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6篇)

时间: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篇1

关键词:城市公园人性化景观设计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lifestyleandsocio-culturalcityparksareanimportantpartofpeople'sdailylivingenvironment.Today'ssocialdevelopmentstressedthat"people-oriented,urbanparksarenoexception.Moreandmoredesignedtomeetthepeoplephysical,psychologicalandspiritualneedsofthe"humane"reflectedintheparksofmajorcitiesinChina.Theconceptof"humane"moreandmorepeopleintotheparkdesign.Theso-called"humane"istofollowthe"people-oriented"designphilosophy,thehuman,physical,naturalenvironmentandreasonabletogether.Designedtogivefullconsideratio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erson'sdominantpositionandthepeopleandtheenvironment,concernedaboutpeople's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needsinthedesigntocreateadifferentnature,functionwith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suitablefortheresultsofthedifferentlevelsofusers,reflectingonhumannaturecareandrespect.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developmentofthecitypark,explorethehumanedesignofmodernurbanpark.

Keywords:cityparks,humane,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公园概述

城市公园的概念根据标准的不同略有差异。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集旅游、休憩、集会、交通、商业活动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从主体来看,由具有观赏价值的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和必要的建筑设施组成;从功能来看,主要在于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空间,陶冶其情操,从而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提高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为城市的生态、环保、文化娱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城市公园的设计手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关键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游憩、休闲、娱乐环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人性空间。;(2)缺少公众参与,缺乏场所精神;(3)空间设施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4)文化气息不强,环境功能不突出等。

所以,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应该要着眼于长远的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同时紧密结合历史文化、生态化与人性化等多元素。使得设计场所使用于各类使用者,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内人与人的交往,激发城市活力。

2人性化景观设计的由来与发展趋势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因现代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手法相比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造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1]

因此“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主要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如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城市空间,保护与再现特定环境场所的景观特色及空间结构特征,努力营造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氛围,有利于市民交往的情感场所等。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城市文化内涵、人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的扩张和改造中亦将不断运用一些新的城市语言。“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将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扮演主导的角色[2]。

如何健全城市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创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是城市环境设计或更新整治的基点和本质所在。

3景观人性化设计的必然性

3.1设计人性化是设计中“人化”与“物化”的统一。设计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设计人性化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中国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反应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景观设计作为设计的一类,也反映了这种统一。3.2设计人性化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

4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指人全面考虑人的基本生理、行为心理及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它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部分。城市公园的人性化设计即是以人为主体,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具有不同功能、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环境。它有三个基本的原则:(1)满足实用性和安全性,创造出适宜的物理环境;(2)充分考虑社会基本情况和人的行为心理习惯,融入人文情感和地域文化;(3)给予足够的精神关怀与尊重[3]。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篇2

关键词:宜居城市;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设计策略

1宜居城市

1.1城市的宜居性理论

“宜居城市”这一概念,是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发展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下,经过长达百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在中西方文化可以共同认知的“人类聚居学”和“人居环境科学”。[1]

早在二战开始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如何既可以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又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时期,在城市重建过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美国是较早提出宜居概念,并进行宜居城市评定的国家。美国学者P.Evans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适宜居住,其二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还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可以享有健康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达性,拥有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城市。[1]

在国内的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上,吴良铺院士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和理论,之后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提出了“宜居”这个概念。张文忠研究员认为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建设目标。而学者李鸿辉则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生活”这一角度出发阐述城市宜居性,他认为宜居城市体现了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二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通过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以及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宜居城市的概念主要是其广义上的理解,即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和谐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比较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游玩、居住的城市。

1.2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体系

国内外现有的国家各部门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和学者们提出的评价体系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指标最高,在各评价体系中的出现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2]由此充分说明生态环境对于宜居城市的重要性。而在城市的生态体系中,城市郊野公园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对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将城市边缘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山林、农田以及传承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村落保留下来。山林和农田通过郊野公园的设立得以留存,预防城市的蔓延,并将这些绿色和自然的元素渗透到城区,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形联系和呼应,通过构成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3]因此,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2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

