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6篇)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15-03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落后和民族发展不平衡导致广西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和分布不均衡。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和《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等文件的有关要求,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实施本科层次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措施。
一、民族地区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需要
为了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和落实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到基层中小学任教,《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提出实行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在部属师范大学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往后逐步扩大,分步实施,鼓励和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相应地跟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在当今,上大学普遍要交纳学费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下,免费师范生培养总计上亿元的中央专项资金的投放,凸显了国家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政策导向。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江西等相对发达的地区相继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措施,而广西在这一块还没有取得任何的突破。广西地处西南边疆,远离部属师范大学,本地师范院校在空间距离上离农村比较近,具有服务于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优势。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是民族地区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需要。
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使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康、学会社交。幼儿园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素质教育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师范院校必须培养高素质的、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当前,素质教育还要求师资队伍有进行更新换代的必要,因为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在校老师多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的思想文化环境里、清贫的生活条件中成长起来的,相当多的老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表现的依赖性、自主性、开放性不适应,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的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师生之间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上的冲突,从而影响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何况,幼儿园和中小学生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启蒙阶段,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自己行动的楷模,是自己心灵的镜子,如果继续让这些习惯了应试教育的老师来实施素质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迫切需要与学生年龄更接近的优秀教师。
三、广西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地处西部民族集聚区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区内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悬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存在很多差异,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区域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农村和西部山区特别是一些条件艰苦的地区,幼儿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中小学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很多人不愿到农村和偏远山区任教。相反,农村少数优秀教师想方设法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中小学师资紧缺,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普遍较低,这样的师资现状根本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幼儿园和小学师资分布的不平衡状态更加突出。而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正是根据广西各县市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紧缺的现实需要,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招生来源,对口定向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做到县市区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就为县市区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所以,这种培养模式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培养公费师范生成长为农村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周围的教师不断的成长,可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稳定当地教师的队伍结构。
四、改变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紧缺、素质低劣现状的需要
广西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学期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农村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缺口很大。据统计,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24∶1,而广西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812018∶28922,即28.1∶1,广西农村地区超过这个比例,达到457412∶5296,即86.37∶1。2010年广西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1185337∶37329,即31.8∶1,农村地区超过这个比例,达到358154∶8922,即40.14∶1。如果按照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28.1∶1的比例来计算,广西农村幼儿园教师需要16278人,大约缺口11000人,这只是针对在园幼儿的统计数据,不包括大量有待入园的幼儿。如果把有待入园的幼儿统计进来,师生比缺口之大恐怕更加惊人。与初等教育规模相比,目前学前教育比重相对较小。广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更少,招生规模也不大,因此,师范院校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加大面向农村高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推动农村学期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从农村中小学师资来看,广西缺口也很大。据统计,2010年广西全区小学专任教师220183人,其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43432人,占总数的65.14%之多;中学专任教师160840人,其中,县镇和农村中学专任教师合计135240人,占总数的84.1%之多。由于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贫困地区农村的师资严重短缺,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短缺,这无疑给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带来沉重的打击;农村中小学供给和补充又极为困难,不少新分配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有的即使去了,也很快就走了。据统计,2008年广西农村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小学师生比超过了1∶20。其次,教师队伍出现老龄化结构性问题,断层现象严重。由于教师进口渠道前宽后窄,正规师范毕业生难以下到农村,新鲜血液补充不足;又由于财政编制人数有限,在老教师没有退休的前提下,年轻教师很难进入到教师行列中来;更因为农村教师生存压力巨大,待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导致骨干和年轻教师向城镇流动,以致农村呈现“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局面。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导致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死板、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这些又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再次,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素质较差。