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6篇)

时间: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篇1

1整合概念的分类

设计素描简单的理解就是与设计有关的素描活动,用素描的方式来表现创意。设计素描隶属于素描,又与传统素描不同。传统素描解决的是“画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设计素描解决的是“想要画什么”的问题,在画素描的过程中要融入作者的主观想象。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意想,也可以是光怪陆离的梦境,将作者头脑中的想法展现在画纸上。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概念并且能很好地展现在画面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地了解整合各种因素。

1.1材料整合

想要熟练运用材料整合这一原理,首先就要熟悉各种材料的特性。在素描中石膏、金属、陶瓷、棉麻、玻璃等都可以用素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材质的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在绘画的时候必须要经过细致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各种材质之间的差别,才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在画纸上面。

在任何设计开始之前,设计师都必须要了解各种材料的特质,比如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必须要知道哪种材料能承重,哪种材料能弯曲变形。只有对于材料熟悉,才能更好地发挥材料的天然特性。在现代建筑中,钢材作为建筑材料覆盖在砖块、石材之上,不仅在结构上有不可比拟的兼顾优势,又可以在此基础上阐述设计美感。现代都市被巨大高耸的钢筋水泥,玻璃与铝合金大面积地定义着,成为现代社会独有景观。在创意表现性素描中,这种关于材料的整合往往是非常具有视觉吸引力的,例如,讲述皮的粗糙质感和金属材料结合与画面的物体上,就可以传达出自然与工业文明之间的某种融合,用纸或者布的材料质感在画面组成生物的体征形态,会让人感到生物的脆弱性。如果用金属质感来绘制生物,又会制造出极强的科技感与未来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材料整合的例子,这种整合不仅仅能够体现产品的美观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凸显产品的实用功能。便于人们更方便合理地生活使用。

1.2结构整合

结构的整合突出了物体的实用性,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鸟窝,用各种的植物和其他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看起来简单粗糙可是却异常坚韧。海狸的窝既有坚固的特点同时还有各种功能分区,不仅为自己搭建了生活区域还有储藏区和排水的结构;乌龟和蜗牛的壳看似笨重,却能让它们在有外力伤害的时候能够自我保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自然中的一些非常有实用性的结构出现在现代建筑中。比如我国非常出名的2008年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它的原型遍布世界各地,这种整合极其有创意同时又有趣味性。在设计素描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大量的自然界中的结构坚固的图片,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将其赋予创意,并展现趣味性。例如,金属的榨汁器,它最早的产生就是从一种艺术手法的创意绘画中找到的灵感。将昆虫进行变异与机械相结合,让昆虫圆圆的身子长出又长又细的腿。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被产品设计师看到,从而产生灵感,设计出了金属的榨汁器。这种放生结构设计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乐趣。

1.3功能整合

这种对于物体功能的整合想象,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多的不便都来自于不能将很多的功能赋予一个物体。抽屉不够灵活,雨伞容易被风吹翻,这都是结构的不合理产生的后果。现代设计的重要特性就是要将多种功能结合到一件产品中。比如早期的熨斗只能灌入开水来熨烫衣物,必须一边烧水一遍烫衣服。而现代的熨斗整合温度控制、湿度控制、蒸汽喷烫等功能于一身,简单方便而又快捷。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整合也常见于创意表现性素描。例如,台灯与置物架的整合,排查与盆栽的整合,一些看似荒诞的想象,往往不具有现实的功能,但却赋予了趣味性。这种荒诞而又趣味十足的想象力被画家达利应用得淋漓尽致。他的画中动物都长着又长又细的腿,近处的人和远处的亭子却有一样的外形。钟表永远都是软绵绵的垂落着。功能整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瑞士军刀,它将二十几种功能同时整合在一把小小的刀柄中,实现了功能的完美融合,便于携带又非常实用。我们经常能在商场找到的多功能指甲刀也是一个功能整合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将多种修剪指甲的功能融入一个小小的盒子中,既便于携带又方便使用。一些我们经常使用的多功能的物品就是源于这种功能的整合。

