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例(12篇)

时间: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1篇1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动态分析

0引言

一直以来,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自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层面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已经上升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新经济的核心产业,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鉴于服务业具有很强的辐射性,成为现代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同时也不少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我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服务业结构转型、完善服务业功能、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国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和诸多经济学家研究证明,国外服务业产值比重的提高与金融深化程度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相关性。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提升、金融深化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本身就是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服务业产值的提高与金融深化程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可以看出,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发展及金融政策支持的重要关系。服务业的高度发达离不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

它不仅表现为金融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服务业产值的增大。而且还表现为金融业发展起来以后对经济各部门发展的支持。包括对除金融以外的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从而使服务业产值提高。此外,金融导致经济结构提升,也使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因此,要发展服务业,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业和加强对服务业的金融政策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当前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低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瓶颈。

众多学者研究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但是很少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角度来探讨。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从服务业的金融发展程度角度展开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的日益严峻,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如何从金融的角度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日前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多领域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鼓励多层次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鼓励多领域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鼓励多层次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的发展,国外学者较早研究了金融和产业之间的关系,提出金融的发展对推进工业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上世界7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运用金融发展理论研究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存在相互推进的作用。Beck(2000)也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金融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Rajan(1998)以美国为例,提出产业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与其发展正相关,金融市场对产业发展有正向作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刘世锦(1996)是较早关注金融与产业问题的学者,他认为金融发展的着眼点要放到促进产业发展上。傅进(2004)认为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的调整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而国内这方面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张杰(1998)、黄明(1999)对金融支持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并对金融支持的制度及含义进行了分析。张兴升(2002)分析经济与金融支持的二者之间关系,对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徐元杰(2003)指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并以服务业为分析对象,提出金融支持服务业的必要性。李安定等(2006)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和供给,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对策。刘晶晶等(2008)分析了金融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得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重点内容和措施。任曙明(2013)通过实证分析了一国或地区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机制。蒲艳萍(2014)指出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发展对服务业配置效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比较多,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研究相对较少,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试图从动态视角探讨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的影响。

2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1)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

服务业发展水平可用服务业增加值表示,也可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由于相对量指标有助于剔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为客观地度量服务业发展现状,因此本文拟采用第二种方式代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

自从Goldsmith(1969)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FIR)这一概念以来,其成为最早量化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并且被广泛使用。该指标定义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值。Mckinnon开拓性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以货币存量(通常为M2)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衡量一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反映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规模上的变化关系。也是最早量化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因此,本文以此作为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反映其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记为FIR。

(3)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在宏观经济中,服务业的发展很少是瞬时的,在时间上有延迟性,使得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的影响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这种效应称为时滞效应或者滞后效应。因此,本文通过分布滞后模型将解释变量的滞后期纳入到影响因素中,将静态分析转化为动态分析。为了减少数据波动,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建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设置动态模型(1)描述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性:

lnS■=?琢+?茁■lnfir■+?茁■lnfir■+…++?茁■lnfir■+?滋■(1)

其中,β0为短期影响乘数,表示本期解释变量变动一个单位对被解释变量值产生的影响,即金融相关率对同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即短期影响;βi为延期过渡性乘数(i=1,2,…k),反映金融支持水平对第t-i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βi为长期乘数或长期效果,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变动一个单位时,由于滞后效应而形成的对服务业发展水平总的影响。K为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数。μ为满足线性回归模型古典假设的随机误差项。

首先,通过两个变量的相关图(图1),确定最大滞后长度,然后采用阿尔蒙(Almon)多项式估计法,通过对各滞后变量加权,组成线性组合变量作为新解释变量引入方程,有目的地减少滞后变量的数目,缓解多重共线性,保证自由度。

(4)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样本数据区间为1990-2012,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0-2013),计算采用EVIEWS6.0软件。

(二)实证结果

模型估计与检验:由交叉相关图(图1)可知,本文采取PDL方法估计模型(1),最大滞后长度为12,同时施加约束条件,通过采用逐步减少滞后长度和增加多项式阶数对模型(1)进行估计检验。根据AIC和S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长度为5,多项式阶数为2,得到最终估计见表1。

由上表可知,调整后的决定系数■=0.946757,说明方程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F检验对应显著水平位0.0000,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估计结果如下:

■=-1.1054+0.2852fir■+0.1506lnfir■+0.0560lnfir■+0.0138lnfir■-0.0133lnfir■+0.0121lnfir■

t=(-62.3722)(3.8009)(5.0076)(1.1235)(0.0280)(-0.5095)(0.1669)(2)

方程(2)表明金融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存在较长期限的持续动态性。周期大概为四到五年,这一过程与我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周期基本同步,因此,在金融对服务业的支持必须进行长远的布局和发展。长期乘数为0.4920,表明金融相关率每变化1%,由于之后效应的存在,将在五年内引起服务业变化0.4920%。因此,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对服务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采用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程度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首先服务业也包括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将有助于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其次,一国金融发展程度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服务业得到提升。最后,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影响,即动态性。

参考文献:

[1]RaymondW.Goldsmith.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M].YaleUniversityPress,1969.

[2]刘晶晶,陈肖,于甜甜.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34-35.

[3]徐元杰.促进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J].中国创业投资,2003,(2):36-37.

[4]任曙明,刁虹,史晓芳.金融发展与服务业增长―基于SBM-DEA-Windows及两部门模型的实证检验[J].软科学,2013(8):31-35.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2

孟加拉国的乡村小微金融银行在经历近40年的探索发展后,将金融的服务功能带到了孟加拉国社会发展底层数以千万的百姓生活中。小微金融机构的开创是金融史上的重大突破,由于其强大的乡村发展带动能力,逐渐带动世界上其他国家小微金融的发展。由于微型金融传到我国时间尚短,导致我国整体小微金融机构的起步晚,目前还处在摸索的萌芽阶段,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特殊的经济发展形势,逐渐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并探索出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小微金融资金支持以及其他配套的金融监管体系。为实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良好的运作与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发展考验、市场技术等方面,可以说我国农村小微金融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需要决定经济发展,21世纪的金融市场力争向更先进、更成熟的科技层面发展。大数据时代为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在国内经济市场建立时间尚短,各方管理经验不足,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见各种困难,特别是经济发展能力欠缺的农村,金融支持严重缺乏。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寻求经济来源的过程中,金融环境的急聚恶化暴露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发展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是为了解决我国“三农”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信贷短缺问题。我国大型银行机构的业务办理、资金信贷等要求门槛高,限制了广大农民的资金借贷需求,而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建立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已经达成我国经济市场的一致共识。然而,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问题与日俱增,脱农现象日益恶化,极具单一的农村小微金融机构运转功能差、应用覆盖低、遗留风险多,总体来说风险管控工作的困难系数日渐提升。这是现代金融市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挑战。在面对市场严峻挑战的同时,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也迎来了时展的机遇。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现有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不足。大数据技术的科学专业化处理能力以及其处理事务的全新思路强化了风险管控能力,提高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社会贡献价值。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是未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对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了解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中的风险问题,以及大数据对风险管控的积极作用。

1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概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不像大型银行机构发展完善、配套风险管理制度齐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的发展时期。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具体包括乡村银行、村镇贷款公司、农村信用发展合作社、农村小额贷款中介、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是立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小规模金融机构。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由于我国农民人口基数大,农民经济发展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为农村用户提供更全面、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彻底解决在“三农”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至此,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迅速蔓延至全国农村中。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成效与问题共同发展,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在为农村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留下诸多的风险问题。发展时间尚短、经验不足导致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业务单一、金融服务覆盖面积局限,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农倾向,为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埋下诸多风险隐患。

1.2目前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的影响因素浅析金融聚集的地方一定是风险爆发集中的地方,自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全面开展以来,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便一直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多方的制约,资金支持的薄弱让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履薄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摆脱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地开发了多项针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出现的资金少、资金频、资金急、无需抵押等特色的对口业务产品,由于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门槛高、要求严格,导致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向国内各大金融机构的资金寻求希望破灭,不得不转向高额利率的民间金融或是非法金融,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加剧,管控工作日益困难,更加制约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一直以来,广大专家学者认为,加大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力度、制约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是国内金融制度的环境影响。但回顾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从1984年最早在河北县内芦苇营乡村建立的农村基金合作社起,经过十几年的社会发展,至1999年中央国务院下达的3号经济文件,正式宣布取缔解散农村基金合作社止,短短的十几年中,我国金融政策上出现的朝令夕改现象,具有暂时性的影响力量。在党中央的十六大会议之后,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三农”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再一次成为政府的工作中心,这样一来,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道路中便有了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加快了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发展步伐,至此,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成为了国家发展政策上的又一轮经济主角。经上所述,影响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制度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深其内因,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营运中,风险管理缺乏对风险有效防范与管理约束的能力,这也正是真正表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2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及意义

