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污染治理(6篇)
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篇1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现状;水体污染
中图分类号:S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221-2
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产业化的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畜禽养殖环境管理薄弱,畜禽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龙井市畜禽养殖发展现状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养猪、养牛、养鸡的户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龙井市现有畜禽养殖场27个,其中养猪场17个、肉牛养殖场1个、蛋鸡养殖场8个、肉鸡养殖场1个。养殖专业户87户,其中猪养殖专业户25个、奶牛养殖专业户10个、肉牛养殖专业户33个、蛋鸡养殖专业户12个、肉鸡养殖专业户7个。全市生猪出栏量为52561头、肉牛出栏量为43333头、蛋鸡存栏量为273088只。畜禽养殖业每年排放的粪便量为4.59万吨,尿液量为4.49万吨。由于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起点低,选址不合理,所产生的畜禽粪便未进行处理,随意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以至环境纠纷不断,这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技术规范、排放标准等规定,但规模以下养殖场未作规定,特别缺乏小型养殖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要求,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2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
2.1严重污染水体
畜禽废水污染物是指粪尿与冲洗水及其处理后排放废水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无机元素、重金属以及残留农药与兽药等。1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1个畜禽饲养场就是1个污染排放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严重污染水体,导致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此外,其有毒、有害成分易进入并严重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可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其使用价值,而畜禽粪便污染的地下水极难治理和恢复,将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2严重污染空气
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恶臭气体,连同畜禽本身释放的气体,恶臭物质可达230多种。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周围的空气质量。在高温下,这些粪便发酵以及含硫蛋白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畜禽生长发育,降低畜禽产品质量,严重影响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2.3严重污染土壤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畜禽污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造成作物徒长、倒伏,造成减产、甚至不产。
2.4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畜禽粪便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孳生的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动物流动性增大,厩舍、环境等污染面也越来越大,由于一些散养户养殖畜禽规模小,防疫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引起畜禽疫病的发生。这些传染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家禽粪便及排泄物。
3畜禽养殖环境的现状分析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成为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目前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仍相当薄弱。
3.1畜禽养殖业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龙井市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畜禽养殖业管理体系,环境保护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尚未建立完善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网络,在畜禽养殖业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对畜禽养殖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严重且存在交叉。
3.2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缺乏应有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户向政府申请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等生活废弃物进行有机肥、沼气生产的计划,包括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的开发使用,但龙井市财政经济状况有限,国家在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缺乏支持,阻碍了畜禽养殖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3.3畜禽养殖场内部环境管理薄弱
从整体上看,龙井市畜禽养殖场内部管理粗放、薄弱,基本处于低水平管理,大多数养殖场缺乏必要的环境治理措施,而且对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明显不够。
4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4.1统筹规划,强化管理
在考虑本地区养殖业发展时要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实现种养平衡和污染集中处理。积极鼓励和引导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逐步缩小散养比重。规划、土地、卫生、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畜牧部门负责辖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实施工作,环境保护部门对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4.2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域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禁养区的划分原则,划定本辖区禁止养殖区域的具体边界,并报市政府、市环保局、市畜牧局。禁养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养殖活动,经划定的禁养区内现有各类养殖场要集中整治限期实施搬迁,并恢复原貌,散养要停止养殖活动。
4.3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管理
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期间,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配套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市(县)环保部门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同时向市畜牧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有防渗处理工艺的畜禽废渣储存场所和设施,防止因恶臭和畜禽废渣渗漏、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为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指标控制,畜禽养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市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养殖场,报经市政府批准后责令关闭。
