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区域经济研究范例(12篇)

时间: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

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内陆开放高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起点、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上游中心和枢纽等全新定位。铜梁区作为建设重庆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应自觉融入“两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向东向西开放格局,进一步加快融入重庆大都市核心经济圈,融入成渝经济区,发挥好成渝经济区战略合作“连接带”的重要作用,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承接、服务渝蓉两个特大城市。要科学有序地推动铜梁工业园区的发展、促进铜梁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保障整个重庆市甚至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工业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它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工业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集聚辐射作用

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目标,就是要利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运用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让工业园区成为资本、技术及管理的集聚中心。不论任何一个区域,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都能很好地展示出这一地区的经济政策、市场潜力,在展示实力的同时还能加速同周边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联合,吸引外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向自身区域聚集,又将自身效能广泛地辐射到周围区域,加强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由此促进更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增长。

(二)工业园区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调整作用

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过程即是通过园区不断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来提升自身在资金运筹、项目引入,技术引进等方面的能力,打造出强劲的、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从而保证园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工业园区的结构调整是其始终保持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另外,工业园区的集聚辐射作用所带来的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联合,导致周边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大范围的产业集群连锁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园区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强化作用

成熟的工业园区通常有着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管理权限等优惠政策,电子科贸、高新技术达到产业化和一体化发展,基础环境建设日臻完善,这些有利条件使工业园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聚集区,并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强化,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其经济势能,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铜梁工业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铜梁工业园区紧紧围绕城市拓展新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劳动力转移吸纳区和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的“三区一极”目标,以项目落地建设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新开工庆兰实业、物华天宝等项目28个,续建港腾机械等41个,竣工投产宏雷机械等34个,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80%,工业主战场地位充分凸显。强化了企业服务,落实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4510万元,积极引导企业提档升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3家,累计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68亿元。其中,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达到181家,实现产值244.3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66.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14.5亿元,完成工业企业技改扩规50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完成专利授权696个,新增市级重点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56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2件、重庆著名商标2件、重庆名牌14个。2014年全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同比增长36.88%;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约占铜梁全区工业投资的95%;实现税收5.1亿元,同比增长50%。

三、加强园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思考及建议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把项目、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加强园区水、电、路和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员工宿舍、食堂、商场、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切实把园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载体、加快发展的平台。要创新园区开发模式,探索园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吸引外资和民营企业等多元化主体投资参与园区开发。要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步伐,整合资源,创造条件。

(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

一要破解用地难。首先,要用足用活土地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强土地储备;其次,要加大园区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用地,对圈而不建、圈多建少的项目用地,坚决依法收回,实行“腾笼换鸟”;第三,要严格企业入园标准,制定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硬性指标,全面推广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二要破解融资难。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共同的责任,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就政府而言,要大力支持地方金融业发展,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搭建好银企沟通合作的平台。三要破解用工难。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用工服务网络、劳动力务工资料库和企业用工需求台帐,实现用工信息的双向反馈、有效对接。要整合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类培训资源,采取校企联合、订单培训等方式,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三)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要破解铜梁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困境,必须以改善政务环境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服务最优、环境最好,政府、企业和群众满意的园区,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项目入驻园区,办大园区、办好园区。要抓住成渝复线及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良好契机,加快推进大庙物流园区建设,要整合区内现有物流资源,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网络。要大力推进行政提速、行政增效,全面落实“一站式服务”、“一表制审批”、“一费制收费”、“一次性办结”,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切实做到亲商、安商、富商,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2

口岸经济是指以口岸为载体,以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为基础,通过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等经济元素双向反馈而带动贸易、加工、仓储、经济技术合作、电子商务、旅游购物、商贸金融、交通及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发展,从而显现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口岸经济的研究目的是明确口岸经济如何以贸易为基础手段,使人力、自然资源和资金等物质要素在一定的技术、制度条件下相互结合最终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并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要素主要包括物质流、人力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众多有形和无形要素等。正是由于经济要素的流动发展带动了涵盖口岸经济众多行业、众多部门、众多领域的发展,是口岸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内容。口岸经济实体是指口岸经济的实际承载对象,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企业经济实体、产业经济实体、城镇经济实体等。企业经济实体主要包括:外贸企业、加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服务金融企业、信息通讯企业、商贸旅游企业等。产业经济实体主要指分别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体。城镇经济实体主要指口岸经济在长期发展、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城镇功能的经济实体,是人口、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信息等为中心聚集的城镇实体,即口岸经济发展向城镇经济的转变。口岸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关设施、检验检疫设施、仓储设施、交通道路设施、生活配套设施以及教育文化设施和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其功能的逐步发挥是口岸经济实力增强的重要体现。

新疆口岸经济不仅具有口岸经济的共性特征,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即具有绿洲型经济的特点。新疆口岸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沙漠、戈壁,呈现典型的绿洲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单一性、局限性。大多数口岸分割于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环境较适于人类居住的绿洲边缘,受自然条件制约强烈,对水资源依赖严重,受限于交通运输成本过大的制约,因而具有发展形式单一、发展方式受限的特点,若想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必须解决水资源供给问题,必须进行较大规模的电力、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且由于生态环境的极其脆弱性,经济发展很容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新疆口岸经济的发展模式亦有贸易型、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型、旅游购物型和综合开发型,同时在发展实践中还建立起经济合作区型,即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这一口岸经济发展新模式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今后建立双边及多边跨国经济合作区,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口岸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向互促共进作用,口岸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贸易,其根本动因在于地域分工不同所带来的成本差异,进而引起经济系统间的经济要素的传递与流动,造成要素联系、影响、作用的结果以形成新的、积极的要素结构调整与配置,从而建立更为优化的经济要素联系方式,发挥扩散作用的经济功能,提高经济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作为一个更大范畴的经济系统,其自身具有优势的经济要素,作为区域内某一口岸经济的外部影响因素,必然会对落后的、处于劣势的口岸经济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区域经济要素向口岸经济要素的传递或渗透,使其形成新的配置、结构、联系、影响等,进而优化口岸经济结构,诸如改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口岸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贸易规模等,以提高口岸经济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与进出口贸易额时间序列数据都具有较强的趋势性,为了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造成的“伪回归”,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协整理论进行新疆口岸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量化分析,即建立动态经济系统,利用时间序列中的向量自回归动态经济系统分析模型研究新疆口岸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与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新疆口岸经济增长与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相互影响和长期均衡关系。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1篇3

云南省以打造中国旅游强省为目标,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加强旅游对外开放与合作,以进一步带动云南省各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Shan和Wilson(20011)首次提出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假说TLGH,即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刺激地方消费、创造就业机会等形式来实现。我国学者申堡嘉2、王云才3等发展了各种旅游乘数的理论模型。我国学者左冰4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旅游产出乘数做了初步的定量估算。李江帆5将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广东省的旅游产业投入产出效应的研究。以上学者主要侧重于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分析,而极少关于经济增长对旅游的带动刺激作用。本文选择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就要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

二、云南省旅游业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情况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境,自改革开放开始,旅游业就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本文用各州市旅游总收入作为衡量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指标,各州市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将2015年云南省旅游业空间分布情况与2015年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

注:运用SPSS聚类分析,将旅游收入分为9类,将人均GDP分为5类。在图2.1中,1~3表示旅游低收入,4~6表示旅游中等收入,7~9表示旅游高收入。在图2.2中,1表示低人均GDP,2表示中偏低人均GDP,3表示中等人均GDP,4表示中偏高人均GDP,5表示高人均GDP。

