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建议范例(3篇)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范文
会上,作为2016年B20主席,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代表工商界向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提出倡议,强调工商界将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倡议在随后的《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声明》(以下简称《声明》)中得到回应。
科技创新:工商界的力量
“企业创新论坛是落实G20杭州峰会成果的一项具体行动,为工商界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平台。”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在致辞中指出,他肯定了工商界在创新增长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工商界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他强调,政府需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工商业界融入全球化、开放创新中的良好环境氛围。“中国将坚持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工商业界融入全球化、开放创新中的良好环境氛围。”王志刚说。
“工商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实践者。”姜增伟在会上指出,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的主办单位,积极支持G20关于创新经济增长的倡议,并组织全球工商界撰写了《2016年B20政策建议报告》,得到G20领导人的积极肯定。工商界在这份《报告》中专门提出了实施“G20智慧(SMART)创新倡议”,并将其确定为G20/B20公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呼吁政府和工商界共同携手落实。
B20提出的“G20智慧创新倡议”旨在建立一个供政府、私营部门、院校和研究机构共享资源、知识和成果的开放型网络,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倡议还提出了五项具体措施,包括推动G20各成员之间的文化与教育交流,为G20内部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提供多边长期签证和快速通关待遇,发展G20基金推动技术创新,打造G20优势技术分享网络,以及设立G20“大脑平台”。“上述措施中,有一部分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只需要G20各国政府和工商界人士立即行动起来,就能收到效果。”姜增伟说。
作为2016年B20主席,姜增伟代表工商界向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定期举办G20企业创新论坛,建立政商沟通渠道;二是尽快实施青年创新创业伙伴计划,扶植青年创新能力增长;三是推动成立G20智慧创新基金,扶植创新产业发展。“资金是创新创业最重要的资源,工商界也愿意在这方面发挥自身作用。在现阶段,我们呼吁有条件的国家先行先试,积极鼓励工商界在本国设立G20智慧创新基金,用于支持本国涉及G20的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并逐步推广。”姜增伟说。
会议间隙,中国国际商会合作发展部副部长孙晓接受了《中国对外贸易》采访,对姜增伟代表工商界所提三点倡议作出解读,他说,科技创新现在已经成为G20优先议题,工商界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需要一个与政府主管部门定期沟通交流的渠道。“企业创新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应该机制化举办,并定期向G20创新工作组提交相关政策建议。”另外,他认为,在任何地方,青年人都是创新创业领域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有激情,有想法,但恰恰也最缺少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在全社会的发展。因此呼吁政府和工商界携起手来,为青年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办公场地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为他们也为我们赢取一个美好的未来。
“工商界有意愿积极参与创业基金的建设。”孙晓说,基金将为中国创业企业到G20国家实施创业和国外创业企业到中国实施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据了解,今年9月在B20峰会上的《2016年B20政策建议报告》共提出20项重要政策建议,其中首次提出的实施“G20智慧创新倡议”、建立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等建议受到广泛关注。
倡议得到回应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范文篇2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本文介绍了该方案的制定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对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近期应围绕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文章认为,建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国内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客观要求。文章提出,在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时关键要把握好四个原则:①勇于突破GDP导向的传统发展思维,真正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地方发展;②从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通过制度、科技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③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④主动分享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文章最后提出,面向未来,建设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做好四个衔接:①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衔接,形成互为支撑的布局体系;②加强与“绿色技术银行”工作的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落地生根;③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④加强与各领域改革工作的衔接,形成综合创新示范的局面。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F00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4-0001-05doi:10.12062/cpre.20170312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发[2016]69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1],中国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基础,建设一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内外机构迅速向科技部了解有关情况并希望开展合作,许多地方政府踊跃申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焦点性行动。笔者全程参与了《方案》起草工作,在此分享一些认识和体会,以期能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及各地的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1《方案》的制定过程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转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设定了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17大领域共16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s)[2],这是联合国继制定《21世纪议程》、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在发展领域确定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行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许多国际组织、国家、非政府组织等纷纷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行动计划,如二十国集团在2016年杭州峰会上通过了“落实2030年可持m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等。
中国非常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后,外交部牵头,组织多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落实举措。在此过程中,科技部提出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基础,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率先开展落实工作,以积累经验,并建议将这些地区命名为“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一提议得到了外交部的认可并纳入了报请中央批准的一揽子落实举措中,这一揽子举措也即后来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3]。
2016年3月,中国召开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联席会,明确由科技部牵头研究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方案。科技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专门团队,笔者参与了这一团队并担任具体的执笔人。团队先后赴浙江、江苏、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十多次实验区片区会和专家研讨会,征求了外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的意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方案》。《方案》的制定历时8个月,累计修改50多稿,充分考虑了各部门、各地区的主要建议和诉求。
2出台《方案》的重要意义
在向外交部建议设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时,最初的设想是在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直接遴选,在我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时公布创新示范区名单。但是,随着《方案》起草工作的深入,整个团队日渐感觉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全局性重要影响。《方案》最终以国务院名义,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笔者理解来讲,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国际社会从加强全球金融治理、贸易治理、资金筹措、技术转移、伙伴关系等多个角度为可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但实践证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创新。近年来,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大国均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强创新布局,并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把加强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执行手段,并围绕实现SDGs着手建立全球技术促进机制。2016年联合国召开首届科学、技术与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利益攸关方论坛,与会各国一致认同应将科学、技术和创新贯穿到所有的SDGs。会议还提出,科学、技术和创新应使所有人受益,应在国家和全球一级制定科学、技术和创新行动计划和技术路线图,以支持实现各项SDGs[4]。