2整合与创意

在训练学生整合的思维的时候,也要要求融入创意思维,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意表现性素描这一课程中应当突出对于视觉基本因素综合应用的训练。其中包括:发现具有“语言”的物体,多种表现的方法,画面的重新组织等。深入研究平面的形式规律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素描学习的主要方向。简单地说,创意表现性素描的目的,就是锻炼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基本构成,就是分析与基于分析之上的创新。想象发挥到极致就成为了幻想,而分析又能使想象富有逻辑性。

以地球环境保护的海报为例,在画面上,地球像一块破旧的抹布被挂在一条晾衣绳上,地上躺着黑色的液体,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石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如果继续开采无度,那么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迟早会枯竭。作者将地球与常见的代表枯竭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像破布一样滴着仅有石油,被挂在晾衣绳上的地球。

像空间大师埃舍尔的作品一样,他将整合的不仅是物体更是空间结构,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混合的既视感,既荒诞不羁同时又很有创意性。是创意思维与整合空间的完美结合。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意与整合结合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利用设计素描的表现创意,来完成一种以现实生物为依据的生物设计,在这一训练过程中,主要训练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既能训练想象力又能实现整合的理念。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篇2

关键词:投放;数学区角;活动材料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64-01

皮亚杰说:“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这就是说幼儿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来完成的。因此,数学区角中的操作材料是幼儿学数学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操作材料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很重要的。

一、正确理解“数学区角”“数学区角材料”

数学区角是提供较丰富的数学材料,供幼儿操作练习的活动环境,具有开放、自由、自主等特点。在此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探索,是对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数学区角材料是教师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特性和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它与幼儿活动欲望强弱、兴趣高低、活动持续时间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及有无探索和创新精神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角材料的投放尤为重要。

二、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

1.材料要适宜进行数学活动

提供的材料应蕴含相关的数学知识,能起到激发幼儿主动地操作与探索活动的作用;提供的材料有利于通过调整规则,引导幼儿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例如,色彩鲜艳的饮料瓶,通过添加辅助材料和改变规则,可以让幼儿获得按大小、高矮、轻重等相关的经验。

2.材料要卫生安全

(1)保证材料的卫生。由于区角是对全班幼儿开放的,如果不卫生,幼儿与材料“亲密接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因此教师要保证材料的卫生:1)选用的材料应合乎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且易于清洗和消毒,不易污染,不含毒性;2)要定期消毒,确保材料的卫生。

(2)保证材料的安全。1)材料和涂料必须卫生无毒,不含有铅、汞等有害物质;2)活动材料表面必须平整光滑,无锐利的棱角或锯齿,防止刺破幼儿的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3)有填充物的材料,封边要牢固;4)会发出声音的材料,声响不要太高,以免伤害幼儿听觉。

3.材料能反复使用

(1)活动材料要可操作。在实践中,有的材料仅能起到烘托活动区气氛的作用,只有观赏价值,不能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这就违背了“幼儿需要通过亲手操作积累数学经验”的规律。

(2)活动材料要牢固,可反复使用。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幼儿并不是通过一次操作就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而是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活动材料一定要牢固,经得起幼儿反复操作,这样有利于幼儿复习、巩固和练习。

(3)活动材料要有变通性。活动材料可以拓展新玩法,以不断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提高。如套娃玩具,可以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来作为学习排序的操作材料;如果提供“饼干”,喂套娃吃“饼干”,此时套娃玩具就成为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多少的材料;如在套娃身上贴点子,按照点子的数量为套娃发“花”片片,此时套娃与点子又成为幼儿数数,按点数取物的材料……一物多用,既经济又实用,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三、提供有层次的系列操作材料

1.提供同一结构不同层次的材料

提供活动材料的形式应和幼儿数概念形成的三阶段相适应,即实物――动作表征、图片――表象表征、符号――符号表征,从而引导和促进幼儿数概念抽象的进程。例如,5以内数的感知,可让幼儿感知实物、图片或符号等。从这几组材料来看,紧扣目标,涵盖了实物的直观、图片的形象和符号的抽象等三种层次的学具,这样既可以适合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又能适应幼儿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2.提供同一概念多种变式的材料

