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保护的意义范例(12篇)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1
天然气入城工程是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改善我县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天然气入城工程的全面实施,天然气这一经济、环保的绿色”能源为广大市民所接受。目前县城内主要街路已经铺设天然气管网,部分居民已用上了天然气,天然气在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县城天然气管网覆盖面积的逐步扩大,为燃气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天然气的安全性是相对的一旦发生燃气泄露,同样会有爆炸和中毒的危险。因此,规范居民安全使用燃气方法,加大天然气管网及设施保护力度,确保燃气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二、各单位要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做好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营造保护燃气安全的良好氛围
天然气设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旦遭到破坏,就可能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灾难。各部门、各单位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提高认识,认真做好天然气管网及设施的保护工作。各单位和广大市民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在天然气管道保护区域内挖土、取沙、施工、植树、构筑建筑物以及偷盗和破坏管道设施等严重危害管道安全的行为,要严格按照天然气使用要求,进行安全操作。
各燃气保护重点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务院《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和《省燃气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建设中,要按照天然气管道保护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建设项目加强批后管理,确保天然气管道安全。国土资源部门在建设用地审批时要严格执行天然气管道保护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对农村牧区宅基地、小养殖场、小作坊、小加工厂等项目的审批规划要充分考虑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距离。交通部门在道路规划建设中,本着在前优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天然气管道走向距离,交叉穿越管线时严格遵守天然气管道保护的有关规定。水利部门在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天然气管道保护的有关规定,修建水利项目的构筑物时要充分考虑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距离。农林牧业部门在规划或实施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工程时,应当严格执行天然气管道保护的有关规定,确保与管道的安全距离。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盗窃、破坏、哄抢及其他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违法行为。新闻宣传部门应利用电视、广播等形式,从维护公共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大天然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群众保护天然气管道设施安全的社会安全意识。
三、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行履行职能,强化监管
县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强化燃气行业的日常监管。一是要落实责任。成立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切实保障燃气的安全生产和安全使用。二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定期安全检查与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结合起来,督促和指导燃气企业加强重点岗位和薄弱环节的管理,加大对重点部位的检测和巡检,消除安全隐患,做到万无一失。三是要督促燃气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对发现的设施老化、设备腐蚀等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对一时不能整改的要执行24小时巡查监管,保证燃气运行安全。四是制定燃气事故应急管理办法。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燃气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燃气泄露及各种意外情况下的处置预案,完善安全措施,配备安全装备,并定期演练,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发生事故,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上报,同时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大力宣传加强燃气安全的重要性及燃气安全使用常识,提高企业和市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空间距离;公共压力;地域因素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11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7-0050-04
TheNonlinearEffectofDistanceontheEnvironmentalInformationDisclosure
YAOSheng,LIShiyi
(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
Abstract:Basedontheeffectivenessofpublicpressuretransmission,thispaperteststhenonlineareffectofregionalfactorsadjusteddistanceontheenvironmentalinformationdisclosure.Resultsindicatethatdistanceaffectsenvironmentalinformationdisclosuresignificantlytoacertaindegree.Withthemotiveofassertiveimpressionmanagement,distanceispositivelyassociatedwithenvironmentalinformationdisclosurewithinacertainpoint.Withthemotiveofdefensiveimpressionmanagement,distanceisnegativelyassociatedwithenvironmentalinformationdisclosurebeyondthecriticalpoint.Furtherstudiesshowthatthesuddengrowthofpublicpressurewillresultintheincreaseddistancewhichmanagementneedsforopportunisticbehavior.
Keywords:environmentalinformationdisclosure;distance;publicpressure;regionalfactors
c财务信息相比,环境信息具有更典型的概率特征,不但事前难以观测,而且事后难以验证[1]。因而,管理层可利用该特征进行机会主义披露。一方面,目前环境保护是企业受到市场和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在我国,政府既是环境信息披露规制的主要推动者,又是部分稀缺资源的分配者。出于获得性印象管理的动机,管理层倾向于通过增加环境信息披露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冲突。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层面临着资源配置有限、成本变动敏感和信号传递失灵的压力,造成其对环保投资和环境治理的懈怠。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潜在的诉讼成本与更为严格的环境管制也会使得企业管理层不愿意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虽然同样是机会主义披露,但两者的披露方向是不同的,现有文献对于管理层究竟何时披露较多环境信息、何时披露较少环境信息尚未进行深入研究。
事实上,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距离仍然会影响信息成本[2]。对监管者而言,远距离意味着更高的监督成本[3]。因此,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空间距离是决定管理层选择何种机会主义披露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地理距离容易诱发信息不对称[4],使得同一时刻不同距离的企业受到的政府关注程度不同,所受公共压力不同质,进而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实际监管范围有限,对远距离企业环境信息的敏感程度较低,存在监管盲区。综上所述,空间距离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应为动态非线性的。
1文献回顾
关于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划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颁布[5]、环境事件的发生[6]以及新闻媒体的曝光[7]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财务特征[8]、公司治理[9~11]以及行业性质[12]等。
空间距离会影响信息成本,从而诱发信息不对称。近年来经济地理方面的文献支持了空间距离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行为的显著影响,其中,对上市公司在空间距离影响下股利发放行为的研究居多。张玮婷和王志强提出地域因素影响股利政策的路径可能有“替代模型”和“结果模型”两种:一是企业为了缓解远距离所带来的委托冲突而提高股利支付水平,二是企业为了应对远距离所带来的外部融资约束而降低股利支付水平[13]。
已有研究发现并证实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产生的原因与后果。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内生性问题;②缺乏对外部公共压力传导效力差异性的考虑;③未涉及到空间距离的非线性影响。因此,本文以2008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后文简称《办法》)的颁布实施作为公共压力增加的“天然实验”背景,基于公共压力传导效力差异的角度,研究空间距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非线性影响。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印象管理理论,人们往往存在对一些事件或事物(包括自我)的信息进行管理,从而影响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的倾向。Rosenfeld认为印象管理包括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两种形式,竭力争取他人的积极评价是获得性印象管理,为防止他人产生消极评价而采取防御性措施是保护性印象管理[14]。基于获得性印象管理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企业距离地方监管部门越远,通过披露环境信息来争取更多资源的动机越强。具体来说,环境信息披露一直是政府倡导的事项,在政府监管部门监测范围内,企业管理层认为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能够被政府充分觉察,从而能够自政府处获得更多相对稀缺的资源。在此前提下,空间距离在临界点左侧与环境信息披露呈正相关。然而,由于监管部门对环境信息规制重视程度与人力物力有限,当空间距离超过政府监管范围的临界点后,政府的监管能力下降,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难以被政府充分觉察。另一方面,环境信息披露可能带来的诉讼风险等潜在成本并未减少。此时,基于保护性印象管理理论,管理层一般倾向于披露较少的环境信息,且距离越远披露环境信息越少。因此,在临界点右侧,空间距离与环境信息披露呈负相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空间距离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呈倒U型关系。
对于临界点的界定,是政府与众多企业相互博弈均衡的结果。一方面,政府监管范围受到外部公共压力的推动,而我国的外部公共压力主要来自于法律法规,因此,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能够扩大政府的监管范围;另一方面,所受外部压力的大小是企业管理层界定负向披露“转折点”的主要因素。《办法》的颁布实施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公共压力产生了大幅度变化,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其所受公共压力正向相关(王霞等[10])。因而,政府监管范围增加会导致企业管理层选择更远的地方进行负向环境信息披露。由此推测,《办法》实施后,空间距离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倒U型曲线拐点将出现后移现象(如图1所示)。结合上文对空间距离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办法》颁布实施后,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所需的空间距离显著增加。