2.1大数据发展特点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21世纪大数据充斥着整个经济发展市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发展。大数据技术上的核心意义并不在于拥有庞大的数据信息,而是致力于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总而言之,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在于提高风险管理对市场信息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大数据对金融市场中的信息数据加工,强化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良好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经济增值。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的盛况,大数据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具有决定性的积极作用。大数据较传统的仓库数据而言,数据拥有量更大、查询能力、分析能力也更加复杂全面。其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上:第一点:大数据体量巨大,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识别能力具有重大贡献作用。大数据的数据收集体量从原有的TB级别,一跃提升到PB级别,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过程。大数据强大的存储能力、分析能力,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改善了传统管控工作中对市场实际数据分析的能力,加强了风险管控的效果性。第二点:大数据类型细化、分类清晰的特点,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的风险全面性识别提供了管理上的可能性。大数据不仅可以采取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中的风险数据,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地理位置获得详细的信息。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涉及金融、行政政策等风险,其风险来源可能是管理上的,也有可能是来源于市场中,传统的风险管控由于监管的视角有限,无法全方面的监测到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多方面风险。但是大数据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风险管控上的不可能,利用大数据全球性的信息分析能力,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风险预知,打开风险管控的视角。由于大数据的类型繁多,可以实现全方位的风险管控需求。第三点:大数据处理效率快,大大的提高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中的风险管控能力。大数据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挖掘数据技术,大数据时代具有全球网络覆盖、知识信息共享的特点,可以在一秒之内,在千万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数据中,找到有利于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最高价值的信息资料,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营运成本,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第四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工作,在充分掌握大数据的特点功能后,并对之合理利用,通过大数据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进行精准的分析,未来,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将会由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得到超高的经济效益回报。

2.2大数据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应用意义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风险管控的保护发展。然,大数据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提供科技知识。大数据作为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中,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风险数据中快速、精准地获得最具价值的信息。正是凭借这一点,使大数据得以在当今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走进各大企业发展的核心内部,并占据技术指导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是科技信息时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化管理方式,对于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的最核心价值就是具有对海量数据存储、分析、整理的能力,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实现了综合性的成本优化作用,具体表现在成本廉价、获取信息迅速、管理优化三方面。

3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应用中的不足及改善意见

从目前的实际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普遍出现了“高风险、低收益”的不良现象。由于风险管控能力薄弱,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中的高风险贷款也予以批准并提供优惠,导致地方政府出面干预,进行行政压力实施,增加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由于长期存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的问题,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公开程度低,致使风险的隐藏性强,很难被识别监管,一旦风险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效果有目共睹,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在为风险管理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公开了企业内部发展的核心数据信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一旦应用的数据被一些机构串改或滥用,在进行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过程中,大数据的结合应用不但不能为风险管控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还会由于大数据的使用不当,造成预测性的能力生产虚假信息,最终,导致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做出错误的发展决策,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局面。就我国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情况来看,距离市场实际的需求还相差甚远,需要大数据来促进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以便更好的服务我国“三农”经济建设。首先:在未来发展中,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应用,要积极运用大数据的先进信息能力,开发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改善单一发展结构的问题。集中围绕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结合大数据发展实力进行大力度的金融结构调整,开发多项融资发展渠道,完善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服务发展定位目标制度,最终,使得与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市场与需求相匹配。其次:通过大数据在农村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适当放开金融市场的发展管理指标。地方政府以及内部管理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动力,致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金融服务不力,风险突出加剧的不良现象。来自金融市场多方面的压抑,导致提升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动力的严重不足。适当的放宽符合市场发展现状的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金融管理指标,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的发展。最后:借由大数据的结合应用,国家应针对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尽快出台相应的政治扶持政策。由于农村小微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特点,导致机构信用低、融资困难使得市场竞争力不足。然,针对性的政策出台,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积极性,对于资金的获取、风险的管理防范,也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有利于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

4结语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数学期权定价B-S模型投资风险

一、计量技术与金融数学的发展概况

(一)计量技术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在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过程中大量运用到了定量技术对金融现象进行逻辑化地推理。数学具有逻辑性性以及精确的特点,能够对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进行量化的分析。但是经济问题是处在一直的变化之中的,人的行为活动以及心理思维方式对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无法用精准的数量指标进行描述,所以,金融数学的运用是在一定的程度与假设基础之上的分析,对经济行为主体来说只能作为决策时的参考依据,这也是现代计量经济学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出发点。

(二)金融数学的发展

金融市场自成立以来其运行就伴随着高收益与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各个国家的金融投资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对金融投资过程中伴随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以及如何对期权的价格进行定位。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数学应运而生,在经济学以及金融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建立金融数学模型能够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进而对期权价格的制定采用了有效的方式,这在国际金融领域对金融投资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以及实时的监控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期权与期权理论概况

(一)期权理论的产生

期权是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随着现实经济状况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衍生品,是金融交易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工具,能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同时还可以进行投资,产生收益。期权的出现是金融交易市场上的重大变革,人们可以对现代还为发生的状况进行投资与预测。

(二)期权定价理论的产生

在期权交易中的关键性环节就是期权价格的交易。在期权合约中,期权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期权价格的情况与交易双方利益的分配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期权定价理论的研究在金融学以及计量经济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于期权定价的理论研究分为完全金融市场下的期权定价理论与不完全金融市场下的期权定价理论两种。如果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发生都能够考虑在内并且预测到其发展变化那么相关期权定价理论就是固定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完全的金融市场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如股票期权的价格就时刻受到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影响与无风险收益率的影响。因此期权定价理论的研究是以不完全金融市场为条件。

三、期权定价方法

随着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逐渐加深,各种金融衍生品不断出现,对期权问题进行合理地定价一直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地发展与应用,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与与通讯科技,关于期权定价的公式与模型应运而生。

1973年是期权理论与期权定价理论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FisherBlack与MyronScholes共同做出了关于连续时间的期权定价理论,即B-S期权定价模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得到公认的期权定价模型。随着这一模型的提出,德克萨斯电子仪器公司据此模型有效计算期权价格的计算器,这一计算器一经推出便在各大金融公司得到了推广,对金融交易以及期权定价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直至今天,不少投资银行、金融从业者股票交易员以及期权交易员仍然在使用B-S模型,衍生工具的更新促使了国际金融交易市场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全球交易市场的变化性。

三年以后,Rubisentin做出了关于二项式分布的针对间断时间的期权定价理论,该理论以期权定价数值法作为基础,研究重点放在了美式期权定价问题上。这两大理论的产生极为有利地促进了国际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出现与发展,在各个行业包括财务管理中都得到了推广。

四、B-S定价模型

其中主要的定价方法是Black-Schole定价模型、二项式定价方法、风险中定期权定价方式以及鞅定价方式。

B-S定价模型的假设条件有五个:第一是标的资产价格呈对数正态分布形式;第二是在期权失效之前,金融资产收益的变量以及无风险利率都是固定不变的;第三是假设金融交易市场没有交易成本以及税收成本;第四是在期权的有效时间之内金融资产没有其他收益包括红利所得,这一假设随着现实状况的发展后来被废除;第五是不可以在期权日之前提前行使权利,这是欧式期权的特性。

Black与Scholes有效结合无套利分析技术,得出了不含红利收入的股票的相关衍生证券产品的价格f应当满足的Black_Scholes微分方程:

■+rS■+■σ■S■■=rf

之后Black和Schole两人又根据前期所推导的微分方程得到如下的期权定价公式:

f=SN(d■)-Xe■N(d■)

d■=■

d■=d■-σ■

B-S定价模型源于对冲证券组合中的有关思想。期权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为了对投资报酬进行有效评估在期权与期权标的股票之间建立有效的组合。投资者能够得到的确定报酬是随着无风险利率同时产生的,期权的这一理论与无套利定价理论相似。无套利定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投资收益是与投资金额相对应的,投入多少资金就会产生与投资面临的风险相对应的平均回报。根据B-S定价理论,期权定价就是一种无套利定价。

我国的金融交易市场发展历史有限,资本市场与金融交易体制不够完善,与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全球化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加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中国应当不断完善资本交易市场,促进汇兑制度的发展,同时加强对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因此期权定价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结束语

随着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对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金融数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被应用到金融学领域,期权定价理论应运而生,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是期权定价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极为有利地促进了期货交易市场以及金融领域的发展,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巨大变革,被广泛地应用在财找约胺遣莆窳煊蛑薪行价格的制定以及风险评估方面,因此加强对期权定价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学;金融领域;应用

一、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中的金融交易形式日益复杂,金融领域日益发展成熟,金融体系逐渐确立,其中融入了很多数学方法,这些数学方法对金融体系的确立有重要影响,数学方法的使用引导人们探索到金融领域的更多可能性,应用数学方法产生了很多典型的金融理论。

二、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必要性

1.金融研究对象具有可计量性

金融领域的研究重在研究金融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金融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可计量性的。在金融领域中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都有量的规定,质的指标,所以在金融领域中应用数学是合理且能有效帮助金融领域体系构建的。在金融领域的活动中存在庞大的数据,比如证券交易额,期货买进卖出等,每一笔资金流动都是一个数据。这些数据就是金融行业构建的基础。在我们在构建金融体系,确立金融理论时,就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通过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更精确的理论成果。