对于同一个数学概念属性,教师可用尽可能多的知觉形式的材料来表现。例如,提供多种三角形如正三角形、锐角、钝角、等腰三角形等,这样幼儿在进行归类时,获得的将是最接近三角形本质属性的经验。

四、提供具有自检功能的活动材料

1.操作材料的摆放体现学具的自检功能

例如,“帮玩具小熊找床”,教师提供大熊、中熊、小熊及大床、中床和小床,并且床长度与熊长度是对应的。在操作活动中,若幼儿将小熊放到中床、将中熊放到大床,那么大熊肯定睡不了小床,这样就暗示着幼儿“找错了,需要调整”。

2.在操作材料背面预设结果体现学具的自检功能

拼接的操作材料,教师可在卡片背面拼接处预先设置好某中图案。例如,“数数有几个”的平面的操作材料,可在背面印上相应的点子,便于幼儿进行检查以获得及时的反馈等。

3.运用材料摆放的规律性体现学具的自检功能

例如,从矮到高排序,可以引导幼儿体验这样的排序是如同“一层一层上楼梯”。如在摆放的过程中有误,那么幼儿自己在检查时就会发现有些地方不是“上楼梯”,那么就说明材料摆放顺序错误,需要进行调整。

总之,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的一重要因素,是幼儿活动区探索活动的物质支柱,准备活动材料应体现因人施教的思想,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材料,使他们在活动中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篇3

我体会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就是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文章的材料不枝不蔓,不拉杂,文章的剪裁有取有舍,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繁简得当。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写来,缺乏主旨设立意识,使得文章存在不少问题,如主旨分散不集中、偏狭不全面;与标准、命题指向切合度差;主旨低幼肤浅、缺乏深度。

记叙文写作近两年来颇受冷遇,高考考生常常避之不及,甚至存在整个高中三年都没有记叙文教学的情况。尽管有个别专家极力呼吁记叙文写作不可缺,尽力引导记叙文的写作,想全力扭转作文教学的功利化、模式化局面。然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问题确实存在,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即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深化,很多同学在主旨的呈现上就遇到了重重障碍,要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那更是一种奢谈。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思考与总结。就如何锻炼文章的核心意蕴,我想简单谈几点,这也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首先,理解提炼核心意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文章要呈现出准确而深刻的立意主旨,那么对作文材料的准确、全面、深入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完全偏离或貌合神离的作文,常常是因为在读题审题这一环节上太过粗糙随意而深埋的隐患。每一则作文材料大凡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而核心概念或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是关键所在。

如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即青春”。关键是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征。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征。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处理,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对于把青春”理解为一种记忆”,通过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务必关注其青春记忆”是否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如是,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考场写作与随笔最大的不同在于,材料对核心概念有一定限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的关系、偏向的重点、情感价值观的判断,都是考生需要在读材中思考的,否则会出现核心意蕴理解不准确的问题;而好的作文材料往往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又存在多义性与选择性,而考生在众多可选择的立意中,选取哪一点来写,也是需要明确的,否则就会出现核心意蕴不明确、不一致的问题;而在众多的立意选择中,考生能否选取独到深刻的意蕴,则与理解思考得广度与深度有关。因此高考写作考查的不仅仅写作的能力,还有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而读懂读透材料,理解提炼核心意蕴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其次,扣住暗示核心意蕴。记叙文的本质是作者悟出了事件或现象之中的意义,但这个意义必须蕴含在故事或现象之中。正像一碗糖水,看不出一粒糖来,喝一口尝尝,却是甜的,于是我们说糖味就含在这碗水里。如果在故事之外,另外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即追求这含”的境界,即做到神似”。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点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这样作者就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因此,记叙文也不能机械照抄事实,而是要根据作者的经验和感悟,去选择人物,布置材料,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这就需要作者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上下一番功夫。