据《2011年广西教育年鉴》统计,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职称也较低。从农村幼儿园现有6593名专任教师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没有,本科毕业的有123人,占总数的1.87%;专科毕业的有1744人,占总数的26.45%;高中阶段毕业的有3929人,占总数的59.59%;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797人,占总数的12.09%。从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职称来看,中学高级的只有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06%;小学高级的有130人,占总数的1.97%;小学一级的有241人,占总数的3.66%;小学二级的有411人,占总数的6.23%;小学三级的有102人,占总数的1.55%;而未评职称的却有5705人,占总数的86.53%之多。从143432位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只有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016%;本科毕业的有14157人,占总数的9.87%;专科毕业的有82672人,占总数的57.64%;高中阶段毕业的有44882人,占总数的31.29%;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1698人,占总数的1.19%。从23425位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只有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11%;本科毕业的有13516人,占总数的57.70%;专科毕业的有9382人,占总数的40.05%;高中阶段毕业的有493人,占总数的2.1%;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9人,占总数的0.038%。这还包括相当部分工作后通过函授提高学历层次的部分教师。这些足以体现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之低和素质之差。如果跟东部省份相比,这种差距就更明显。
总之,作为民族落后地区,广西迫切需要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广西地方师范院校熟知本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熟悉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对本地区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本土化特征使广西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本地基础教育师资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优势,培养的毕业生更能够下到基层去,更能扎根在当地农村。地方师范院校从师范生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对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树立将来走上幼儿园或中小学教师第一线工作岗位的职业信念,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训练,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学生坚定自己长期从事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信心和决心。广西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范生去保障,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赖于高素质的师范生去推行,推行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措施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9年广西教育年鉴[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年广西教育年鉴[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2
200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将为西部12省穴区、市雪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村中小学配置59490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覆盖农村小学29229所、农村初中2350所,建设5016个卫星教学收视点,为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5省穴区雪建设200个农村中心学校计算机教室。
目前,“校校通”工程实施顺利,到2002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从165万台增加到584万台(每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校园网从3000个增加到2.6万个。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发展很快,一些地方不但普遍建起了校园网,而且建起了局域网和城域网。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信息化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普及程度很低。国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有53万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88%,在校生1.62亿,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最需要信息技术支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区域是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
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教育都有哪些模式?如何组织实施?
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目前有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
在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大都缺乏师资,特别是一些主要课程合格教师更为缺乏,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为中西部各地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配套教学光盘,以解决这些学校在一些课程上缺乏师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农村中小学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接收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卫星传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当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卫星教学收视点可以成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不间断培训的一个教师培训点。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校地协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20-03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多个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实施了系列教师教育的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师范生培养标准化、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广西作为后发展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院校而言,如何既能扩大高等教育受众数量,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也迫切需要高师院校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路径。
一、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师院校已意识到传统模式、理念和机制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并积极进行新的尝试,探索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能形成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之间联合培养教师的良性机制,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西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亟待破解。一是广西农村学校“一师一校”、“一师多科”等现象日益突出,优秀的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二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广西基础教育教师补充面临着诸如双语教师供给等特殊问题;三是广西基础教育不同学段教师补充问题存在差异性,如学前教育主要是数量不足、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科结构失衡、中学阶段主要是新课改教师(如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缺乏、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师型”师资短缺等。
(二)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不够。许多学校对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长,但仍局限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城区优质中小学接纳师范生实习的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质量。