4.4推广生态养殖,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农民负担角度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养区建立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加快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有机肥加工、污水收集入网、沼气资源化利用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推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树立样板,稳步推广,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5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篇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后于养殖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忽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而采取工业废水治理模式,工业治污模式投资大且商业化产品回报率低,养殖业自身缺乏大量资金进行粪污处理,从而导致企业治污积极性下降、粪污处理效率低;二是虽然认识到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但没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畜禽养殖业利润空间较小,又存在高风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性。一般工程的经济性体现在对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控制,但畜禽养殖污染的实质是生物质资源的浪费。如果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产生的再生资源效益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成本,从而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经济性。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采取合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来实现。
新环境形势下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
1面临的新环境形势
(1)严格的排放标准。2011年陕西省实施《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以下称新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陕西省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COD、BOD5、NH3-N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严于国家行业标准,分别比国家行业标准排放限值严格了87.5%、86.7%、85%。由于新标准取消执行行业标准,所有排污单位执行统一标准,因此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省尤其黄河流域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排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2)严峻的减排形势。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污染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其COD、TP、TN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污染排放总量的96%、56%和38%,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给环保施加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纳入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2010年陕西省农业源污染物COD与NH3-N排放基数分别为19.9万t和1.5万t,按照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下降7.6%和9.8%的减排目标测算,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为18.4万t和1.4万t,其中畜禽养殖业的COD与NH3-N目标排放量为18.3万t和1.1万t,相比2010年排放基数降幅分别达到7.6%和8.3%。随着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面临的压力不小。
2畜禽粪污资源能源化技术方向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新环境形势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方向,也是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畜禽粪污的资源特性,其资源化利用的形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式的代表工艺及其局限性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畜禽粪污的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形式是单纯的固体粪便资源化利用,不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未能全面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就目前看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高温堆肥和烘干技术会继续存在发展,但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严峻的减排形势下它们并不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最佳选择。以沼气发酵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方向,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气用于燃料、发电等,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兼具能源效益、肥料效益、环境效益,能够实现畜禽粪污处理从单纯的用肥用能、末端治理向综合利用转变。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实现热、电、肥联产的沼气工程将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沼气化是理想的畜禽粪污资源化途径,是全面应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思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水平不断提高,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加快了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保障、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规模化养殖比散户养殖优势明显。规模化、产业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养殖场成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针对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畜禽粪污处理产业化方式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相比单纯的污染防治行为,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化方式能够将畜禽粪污从产生到消纳的整个过程形成产业链条,协调上下游物质能量的流动,最大程度提升粪污的利用价值;同时产业化方式有利于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经济投入,将治理投资转化为产业投资,促进环保产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5]。综上所述,按照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防治方向,选择合适的资源化技术,并借用商业运作模式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产业,将是未来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思路。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见图1。
陕西省畜禽养殖沼气产业化发展
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沼渣、沼液均具备商品化、产业化条件,因此沼气工程是一项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的资源化技术。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沼气工程也呈规模化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能为沼气工程保证充足的原料,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条件都有利于沼气产品实现高值高效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支持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陕西省农业厅已经将规模化养殖场的大型沼气工程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省沼气普及的重点任务之一,颇具前景的沼气产业势必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向资源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1畜禽养殖业潜在的沼气产量与分布