3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鉴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是新会计准则和《办法》开始实施的元年,会对研究结果形成干扰,本文以2004~2006年及2009~2011年度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剔除ST类公司以及财务数据异常的样本,最终得到5008个观测值。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年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国泰安金融研究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tata120。
31被解释变量
环境信息披露(EID),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借鉴王霞等的研究[10],根据环境信息的评分项目分类标准和国家环保部《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将环境信息划分为十大类,并分别针对其存在性、具体性及货币性进行评分,之后求和得出总分。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双人独立评分的方式,两名评分者给分不一致时交由第三人协调。经检验,最终评分结果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9以上,说明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2解释变量
空间距离(Distance),现有研究对距离变量的定义并不统一。Agarwal和Hauswald使用雅虎地图计算企业到银行的驾车距离与时间来衡量空间距离[15]。John等使用企业到主要城市的距离来衡量,并使用直接驾车距离与驾车距离加1的自然对数表示[2]。蔡庆丰和江逸舟将公司总部位于中心城市的公司赋值为1,其他公司赋值为0[16]。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方法,使用百度地图测量上市公司注册地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的最短驾车距离,用该距离加1的自然对数表示路网距离,进入模型(1)。然后,取模型(1)回归后的距离残差作为消除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交通可达性及人口密度等地域因素影响之后的空间距离,进入模型(2)。
33其他变量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一方面法制建设水平较高,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监管力度较大;另一方面,人均收入较高,公众环保意识较强,因而,处于该地区的企业相对而言更加注重环境信息披露;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情况则与之相反。结合交通可达性、人口密度等对地方政府监管成本的影响,本文选用市场化程度、交通可达性及人口密度三个变量共同作为工具变量,对不同区域的空间距离进行调整,从而使得空间距离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可比性。其中,市场化程度(Market)依据樊纲等研究得出的市场化指数填列;交通可达性(Transport)为所在地区年末实有道路面积与地区总面积的比值;人口密度(Population)为所在地区年末总人口与地区总面积比值的自然对数。另外,参考现有文献,选取如下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是否属于重污染行业(Pollution)、是否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CSR)、最终控制人类型(SOE)、成长性(Growth)、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及年份(Year)。
4证分析
为了得到消除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交通可达性及人口密度等地域因素影响之后的空间距离,使得空间距离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可比性,本文构建第一阶段回归模型如下:
Distance=β0+β1Market+β2Transport+β3Population+ε(1)
为了检验消除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交通可达性及人口密度等地域因素影响之后的空间距离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内容分析法得出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第一阶段回归的distance残值作为第二阶段回归的解释变量,构建第二阶段回归模型如下:
EID=β0+β1Distance2+β2Distance+β3Pollution+β4CSR+β5SOE+β6Growth+β7Size+β8LEV+ε(2)
两阶段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EID与Distance2在1%的水平上@著负相关,与Distance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空间距离与环境信息披露呈倒U型关系。倒U型曲线拐点左侧,空间距离在政府监管范围之内,由于受到较大的公共压力,企业倾向于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的方式通过多披露环境信息来争取更多的资源;倒U型曲线拐点右侧,空间距离超出地方政府监管范围,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联程度较弱,地方政府从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企业亦难以从地方政府获取额外资源。此时,考虑到环境信息披露可能带来的诉讼风险等政治法律成本,企业倾向于采用“保护性印象管理”的方式通过少披露或模糊披露环境信息来“明哲保身”,与本文的研究假设H1相一致。
为了克服模型内生性的影响,本文以《办法》的颁布实施为“天然实验”背景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噪音,根据年份变量将全样本拆分为《办法》实施前和实施后两组子样本,对比《办法》实施前后空间距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空间距离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可比所造成的影响在全样本第一阶段回归已予消除,因而此处直接取全样本第一阶段回归的distance残差进入模型(2),回归结果如表2的(2)、(3)列所示。全样本、实施之前及实施之后三组样本的驻点分别指各自倒U型曲线的拐点,根据空间距离(distance)的一次项、二次项系数及全样本第一阶段回归得到的distance残差计算得出。在《办法》实施之后,空间距离与环境信息披露倒U型曲线的驻点由1835千米后移至3781千米,表明管理层在公共压力突然增加的情况下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所需的空间距离显著增加,与本文的研究假设H2相一致。
由于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受到外部关注程度更大,因此,本文将《办法》实施后的样本分为重污染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两组,重新运行模型(2),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的(4)、(5)列所示。重污染行业组的回归结果与全样本基本一致,而非重污染行业组的空间距离一次项、二次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具有更明显的利用空间距离进行环境信息机会主义披露的倾向。重污染行业分组回归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H1。
上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监管力度的强弱。在国内“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射在企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从而放松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管。据此,本文将《办法》实施后的样本分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两组,回归结果如表2的(6)、(7)列所示。东部地区组的回归结果与全样本基本一致,西部地区组的空间距离一次项系数不显著,假设H1同样得到支持。假设H2是从解决内生性问题的角度出发对假设H1进行的补充,在此不再对假设H2进行稳健性检验。
5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空间距离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非线性影响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以《办法》的颁布实施为“天然实验”背景,选取2004~2006年度以及2009~2011年度共5008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观测值为研究对象,在消除地域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检验了空间距离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空间距离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呈倒U型关系;②当企业受到的公共压力突然增加时,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所需的空间距离显著增加。为了控制企业管理层机会主义披露行为,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监管:①实施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严格限定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容、形式及时间等,减少管理层的可操纵空间;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强对驻点以外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监控。
参考文献:
[1]BeyerA,CohenDA,LysTZ,etal.TheFinancialReportingEnvironment:ReviewoftheRecentLiterature[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50(2):296-343.
[2]JohnK,KnyazevaA,KnyazevaD.DoesGeographyMatter?FirmLocationandCorporatePayoutPolicy[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1,101(3):533-551.
[3]LernerJ.VentureCapitalistsandtheOversightofPrivateFirms[J].JournalofFinance,1995,50(1):301-318.
[4]LoughranT.TheImpactofFirmLocationonEquityIssuance[J].FinancialManagement,2008,37(1):1-21.
[5]毕茜,彭珏.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主体选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2):95-101.
[6]DarrellW,BNSchwartz.EnvironmentalDisclosuresandPublicPolicyPressure[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1997,16(2):125-154.
[7]沈洪涛,冯杰.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2):72-78.
[8]毕茜,彭珏,左永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与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7):39-47.
[9]黄B,周春娜.股权结构、管理层行为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2(1):133-143.
[10]王霞,徐晓东,王宸.公共压力、社会声誉、内部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2):82-91.
[11]刘茂平.公司治理与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研究――以广东上市公司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9):50-57.
[12]LiuX,AnbumozhiV.DeterminantFactorsofCorporateEnvironmentalInformationDisclosure:AnEmpiricalStudyofChineseListedCompani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9,17(6):593-600.
[13]张玮婷,王志强.地域因素如何影响公司股利政策:“替代模型”还是“结果模型”?[J].经济研究,2015,50(5):76-88.