由上图可知,旅游业总体上呈现滇中、滇西北的旅游总收入高于其他地区,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的分布特征。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滇中地区的人均GDP高于其他地区、西部高于东部的分布特征。既属于旅游低收入又属于低人均GDP或中偏低人均GDP的州市有临沧、普洱、怒江;既属于旅游中等收入又属于中等人均GDP的州市有红河、西双班纳;既属于旅游高收入又属于高人均GDP或中偏高人均GDP的州市有昆明。本文将云南省分为六个区域,并对每个区域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三、云南省旅游I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指标及模型说明

本文采用VAR模型,把云南省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滇中、滇西、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滇西南。把各区域旅游业总收入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指标,人均GDP作为衡量云南省经济增长的指标,为保证指标数据的平稳性,分别取LnX1、LnX2、LnX3、LnX4、LnX5、LnX6、LnY1、LnY2、LnY3、LnY4、LnY5、LnY6。

(二)建模与检验方法

P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P)的一般表示为:

Yt=A1Yt-1+A2Yt-1+...+ApYt-p+BXt+Utt=1,2,...,T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A1,・・・Ap和k*d维矩阵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Ut是k维扰动项向量。

(三)Granger因果检验

滇中地区、滇东北地区、滇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增长的Granger原因,旅游业收入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说明滇中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旅游收入起到了刺激和推动作用,但旅游业发展对于经济推动作用不足;滇西地区、滇东南地区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增长互不为Granger原因,说明滇西地区推动经济增长不是依靠旅游业;滇西北经济增长不是旅游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但旅游收入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说明滇西北地区旅游业较发达。

(四)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及其稳定性检验

根据LR(似然比)检验、AIC信息准则、SC准则、HQ信息准则,选择最佳滞后期为1。建立VAR模型以后,采用AR根图(ARRootsTable/Graph)来进行检验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得出所有的AR特征根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可知我们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五)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从各区域旅游收入应对人均GDP的脉冲响应来说: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地区为一类,其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旅游业影响较大,中长期内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带动刺激作用不明显。滇西、滇西北地区脉冲响应持续时间长,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带动刺激作用明显。滇东南地区脉冲响应类似,其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刺激作用在短期以及中期体现的比较明显,长期内其刺激作用不大。

从各区域人均GDP应对旅游收入的脉冲响应来说: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地区为一类。短时期内会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长期内旅游业不足以成为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滇西、滇西北地区脉冲响应类似。其旅游业发展对人均GDP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该地区可以重点扶持旅游业。滇东南地区脉冲响应在短期内影响较明显,长期看旅游业不足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四、结论

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但其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出滇中、滇西北的旅游总收入高于其他地区,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的分布特征,但地带间差异已逐渐降低。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时空差异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其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影响各地区旅游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对云南省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同时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其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ShanJ,WilsonK.Causalitybetweentradeandtourism:empiricalevidencefromChina[J].AppliedEconomicsLetters,2001,8(4):279-283.

[2]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3):48-54.

[3]王云才.旅游消费对区域经济贡献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86-87.

[4]左冰.中国旅游产出乘数级就业乘数的初步测算[J].云南财贸学报.2002,18(6):30-34.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教育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具有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作用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关注人力资本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关注教育。教育的投资对其整体的经济以及教育水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步,所以本文在人力资本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在国内文献中的观点来看,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沈坤荣和耿强(2001)则从传统的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王宇和焦建玲(2005)应用统计理论中的协整理论作出分析,认为教育的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国外文献的观点中,多数学者认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发展具有正面的促进效应,但是一些实证的结果却不如人所意,认为其具有的效应同时具有区域性的异同。

第三,模型设计与指标说明

鉴于本文研究的目的,用教育人力资本代替人力资本,可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将教育资本划分为教育人力资本存量(ES)与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EI),并将其运用到传统的经济模型中,如下式:

本文数据从2002年至2008年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至2014年碜杂凇吨泄统计年鉴》。为降低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数据除15岁以上非文盲人口所占比重外,剩下的数据采用对数的形式。

一、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为了解不同的区域的教育对于经济的影响,我们将区域其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

(一)我国整体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对面板数据的模型进行选择,先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判断,假定原假设为混合模型,备择假设为非混合模型,对其进行F检验,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模型为非混合模型,再对其进行随机效应的判断,现在我们设定原假设为个体随机效应,而备择假设定为个体固定效应,对其进行Hausman检验,p值小于0.05,所以可以判断模型适合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其结果见下表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物质资本投资量对我国整体及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无差异性,且对经济增长作用并不显著;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对我国整体及各地区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较为显著,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作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增长1%,将引起我国整体及各地区人均GDP增长0.45%至0.6%,这说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且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增长率有所差异,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果最明显。

二、结论

本文省级面板数据,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之间的关系,并作出下面的结论:第一,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不显著,且对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性小。第二,教育的存量对于我国的东部地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中部地区的作用较小。第三,教育的投资对于我国以及各区域来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鱼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应加大对于教育的投资,为了更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1(1):82-93.

[2]王宇,焦建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2):31-39.

[3]林伟光.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模型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4-139.

[4]SchultzT.W.ReflectionsonInvestmentinMan[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2,(5).

[5]孙玉环,季晓旭.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理研究,2014(6):33-6.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效率优先”为政策目标,采取东部优先,中西部次之的区域发展政策,这种政策虽然使沿海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增长并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同时,如果错过调控地区差距的最佳时机,一旦地区差距问题变得十分严重,那么不仅调控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短时间内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国家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得多,从长远来看反而得不偿失。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仍然在逐步拉大,伴生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及由此引起的地区经济的非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

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等。其中主要成因有:

1.文化意识、思维观念的差异

中国受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统治,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宜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其居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特征。这种封闭式的观念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相称,受这样的观念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势必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无疑会使本已十分落后的区域经济雪上加霜,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优势得不到发挥,极大地影响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率,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因而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

2.区位差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梯度推进的战略,使东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临近我国港澳地区、我国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又有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我国中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3.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虽有东西部之分,但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两根理论支柱: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与这两根理论支柱相联系还有三条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原则:工业布局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原则;生产力布局必须考虑国防安全和备战需要的原则;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原则。与这种均衡发展战略相联系,国家为了改变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实行了西倾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强了内陆地区投资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新兴工业基地,经济有相对较快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实行了东倾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两根基本理论支柱是生产力非均衡布局和区域分工原则,主张将社会资金重点投放在投资环境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东部地区,使这些地区先发展起来,再扩散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即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发展。在政策优惠上,国家对外开放只开放东大门,政策开放的试验区,如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均集中在沿海一代,国家在财政、税收、外资、外贸等方面给东部地方政府较大的经济自,并给予含金量很大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区域经济差异急剧扩大。

4.非国有经济发展是关键因素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经济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具体表现在:第一,东部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快。第二,东部非国有经济增长率高。第三,东部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增长快。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和优惠政策,给非国有经济带来勃勃生机,使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三、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建议

1.加强中央政府的调控,构建有利于落后地区发展的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央政府运用政策资源来推动、控制区域经济发展是很有效的。原因在于,我国总体上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要使市场机制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就必须突破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束缚。而体制改革,体制政策的创新界限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这样,中央政府就完全可以运用在体制上的放与不放来控制不同区域的经济运行情况。从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完全有条件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来对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空间,给它们相应的发展经济的自由度,使它们发挥出经济发展的潜力,各展所长,创造条件。经济特区、各种开发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在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不足,有效性相对降低的趋势下,积极地运用政策资源区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将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应该成为今后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方式。