2.数学具有高精度和严密逻辑

数学学科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学科,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十分严密的逻辑思维。金融本身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数字的集合,所以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十分合理的。

金融领域的各种数量关系错综复杂,数学在这样的关系中可以很好的描述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在金融领域中延展其严密的逻辑性,对金融理论进行科学分析推理,使金融领域中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数学直观的展现出来。

三、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局限性

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非经济因素影响

金融领域是一个复杂的行业,不仅仅包含单纯的数量关系,金钱往来等可以被量化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很多政治、心理、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其中。这些非经济因素的存在,就决定了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存在局限性的。在金融领域中如果在一个理论建立中掺杂进了政治影响因素、人文社科因素、或者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就会使数学对其评估的精准度下降。因为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因此,我们会发现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会有计算不到的意外,比如次贷危机爆发就是很好的例证。

2.数学方法应用目的不明确

在金融领域中应用数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解决金融问题,完善金融理论,但在应用中也要意识到数学自身的局限性,在应用过程中找准应用数学方法的目的,不能盲目的使用数学方法。

因为数学自身是一种语言,其相较于其他语言的优势就是能够将某些内容以更简洁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也有很多事物是无法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在金融领域中应用数学方法时,我们就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意识到使用数学方法不能让问题更简练,我们就要考虑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使用数学方法,这样不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会误入歧途。

四、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典型

1.资产估价理论

资产估价理论是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一个应用典型。资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间节点的现金流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的。针对这一问题,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了资产的当前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和的观点。这一观点为资产估价理论奠定了基础,通过数学方法进行了计算,通过数学公式的形式进行了表达。

2.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金融领域的发展是存在很大的不_定性的。人们在金融市场中进行金融交易是,其收益与投资在时间上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的。正是这种滞后性给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带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情况下,投资者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其收益可能超过预期,也可能存在亏损的现象。

这个风险程度就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移程度,在金融领域人们通过数学方法对这一偏离程度进行研究。在金融理论中股票的未来价格被看做一个随机变量,因为不同时期股票价格无法比较,所以人们就将价格的序列通过一定方式转化成可以比较的收益序列,这样更有利于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即用方差或标准差这样一个可以无限趋近的值来表现风险程度。

3.期权价值理论

期权价值理论是看涨期权的顶架公式。这个公式最大限度的屏除一切人为因素影响,引导投资者走进风险中性世界。所谓风险中性世界即无风险利率作为投资报酬率。期权价值理论在金融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产品价格制定,也是开发新产品的有效工具。

五、结论

综上所述,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数学因其精准、可计量、逻辑严密的特点仍然为金融领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雯丽.论数学模型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7,(03):32+40.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1篇5

关键词:金融聚集;金融中心;条件特征;战略步骤;评价指标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62-04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人才以及金融交易活动在内的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聚集形成金融聚集。金融中心就是金融聚集的结果,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也会进一步吸引各种金融要素的聚集;同时,金融聚集及其所产生的外部规模效应又是金融中心进一步发挥其金融功能的先决条件和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金融聚集到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客观演化的过程。

尽管金融聚集只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尽管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由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偶然性和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性相结合的产物,但是,金融聚集因素则是一个城市无论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或是区域金融中心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不仅能够解释金融中心形成的成因,也有助于指导现阶段我国一些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实践。

一、基于金融聚集的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综述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梳理发现,金融中心的成因是理论研究的核心,而金融聚集思想则几乎贯穿各阶段金融中心理论研究始末,各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或学科基本上是围绕“聚集”而展开,或是在此理论基础上的拓展,即金融聚集原理在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或核心地位。

(一)城市发展金融中心论

经济史学家Gras(1922)描述了从乡村、城镇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将专业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作为大城市的一项功能来研究,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商业阶段、工业阶段、运输业阶段和金融业阶段。并指出金融业处在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与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相比,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因此,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业集中度的一个典型标志,其形成有它内在的原因和成长机制,即相伴城市发展而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区位经济理论

Davis(1990)在将产业区位理论应用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解释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指出,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企业活动和聚集的中心。金融企业选址在何地,关键是看当地的综合条件与其他地区的比较,能否使金融企业获得更大的净收益。概括地讲,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三个因子是:生产要素供给、产品需求和外部经济。Bindemann(1999)也指出了区位理论在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区位理论主要考察了供给、需求、沉没成本、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不经济、交通成本、信息和不确定问题等,这些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有很大贡献。

(三)金融聚集理论

金融聚集理论是从金融聚集效益出发对金融中心进行理论阐释,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为了获取金融聚集效益。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聚集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他从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的角度,分析了金融机构聚集的规模经济效应对金融中心形成的机理(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7),并认为规模收益递增在金融中心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通道建设的角度来看,如果N个地区中只有一个中心,那么仅需要(N-1)条通道,如果有两个或多个中心,则需要更多条通道。换言之,中心数量越多,所需通道数量可能也就越多,由此将造成交易不便和建设成本的增加。杨小凯(Yang,X,1991)建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化和分工演进之间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显示,“如果所有居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形成一个城市,那么,由于交易距离的缩短,交易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金融中心作为一种产业聚集形式,有利于金融聚集效益的提高,这种金融聚集效益集中表现在两方面,“其一,集中交易能够提高效率;其二,近距离交流与沟通便利”。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聚集。考夫曼(Kanfman,2001)的研究表明,开放性的经济(国际资本可自由流动)和金融活动大量聚集是一个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基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强调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它是区位经济理论在聚集经济效应方面的扩充性说明,它强调了在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诸多因素中,聚集所带来的巨大效益。19世纪末期,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MarshaH首次提出了外部性概念,认为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前者有赖于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后者是该产业的一般发达水平,往往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企业集中而获得。此处的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金融活动的外部经济,又称外部规模经济。韩国经济学家Pak(1989)将规模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指出,规模经济是大规模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经济优势,企业规模扩大可以节约各方面的费用,使设备和劳动力配置合理提高生产效率。跨国银行为了降低成本也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银行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当一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便形成。我国学者潘英丽(2003)探讨了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提出: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1,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2,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3,金融机构合作得以开展,辅产业得以共享。冯德连、葛文静(2004)对此也进行了阐述: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微观经济单位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所产生的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的经济效益,是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空间聚集的主要动因。

(五)金融地理学

金融地理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研究金融问题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金融地理学着重从金融资源流动性和信息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影响现代金融中心的决定因素,体现了与信息经济学的融合。该学科

指出,信息的外在性、不对称信息以及信息腹地是决定金融经济中心最重要的因素。Porteous(1995,1999)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金融活动聚集于特定区域的原因,认为金融聚集产生了外部性收益,尤其是信息生产领域里的外部收益。Porteous(1999)指出,“信息外在性”和“路径依赖”能协助研究者了解国际金融中心在区内主宰的因素;而“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理论能有效解释为什么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被其他中心取代。总之,高级专业服务的聚集和信息溢出效应能引发聚集经济,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诱因。瑞典经济地理学家瑞斯托・劳拉詹南(2003)认为,“具备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六)空间经济学

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一些学者尝试用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探讨方面,实际上是对金融聚集理论的再拓展。Gehfig(1998)和Porteous(1995)等人在Kmgman(1991)有关中心一模型和聚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的论述,揭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变化本质。国内学者孟庆民、杨开忠(2001)对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聚集做了研究,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的空间经济聚集的机理。李小建等(2006)利用河南省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对内陆部分省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解释。其结果表明,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同,中国发展中地区的国有银行业逐步向中心城市集中。

上述理论通过对金融聚集现象的研究揭示了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和成长的机制。这些研究都离不开聚集和规模经济的原理。金融聚集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作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并融合于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新经济地理学、金融地理学等多学科体系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上述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成果同样适用于对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的考察。根据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回顾,一方面总结出金融中心形成的经验与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经验和规律加以量化,设计金融中心形成的衡量指标,为推进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指导。

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特征与战略步骤

区域金融中心是指某一区域内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金融信息灵敏通畅、金融服务全面高效、融通集散资金功能强,且对区域经济能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一个地区或城市最终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建立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总结前人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规律的研究成果,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即条件特征可归纳为:

一是经济和基础条件: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利的地理区位、发达便利的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环境等。这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或基本条件。这将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进驻、金融业务的开展及人们对金融业务安全性的判断,对金融中心的起步至关重要。

二是金融要素条件:数量众多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金融专业人才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等)、高效的金融服务等。这是建立金融中心的核心或关键条件。国内外大量金融机构的聚集,具有发达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才能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业的繁荣,才能发挥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扩大金融中心的辐射广度和深度。

三是制度和政策环境条件:健全的金融法规、完善的法律体系、防范风险的金融管理制度、适度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以及适度宽松的、完善的公共政策服务、税收优惠、国民待遇等。这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保障或必备条件。

根据金融聚集和金融中心的相互关系可知,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经历相应的演化过程。因此,各地(如中部地区的郑州、武汉等城市)在进行区域金融中心规划和建设时,除积极创造区域金融中心所需基本条件外,还应采取分步实施战略:

第一步,致力于打造金融商务聚集区,创造金融机构聚集的条件和基础,通过相对优惠政策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和金融专业人才进驻,汇聚金融资源,形成中外金融机构聚集的中心,从而使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达到更高效率。

第二步,注重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对金融业的服务能力与效率,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投融资环境;大力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资本聚集和辐射功能,形成金融业发达的中心城市。

第三步,加快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同步建设,加速建成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逐步形成集金融机构聚集中心、资金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金融产品研发与交易中心为一体的区域金融中心,以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的地位。

三、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对各类金融资源在时空上的聚集和配置既是金融中心的功能,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高洪民,2008),因此,上述基本条件中,各金融变量(如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金融行业结构和效率等)对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显然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在下述区域金融中心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放弃了制度条件、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与金融中心建设不直接相关的指标,只选取与核心条件直接相关的指标进行考核,这样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并能充分反映金融中心的聚集特征。

一般认为,金融中心是高层次金融功能和高水平金融服务集中的地区或城市。考虑到金融聚集这一本质特征,结合各地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实践,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本文对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如下:

(一)金融机构数量指标

这是构建金融中心的基础指标,可以反映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的聚集状况及对外来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因为已有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数量本身就是金融机构选址的一种区位因素)。包括本国银行总部及分支机构数量;外资银行总部和分支机构、办事处的数量;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的数量等。

(二)金融业规模指标

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活跃程度及成熟度。包括金融业产值;金融从业人员数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银行业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银行票据年(日)清算额;同业拆借市场年(日)交易额;上市公司数,上市公司市值总额;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市场的年(日)交易量/额;保险市场的保费年收入;期货市场的年(日)交易量/额等。

(三)金融业结构指标

主要反映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集中程度。包括金融部门产值占GDP的比率;金融从业人员占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率;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率;证券年交易额占GDP的比率;保费年收入占GDP的比率;金融部门的区位商(即某城市金融部门就业或产值份额与全国金融部门就业或产值份额的比率,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衡量金融服务业的聚集度,并识别和判断是否存在金融业产业集群现象)。

(四)金融业效率指标。主要衡量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及对其他地区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包括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每一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等。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数学适用性局限性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许多的学科领域都引进了数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数学的方法概括来说是利用理论模型引导人们的认识由未知走向已知,而金融学是一门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实用性很强。它是利用理论模型把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从一种期望变成另一种期望,例如股票定价、期权定价模型,这些参数分别是期望红利和期望收益变动率,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理论模型的设计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数学和金融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在金融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具有确定性、可计量性。金融活动同经济活动一样既有外在现象的量的规定性,同时又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这就决定了把数学方法应用于金融活动过程中是完全有可能的和必要的。金融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应用,比如证券、期货交易等等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这就使定量分析、实证分析成为可能和必要。在金融领域研究中搜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并运用数学模型对融通货币和货币金融活动中的利率、汇率、货币供给与需求、收益率、价格指数、利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精确的结论。

数学具有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表现出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所以在金融研究中可以很好地借助数学的方法,深入地透过金融的现象发现金融问题背后的经济变量函数关系,使复杂的关系变得清晰可辨。由于数学的精确性,可以准确地描述金融活动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使人们可以轻易做出多少的判断。严密的逻辑性使数学分析成为科学推理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对复杂难辨的逻辑关系进行简洁明了的说明。如马尔柯维茨运用了适宜的数学方法证明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从而使金融投资理念由传统的经验型转变成严谨的科学。阿罗与德布鲁同样运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从而验证了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不再是一个假说,而是一个经过严格论证的定理。

一般金融学理论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主要有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种形式。理论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金融学中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实证分析是运用实际的定量化的统计数据来验证金融学中某一理论判断的正确与否和适用性。这两种方法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数量分析是前提,质的规定性是结果。只有定量分析,没有定性综合判断;只有定性综合判断,没有定量分析都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可靠的结论的。

二、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由于金融学和数学的交叉产生了一门边缘性学科金融数学。金融数学就是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运用的主要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有随机分析、最优控制、组合分析、非线性分析、多元统计、数学规划等,金融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投资、债券、基金、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和市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数量的分析研究。其核心理论是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投资策略的选择理论和资产的定价理论。其中套利、最优和均衡是三个主要概念。金融数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对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并且在公司的投资决策、开发项目评估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金融数学发展历史

金融数学发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谢利耶(BachelierL)的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文中首次运用了布朗(Brown)运动来描述股票的价格变化,标志着金融数学的诞生。1952年,马尔柯维茨(H.Markowits)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资产组合选择的均值方差理论。其意义是将人们原来期望寻找“最好”股票的想法引导到风险和收益的量化和平衡的理解上来。后来,夏普(WilliamFSharpe)和林特纳(LintnerJ)进一步拓展了马尔维茨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紧接着米勒提出公司财务理论(MM理论),引发了第一次“华尔街金融革命”。马尔柯维茨、夏普和米勒因为他们三人在金融数学中开创性的贡献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3年,布莱克(FisherBlack)和斯克尔斯(M.Scholes)用数学方法给出了期权定价公式,后来,默顿(MertonR)对该公式进行了发展和深化。这使得金融交易者和银行家在衍生金融资产的交易中带来了便利,推动了期权交易的发展,成为第二次“华尔街金融革命”。斯克尔斯-默顿因此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马尔维茨、夏普理论和布莱克、修斯公式一起构成了金融数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奠定了研究新型衍生证券设计的新学科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

(二)金融数学主要理论

1.投资组合理论。就是选择哪些资产进行投资以及每项投资所占的比例,使得在一定的风险下预期收益率最高,或者是在一定预期收益率的前提下风险最小。或者是由风险与收益率相匹配而形成的效用最大。马尔柯维茨用正态分布理论解决了投资组合问题,他用均值表示收益率,方差表示风险,将投资组合问题变为均值——方差关系的优化问题。

2.CAMP理论。在马尔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夏普、林特纳和默顿研究了均衡竞争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形成,提出了资本资产的定价理论,简称CAMP。该模型意义为,证券投资的回报率与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即因承担风险而得到风险报酬的定量关系;所有投资者都在证券市场线上选择证券,所选中的投资组合是投资者的有效函数与证券市场线的切点。夏普评价的关键就是求切点。这个理论在证券股价、投资组合的绩效测定、资本预算和投资风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Black-Scholcs期权定价公式。1973年,布莱克和斯克尔斯在论文“期权定价与公司负债”中提出Black-Scholcs公式(简称B—S公式)。他们证明了期权的合理价格不依赖于投资者的偏好,即风险中性原则。由于B—S公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是开发新金融产品的工具。同时也为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4.鞅理论。当金融市场是有效假定的情况下,证券的价格可以等价于一个鞅随机过程。由于鞅理论和方法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应用,使得利用等价鞅测度的概念研究衍生证券定价的理论问题,得到的结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而且还提供了一套有效求解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定价与风险管理的算法。

5.最优停时理论。最优停时理论是概率论中一个具有很强实用性的领域。运用该理论研究具有固定交易费用的证券投资决策问题,能够给出具有两个风险证券投资决策问题的简化算法和精确的数值解。这种在金融领域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6.微分对策理论。微分对策理论主要是用来研究期权定价和投资决策问题。当金融市场不满足稳定假定或出现异常波动时,证券价格往往不符合几何布朗运动,这时用随机动态模型研究证券投资决策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较大偏差,用微分对策方法可以放松这一假设,针对最差情况进行优化,可以得到很强的投资策略。运用微分对策理论研究金融领域中投资决策的重复对策、随机对策、多人对策等前景广阔。

7.智能优化。智能优化方法有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等,把这些方法同传统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风险控制和投资决策领域中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国际上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我国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三)金融数学的发展趋势

数学在金融领域研究中建立模型是需要许多假设条件的,可是在金融活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些提前设定的假设条件有些与客观事实会出现差距甚至抵触,因此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就不理想,范围也十分狭窄,这就需要在数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发展。世界各国社会发展、金融背景和管理模式都不相同,要达到研究的目的,需要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金融模型和分析方法。例如CAPM只适合欧式期权而不适合美式期权。即使研究中假设条件比较合理,由于金融环境和社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以及创新运动的发展,也为金融数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是金融活动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实证研究是金融数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实证研究的基本程序是从金融市场现实中取得数据、分析数据并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揭示数据背后隐含的规律,最后返回数据和现实中检验结论的正确与否。如果在实证研究中离开了实际数据的支持和检验,单纯从概念到概念进行定性分析,或者单纯从模型到模型进行逻辑推理,那就很难深入客观地揭示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

金融系统由于存在着多因素、非线性、不确定性而成为复杂的系统,尤其是金融市场具有波动性、突发性、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一般不可归结为随机问题,这就为金融数学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这也成为金融数学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中应用的局限性

金融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具有复杂性、流动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和不易计量的特点,同时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道德的、制度的、心理的、历史的等多种因素。而数学模型的表述意义和对现实的把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前提是需要一系列假设条件的,这些假设与现实金融活动过程在某些时候有可能是完全不吻合的、抵触的。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数学模型就失去了它的表述意义和分析能力,对未来结果的预测也就很难找到最佳值和最佳方案。例如新古典学派在对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数理分析时提出的十二个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完全满足。再如次贷危机的产生、五大投资银行的衰落,也都说明了这一点。

数学的方法不同与其他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数学的方法能简练准确地说明和表示一些金融活动过程中的现象,但是数学的方法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和解决,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好实用的范畴和研究对象。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金融领域中的问题首先要以质的分析为前提,数学方法的分析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所以无论数学方法的应用多么严谨科学、数量关系多么完备,数学终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任何夸大数学方法应用的做法都不是明智之举。例如,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试图用随机微分和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金融问题,时至今日研究效果也不理想,偏差太大,不能用于实际应用。还有金融的高阶逻辑问题目前还不能在数理公理化体系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袁军.金融数学研究综述与展望.《商业时代》,2008.13.

