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心得小结(6篇)
炒股心得小结篇1
2008年,上证股指从6000多点一路狂跌到1500多点,很多股民被套,股价缩水达80%~90%。在此情况下,精神失常者有之,心肌梗死者有之,寻短见者有之,浩浩荡荡的股民队伍,因炒股而诱发的大大小小的身心疾病――“股市病”似乎无人幸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民的创痛惭惭被抚平,人们终于接受了眼前的亏损。2009年5月中旬,股指又悄无声息地上爬到2600多点,股市似乎又有复苏的迹象。于是,很多股民好了伤疤忘了痛,摩拳擦掌地杀回股市,大有要把当年亏损夺回来之势。针对当前“紧迫”的形势,本刊约请医学专家告诫股民――
认识“股市病”
读者朋友们,最近看过陶红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春草》吧?在这部剧中,春草本来和她的丈夫开了个杂货铺,生活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春草的丈夫经不住炒股的诱惑,放下本来稳稳当当的生意不做,只想到炒股就能发大财。结果把本钱赔得精光,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股市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竞技场,“赚”和“赔”随时牵动着股民的每一根神经,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和惴惴不安的焦虑恐慌使大脑持续超负荷运转,消极的负性情绪反应不仅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机能失调,而且大大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官能症等身心疾患的发病率增加。于是,有专家把股票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一系列危害称为“股市病”。
“股市病”有哪些
炒股除了对股民的心理冲击,还会给股民身体带来种种恶劣影响。
失眠
股市大涨大跌时,绝大部分人在心理上是能够承受的。但是对一些平时就容易担惊受怕的人来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可能更容易出现反常,比如期望值过高,现实却未达到预期,有的甚至亏损,都会造成这些股民情绪波动,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进而可引起失眠、焦虑、情绪失常等问题。另外,交易所的环境因素也可能造成人的紧张情绪,比如周围人的议论声、大屏幕不停滚动的股价信息等,都会给股民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
因此,股民在炒股时首先要有风险意识,抱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期望值不要过高;其次,最好将股票当作一种投资而非投机,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引发焦虑、失眠等问题。对于因炒股而引起的短暂焦虑、失眠,一般不需要药物干预。
眼睛伤害
在证券营业厅的红绿大屏幕上,股票行情的不停闪烁变换,对眼睛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同时,反差很大的亮度和色度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出现视觉疲劳,视觉的过度疲劳就会引起房水运行受阻,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易诱发青光眼。而干眼症、白内障、角膜溃疡和视网膜剥脱等,也是长期使用电脑或长期面对屏幕的股民易患的眼病。短期会出现视觉疲劳,长此以往会加快视力退化。
因此,股民不要长时间盯着显示屏,最好每半小时远眺一次,并适当闭眼休息,有干眼症等眼疾的患者或眼干涩不适的股民,可适当使用人工泪液或与泪液pH值相似的眼用喷雾,这些对视疲劳的缓解和视力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如有眼睛肿痛、怕光、流泪等症状,应及早去医院诊治,不要自行随便用药。已确诊为角膜炎的患者应严格按医嘱点眼药水,避免在阳光或强光下视物,注意眼部休息。
颈椎病
长时间泡在交易大厅,仰头看屏幕,或者盯在电脑前不动,都很容易引起骨质增生、椎体变形等骨质病变,以及颈椎病和椎间盘突出等一些慢性疼痛病,还可造成颈、肩、背肌酸堆积。表现为肩膀酸痛、腰椎发麻,无论是坐着、站着,还是走路,只要稍微一动,就容易疲劳。成年人一般从35岁后就开始有钙流失,中老年人的肌肉、韧带的弹性不如年轻人好,平视屏幕看股市行情对脊椎的影响最大。
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胃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胃溃疡的关键。因此有胃溃疡的人最好不要炒股。
理性炒股,避免心理疾病
只要是股民,便通常会觉得有一股莫名的压力。亏了自不必说,倘若股票卖出赚了钱,但卖出后看到股票价格还往上蹿,心里仍然不是滋味。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脑海里总出现股票大盘的情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紊乱,可诱发一些心身疾病如甲亢等。此外,股票的涨跌,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悲观、沉默,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还有的人萎靡不振,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如果没有进行心理干预,很容易导致焦虑症或者抑郁症。
那么,如何避免出现心理疾病呢?
