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报告(精选2篇)
企业安全生产报告(精选5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安全生产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安全生产报告篇1
为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扎实推进关于“五级五覆盖”的工作要求,提高全安全生产综合防控能力,xx乡高度重视,认真按照《xx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级五覆盖及企业五落实五到位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在全乡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层层细化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事事有人管,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现将我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乡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措施,并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xx组长、乡长xx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为成员的专项工作督导组,对各企业、各村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督查。
二、严格工作措施,细化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一)强化乡领导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1.在年初,在年初,党委、政府就制定并下发专门文件,明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等要求,并成立了以乡长xx为主任的“xx乡安全生产工作委员会”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2.由乡党委书记xx组长、乡长xx分别代表党委、政府与各分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书,明确了各分管领导在抓好自己所管业务工作的同时必须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并将安全生产考核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层层细化工作责任。
1.强化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由政府各分管领导与村、企业按照各自工作职责签订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明确各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在管好本部门业务的同时,必须抓好本系统、本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同时督促各部门、各社区与各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做到层层落实安全监管则,逐步健全了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体系。
2.落实村两委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由安全生产分管领导与各社区签订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明确村支书对本村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主任是本村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确社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管,并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区年终考核。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xx乡已初步完成了“乡、村”两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工作。
三、督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做到“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安监站、国土所、村规站等部门督促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根据辖区企业实际加以督查:
1.明确企业业主、法人的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2.督促各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工作机构,并明确专门的安全生产负责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专门负责,并定期向乡监管部门报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和企业隐患排查整治情况。
企业安全生产报告篇2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目的
1、为了落实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了解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生产要求、班组和车间管理、班组长和车间主任管理技能。
2、了解企业对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具体素质、知识及能力的要求。
3、获取企业与毕业生对《化工企业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5、明确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5、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课程建设的对策与举措。
6、为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校本教材、开展教学改革,打造优质课程奠定基础。
(二)调研对象
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北燃(锦州)燃气有限公司、锦州永嘉化工有限公司、同行业院校、化学工业出版社。
(三)调研方法
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电话咨询等。
(四)调研人员
《化工企业管理实务》课程组成员及专业课教师。
(五)调研时间:20xx年7月~9月
二、调研内容
调研之前,全体成员共同研究确定调研提纲,并初步设计相关提问。首先在本市若干企业开展调研,主要了解相关工作岗位名称,初步熟悉工作岗位流程,获得感性认识,调研时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与企业相关岗位人员进行沟通,做好笔记、拍照、录像,索取有关文本材料。20xx年9月2日在学校开总结会,并计划下一步调研工作。
三、调研结果
目前,石化企业操作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正值新老交替的阶段,对一线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对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标准更高。
(一)通过深入班组、车间,分析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明确本课程地位和作用
调研结果表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燃料油生产操作岗位,发展岗位为燃料油生产班组长或车间主任岗位。生产操作是核心的工作任务,管理是重中之重,由此明确了《化工企业管理实务》课程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在《反应设备与操作》、《化工设备与维护》、《化工生产过程控制》、《典型有机化工工艺与控制》、《燃料油生产工艺与控制》、《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配合专业课教学,属于专业拓展课程,作用是通过对车间和班组典型管理任务的剖析,运用生产、设备、质量、安全、环境、生产成本核算和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在类似的环境下班组运行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后续顶岗实习和将来参加石油化工生产及管理打下基础。
(二)与企业基层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一线管理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课程组的老师与企业基层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一对一的交流,结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共同明确班组长和车间主任的工作任务与职责。
班组长工作任务与职责
1、协助车间主任开展生产活动,提出改进生产工作的建议。
2、班组技术管理、员工培训、工艺纪律检查。
3、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发现违章作业有权制止,并及时报告。
4、设备管理与维护、检修制度、设备事故的分类、设备事故的处理。
5、监督检查班组人员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器具和消防器材。
6、班组现场质量管理、5S管理。
7、成本费用管理。
(三)依据教学目标,选取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内容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自动化、连续化、大型化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石化生产的各个环节连续性较强,且与其他车间班组联系较紧密。因此,在生产中要特别重视基层管理,特别是班组和车间管理及管理流程再造,而这正是本门课程改革的'必要之处。
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建议《化工企业管理实务》课程要加重联系实际的成分,深入浅出的形象直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实际就是选取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内容,通过现场、实物或模拟演示(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课堂与现场零距离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原有教学内容主要为化工企业管理理论、按照管理职能划分的管理基础知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化工企业财务管理、化工企业营销管理等。基于调研和上述分析,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以锦州石化公司、锦州永嘉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装置为载体,从班组长或车间主任完成的工作任务角度出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在熟悉自身工作环境之后,首先训练管理单项技能,然后训练管理综合技能,进而提高班组长或车间主任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工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四)按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单元依据真实工作情景设计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真实工作排序每个阶段学习情境。即将每个阶段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习难度由简到难,按照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基本知识、单项技能)到一般(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学习情境进行排序。以化工企业管理任务为学习任务,贯彻国家、行业、企业的法律法规。设计化工企业组织管理、化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化工企业QHSE管理、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情境,构建以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单元。按照由低级的简单任务到高级的综合任务进行排序,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四、课程改革建议
1、以往教学反思与课程开发思路对照企业对班组长和车间主任的要求,《化工企业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现状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理论教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本上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①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仍把知识的讲授放在首位,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技能训练,没有考虑接受知识的学生情况。仍未摆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老路。
②教学手段基本上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很少用到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③内容陈旧,基本模式为管理学和化工企业管理等知识的堆积,理论过深,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职业性不突出,基本上还是关门办学①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交流太少,很少与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同类院校教学研讨和交流。
教师深入现场的机会不多。与现场基层管理人员交流、了解化工生产管理实际情况少。教师信息量少,教管理的教师对管理实践知之甚少。
(3)考核评价管理,缺少技能要求
考核评价方式总体上来说还是过于单一,绝大多数仍以闭卷笔试为主要考试手段,卷面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期末为主要考试时间,不能很好的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4)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教材偏少
①在教材的选用上,用的较多的是统编和高职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实用性或操作性欠缺,教材体系以学科体系为主。另外,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未充分考虑到版次问题,更新不及时。
②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少。缺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管理实际的教材,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