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4381.7万t,若将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全部进行沼气化开发利用,陕西省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可产生约22.5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6]约为225.0万t)。沼气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养殖规模和粪便收集程度相关,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更具备实际开发利用价值,2010年陕西省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374万t,可产生约2.1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约为21.0万t)。2010年陕西省各市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潜在的沼气产生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宝鸡(0.51亿m3)、渭南(0.42亿m3)、西安(0.35亿m3)、咸阳(0.29亿m3)、榆林(0.15亿m3)、铜川(0.14亿m3)、延安(0.12亿m3)、商洛(0.08亿m3)、汉中(0.05亿m3)、安康(0.02亿m3)。沿渭河四市(即宝鸡、渭南、西安、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经济条件好、城市发展迅速,种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是全省集约化养殖水平较高的区域,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73%。陕北两市(即延安、榆林)及渭北的铜川属于煤炭资源富集区和工业集中区,工矿业发达,规模化养殖活动开展较晚,但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地域,近年来该区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20%。陕南三市(即商洛、汉中、安康)整体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陕南养殖业以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这与陕南经济实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只占到全省总数的7%。
2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
养殖业沼气工程的分布受其载体规模化养殖企业分布的限制,关中平原沿渭四市是目前陕西省发展沼气产业最有潜力的地区。沿渭四市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62%、77%和53%。区内布局有大中城市群和渭河干流,2010年渭河干流水质属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为了减少畜禽养殖活动对城镇环境和渭河水质的影响,该区应该积极发展沼气产业。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产品的优势产区,丰富的耕地资源有利于粪污资源化利用。2010年沿渭四市范围内仅14%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建有沼气工程,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沿渭四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种养结合程度,划定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涉及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眉县;咸阳市杨凌区、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兴平市;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等区县。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在养殖区域集中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畜禽粪污沼气化开发利用,逐步推进集中养殖、集中收集粪污和集中沼气化利用;积极培养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形成产业链条,促进沼气产业化进程。
3沼气产业化关键技术
大型沼气工程分为能源环保型和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以沼液达标排放为目的,能源生态型以沼液不排放为目的,因此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更符合生态学理念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沼气产业的发展对象。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整个的能量物质循环过程包括畜禽饲养、粪污产生、沼气产生、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等[7],围绕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综合考虑成本投资、运行费用、环境效益、技术成熟先进性等因素,选择适用于发展沼气产业化的关键技术。(1)沼气发酵技术。沼气的产业化要求原料处理量和产气量都要大,其核心技术发酵工艺的选择应该满足这些条件。CSTR(连续搅拌反应器)技术是目前欧洲等沼气工程发达地区的主流发酵工艺,可使畜禽粪便污水全部进行发酵处理,优点是:原料适应性广;处理量大;沼气产量大;运行费用低;利于热电联产。因其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特别适用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型沼气工程,适宜引进并国产转化,例如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肥加工[8]。(2)沼气利用技术。针对沼气的利用方式,沼气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突破自产自用的小沼气模式,逐渐转向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领域。沼气的社会服务类应用包括发电并网、天然气并网、车用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以制取CH4和CO2工业气体及其合成气等为代表[9],这些是未来沼气产业的发展趋势。就目前产业发展条件来看,除了满足企业自身及户用需求之外,沼气发电、净化后补充天然气源等利用途径较为可行。(3)沼渣沼液利用技术。沼渣、沼液等发酵后残留物质具有良好的肥料效应,传统农业将其直接还田,但在养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种养脱节现象突出,沼渣沼液的肥料效应趋向于通过制造有机肥来实现。通过固液分离、沼液抽渣分离出来的沼渣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液浓缩制肥工艺生产液体有机肥[10],沼渣沼液制取有机肥提高了肥效、且方便运输和使用。
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篇3
1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据统计,目前肥西县拥有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71个,3万羽以上的规模化养鸡场107个,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牛场9个,年畜禽粪便排放量29.8万t,主要污染物COD3738t、NH3748t。
1.1畜禽养殖业污染特点一是污染集中排放。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出现了新的类似工业企业性质的大型“污染源”。二是加重对城镇的污染。畜禽养殖业正从牧区转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水源充足的城镇地区。三是呈面源污染形式。畜禽养殖户众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污染“面上开花”。四是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畜禽粪便、污水中高含量有机物不能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1.2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水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浓度高,排入河流、水库会造成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如该县花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官塘水库、小庙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张公塘水库、山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磨墩水库曾因附近养猪场污染以及人工在水库投放饵料养鱼,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二是空气污染。由于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露天堆放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等恶臭气体,污染大气环境与周边居住环境[2-3]。三是农田、土壤污染。未经处理的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长期灌溉农田将破坏土壤各种有机成分,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徒长减产。四是病毒传播。畜禽养殖过于集中,易导致畜禽瘟疫、发病,其病源、病菌随粪便向外界排出,极易传播人群,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畜禽养殖企业布局不当,选址不合理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前期建设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将污染的养殖项目建在乡镇(村)街道、居住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环境隐患较大。
