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例(3篇)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度假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区域概况
规划区所在的全椒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规划区现状用地以原生态为主,村庄分布稀疏,生态环境良好,森林和水体景观优美;人文历史、动植物资源丰富,周边环境旅游资源丰富。
2规划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2.1影响因子分析
本项目研究选取与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保护和森林覆盖率等要素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中采用3级5分评定指数:5分为高度敏感,3分为中度敏感,1分为低度敏感。
图1单因子敏感性分析图
2.1.1高程
不同高程的地区可承受开发的强度不同:分值为5分的高度敏感区,是指海拔高度范围为150―200的区域,多为山地区域,开发后环境很难加以恢复,且会给周边低海拔地区造成影响;分值为3分的中度敏感区,是指海拔高度范围为100―150的区域,一般为山地向河谷过渡地区,地形较缓;分值为1分的低度敏感区,是指海拔高度小于100的低海拔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则相对较弱。
2.1.2坡度
地形坡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开发的适宜性。坡度较大的地区开发建设会造成水土流失、山地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植被不易恢复。根据国家建设用地竖向标准,坡度大于25%的地区不适宜进行开发,分值为5,通常作为森林保育用地或景观用地;坡度介于10%-25%的中度敏感区,分值为3,为二类建设用地,具有一定坡度,不宜密集开发;坡度小于10%的低敏感区,分值为1,为一类建设用地,地形平坦,适宜于开发建设。
2.1.3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拥有不同的生态价值,对区域开发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自然特性很强的土地,如森林、水域等,一般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开发后造成整体环境损失较大,应加以保护。分值为5的高度敏感区是指公益林和水域,具有高度观赏、游览价值,是区域内的主要特色资源;分值为3的中度敏感区是指林地、道路、耕地、园地等区域,与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分值为1的低度敏感区是指村庄、其它未利用地等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同时有些区域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能够用于开发。
2.1.4水资源
水资源是规划区域内的特色资源。规划区域内大面积集中的湖面和零星的水系,构成整个区域景观的骨架,在开发过程中需确保区域内水质不被污染,保护好水体的景观、生态效应。分值为5的高度敏感区是指王洼水库、兴集水库等水源水质保护核心区域;分值为3的中度敏感区是指王洼水库、兴集水库周边30米,其他小型水库、主要河沟周边30米水源保护缓冲区;分值为1的低度敏感区是指缓冲区地区,开发对水资源环境影响较小。
2.1.5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应保护森林植被资源,维护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效应。分值为5的高度敏感区是指公益林,适宜建设成为森林公园,观赏、游览动物栖息地或林场;分值为3的中度敏感区是指一般林地,适宜于低密度开发,保持农田景观,建设独立别墅,公园等;分值为1的低度敏感区是指其他区域,适宜于小城镇开发,商业区,低密度住宅等。
2.2综合生态敏感度分析
区域的综合生态敏感度由各项环境要素加权分析得出,本次的各要素的权重分别为海拔高度15%,坡度25%,土地利用15%,水资源20%,森林覆盖率25%。从区域生态敏感度分区可见具有较大开发潜力而不会过多影响生态环境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基地东部,而具有高度环境敏感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基地西北部山林库区。
图2综合敏感性分析图
表1综合敏感度评价表
3规划区策略
3.1发展策略
对应规划区敏感性分析与评价,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规划区提出合理的开发和保护策略,为规划区打造“农业生态科技旅游度假风景区”的形象定位。
对应的形象特色:以滁来全泛生态旅游区为依托,打造全椒精品生态旅游度假风景区,以“现代科技农业、儒林文化传播、原生态山林湖泊”三大王牌卖点为特色,创新提炼“产业、文化、生态”均衡发展的景区综合价值发展模式,将规划区建设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科技农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技旅游度假风景区,成为滁来全区域生态文明、民生发展的区域发展典范。
图3总平面布局图图4功能分区平面图
3.2规划布局
规划区共分为五大功能景区:湖泊山林娱乐区、滨湖度假游览区、山林生态观赏区、科技农业园艺区、休疗康体宜居区。
根据规划区的综合敏感性分析评价,将高密度开发建设的区域集中规划区东部,形成科技农业园艺区、休疗康体宜居区两大以动为主的活动功能区。科技农业园艺区是一个包括现代农庄、花卉温室、田园阡陌、花果幽境、香草花田、桃源人家等农家乐、现代科技农业观光景点于一身的现代科技农业活动功能区。休疗康体宜居区是一个包括温泉度假、露天汤池、山地别墅、儒林风情会所、民俗水街、企业家俱乐部等景点的多功能复合型休闲娱乐开发建设区。
而规划区西部则是以低密度生态观光型开发为主的区域,包括湖泊山林娱乐区、滨湖度假游览区、山林生态观赏区等三个以静为主的游赏功能区。湖泊山林娱乐区是一个包括滨湖乐岛、百鸟丽岛、倒心会馆、山顶花园、野营天地、汽车旅馆、生态花桥等景点的山水休闲游赏区。滨湖度假游览区是一个包括牧龙山庄、观琼苑、流水别邺、湖滨揽胜、绿岛桥趣、临湖听水等景点的多功能低密度休闲娱乐开发建设区。山林生态观赏区是一个包括飞琼阁、清水溪谷、栾谷玉声、竹林幽径、溶洞仙境、森林氧吧等景点的纯生态游赏风景区。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62-02
近十几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突飞猛进,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日显重要,而且在许多省、市、县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支相产业和新的经济增民点。作为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吸引物,是旅游供给的重要内容。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景区建设日益提到的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议程。在各种类型的景区中,乡村地区自然生态景区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资源之一,也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最持久的资源。
一、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发端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旅游发展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矛盾。为了解决旅游设施用地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发展,旅游用地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与研究。目前有关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的文献为1988年,截止2007年,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涉及到旅游用地相关问题的论文达50余篇,硕士论文占绝大部分,博士论文不到10篇,充分反映了我国尚未对旅游与土地利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已发表的所以相关硕博论文和期刊可以看出,我国对旅游用地的研究起步较晚。就研究案例来看,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的用地研究方面,所占比例达50%以上,其他类型的旅游用地研究较少。就研究内容来说,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方面,所占比例为30%左右,其他内容较少。而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度假区的研究、旅游用地管理和持续利用、景观房地产、旅游与地价的关系、旅游用地的分区和结构,引景空间的研究、复垦与旅游。等方面。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左冰、梁栋栋、陆林、吴必虎、李江敏、席娅、张凤英等人的研究论文。