中央政府在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得逐步构建有利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这是因为,如果中央政府在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时,不重视体制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前提条件。甚至,中央政府推行的有些政策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到来自地方的阻力,处于体制劣势的区域很可能在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时出现走样。所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中央政府来讲,首先的一点就是要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为它们在相同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按照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来发展本地的经济,充分调动它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各自的经济发展潜力。

2.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主要的形式是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发展。那么,怎样实现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协调呢?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通过产业发展竞争和分工,促进区域之间产业协调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竞争对区域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引导区域去在产业方面认清自己的优势,重视发挥自己的优势,注意保持自己的优势,积极创造发展优势,由此而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今后的大趋势是,通过竞争,区域之间会选择发展最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样,就有可能使区域之间产业发展趋同的现象得以缓解。由于各自发展的主要产业不同,区域之间应会通过产品市场来形成产业发展的分工。

第二,通过产业发展合作,促进区域之间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竞争会引导产业发展的合作,产业发展的合作是激烈竞争的一种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一个区域的某些产业发展不可能完全能够在本区域内解决诸如资源、技术和销售等问题,而是相互依存,那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它们为了巩固本区域的市场地位,扩大竞争优势,就会选择合作的方式去把本属于外部性的一些因素(也就是别的区域的有关因素)通过合作的形式而转化为组织的内部性因素,从而可以减少由市场联系而引起的波动,增强竞争力。区域合作也是实现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上的过度竞争,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中央政府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利用市场规律去促进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协调,同时应该根据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市场规则,推动区域合作能够长期合作下去。

第三,大力发展落后地区教育和科技产业,提高人力的综合素质

区域的教育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致使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力弱。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万名科技人员专利批准数、人均图书印张指标间的相对差异系数有所上升。对市场的机动调整能力的掌握与运用,需要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及工作人员。因此,建议国家规定全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最低标准,建立中央教育援助计划,专用于补助低于这一标准的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发放教师工资,支付失学儿童学费及杂费,实现“人人受教育”的目标。

要提高区域的人力素质,除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外,各区域间也要改变观念,充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各级政府要坚决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基础,同时必需把教育和科技看作是一种产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促进教育和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二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现代化市场经济意识;三是要推动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充分释放现有高等教育的潜力,培养告诉之的专业人才;四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把科研机构特别是应用注的科研机构推向市场。

第四,推动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引导民间力量参与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是由于我国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使得地方政府之间不可能从行政上进行相互约束的,所以只能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协调,但中央政府的协调能力也是有限的,为此中央政府应该从制定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的法律入手,对在经济合作中所涉及倒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做出明确的法律解释,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行为,使其能健康、有序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仅仅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某些方面也略显不足,应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调控下,积极引入民间力量参与,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体措施比如:通过允许组建投资基金,吸收民间的资金进入国家所期望的区域和产业;允许民间力量自主创办教育机构和研究开发机构,促进区域的教育科技的发展,提高该区域的人口素质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敦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2]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

[3]刘树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4]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

[5]赵伟:区际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经济学家,2006年第5期

[6]张衔: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与收敛条件.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政治经济;我国

一、引言

从当前阶段的国际环境来看,发展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同时也是保证区域政治经济稳定的一种重要措施,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区域经济合作仅仅是几个周边国家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博弈,但是从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某些大国部署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严峻的政治与经济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二、当前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与特点

(一)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当中,因此并不存在着区域经济合作,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源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国在1991年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当中。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的步伐逐渐加快,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

我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当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运行机制基本趋于完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一般是以合作论坛居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不断丰富与完善,同时随着在运行过程当中不断的改善,运行机制也已经基本趋于完善。其次,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领域的另一个特征是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在这个过程,特别是逐步向整个亚洲地区扩展,而不仅仅据选在亚太地区。

三、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核心目标,找准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定位

从总体上看,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结构性调整、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维护国家和安全利益而服务。在战略定位上,我们应当从全球、区域和双边视角出发,根据经济、政治利益需要构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在经济上,区域经济合作应有助于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我国与地区经济的互惠、共赢、均衡发展政治上应有助于增信释疑,加强地区和国际合作,防范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社会、文化上应有助于沟通理解,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二)采用灵活的业务形式,保证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的主动性

虽然我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并不是过度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采取各种措施使我国处于被动的状态当中,这对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的合法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政治的稳定,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在合作当中的主动性,从而保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保证我们自身主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妨碍中小型国家的合法利益,维持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稳定。

(三)实现多元化的利益目标

从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并非是单纯的经济合作这么简单,在这其中也包含着许多较为复杂的关系,同时也蕴藏着许多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相关利益。因此,我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明确实现多元化利益的目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的作用。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在政治方面应该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当前阶段我国正面临着新常态经济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快我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区域政治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地位也逐渐提高,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争取相应的政治利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文当中笔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的特点,并总结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李宏岳.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0,01:33-39.

[3]蔡定昆.地缘政治视角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投影寻踪适应性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被誉为“第三方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物流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区域物流系统,是基于特定经济区域或行政区域,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由域内及区域之间的物流活动构建形成的系统整体。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1.区域经济拉动区域物流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先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成一个“增长极”,由“增长极”带动本地区进而引领其他地区发展。

物流活动初期,伴随物质资料的运输,形成了简单的实物流动线路与中转节点;伴随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夹杂信息与服务的传递,又逐步形成了辅助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在日益提高的快速化、及时化要求基础上,不断注入科技水平,并实现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密切融合,从而形成大规模的物流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对物流业的原始需求,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更进一步强化物流能力,将物流网络推进成为区域性的物流系统。

2.区域物流系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物流产业自身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1)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财政收入。区域物流系统以实现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通过整合区域内外物流资源,降低了实际经济成本;同时,实体的物流过程通过规模经济效益作用,也降低了整个区域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2)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物流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部门的迅猛发展(如仓储、配送、包装以及咨询服务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

(3)辐射周边区域。美国经济学者赫希曼认为,经济进步并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而是在一个或几个经济实力中心首先发展,通过辐射作用,促使区际间经济成长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必然作用在这种不均衡的基础上,间接带动了共同进步。

三、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立足于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二者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四、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模型

投影寻踪(ProjectionPursuit,PP)方法是国际统计界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技术,是统计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领域,是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思维模式。它能够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并依据投影向量分析被评价系统的特性,倚靠投影目标值分析系统总体水平。它可以用来分析和处理高维观测数据,尤其在非正态非线性高维数据的处理上,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1.指标预处理

假设指标样本集为,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值,n,p分别为样本的个数(样本容量)和指标的数目。

采用式(1)进行极值归一化处理:

(1)

采用式(2)进行中值归一化处理:

(2)

分别为样本集中第j个指标值的最小值、最大值、最优中值。

2.建模原理

PP模型的建模过程包括:构造投影指标函数、优化投影函数与结果分析。

构造投影指标函数。把p维数据综合成以a=(a(1),a(2)…a(p))为投影方向的一维投影值z(i):

(3)

a为单位长度向量,。(4)

指标函数:

(5)

Sz――投影值z(i)的标准差;

――序列的均值。

优化投影指标函数。通过求解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化问题估计最佳投影方向。

max(6)