2.1郊野公园的概念

郊野公园在我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属于“其他绿地”,其内容为:“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4]内地郊野公园的设计模式师于香港。而香港的郊野公园规划理念受英国郊野公园的影响较大,但也有到美国的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蕴含其中。虽然至今对“郊野公园”这个概念政府和相关机构尚未明确定义,但从学者们对郊野公园的分析和阐述中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从广义上的概念:郊野公园是地处于城市外沿边缘地带的绿化圈、农田、森林、湿地、水域、绿带等。其二是从狭义上来讲,郊野公园是指地处于城市的边缘,具有山好、水清、林美的优美的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并且保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环境体系,经过规划和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同时,它也是考量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系数。

2.2郊野公园的实践

郊野公园早期的雏形源于英国乡野的乡村公园。1968年,《英国乡村法》最早提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从1968年到2000年的几十年间,英国的郊野公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停滞阶段和复兴阶段。

1971年,香港政府制定了郊野公园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年,香港的《郊野公园条例》颁布,其中指出“开辟公园的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自然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目前,香港已经拥有23个郊野公园和17个特别保护区,香港的40%的土地基本上被郊野公园覆盖。

内地城市建设的第一批郊野公园也是受香港郊野公园的影响,以“城市发展”为出发点,以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为目的,在城市外沿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深圳凭借着临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在2003年颁布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2)》条例,启动了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计划。北京也在2004~2022年的城市绿地结构规划中,提出建立四个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方案。[5]上海也于2012年开始了郊野公园的选址工作,在上海的郊区初步选定了21个地块建设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的廊下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青溪郊野公园即将对市民开放。

3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3.1选址策略

郊野公园的选址是建设的第一步,十分中重要,郊野公园的功能和综合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起到提升城市宜居性的目的,关键因素在于选址。因此,要从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交通可达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首先,要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其中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山林和水景;其次,所选区域位置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及建筑特色,可以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规划;再次,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或可以创造多种交通工具的可达性。[5]

3.2路径规划策略

路径伴随体验整个园区,对于一个郊野公园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十分关键的评价对象。美国郊野公园的步行路径设计对国内郊野公园有着借鉴意义。美国格林斯博罗的郊野公园(GreensboroCountryPark)设置了一条8km长的穿梭在山林中曲折蜿蜒的徒步及越野自行车路径。并且为游客们提供了垂钓、骑马、攀岩等活动。[6]游憩路径最能体现一座郊野公园的特色。国内的郊野公园步行路径的设计上过于人工化,大多选用硬质材料,影响了自然之美。在路径的功能上主要进行车行路、游玩路径和小径的划分,并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路径的密度要根据自然景观的承受力来进行设计。

3.3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游人游憩需求的主要方式,因此其设计主要体现人性化、功能化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求。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更注重人性化的考量,其设计要体现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对远足爱好者的照顾、突况的应急设施和安全系统等方面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也要与路径的设计一样,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不造成影响和破坏。美国的郊野公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十分注重游客的游憩活动,如丛林野战、攀岩、垂钓等游憩活动,使游客与自然最大可能的产生互动。

3.4公共艺术策略

艺术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对自然界最纯粹的表露与提炼。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活中现代(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走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也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回归自然,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艺术是在自然物质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能够提升郊野公园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气质,更加能够激发出现代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邀请各领域的艺术家进驻到郊野公园,进行短期采风或游走,进行艺术创作。可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数码艺术、地景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见解。使游客们不仅感受到自然气息、人文气息,更能感受到由城市渗透到自然中的艺术魅力。

4结语

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是切实推进城乡发展战略转变,实现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重要途径。郊野公园在聚焦都市游憩,以人为本的塑造特色郊野活动空间。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的需求,避免或减轻长假人流大规模外涌出游的现状,缓和城市问题。通过对郊野公园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优化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增长边界。

参考文献:

[1]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赵世强,刘辰星.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J].价值工程,2016,35(21).