[14]RosenfeldP.ImpressionManagement,Fairness,andtheEmploymentInterview[J].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7,16(8):801-808.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3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有、集体、外资、合资、个人已建或在建的电力设施。
第三条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都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所属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包括:电网经营企业、供电企业、发电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所辖行政区域内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相应的电网经营企业,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日常工作。
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应当在有关电力线路沿线组织群众护线,群众护线组织成员由相应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发给护线证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管理部门可制定办法,规定群众护线组织形式、权利、义务、责任等。
第四条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对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电力企业有权制止并可以劝其改正、责其恢复原状、强行排除妨害,责令赔偿损失、请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以及采取法律、法规或政府授权的其他必要手段。
第五条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是为了保证已建架空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和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供电而必须设置的安全区域。在厂矿、城镇、集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为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之和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在计算导线最大风偏情况下,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如下:
1千伏以下1.0米
1——10千伏1.5米
35千伏3.0米
66——110千伏4.0米
154——220千伏5.0米
330千伏6.0米
500千伏8.5米
第六条江河电缆保护区的宽度为:
(一)敷设于二级及以上航道时,为线路两侧各10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水域;
(二)敷设于三级及以下航道时,为线路两侧各5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水域。
第七条地下电力电缆保护区的宽度为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地面标桩两侧各0.75米所形成两平行线内区域。
发电设施附属的输油、输灰、输水管线的保护区依本条规定确定。
在保护区内禁止使用机械掘土、种植林木;禁止挖坑、取土、兴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堆放杂物或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
第八条禁止在电力电缆沟内同时埋设其他管道。未经电力企业同意,不准在地下电力电缆沟内埋设输油、输气等易燃易爆管道。管道交叉通过时,有关单位应当协商,并采取安全措施,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第九条电力管理部门应在下列地点设置安全标志:
(一)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的人口密集地段;
(二)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的人员活动频繁的地区;
(三)车辆、机械频繁穿越架空电力线路的地段;
(四)电力线路上的变压器平台。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距电力设施周围五百米范围内(指水平距离)进行爆破作业。因工作需要必须进行爆破作业时,应当按国家颁发的有关爆破作业的法律法规,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电力设施安全,并征得当地电力设施产权单位或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报经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批准。
在规定范围外进行的爆破作业必须确保电力设施的安全。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冲击、扰乱发电、供电企业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不得移动、损害生产场所的生产设施及标志物。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距架空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外缘的下列范围内进行取土、打桩、钻探、开挖或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的活动:
(一)35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5米的区域;
(二)66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10米的区域。
在杆塔、拉线基础的上述距离范围外进行取土、堆物、打桩、钻探、开挖活动时,必须遵守下列要求:
(一)预留出通往杆塔、拉线基础供巡视和检修人员、车辆通行的道路;
(二)不得影响基础的稳定,如可能引起基础周围土壤、砂石滑坡,进行上述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负责修筑护坡加固;
(三)不得损坏电力设施接地装置或改变其埋设深度。
第十三条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和供电安全的树木、竹子等高杆植物。
第十四条超过4米高度的车辆或机械通过架空电力线路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并经县级以上的电力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架空电力线路一般不得跨越房屋。对架空电力线路通道内的原有房屋,架空电力线路建设单位应当与房屋产权所有者协商搬迁,拆迁费不得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特殊情况需要跨越房屋时,设计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增加杆塔高度、缩短档距等安全措施,以保证被跨越房屋的安全。被跨越房屋不得再行增加高度。超越房屋的物体高度或房屋周边延伸出的物体长度必须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
第十六条架空电力线路建设项目和公用工程、城市绿化及其他工程之间发生妨碍时,按下述原则处理:
(一)新建架空电力线路建设工程、项目需穿过林区时,应当按国家有关电力设计的规程砍伐出通道,通道内不得再种植树木;对需砍伐的树木由架空电力线路建设单位按国家的规定办理手续和付给树木所有者一次性补偿费用,并与其签定不再在通道内种植树木的协议。
(二)架空电力线路建设项目、计划已经当地城市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园林部门对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树木,应当负责修剪,并保持今后树木自然生长最终高度和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
(三)根据城市绿化规划的要求,必须在已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种植树木时,园林部门需与电力管理部门协商,征得同意后,可种植低矮树种,并由园林部门负责修剪以保持树木自然生长最终高度和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
(四)架空电力线路导线在最大弧垂或最大风偏后与树木之间的安全距离为:
电压等级最大风偏距离最大垂直距离
35—110千伏3.5米4.0米
154—220千伏4.0米4.5米
330千伏5.0米5.5米
500千伏7.0米7.0米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树木应当依法进行修剪或砍伐,所需费用由树木所有者负担。
第十七条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或规划已建电力设施(或已经批准新建、改建、扩建、规划的电力设施)两侧的新建建筑物时,应当会同当地电力管理部门审查后批准。
第十八条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种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或高杆植物。
电力企业对已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新种植或自然生长的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应当予以砍伐,并不予支付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植被恢复费等任何费用。
第十九条电力管理部门对检举、揭发破坏电力设施或哄抢、盗窃电力设施器材的行为符合事实的单位或个人,给予2000元以下的奖励;对同破坏电力设施或哄抢、盗窃电力设施器材的行为进行斗争并防止事故发生的单位或个人,给予2000元以上的奖励;对为保护电力设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成绩突出或为维护电力设施安全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物质奖励。
对维护、保护电力设施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除按以上规定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由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各自的权限给予表彰或荣誉奖励。
第二十条下列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损坏使用中的杆塔基础的;
(二)损坏、拆卸、盗窃使用中或备用塔材、导线等电力设施的;
(三)拆卸、盗窃使用中或备用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下列违反《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和本细则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理:
(一)盗窃、哄抢库存或者已废弃停止使用的电力设施器材的;
(二)盗窃、哄抢尚未安装完毕或尚未交付使用单位验收的电力设施的。
(三)其他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1篇4
关键词:河道治理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中小型河道分布范围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中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是上涨,而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又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目前我国河水质量也大不如前,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得水资源严重受损,水中生物也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这种种情况都急需我们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因此河道整治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小型河道治理时机
对河道的治理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裂缝的处理和标高的恢复。下面分别探讨两种治理方式的治理时机及需注意的问题。
1、裂缝治理时机的确定
开采引起的裂缝主要分为两类:位于工作面边界以外的永久拉伸裂缝;位于工作面上方的可闭合裂缝,不同的裂缝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时机。
1.1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
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一定要选择在裂缝宽度基本上稳定,不会再出现明显的扩展时进行治理,否则治理后的河堤在变形的影响下可能出现新的裂缝,影响堤体的稳定性。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当工作面推过开切眼2r(r=H/tanβ)距离,开切眼处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已达到基本稳定,即可对裂缝进行治理。
1.2动态裂缝的治理时机
走向方向上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裂缝受开采影响后出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缝逐渐扩展;工作面推过一段距离后,裂缝进入压缩变形区,受周围压力作用,裂缝宽度有所减小。
进入压缩区,裂缝开始闭合时按照设计的标准进行治理,治理完成后,裂缝位置在自身修复作用下,会对裂缝内的充填体进一步进行压密,巩固裂缝充填效果,比裂缝稳定后再进行充填效果更佳。因此,动态裂缝治理的最好时机应为裂缝进入压缩区开始还原的时刻。
2、下沉治理时机的确定
对开采引起的河堤、滩地、护堤地的下沉和变形的治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采前治理、沉陷中治理和采后治理三种方式。
2.1沉陷前治理
根据工作面采煤沉陷预测,在工作面煤层开采前或河道未沉陷前,对堤防、滩地、护堤地按照沉陷值进行预加高。
2.2沉陷中治理
在工作面推进距离超过2r,对开采引起的裂缝处理完成后,对堤体、滩地和护堤体等的沉陷进行治理,恢复设计标高。
2.3沉陷后治理
在沉陷稳沉后,根据相关要求一次性进行治理,恢复河道各水工建筑物设计标高,恢复其设计能力。
三、中小型治理范围及标准
河道为一个大系统,采煤沉陷治理应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堤防、河床、滩地、护堤地治理等方面。
1、纵向上,为方便与未沉陷段衔接,按沉陷段各向上下游延伸100m为治理范围。
2、横向上,河槽、堤防、滩地、护堤地为河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治理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治理,内外护堤地宽度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中“2、3级堤防护堤地宽度20-60m”的规定,横向治理范围考虑两岸堤防背水侧堤脚外各50m范围。治理标准要坚持有利于工程管理及工程安全的原则,按流域防洪规划中标准进行。如没有流域防洪规划,应根据河道防护范围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治理标准。