(三)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渠道还不够通畅。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及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持续有效的合作培养机制和共建平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能有效对接,城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辐射到高师院校和农村学校。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缺乏开放式的实践平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直接、灵活的培训机制,原有的教师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四)教师协同培养的机制不够完善,多方联动、大中小衔接体系亟待健全。教师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教师培养所需资源无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高校必须通过提高资源外取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通过组织间协调开展非一体化下的分工协作来实现共赢。
面对新形势,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立足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按照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系统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并呈现出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职业高学历化和教师资格制度化等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开始转向以质量为标准的教师需求,更注重强调人才培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城乡联动、校地协同”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资源共享、互补、合作、融合等机制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学校“打破内外部边界,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分工、整合和一体化,进入和构建开放性网络,提高资源的易得性、流动性和利用效率的过程,有利于学校打破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持续分享外部协同创新成果,与合作者获得双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联动、协同”为核心理念,打通职前职后通道,建立“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和沟通,促进三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调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解决高师院校与城区中小学及农村学校多方协同培养和指导师范生的实践教学问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贯通的教学机制问题、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问题。
(一)目标。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移、城乡教育资源有机共享”的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发展新机制。
(二)路径。详见图1。
1.以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建立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推行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训练。
2.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建立城乡师资发展同步提升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实施“陶行知实验班”、“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等项目,培养卓越未来教师;依托“名师工程”、课题联合研究等项目,培育城区中小学教学名师;通过置换培训、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壮汉双语教师培养计划等,打造乡村教学能手。
3.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关键,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将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和农村学校三方引入一个循环的变革框架中,形成三方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和协同发展。
三、广西师范学院“校地协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传承创新以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师教育模式。广西师范学院秉承师范教育传统,坚守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师范生七项技能培训模式,到本世纪初的师范生“老三手”(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标准普通话)训练,再到推进以“新三手”(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教育科研强手)为基本内容的技能培养,围绕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2007年学校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成果运用于师范生顶岗实习教育活动中,在广西高校率先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试点,并很快在全区得到推广。2009年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无力为顶岗支教的师范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和城区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辐射到农村学校等问题,学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创新性地提出在民族地区实施“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新概念,实施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农村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改革方案,形成了“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教师教育模式。
(二)创建以“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具体如下:
1.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生以顶岗的方式顶替城区中小学因教师到农村参与顶岗支教而空缺的岗位。解决以往师范生直接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问题,使师范生在城区中小学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近年来,学校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支教人数年平均以60%的速度增长,参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得以在优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经历全职教师的全部教学工作环节,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2.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每年选派一部分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有效调动城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动,发挥了城区中小学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近5年来,先后有24所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将基础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在帮助和指导当地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对自身职业进行反思和规划发展的机会。
3.农村学校教师被置换到高师院校培训。农村学校每年选派学科紧缺教师“回炉”高师院校深造。置换培训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培训冲突的难题,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共有全区21个市县的206所乡镇中小学校教师参与了顶岗置换脱产培训。
(三)实施“卓越未来教师―城区教学名师―乡村教学能手”城乡师资培养模式的同步改革。具体如下:
1.启动“陶行知实验班”。学校先后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举办“陶行知实验班”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实验班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双实习”制。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20多位城区重点中小学校特级教师或八桂名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他们通过指导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参与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师范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推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持力量。
2.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学校与城区中小学合作,以名师培育为重点,实施名师培育项目和课题研究合作项目,先后承担钦州市名师培养工程、柳江县名校长培养工程、民族学校名校长培养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坊等项目,发挥名师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为在职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同时,通过“广西高中课程资源库”、“Moodle和博客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等课题联合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理论资源和基础学校实践资源的整合优势,针对性地开展制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攻关研究,加快成果的转化运用,提升理论水平,反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