[2]贾根良,徐尚.经济学怎样成了一门“数学科学”——经济思想史的一种简要考察.《南开学报》,2005.05.

[3]韩兆洲,邓勇.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南方经济》,2004.02.

[4]林云彤.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财经界》,2010.05.

[5]孙宗歧,刘宣会.金融数学概述及其展望.《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2.

[6]张明军.浅谈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甘肃科技》,2009.2.

[7]韦敏.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财经科学》,2003.03.

[8]杨民.反思经济学的数学化.《经济学家》,2005.05.

[9]张瑞兰.经济学数学化的理性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04.

[10]晓欣,王朝科.经济学运用数学的条件.《经济经纬》,2008.02.

[11]薛佳佳,乔路芳.金融数学的现状与发展.《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5.

[12]张金清,李徐.经济学中的“数学困惑”及其解析.《经济学家》,2007.03.

[13]王海民,任九泉.20世纪金融数学的若干进展及前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07.

[14]吴开微,陈娟.数理金融理论及其应用.《集美大学学报》,2000.12.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7

本文在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及其结构指数(金融中介发展指数和股票市场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研发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能够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的提高;但金融中介发展的作用显著高于股票市场发展,且金融发展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作用和研发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改善我国金融约束政策环境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约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随机前沿方程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0YJC630006);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YY12-033)

作者简介:翟淑萍(1975-),女,天津人,经济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顾群(1978-),男,上海人,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138-06收稿日期:2012-08-30

一、文献综述

Fazzari等(1988)开创性地提出融资约束的概念,即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由于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支付过高的外部融资成本导致融资不足,由此使投资低于最优水平、投资决策过于依赖企业内部资金。

Solomon(2002)认为良好的金融体系不但能够向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资本市场通过为技术创新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功能、分散风险和共享机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Gorodnichenko等(2010)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研究表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制约了企业融资和创新活动,从而降低了微观经济的产出和收入水平。

国内有关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地区总量和结构数据开展。从企业微观角度的研究成果有李颖等(2009)基于广东企业的问卷数据对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能力开展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效率与主要金融指标成显著正向关系,且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公司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依次递减。凌江怀等(2010)对广东省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外源融资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FDI、民间借款、银行、证券等融资来源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弱增强。

国内对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成果涉及了总量和结构(融资来源),总体而言金融发展促进了企业或地区金融创新,但从结构而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而从企业微观角度的研究,一方面没有深入比较金融发展结构对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途径差异;另一方面,仅局限于个别地区的分析,难以反映地区间金融发展不平衡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本文在这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为2006年以前上市的沪深股市所有A股高新技术企业,剔除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样本为2006年~2010年97家公司的平行面板数据,共485个样本。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依据为上海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公告,公司财务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研发投资的数据均手工搜集于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

(二)检验模型的设计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发展;政治经济学;利益集团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8-0043-05

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金融的发展。大量的文献表明,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深一层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的国家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而有的国家则没有?虽然有的学者从法律制度、地理禀赋以及文化信用等方面给出了很多有力的解释,但是他们往往忽视金融发展的政治基础,特别是利益集团的力量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所进行的跨国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而稳定的负面作用。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运用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要实现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削弱既得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

一、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一个文献回顾

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历来是经济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各种制度因素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提出了金融发展的法律理论,强调中小投资者权力和债权人权利的法律保护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发展了由Acemoglu等提出的地理禀赋理论(endowmenttheory),强调一国的地理禀赋(主要是指移民的死亡率)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Stulz和WilliamsonE和Guiso、Sapienza和Zingales等提出金融发展的社会规范理论,开始强调文化与信用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金融理论中,往往忽视金融发展的政治基础,特别是利益集团的力量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利益集团对经济的影响很早就受到了经济学家的关注,甚至可以追溯到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指出,“扩张市场,缩小竞争,无疑是一般商人的利益……因此,这一阶级所建议的任何新商业法规,都应当十分小心的加以考察……因为他们这般人的利益,从来不是和公众利益完全一致。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在经济学上真正开始关注利益集团对社会活动影响的则始于OlsonL以及Stigler等,他们指出,小而集中的利益团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着超常的权力,因为这些小规模的、有着共同利益的、容易组织的小利益团体,能够迅速采取一致的声音和行动来影响经济活动,而社会大众则由于人数众多、意见不一、利益分散而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往往造成经济效率的低下。Rajan和Zingales开始关注利益集团力量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他们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往往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既得利益集团常常利用贫困人群对自由市场的反对来抵制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利益集团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金融发展历史中的逆转。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一个分权、开放、竞争的政治结构比一个集权的政治结构更有利于削弱利益集团的影响,从而更有利于金融的长期发展。

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还缺乏对金融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实证检验,以及运用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理解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方面的努力来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

二、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实证检验

(一)定义、数据及描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数据库、金融监管数据库以及Freedomhouse等数据库,下面我们将定义有关变量如下:

1.金融发展水平(FIND)。我们使用国内私人部门信贷占GDP的比例来表示,它是用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一个有效指标,并且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它与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2.利益集团的力量(INTE)。根据Olson的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的规模越小,它就越有动力采取措施影响政府的政策。从而一个国家的银行集中度越高,说明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越大(陆磊,2000)。因此,我们使用银行集中度来表示一国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

3.经济发展水平(ECOD)。用人均GDP来表示。

4。政治制度(POLI)。我们用政治权利指数(POLI)来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开放和竞争水平,数值从1~7,数值越高,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利越大。

5.法律制度。它主要由以下两个指标构成:(1)债权人权利法律保护指数(CRED),数值从0~4,数值越高,说明对债权人权利保护越好。(2)法律的执行质量,我们使用产权指数来衡量(PROP),数值从1~5,数值越高,说明司法体系的效率越高以及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水平越好。

6.文化传统。用一国的来表示。文中的数据分别为一国人口中天主教徒的比重(CATH)和穆斯林教徒的比重(MUSL)。

7.地理禀赋。用纬度的绝对值(LATI)来表示一国地理禀赋的总体情况,数值是从0~1。

(二)计量分析和对检验结果的几点解释

在表2中我们分别给出有关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计量结果可以发现,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稳定的负面作用,即使我们控制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禀赋等因素。结果仍然是显著而稳定的,它说明一国利益集团的力量越大,金融发展越差。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越大,它就越有能力和动力采取措施影响政府的金融政策,要求政府实行更为严格的进入管制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从而阻碍了市场的竞争。

2.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与它对金融资源的垄断程度往往是一致的。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越大,金融垄断程度越高,从而金融服务的质量就会越差,金融就会越不发达。

3.在存在强大金融利益集团力量的金融环境中,金融业务的核心不再是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如何维护既得利益,防止竞争,从而不利于金融的发展。

三、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中国的金融发展却严重滞后,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已严重地制约了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现有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主要从行业结构和规

模、国家能力和成本以及中央和地方银行等多元博弈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往往从少数金融机构的利益出发来研究问题,而很少从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讨论银行改革。因此,现有的研究并不能解释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什么严重地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小于成本的条件下仍然保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

笔者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市场结构来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从而具备形成独立金融利益集团的条件。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但是不管从存款份额、贷款份额还是资产份额来看,它们仍基本占60%以上,已具备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必要条件。第二,从实际经济效果来看,通过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了巨额租金。据估计,从1995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的利差租金超过了1万亿元。第三,从政策效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对政府的金融政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所进行的几乎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国有商业银行的既得利益。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从1998年以来,花费巨资来拯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实际上很多政策无功而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明降暗增”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并且从中获得了巨额的租金。但这些都以损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为代价的,并且影响了整体经济质量的提高。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中,不仅不利于硬化对国有企业的市场约束,而且也不利于实现资本的合理流动及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中国过去的金融改革中,我们片面强调和追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和稳定,而实际效果是带来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和低效率。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检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路径,并以新的理论视角来指导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在今后的金融改革中,我们必须削弱既得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以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与效率为目的来推动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一方面,要积极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性垄断,建立竞争性银行业市场结构。在行政性垄断的行业中,往往追求本行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且容易导致经济腐败和政治腐败。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国有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行政性垄断的地位,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中国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一种低效率的竞争。因此,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建立一个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于中国金融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扩大外资银行持股比例,让外资银行真正成为“战略投资者”,积极推进中国民营银行的成立和发展,从而建立一个合意的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削弱金融利益集团对社会福利的侵蚀。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有助于迫使金融利益集团放弃用政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110?06