四、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中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中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五、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众逐年进行的,在建设初期随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断增加,但因缺少科学的治理规划,部分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1、防洪标准不明确
中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两岸堤防间距过窄
为节省土地河道两岸堤防间距过窄,减少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河道出现高水位运行频率较多,堤防决口淹没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堤防间距过窄,堤防与主河槽距离近,河槽滚动时宜冲断堤防,恢复和加固较为困难。
3、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4、堤防直线化
为使水流顺畅,在堤防放线时采用长距离直线,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六、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6)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具体防洪任务,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确定为10-20a一遇标准。
3、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为防止冲刷对行洪区采取植被防护增加的糙率;堤防高度限制在2.0m以内,降低运行风险,提高防洪安全程度。
4、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中小型河流的弯曲系数一般为1.2-1.8。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限制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是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资省,技术难度小,容易施工等优点,被水利部门广泛采用。为避免河道裁弯取直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中小型河道裁弯取直措施必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
5.1影响防洪安全
当因河道弯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滩地水深超过设计洪水位滩地水深的5%以上的;河道出现斜河、横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顶冲堤岸,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严重冲刷,采取固脚、护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胁达到安全度汛的。
5.2影响取水安全
有拦河坝的河段河道弯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滩主流冲刷低洼地带,绕过拦河坝形成新的河道,将拦河坝废弃的。
5.3影响开发利用
河流过于弯曲,弯曲系数过大,将行洪区切割成零星地块,影响行洪区的整体开发利用的。出现以上3种情况时,可以考虑裁弯取直措施。
6、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中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勇超,张顶策,佟宇明.刍议河道裁弯取直的条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234.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
1农村配电设施目前存在的安全问题
农村电网覆盖面积比较广,但线路安装不规范,很大程度上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安全指标,由此造成了农村用电上的许多安全隐患。这不仅体现在高压线作业上,还体现在低压线部署上。高压线对地、建筑都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要求,农村部署高压线时如果不按照要求来,就会遗留下安全性问题;高压线上缠绕植物也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低压线路存在更大的安全性问题,室外穿过树林、竹林、高大植物等时,电线的高度、间距不按照规范进行部署;配电室门窗损坏,甚至有的屋顶漏雨,配电室的通道、排水、灭火设施不规范;变台避雷器、接地装置未能定期检测;室内线路凌乱、电线老化、电线裸露、裸线碰线等现象都给农村用电问题带来了安全隐患;入户线距离太远,墙上街码脱落等。
1.1对配电设施安全维护的力度不够
配电设施是供电的关键,对配电设施进行安全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目前农村缺乏对配电设施的安全维护意识。配电室破旧,不能防范非专业人们进入;配电室灭火装备不规范,不能进行及时、合理的灭火操作;配电变压器放置的高度不够,人们很容易进行攀登、跨越;接地线断开、被腐蚀;对防雷电设施的检测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更换;电线杆质量、距离,电线下垂弧度、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等的检测不到位;电线杆、电塔上的提示性标志不明显、不齐全。这些目前存在的问题都显示出农村安全用电不容乐观,对人们的安全用电生活不可避免地埋下了祸根。
1.2农村用电管理、检查、维护难度大
农村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农村道路交错、用户住宅比较散,造成供电线路普遍比较长,而且农村中树木丛生,四季变化植物的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供电线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遭到破坏。这对农村安全用电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挑战。
1.3人们对供用电安全的意识薄弱
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从供电企业员工来说;另一方面从用户来说。前者对供用电安全问题的忽视会直接导致对供电设施的巡检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出问题的供电设施并进行更换,这大大地削弱了供用电安全保障措施的效果;后者缺乏供用电安全意识,则会出现不明白电路安全提示牌的真实含义,对家中开关、插座、电线等更换不及时的现象。
1.4电力设施保护体制不完善
农村电力设施保护体制不完善,管理分工不明确、满足不了电力设施维护的需求;配电设施被偷盗的现象比较严重,发现不及时、难以追究责任。
2解决农村配电设施安全隐患所应采取的措施
2.1按照配电设施的技术要求进行改造
国家对农村配电设施都有具体的技术要求,也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农村低压电气安全规程》《农村安全用电规程》,农村应该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部署。
2.2对配电设施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管理
配电设施管理中比较关键的就是找到缺陷并进行消除。这就要求员工能够按照《缺陷管理制度》严格进行,对配电缺陷能够积极地进行查找、消除,不能出现绕过问题、应付解决问题的现象;更不能出现缺陷相继出现,解决不彻底的现象。可以对员工进行适时、周期性的测试检测,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对工作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双重考核,来确保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种安全缺陷。
2.3对安全管理整治工作加强力度
一方面加强对供电管理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工作素养、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大对违章用电、违章部署电线等行为的巡查力度并进行处罚,令其限期内进行整改或拆除,甚至可以实行强行整改,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落实。
2.4加强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
完善电力设施保护机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实行奖惩制度,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各乡镇成立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由乡镇分管领导任组长,派出所、供电所、村委会主任任组员,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力度。同时要与各村和义务护线员签订电力设施保护合同,明确职责、任务、奖惩办法,加强考评兑现。
2.5严把工程质量关
农村进行网改的过程中,可设立相关的工作小组,对工程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验、验收。做到每施工一处,按要求验收一处,不能出现不合格的工程。从工程用料、施工流程、施工质量进行一一的监督检验,一经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任何工程细节,都要立刻进行修整,不留后患。当工程结束后,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监管人员一一签字验收才算完成,以确保工程质量,避免用电存在安全隐患。
2.6增加保护人们的设施
改善农村供电设施的用料质量,保障其绝缘性良好。良好的绝缘材料是安全的必要条件,对带电设施的设置护罩、栅栏等装置,防止人员靠近,来杜绝不安全因素,并可以在相关处挂上“止步,高压危险”“当心触电”等标示牌。为了防止人们或车辆触碰到带电物体,人们或车辆要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此安全距离取决于电压的高低、设备的类型、安装的方式等因素。
2.7计量装置的要求
低压电力用户计量装置应符合GB/T16934的规定。农户生活用电应实行一户一表计量,其电能表箱宜安装于户外墙上。农户电能表箱底部距地面高度宜为1.8~2.0m,电能表箱应满足坚固、防雨。防锈蚀的要求,应有便于抄表和用电检查的观察窗。农户计量表后应装设有明显断开点的控制电器、过流保护装置。每户应装设末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3加强安全用电宣传力度和管理办法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6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距离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国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点不同,人们的空间领属观念因此而不同,其影响往往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心理空间距离着手,解析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东西方心理空间文化行为以说明心理空间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际上的差异。“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因而,中国人是从集体中寻找安全感。中国人把自我看着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参与者,因而他们相互依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重心倾向归因。英美人注重自我,讲究人人平等。人际交往中“不分高低,交往要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萨姆瓦,1988,10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甚至邻里及村舍都视为集体,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重心倾向是群体主义,交际中常常贬低自我,抬高对方以示礼貌,显示出明显的交往层次。
由于心理距离不同,因而产生了西方人喜欢更大的空间及领属,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东西方人对文化空间的态度与感受也不相同。
三、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文化心理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
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相关。(顾家祖,2002)“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经过大量观察后,把交际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场合)距离。西方人划分亲密距离大约从接触到18英寸左右。个人距离约从18英寸到4英尺(一般谈话距离)。社交距离约从4英尺到10英尺。(4英尺为一般场合,10英尺为正规场合)。公共距离一般在12英尺以上。”从以上看来距离愈远亲密程度愈小。不过两个同性或异性之间谈话的距离是有差异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处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及程序。由于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不同,所以空间距离所引起的联想和感受就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就不同。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因其所持文化观念不同,对于同一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故而,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语言的作用。人们交谈时相互间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俊峰:1999,P95)提到:
Americansgenerallylikealotofphysicalspaceintheirorganizationlives.ManyAmericanclichéspointtothis:"givemesomespace,""Getoutofmyface,""Backoff."Thistranslatesintoatypicaldistanceofaboutthreefeetwhenaddressingothersinbusinesssituations.Verylittletouchingtakesplace.Whenitdoesoccur,itisusuallysomewhatconspicuousandasourceofsensitivity.Handshakeslastonlyasecondorso.Iftwopassengersremainafteracrowdedelevatorhasemptied,theyimmediatelytakedance-likestepstotheirrespectivecorners.Inmanycultures,thesocialandbusinessdistanceismuchcloserthanitisintheUnitedStates.ItiscustomaryinpartsofLatinAmericaandtheMiddleEastforbusinessassociatestoembraceeachother,tokisseachotherlightlyonthecheek,andtoputonlyonefootorsobetweentheminabusinessdiscussion.Indeed,adistanceofaboutafootbetweenbusinessassociatesiscustomaryinmanycultures.可见,空间交际是一种文化习俗,空间距离与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2.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
