修,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首位临床麻醉学博士。近年来,刘进主任主要从事医用吸入气体、血液保护、围手术期经食道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工作,迄今为止200余篇,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吴阶平医学奖等多种奖项。
肿瘤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是部级重点科室,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影像引导调强放疗(IGRT)和容积动态调强放疗(VMAT)的研究及培训中心。该科室下设有头颈及乳腺肿瘤科、胸部肿瘤科、腹部肿瘤科等3个专科和放射物理技术中心,其中头颈及乳腺肿瘤科擅长各种头颈部肿瘤、乳腺肿瘤、淋巴瘤、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研究,胸部肿瘤科擅长各种胸部肿瘤的临床诊治,腹部肿瘤科擅长应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及介入治疗等医疗手段对各类腹部肿瘤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放射物理技术中心拥有4台直线加速器、4套Pinnacle计算机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1台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等大型治疗设备,使该科室在放射治疗技术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476张,年门诊量高达10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2万余人次,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
骨科医学硕士的出路范文1篇12
紧跟医学科研前沿,建成高标准再生医学研究所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迅速进展,“再生医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里的前沿学科。我校与附属太和医院共同投入1500余万元,按国际标准建成了以人胚干细胞研究为核心的“再生医学研究所”(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2003年,研究所从美国购买了人胚干细胞系(H1)并成功地进行了复苏、培养和传代。2004年3月引进了加籍华侨李东升博士(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Cell人胚干细胞研究所从事干细胞研究多年,师从人胚干细胞之父Thomson教授)主持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截至目前,该所已与数家国内外一流的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先后承担了省市科研项目100余项,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另外,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所已培养硕士40余名,博士2名。在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该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高标准建成临床医学研究所
学院内科学、外科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基础较好。为了推动这两个学科快速发展,学校投资600余万元与附属人民医院共建了临床医学研究所,并从北京医科大学引进王家宁博士(主要从事再狭窄防治的研究)主持研究所的工作。由于研究所拥有成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因此吸引了多位外省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来此进行课题研究工作。该所先后指导50余名研究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100余篇,其“重组人VEGF腺病毒载体及其应用”获国家专利。
依托特色学科,建成高标准基础医学研究所和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作为一所地方医学本科院校,要想在国内医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科研方面就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九五”、“十五”期间,学校在特色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也是学院的特色学科。医用生物力学研究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研究是学院两个特色研究方向。为了推动这两个特色的发展,学校与附属人民医院先后共投资近2000余万元建成基础医学研究所和生殖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