首先,不要沉浸在股评或投资的话题中,少看相关书籍,可以通过外出散心等方式放松心情;其次,正确对待当前的亏损;对于已经亏损的股民,家人、朋友都应该对他们表示关心、理解和安慰。
炒股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言道,“治人先治心”,只要把心里的疙瘩解开,就能把自己从苦难的股海中救起。
1.分析被套的原因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要不然它的风险性及趣味性就荡然无存了,它的吸引力也就没有了。投资股票赔钱有很多种,一种是低级的操作错误,即本该“卖出”的,因为紧张实际操作时变成“买入”了;一种是对后市未能作出正确判断,在浅套或盈利时未能及时卖出;还有就是没时间看盘,当知道消息后已然太晚,股票已处于深套中。知道被套的原因,懂得自己是如何“进去”,然后想办法如何“出来”,这样就会心中有数,做到心安理得。自我反省当然很有必要,但千万不要因此而过于自责。
2.阿Q心理面对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个人是很渺小的。股票被套了,股民要有点阿Q心理,自己宽慰自己。比如,被套的又不是我一个人,连股神巴菲特都不能幸免,何况我们这些初涉股市的小股民!反正买股票的钱是三、五年内不用的钱,就当存银行。套起了,总有解套之日,有被套五年之久的,最终也解套了嘛!想想这些,就不会过分自责了。
3.宽容心理不要因短期亏损而失去信心,应该关心的是市场的长期走势。只要看好中国经济,看好所选的行业,看好所选的公司,就坚决持有。
4.心理求助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要转而向家人、朋友乃至社会福利机构求助。如果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可找心理医生帮忙。
炒股“炒出”精神症状怎么办
股民沉迷于股市,可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一般经过自我心理调节或医生的心理治疗,可以缓解;但有部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治疗。有的股民严重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这时必须送到心理医院治疗。治疗药物有:
1.抗焦虑药,又称弱安定剂,是一组主要用以消除紧张和焦虑症状的药物。常用的有安定、去甲羟基安定、硝基安定、氟安定、甲丙氨酯、卡立普多、定泰乐、芬那露、谷维素等。其中谷维素主要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不仅能改善焦虑状态,对焦虑形成的失眠也有较好的作用。
2.抗抑郁药,是一组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精神活性药物,有时也用于治疗某些其他特定状况,如焦虑、惊恐,或强迫症状。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伴发的抑郁情绪。此类药物有阿米替林、多虑平、丙咪嗪和氯丙咪嗪等,为治疗抑郁症所首选。此外,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抑郁药,如瑞美隆、万拉法新等。
3.抗精神病药,可用于治疗各类精神病。氯丙嗪是这类药物的代表,较为常用的还有奋乃静、氟哌啶醇和氯氮平等。
股市低迷,您的心态调好了吗
作为普通人,就无法规避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盲从、侥幸。股票市场上,因为种种情况出现判断失误和损失,都是正常的。谁都希望自己成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但真正能够实现梦想的人是少数。知识可通过学习补充,经验可靠实践积累,而心理素质的提高却只能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摔打磨练来完成。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自2007年11月以来,股指不断下探,虽然近期有所回升,但上证综指仍有45%的跌幅,股民的信心仍处于低点。
1.股市低迷,投资者保持良好心态最重要。看一看国外的投资大师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忍一忍!因为“守得云开见明月”。
2.虽然市场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但一些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市场的投资价值。
3.投资者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最重要。比如:2002年,有两位投资者都在35元左右的价位买入“贵州茅台”,一位投资者不愿承受短期的市场波动,选择卖出;而另一位长期坚持价值投资,后来获得超额的回报。所以,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忽略短期的市场波动,注重长线投资价值,这样的投资者在未来一定会有良好的投资回报。