(1)心理距离与文化交际
由于英汉民族的心理距离不同,反应在习惯上就不同。美国人比较活跃,要么努力工作,要么尽情地玩乐,好像一刻不停;但东方人则喜欢静坐、闭门思过,让西方人感到“无所事事”。这完全反应出东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杨自俭,2000)曾提到:“Thankyou”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要远远大于汉语中的使用。汉语中的“谢谢”一般只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熟悉的人之间不太用谢字,家庭成员之间根本不用。英美人却认为任何人为自己提供方便都应该说“谢谢”,甚至包括自己家人。从英汉语用词及客套话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里人际心理距离的差异。
(2)体距与文化交际
霍尔在研究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变化时创造了一个新词PROXEMICS(近体学),既研究人际间利用距离进行交际。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亦很广泛。伯特威斯特尔(Birdwhistell)在1970年说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由非言语方式传递的。人们交谈时有一些关于相互间距离的文化约定。(referto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来自美国文化的甲与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乙可能对人体距离所代表的意义理解不同,当乙与认识不久的甲交谈靠得很近的时,甲感到很反感,而乙则感到迷惑不解。这就是距离产生的文化差异。当然,人们在言语交际时的相互间距离是潜意识形成的,带有各自文化特征。中国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相互间的距离一般较小,而且同性谈话人比异性谈话人靠得更紧。中国人比美国人体距近,所以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靠拢过近以至可以感到对方的呼吸。这使英语国家的人产生误解和反感;而中国人则会认为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一对男女的身体靠近到什么程度,是表明两人关系的指针,因此空间距离也能说明亲密关系。英语国家的人并肩同行时,一般都至少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人异性同行会也往往保持一定距离,可是中国人同性同行时,会肘肩相碰。遇到这种情况英语国家的人就要道歉,否则一方就会感到受到了冲撞;而中国人无需此举。由此看来,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比集体主义的文化要求更多的空间。
(3)空间领属观念与交际
各种文化的成员都有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意识,对侵入自己空间的人会做出某种反应。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个人的领属范围,无论从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还是涉及公共场所都明确划分,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属范围。
在美国,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英国讲究办公桌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任何人不得随意触动其领地的物品;而中国人办公常常是两个办公桌相对。
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英美人的临时场所也不可随便侵犯。中国人吃饭,大家一桌,热闹非凡;而英美人宁可等待空桌也尽量不与他人同桌,实在无空桌时也必须征得先到者的同意,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权利。
(4)空间态度、空间排序与文化交际
人们对空间的态度,涉及到时空概念及地位高低和先后次序问题。
我们通常把时间看成一条线,某个规定的时刻是这条线上的点,两点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段时间(顾家祖P35)。时间性强的人常常遵守准时习惯。西方人不喜欢迟到,迟到总要道歉并加以解释;而中国人很少有道歉的习惯。
英语国家排列位置讲究女士优先,利用空间距离表示对女士的照顾和尊重,而中国没有这一习俗。中国人排列位置是最重要的人物和领导人排在前排居中位置,其他人不分男女或者都依地位高低或年龄长幼排列。另外,座次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人际地位和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正规场合,座次的选择都可显示出人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利用座次空间进行交际,显示出主次、礼貌,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座次排序的意见分歧有时会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5)拥挤空间程度与文化习俗
拥挤是人们对个人空间受到了他人的侵犯,自我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的一种感受。对于来中国的老外来讲,处于众多的人海之中感到要被挤扁了。而对刚到英语国家的中国人来讲,他们看到的是众多的大城市,然而空旷、人少,往往使人产生一种被隔离的孤独感。中国的家人同学和亲朋好友在公共场所喜欢挤坐在一起,亲密热闹。英语国家的人却不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在同一空间的人相互发生矛盾时,英语国家的人有权提出维护空间环境和自己习惯的要求;在公共场所受到干扰的中国人却习惯于采用自我回避的方法寻求安静的空间。
总之,虽然东西方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表达形式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交际目的。只是这种空间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导致了各自文化上闪现出不同的光芒并被具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人各自赏析与相互评价。
参考文献
[1]萨姆瓦,陈南等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241.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1篇7
关键词地铁;安全线;计算方法
1安全线的功能
安全线是列车运行隔开设备之一。安全线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车辆段出入线、折返线和支线(岔线)上运行的列车未经允许进入正线与正线列车发生冲突;或者由于进路没有开通时列车冒进导致列车挤占道岔而发生列车出轨事故。在折返线上设置安全线(本文将折返线上设置的超过列车长度的部分也归于安全线的范畴),除了防止与正线列车冲突外,还可以保证列车具有较高速度,以提高线路通过能力。
安全线长度的准确设置不但可以保证日常运营安全,也可以使工程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以节约工程投资。
2安全线设置
安全线通常在以下情况下设置:
1)当车辆段(场)出入线上的列车在进入正线前需要一度停车,且停车信号机至警冲标的间距小于制动距离时,宜设置安全线(见图1)。该规定适用于出入段线从区间接正线的情况。
2)当折返线末端与正线接通时,宜设置道岔隔开设备。在通常情况下,道岔隔开设备主要指安全线(见图2)。
3)岔线(支线)在站内接轨,当与正线间为岛式站台,且站台端至警冲标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0m时,可不设列车运行隔开设备(见图3);若为侧式站台,宜设置道岔隔开设备(见图4)。
此外,线路末端也需要根据实际列车运营需要设置足够的安全线长度。站前折返以北京地铁亦庄线宋家庄为例,见图5;站后折返以成都地铁1号线广都站为例,见图6。
3列车运行模式
地铁列车在日常运营中涉及以下四种运行模式:
1)ato(列车自动运行)模式:ato系统根据atp(列车自动保护)提供的地面速度限制信息,自动驾驶列车运行,由司机进行监督。
2)atp模式:由司机人工驾驶列车,按atp的速度信息运行,一旦超速将实行紧急制动,以保证运营安全。
3)非限制模式:列车由人工驾驶,依靠地面显示信号,按照线路允许速度运行,由司机保证运行安全。atp系统大面积故障时用此模式。
4)限速人工驾驶模式:该模式用于无atp地面速度信息的地点或者正线地面设备故障时的超速防护,列车由人工驾驶,按限速25km/h运行。一旦超速,车载atp即实行紧急制动。
非限制模式完全由人工来保证安全,需要司机具有很高的职业素质。这种运行模式下,司机工作强度比较大,发车密度低,一般采用站间闭塞方式行车;在实践中这种运行模式也不作为常用模式,无法给出明确的安全线理论计算长度。
限速人工驾驶模式下,车辆运营安全也有赖于司机操作,且由于速度比较低,行车安全能够得到保证。这种模式同样不作为正线常用模式,其安全保证需要司机的谨慎驾驶。
ato模式、atp模式是日常运营的列车运行模式,列车在安全系统保护下自动运行或者人工驾驶。安全线的设置应为其日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并使整个系统保持比较高的运行效率,以发挥最大的通过能力。
4设计规范对安全线长度的规定
《地铁设计规范》(以下简为《规范》)对安全线长度的规定如下:“安全线的长度一般不小于40m。在困难条件下,可设置脱轨道岔”。对折返线的有效长度,规定为:“远期列车长度加40m(不含车档长度)”。
在《规范》的条文说明中,没有对安全线的长度作出明确的解释,但是对折返线的有效长度作出如下说明。
”折返线的有效长度主要从以下因素考虑:
1)停车线端距道岔基本轨端留有必要的距离,该距离太短,将影响列车加速,从而影响列车折返能力;
2)列车进入折返线通过最后一组道岔时,不希望降低速度以便尽快给其他线开通进路,为此折返线的长度不能太短。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折返线留有足够的长度对保证列车折返安全和折返能力是必要的。原规范根据北京地铁一、二期工程设置折返线的经验,其长度定位列车长加24m。……集多年建设和运营经验,为保证线路折返能力和行车安全,本规范规定折返线有效长度由原远期列车长度加24m,改为加安全距离40m……”
《规范》规定安全线的长度为40m,虽然能够保证安全线正常发挥作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工程规模的浪费。
《规范》中关于折返线有效长度的规定主要是针对进行站后折返的情况,对于站前折返(例如图5中宋家庄站)及《规范》未明确规定的情况并不适用。此时通过牵引计算,考虑信号系统工作特性来确定安全线长度,应该是更为可行的方法。
5安全线长度分析
5.1车场线接正线
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安全线(见图1)主要是防止出入段线列车在未经允许情况下冲入正线,与正线列车发生冲突。出段列车在车辆段转换轨处已经完成控制信号的转换,此时的列车采用ato模式或者atp防护下的人工驾驶模式。列车每次投入运营时都需要在停车信号机前进行一度停车。安全线需要长度的计算与图5中站前折返的情形应该是一样的。在满足道岔结构长度后,也需要满足紧急制动要求,避免车辆撞击车档(只有在困难条件下,才允许车辆以不大于15km/h的速度撞击车档)。
5.2折返线末端接正线
如图2所示,安全线长度取40m,这不但考虑运营安全,也考虑列车保持足够的速度,从而保证折返能力。从轨道结构看,折返线末端通过道岔与正线连接,道岔全长大约30m,这也限制了安全线的最小长度。如果列车采用atp防护下的人工驾驶模式,根据实际运营经验,为了给司机预留足够的距离,避免车速过低影响折返能力,40m的长度是合适的。如果列车采用ato驾驶模式,列车自动折返,则此距离偏长;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车辆制动性能、信号设置及结构计算等综合给以确定。
5.3岔线在站内接轨
《规范》规定:当与正线间为岛式站台,且站台端至警冲标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60m时,可不设列车运行隔开设备(见图3)。但是,如果线路采用地下方式敷设,列车望条件比较差,列车在非限制驾驶模式或者限速人工驾驶模式时,岛式站台岔线接轨形式反而不易保证绝对安全,工程条件允许时仍然应该设置安全线。若为侧式站台,该距离一般小于40m(见图4)。
5.4线路末端站前折返
如图5所示,列车进站需要在站内定位停车。无论采用ato驾驶模式还是atp保护下的人工驾驶模式,站后安全线的作用都是在进站无法停车时为紧急制动提供制动距离。即使采用atp保护下的人工驾驶模式,安全距离也不用考虑司机心理因素的影响。
现以图5的亦庄线宋家庄站为例,计算站后安全线的长度。计算中重点考虑ato和atp两种驾驶模式。计算的主要思路是:根据列车牵引曲线,在列车速度超过某一地点正常速度5km/h时atp启动紧急制动,制动平均加速度为-1.2m/s2。atp反应时间按照2s考虑。列车侧向过岔速度按照曲线尖轨限速35km/h计。
计算方法:首先对正常进站列车进行牵引计算,得到牵引计算曲线;当atp启动紧急制动时,列车速度超过正常速度5km/h,由此得到紧急制动启动的速度曲线(见图7);根据该曲中某一里程及其对应的速度,利用速度、加速度与距离关系公式,可以得到在该里程紧急制动时需要的制动距离;该距离减去正常制动距离即是该点需要的安全距离。实际计算中,可以利用牵引计算的过程数据,对各里程分别计算需要的安全距离(见表1),并取其最大值作为最终安全线长度。
这种计算方式对ato和atp模式都是适用的,能够使安全线长度足以保证列车的运营安全。
由表1可知,考虑ato和atp两种行车模式下的站后安全线距离至少需要17.6m(不计车档距离)。《规范》虽规定车档可以允许列车以15km/h速度撞击,但实际上由于宋家庄站为站前折返,列车内一般都载有乘客,为保证乘客安全,不考虑列车冲撞车档。
宋家庄站为地下车站,线路条件受气候影响相对较小。如果线路在地面或者高架桥上,因受雨雪天气影响,列车黏着系数会有所降低,此时安全线的长度确定需要考虑这一因素而适当加长。
上述计算结果适合亦庄线宋家庄站情况。在具体的工程案例中,要根据采用的车辆性能、线路平纵断面等情况计算确定安全线长度。
5.5线路末端站后折返
如图6所示的线路末端站后折返与折返线末端接正线情况(见图2)类似,但是由于折返线末端没有与正线联通,安全线设置完全是为了提高折返能力。在人工驾驶时,考虑为司机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规范中根据实际运营经验规定安全线长度为40m是合适的;如果列车采用自动驾驶,可以参考前述计算方法来确定安全线长度。
6结语
安全线在高密度行车的地铁中对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地铁在城市中修建,工程投资巨大,场地条件受到周边建筑、管线等限制。合理的安全线长度有助于保证安全,控制投资规模。根据不同的运营需要决定安全线长度,在工程实践中十分必要。鉴于目前对于安全线长度的计算没有统一的方法和参数取值,建议在今后修订规范时对安全线的设置作出更为详细准确的规定,并制定可行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沈景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配线的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8):11.