3.实施“乡村教学能手培育工程”。学校以培养乡村教学能手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承担置换培训任务,先后探索了“二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五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二年制农村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等模式,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乡村教学能手”。
(四)建立“城乡联动、校地协同”运行平台。具体如下:
1.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高校为主导,协同城区优质学校,带动农村学校,联合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目前,学校先后与革命老区百色市、壮族聚居地崇左市等地市教育局及武鸣民族中学、马山合理村平安希望小学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协议,开展了“校区合作实践拓展基地”、“校区合作顶岗支教”、“校区合作教师培训”、“校区合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围墙,形成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搭建城乡远程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平台。以“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合作项目为依托,以视频技术、远程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起集多媒体教学、课程录播、教学直播、交互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议于一体的城乡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将高师院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目前,学校已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如教学在线观摩中心、基础教育情景实验室、移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室、远程见习多媒体教室等,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城区教师、农村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更直观、快捷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实时观摩基础学校课堂教学实景,开展教学见习、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观摩系统,开展远程培训,共享高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4
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学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
2.理解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育种的原理过程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这几种育种方法来指导生活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以后指导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过程、特点等比较。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应用这几种育种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夏天,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生答:西瓜
展示:资料一:
西瓜与其他作物一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植株长势旺、果实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整齐一致。
想一想:
现有稳定遗传的早熟(A)不抗病(R)的西瓜品种甲和晚熟(a)抗病(r)的西瓜品种乙,希望获得早熟抗病的优良品种。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最快的育种程序,并作相应的文字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学生活动: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写出合理的育种方案,展示交流并相互评价。
[教师归纳]与学生共同纠正遗传图解中存在的问题,并展示参考方案:
(一)杂交育种:
P早熟不抗病×晚熟抗病
AARRaarr
F1早熟不抗病AaRr
F2早熟不抗病晚熟不抗病早熟抗病晚熟抗病
AArr
Aarr
F3早熟抗病晚熟抗病
F4
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选优
原理:基因重组
(二)单倍体育种方案
[教师提问]:有没有其他的育种方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共同完成育种方案。
P早熟不抗病×晚熟抗病
AARRaarr
F1早熟不抗病
AaRr
配子ARAraRar
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ARAraRar
秋水仙素处理
纯合子AARRAArraaRRaarr
方法:杂交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筛选
原理:染色体畸变
[学生活动]讨论比较两种育种方式,谈谈各自的优缺点。
讲述:单倍体育种并不是要培育单倍体,只是以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获得可育的正常纯合体植株。当然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关键步骤就是获得单倍体,下面观看一段关于单倍体的动画。这段动画是普通六倍体小麦叫小六和单倍体小麦叫小单之间的一段对话,请同学们仔细看对白。
观看动画后教师提问:
1、小单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妈妈,是爸爸生的?它是怎么来的?
2、小单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最后选中的是小单?
生答:略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小结单倍体育种
展示:资料二:
自古以来西瓜都是有种子的。在炎热的夏季,当人们大嚼味甜的西瓜以消暑解渴之际,却不得不频频地吐出西瓜子,实有厌烦之感,真是美中不足。因此,人们早就渴望获得无子西瓜,这种奇想能够实现吗?这种方法是?
生答:多倍体育种
(三)多倍体育种方案
展示: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和野生状态下的草莓图片并播放自然界多倍体视频
提问:多倍体有哪些特点?
生答:1.多倍体的细胞通常比二倍体的细胞大,细胞内有机物对含量高、抗逆性强。
2.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讲述:总的来看多倍体优点比较明显,因此人们常常利用人工方法诱导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叫做多倍体育种。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
讲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科学家利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不少的植物新品种,比较典型有日本科学家首先培育成功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和我国科学家培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展示:资料三:
品种1:西瓜表皮呈现金黄色,瓜肉清甜脆嫩,含糖量比一般青皮西瓜高两倍多,亩产4000公斤。
品种2:西瓜病虫害少,收获期提前7天,每亩比原来增产20%,瓜瓤口感好,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
讲述:这两个西瓜品种的种子都有幸搭载了神舟六号飞船遨游过太空,所以它们是育种专家通过什么方法培育出来的?
生答:诱变育种
(四)诱变育种方案
讲述: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发生变异,并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过程。诱变育种常用做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种子让它们搭载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在太空强辐射、微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异,返回到地面种植,然后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这种诱变育种又称为太空育种,培育出生物又称为太空生物。
图片展示:太空黄瓜:黄瓜1根达1米多长;巨人南瓜:“神舟”五号搭载育成的巨人南瓜最重的可达70多公斤,具有较高的观赏、食用、保健价值;甘肃种植的太空蔬菜
[讨论]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实例分析]诱变育种的应用
①植物育种方面:如太空育种
②微生物育种方面:高产青霉素菌株的获得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应用。
展示:资料四:
西瓜感染了病毒后,就会出现病毒病。叶色黄绿斑驳,叶面凹凸不平,果实发育不良或形成畸形果。发病较轻时,形成的果实较小。发病严重时可造成田块绝收的现象。
提问:目前市场上还缺乏对病毒病有特效的药物,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生答:转基因技术
(五)转基因技术方案
讲述: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某种生物的基因(外源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新性状的技术。
转基因抗虫棉花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
如何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花?