[3]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2003,19(3):83-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DB/OL].中国农业规划网.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篇3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运用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很人口集中、现代高层建筑密集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在市场商业竞争上有许多优势,但这种大城市是隐形炸弹,是病毒温床,“三废”污染严重,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公害,解决这种公害最经济、最有效果的办法就是将城市园林设计、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城市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1.城市景观规划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1.1注重维护生态环境

一个完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城市景观,以完善的生态体系为基础,仅靠简单的绿地建设是不行的。应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环境,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建设中,避免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增长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区过度开发,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的高效及通畅。

1.2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闲、娱乐、居住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感受舒适。

1.3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作为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

根据现状自然条件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4经济与健康相协调

规划中应注意协调“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三者间的联系,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以环境拉动经济,以经济促进环境。在树种规划中,突出“健康绿地”的概念,即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最大程度地节约植物的栽植、养护成本,以形成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植物景观。

2.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挖湖、堆山、理石)、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美的环境的过程。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位

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两重性,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支撑系统,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从偏重个别封闭、内向的园林转为开敞外向的城市绿色空间。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已从“城市中有花园”发展到“城市在花园中”、“城市在森林中”。“文化、绿野、传统建筑”已成为国际社会评价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工业城市的规划观念正在被淘汰。人们正日益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历史与文化。园林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要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段,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实际要求,从市民的需求出发,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用生态园林城市的理念来引领城市景观规划,创造绿荫掩映、风清水静,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的城市环境。城市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城市园林建设做出合理安排,在对城市园林和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避免因为城市建设而对城市园林景观造成破坏。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在城市园林建设方面具备很高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已经制定了很多城市园林建设的法律法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已经越来越向往和依赖良好的园林景观,如何将优质的自然景观融入大都市的建筑之中,也是各地区重点研究的问题。

4.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具体运用

4.1园林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在保证城市经济建设的前提下进行,也必须便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的景观规划工作,必须将园林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政府财政支持,聘请高水平园林设计人员对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园林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城市园林与城市现代化建筑有机结合,提高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态建设水平,在大型公路桥梁附近,要增加园林景观,保证大型公路的空气净化效率,在大型工厂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附近,要加大园林绿化比重,确保该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在高密度的居民生活区,要进一步优化园林景观,保证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有机会充分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城市园林的设计还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景观规划的大局,在湖泊较为密集的地区,要对湿地资源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利用湿地资源有计划地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如衢州市就利用乌溪江的湿地资源规划了乌溪江部级湿地公园,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将成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园林建设、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建设三者之间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2园林建设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在文物保护地区,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把握时展方向,合理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公园,如衢州市就在原有府山公园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府山公园周边的南宗孔庙的文化,建成了儒学文化公园。要适时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城市自然生态特点,安排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城市园林植被的数量和质量,切实保障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的人们的身心健康,把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放在城市园林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的首位,城市进行园林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要从人们的身体需要出发,科学地布局城市园林,城市园林的植被分布情况,要细化到每一个大型乔木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园;郑州

1地域性文化与城市公园

地域作为一种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的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地域反映了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历史人文特征,而地域的差异则主要是从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反映出来。“地域文化则应当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性、社会性的活动与成果,属于一种行为模式,因此,不同区域之间独特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缔造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城市公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存在于城市之中,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也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有机载体,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公园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功能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我国目前主要划分为城市基干公园(线型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动植物园、主题公园和历史名园)和专类公园(博览会公园、雕塑公园、城市广场和森林公园)两大类。

2地域性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2.1国内外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首先发起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出现在西方的建筑领域并认识到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地域文化在建筑作品中的表达逐渐成为被人们日渐重视,地域文化在规划和景观领域逐渐蔓延开来。最早是通过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乡土植物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习惯为探索地域文化的表达应用,后来不断地对地域性文化进行研究,理论逐渐丰富起来,文脉主义和场所精神等理论诞生,在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挖掘中,开始注入生态学的理念也对地域的认识更加深刻,设计要结合自然与生态性融合,形成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表现方法。