一、引言

自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协会首次提出“信息化”一词以来,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Castells[1]认为信息化主要通过产业经济的扩充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Biswas[2]提出信息化通过影响生产技术和消费结构两种形式来影响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更引发了金融领域的重大变革,如混业经营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模式,客户需求成为金融服务的市场主导,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管理的重中之重等。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在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行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视角研究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它们的互动机制,有利于评估我国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协调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给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证的依据,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总量的提高,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McKinnon[3]、Shaw[4]在各自的著作中独立地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从制度框架和金融效率的角度,强调了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由此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关于信息技术、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谭荣华、左志刚[5]论述了信息生产功能是现代金融中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信息化作用于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从而成为推动金融中介的一个重要原因,信息化通过使可利用的信息量增加和使信息利用能力提高两种机制实现。张立洲[6]探讨了金融信息化对货币形态及智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货币政策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赵昱光、张雪梅[7]认为金融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便利资金供应、加快资金结算和支付、促进银行体系效率提高、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等多方面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为金融运行和监管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李政、王雷[8]认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

收稿日期:2012?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10BJY105);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QYJYS1106)

作者简介:俞立平(1967?),男,江苏姜堰人,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经济,科学计量.

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金融信息化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金融信息化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温平川[9]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江苏省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化的推进对金融规模的扩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金融效率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影响较小。

此外,关于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石双元、张金隆等[10]较系统地分析了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关系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着重研究了由于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信息技术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郝向荣、王松等[11]认为中国银行业已经走过了电算化的初级阶段,正朝着金融信息化时展,将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

从以上研究看,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理论相对比较成熟,但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现有的研究侧重从微观视角进行,缺乏区域层面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宏观研究,虽然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并不是简单的累加。而且在微观层面,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极其有限。

第二,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影响研究较多,缺乏金融发展对信息化影响的研究。

第三,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比较缺乏,迄今为止仅有数篇文献,而且主要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缺乏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

本文基于近年来的面板数据,首先分析了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然后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VAR,PVAR)全面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研究信息化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进行两者互动机制的理论研究,然后再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进行实证,静态研究主要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面板数据进行,动态研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信息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金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信息化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能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离不开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不仅需要计算机、

图1研究框架

网络、通讯、电子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也离不开化工、能源、机械、建筑等相关科学技术。为此,建立如下模型:

(1)

式中:Info表示信息化水平,FIR表示金融水平,GDP为经济发展水平,ST为科技水平,c为常数项,α、β、γ表示回归系数。为了减少异方差,同时增强结果的解释性,所有变量都取对数进行处理。

面板数据有很多优越性,它更能反映个体变化,有更高的效率,能够较好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对遗失重要变量也不敏感,因此本文采取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三、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现有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概括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目前,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实现了电脑化、网络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金融系统的劳动力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改善了金融服务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依靠金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来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对于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信息技术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与职能,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加速国际资本流动,使得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大大拓宽,而技术手段的进步又使金融机构临时融通资金的能力大为增强,各种金融科技产品也在整体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减少了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渠道,使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职能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来进行。

第四,信息技术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是金融风险监管的重要支柱,为了实现对风险监管的精确性、前瞻性、预警性目标,就需要不断提高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依靠各类信息系统建立起发现风险、度量风险、应对风险的决策体系对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机制

关于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机制,尚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机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没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筹集必要的资金,必然影响信息化的进程。从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看,无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等信息化巨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时都通过金融体系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信息化进程。

第二,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信息化产生了巨大需求。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管理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每年金融体系的信息化采购都达到数千亿,产生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信息技术人员就业,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

第三,金融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的技术进步。金融体系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许多需要专用技术,从而对软件、设备、网络、计算机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大信息技术厂商不断研发新的技术,从而带动信息技术进步。

四、数据

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变量,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指标体系测度,但采用面板数据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很多信息化指标数据仅有数年的,而且不连续,舍弃这些指标必然导致信息化测度的偏差。本文采用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化的替代变量,邮电业务额包括了电话、互联网、邮件、报刊发行等众多业务收入,是典型的信息化指标,其中函件邮寄虽然与信息化关系不大,但由于函件面临各快递公司激烈的竞争,邮政局函件份额较小,加上函件邮寄收入仅占整个邮电业务额极小的份额,因此并不影响采用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化的替代变量。

关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实际应用中方法较多。典型的是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FIR),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中国缺乏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的业务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本文用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变量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这一般没有太大的争议。科技水平变量可选指标也较多,如论文、奖励、专利等,最好的方法是选取科技产出指标来测度科技产出,但基于和信息化同样的原因,面板数据难以获得。本文选取各地区的研发投入(R&D)作为科技水平的替代变量。

2000年分省的邮电业务额指标缺失,因此数据来自于2002~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实际数据为2001~2009年期间的数据。地区由于部分年度数据缺失,因此进行了省略。所有数据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描述统计量

邮电业务额金融比率地区生产总值研发投入

均值461.140.137168.0094.20

极大值4149.110.7139482.56699.99

极小值13.210.01298.380.80

标准差523.600.116822.05126.70

N30×9=270

五、实证结果

(一)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那么实际数据是否支撑这个结论呢?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是格兰杰因果检验。考虑到两者发挥作用的滞后期在以1~4年之内,因此滞后期以此为准。

格兰杰因果检验本质上采用的是回归分析,如果面板数据不平稳会导致伪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对面板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常用的面板数据单位跟检验方法有Levin检验、ADF检验、PP检验等,本文采用这3种方法同时进行检验,以3种方法结果一致为准。经过1阶差分,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省略了平稳性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信息化在滞后1~4期时,都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发展在滞后2~3期时,才是信息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两者互动关系比较显著,但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比较持久,而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相对短暂。

表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滞后期检验与结论F检验概率结论

1年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4.2600.040拒绝**

1年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1.0240.313接受

2年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9.7090.000拒绝***

2年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2.3290.099拒绝*

3年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11.9690.000拒绝***

3年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4.4750.005拒绝***

4年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10.7310.000拒绝***

4年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1.9050.113接受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二)面板数据估计

由于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只在滞后2年和3年时才比较有效,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一般至少要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信息化的影响至少也要滞后2~3期,综合考虑,本文选取滞后期为2年进行面板数据估计。

首先进行构造一个是采用混合回归还是面板数据的F检验,结果发现应该采用面板数据。接下来进行hauseman检验,发现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为了进行比较,表3同时给出了混合回归结果。从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看,总体拟合水平较高,达到0.992,金融每增长1%,会导致信息化增加0.783%,经济发展水平每增长1%,信息化增加0.636%,科技水平每增加1%,会导致信息化增加0.164%,总体上,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贡献最大。对比混合回归发现,由于多重共线性,科技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而且没有通过统计检验,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被低估,而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被高估了。

(三)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由于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根据前文的分析确定为2。协整检验方法采用Kao面板协整检验,发现存在协整关系。接着建立VAR模型,模型的整体拟合度R2为0.995,

表3信息化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估计

变量含义混合回归固定效应

C常数?2.299***

(?7.416)?5.228***

(?11.204)

log(FIR(?2))金融相关比率0.203***

(2.805)0.783***

(8.597)

log(GDP(?2))地区生产总值0.839***

(15.914)0.636***

(8.758)

log(ST(?2))科技水平?0.039

(?1.198)0.164***

(3.021)

Hauseman—155.341

p—0.000

R20.9230.992

n30×7=210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且VAR模型所有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结构稳定,拟合效果较好。

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的系数并没有经济学意义,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进一步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2所示。

先看信息化的脉冲响应函数,来自金融发展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对信息化的影响为0,随后缓慢升高,到第3期后基本平稳,说明金融的冲击对信息化影响比较平稳,并且有一定的滞后期。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当期对信息化的影响为0,随后缓慢持续升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冲击对信息化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滞后,总体也是平稳的。来自科技发展水平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当期为0,随后为负值,从第3期趋于平稳,但全部是负值,主要原因可能是只有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进步才会促进信息化的发展,而一般科技水平的冲击对信息化没有什么影响。

再看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来自信息化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对金融的影响就是负值,随后继续下降,到第3期后缓慢升高,总体为负。一般信息化的冲击,主要由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引发,而金融是对数据处理要求极高的部门,一般会使用成熟技术,而新技术需要一定时间的考验期。经济增长对金融的影响当期为负,然后缓慢下降,可能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不够有关。科技发展对金融的影响总体较低,因为影响金融的技术因素主要是信息化,科技水平相对低一些。

图2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的相对作用,和时间序列数据一样,面板数据预测的误差方差是其自身扰动及系统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表4、表5分别为信息化与金融的方差分解。