输出评价结果。(6)求得的最佳投影方向a*代入式(1)后即得各样本点的投影值z*(i)。按z*(i)值从大到小排序,据此可对样本集进行分类或评价。

五、实证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的统计数据如下表(2、3、4)所示:

按照投影寻踪评价模型,依据式(1)、(2)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运用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以式(6)为待优化目标函数,向量式(4)为约束条件,(3)、(5)为中间传递函数,选定父代初始种群规模n=200,交叉概率P=0.80,变异概率P=0.80,输出投影向量:

a*=(0.3060,0.2455,0.2758,0.21601,0.1852,0.2181,

0.2140,0.2282,0.2748,0.3025,0.1967,0.2307,0.2819,

0.2621,0.2516,0.2550,0.1710)

将投影向量代入式(3)即可得到各年份总体投影指标值:

z(i)=(1.2762,1.6697,1.5501,1.8539,2.0383,2.1373,2.6588)

综合投影指标值,区域物流系统总体评价值呈稳步上升趋势,评价结果进步明显。物流系统当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战略是适宜本区域经济增长的,二者正在形成一个愈加良好的作用机制。

拉动物流需求的各项指标:区域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收入,在总体评价中作用要远远大于评定系统水平的区域物流供给系数、电信业务量和系统反馈区域经济的区域财政收入、产业产值系数等。说明经济发展为物流业开拓了极大的空间,然而当前物流水平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区域物流系统的评价中作用远超过城镇居民生活收入,这表明在统计期内城镇居民生活收入保持在一个较平稳的水平,涨幅不及农村收入明显,今后应强化农业物流;电信业务量与邮政业务量在评价中所占比重均高于人均宽带用户数,说明电信业于邮政业在物流系统发展中发挥作用要显著高于计算机网络应用。间接反映了目前区域物流系统基本依靠电信、邮政业,对于高端的因特网络应用程度尚浅,信息化水平偏低。

六、结语

本文从理论、评价模型和例证三方面深入研究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由于知识水平所限,论文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比如指标体系的建立,涵盖内容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并且对于PP模型自身,其发展也尚不成熟,日后应进一步加强上述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明菲李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3):40~42

[3]张建军:浅析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J].决策探索,2007(4):93

[4]谢鹏王健:试论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J].物流科技,2006,(10):30~32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潜力;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5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3-0032-04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一直是影响俄罗斯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因素,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不过各地区在陷入危机的深度、经济社会发展衰退的程度以及摆脱危机的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区域防御和摆脱危机的能力与区域的经济潜力强弱相关,经济潜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亚鲁利娜曾指出:区域抵御危机和克服危机不利影响的能力是由经济潜力的状态和规模决定的。首先,经济潜力是区域经济组织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区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其次,经济潜力是以区域信贷金融机制的形成和运行为条件的,反映了劳动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并影响到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经济潜力的增长、完善和结构的优化,都是区域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经济潜力的大小可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竞争力和企业资本化程度。

一、区域经济潜力的内涵

(一)经济潜力的概念

1954年,苏联科学院斯特鲁米林院士首次提出了经济潜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全部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生产能力的总和。自此,经济潜力作为新兴的经济学范畴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一时期对于经济潜力的研究明显具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正如普列霍娃和戈尔布诺娃指出的:对于经济潜力的基础性研究主要是在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或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将企业看做一个脱离外部环境的封闭系统(它的指数已经提前确定,并且不再更改),企业经济潜力的大小已经提前由基层生产单位的工作效率指标决定了里亚博娃和普罗库季娜也表示,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对非国有制经济潜力的研究不会成为优先方向。

苏联解体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经济潜力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限制,经济潜力的层次更加清晰,区分出国家经济潜力、地区经济潜力、各类组织的经济潜力;经济潜力的分类更加详细,形成了生产潜力、投资潜力、金融潜力、税收潜力、劳动潜力、创新潜力等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经济潜力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化,可以从国家战略角度、从资源利用角度、从企业生产角度进行研究。

(二)理解经济潜力本质的方法

从经济潜力概念产生至今的数十年间,俄罗斯各界对其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关于经济潜力的概念问题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在各类经济学文献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潜力的诠释和定义,反映出每名研究者在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上的差异。

勒哈马季耶夫在《评价区域经济潜力的理论基础》一文中总结:一些专家认为经济潜力是关于国家财富的;另一些专家则认为经济潜力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还有一些专家在他们的文章中将经济潜力看做进行工农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系统的能力,或者看做社会生产过程中现有的资金、储备以及可以调动的资源等。同时,他还认为,在研究经济潜力的本质和内容方面大部分观点可以归结为研究产业、工业园区或区域的产品生产、提供服务和在一定时刻完成工作的总能力问题。

普列霍娃和戈尔布诺娃则认为在经济学文献中比较普遍的关于经济潜力概念的观点是资源论和评价论。资源论将经济潜力看做经济主体的资源总和,对它的评价也仅限于确定可获得资源的价值,而它的使用程度则反映出消耗的资源总量。在评价论方面,经济潜力被看做经济系统为满足社会需求开发资源的能力,评价它的大小在于评价其在资源现有数量、质量和构成情况下经济客体可以生产的财富的最大数量。

相对而言,斯捷潘诺夫和伊万诺娃归纳出的四条用于理解区域经济潜力实质的基本方法更具代表性,为后来许多学者推崇:

1.经济潜力作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能力的总和

莫恰洛夫认为:经济潜力是进行工业、农业产品生产,实现基本建设、货物运输和提供居民服务的国民经济各行业能力的总和。

在鲁缅采娃主编的《经济学大百科词典》中对于“经济潜力”的诠释如下:经济潜力是指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进行工农业产品生产、基本建筑、货物运输以及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的总和。经济潜力取决于劳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生产规模、工业和建筑部门的生产能力、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交通线路的长度和交通工具、非生产领域发展的程度、科技成果、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以及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一些要素;经济潜力也取决于国民财富的大小。

在《现代经济学词典》中,“经济潜力”的概念被定义为:经济潜力是国家、行业、企业的经济能力的总和,实现经济生产活动,生产产品、商品和服务,满足居民和社会需求,保障生产和消费发展。国家的经济潜力是由它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和科技潜力以及累积的国民财富决定的。

从以上对区域经济潜力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该方法将经济潜力看做国民经济各行业能力的总和,突出体现的是经济潜力的生产功能。

2.经济潜力作为现有资源的总和

将经济潜力理解为区域现有资源总和的观点由来已久。斯捷潘诺夫和伊万诺娃曾指出,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普雷舍夫斯基、托多谢伊丘克、雷奇金和齐吉奇科的研究中,在他们的文章中将“潜力”的概念理解为资源、投资、投资资源和员工数量。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潜力即为区域现有资源总和的观点仍然很普遍。里亚博娃的研究表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潜力的本质突出强调了它的资源组成和目标定位,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经济潜力的概念是现有资源总和的观点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佩恰特金认为,区域经济潜力是区域现有资源和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是区域发展所必需的,是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能力的情况下,在考虑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同时,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能充分满足当代人和后辈人的消费需求。

以上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将经济潜力单纯地理解为资源,实际上资源和潜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潜力除了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以外,还包括了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个人、团体和社会;资源多少是不取决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而潜力的大小与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分不开的。潜力的概念包含了能够创造潜在能力的资源,所以说,将经济潜力视为区域现有资源总和的观点只体现了经济潜力在资源潜力方面的