2.2种养不配套,畜禽粪便不能综合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需求量逐年增加,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出现大量的养殖专业户及规模化养殖场,在局部区域由于畜禽粪便产生量大且集中,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导致畜禽粪便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散发恶臭并随雨水排入江河湖堰,污染水和大气环境。
2.3治理资金缺乏,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目前,畜禽养殖业受市场行情、养殖技术、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利润小、风险大、资金缺乏。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因缺乏治理资金,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很难按污染防治技术要求治理达标。
2.4畜禽养殖企业环保不规范,环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畜禽养殖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管理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肥西县近期对42家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企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除11家养殖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外,绝大部分畜禽养殖企业没有完全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43.9%、“三同时”执行率29.3%,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此外,众多畜禽养殖企业目前还是按照传统农户养殖理念管理企业,对环保工作不重视、不投入,不能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费征收等环境管理制度[4]。
3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新的环保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必须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对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重点宣传,争取领导的支持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强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负责人宣传,督促其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防治。
3.2制定畜禽养殖区划,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制定肥西县畜禽养殖区划,明确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禁养区,合理规划布局,从源头控制养殖业新污染。严把项目选址关,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居民、文教、医疗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一律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已建设的要及时报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闭、搬迁。
3.3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多措并举治理畜禽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同于工业污染防治,应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理。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有5种:一是对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治理方法主要是将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作有机肥综合利用,通过干粪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二是采取沼气方法处理,建沼气池将畜禽粪便、尿液引入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燃料、照明、发电,沼液作有机高效生态肥料。如:合肥潜溪山庄生态园利用养猪场沼气作职工生活燃料,沼液用于渔业饲养,沼渣用于林木及蔬菜种植肥料,实行生态循环零排放。三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采用厌氧—物化—生化—生物氧化塘方法处理并配套沼气处理。如肥西老母鸡集团生态园、合肥华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肥华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均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作猪舍中的垫料,通过猪场污水、粪便发酵产生含高蛋白的有益菌,猪食用后利于消化,提高免疫力;定期翻垫料,保证垫料正常发挥作用,做到养猪场无粪便外排,且无臭气,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如合肥倪氏农牧产业园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效果较好。五是实行种养结合。在养殖场周围发展与养殖业配套的牧草、玉米、蔬菜、果园等种植业,充分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及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实行资源无害化生态养殖[5]。如安徽省保健奶牛场,为有效治理奶牛场污染,在奶牛场周边租赁农田,将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及部分污水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农田上种植牧草,再将牧草喂养奶牛,实行资源综合利用。
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篇4
1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据统计,目前肥西县拥有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71个,3万羽以上的规模化养鸡场107个,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牛场9个,年畜禽粪便排放量29.8万t,主要污染物COD3738t、NH3748t。
1.1畜禽养殖业污染特点
一是污染集中排放。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出现了新的类似工业企业性质的大型“污染源”。二是加重对城镇的污染。畜禽养殖业正从牧区转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水源充足的城镇地区。三是呈面源污染形式。畜禽养殖户众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污染“面上开花”。四是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畜禽粪便、污水中高含量有机物不能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1.2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水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浓度高,排入河流、水库会造成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如该县花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官塘水库、小庙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张公塘水库、山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磨墩水库曾因附近养猪场污染以及人工在水库投放饵料养鱼,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二是空气污染。由于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露天堆放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等恶臭气体,污染大气环境与周边居住环境[2-3]。三是农田、土壤污染。未经处理的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长期灌溉农田将破坏土壤各种有机成分,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徒长减产。四是病毒传播。畜禽养殖过于集中,易导致畜禽瘟疫、发病,其病源、病菌随粪便向外界排出,极易传播人群,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畜禽养殖企业布局不当,选址不合理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前期建设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将污染的养殖项目建在乡镇(村)街道、居住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环境隐患较大。