4.越是在复杂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更应该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理性地对待当前的市况。盲目杀跌并不可取,对于严重超跌、且有良好基本面支撑和成长潜力的品种,反而可以进行有选择性的投资布局。
投身股市,您适合吗
为了防止股市病的产生,有几种人最好不要玩股票:一是身体有严重疾病的人;二是心理上适应能力不强,不能承受大的挫折和打击的人;三是家庭经济紧张、生活本来就非常困难者;四是缺乏社会心理支持者,包括人际关系长期紧张、性格孤僻、婚姻破裂者等。因为人们在遇到危机时需要得到亲友的关怀、支持,即需要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这在遇到股价暴跌时显得特别重要。此外――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适合炒股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很多严重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如果血压控制得不好,常常会突然发生急性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和马季就因为心脏病急性发作,先后在北京猝死。在看世界杯足球赛比赛期间,因为情绪激动而猝死的例子,也有很多报道。和看足球赛比起来,炒股还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加容易使当事人情绪激动,一激动就容易使血压剧烈波动。因此,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适合炒股。
有特殊性格的人不适合炒股
炒股是一项要求很高的经营项目,需要炒股者具备有关金融、证券、股票的基本知识,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一位成功的炒股者,需要能够及时而且理智地作出决断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平时他们做事就谨小慎微,遇事前思后想,当需要他们很快下定决心时,他们却长时间犹豫不决,总是拿不定主意。有这种性格的人不适合炒股。除此之外,有些人容易冲动,常常做事不计后果,“干了再说。”还有些人常常感情用事,在做重大决定之前常常缺乏理性的分析。以上这些性格比较特殊的人,都不适合炒股。
有过精神疾病的不适合炒股
精神疾病有好几十种。但是所有的精神疾病大体上可以分为轻性精神病和重性精神病两大类。属于轻性精神病的有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等。这类疾病的发病和既往生活事件(强烈的精神刺激)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这类病人现在精神已经正常,但还是要尽量避免再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所以这样的人不适合炒股。属于重性精神病的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等。这类精神病人的病情容易复发和波动,即使已经临床治愈,也不适合炒股。如果病情还只是好转,那么病情波动的可能性非常大,就更不应炒股。
老年人最好不要炒股
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易发人群,心理较为脆弱,很容易在心情紧张、焦虑的情况下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抢救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特别是有的老年人,本来就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胃病和颈椎病等疾病,加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长期休息不好,股市轻微的波动都会造成他们精神紧张、情绪失控,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老年人最好不要炒股。
青少年也不宜炒股
炒股心得小结篇2
股市新兵多老人
在北京某证券营业部里,记者看到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老年人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股票行情,交换着情报,还有个别嗓门大的老年人招呼着同伴去另外的营业厅听课。根据中国证监会分析:我国50岁以上的投资者大多数是散户,投入的资金多是自己多年积蓄的血汗钱。