(1)先紧扣意蕴打一个故事的胚子,这是个基础工作。如有一群栖于深洞中的蝴蝶,因为科考团来了,曾点燃过蜡烛来照明,这点微光改变了洞中的环境,敏感的蝴蝶迁徙远离了。”

根据这个材料,我们来构思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箍桶老人手艺精准,他原来在城中工艺一条街上有一个店铺,但这些年来手工艺品行情越来越好,顾客越来越多,铜臭味也越来越重,为了专心致志于他所挚爱的手工艺,他把店铺搬到了远离喧嚣的城外。当然,好的记叙文不以编造离奇的故事为能事,在选材组材符合真实的前提下,力求与核心意蕴的相契与神似。

(2)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意蕴成为材料的核心,还需要加上描写、议论、抒情,也需要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把握好三个要领:

第一是处理好详与略。好钢用在刀刃上,把笔墨的重点用在最能表现核心意蕴之处;

第二是追求结构的精巧别致。即结构上的精细巧妙、新奇脱俗,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深刻。

如首尾圆合法,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仅可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而且有强化主题,加深印象的作用。

如剪辑组合法,即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抓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片段,加以横向组合,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不仅画面感强,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使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主题深刻。

如彩线串珠法,就是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结构可使文章脉络分明,材料间相互勾连成一体,共同为突出主旨服务。人、事、景、物、情等都可做线索,选好线索,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如双线结构法,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明暗、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如倒叙插叙法,开篇利用倒叙摆出迷局,迷惑读者,以便紧紧抓住读者的眼光,引人入胜,接下来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情节展开或人物刻画,可采用插叙来推动情节或丰满人物,从而使重心更突出,文章意蕴更鲜明深刻。

第三是巧设对比点。所谓对比,就是通过人、事、物、景之间某一个方面或者全方位的对比,突出人物个性,表达作者情感,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事件本质。单一维度的叙事与描写展现主旨常常显得单薄,而巧妙设置对比点,纵向的对比,横向的对比,纵横交错的对比,都有利于表现出人物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而在对比中,是与非,憎与恨,情感与价值的取向一目了然,核心意蕴也更凸显。面对思辨性、现实性越来越强的作文材料,要在多维的关系中凸显主旨,对比烘托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述材料,我们不妨以倒叙的手法,先来一句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城里人大惑不解,问他,他说:要找一个适合自己做箍桶的地方。然后再回叙,这个地方以箍桶的手艺而闻名,有几个人只求有个温饱,而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手艺的精进上。但有一天,嗅觉灵敏的商人们来到这里,开始炒作箍桶,很多手艺人被铜臭熏迷了,甚至开始做假冒伪劣的箍桶。老艺人看到这些,独自搬离开了。最后,我们以老人在自己的铺子里醉心于箍桶的场面来结束。这就是谋篇布局的功夫,选择合适的环境”使这个主题更为突出了。如果再有一些细节描写来强化主题就更好了。

再次,突显深化核心意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而文章的核心意蕴能否迅速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是文章成与败的关键。其实写文章还有一些技巧来突出核心意蕴。(1)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记叙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是,在叙述描写中,当作者已经将读者的感情撩拨起来时,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更易引起读者极大的感情共鸣,而这个共鸣就是拿到高分的基础。记叙和描写犹如画龙”,议论和抒情则是点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穿插议论和抒情常用到下列几种方法:

如直点法,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即用言简意赅的议论或抒情直接表明意见和看法、点明其蕴含的主旨因素。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这种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结尾是文章提示题旨的关键所在,是全文最为重要的节点,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做得好,能够使文章有波澜,使文章别开生面,异峰突起,引导读者进入深邃的哲理和思想境界。

如呼应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在文首和文末、或者段与段之间以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复现,形成呼应。