左冰(2004)《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研究》,该文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形态及其价值变化剖析了旅游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基础和旅游需求类型,总结了旅游用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梁栋栋、陆林《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土地利用》、《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等,主要从旅游用地的特点、原则、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的变化,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必虎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动力机制研究》、《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诸文,主要从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李江敏、张立明(2005)在《基于环城游憩带建设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一文中则分析了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城郊土地发展利用现状,指出了城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就环城游憩带建设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以实现环城游憩带建设与城郊土地利用两者良性互动为目的,提出了新的发展背景下城郊土地永续利用的途径。
二、国外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关系问题的研究,国外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0年,美国学者麦克默里(McMurry)在《美国地理学者联合会年刊》(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上发表了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首次讨论了土地利用与消遣娱乐的关系,明确指出旅游业是一种独特的、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从此,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土地利用问题成为地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克罗森等人(Clowsonetal,1960)研究了户外娱乐休闲活动的分类方式,根据人们出游距离与休闲需求类型,确立了一种简单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后来,Hammes(1994)研究了旅游度假村的开发与土地市场的关系,明确指出,随着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当地的土地市场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变化,土地级差地租的空间格局也随之变化。WesleyS.RoehlandDanielR.Fesenmaier通过对美国旅游地土地利用改变与旅游地的居民态度进行研究,发现旅游地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消极的。Fache(1995)将北欧的度假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根据设计思想不同,将度假村的空间模式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土地多样利用国际研究组”(ISGMUL,TheinternationalstudyGrouponMultipleUseofland)的研究者们则描述了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D.Pearce(2001)从旅游交通的角度对旅游电车轨道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Fossen&Lafferty(2001)以夏威夷与昆士兰作为对比案例来探讨不同的土地管制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所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果。Mccarthy(2004)在探讨马耳他的历史港口城市的旅游导向的滨水区开发时,发现历史港口城市新的旅游导向的土地利用形式的出现带来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变化。YalcinKuvan(2005)以土耳其Antalya-Belek作为案例调查以旅游为目的森林的使用情况。发现林地的使用与转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发展在自然资源上的消极环境影响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变化,土耳其迅速出现的大众旅游,在没有考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被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与支持,由此造成了森林区域的严重环境问题。
三、总结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英国;管理体系;风景名胜区
1英国国家公园基本情况概述
英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并且拥有悠久的人类聚居历史,因此其国土范围内几乎没有完全的荒野地区,大部分景观都有着难以磨灭的人类印记。长期的居住、农耕和工业等人类活动不但给英国带来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区域,还使大部分英国人与其乡村区域始终维系着难以割断的情感联系。
19世纪早期英国田园诗歌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对乡村风光的向往,由于乡村土地私有,其后为使社会公众获得进入乡村的权利,很多非政府组织成立并与土地所有者进行权利抗争。1949年英国正式通过了《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NationalParksandAccesstotheCountrysideAct)》,确立了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国家保护地体系,并于1951年指定了第一批国家公园。截至目前,英国已经拥有15处国家公园,涵盖了其最美丽的山地、草甸、高沼地、森林和湿地区域,其中英格兰有10个,威尔士有3个,苏格兰有2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7%,其中占英格兰国土面积的9.3%,威尔士国土面积的19.9%,苏格兰国土面积的7.2%。每个国家公园均设有独立的公园管理局(NationalParkAuthority,NPA)。大部分国家公园土地为私有,土地所有者为当地农户或国家信托(NationalTrust)等机构,以及住在村庄与城镇的数千居民。公园管理局有时也拥有部分土地,但多数情况则是管理局与国家公园内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共同合作保护当地景观。
2管理体系介绍
由于国家公园内仍延续原有的农耕畜牧业,同时其土地大部分是私人所有,所以英国的国家公园具有生产性和私有性,这与国家公园应当具有的自然性与公共性2个属性存在冲突。生产性与自然性、私有性与公共性这2组矛盾是英国国家公园管理始终面临的特有状况和现实问题。为此,国家公园的管理并非简单将土地收归国有,而是采取更温和的方式,在体系设置上也较复杂和灵活。
3管理体系评述
总体来说,英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温和而复杂,这种特征有几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可以在现有的政策和法令框架下生长,公众接受度较高;其次,可以在国家监督的前提下将保护国家公园的责任完全下放给居住在公园和使用乡村地区的人;最后,管理体系相对灵活,在不对法律做出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可以较容易地改变控制或者奖励措施的强度,同时还为在不同的成员国采纳不同的方法提供可能性:因此,可以有效缓解英国国家公园面临的2个矛盾,即自然性与生产性、公共性与私有性。
4对中国风景区管理的启示
中国的风景区与英国的国家公园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地所有制度、法律和规划体制、居民和游客规模、人文因素在风景资源形成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等方面。然而2类保护地也存在相似之处。中国大多数风景区面积也在上百或者上千平方千米;目标同样包含资源保护与游憩欣赏;大多风景区的价值包含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风景区内除了包含风景资源,还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