今年2月,57岁的老陈看到几个老同事炒股都赚到钱,也试探着将2万元投入了股市,没想到短短10天就赚了2000多元钱。尝到甜头的他把存在银行里的养老钱取出来投入了股市,每天都到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报到,从开盘一直待到收市,午饭也不回家吃,以快餐充饥。3个月来,老陈学会了一些股票基础知识和交易操作方法,关于股票的一些信息,他主要靠与其他股民的交流和看电视得来。到目前为止,老陈的收益达到近50%,不过他并不满意,“关键是经验不够,缺乏耐心,不然就能翻一番。”对于大盘高位可能存在的风险,老陈和其他几个老年股民似乎比较乐观,“我现在几乎满仓,2008年北京奥运前,股市肯定没问题。”60多岁的老李正忙着看盘,她告诉记者,退休前她就开始炒股,但是一直没有投入太多精力,现在股市风云变幻之余,她放下家里的事情,泡在股市,一则赚点钱贴补家用,二也是担心再次错过解套机会。
和股市同样热的,还有炒汇和买基金。在证券公司开户的人以买股票为多,也有的同时买基金,而通过银行开户的则主要是买基金。“五一”后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一带银行网点,发现非现金服务处的叫号繁忙,排队等候的椅子上都坐满了人,工作人员说大部分都是申购基金的。据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近一段时期,来开卡办理的客户平均流量比平时多了一倍左右。有些网点甚至增加了两倍。前来开户的对象以中老年人为主,且很多是带着5万元10万元的大笔现金前来入市。
炒外汇风险相对炒股要低得多,所以一些手头持有少许外币的离退休的知识型老年人,开始关注外汇市场并投身其中。和炒股不同,在外汇交易柜台进行交易的客户寥寥无几。许多老年客户喜欢清静,选择在家里通过电话和网络炒外汇。据有人统计,在炒汇大军中,离退休老人占了4%左右。
不光在营业厅、银行能感受到股市飘红对老年人的影响。北京朝阳区有家老年大学不得不贴出通知,告诫学员规避股市风险,避免盲目炒股。据该老年大学的校长反映,老年学员当中50%以上的人都在炒股。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就聚在一起,聊股票。上课的时候也不太有心思听课,特别是3月中旬后,学员的到课率明显下降,每个班上最多能到80%,还有20%的人,一大早就跑到证券大厅报道去了。以前除了个别生病的,几乎全体都能按时到课。
高位不抛低位不退只当娱乐
假如不是股市大涨,人们可能无法感受到中国老年人的理财热情。如今发售国债时老年人通宵排队已经变成基金发售时的“疯狂”抢购。
有专家分析,老年人参与炒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理财观念的更新变化。过去人们的理财方法比较单一,退休后的退休金除了放在银行,一般也就选择购买一些国债,如今金融市场活跃,传统的存款保值的观念正在被摒弃。我国养老制度改革后,城市退休人员有固定的养老金,因此手头有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余钱。这两年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调,更让中老年人把存款拿出来投入股市,希望能有所收获。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养老金偏低,又难以找到赚钱的门路,往往转向股市,以期得到更多的收益。而那些养老金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者则把大部分养老金投入股市,意图给子孙留下一笔财富。据证券人士介绍,在股市中,心态较好的多是前些年入市的老股民,他们对股票涨跌把握较准,心理承受力也比较强。新入市的老年股民想挣大钱并不容易。因此,有业内专家建议,老年人炒股应多从身体方面考虑,高位不抢,低位不退,只当是娱乐。
当然,股市更吸引老年人的是可以排遣寂寞孤独,充实晚年生活。在证券公司的交易大厅看到,虽然年轻人有一些,但白发苍苍者却是主角。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虽然证券公司开发的网上交易简便快捷,但不会上网操作,又有闲暇时间的退休老人们自然就把交易大厅当成投资炒股的第一场所。在场的几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聚在一起聊聊股票、侃侃家常,从家庭琐事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谈,并在交谈中得到了乐趣,觉得生活不再那么单调,炒股也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了。
沉溺股市弊大于利