这个特征。

3.经济潜力作为经济活动主体间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经济潜力与生产关系有关,如萨莫奇金曾指出:经济潜力与每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特点相关,应该对生产者之间,劳动集体之间,以及企业、组织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机构之间的生产关系进行研究,以充分利用它们在创造物质财富和服务方面的能力。

在科兹洛娃主编的词典《社会主义生产管理》中,“经济潜力”被定义为国家的经济能力,它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结构的效率。

莫恰洛娃也曾表示,经济潜力作为经济学范畴反映了经济关系……在合理扩大社会生产和最大利用生产部门潜在能力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满足社会需求。

上述观点反映出经济潜力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依赖性。

4.经济潜力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通过比较经济潜力与其他相近的经济学概念的差异实现对经济潜力的理解,也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方法。斯捷潘诺夫和伊万诺娃在运用这一方法理解经济潜力时正是区分了经济潜力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不断分化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在经济学内部各分支学科间常常形成相互交叉,经济学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之间彼此连结,形成新的边缘学科,从而产生了许多与经济潜力相关联的术语和概念,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于研究区域经济潜力具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斯捷潘诺夫和伊万诺娃归纳出的每一种理解经济潜力的方法都片面地关注了经济潜力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和方面,还没有充分反映出经济潜力的本质。同时,每种理解经济潜力本质的方法之间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

此外,沙霍夫斯卡娅、波普科娃和古希娜在研究区域经济社会潜力过程中,总结出了理解区域经济社会潜力时普遍采用的几种方法,即要素观、结构观、功能观、综合观、联系观和历史观,这些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区域经济潜力的研究中。

(三)区域经济潜力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穆夫塔胡特季诺娃和戈里诺夫在研究过程中认为,区域经济潜力在地域空间和时间范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区域经济潜力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人口、历史、文化和对外关系等因素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区域经济潜力。其次,区域经济潜力具有时间范畴:区域经济潜力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同时,区域经济潜力应该指优化使用现有资源时的某一特定时刻的潜力,表现为区域经济潜在的最大的发展能力。他们认为应该将区域经济潜力理解为:在社会经济关系进程中,区域经济系统一定时期内优化使用现有资源的总能力。

(四)影响区域经济潜力的要素

斯米尔诺娃、谢利科娃和科日娜在研究区域经济潜力时指出:居民、土地、资本和管理是能够影响区域经济潜力的关键因素。居民作为物质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它的结构直接反映在区域的人口潜力、劳动潜力、消费潜力、教育潜力、科学潜力和文化潜力等方面,并影响到这些潜力的强弱;土地既是自然环境,也是自然资源,包括了所有的资源储备、气候条件和生态潜力,根据内容和特点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潜力、自然气候潜力和生态潜力;资本作为工业经济资源是生产和非生产领域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影响到商品生产、区域工业结构、农业生产;管理也是影响区域经济潜力的重要因素。

(五)区域经济潜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潜力越大,区域发展能力越强,反之亦然,而且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拉斯特沃尔韦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经济潜力是管理对象,管理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就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经济潜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最大效率。第二,区域经济潜力不是永恒不变的。

由此可见,经济潜力和经济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经济潜力能够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合理利用区域经济潜力的程度,有效利用区域经济潜力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反之将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经济潜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区域经济潜力的内容和结构

经济潜力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联系紧密的体系。同经济潜力的概念一样,在俄罗斯关于经济潜力的内容和结构的问题也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原因在于:

首先,经济潜力应该由哪些要素组成,每位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出现了很多用于组成经济潜力的基本要素,如生产潜力、投资潜力、自然资源潜力、创新潜力、人力资源潜力、科学教育潜力、金融潜力、税收潜力、生态潜力、劳动潜力等。

其次、经济潜力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的集合,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常常相互交叉和融合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如劳动潜力和人力资源潜力,创新潜力和科学教育潜力之间的界限就不够清晰。

因此,在俄罗斯经济学文献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潜力的内容和结构。

米舒罗夫,舒科夫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通常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因素(资源、区域生产潜力、自然气候和地理位置)和社会生产组织因素(专业化程度、经济模式、区域的目标和需求)。与此相应,索斯年科认为经济潜力由客观潜力和主观潜力两部分组成。根据客观潜力的内容,经济潜力就是反映在生产系统中的满足社会、团体和个人需求的累积劳动,体现了经济潜力在生产方面的潜力。根据主观潜力的内容,经济潜力是人们运用累积劳动的能力,体现了经济潜力在管理方面的潜力。

舒科夫在其编写的《俄罗斯区域经济潜力及其利用效率》一书中,将自然资源潜力(或生态经济潜力)、生产潜力、投资潜力、教育潜力(或智力潜力)和劳动潜力(人力资源潜力)作为经济潜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梅尔兹利金娜和沙霍夫斯卡娅则提出经济潜力由三部分组成:市场潜力、生产潜力和金融潜力。市场潜力包括产品的潜在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潜在产品需求总量、企业和劳动市场、企业和生产要素市场。生产潜力由一系列指标决定,即产品生产的潜在数量、基本资料的潜在能力、使用原材料的潜在能力、职业技术人员的潜在能力。金融潜力包括生产的潜在金融指标(利润、清偿能力、支付能力)、潜在投资能力。

穆夫塔胡特季诺娃和戈里诺夫对经济潜力分类问题的研究比较系统,他们根据经济潜力的地域范围、资源、功能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三、结语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对一个区域各种经济变量的有机组合及动态合力下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的概括。IMD(1980s)的早期模型认为,竞争力由八个因素决定:企业管理、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国民素质、政府管理、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在这个模型中,由于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所以把企业管理剔除。这样可以把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归结为六个:基础设施、金融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创新因素。

本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市地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初步分析了四川省各市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并按竞争力指数的大小对四川全省17个地级市进行了排序。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综合波特和IMD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特点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三大主要竞争力因素(产业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支撑它们的三大竞争力因素(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创新资源竞争力)两个层次组成的。

在这一模型中,中间层的产业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下层的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为产业竞争力、政府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依托。其中,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更体现近期的支撑性竞争力,而创新竞争力更体现长期的支撑性竞争力。

在设计指标评价体系时,参考了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区的特点,依照上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在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确立一个统驾整个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然后再设立反映核心竞争力各方面的具体指标。

三、四川省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

1.因子分析

表1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得分及排序

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就是用某种准则将多维空间上靠近的点归集为一类而不同类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本文运用SPSS17.0聚类分析中WARD聚类法对综合因子得分进行分类,将四川的21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分为四类。表2。

四、结论及建议

1.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在四川省区域经济中充当了一马当先的领跑者

2.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作为工业较发达城市,有着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

3.自贡市、资阳市、內江市、遂宁市、达州市、眉山市异军突起,开始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4.四川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地理因素两极分化现象依然严重,川西地区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龚发金.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12-l3

[2]张斌,梁山.区域竞争力初探[J].经济师,2005,(11).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创立的“新竞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指许多企业集聚在同一地域,彼此合纵连横,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一个坚实的企业集群网络,集群网络中的成员有同业竞争者、上下游供应商、相关服务业和支援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公会)等。集群集中的地域,都是钻石结构特别强大的地方。