表4信息化的方差分解

时期标准差INFOFIRGDPST

10.07100.000.000.000.00

20.1097.830.370.131.66

30.1197.140.750.291.82

40.1396.261.050.632.06

50.1495.401.301.082.22

60.1594.501.501.632.37

70.1693.581.672.252.50

80.1792.631.822.932.62

90.1791.661.953.662.73

100.1890.692.074.422.82

表5金融的方差分解

时期标准差INFOFIRGDPST

10.0618.8181.190.000.00

20.1019.4980.190.110.22

30.1418.3281.210.180.29

40.1716.7282.800.180.31

50.1915.0684.490.150.30

60.2113.4986.110.130.27

70.2312.0887.560.110.24

80.2510.8788.800.110.22

90.269.8789.800.130.20

100.279.1090.550.170.19

从信息化的方差分解看,对信息化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在末期占90.69%,金融占2.07%,经济发展水平占4.42%,科技水平占2.82%。

从金融的方差分解看,与信息化类似,对金融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末期金融自身占90.55%,信息化占9.10%,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对金融几乎没有影响。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信息化对金融的重要作用。

六、结论与讨论

(一)信息化与金融互动关系显著

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鲜明,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带动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方面。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相对持久,而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相对短暂。从变量的弹性系数看,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

(二)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离不开信息技术领域中关键的技术进步,如果没有信息技术领域中较大的技术进步,就不会产生信息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如果新的信息技术本身尚处在的验证阶段,对数据和系统要求极高的金融部门也不会产生需求,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看,信息化与金融互动关系鲜明,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大于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

(三)模型的选用对结果影响很大

在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中,采用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模型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时间序列数据较少,因此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比较片面,而采用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又不能发挥面板数据的特长,难以挖掘数据中潜在的信息,从本文的实践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面板向量自回归综合进行分析是比较恰当的,而且它们之间能够互相支撑。

参考文献:

[1]CastellsM,IpolaE.Epistemologicalpracticeandthesocialscience[J].EconomyandSociety,1976,5(2):111?144.

[2]BiswasD.EconomicsofinformationinthewebeconomytowardsaNewTheor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4,57(7):724?733.

[3]McKinnon,RonaldI.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M].TheBrookingsInstitution,WashingtonD.C,1973.

[4]ShawEdward.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5]谭荣华,左志刚.信息化与金融中介演进[J].财经论丛,2004(5):33?39.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2(3):29?32.

[7]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104?106.

[8]李政,王雷.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7(11):1743?1745.

[9]温平川.城乡统筹中的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59?63.

[10]石双元,张金隆,蔡淑琴.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管理科学(专辑),2000(11):565?571.

[11]郝向荣,王松,李爱军.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价值工程,2007(10):101?103.

StudyoninformatizationandfinancebasedonpanelVAR

YULiping

(ModernManagementCenter,BusinessSchool,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10

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体现了央行正积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全面运用于包括且不限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理财、零售、银行业务、保险等领域的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于是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内看金融科技最新发展与监管科技的走向趋势,为新情况下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新思路。监管科技兴起与演进

所谓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落脚点在于金融,英文表述为FinTech,是FinancialTechnology的缩写。其概念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是来自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StabilityBoard,简称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通过创造可以为社会广大群体适用的金融产品,使得广泛的社会阶层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构建在新技术上的金融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运行方式,传统监管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有人提出了以技术对抗技术,用监管科技(RegTech)应对金融科技的想法。

监管科技是与金融科技相对应的概念,意在指技术与监管相结合以应对新的金融科技,英文表述为RegTech,是RegulationTechnology的缩写。监管科技被定义为一种应对科技创新带来金融行为合规问题的新技术,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有一个经典描述:“运用新技术,促成达成监管要求。”

监管科技作为从金融科技概念引申出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是金融科技的分支,其具有实时性、高创新、专业性强等特征。相比传统监管,监管科技具有三方面优势:第一,促进企业去合规,提升配合监管的能力;第二,改变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进行监管的方式,使监管实时动态,强化对市场的检测能力,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第三,改进监管者监管方式,降低监管难度、成本,比如美国存在大量监管科技服务公司,专门为客户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以降低合规成本。发展趋势与问题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减少合规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有效弥补了我国金融发展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体现出“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用户指向性”(customization)等特征,依托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业态呈现出互相重合又高度细分并存的特点。在一系列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规模大、创新原动力强、风险防控需求紧迫这三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速结合最新科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FinTech)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科技有三大突出优势:

优势一:移动支付世界领先,推陈出新

以蚂蚁金服、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创新,移动支付所占比例不断扩大,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了打造“无现金社会”的口号。其科技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识别领域,比如现在已经相当普及的指纹验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虹膜支付、声纹支付。除了生物识别,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也将会对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优势二:征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助力普惠金融

2015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目前看,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公司突破最大,其构筑在其本身评分体系中的用户,已经可以用信用分数直接进行共享单车的押金抵扣、借还雨伞充电宝,甚至与卢森堡开展了基于信用分档牡缱忧し务,已经超出了原有征信应用领域的范畴。个人征信根本上就是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个人征信服务最大的价值与盈利点就在于作为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数据,普惠金融的开展需要征信数据以减少贷款风险,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普惠本质。

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填补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的欠缺,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蚂蚁金服以及其芝麻信用体系等做得很好,但建立“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资产、征信体系等不光是金融领域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的新趋势。

未来农村金融的开展还得靠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个人征信以及信用体系,只有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覆盖的个人征信体系,农村的金融服务才能解决,所以个人征信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对于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非常重要。

优势三:整合互联网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人工智能赶超美国

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行商大数据的整合将会实现1+1>2的效应。个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参与并推动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中国联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中国第一家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目标是将来会引入更多数据,在多方数据基础上研究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由于电信运营商有互联网企业一些不具备的优点,比如运营商数据在处理风控、精准营销、小额信贷、贷后预警、盗刷、电信诈骗等问题上相对成熟而且有历史积累,数据更加精准、更加动态,两家的结合,对于大数据的价值有着巨大的提升,实现了对个人准确的信用画像,去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就帮助中国联通与京东金融成功地进行了数据整合。

京东金融与中国联通合作只是第一步,未来将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进行全面合作,将三大运营商各自的优点整合起来,甚至和中国银行业、广电集团的数据进行整合。此外,深度学习作为最近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高度依赖大数据,通过模拟人脑的训练方式,让机器可以进行自动学习,而该技术的应用也让蚂蚁金服、腾讯、谷歌、百度、Facebook等公司的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因此中国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井喷阶段,短期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保持领先,但长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反超美国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科技亦面临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一:区块链市场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监管态度审慎,发展相对滞后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点对点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过技术构建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基础;第三,智能市场,包括任何形式点对点交易实时划转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约”实现头寸自动调节的开发等。具体来说涉及交易所、保险、众筹、基金、股权交易等细分领域,潜力巨大。

区块链最直接的应用还是数字货币,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否定了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将推出人民银行版“数字货币”,由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无法得到合规身份,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转入暗网(darkweb)被用以洗钱,这值得引起警觉。

对此,学界呼吁“网开一面”,保留一个想法或者说窗口――小额公开发行的数字货币,具体额度由证监会来定,这对股权众筹、中小企业融资、债券融资的相关业态可能有重大突破。

问题二:股权众筹相对停滞,急需政策松绑与支持

由于受到P2P专项整治的影响,我国众筹方面的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投资者也是谨慎支持,投资相对保守,这就导致了目前几乎整个众筹行业处于一个濒临死亡的状态,而在国外特别是英国,最有活力的还是股权众筹。但是通过对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进行结合,股权投资领域依然有作为的空间,德国已经有依托以太坊平台的theDAO项目,这对于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在FinTech和RegTech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新技术如何与人民银行监管体系相结合,如何将RegTech体系化有了一些成果,将在之后陆续推出。

问题三:金融科技过度依赖互联网金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金融科技概念虽然非常火爆,但包括大数据、征信、支付等优势项目都集中于互联网公司与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直接参与了大多数金融科技创新,而中小微科技企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潜力巨大,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金融科技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完成转型,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面临融资困境,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相信随着政策与市场态度的调整,将会迎来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科技在中国大爆发的新时代。技术驱动转变监管思维

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不断累积的风险与技术漏洞,如果固守传统监管理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毒攻毒”,以技术驱动型监管思路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RegTech应对Fintech。

当前金融科技监管的根本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层可以通过监管科技的技术手段,去主动解决数据获取、收集、分析、储档问题,并能够实时、有效地发送指令,监管由被动变主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处在一个平等获取信息的地位,通^数据共享形成一个有机交互系统,降低监管成本,真正实现实时、可预测、自上而下的,以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金融统合监管体系与主动、精确的监管数据收集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第一,金融统合监管体系需要构筑金融统一监管委员会,对银行、保险、债券等金融领域实施统一监管,构筑大监管格局。在这一委员会基础上,实施金融统合立法,形成金融商品、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三位一体,互相呼应的统合立法格局。