2.2种养不配套,畜禽粪便不能综合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需求量逐年增加,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出现大量的养殖专业户及规模化养殖场,在局部区域由于畜禽粪便产生量大且集中,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导致畜禽粪便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散发恶臭并随雨水排入江河湖堰,污染水和大气环境。
2.3治理资金缺乏,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目前,畜禽养殖业受市场行情、养殖技术、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利润小、风险大、资金缺乏。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因缺乏治理资金,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很难按污染防治技术要求治理达标。
2.4畜禽养殖企业环保不规范,环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畜禽养殖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管理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肥西县近期对42家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企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除11家养殖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外,绝大部分畜禽养殖企业没有完全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43.9%、“三同时”执行率29.3%,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此外,众多畜禽养殖企业目前还是按照传统农户养殖理念管理企业,对环保工作不重视、不投入,不能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费征收等环境管理制度[4]。
3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新的环保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必须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对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重点宣传,争取领导的支持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强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负责人宣传,督促其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防治。
3.2制定畜禽养殖区划,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制定肥西县畜禽养殖区划,明确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禁养区,合理规划布局,从源头控制养殖业新污染。严把项目选址关,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居民、文教、医疗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一律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已建设的要及时报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闭、搬迁。
3.3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多措并举治理畜禽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同于工业污染防治,应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理。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有5种:一是对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治理方法主要是将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作有机肥综合利用,通过干粪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二是采取沼气方法处理,建沼气池将畜禽粪便、尿液引入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燃料、照明、发电,沼液作有机高效生态肥料。如:合肥潜溪山庄生态园利用养猪场沼气作职工生活燃料,沼液用于渔业饲养,沼渣用于林木及蔬菜种植肥料,实行生态循环零排放。三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采用厌氧—物化—生化—生物氧化塘方法处理并配套沼气处理。如肥西老母鸡集团生态园、合肥华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肥华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均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作猪舍中的垫料,通过猪场污水、粪便发酵产生含高蛋白的有益菌,猪食用后利于消化,提高免疫力;定期翻垫料,保证垫料正常发挥作用,做到养猪场无粪便外排,且无臭气,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如合肥倪氏农牧产业园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效果较好。五是实行种养结合。在养殖场周围发展与养殖业配套的牧草、玉米、蔬菜、果园等种植业,充分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及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实行资源无害化生态养殖[5]。如安徽省保健奶牛场,为有效治理奶牛场污染,在奶牛场周边租赁农田,将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及部分污水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农田上种植牧草,再将牧草喂养奶牛,实行资源综合利用。
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篇5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1引言
三明市畜禽养殖业经历连续20余年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牧业产值达289197万元,比1978年猛增了60.3倍[1]。蓬勃发展的畜禽养殖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畜禽粪尿、污水产生量及使用情况
2.1畜禽存栏数
2005年末,三明市畜禽存栏总数为1536.14万头(只、羽),其中猪115.37万头,占全省畜禽存栏总数的7.5%;肉牛12.66万头,占0.8%;奶牛0.2456万头,占0.015%;羊20.92万头,占1.4%;家禽(蛋鸡、肉鸡、鸭、鹅)1243.86万羽,占81.0%;兔143.08万只,占9.3%。全省养殖最多的畜禽品种为家禽、兔、猪,三者存栏数之和为总数的97.8%。
畜禽养殖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点。三元、梅列、永安、沙县4个县(市)猪存栏数约占全市的2/3。肉牛养殖集中在明溪、宁化、清流、建宁一带,4个县存栏数占全市的3/4以上。肉羊养殖集中在尤溪、大田、清流、永安、将乐一带,5个县(市)存栏数占全市的4/5以上。肉鸡、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永安、宁化、尤溪、泰宁,4个县(市)合计占全市的80.3%。兔养殖业主要在大田,存栏数约占全市的3/4。
按统计部门规定,凡生产单位分别饲养猪年存栏数200头以下,奶牛年存栏数40头以下,肉牛年存栏数80头以下,蛋鸡、肉鸡年存栏数2000只以下,鸭、鹅年存栏数1000只以下,兔年存栏数100只以下为散养,反之则为规模化养殖。据此,全市畜禽散养总数占全市存栏总数的50.2%。
2.2畜禽粪尿、污水产生量及使用情况
2.2.1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2],并向有关专家咨询,确定了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结果见表1、表2。