科学发展产业聚集,对发挥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经济学家对于19世纪欧洲产业革命形成的产业聚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发现经济增长和产业聚集具有强正相关关系。近年来,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产业的空间聚集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中,文玫(2004)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工业在区域上进行重新定位和集中的方向,并考察了影响制造业重新定位和集中的决定因素,论证了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但产业在集聚的过程中,会同时产生另一种相反的力量,即“市场拥挤效应”,它使得厂商倾向于在厂商数目少的地区生产。这主要是随着产业的聚集,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交通拥挤等问题将日趋显著,导致各种生产要素与生活要素价格上升。当生产成本的上升超过交易费用的节省时,一些在产业聚集区域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劳动力就会转移到相对成本更低的地区,形成产业扩散,从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二、我国产业集聚区的现状

我国的产业集聚区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总的看来,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是以简单技术的应用为主,且模仿多于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私营企业实力小,贷款难,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二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三是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根本谈不上技术创新,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甚至只能把低质低价视为竞争的制胜法宝,假冒伪劣屡禁不绝。

(二)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首先,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现象广泛存在,产业集聚区之间和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受到限制,难以得到很好的发育。其次,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集聚区都是轻纺工业,这些工业本身的链条就不长,企业的生产往往由集中于这些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也不丰满。

(三)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

许多产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所在地的政府仍然抱着铺摊子、上规模、求政绩、为社区建设和行政支出聚集财源的发展思路,不管条件是否具备,盲目上马各种园区,并且建设标准不高,部门管理交叉,最终无法发挥产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作用。当园区成为各地工业发展的新载体时,地区间的经济竞争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工业园区之间的竞争。虽然一个地方的园区规划水平可能不低,但由于缺乏区域性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单个园区的规划水平要大打折扣,而不同园区之间的过度竞争,则更会造成相互削弱的后果。与此同时,在不同地方出现的追赶加模仿的重复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造成了相互削弱的过度竞争。

(四)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实现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加快发展。

三、科学发展产业集聚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一)提高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核心品牌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必须树立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为方向,加强建设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二是健全集聚区整体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个企业优势资源,构建集聚区整体科研服务体系。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的引进力度。同时,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开发核心产品,打造优势品牌,扩大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

(二)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

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内部的精细分工是国际上成功产业集群所以成功的重要经验。浙江温州的小小标牌产业就已经衍生出18道工序,并且每一道工序都由独立的中小企业承担,从而集聚了成百上千家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基本上采取市场采购的方式获得产品。正是这种生产组织模式,推动着标牌产业的不断创新和精致化,推动着其产品走向世界。

(三)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真正形成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特色产业

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国际上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嵌入性或植根性是产业集群能够取得成功和绵绵不绝的发展潜力的关键。不仅当地的特色物质资源应当成为集群发展的基础,其特有的历史社会文化资源也可以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之中,这是真正形成产业特色的关键,是解决国内各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的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问题的关键。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1篇11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内生性;联立方程;市场化指数;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2-0101-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是也应该看到,过去的发展建立在依托投资、依赖资源、粗放型发展的基础上,这种非可持续发展方式必然会阻碍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熊彼特[1]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他从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技术创新能够解释经济周期的现象。傅家骥[2]指出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手段,在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持续发挥技术创新效应。已有研究充分表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内生增长关系,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的内生性显得尤为重要,既能探究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在彼此中的地位,又能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一、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Blomestrome[3]认为FDI能带来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因素,并且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效应。Huang[4]实证分析了墨西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证明FDI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Pomer[5]利用内生增长模型,认为FDI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Borensztein[6]等指出FDI技术溢出效应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当地的人力资本水平。Breton[7]运用动态的索洛模型分析日本1969―1997年人力资本对人均GDP的影响。郑世林[8]等测算了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得出1978―2004年贡献度达到80%。潘云文[9]测算了1990―2011年技术进步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陶爱萍[10]等建立了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应促进产业集聚与知识溢出的良性互动。黄清煌[11]等人基于2001―201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分地区环境规制与经济数量效应无差异,环境规制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具有明显的分区域特点,王润泉[12]等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教育期望与城市定居意愿之间的内生关系,陈得文等[13]运用GMM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5―2008年中国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李靓等[14]基于1990―2013年的时间数列数据,分析了蔬菜零售价格的形成因素。

笔者以选取2003―2014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依据内生增长理论,构建区域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的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生关系。

二、模型建立和变量选取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目前大多采用单一方程研究,如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等单一方程模型,对互为因果关系的变量研究不足,无法解释内生性变化。

联立方程模型则是通过把一组变量联合决定的另一组变量组合在一起进行测量,以便解决单一方程中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部分无法解释的关系,在联立方程模型中,有两个或更多的方程组成,每个方程的被解释变量互为其他方程的解释变量,在联立方程模型中,估计其中一个方程的参数时要同时兼顾其他方程的参数,充分利用不同方程之间的联动信息,与单方程相比,更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

区域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技术创新的水平,而技术创新又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其简约表达式为:

E=f(F,XE)F=g(E,XF)(1)

其中,E代表区域经济增长,F代表技术创新,XE表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XF表示影响技术创新的相关要素。

根据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建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其形式如下:

Y=AKαLβZθeμ(2)

其中,Y表示区域经济增长,A代表技术进步,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要素,α、β分别为资本存量和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Z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μ为随机干扰项。

两边取对数,得到如下模型:

lnY=lnA+αlnK+βlnL+θlnZ+μ(3)

笔者建立的具体联立方程模型如下:

lnPGDPi,t=αi,t+β1lnKi,t+β2LNLABORi,t+β3lnFDIi,t+β4lnOPENi,t+β5lnPAi,t+β6lnMIi,t+εi,tlnPAi,t=ωi,t+φ1lnFDIi,t+φ2lnRDi,t+φ3lnPGDPi,t+φ4lnLi,t+φ5lLnMIi,t+φ6lnSi,t+ζI,T(4)

⒖家延形南祝笔者选取固定资本存量、劳动力、外来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技术创新、市场化程度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变量,选取外来资本、研发经费、区域经济增长、人力资源水平、经济结构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解释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变量PGDP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表示区域人均GDP,采用平减指数进行处理。变量K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固定资本存量水平,笔者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测度固定资本存量水平。变量LABOR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劳动力投入水平,笔者采用从业人员数来测度劳动力投入水平。变量FDI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外来资本投入,笔者采用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来测度外来资本投入水平,根据各年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变量OPEN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市场开放程度,笔者采用人均进出口贸易总额来测度区域开放程度。变量PA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技术创新水平,笔者采用专利授权量来测度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变量MI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市场化程度,笔者采用樊纲等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测算。变量RD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研发投入水平,笔者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来测度区域研发投入水平。变量L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人力资源水平,笔者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测度区域人力资源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指某一特定年龄段人群接受学历教育的年限总和的平均数,其中,文盲半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为0,小学为6、初中为9、高中为12、大专及以上为16。变量Si,t用来衡量第i个地区第t个时期的经济结构,笔者采用第二产业占比重来测度区域经济结构。