李泽厚先生曾说过:“中国园林是人性与自然的人化”。中国园林自产生之初,就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营造宜人的和谐生态空间。主张在设计中人要与自然互动,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之上,追求朴素自然的景观。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能够让人产生深刻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特殊文化表达的一种传承与创新方式。中国现代城市公园,割断了古典园林在意境上的表达,很大一部分现代城市公园是在原有园林旧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盲目追风仿建西方园林,没有再现地域历史文化和创造不同方式的表现手法。随着城市公园在设计中的不断模仿,缺乏本土创新,城市公园面临着片面的理解和匮乏的地域景观现象。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很多城市文化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城市公园中表达地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公园的设计尊重生态性,以文化为本源,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结合地方特色,创造宜人的诗意的居住环境。结合我国城市景观的理论和其他方面不断发展,地域景观已经在城市园林景观营造方面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形式来源,以文脉关系和场所特征为基础,体现出自然文化设计方法的多元化。

2.2郑州地区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郑州地处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枢纽地带。作为中国第古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紧依广阔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历史上五次为都城,地理位置介于古都洛阳和开封之间,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郑州现有几十处公园,位于老城区内的有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东风渠滨河公园、滨河公园、世纪欢乐园、儿童公园、郑州市动物园、月季公园、郑州市植物园,绿博园、郑州之林公园、湿地公园则位于新开发的郑东新区内。老城区内的公园如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等,建成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功能分区以及设施等比较老旧,公园内主要为自然景观何人工景观。自然景观要素主要为一些山体和植物;人工景观要素主要为人工湖、假山置石等,部分公园如人民公园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在园内设置了大量的游乐设施,用此以吸引人流量,园内各种元素通过一定的植物景观衔接起来,功能分区多但混乱,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以及本土文化的展现;碧沙岗公园作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遗迹,是郑州地区红色文化的展现窗口,公园设计以历史遗迹如北伐革命纪念碑等为中轴线,采用自然型与几何型园林交叉的混合园林表现形式,整体设计规整能够体现郑州地区的自然和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但因时间久远园区整体规划相对落后,部分地域特色展示形式不完善;东风渠滨河公园为带状公园,具有防洪、景观、文化、休闲和游览等功能,园内主要景区为四个,其中一处的景点将废弃的旧铁路通过改造设计为铁路文化景观,展现郑州作为交通枢纽的铁路文化历史,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园区功能设计的互动性和停留性比较差。

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着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在城市不断建设多座不同功能主题的城市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以东的绿博园为一座展览性城市公园,以园内枫湖为中心呈发散状分布几十个独具特色的小园区,小园区内多为展示其他地区地域特色的微缩景观,例如充满古典园林特色的苏州园和展示盆地景观的四川园等,公园最外部种植稠密的森林带,园内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游览设施完整,是一座主题鲜明的大型城市公园,也从侧面展示了郑州地区包罗万象的文化特色,是展示城市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大进步。东部新区的郑州之林位于中央商务区西部,是郑东新区中心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由不同种植方式组成的树林进行围合,有模拟自然状态的小片森和不同乔木、灌木、草植物群落组成的规则变化之美的几何型树阵。中心地区则为广场和开阔的草坪,中心广场上的喷泉和园内湖泊蜿蜒相B,喷泉、溪流、跌水和湖泊四种状态的水体形式变化多样,观赏性十足,中心草坪视野开阔,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整个公园设计既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打破传统城市公园的界限,园内景观与外部道路绿化风格统一,城市公园自然的融入城市建设之中,体现了郑东新区“共生”的城市整体规划理念,使得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但园区规划景观设置片面强调观赏性,忽略人的参与性,功能分区也较为单一,体现出来城市公园的部分功能特性却缺少本土特色。

郑州新旧城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老城区现有城市绿地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另外功能比较单一且没有特色,新城区城市发展和绿地景观同步进行,规划合理,与建筑以及周边公共设施完好地融合在一起,有较强的系统性,国际化现代气息浓厚但同时失去了地域特色,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公园的发展。