提示:转入苏云金杆菌的一个抗虫基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转基因技术的过程。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转基因技术的过程:获取目的(外源)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外源基因的增殖与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转基因生物
展示图片并介绍其他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鱼、超级小鼠、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转基因牛
学生活动:说出下列生物的育种方式?(图片展示:矮杆抗病的水稻、三倍体无籽西瓜、神奇的“太空椒”、抗虫棉。
小结:请列表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及实例。生物育种的方式有很多种,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育种方式。
四、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出售的几个西瓜品种以及西瓜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又指导生活,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反思
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知识点的合理层递改善了多个细节,使小案例引入----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知识点小结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5
一、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SWOT分析
1.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优势(Strength)
(1)形成“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西部高校大多数属于地方院校。2008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西部有331所,仅占全国总数的21.32%;其中西部地方高校有310所,占西部高校总数的93.66%[1]。可见,西部高校数量少、地方高校比例高是西部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同时,西部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西部高校只有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西部很多高校经过了“贪大求全”、“盲目追求层次”等弯路以后,已经意识到必须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才能真正实现为地方服务。目前西部高校大多已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这是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头活水。
(2)培养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西部高校与当地政府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着高校,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共识。因此,西部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时,针对当地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状况,准确地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进行学科布局,使学科建设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结构突出地方区域经济需要,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地方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3)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都在西部,46个少数民族的世居地在西部,占全部少数民族个数的83.64%,西部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1.46%(2000年)。西部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它不仅承担着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同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西部高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滋生的沃土。
2.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劣势(Weakness)
(1)办学经费投入不足。西部高校93.7%属于地方高校,它们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国家支持的经费相对较少。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很少。2007年,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7585.17亿元,占全国的16.90%,人口比例为全国的28.69%。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教育消费水平都远远低于东部、中部省份。全国人均GDP前10名的省份中,东部占了9个省份,而人均GDP全国后10名省份中,西部占了8个。上海市以人均GDP55307元位居全国第一,而贵州的人均GDP仅为4215元落于全国最后,两者相差13.12倍。
(2)师资力量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西部高校的专任教师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都很低。2007年,西部普通高校的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比例分别为36.32%、34.99%、21.93%、6.76%,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比例比全国分别高2.27个和0.58个百分点,高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比例比全国分别低2.53个和0.31个百分点。从2007年西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情况也反映出其师资层次太低的情况。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研究生比例中,西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9个百分点,其中,陕西(37.33%)和重庆(34.74%)比全国(34.29%)高,四川(34.00%)接近于全国,其余9个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数。而西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专科及以下比例,(11.29%)和青海(13.74%)分别高于全国(3.65%)3.09倍和3.76倍。
(3)办学层次较低。西部高校的硕士点、博士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的分布上,都远远落后于东部、中部省份的高校。2001年,全国高校907个重点学科中,东部627个,占69.13%;中部166个,占18.30%;西部114个,占12.57%。同年,全国高校598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中,东部391个,占65.38%;中部116个,占19.40%;西部91个,占15.22%。同样,在全国127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837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中,东部占有757个和4054个,分别占到了全国的59.37%和48.39%;中部有310个和2321个,分别占24.31%和27.71%;西部有208个和2002个,分别占16.31%和23.90%[2](P.16)。
3.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
(1)西部大开发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中西部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差距,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也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其中涉及高等教育:“加强西部高等学校建设力度,促进高等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施‘西部高校校园网计划’”、“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和“把西部教育摆在‘十五’教育规划的重要位置”等五项[2](P.3)。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随后又推出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内地高校对口支援高校”等对口支援专门项目。2001年至2010年,受援高校由13所增加到36所,覆盖全部西部地区,支援高校由13所增加到62所。这些政策使西部受援高校借助名校带动策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2)追求卓越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为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自1994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对一批省、部属重点大学实施财政拨款等倾斜政策,这就为一些西部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如新疆大学抢抓历史机遇,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先后成为“211工程”二期、三期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这些高校借助“211工程”、“985工程”不仅为学校争取了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扩大了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使学校在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
(3)高校合并成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20世纪90年代末,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方针下,全国掀起了高校合并的浪潮。1990年1月西安联合大学掀开了西部高校合并的序幕,截止到2008年,西部共有257所高校参与了高校合并,重新组建了99所高校。1990~2008年西部高校合并分布情况为:内蒙古(8)、广西(6)、重庆(14)、四川(16)、贵州(11)、云南(13)、(1)、陕西(14)、甘肃(6)、青海(3)、宁夏(3)、新疆(5)[3]。经过大规模的合并与调整后,西部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数量、教学科研经费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4.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
(1)扩招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西部高校面临更大的竞争。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10万人,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继续攀升,总量已达到630多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城市和地区已发生巨大变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流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毕业生向西部流动,就业层次、区域的逐级下移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大趋势。很显然,西部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将面对更加残酷的就业竞争。