2.2是解决国内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创新布局,在农业增产、工业转型、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疾病防治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在许多涉及基本民生的领域推进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与创新措施,有力支撑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总体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5]。但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并不平衡,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唯一没有实现的千年发展目标,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贫富两级分化风险加剧等。创新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在三大支柱的协调发展方面,以技术推广应用和制度改革创新为抓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则明显较好。在多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创新示范区,有助于找到破解当前可持续发展主要矛盾的答案,从而为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3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客观要求
中国一直致力于做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早在1996年就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等措施,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被誉为推动《21世纪议程》实施的旗舰[6]。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不断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全球赢得了广泛赞誉。国际社会在高度评价过去20多年来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对中国引领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寄予了很高期望。主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方案》的主要内容解析
3.1关于基本原则
《方案》提出了“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四个基本原则。对于创新理念,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勇于突破GDP导向的传统发展思维,真正以可持续的理念推动地方发展,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中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整整20年,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但地方与中央的步调并不一致。多年来,GDP导向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而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则重视不够,这也是中国未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等问题的根源。
对于问题导向,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从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开展创新示范,选择的问题应对于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来讲具有普遍性。对于瓶颈问题,通过制度改革、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措施,找到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中国在总体上解决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方案》中在这一段落使用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先进适用技术路线,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这里所提到的“技术路线”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科技解决路线,也包括政策、管理等改革与创新路线。
对于多元参与,是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等措施,发挥好指挥棒和引路人的角色,促进政府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各种创新要素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如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领域,实现三大支柱的平衡和协调。另外,国际发展实践表明,在弥合贫富差距、帮扶弱势群体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和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公益慈善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把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做为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_放共享,是要以全球视野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向国际社会分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开放共享原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一个特色,也是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其他部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区别所在。
3.2关于主要目标
《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使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升”。对于数量的问题,是本着宁缺毋滥、探索中前行的原则确定的,目的是确保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地方真正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代表性。同时,考虑到这项工作涉及内政外交多个方面,不宜一哄而上。从笔者个人认识来看,创建工作会先慢后快,最终数量应控制在20―30个左右,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能覆盖中国主要发展类型地区、主要可持续发展问题。
另外,《方案》之所以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是基于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这一基本判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不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支撑,社会事业中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激发社会发展领域创新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7]。各地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迥异,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区情进行科学谋划和布局,使创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领域协同发力。
3.3关于主要任务
《方案》确立了四项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个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提出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重点领域,结合当地现实需求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同一蓝图、同一目标。对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有两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首先是如何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问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从全球角度设定的议程,许多SDGs对中国来讲并不适用且可操作性不强[8]。在规划制定时,要更多地借鉴承载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发展理念而不是死搬硬套给出的目标,要把当地的发展实际作为制定规划的首要考虑。另一个是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问题。可持续发展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非常类似。在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写时,应根据《方案》的要求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制定本地区面向2030年的发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五年期规划,主要解决近期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制定时应参照可持续发展规划所设定的发展定位,并把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相应的内容作为重要任务。
第二个是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方案》列出了重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健康养老、精准扶贫、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个问题,提出围绕这些问题加强技术筛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核心是要找准问题,通过对瓶颈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所列的问题中没有提及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而不是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且中国在这些方面已有相应的改革方案,故在《方案》拟定过程中没有列出这些问题,这并不等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不重视这些问题。