[3]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轨道交通亦庄线可行性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06.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8
关键词:机电产业;国际贸易环境;贸易引力模型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迅速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重要基地。从国内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早已超过半数,并呈递增趋势;从国际上看,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已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一。因此,保持机电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保持份额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支撑力量。
但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在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已由关税逐渐向新的贸易保护方式如技术贸易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反倾销等转移。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全年出口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在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产业排行榜中,机电产业位列榜首。
关于国际贸易环境,学者之前的研究主要有:杨秀平、刘合光等(2009)从理论上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是乐观的,但是短期内形势比较严峻。严复雷(2006)提出面对愈来愈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必须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贸体制存在的结果性问题。刘苗(2010)认为从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现状看,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亟需拓展比较优势,并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由于国际贸易参与主体多样、涉及面广,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相当多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次,并没有实际的根据证明。本文以贸易引力模型为依据,以机电贸易为立足点,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试图进一步探究我国贸易受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政策与建议。
2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说明
2.1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既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最早由tinbergen(1962)和plyhonen(1963)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量与这两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和两地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
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且为减少模型中变量的异方差性,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随机误差项而得到如今常用的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公式:lntij=c+c(1)lngigj+c(2)lnpgipgj+c(3)lndij+d。式中tij指i国与j国(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量;gi和gj分别表示i,j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通常以gdp表示;pgi和pgj为各国的人均gdp;dij表示i国家或地区到j国家或地区的距离,一般以两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的距离来衡量。式中c为常数项,d为随机误差项,系数c(1),c(2),和c(3)为tij对gigj和dij的弹性。
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中国对国(或地区)的出口量,而非双边贸易量,所以本文在对上述模型有所修改的基础上,添加贸易变量后构建的机电产品出口引力模型为:lntij=c+c(1)lngj+c(2)lnpgj+c(3)lndj+c(4)lnfqj+c(5)lnjsj+c(6)saj。模型中,新加的解释变量的含义、数据来源以及解释和对因变量的理论预测影响及说明如表1所示。
变量名变量含义数据来源预期符号理论说明
gj进口国i在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百万美元)(注:此为引力模型基本变量)2011年世界经济年鉴+以进口国gdp反映进口国的机电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和增长潜力,机电产品需求能力越强
pgj进口国i在201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2011年世界经济年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反映了一国的代表性需求水平
dj我国首都北京与i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公里)(注:此为引力模型基本变量)beytes.com中的距离计算器citydistancetool-距离的远近反映了运输成本、通信成本的大小,距离越远,成本越大,从而影响了机电贸易
jsj2009-2010年进口国i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通报数(件)tbt-sps.gov.cn中的数据整理而得-一国关于机电产品tbt通报数越多,对机电产品的进口约束就越大
saj进口国i是否有企业加入sa8000(虚拟变量)sa8000官方网站sa-intl.org/-加入sa8000代表该国的社会责任较强,对国外的社会壁垒l较高,此时取1,可见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呈反向关系
fqj2009—2010年进口国是否对我国机电产品实施反倾销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反倾销的实施阻碍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所以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呈反比
2.2样本国家的选取
综合考虑对华贸易情况、国家发展水平、国家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通过对该24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贸易引力模型回归分析,其结果将反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其出口的影响。
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构建的机电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tata11.1进行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lntij=-1.987+9.656lngj+0.049lnpgj-0.001lndj-0.015lnfqj+-0.028lnjsj+0.016saj
(-7.40)(34.33)(3.09)(-2.32)(-2.69)(-2.46)(0.27)
r2=0.8965f=998.79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尚可,但变量saj的t统计值过小,不能通过严格的t检验。既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国是否加入sa8000对中国对该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剔除变量sa,对模型lntij+c(1)lngj+c(2)lnpgj+c(3)lndj+c(4)lnfqj+c(5)lnjsj进行再次回归分析。得到统计结果如下:
lntij=-1.985+9.679lngj+0.039lnpgj-0.004lndj-0.015lnfqj-0.025lnjsj
(-7.69)(35.88)(2.93)(3.09)(-2.46)(-2.34)
r2=0.9963f=1084.62
-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剩下的5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vif检验结果如下图。
从统计结果上看,vif检验结果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r-squared=0.9963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变量的符号和预测吻合,各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也很成功。因此,以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为解释变量的的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从统计结果的实际意义上看,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这5个变量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显著,这说明这5个因素是目前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进口国gdp的系数最大,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最大,这符合事实情况,中国机电产品最大出口国如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都很好,gdp值很大。其次,由结果可看出空间距离对出口额的影响最小,这也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运输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全球运输网络的建立,空间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已越来越小。同时,进口国是否加入sa8000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随着中国劳工保障的提高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中国已达到了相关标准,并且随着中国机电科技的发展,sa8000对中国机电产业的制约效应已大幅度降低。最后,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阻碍效应,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效应大于反倾销,但两者相对于gdp的影响程度小,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弹性系数为0.245175,该数值表示,针对我国机电产品的tbt通报量每增加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将减少0.245175%,反倾销同理。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与本文研究命题相关的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和sa8000中,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出了明显的负效应,从系数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而sa8000的影响不显著。
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且这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机电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早已置身于众矢之的。因此,在外贸出口发展方向上保持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下大力气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为此,国家应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机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完善检验体制,建立标准体系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各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控制进口纷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这对我国在新世纪里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构成现实的影响。因此,我国应依据相关的技术性法规,借鉴国外经验,使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制定出台健全、完善出口机电产品技术标准、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高原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本国机电产品提供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权威技术标准的法律依据。
4.3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具有专业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涉及面广,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素养。教育部应该从实际考虑,在部分大学的相关专业开设贸易标准化方面的课程,提高在校学生对此方面的素质,同时鼓励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从业者的知识更新换代,加强国际交流,注重贸易人才的后续培养,注重相关的实践,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操作水平。机电企业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收,保证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相关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熟悉国际单证标准,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苗.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贸易发展的优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0,(10):184-185.