第二,建立主动、精确监管数据收集体系,明确相关规则,建立数据申报、分享、辩伪规章制度,打通地方与中央、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在这一体系中积极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数据的精确性与主动性。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英美德日澳等国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交流,我们会在今年7月前往英国考察英国金融科技企业现状,了解英国的政策动态与监管科技发展情况。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大数据思维;金融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07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我国的发展都以文字推动为主,尤其是在古代,产生了众多文人墨客,他们在文字中徜徉,充分运用文字的能力来推动时代的发展,然而现今我们逐步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以文字推动社会发展为主的思维模式,学会用一种数据思维理性地分析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问题的解决。古往今来,人类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可以说什么样的时代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坚持走共同进步、共谋发展的道路,在金融学领域引进大数据思维,减小金融学研究误差,推动金融界发展。

1大数据思维的相关概念

大数据思维这一概念并不是很早就有的,它是近些年来才产生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为数量;二为速度;三为种类。大数据思维这一概念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互联网公司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应用到相关领域当中。虽然近些年来大数据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概念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常规软件将无法进行获取的数据,称为大数据,这是普遍认为的大数据概念。然而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所谓大数据其实是指数量多且真实性高、速度非常快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只有充分掌握大数据思维,才能够认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彻底摆脱传统固有的思维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

对于整个金融学研究领域来说,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金融学研究的成败,是金融学研究中所有决策最根本的依据。只有在科学准确的大数据基础上,才能够对金融学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具体来说,将大数据思维与金融学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存在以下两方面优势:一方面为大数据思维与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金融界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来说,大数据思维的应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网络水平的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将大数据思维应用到金融研究领域当中,则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实现金融企业的良性发展。

3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应用

31建立科学健全的数据平台

想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就必须建立数据平台。笔者认为,搭建数据平台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拓展数据的来源渠道,实现数据的广泛收集。以往我们在建立数据平台时,仅仅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数据来实现,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数据来源的渠道,不利于数据的搜集。在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站和网上银行等互联网产品,来实现数据的收集,进而搭建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地挖掘这些数据,充分了解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32切实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毋庸置疑,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金融产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购买者具有强大的大数据思维,则可以有效解决风险较高问题。由此可见,如果将大数据思维应用到金融学研究中,则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实现金融决策的科学性。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例,银行在对企业进行放贷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对企业进行评估,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从而最终根据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放贷。这种做法直接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

33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下,已经同数据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笔者认为,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将大数据应用到具体的金融研究当中,彻底改变传统金融企业落后的运营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总而言之,互联网企业结合大数据技术为金融服务,是大数据时代金融服务提供的方式之一。

34实现金融学研究思路的拓展

在金融学研究中,如果能够应用大数据思维,则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金融学的研究思路,帮助研究者获得有关金融决策的信息。对于研究者来说,应用大数据思维解决金融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突破传统数据分析的局限性,使研究思路变得更为广阔。具体来说,应用大数据思维,拓展金融学研究思路,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大量的数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研究的准确性,避免随机性给金融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大量的数据分析也丰富了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实现了金融研究数据应用的多样化。

4大数据思维在金融研究中应用的主要路径

41实现金融领域自身数据的挖掘

金融研究并不等同于金融行业的研究,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因此在进行金融研究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必须运用大数据思维去挖掘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工作效率,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仅如此,还应当不断拓展思路,实现金融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为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决策随机性而导致的金融企业运营问题。

42实现相关行业之间的数据交易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和数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在这么庞大的数据下,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掌握所有的数据,因此实现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就逐步发展成为企业获取众多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金融研究中,研究者应当以互利共赢为主要理念,通过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流和交换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实现整个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想要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金融研究中的优势,应当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通^这个平台,企业之间可以实现数据交易。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数据交易实现数据应用优势的最大化。

43运用大数据实现自身发展

之所以将大数据思维应用到金融学研究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金融企业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通过运用大数据,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还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自身的运营模式,解决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自身结构。除此之外,通过运用大数据,企业还能够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实现金融管理的智能化,降低金融风险,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结论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下,金融学研究只有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获取大量的数据,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入手,通过深入挖掘金融领域资深数据和相关之间数据交易的实现等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顺,殷露琦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与实践探索[J].品牌,2015(11):164,166

[2]王燕试论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2):82-83

[3]陶甄探析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6(15):206

金融数学的发展范文篇12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发展

一、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城镇化建设居于首位。单靠政府预算是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还需要有效发挥金融的融通功能。金融作为当代经济的中枢,是促使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呼和浩特市的金融产业不断发展推进了经济的增长,进而使城市的结构、规模都有所改变,城镇化迅猛发展。但与其他发达都市相比,该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加速城镇化建设仍需要经历长期过程。因此,将呼和浩特市金融发展对城镇化支持作用做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ChoWu&Boggess(2003)对美国五个州进行了金融水平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得出金融的发展会提升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投资及开发。Tiffen(2003)通过对美国城镇化历程进行研究后察觉到,美国交通建筑的快速发展是其金融发展供应强大的资金所致。ChangMiao(2004)从水资源开发的角度指出了金融的发展能够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Pradhan(2010)对印度1951~199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伍艳(2005)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得出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郭璇(2014)研究得出,城镇基础建造、乡村剩余劳动力移动、产业升级是金融发展影响的主要方面。凌江怀、姚雪松(2015)研究广东省面板数据发现,金融规模的扩张可以促使城镇企业的发展、拉动就业等进而促进城镇建设。

国内外文献大部分研究的是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中设施建设及二者的关系,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较少。本文选取产业比率代表城镇化发展,运用计量软件做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金融规模指标,一般是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即地区生产总值中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所占的比例。金融规模FIR=金融机构存款总+贷款总额/国内生产总值。金融结构指标,一般是由该地区的资产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确定,本文的资产总额由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来代替。金融结构FS=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金融效率指标,一般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来表示。金融效率FE=金融机构中贷款期末余额/储蓄存款期末余额。城镇化水平指标,本文选取产业比率作为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指标。产业比率IR=第二、三产业总和/国内生产总值。

(二)数据说明

以上指标所需数据均从《呼和浩特市统计年鉴》、《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呼和浩特市统计局网站整理所得,时间跨度为1980年~2015年。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现实中大多数经济数据都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倘若对数据直接分析,容易出现虚假回归现象,因此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ADF检验,如表1:

从表1可得出,各指标在其原序列中5%概率水平下都不显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各概率水平下都显著,所拒绝原假设条件,因此认为此时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检验分析金融发展与IR指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表2的迹检验法看出,有一个协整关系。对协整向量进行标准化如表3:

由表3得出协整方程:

VECM=IR-0.001819FIR-0.013509FS+0.073379FE(1)

从公式(1)可以看出,长期中,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产业比率产生正向影响,金融结的推动更大。而金融效率与产业比率的发展并未成同步,这结果与理论不相符,原因可能是金融效率的提高没有满足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层次和深度。

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ΔIR=-0.214533CEMt-1-0.175894IRt-1+0.000348FIRt-1-0.062185FSt-1+0.068628FEt-1+0.011426(2)

公式(2)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是负数,也契合反向修正机制的规定。VEC模型的均衡调整系数为-0.214533,表明短期内当系统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以-0.214533的力度将系统调节到均衡状态。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城镇化进程中金融结构的支持作用最为明显,就现状来看,2015年央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普惠性金融,呼市金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11年以来,呼市金融机构的贡献水平呈稳步上升的状态,说明该市的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说明该市投放于城镇化建设的贷款较合理,发挥了应有的功效;金融规模对产业比率产生正向作用,就现状来看,近年呼市的金融规模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2011年后更为显著。2015年该市的金融规模在3.5左右,说明呼市经济货币化水平处于较高的状态。

金融效率对产业比率产生反向作用。可能的原因:一是呼市的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效率上比较低,不能很好的将已有的存款转化为投资。二是呼市的金融效率明显超过了央行规定的警戒标准75%。就近况看,二元化特c是呼市的都会的特点,农村金融资源被二元金融结构配置,来支撑城市工业发展。金融效率的提升使城市金融效率增加,向农村输入的资金变少,对城镇化建设不利。

(二)对策

1.优化金融结构助力城镇化发展。呼市金融政策向城市倾斜,金融资源过度的投入城市发展,使农村和城镇地区获得的金融资源变少,导致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受到了限制。政府应集中更多城市资金输入到乡村城镇化发展中,均衡金融结构体系,实现金融资源在个人、部门、地区间的有效流通,更加公平有效分配金融资源。

2.扩大金融规模推动城镇化跨越。金融规模是推动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呼市农村和中小城镇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数量不足,使得金融机构的规模不能满足城镇化的需要,也无法帮助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企业融资、上市使其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呼市政府应实施更多优惠政策,培养企业利用金融体系获取资金扩大发展潜力。同时要鼓励群众扩大投资意识,提高股票、债券数量,使金融市场更具活力。

3.提升金融效率促进城镇化飞越。金融抑制是当前呼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呼市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其重要原因是金融抑制形成人口市民化过程当中融资工具的欠缺。所以,消除或降低金融抑制,提高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工具,真正解决好农村居民融入城市的资金困境问题,从而促进呼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Pradhan.Thenexusbetweenfinance,growthandpovertyinIndian:Thecointegrationandcausalityapproach[J].AsianSocialScience,2010,(6).

[2]郭璇.甘肃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持效应分析脚.兰州商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