如串珠法,指边叙述边议论或边抒情。记叙是线,议论抒情就像珍珠,形成很好的互补,共同为突出核心意蕴服务。

如搭桥法,指在文章段落之间过渡时用议论或抒情来完成。

当然,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少而精,要力求做到贴切自然,水到渠成,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有时也可学会转换议论部分,或者变成人物语言的一部分,或者变成心理描写的一部分。总之,要注意自然和谐,切合文章的题材、情境和内在思想感情。

如有一种名小吃锅贴”,一个摊档就卖这种小吃,摊主在锅贴中加了栀子和苹果酱料,吃起来让人难忘,我们用这个风物来表现青春不朽”的立意。怎样才能让意蕴得到突显?那就画龙点睛,最经济也是最智慧的方法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议论,议论不能空发,要设置一个情境: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画龙点睛一般要切中肯綮,对内容进行深刻的概括,语言精练,凝结成发人深省的警句,最好的画龙点睛是了无痕迹。

(2)含蓄抒情。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如作者挖掘题意时,巧用隐喻法,用泼油辣子的红火热烈来隐喻二姐如火如荼得青春,有了这泼油辣子的映照,通篇都洋溢着不朽青春的意味。

(3)智慧巧妙的细节。

如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缝肆意生长,在绿叶的掩映下,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她的美,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在叙事或描写过程中机智得与主旨关联,自然而契合,了无痕迹。这也是突显核心意蕴得最高境界。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学习方法思维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要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学习、打破常规。有关常规认知和现代信息理论研究证明知识信息渗透力越强,学生的理解力就随之增强,进而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据此可以系统归纳一般的学习程序:首先,学生要做到全面认知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内容。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并熟知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层联系。再次,根据之前所学,系统记忆,把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所有知识信息融会贯通,提炼知识要点,列出大致知识提纲,结合之前所学,消化理解转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所用。最后,反复消化学习,定时复习强化记忆。

1.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归纳好的相关化学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绘制好的表格和图形上可以清楚简明地分析相关知识信息,便于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不同的有机物结构、特性和相关用途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学习法。

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全面精简,进而系统化、精华化,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独立的化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网,全面认知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化学知识间的深层联系绘制出特殊的知识网,有利于加强记忆。

(3)规律学习法。

有机化学内容中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复杂多样,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不同有机物间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学习。比如及时总结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规律、同系物间的规律等。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比较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处,即在不同有机化学物间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机物间找出不同。通过比较,更加及时准确地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误区。如通过比较碳水化合物及酸碱醇等,区别出所含基团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进有效学习,避免陷入误区。

(5)结构学习法。

将所学的整体化学知识信息按照某种联系,如相似、相关或相反等关系,与零散的部分知识系统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醇类的羟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结构分析。

2.无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联想想象学习法。

一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无意义有机化学知识。无意义化学物知识相对孤立零散,可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及无意义有机化学物间的相似和不同设定关系,进而加强记忆。比方说苯、四氯化碳分别与水混合后,有机物漂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这就联系到各物质间的密度大小问题。据此可以作类似深想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苯”和“笨”,两个字的结构近似进而形象记忆,竹在上木字在下,木头浮在水上,可以简单地记住苯在水的上层。也可以发挥想象,只要便于个人记忆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强学习法。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在个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相关化学知识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3)学生之间争论学习法。

教师教学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误区,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正确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知识的组织策略是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1)列出经典实例,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属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号所代表的拥有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基本的化学概念一般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等方面。所以对于中学有机化学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定义和专属化学名称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思维过程系统认知化学概念。细而言之,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系,系统地对化学概念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学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经典的化学实例和科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学中实例不足,会导致学生仅仅是单纯地记忆了化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对其属性不能够正确理解,不利于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不同的化学实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全面理解。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科学总结让学生做到创新思维,在比较分析和思考中举一反三,正确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明确学习化学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举例说明,如化学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义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学习此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该化学概念,先说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属性,强调“结构相似”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两个关键。之后列举经典实例,进而引导学生对实例认真比较分析、归纳。如甲、乙、丙、丁等烷类化学物都有相邻烷烃,正因为它们结构上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所以它们互称为同系物。与此类似,学习烯烃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同系物概念的属性判断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它们也属于同系物。

