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
语文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语文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篇2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二: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学生:自学,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教学,整体把握教材。依据探究快速阅读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4、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a、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获胜,而在赤壁之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失败呢?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对你学习有何启发?
b、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能在举出1-2个类似道理的事例吗?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例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三国中的每一个国家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胜负如何?下节课我们回来继续关注三国的走向
拓展延伸1、大陆和中国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现在在中国台湾像之流要搞,说中国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反思完善
达标测评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选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1、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2、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教后反思
语文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篇3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策略选择: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语文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
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自主学习(或预习)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
三、三国鼎立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2刘备成都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国名经济发展
魏国
蜀国
吴国
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形成是220年曹丕建魏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是222年孙权建吴
拓展提升成语典故与人物
1、人物连线
曹操诸葛亮
刘备许攸
孙权周瑜
2、东汉末—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空城计等等
课后小结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以上是语文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语文三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到局部**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为下一课学习**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