“股市有风险,入市请谨慎”,老年人炒股既有一本万利的神话,也有血本无归的无奈。由于在证券交易大厅炒股和自己独自在家看盘的气氛完全不一样,在众说纷纭话股票时,无形中增加了炒股当事人的心理压力。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有病史的人往往难以承受,容易发病。老人们在交易厅内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场地拥挤、空气污浊,给老股民的健康带来隐忧。近一段时期,各地多有报道在股市看行情的老年人,因突发脑溢血,遭遇不幸。对此,医生提醒炒股一定要顾及自身的健康情况,千万不能不顾身体状况炒股票,面对股市的起落,应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是一些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或是气管炎、哮喘等的中老年股民,更不能因股市的起伏而情绪激动,最好不要到股市现场去,尽量选择电话委托进行交易,以减少情绪波动,保持良好心态。如果在股市现场感到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离开,去门外呼吸新鲜空气,如情况没有好转,则要及时就诊,千万不要贻误治疗时机。
面对屡屡出现赚钱神话的股市,本来就生活节俭的老年人更是节衣缩食省下钱来炒股。至于一些新加入股市购买基金的老年人,炒股一味地盲目跟风投资往往会以失败告终,业内人士建议,一般投资者入市前最好经过模拟和学习后再具体操作,而不必节衣缩食把应该花的钱拿来炒股。
炒股心得小结篇3
这些天,一过9点我就开始心神不宁,好不容易熬到9点半,赶快打开股票网站。今天大盘高开,赶快看看我的个股表现如何,突然老总从我身边路过。手忙脚乱地想最小化界面,偏偏机器捣乱,呈死机状。慌乱中按下重启键,才反应过来,刚才的文件没有存盘,这下完了,又得从头来过。说实话,最近确实做事效率不高,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人家有的人一样,一天就能在股市赚上一个月的工资那么多啊。
心情K线:
刚入市时,觉得股市真是个聚宝盆,扔下去一块钱就能变成两块,毫不费力。可是我最近却发现自己很疲惫,每天要担心形势有变,担心判断是不是失误;变得越来越烦躁,神经质,还和单位的两个同事发生了大可不必的冲突;炒股以来的三个月,没有见朋友、没有参加聚会,也没有和男朋友看一场电影做一顿饭,每天下班就守着观看专家的股市分析,我都受够自己了,这么久都不知道有没有男人能受得了我这样的女孩子。
是应该理清一下炒股、工作、生活三者的关系了。过上好日子除了赚钱,还应该投资健康,投资和男友的感情,投资人际关系……对,这样的成就感,才是我要的。
11∶00am难道要跳水了
好不容易把文件重新整理完,抽空看眼股票,顿时觉得点天旋地转。昨天刚买的股票已经下跌了8%,而且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它还在继续往下跌。这一单,我可是拿出了我和男朋友两个人工作几年的几万元全部积蓄,本想在股市上赚一笔钱买房子的。但股票今天这―跌,我就损失了近3000元,真不知怎么跟男朋友说呢。
眼看上午快收盘了,实在坚持不住,挂了个跌停板把它卖了吧。
心情K线:
贪婪,绝对是贪婪,我怎么能将两个人的全部资金抽出去买股票呢?老同学小鹏不就是不衡量自己的经济能力,借钱炒股,被套了小半年,听他姐说他到现在连朋友的电话都不敢接。明明知道投资专家建议过,在股市中的投入不宜超过总资产的1/3。可在牛市面前,贪婪的本性还是让我丢了理性,等回了本,应该退出一部分资金给父母好好买一组保险了。
2∶45pm扔掉的股票涨停了
午饭后股市开盘,抽空看了看,发现上周卖掉的股今天还在继续涨。那支死股自从买了以后就一直不动,上周终于涨了点,一算,1000元的盈利,赶快出了,可是一抛这支股居然飙涨,还差15分钟停盘,居然涨停了!收市的时候,我的心情跌入低谷。入市这么多天,好不容易抓到一支连续三天涨停板的股票,如果不卖,今天就可以多赚3000元,相当于我一个半月的工资啊!
心情K线:
如果我能一买就涨,一抛就跌多好哇!我对办公室的小萱说。小萱却讽刺我,说我的心态有问题,这意味着想沾便宜沾到光,而且还说这便是不懂得感恩、不知足。没想到,其他几个同事也插嘴说,这样下去炒股心态就坏了,即使从股市上赚了钱,也会抱怨没有赚到最多。或许她们说的都对,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但有时候过于急功近利,过于自负。这会,我没有和任何人狡辩,很谦虚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和不足。我想,炒股就是炒心态,这句话说的真对,心态平和的人才懂得欣赏生活赐予自己的一切,这么想,觉得自己也蛮不错的,有很爱我的男朋友,很健康的身体,虽然股市上没赚大钱,可也没有赔本啊。以后不平衡时,应该先感谢一下现在我拥有的一切,这样可能就少了抱怨吧。
贴士:
请所有股友在下单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炒股就是炒心态”,这句话被很多股民挂在嘴巴上,虽然说的不一定全面,但却反映了心态在炒股中的重要性。我们不妨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此刻的心态懊恼吗?因为未能及时出局高位被套,因为耐不住煎熬在低位割肉,因为未能及时吸纳至使行情踏空,凡此种种使自己后悔万分,心慌意乱。