(2)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使西部高校面临更大的发展危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张,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生在校人数迅速增加。然而,在规模快速增长过程中,教师数量、教学基础设施短缺和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由此,西部高校在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寻求高校内部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便成为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对西部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提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而西部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西部高校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才培养也要遵循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规律。因为大学中的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居,这种变动不居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等[4]。因此,西部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规律,这是对西部高校的严峻挑战。
二、基于SWOT分析的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战略
1.S-O战略: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为西部高校在获取更多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对口援助等方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西部高校必须在政策机遇面前具有敏锐眼光,要有机遇意识,才能抢抓机遇、拥有机遇、用好机遇。如石河子大学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了合并高校、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与兵团共建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对口支援、“211工程”建设等六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使石河子大学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声誉大幅提升。
同时,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是西部高校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西部高校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凝聚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如荒漠化治理与防护、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生态保护、石油化工、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等与西部地域特点、环境资源、文化特点密切相关。因此,西部高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都应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研究,才能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
2.S-T战略:利用优势削弱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挑战
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下,西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在中部地区毕业生就业趋向逐渐西移的情况下,西部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因而,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构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接受挑战。西部高校还要紧密结合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根据人才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和综合地考察,改变盲目模仿和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状况。与此同时,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还要遵循教育内部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合理把握教育在培养人才上所具有的适度超前以及人才培养周期长和显效迟的特点,适度超前地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3.W-O战略:利用外部机遇,改进内部劣势
西部高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在经济领域投资引导政策的支持力度,因为有效的投资引导政策,不仅可以使西部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教育领域提供借鉴和指导。因此,西部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经济领域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及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投资西部高等教育,以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西部高校也应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通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获得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形成高校与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关系,促进高校的发展。如2008年3月,新疆启动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新疆财政3年内将投入6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紧缺人才专业基本条件建设,优先扶持发展采煤技术、矿山机电、种子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16个紧缺人才专业,涉及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四大方面。新疆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抓住机遇,分别获得了2800万元和2200万元的建设资金扶持[5]。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6
一、西部开发为西部人才提供了创新工作的机遇
实践造就人才,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人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培育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的成长壮大,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进一步突显,为西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一)西部开发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迅速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成熟的市场主体,就不会有成熟的人才市场,也不会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开发。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成长了起来,为西部人才的大量涌现和人才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
西部大开发伊始,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投入的重点。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自治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改善了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到2004年底,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46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840.6亿元,初步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即,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天然气、氯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铝、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乳、肉、绒、粮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稀土、生物制药、信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实过程中,蒙牛、伊利、包钢等一大批地方企业迅速成长,大唐、神华、新希望、石药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外大型特大型企业进入,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西部开发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突显
市场经济主体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人才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人才的聚集、培养与合理配置,是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主体的成长为人才资源进一步聚集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没有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人才也就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没有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和培养与合理配置,市场主体的成长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市场主体的用人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给西部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年中,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在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沙化扩展面积、草原生态得到初步恢复和水土流失趋势减弱的同时,也吸引和聚集了大批进行生态研究和治理的专门人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也聚集了大批的规划、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方面的优秀专门人才。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众多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随着产业提升和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使相关的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些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企业、企业集团以事业、以感情、以待遇吸引人才,创新了西部人才开发机制,构筑起聚集、使用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平台。