(2)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许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概念时,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从基本到特性认知,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学概念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做到概念意义上的扩延,思维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摸索,善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机化学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1]廖运章.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调查与认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篇5

关键词:自洁功能材料自洁功能陶瓷自洁机理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各种活动日益频繁,由此而滋生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解决污染源,另一方面要提高家居环境的抗污染能力,即研制相应的抗污染材料及其制品。对于陶瓷行业而言,这一抗污染材料和制品就是自洁功能陶瓷[1]。

1、自洁功能陶瓷的概念和分类

1.1概念

自洁功能陶瓷由陶瓷基体和自洁功能材料两大主要部分构成,它是指在陶瓷制品表面或釉层中加入一种或几种具有抗菌、杀菌、防污、除臭和具有净化大气功能的材料,这些功能材料必须以较强的结合力附着在陶瓷上或者与陶瓷本身结为一体,同时对人体不产生任何危害,这样制得的多功能陶瓷称为自洁陶瓷。

1.2分类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机材料,另一类是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多用于塑料、橡胶、纺织行业等,无机材料则多用于无机非金属行业,尤以玻璃和陶瓷行业应用较广。现在所见报导的无机自洁功能材料分三类:一类是含金属离子的无机化合物,如AgNO3、CuO等,另一类是光催化半导体化合物,如TiO2、ZnO等,第三类是具有远红外辐射功能的自洁材料,如锰及其氧化物。另外,有人还提出用稀土复合磷酸盐无机抗菌材料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陶瓷中制备抗菌功能陶瓷材料。

2、自洁原理

2.1含金属离子的自洁功能材料

含金属离子的自洁功能材料其杀菌作用主要依赖金属离子中不稳定电子的迁移,这些电子在迁移的过程中阻碍微生物的呼吸和代谢,破坏其蛋白质。以Cu2+离子为例,Cu2+离子失去一至两个电子时,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这种氧化性阻碍了周围的微生物的呼吸。同时,还可氧化分解周围有机物。由此可见,金属离子的杀菌和抗污主要是由强氧化性来完成的。金属离子按其抗菌效果依次为:Ag>Co>Al>Cu>Zn>Fe>Mn>Sn>Ba>Mg>Ca。而其杀菌效果则有变化,为:Ag>Cu>Fe>Sn>Al>Zn>Co,这主要是因为抗菌作用与原子的电子云磁场有关,而杀菌作用则与其氧化作用的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常用的金属离子有Ag+、Zn2+和Cu2+,分别以其化合物的形式带入。

2.2光催化半导体自洁功能材料

物质根据其电性可以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在半导体材料中,有这样一族材料,它们能够被光子激活,从而实现电子流动,这一族材料称为光催化半导体材料。[4]其中经常应用的光催化半导体材料有:TiO2、ZrO2、V2O3、ZnO、CaS、Se、GaP、SiC等,在自洁陶瓷的研究中应用较多的为:TiO2、ZrO2和ZnO。

2.3远红外线自洁功能材料

远红外线自洁功能材料包括锆(Zr)、钴(Co)、镍(Ni)锰(Mn)其及氧化物,这类材料的杀菌自洁与其所放出的远红外线射线有关。但这类材料的杀菌效果是有限的,它必须和以上两类自洁功能材料配合使用才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2.4添加稀土复合磷酸盐抗菌功能陶瓷材料

将稀土复合磷酸盐无机抗菌材料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陶瓷中制备抗菌功能陶瓷材料[2]。结果表明:在陶瓷中加入稀土复合磷酸盐无机抗菌材料不会降低陶瓷表面质量,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6h杀抑率可达94.8%。[3]将复合磷酸盐无机抗菌材料、陶瓷熔块、粘土、添加物、水按一定比例加入球磨机中研磨制得抗菌磨浆.然后经过施釉、烧结制备了抗菌功能陶瓷。