3州城市公园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美好环境的建设,而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景观和城市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因此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在满足建设需要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彰显独特的城市特色,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设计之中,打造独树一帜的城市名片。地域特色作为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载体,是城市特征的集中表现。

郑州独特的区位因素为城市公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郑州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有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还有适宜种植的肥沃土壤,这些条件促使丰富多样的自然植物资源的产生,如柳、杨、槐、椿、榆五大乡土树种,此外还有木槿、石榴、连翘等花果树资源和油松、玉兰等园景树资源。植物资源的丰富则使得郑州地区植物季相景观的丰富美观,反映了植物生长的时空特性:春季树木抽芽,繁华绽放,一派欣欣向荣;夏季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秋季金黄璀璨,硕果累累,一幅大丰收景象;冬季树干蜿蜒,清冷萧瑟。

郑州地处中原,作为农业大省,具有独特的农田景观特色。郑州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全年降水量较小,基本为旱地农田景观,常见的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油菜、花生等)、蔬菜(白菜、萝卜等)、果树(苹果、红枣等)品种,不同的农作物形态特征构成了独特的农田植物景观,另外不同作物由于季节变化产生的五彩绚丽的农田色彩,则是农田景观最直观的表达,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郑州地处中原地带又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多远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状况的体现,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每年农历三月三皇帝故里祭祖大典,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前来祭拜。“大风起兮尘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吴梦吴向往”。《黄帝颂》这首歌传递着一种信仰和力量,是河南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州作为一个“火车拉出来的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厚,最为著名的为二七纪念塔。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星并联式双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纪念性建筑,将郑州现代历史上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故事演变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二七”文化,是郑州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标志;郑州是一个具有3600年文化底蕴的古商都,拥有较为完好的商城城墙遗址和灿烂辉煌的商文化,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此外郑州地区还有现存的大村河遗址、二里岗遗址和城隍庙以及文庙等,古城、古建筑以及古文化等的丰富,使得郑州地区拥有了浓厚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郑州的城隍庙就是人们在对古代神祗的信奉下而产生的,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是郑州地区深远文化底蕴的证明,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篇5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城市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要求。创作出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回顾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的历史,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出发,指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能为同类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Abstract:Withtheadvanceofurbanization,improvepeople'slifestyleandtheconstructionoftheurbanenvironment,thenewrequirementsoftheurbanlandscapedesign.Createareason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moderncity,notonlytomeettheneedsofthepeopletowatch,butalsotomeettheneedsofthepeopleontheconstructionofmodernurbanecological.Thispaperreviews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urbanlandscapeplanning,urbanlandscapedesignconcept,development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ofthethreeaspects,pointsoutthatthetrendofthemodernurbanlandscapedesign,development,andthatthesimpleurbanlandscapeplanningshouldbestrengthenedwithotherdisciplinestheareaof​​contact,andonthisbasis,furtherproposedcomprehensivereformDiscussionandtechnicalsupportofthetheoreticalapproachesinthefutureurbanlandscapedesign,urbanlandscapedesigndiscusseddesignedforthesamecitygardenlandscapedesigntoprovideareference.

Keywords:urbangardens;landscapedesign;developmenttrend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城市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要求。创作出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回顾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的历史,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出发,指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能为同类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同时也代表了快速发展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设计者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设计理念:第一,区域设计,即在很大的区域尺度上设计、梳理园林景观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第二,城市设计,即设计界定城市形态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等;第三,风景旅游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第四,自然地,如湿地、森林的设计;第五,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第六,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第七,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总之,设计者要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成本,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将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建设走园林化之路,园林化建设以生态与文化为主题,是各地城市实践与探索形成的共识。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人流、能流、物流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对人类生存影响日趋严重,成为人们密切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建设生态化城市成为城市园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搞好园林建设才能够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将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不断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引入先进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增加了园林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节约园林的探索与推广使城市生态化建设得到保障。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新趋势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篇6