2.我此刻的心态亢奋吗?因为骑了大黑马,一路持有赢大利,因为多年被套如今解了套还赢了利,因为配售中了签。心情激动,脑子冲动,恨不得马上再冲进去,再骑一匹黑马。
3.我此刻的心态赌气吗?买了股票被套了,补仓了又被套,于是赌心大起,每下一个台阶就补一回,非要抄到底不行。被套以后长期没解套,于是赌心也起,不解套宁肯把牢底坐穿。
4.我此刻的心态贪婪吗?买的股票赢了利,看大盘红红火火,个股热热闹闹,于是提高了赢利预期,本来打算10元出局,马上改为15元再出,结果大盘猛地下沉,个股霎时翻绿,原有的利润一下子削去了一半,甚至亏损。
炒股心得小结篇4
老妈提前退休在家,闲来无事,被几个朋友拉去炒股。入市时,她胆子小,只投入两三千元钱,说就当是个耍事。
也许是老妈运气好,她买的4只股票都涨幅很大,让她轻而易举地赚了一笔。
尝到了甜头,老妈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看到好股,就要买上几百股。一来二去,她投入的钱越来越多,家里的积蓄都被老妈慢慢从银行转到股市,连家里的伙食质量也急转直下,因为老妈想多省些钱投入股市里“钓大鱼”。不仅如此,家里的电视也被她独自霸占,每个台的财经报道、股市分析栏目都不肯放过。为此,老爸和她吵了几次,可老妈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我做的可是一项大事业,赚多了咱们就可以换大房子了。”
然而,就在老妈为自己的骄人战绩得意时,股市大盘开始下滑,老妈先是把赚来的钱赔了进去,接着又是连连失手,大部分股票被套牢。看着一路下跌的个股,老妈连连叹息,哀叹自己没钱了,如果再能投一点就会好转。所以,她不时游说我拿出钱来炒股,说现在正是买进的好时机,年后大盘准会大涨。
看着老妈的情绪每日随股市的波动而剧烈波动着,我真的很担心、心疼她,真不知这老年炒股是祸是福?
心理解析:老年炒股有利也有弊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老年炒股案例。那么,老年炒股,到底是祸还是福?一些老年人为什么会热衷炒股呢?
一是游戏心态。“扔进去点钱,为的是找点乐”,这是不少老年炒股者的心态。有游戏心态的老人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好,也不需要照看儿孙。部分老人文化层次比较高,比如教师、医生、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等,觉得炒股很时尚,所以喜欢参与。无论原来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股市现在对他们来说,都能像公园一样解闷好玩。
二是补偿心态。有少部分老人是带着补偿或者替代心态进入股市的。老年人退休之后,很容易陷入孤独感中,害怕与社会隔离,于是想通过一种活动进入一个群体,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某件事情上。炒股,可以让老人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交圈子,找到新朋友和新乐趣。那些坐在交易市场门口择菜、聊天、织毛衣的老人,他们无意间用最家常的方式,使现代生活中紧张而忙碌的交易变得平和,自己的交往心理需求也得到了补偿。
三是赢利心态。不可否认,有的老人炒股的功利心较重。有赢利心态的老人可能经济条件不太好,寄希望于股市,想从中挣钱养老,所以会积极钻研股市。赢利心态虽然没有什么不对,但老年人炒股,预期不可太高。因为患得患失不利于心理健康。
老年人炒股,可以帮助他们感觉自己并未与时代脱节,重新找到自信,有利于心理调节。除了可能收获的经济利益,还有其他的心理需要可在炒股过程中得到满足,比如,获得存在感,扩大交往,锻炼思维,保持朝气,等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如果因为过于投入而影响正常生活乃至身心健康,那就得不偿失了。
心理支招:老年炒股要把握好心态
那么,老年炒股应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首先要有风险意识。凡是投资必有风险,万不可将炒股看作是一种只赚不赔的行为。有一句话叫作“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老年人炒股要量力而行,炒股资金最好是手中的闲散资金,不要把辛辛苦苦攒下的养老钱都放到股市上,更不能四处借贷,必须让自己的生活有“余粮”。这里,有一个“四分之一理论”可供参考,说的是人们应该将自己收入的四分之一用来生活,四分之一用来养老,四分之一用来投资不动产,余下的才可以用在股票上。
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股市本身就是大鱼吃小鱼的地方,而在散户当中,老年人更是弱势群体。资本市场不仅风险大,而且很残酷,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很高。有一位老者,刚炒股时赚了一倍多,他喜出望外,把全部积蓄投进去,结果股市突变,让他赔个精光,老者没能承受住打击跳楼自杀了。这样的悲剧还有很多,这都是心理素质不强导致的。现实生活中,不少股民忽视了对自身心理的保健,患上“炒股综合征”,产生严重的失眠、心慌、焦虑、厌食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这几类老人不宜炒股