3、自洁功能陶瓷的制作工艺

自洁功能陶瓷的制作工艺基本一致。首先必须有基体(陶瓷)、载体和自洁功能材料,其中载体不仅仅是前述几种,也可以用溶胶凝胶法或其它化学反应方法制成薄膜(载体),再把杀菌自洁功能材料涂覆在其上,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烤制,烤制后应以结合较为牢固为前提。也有人将自洁功能材料和载体合二为一,先将载体制成溶液,然后将自洁功能材料加入,最后用蒸涂、浸渍等工艺与陶瓷表面的结合[5]。显然,以上方法都是把自洁功能材料涂覆在陶瓷制品的表面,这样自洁功能材料的自洁作用较好,但有可能结合的不是很牢固。有人也研究了将自洁功能材料加入釉中,这种加入釉中的方法显然是简单,但是自洁作用要丧失许多。如有学者在釉中加入抗菌剂,可以提高自洁性能。抗菌剂最好是以磷酸三钙载银(质量分数为8%~10%)引入釉中。抗菌釉面砖采用低温一次快烧,烧成温度

4、结语

自洁功能陶瓷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但至今,仍然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一是当自洁功能材料涂覆于陶瓷表面或加入陶瓷釉中时,引起陶瓷表面颜色失真,使得陶瓷表面的光泽度变差。二是当自洁功能材料涂覆在陶瓷表面制得自洁功能陶瓷时,由于烤制的温度较低,使得自洁功能材料与陶瓷表面的结合力不够,日常表现为耐久性较差。要解决以上问题,还需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其中颜色的改变可以尝试用相关的蔽色剂加以解决;光泽度不够必须对基础釉进行调整,耐久性不好的解决办法自然是将自洁功能材料和陶瓷基础釉融为一体,这方面已有许多的研究者正在努力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小勇.自洁功能陶瓷及其发展.陶瓷工程,2000.10,34(2)45-48.

[2]肖汉宁.抗菌性陶瓷材料.中国陶瓷,1997.10,33(5)17-18.

[3]梁金生,金宗哲,王静.抗菌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10,29(5),45-47.

[4]贺飞,唐怀军,赵文宽,方佑龄.二氧化钛光催化自洁功能陶瓷的研制.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8,47(4)419-424.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篇6

一、精心设计教学指导用语

教学指导用语一般指教师在作业开头的几句开场白,指导语应达到下列要求:

语意简洁明确即用简洁的话表达清楚四层意思:“要做什么”(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

如何做到语意简洁?第一,凡是由教师定义的概念、规则,不要用发散性的提问语。第二,凡是与教学重点无关的问题不要提问,做到“开门见山”,切中要点。

幼儿学习数学依靠的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因此教师的导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时间的掌握上,一般以5~7分钟为宜。语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交代给幼儿的规则、要求,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放在操作过程中说,要仔细推敲。比如:新活动先说、详说,其他活动后说、略说;新活动中主要规则先说,例外情况的处理等到出现时再说;操作是按什么顺序做,就按怎样的顺序说;各组不同的作业要求(如作业量)分别说,需要共同遵守的秩序统一说。

概念准确、合乎规范教师使用的概念必须正确。如“高矮排序”不要说成“长短排序”;“倒着数”不要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不要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还要使用统一的概念用词,如横排叫“排”,竖排叫“列”,遇到横向两组物体比较时,就使用“排与排的比较”;遇到纵向两组物体的比较时,就使用“列与列的比较”。

语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小班孩子交代规则时,要尽可能用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规则,并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而对中大班的孩子则应顺应他们求知欲的需求,以问题作为活动的开端,引导幼儿运用观察、迁移的方法领会活动的规则与要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此外,指导语中还要尽量避免将活动的结果直接告诉幼儿,也不要给予暗示。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就应由幼儿自己去体验、探索。

二、注意小组活动内容的组合策略

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按四种方式来组合:

平行组合即内容相同而材料不同的活动(但属于同一抽象层次,如都是实物或都是图片)组合在一起,幼儿到各组去参加活动,实际上是将同一个活动重复玩了好几次。这种安排策略可用来加速活动的周转,让全体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到新活动。

层次组合即各组活动所依据的心理运算结构相同,但在材料的抽象层次上不同,如用排除法归类,所配材料有的用实物,有的用图形。有时是在操作规则上有复杂程度的不同,如在练习排除法归类时,有的组只要求找出错的用纸盖掉,而有的组则要求先用白纸盖,然后再找一个对的放在白纸上。这样操作就多了一步,难度也相应增加了。还有时是材料中干扰因素有所不同,如还是用排除法归类,有的用规范的标准图形为材料,有的则用各种变式材料,幼儿需要排除干扰才能区分材料中不属于一类的图形,这样活动的难易层次也能区分开来。运用层次组合的安排策略,特别适合不同学习速度、不同认知策略幼儿的学习需要。

相关组合即活动的数学属性相同而活动形式或材料形态不同的几个活动的组合。如幼儿通过“组成连线”、“分两份”、“看一图列数式”(详见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来学习数的分解组合。这三个活动在活动规则、材料形态方面完全不同,但它们的数学属性是一致的。幼儿在这三个活动中积累的是同类型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概括和抽象,幼儿才能形成初级的数学概念。因此相关组合策略的意义在于为幼儿提供具有类似的多种经验的活动,让幼儿有可能在体验这些经验的共同性质中完成概念属性的抽象。

循环组合即重复以往出现过的活动,但各活动的规则和材料可做适当变化,这种安排策略适用于复习巩固以及调节活动进度时采用。活动的组合方式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需要,有时采用单一的某种组合方式,有时则需要综合地采用几种组合方式。只有增强活动组合的意识性、目的性,方能达到科学合理之目的。

三、开发学具的潜在功能

在设计、制作学具时应注意以下潜在功能的开发:

唤起和控制幼儿注意实践证明,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特征鲜明的学具材料,能在呈现的最初就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幼儿选择性知觉的内化过程,保证刺激的有效接受。

刺激幼儿对先前学习的回忆规则相同的活动,如各种系列接龙活动的材料、各种双维排列或层级分类的材料,用统一规格的材料或底板,有利于幼儿调动以往熟悉的操作经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迁移。

提供学习指导在排序等一些活动中,我们将数学关系和概念属性蕴含在范例板中,当通过导语帮助幼儿理解了范例所规定的操作要求后,就可以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作业,提高幼儿的自学能力。如下列几种范例板就可以起到学习指导的功能:

(附图{图})

范例版(1)、(2)、(3)表达了排序的几种规则要求;范例(4)是要求用6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配套成系列的范例底板有助于引导幼儿学习的深入。

提供学习反馈信息采用镶嵌板的形式制作成的学具,可以为幼儿提供自动反馈结果正确还是错误的信息。做错了就拼不起来,可以刺激幼儿尝试错误最终达到正确的结果。

四、重视教学评价的导向

数学活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教育效果,但对于“效果”的认识,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概念:即教学效果包括了幼儿在学习中取得成绩的“质”与“量”两方面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单纯从幼儿“玩过了几个组”的数量上给予评价,这是不够的。我们的着眼点应首先放在幼儿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参加过一组活动,就应保证幼儿在这组活动中有所“得”。要注意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与问题的。对来自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策略,要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多数幼儿的学习技能。另外数学活动的评价还应立足于整体教育的原则,成为放大教学绩效的过程。因此不仅要评价数学活动中幼儿通过与学具的交互作用获得的数学经验有无增长,还应根据幼儿在当前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现状做出导向性评价。

导向性评价包括:

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如是否坚持做完一项活动的作业再换第二个活动。

交往能力有无进步,如能否主动与同伴开展“学术交流”或请同伴帮助检查结果;能否与同伴共享材料,友好相处。

使用材料的习惯和做事情的条理性是否形成,如一项活动完成后,能否收拾好学具再离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