2.2.2畜禽粪尿产生量
2005年,三明市畜禽粪尿产生总量为294.57万t,畜禽粪占56.9%,畜禽尿占43.1%。永安市、沙县畜禽粪尿产生量居全市前两位,2个县(市)约占全市总量的1/3。各类畜禽中猪粪尿产生总量最大,为145.37万t,占全市总量的49.3%,肉牛和家禽(鸭、蛋鸡、肉鸡、鹅)分列第2、第3位。以上3类畜禽粪尿产生量占全省总量的90.7%。
2.2.3畜禽粪尿使用情况
三明市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总量为182.63万t,综合利用率达69.2%。利用方式以还田为主(含出售、堆肥和直接还田),占使用总量的93.2%;少量用于水产养殖,占1.2%。家禽(蛋鸡、肉鸡、鸭、鹅)粪尿综合利用率最高,达92.0%;其次为兔和羊,分别为78.8%和76.3%。
畜禽粪尿使用水平是反映污染负荷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等于区域畜禽粪尿使用总量除以该区域耕地总面积。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为11485kg/hm2。不同畜禽粪便的使用水平差异很大,猪粪尿使用水平最高,为7511kg/hm2,占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的65.4%。
2.2.4畜禽污水产生量
畜禽污水主要来源于畜禽冲洗及养殖场所的地面冲洗。2005年,三明市畜禽污水产生量为938.86万t,其中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的产生量占全市的32.6%,近1/3。各类畜禽中,猪污水产生量最大,占畜禽污水产生总量的49.2%。
2.3畜禽污染物处理情况
三明市共有畜禽污水处理设施102套,总投资1290万元,年处理能力为199.04万t,处理率为21.2%。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占全市畜禽污水处理设施总数的88.0%,其处理能力占全市处理总量的95.1%。
畜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116套,其中猪养殖业占92.2%。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总投资744.5万元,年处理能力为53.61万t,处理率为18.2%。
三明市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状况的特点如下:一是数量少,投资额小。二是多为小而简陋,平均单套污水处理设施投资不足4.50万元,单套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投资仅为2.30万元。三是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四是治理设施区域分布差异很大,污水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占全市总数的62.1%,以厌氧沼气技术处理为主;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梅列、三元、明溪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数的90.5%,以填埋处理及生产生物有机肥为主。
3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特点
3.1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三明市畜禽养殖业排放畜禽粪尿37.12万t,污水912.43万t,化学需氧量4.3万t,五日生化需氧量3.17万t,氨氮、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为0.39万t、0.44万t和0.75万t。永安市畜禽粪尿排放总量居全三明市之首,占全市的19.4%,畜禽粪尿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也居全市首位。猪粪尿排放量居各类畜禽之首,占畜禽粪尿排放总量的60.9%;其次为家禽和肉牛。三者粪尿排放量合计超过畜禽总排放量的4/5。,
3.2污染特点分析
3.2.1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2005年,三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586万t,氨氮排放量为0.22万t。而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3万t,是同期全市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2.71倍;畜禽养殖氨氮排放量为0.39万t,是同期全市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1.78倍。全省畜禽养殖污水、粪尿处理率仅为21.2%和18.2%。
3.2.2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三明市畜禽养殖业遍布于各乡(镇)、村,规模化程度不高,虽有利于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但对集中治理带来了难度。
3.2.3由于各地养殖规模、品种结构及污染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不同,因而污染程度差异较大。永安市、沙县、梅列、三元是三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3.2.4污染主要集中在猪、家禽、肉牛养殖业。
4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建议
4.1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制订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建议分步实施,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工程措施上逐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4.2强化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4.2.1切实抓好源头控制,根据《三明市养殖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引导养殖业走持续发展道路,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报批。
4.2.2畜禽场的建设,应尽可能地实行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畜禽场的选址,要考虑周围有足够的土地对其粪便进行消化。禁止在环境敏感区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城镇中的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和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禁建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
4.2.3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环保部门在“三同时”检查验收时,应包括这项内容。
4.2.4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其地面要进行水泥硬化,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及其恶臭气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4.2.5在政策指导和宣传引导上,明确在城镇周围不宜建设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提倡发展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和农村畜禽养殖专业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
4.2.6严格控制国外畜禽养殖企业在境内盲目发展,防止污染转移。
4.3加强对现有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督管理
4.3.1对现有的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依法实行限期治理,对处在环境敏感区的要坚决采取关闭或搬迁措施。
4.3.2严格执行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监督畜禽养殖企业做到达标排放。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4.3.3禁止向水体倾倒畜禽废渣。畜禽养殖场应采取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4.3.4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的清洗废水。
4.4研究和开发畜禽粪便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建立一批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程
4.4.1研究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实用技术。三明市现阶段许多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已有的一些治理设施治理效果也不好,难以做到达标排放。而且同一治理技术在不同地区适应性差异较大,故建议建立一些经济适用的示范试点工程,在各地推广应用。
4.4.2研究开发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由于化肥使用方便,而畜禽粪便又臭又脏,影响了畜禽粪便的推广应用。将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来生产有机肥,是减轻畜禽粪便污染的重要途径。但这类产品与化肥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对这类减轻污染的环保型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来促进该类产品的发展。