[2]严复雷.新国际贸易环境下外贸体制改革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3):59-62.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9
第一、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第二,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六、热情有度
“热情有度”,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而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掌握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具体的“度”。
第一,要作到“关心有度”。
第二,要作到“批评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离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其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为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其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其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第四,要作到“举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举止有度”,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
二是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七、不必过谦
不必过谦的原则的基本含意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八、不宜先为
所谓“不宜先为”原则,也被有些人称作“不为先”的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讲,若有可能的话,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妨先是按兵不动,然后再静观一下周围之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的行动。
“不宜先为”原则具有双重的含意。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在难以确定如何行动才好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出丑露怯。另外一方面,它又要求人们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作才好,而又必须采取行动时,最好先是观察一些其他人的正确作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九、尊重隐私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龄大小。
其三,是恋爱婚姻。
其四,是身体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个经历。
其七,是信仰政见。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它们亦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十、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
“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一视同仁。十一、爱护环境
作为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
在涉外交往中,之所以要特别地讨论“爱护环境”的问题,除了因为它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社会公德之外,还在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为舆论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与此有涉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要明白,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
第二,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具体而言,中国人在涉外交往别需要在“爱护环境”方面备加注意的细节问题,又可分为下列八个方面。
其一,不可毁损自然环境。
其二,不可虐待动物。
其三,不可损坏公物。
其四,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
其五,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
其六,不可随地吐痰。
其七,不可到处随意吸烟。
其八,不可任意制造噪声。十二、以右为尊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10
关键词:500kV线路;主保护;光纤通道;配置方案;改造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73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33-02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15
相关实践显示,500kV线路保护改造工程的开展会直接对整个变电站乃至电网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安全性产生影响。本文即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分析在500kV线路保护改造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技术要点,报告如下:
1500kV线路保护改造的必要性
在近年来国家电网系统的快速发展背景之下,一大批新建500kV变电站开始投入到系统运行当中,带动着500kV电网的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可以说500kV变电站已经成为了多个省市地区电网系统的主网架构成要素,在西电东输等跨区域性的联网运行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新建500kV变电站运行的角度上来说,结合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来看,在运行线路接入条件下,既有运行线路两侧变电站必须要通过线路更新升级以及保护改造的方式,与新建变电站的保护相适应。
2500kV线路主保护配置
对于500kV线路而言,主保护配置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双主双后”的技术方案。本文所研究500kV线路是连接两座500kV变电站的高压输电线路,现场测定数据显示本线路长度为35.1km。对于A屏、B屏而言,在进行线路保护改造前的配置标准如表1所示:
表1500kV线路保护改造前主保护配置标准示意表
项目A屏B屏
主保护高频方向RCS-901D高频距离RCS-902DK
后备保护RCS-902D-
远跳就地判据RCS-925ARCS-925A
从同杆双回线的角度上来说,在线路保护配置方案的选取中,除了需要考虑一般意义上线路功率导向以及零序互感电流方面的问题,同时应当合理解决在线路出现跨线故障或者末端故障条件下主保护的选项问题。结合相关运行经验来看,500kV线路跨线故障多以同杆并架双回线的接地(不接地)相间短路故障为主。结合表1来看,在改造前,主保护分别为高频方向RCS-901D(A屏)以及高频距离RCS-902DK(B屏),该配置方案下容易导致在线路出现双回线跨线故障后,在故障选相上出现问题。主要的问题表现为:以两回线异名相跨线出现接地故障,则与故障距离较近位置的保护能够做出正确的选相方案,而对于与故障距离较远位置的保护而言,则容易将该故障误判为相间接地故障,产生异常的处理方案。受此类因素影响,导致双回线上可检出较大的零序电流,零序电压失衡,应发明容易造成保护动作执行不准确,另外,还可能导致保护装置出现拒动动作。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为了能够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就要求从500kV线路主保护配置的角度入手,装设具有分相判别工作原理的电流差动保护,同时引入基于分相纵联的距离保护,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使故障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通过尽快触动跳闸开关的方式,达到保障500kV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对于A屏、B屏而言,在进行线路保护改造后的配置标准如表2所示:
表2500kV线路保护改造后主保护配置标准示意表
项目A屏B屏
主保护光纤差动RCS-931DMM光纤距离RCS-902CDFZ
后备保护RCS-902D-
远跳就地判据RCS-925ARCS-925A
结合表2来看,在对500kV线路主保护配置进行合理改造以后,线路运行期间可以通过后备保护满足线路保护的具体要求。1#主保护所使用保护方案为建立在RCS-931DMM基础之上的光纤电流差动保护,保护原理比较简单,可适用于包括母线线路以及主变线路在内的多个工况当中,动作响应及时,具有较高灵敏度优势。而同时,对于2#主保护而言,所使用方案为支持分相判别功能的RCS-902CDFZ,故而在主保护期间不会受到复合电流大小的影响,线路分布电容也不会对保护功能产生较大干扰,综合优势确切。
3500kV线路光纤通道配置
相较于常规意义上的电力载波通信技术而言,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表现在经济上的适用性、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运行的可靠性等多个方面,是电力通信网络建设中通信线路的首选方案。结合我国现行的电力通信线路建设技术标准与规程来看,对于电压等级在220kV单位以上的保护信号而言,在通道的传输时间需要控制在10.0ms范围以内,主保护信号传输时延控制标准应当为5.0ms。从本文对500kV线路保护改造的研究角度上来说,通过选择光纤通道作为保护信号传输通道的改造方案,能够发挥其在网络自愈方面的性能优势,在控制通信资源消耗的同时,达到提高主保护运行动作可靠性的目的。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可以作用于500kV线路主保护信号传输中的光纤通道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表现
形式:
第一,专用光纤通道:此类传输通道主要适用于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充分且线路传输距离较短的工况。专用光纤通道的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保护装置接口以及二芯光纤线路这两个方面。应用优势表现为:动作可靠性高、传输环节减少、操作可行性高、维护方便。同时,应用的局限性体现在:专用光芯利用率低,影响范围大,一旦光缆受损,势必会对整个继电保护信号的传输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第二,复用光纤通道:此类传输通道主要适用于对线路传输距离较长的工况。在利用复用光纤通道对500kV线路保护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当中,直接将保护信号调制在发光二极管或者是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回路当中,将其传输至本站所对应的通信接口柜当中,然后通过通信接口柜接口转接至通信光端机内部,最终传输至对端。在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保护信号传输的过程当中,其应用优势主要表现为:光纤利用率高,且在线路连接两端变电站光纤中断的情况下,SDH能够为制动保护装置提供迂回性的传输通道,从而达到提高光纤通信可靠性的目的。
针对本工程所研究的500kV线路而言,主保护配置上实现了基于双通道的配置方案,传输通道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关系,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能。结合500kV线路保护装置以及传输距离方面的具体特点,线路保护改造期间所采取的光纤配置方案为:基于RCS-931DMM通道配置方案为专用光纤+复用光纤通道,基于RCS-902CDFZ通道配置方案为复用光纤+复用光纤通道。这种配置方案下,一方面,能够在任意通道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确保差动保护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能够使两侧保护相互配合,避免线路保护出现拒动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对应的500kV线路保护通道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500kV线路保护通道配置示意图
4结语
在本文对500kV线路保护改造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当中,引入了建立在分相式工作原理基础之上的主保护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同杆双回路线在跨线故障选相方面存在的问题,将线路保护改造的重点放在主保护配置方案的选择以及保护通道配置的选择这两个方面。通过相关保护改造方案的实施,能够确保光纤通道得到合理配置,使500kV线路保护信号传输可靠性显著提升,对于促进500kV线路安全、稳定运行而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青春,张道农,罗克宇,等.一起线路保护改造中纵联保护与载波机接口配合问题的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0(10).
[2]胡美招.220kV线路保护改造技术分析――以棉花滩水电站棉锋线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4).
[3]王立新,王彦良,陈晓红,等.地方小电厂并网的变压器和线路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方案探讨[J].继电器,2007,35(21).