总的来说,炒股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如何对待。但是,老人因身体心理方面的原因,最好不要炒股。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老有所乐的方式有很多,没必要以炒股为生活的全部寄托。而如果具有以下性格特征,更应该远离股市——
情绪型人格特征其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环境的影响,顺利时兴高采烈、忘乎所以,遭遇挫折时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偏执型人格性格其表现为个性偏激固执,自我评价过高,刚愎自用。有些老人,炒股时坚信自己的判断,听不进任何劝告。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就会迁怒于别人。
依赖型人格特征表现为遇事喜欢依赖人,无主见,随大流,面对问题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总是按别人的意见办。这样的老人进入股市,容易盲目跟风,错失良机,导致消极的心境。
完美型人格特征其表现是做什么事都追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老人炒股容易自我期望目标过高,稍有不足和闪失,即耿耿于怀、自怨自责。
炒股心得小结篇5
开始学着炒股的时候,我都是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人家炒什么股我也炒什么股,听人说买哪家公司的基金赚钱,我马上跟着人家去买,没有自己的主见。在2007年股市最高点的时候,我听同事说买基金赚了20多万,便心动了,从银行取出来积攒了几年准备买车的钱,买了那支基金。结果在我买了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大盘急转直下,坚持了一年,在股市跌到最底点时,我不得不割肉出局。股票基金两项加起来,赔了个底朝天,都是盲目跟风惹的祸。
有了2007年盲目追高的教训,现在我除了保障性储蓄外,大多投资一些国债和保本型基金,股票的比例只占投资的很少一部分。虽然近两年收益不太高,但也是稳赚不赔,算下来投资的收益比存银行还高。理财切忌贪心、追高,我还是推崇“平稳着陆”。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生活要的就是安逸和稳定;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差,在投资时一定要以稳健为主。现在许多老年人在理财上崇尚“高风险高回报”的做法,用自己辛苦积攒一辈子的钱,去投资一些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有的炒股、有的炒汇、有的炒期货,结果一赔再赔,弄得晚年生活失去了应有的保障,搞得家庭矛盾重重,这有点得不偿失了。
老年人理财,无外乎炒股、买基金、买保险,我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素质也在下降,便有了为自己投健康保险、以防患于未然的想法。但在网上搜了一下,我却发现,目前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健康保险产品比较少,而且投保条件要求比较高。为此,我专门找一位退休后做保险业务员的朋友进行了咨询。朋友指点我说,老年人投保要注意一些技巧,否则可能会出现保费与保额“倒挂”现象。同时,老年人购买健康险一定要注意“保证续保”条款,因为保险合同中有“保证续保”条款,保险公司就失去对被保险人进行核保的权利,这样,无论被保险人身患何种疾病,保险公司都不能增加保费,更不能拒保。
当听说我要投寿险的时候,朋友摇摇头说,老年人投寿险,最好在50岁之前,如果年龄偏大,则容易出现保费“倒挂”现象,即投保人缴费期满后,所缴纳的总保费之和大于被保险人能够获得的各项保障及收益之和。所以,他建议我投些保障性的险种,比如意外伤害险。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应将意外伤害保险作为投保的首选品种。意外伤害保险具有保费低、保障高的特点,而且老年人在65岁之前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费不需多缴,保障一样不少。另外,基于将来不可知的重疾风险,可以再投份重疾险,两样加起来,未来就有了保障。
炒股心得小结篇6
疑团:股市大涨为啥也会纠结
炒股的人时常会有纠结,而纠结的发生不全在熊市里,在牛市包括逼空市里操作,同样会有纠结的事情发生。
下面是一位小伙子的投资心得。
上一次指数高点(2332点)判断失误后,我的仓位保持着空仓。客观来看,之前所作判断均出现较大偏差,对实际操作甚至起到反作用,看来还是看不清指数走势。借此空仓之机,我也在反思得失,如何操作才适合当下市场并获得较好收益?