相关概念。1)工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致力于工业园区的生态网络和生态链的建设,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园区的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2)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指从地理空间角度,以景观为尺度,对生态流、生态过程与生态变化进行衡量,减少城市与工业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3]。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概况

1早期过于分散或集中的发展布局

初期工业园区发展多依托城市市政规划,机械的功能分区割裂了城市各个功能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产业过于集中或分散发展,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网络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功能区,它的生产区、辅助区、商业区及管理区,各分区的布局应根据地块的级差价值及自然地形地貌有序规划实施,实现既有利于生产又同时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值。

2现阶段逐渐呈现整体规划布局的生态模式发展

我国“十五”环境科技工作将发展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重点开展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4]。生态工业发展(EIDs)的概念使用也逐渐多起来,工业园区的发展遵循着城市生态系统,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整体化规划模式使得园区在城市快速推进过程中不失空间的自然有序性,重视土地价值,使各功能区合理匹配市场经济环境和城市功能用地。

生态城市设计原理在工业园区规划中的运用

1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设计原则

生态工业园区的运作是由体现生态学原则的园区设计来实现的,其规划设计原则要充分体现:1)生态性原则。设计首先就要考虑园区的各成员间是否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的生态链,或者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内部封闭循环和废物是否最少化。所以企业行业的匹配是生态园区的设计关键。2)循环性原则。解决循环性原则的关键是实现工业体系内的物质循环,同时又能实现废物资源化配置。3)高效性原则。园区的通道包括公路、轻轨、铁路和管道等应靠近废物、废水或能量的利用者或供给者,保持良好的通达性,有学者认为生态工业园区的理想规模是100英亩~200英亩(1英亩=4046.865m2)。

2生态城市设计原理的运用

1)基于生态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规划理念。如苏州工业园区在满足工业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比邻的主干道及河道,对于沿主干道布置的建筑群有了较高程度的要求,让高层厂房面向主要公路,拥有良好的景致和有序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注重生态城市设计的工业布局有利于各功能区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隔离带,着重考虑工业对居民的不利影响,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呈间隔式交叉布置。这种形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工业企业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污染情况,分别考虑与地表水体及风向的关系,将对水体有污染的工业区布置在城市的下游;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2)基于生态城市设计的景观公共利益先导理念。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也得益于其先进的设计理念。12km2的金鸡湖与园区规划融合在一起犹如园区的眼睛,环湖的开放式公共绿带真正实现了园区各功能区之间的有机渗透。园区的景观生态更兼具了生态处理修复功能的特性,直观层面,可以通过相应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策略对部分工业污染物进行回收和利用,从而建立起新颖的城市生态公园;中观层面上也可通过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空间镶嵌理论对园区的绿色开敞空间进行组织与设计,从而形成有机的生态造景系统;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园区的景观规划更应先行纳入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中统一规划,做到园区的绿地规划和其他功能区的协调、统一。

3)基于生态城市设计的道路设计理念。道路生态城市设计在设计目标、功能、设计手法、植物群落特征、动物种群类型、生态稳定性、植物造景的养护和管理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如苏州工业园区道路缓冲带的设计,沿道路或河流有一定宽度限制的绿化带,这种缓冲带能提高景观质量,改善工作环境。

4)基于城市设计的生态基础设施应对原则。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自然绿地系统,而更广泛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与教育等生态服务的城市绿地、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5]。绿色生态城市设计强调对工业园区的生态保持和恢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工业排放的污染会对园区的自然环境、土地、河流等造成长期的污染。首先针对工业污染,必须要立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污染的治理和防护当作重要解决问题,严控污染源,提高排放标准,缩小污染源头;另一方面,利用植物造景、自然景观对已经形成的污染进行生态修复,尽量创造污染物利用的闭路循环系统。如天津开发区近几年累计完成绿化面积345km2,绿地率达到27.6%,每公顷绿地每年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350t,减少降尘60t,兴建污水处理厂,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方面也体现出生态工业园区的理念。中水回用工程全面展开,形成污染的闭路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