三、模型估计

1.方法选取。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方法主要分为单方程估计法和系统估计法,具体又可分为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间接最小二乘法(ILS)、工具变量法(IV)、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笔者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计算,首先对每个方程进行2SLS估计,根据前两步的估计,得到对整个系统的扰动项的协方差矩阵估计,因此,对整个联立方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该方法是2SLS和SUR的结合,既考虑了方程内的联立偏差问题,又考虑了跨方程的相关性,具体步骤为:第一阶段,用OLS法估计简化式方程,求内生变量的估计式;第二阶段,将所求内生变量的估计值代入结构方程,运用OLS得到参数的2SLS估计量;第三阶段,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求结构参数的估计量。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结果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方程的估计结果表明:(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开放程度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根据表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359,市场开放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2。(2)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每增加1%,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将增加0.376%。(3)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从业人员数、市场化指数对经济的增长效果均显著,但作用都为负。FDI对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并未成功,中国仍难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外资投入行业讲求高回报,主要集中在金融以及制药、金属、通信和媒体等行业;从全国层面来看,由于从业人员中以劳动密集型人员居多,这些人员并未对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过剩,技术人员较少,因此,并未像技术创新一样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效应;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仍未获得欧美国家确认,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市场化改革进行需进一步完善,在一些不发达省份,经济中非市场的因素仍占有重要比例,政府主导应进一步向政府引导转变。

技术创新方程的估计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来讲,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第二产业占比、人力资本程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水平上有重要的作用。研发经费的投入、人均受教育水平能带来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这符合理论和实际情况,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研发水平的提高;市场化指数与技术创新同向增加,表明技术创新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竞争力度的扩大会促使技术研发的自发进行,是保障和维护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第二产业总产值占比对技术创新的弹性系数为0.508;外来资本无形当中能够带来技术的转移,同时对我国的研发水平带来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当地的技术创新,每增加1%,技术创新水平会增加0.117%。(2)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考虑中国地区经济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东、中、西部模型进行单独分析,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特性,笔者采用传统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划分,东部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海南;西部为四川、重庆、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新疆、广西、山西、云南、;中部为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

从表3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因素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开放程度、市场化指数呈现正效应且效果显著;从业人员、技术创新表现为负效应,很可能的原因是从业人员数量较多质量却参差不齐,从业人员不仅包括科技研发人才,也包括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人员,另外,专利授权既包括国内申请者,也包括国外申请者,专利授权后要么是转化效率偏低,要么是专利在国外使用,与国内市场形成竞争关系;FDI表现为负效应且效果不显著。技术创新主要是靠区域经济增长、市场化指数;人力资本和经济结构表现为负效应;FDI、研发经费投入对技术创新效果不@著。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从业人员、市场化指数呈现出负效应,FDI和市场开放程度为负效应且作用不明显。中部技术创新主要依靠FDI、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市场指数,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表现为抑制作用。

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开放程度,从业人员表现为负效应,FDI、技术创新、市场指数不显著。FDI、研发经费投入、人力资本对西部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效应,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起反作用。

从东、中、西部区域总的结果来看,结合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系数与技术创新的散点图(见图1),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存在倒U型关系,从三个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来看,结合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影响系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散点图(见图2),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倒J型关系,各分方程的各变量回归系数相差较大,与东部地区相比,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有利,中部略大于西部,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增加,人力资本素质提升到一定阶段,即达到临界值之后,人力资本的增加会阻碍技术创新水平,这也表明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存在着门槛效应;中、西部经济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比东部影响较强,表明第二产业占比大的地区,技术创新提升越快。FDI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力沿着东―中―西部递减,表明存在着技术追赶效应;西部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弹性系数大于中东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存在倒U型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发展可能存在门槛效应,中西部目前还未达到拐点,因此,东部呈现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中西部暂时为抑制效应。从整体上来讲,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次之,最次是市场开放程度,市场化指数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最大,依次是人力资本、FDI、研发投入和经济结构。鉴于此,结合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性,相应对策建议为:首先,就全国层面来讲,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加强专利保护制度,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保障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以“一带一路”为突破点,保持与区域合作发展态势;减少政策干预,力争扩大市场经济程度;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合理利用外资,有意识地引导外资进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协调国外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其次,从区域层面来讲,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具有门槛效应充分表明,中西部应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缩小与东部之间的差距,当经济增长达到临界点时,中西部将对技术创新起正向促进效应;当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将不再增加技术创新产出,现阶段中西部应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区域受教育水平,使人才数量赶超东部,东部则应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西部应厘清政策和市场分工,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升市场化指数水平。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45-148.

[2]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6-83.

[3]Blomstr?imM,PerssonH.Foreigninvestmentandspilloverefficiencyinanunderdevelopedeconomy:EvidencefromtheMexicanmanufacturingindustry[J].WorldDevelopment,1983,11(83):493-501.

[4]HuangC.,TengK,TsaiP..Inwardand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poverty:EastAsiavs.LatinAmerica[J].ReviewofWorldEconomics,2010,146(4):763-779.

[5]Romer.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71-102.

[6]Borensztein,Gregorio,Lee.Howdoesforeigndirectinvestmentaffecteconomicgrowth[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8,45:115-135.

[7]BretonTR.HumancapitalandgrowthinJapan:Convergingtothesteadystateina1%world[J].JournaloftheJapanese&InternationalEconomies,2015,(36):73-89.

[8]世林,张宇,曹晓.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再估计:1953-2013[J].人文杂志,2015,(11):30-40.

[9]潘云文,李庆军,于莉娟,曹玉美.山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3,(6):79-83.

[10]陶爱萍,李青钊.产业集聚与知识溢出的交互作用: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16,(3):77-82.

[11]黄清煌,高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J].经济学家,2016,(4):53-62.

[12]王润泉.子女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基于全国7个城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6,(3):75-84.

区域经济研究范文篇12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课程

课题基金:吉首大学院级课题“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SXY01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地位和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认同,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地位,体现实践价值,是众多教师一直以来在不断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源自目前广泛存在的教学困惑:许多学生能零碎地死记硬背各个理论,但让其用所学经济理论解释某一区域经济现象时,就差强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广泛存在呢?笔者以为,最根本之处在于传授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传授式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司空见惯。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彻底实现从传授式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本课程教学要取得教学效果的突破,必须走一条研究型教学的道路。

二、区域经济学课程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对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内在要求。作为综合性应用科学,区域经济学最大的功用就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另一方面表现在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一类共性问题。一般来说,问题的出现有某种必然的原因在里面,而这些必然性的原因极有可能不能从区域经济学教程中找到。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知识获取型、灌输型教学模式,那学生永远都无法找到问题的原因,更不要奢谈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传统的知识获取型、灌输型教学无法使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彼岸。而研究型教学则可以顺利完成这个使命。它通过课前的问题引导、课中的知识构建、课后的课题探究、问题情境的设计、政策制定者角色定位的模拟定位等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

(二)课程知识的快节奏革新特征对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内在要求。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到现在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区域发展案例日新月异,学术思想推陈出新,学科体系处在动态变更中。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知识体系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力不从心,它只会将一些僵死的、过时的、无价值的区域经济知识和原理生硬地刻写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知识和原理被蒙上厚厚的一层尘土,最终消失在不断流逝的泱泱岁月中。而研究型教学不同,面对层出不穷的区域经济现象、日新月异的区域发展案例、推陈出新的学术思想,它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案例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批判性思考,形成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逻辑次序真正刻在自己的大脑深处,供学习者随时调用。

(三)课程内容的正误非绝对性对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和原理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从教程内容和原理的现实陈述来看,它们都是以非彼即此的方式陈述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每一个内容和原理的正确性都依赖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些内容和原理成立的假设条件都没有被观察到。学生或许直接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结果是害人不浅。研究型教学能很好地克服这方面的弊端,它引导学生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和知识导出的过程。经过思考后,学生对区域经济学内容和原理的是非曲直有了充分的理解,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区域经济学课程中研究型教学的形式