回顾我2012年12月4日中午买入银华锐进(150019)实属侥幸。那时想法是做波段操作,终因熊市思维未改导致小赚即逃,在银华18个交易日涨幅高达95%的情况下获利甚微。后来,又在其他品种上尝试了短线操作但效果不佳,直到如今这段时间一直空仓。
深刻反思后,在今后的操作中决定采取防守代攻、不败则胜战术,重新制定操作策略并选择新的品种重仓持股。此次选择的品种计划在15.8~16.5元布局,2~3个交易日内完成,然后用一定时间脱离成本(涨5%~8%)作为防守区间。若布局后未能脱离成本区域,且两个交易日里亏损5%就止损出局。若顺利完成防守计划,将长线持股,暂定100%升幅目标,即33元时获利了结,持股期限初步定为3~12个月。
单就盈利预期的概率来看,我并非有十成把握,考虑将承受5%的亏损风险,准备以此代价去博取100%的获利空间,由于对个股有信心,故备此策略。
看得出,小伙子在这次牛市行情中,操作得不够顺畅。一方面,在想方设法寻找理由,努力进行自我安慰;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积极想招,捕捉目标,努力寻找补救之策,逐步解决牛市炒股中出现的纠结问题。
玄机:纠结成因在于熊市思维
小伙子在牛市炒股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要害在于面对牛市用的依然还是熊市中的策略。
在指数研判中高估自己
熊市炒股,每一次反弹都是减仓良机。但在牛市正好相反,每次回调都是低吸机会,至于大盘和个股的高低点位则很难预测。在行情启动不久就认为行情已经见顶,就极有可能犯下历史性错误,这是牛市炒股最忌讳之处。
在仓位控制时趋于极端
在行情启动不久就预判大盘见顶这是一错,在高抛过程中选择“光盘”便是错上加错。无论在熊市还是牛市,仓位控制都不宜采取极端式持仓方式——满仓或空仓。特别是在牛市行情启动不久,持有的品种可以不是强势品种,但却不能没有持仓,这一点既是牛市炒股最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在布局搭配中存在误区
在经历上述挫折后,小伙子很快调整了操作思路。但在搭配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品种过于单一。这种满仓持有单一品种的做法机会很大,当持有的品种出现大涨甚至暴涨时将取得丰厚回报;另一方面风险也大,当买入的股票在大盘和多数个股大涨情况下不涨甚至下跌,就会错失机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会影响投资者的操作心态。
在操作策略上出现失误
牛市炒股选择长线持股,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波段操作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抛低吸取得比持股不动更好的收益,实际上,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动不如静”,尤其是在牛市。一些投资者常用的止损术在牛市操作中也不见得管用,反而买入的股票出现下跌后,在低位适当补仓倒是行之有效。
在不同的市场需要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策略,这是股市自身规律对投资操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熊市炒股当然不能用牛市思维,但牛市炒股也不能用熊市思维,否则自然会在牛市里踏空,失去赚钱机会,甚至会在牛市里做反,导致追涨杀跌、不盈反亏。
对策:牛市炒股需要牛市思维
牛市(包括阶梯式牛市)炒股,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和策略?简言之,可概括为4个方面。
不耍小聪明
炒股的人要做到不分析大盘,不预测股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牛市大盘指数,对股指所处点位要有个大致研判——高了还是低了,所处的阶段究竟是牛市还是熊市,是牛市初期、牛市中继还是牛市高位。不要过多预测股指的高点和低点,不要总是认为自己能成功逃顶或抄底。与此同时,对牛市指数走势的复杂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看得低一些,不耍小聪明。
抱住好股票
牛市炒股,无论大盘还是个股都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如果某一板块或个股经过一段时间的炒作才被多数投资者所知晓时“弃弱择强”,就极有可能两头吃亏——买入的股票跌、卖出的股票涨,成为最终的买单者。紧紧抱住经过自己筛选的股票尤其是涨幅明显落后、存在补涨潜力的好股票,是牛市获利的不二法宝。
巧操作
巧操作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长线投资和短线交易的关系,牛市炒股也一样。一般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牛市炒股非常简单,只要拿住股票、持有不动即可。此法操作虽不能取得额外收益,但也能取得与个股涨幅相当的收益。只有对于那些拥有高超的短线交易技法的投资者来说,才可在长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穿插短线交易,做到有长有短、长短结合。须注意的问题是,短线交易的仓位不宜过重,频率不宜过高。
换股宜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