二、西部开发与西部人才制约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没有广大西部人才的努力奋斗,西部开发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成就。但是,由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全国乃至全球对这类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这场争夺战中西部地区从来就处于劣势地位,而这种劣势地位不是短时期内所能从根本上扭转的。再加上西部自身政策和体制方面的缺陷,使西部发展的人才制约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一)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主体短缺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人才资源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人才资源开发主体发育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的进程。一是适应西部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义务教育仍然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教学手段落后;职业教育落后,还没有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二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还没有发育成熟,造成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缺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环节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力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与人才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人力资源开发依赖政府,培训资源难以整合;人才培训、人才评价、人才信息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建立,阻碍了人才在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流动。四是人居生活条件较差,生活质量较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一些远离城市的开发区、企业和一些新建设的开发区,缺乏较好的生活条件,让优秀的人才难以安心工作和生活。五是创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埋没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鼓励创业、激励创新的人才工作机制与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人才的能力、业绩、报酬三者不相称。这些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金融、保险、商贸、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不足,懂经营、会管理、敢于并善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取胜的企业家人才十分匮乏。
(二)用人主体人才资源开发受到成本过高的约束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有限,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不配套,已有的人才资源开发机构和设施不能适应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用人主体就不得不利用内地和东部地区甚至国外机构和设施,导致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本过高,影响了他们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本约束成了制约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引进成本高。高级管理人才是在市场的长期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西部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缓慢,造就出的高级管理人才十分有限,而且部分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又流向发达地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不得不以比内地更高的薪酬从内地引进,还要支付住房、福利等其他方面的成本,使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成本过高,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二是人才培训的成本高。人才培训成本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等现代新兴行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部地区的人才培训市场化程度低,现有的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低、效果差,很多培训项目还是空白。面对这种状况,用人主体只能花高价把员工送到区外培训,企业增加了培训成本的同时,由于区内培训的需求降低,也使我们自己的培训机构和设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三是人才配置的成本高。西部企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是高度稀缺资源,而且流动性大,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西部地区猎头公司不发育,必须依靠发达地区的公司猎头,而且价格昂贵,使人才配置的成本相对较高。四是人才环境建设成本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历史欠帐多。为了还清历史欠帐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就必须支付更多的人才环境建设成本,使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成本大大提高。
三、西部开发的人才投入和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直接投入是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从**的实际情况看,把这一思路切实坚持并落到实处,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建设的重点
各级政府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使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同地区重大战略部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是思想要重视。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创业环境。二是发展要统筹。要把人才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用发展来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同时,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规划发展的同时规划人才,在建设项目的同时建设人文环境,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注重吸引人才。三是机制要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市场法制化,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把城市建设作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城市品位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才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使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相当严重。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步伐,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和社区服务水平,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好转,为人才留在西部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减少由于自然环境差对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和吸引人才的负面效应,增强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对人才的吸引力。要引导各方面对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灿烂的特色文化、风格各异神奇独特的民族习俗,人文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是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利条件。希望国家不仅把城市供排水作为支持西部的重点,还应把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净化、美化,城市的公益文化设施和经济使用住宅建设等作为支持的重要内容。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为优秀人才在西部贡献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环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从各级人才市场上得到,但是西部地区的发展除了要依靠部分高级专门人才外,还要靠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靠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多样的技能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大量的人才要靠西部自己来培养和造就,要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改善投入结构,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和推动社会投入。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植性投入。要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在掌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扶植、培育一批专业设置合理、市场就业前景好、教学质量高、能够提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要调整义务教育的投资方向。长期以来,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主要以房舍、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为主,软件方面的投入相对被忽视。要加大对师资培训、素质教育以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软件方面的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保障义务教育运转经费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加大对人才培训、人才市场主体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