4.5加强对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工作
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一些地方的地表水甚至地下水直观上已经污染。但至今没有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典型监测,不利于对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建议选择一些典型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现状调查和环境监测,这对强化畜禽养殖行业的环境管理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篇6
关键词: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原因防治对策
一、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原因
1、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农村畜禽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养猪、养鸡鸭、养羊等种类上,尤其以规模化养猪和零散养鸡鸭大棚占的比例较大。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部分区域流域的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现阶段农村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
(1)粪便污染
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由于以往畜禽养殖场(户)环境意识差,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并随雨水进入水系。因此,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水质污染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河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污水对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有些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
(3)大气污染
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设置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2、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畜禽养殖场(户)无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
有些养殖场(户)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分布散乱,并且大部分未办理有关手续,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较大流域中,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
(2)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
目前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3)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粪便资源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二、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标准化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畜牧部门的标准化建设资金,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实行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充分利用农业部门沼气工程扶持资金,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发挥农村沼气工程在处理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工程。充分利用环保专项资金和农业源减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每年支持30~40家企业建设污染治理工程,每年还从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15~20家企业建设具有防雨、防渗功能的规范化储粪场。
2、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着力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坚持新、老企业环境管理并重,在强化现有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着力提升新建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一是提高畜禽养殖项目准入门槛。二是严格核实辖区内畜禽总量。三是积极谋划和实施了一批专业化有机肥生产项目。
3、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着力提升畜禽养殖治污工程的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县两级环保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每半年对辖区内规模化养殖企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情况、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等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畜禽养殖企业减排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畜禽养殖企业未批先建、擅自闲置治污设施、污染物超标排放等问题,应做到“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
4、依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细则》中畜禽养殖减排核查核算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焦作市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档案资料清单》,明确了畜禽养殖减排项目档案资料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结合畜禽养殖企业减排工作实际,区分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五种不同的养殖类别,区分不同的减排模式,包括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后农业利用,粪便做沼气、粪便在本厂内做有机肥、粪便送专业有机肥厂处理等,精心制作畜禽养殖减排档案资料模板,供各畜禽养殖企业在准备减排档案资料时参考。
5、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划时,必须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城镇居民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场应设在环境敏感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远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远离村庄集中饮用水源地,远离村民居住区。其中距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和村民居住区均不得少于500米。采用多种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场地的选择必须远离公路主干线、远离居民居住区(村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环境敏感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治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把治理畜禽污染的决心、原则、方式和法律法规向养殖户进行宣传、解读;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行、总结经验,加快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池的建设,组建和完善抽施粪服务队,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台账和相关配套制度。同时,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对农村养殖业产生的污染情况加强管理控制和规范化治理,除引导养殖户要坚持道德自律、遵守《环保法》,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治理。
参考文献
[1]周国彬.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系统开发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