[4]赵青春,张道农,罗克宇,等.阳-东线路改造中NR保护与ABB载波接口配合问题的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保护和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汤大海,戴网虎,赵海林,等.一例无光纤通道的220kV线路保护技术改造配置方案[J].江苏电机工程,2011,30(4).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11
【关键词】新生儿;断脐长度;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重要的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且脐部残端是一个开放性创面,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门户,如果不给予妥善的护理,脐部感染侵入血液循环,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局部脐炎的发生,或可导致全身感染,如感染严重还可能会产生新生儿败血症,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命[1-3],所以要对新生儿的脐部护理高度重视。有研究提示,新生儿脐炎可导致新生儿脐源性腹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存在脐部感染者占60%~70%,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因此,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儿2000例,体重>2500g,Apgar评分为8~10分,产妇无宫腔内感染,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两组新生儿在体重、性别、Apgar评分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新生儿脐部结扎方法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用0.5%的碘伏对其根部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采用消毒后的气门芯距离脐带根部3cm处进行结扎,在脐带的远端距离结扎部位0.5cm处把脐带剪断,把脐带内的残血挤出,对脐带的残端用0.5%碘伏消毒。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用0.5%碘伏对其脐带根部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采用消毒后的气门芯距离脐带根部1cm处进行结扎,在脐带的远端距离结扎部位0.5cm处把脐带剪断,把脐带内的残血挤出,对脐带的残端用0.5%碘伏消毒。
1.3脐部护理根据新生儿护理常规,脐部护理要求每日观察护理脐部,保持脐部干燥,避免尿粪污染脐部,并注意脐窝创面情况[4-5]。两组新生儿均使用相同的护理方法:在新生儿每天沐浴后进行脐带护理,用95%医用酒精从脐根到脐带的残端全部擦拭一遍,如不慎发现尿粪污染脐部,清洗干净后,同样可以用此方法处理,直到脐带全部脱落[6-7]。
1.4指标观察对两组新生儿脐部是否渗血、潮红、残端不完整脱落情况准确记录,进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对所得的数据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注: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3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脐带于出生后6~10d干燥和分离,因此脐带内的动静脉等结构仍保留在基底部[8-9]。脐带干燥的标准是脐残端干燥、质硬,为黄褐色或浅棕色。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好坏是产科质量的体现。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好脐部护理,可有效减少细菌侵入机会,减少脐部并发症,降低感染率,提高产科质量,是消除新生儿脐炎、破伤风、败血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10-11]。
我院采取不同的断脐方法,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脐根到脐残端的长度略长,脐带和残端能充分暴露,利于干燥,每次新生儿沐浴后用95%酒精擦拭是为了让脐部更快干燥。对照组的新生儿脐根到脐残端的距离较短,紧贴脐轮,脐带和脐残端不能充分暴露,不利于干燥,脐窝潮湿便于细菌生长繁殖。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残端完整脱落,也能有效防止新生儿脐部感染,故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潮红多于观察组。对照组断脐的残端较短,结扎残端用的气门芯较容易脱落,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脐部渗血多于观察组。
综上所述,新生儿出生时断脐长度适宜,能明显减少新生儿脐部渗血、潮红的发生率,降低脐部感染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科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柴青松.不同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74-175.
[3]李勤,杨瑞仪.新生儿脐部感染暴发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66-1867.
[4]庄满利,贝国平,李艳华.海岛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学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6):349.
[5]郑彩霞,王晓晖,钟馥霞,等.154例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护[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773-775.
[6]何建平,宋桂燕,仲孝琴.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4):61.
[7]郭云芬,贺怀珠.新生儿脐部感染临床分析15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3,23:45.
[8]王慕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王露曦.新生儿85例脐部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940-4941.
距离保护的意义范文篇12
关键词:防雷;检测;规范;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几乎所有涉及过电压保护的建筑防雷设计中,都有这样的设计方案:“第X条:过电压保护:在电源总配电柜内装第一级电涌保护器,在各分配电柜、屋顶风机、室外照明配电箱内装二级电涌保护器。”在一次防雷技术竞赛中,多数参赛选手进行过电压保护设计时,也是运用和上述同样的设计方法。按照这一设计的思路,雷电流或其它过电压只能是从配电线路直接或感应产生,根据分级保护的原则,那么就是在电源总配电柜内装第一级电涌保护器,在各分配电柜、屋顶风机、室外照明配电箱内装二级电涌保护器,以实现对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过电压保护。显然这样设计是不正确的,产生这样普遍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深刻领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六章第四节中对电涌保护器的要求说明的条文;是只考虑了过电压要采取多级保护措施,而没有考虑为什么要采取多级保护措施,更没有根据设计对象研究采取怎样的多级保护。
随着防雷管理和防雷技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多,譬如,安装了避雷带,还被雷击掉了楼角,是设计不合理,是施工质量有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很多建筑、设施,按规范要求应视为Ⅲ类防雷建筑,安装的却是Ⅱ类或Ⅰ类才要求的防雷装置,但又不完全满足Ⅱ类或Ⅰ类的某些条款要求,那么这类的防雷装置是合乎规范的合格防雷装置,还是不合格的?问题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但回答起来却并不容易,而且一旦出错,就关系到被检测单位整改问题和检测部门的技术水平。
2检测实例分析
2.1实例介绍
图1为某武警部队枪械库区平面图,abcd为库房建筑,呈凹形布局,高度为3米;a’b’c’d’为库区围墙,围墙西北角设一高6米的警卫岗楼,楼顶设避雷带。在库房两侧各安装独立避雷针一支,针高15米,距库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2.5米和1.8米,距围墙根的距离分别为1.5米和1.2米。
图1:某枪械库区平面图图2:黄土洞库剖面图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以下简称规范)第2.0.3条第四款之规定,该建筑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但所采取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却是只有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才明确要求的独立避雷针装置。根据《规范》第3.2.1条第五款之规定,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支架及其接地装置距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但至少不得小于3米。
在该枪械库管理人员提供的2001年检测报告中,指出避雷针距被保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符合《规范》要求,建议整改,但一直未予实施。
2.2对规范的理解
理解一:像2001年检测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该枪械库所安装的独立避雷针距被保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显然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至少3米,应予整改。
理解二:安装独立避雷针是《规范》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采取的直击雷防护措施,要求独立避雷针距被保护物保持不小于3米的安全距离,目的是为了防止雷击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所产生的高电位对被保护的建筑物或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发生反击。
3设计实例分析
3.1实例介绍
图2为某煤矿民爆炸药库的位置示意图,库室于30多米高的陡峭三崖根部掘进形成,库房出口对面正对的是15米高的土崖,整个库区范围被两面山崖遮挡。根据建筑设计有关规范,该炸药库在设计时被定性为黄土洞库,其直击雷防护参照覆土库的要求设计,即在距库房5米的适当位置,安装两支独立避雷针加以保护,避雷针的设计高度,根据一类防雷建筑的设计要求,以30米的滚球半径计算为15米。
3.2对规范的理解
理解一:该炸药库为覆土炸药库,炸药库应按一类防雷设计,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和《地下及覆土火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50154-2009)的有关规定,该建筑应安装独立避雷针加以保护。
理解二:该建筑虽然是一类防雷建筑,但应考虑该建筑所处的实际位置和构成形式,它和一般的覆土炸药库并不相同,其覆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工覆土,而是利用了30米高的山崖,且较近的对面还有足够高度的土崖遮挡。显然,第二种理解更符合防雷技术和规范的要义,跟能有效地实现趋利避害的目的。
防雷是在雷电理论研究和防护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的雷电学理论和十分有效的防雷技术。防雷装置不像其它功能性设备那样,只要设计安装完成,就能基本或完全实现它预想的功能。因此,防雷技术规范只是对最新防雷理论和技术的总结和应用,并不是说只要照规范安装就能确保被保护设施不遭受雷电侵害(在对规范理解应用正确的前提下),更不能生搬硬套规范,以为自己的设计只要满足规范要求就行。因此,在防雷实践中,将对防雷技术规范的理解和应用与当前防雷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被保护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因地制宜地提出对某一对象的保护方案,使其既符合规范要求,又最大限度地运用当前的防雷理论技术,才能正确地把握规范的要求,合理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防雷技术问题。
4结论
4.1、《规范》是对相应技术领域的最低标准的基本要求,其底线不可以突破,但可以提高设计要求标准。在日常的防雷设计审核业务中遇到的防雷设计对接地电阻的要求一般均是小于1欧姆,但现行的防雷技术标准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4.2、《规范》所述的每一条款均有严格而准确的含义,相联系的条款之间均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在实际理解与应用中必须全面考虑,准确把握。
4.3、在日常的检测和审核业务中,并不是所有的设计方案和防雷装置都严格按规范条文设计安装,只要总体设计并不违反《规范》要求即可,大部分情况是设计高于《规范》要求。
4.4、在《规范》的应用中有时并没有现成的条款套用,但可以参照类似的情况分析应用。譬如避雷带的安装位置,《规范》要求应沿屋角、屋脊、屋椽和椽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但有些建筑因造型需要,屋角、屋脊、屋椽的位置、尺寸范围较大,难以确定避雷带安装的恰当部位。这一问题也是被建筑设计部门一直忽视的细节问题。
4.5、在防雷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的主要精力往往都集中在接地电阻的测量上。《规范》对防雷装置的要求并不仅仅是接地电阻的大小,实际上《规范》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只是诸多要求中的一点。检测报告中对某一防雷装置的检测结论也不是单指其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