(一)课前问题引导式。在新的章节或新的原理讲解前,教师不是平铺直叙知识内容,而是事先设计一个与新章节、新知识点、新原理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上课前一周公布出来,要求全班同学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请3~5个学生代表作问题发言。例如,笔者在讲经济增长的原理之前,设计问题:请比较中美经济增长方式的异同,并谈谈中国应从哪些方面促进经济良性增长。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大的问题,学生接受任务后,千方百计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寻找专题资料。上课时,许多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归纳起来,学生发言的要点包括:第一,经济增长是一个不同于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第二,中美经济增长的不同表现在速度、源泉、质量等方面;第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是内涵式增长、包容性增长;第四,中国的增长是水分式增长,统计局的数据很不准确,经济增长速度远没有公布的高。四个方面的观点,教师总结完毕后,一一进行点评。点评教学的效果,远非平铺直叙式教学所能比拟。拿其中的第一个观点来说,教材是这样设计的:界定经济增长的含义、演示衡量公式、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异同。如果教师以这种顺序讲解,学生定会过目即忘。而采取问题引导式研究型教学后,学生在课前必须阅读这些教材知识点,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发言中。教师在讲解经济增长的时候,对于什么是经济增长、怎么衡量等都完全无需讲解了,因为学生已经涉猎了。这既省掉了某些无谓讲解环节,节约了课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中知识导出式。此方式研究型教学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时要讲解某个知识点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即时设计提问,让学生做出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将要讲解的知识点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例如,在讲区位理论的企业布局指向类型知识点时,传统教学法是直接板书:市场指向、交通指向、原材料指向,然后一一简单介绍,教学过程完毕。而知识导出式研究型教学不同,它通过引导式设问,将学习顺序颠倒过来。教师不是一上讲台就直接板书企业布局的种类,而是设计问题:一个冶炼厂在选择自己厂址的时候,需要思考哪些因素?同学们可能会做以下回答:应考虑市场因素,将厂址选在市中心或郊区,因为离中心太远的话,市场不好拓展;应考虑交通便利性,选在交通枢纽,理由是为了节省原材料和产品的装卸成本;应考虑原材料工艺特征,选在矿石丰富的地区附近,理由是可以最大限度节省原材料运输成本。针对三种不同的回答,教师可以和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讨论:市场的开拓固然是离市中心越近越好,但要将大量的矿石从遥远的山区一批又一批地运送到市中心来,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立即意识到:对,这样的话运输成本会很高,它会抵消中心布局所带来的市场开发优势。然后,教师再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讨论:如果在一个离矿石产地很远的交通枢纽布局一个冶炼厂,情况会怎么样?学生立即意识到:对,在一个交通发达的地方布局冶炼厂,靠近交通枢纽固然能最大限度减少中间搬运成本,但并没有考虑到,原材料中其实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须远距离运输的。最后,教师和持第三种观点的学生讨论:为什么冶炼厂布局在原材料密集的地区能最大限度减少运输成本呢?学生思考后,得知:因为矿石作为冶炼厂的原材料,只有一小部分被提炼出来,大部分作为废物被剔除了,对“准”废物进行长途运输,会花掉大量的无谓运输成本。至此,教师可以正式引入正题:指出三位同学分别提到了三种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原材料指向。然后,在第三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重要概念:失重原料。上面的例子是笔者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个现实例子。笔者并没有直接将知识“说”出来,而是通过巧妙的设问,将它“导”出来,“导”出来的知识比“说”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一个人记住、理解和运用。

(三)课后课题探究式。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前、课中,也体现在课后。某种意义上说,课后学习比课前、课中的学习更加重要。因为,第一,课前、课中学到的原理需要课后的实践去检验;第二,学到的知识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和探索课后学习的有效方式。笔者探索出的课后课题探究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型学习方式。该方式的具体操作是,在学完某个区域经济学原理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几个课题,让学生组建课题小组,进行论证,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形成课题成果。以笔者为例,在学期的中间阶段,当区域产业结构原理的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课题:湘西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诊断和优化研究,并将课题任务分配给某个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接到任务后,立刻召集课题动员会议,每个成员分摊到小任务,拟提纲、找资料、弄数据、搞撰写,各司其职。课题研究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提升,历时两个月,最终形成了一个研究成果:论文《湘西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诊断和优化研究》在省级刊物上成功发表。实践证明,课后课题探究式研究型教学对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课程应用过程中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考核和考试的关系。笔者以为,考核和考试不是同一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考试特指传统意义上的“千人一卷”的闭卷笔试,而考核是指一切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方式和手段,考试只是考核的一种方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区域经济学课程采取的几乎都是这种“千人一卷”的闭卷笔试,它的弊端有两点:一是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过于简单化的方式会造成学生只关注课本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激励出来,缺乏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际能力的考评,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这种方式显然与研究型教学的目标不合拍。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区域经济学需要的是一个全方位、多手段、多步骤的科学考核体系,而不是单一化的期末闭卷笔试。因此,为了真正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考核体系,采取课堂发言、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科研论文和课堂主讲等多种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核,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创造性学习。

(二)正式教程与非正式教程的关系。正式教程是指内容相对狭隘、体系相对呆板、形式相对简单,主要以教科书形式存在的教程。而非正式教程是指内容相对全面、体系相对灵活、形式相对多样化,除了教科书以外的所有报告、论文、广告、信息等。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正式教程主要是指大专院校采用的区域经济学教程,而非正式教程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报告、调查数据、区域发展蓝皮书、学术论文、统计年鉴等。正式教程的优点是内容相对精炼,体系相对完整,但有失丰富性和灵活性,非正式教程的优缺点刚好相反。在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实践中,两种教程都不能偏废。正式教程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都包容进来了,如果离开这些对象、范式、原理和方法去学习区域经济学,那必将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同样,如果离开非正式教程的纳入,那么本课程的学习必将是盲人摸象。举例来说,如果不掌握区域产业布局的原理和概念,那又从何下手去研究某个具体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呢?没有这个原理做指导,我们在产业布局的问题上会忘了自己的学习使命,或者根本就不曾知道过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同样,如果只知道产业布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而并没有主动占有丰富的产业布局资料、产业发展报告等,只是凭教科书说事拉理,那结果必将是,既说不了什么事,也拉不了什么理。前者的结局是,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后者的结局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到这些东西的。因此,在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中,一定要将正式教程和非正式教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研究型教学的特色,达到研究型教学目的。

(三)课堂与课余的关系。完整的学习过程既包含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包含课余时间学生的预习、复习、讨论和搜集资料。两者各有自己的使命,课堂学习的任务主要是梳理一些基本原理,提供一些思路,总结某些结论,提出某些质疑等。而课后学习的任务是补充某些资料,提出一些设想,深化对某些原理的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等。对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型教学而言,两者不可偏废。只注重课堂学习,那是“学而不思”,老师在教,学生在学,但忘了课后的深化思考;只注重课余学习,那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找资料、在思考,但没有向他人学习。所以,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课堂学习和课余学习。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去找一些相关资料,课后去做进一步的深化学习。如笔者前面提过的“中美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的问题,就是一个引导学生查资料的良好例子。如果不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找一些中美经济增长的资料,而是上课时忽然提出这个问题,那学生或许根本就无言以对,因为他们没有准备,不知道中美经济增长到底有什么不同。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2]施晓丽.区域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