第三个是关于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方案》提出围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力度,建设惠民科技孵化中心与技术转移中心等。对于这一建设任务,笔者认为核心目的是使创新驱动发展的布局体系更为完善,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由“双轮驱动”完善为“双轮动、双高地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了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9],并提出了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建设。但是,这些创新引领高地的共同特点是依靠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但在促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则存在缺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就是要弥补这一缺陷,通过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激发和促进健康、环保等领域创新活力及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引领高地,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协同发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第四个是分享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经验。《方案》提出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基础上,积极向国内同类地区推广实践经验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搭建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笔者认为可考虑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创新(国际)论坛”。该论坛要高起点、全球视野,本着先举办全国性论坛,条件成熟后升级为国际性论坛的原则筹办,争取建成中国参与乃至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治理的重要平台。可借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等经验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永久会址,论坛通过汇聚国际组织、政府、商界、学界、媒体、民间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商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大计,共享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共促可持续发展领域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为全球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中国贡献。
4未来展望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等各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良性互动。从未来看,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衔接,形成互为支撑的布局体系。在稳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回顾30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亟需在顶层设计、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改革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要加强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指导,促进省级实验区在探索地方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排头兵作用,并为部级实验区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努力形成国家与地方互动、示范与实验相互促进的布局体系。
第二,加强与“绿色技术银行”工作的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落地生根。“绿色技术银行”是在外交部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举措时,科技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并行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建设绿色技术银行的设想是借鉴银行运作理念,以国家科技成果库中现有的成熟技术为支撑,重点围绕实现SDGs对技术的需求,专门构建起一个集技术信息收集、技术转化服务和科技金融融合为一体的新机制。绿色技术银行的建设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二是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途径。目前,科技部已与上海市共同启动了绿色技术银行的试点建设工作。接下来,应尽快探讨二者的工作对接机制,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绿色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主要基地,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第三,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考虑在新五类科技计划中的“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中设立相应的子基金,专门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优先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布局。梳理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型问题,争取列入相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建立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计划承担者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制度,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形成长效机制。
第四,加强与各领域改革工作衔接,形成多元推进局面。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由科技部主导推动,但绝不能仅仅看成是科技工作,否则将注定无法取得预定效果。目前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已经成立了包括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机制,各部门应紧密合作,共同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示范,调动相应的资源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同时,加强与联合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行动相衔接,如联合国正在建立的全球技术促进机制等。应考虑与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其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工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向世界分享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提供中国方案的“三驾马车”。另外,研究建立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R].2016.[TheStateCouncil.ThedevelopmentplanofChina’sInnovationDemonstrationZone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R].2016.]
[2]TheGeneralAssembly.Transformingourworld: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R].2015.
[3]China’snationalplanon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R].2016.
[4]EconomicandSocialCouncilofUnitedNation.MultistakeholderForumonScience,TechnologyandInnovation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ummarybytheCoChairs[R].2016.
[5]MinistryofForeignAffairsofP.R.China,UnitedNationsSysteminChina.ReportonChina’sImplementationoftheMilleniumDevelopmentGoals[R].2015.
[6]郭日生.全球施《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与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21-26.[GUORisheng.ThemainprogressandtrendofAgenda21intheworld[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10):21-26.]
[7]徐南平.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解读[EB/OL].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XUNanping.InterpretationonthedevelopmentplanofChina’sInnovationDemonstrationZone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EB/OL].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
[8]孙新章.中国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7.[SUNXinzhang.China’sstrategytoparticipatingin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6,26(1):1-7.]
[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R].2016.[TheCPCCentralCommittee,theStateCouncil.National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outline[R].2016.]
StrategicThinkingontheEstablishmentoftheChina’sInnovationDemonstrationZone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SUNXinzhang
(TheAdministrativeCentreforChina’sAgenda21,Beijing100038,China)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范文
2月29日,河南省信阳市科协召开三届二次全委会议,提出要积极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着力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高,为建设和谐魅力信阳作出新的贡献。信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乔新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曙霞,市政协副主席曹茂明等出席会议。
乔新江强调,今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一年,也是信阳市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要牢牢把握“持续求进”总基调,在“持续”上做文章,在“求”字上下工夫,着力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桥”和“力”的作用。一要认清形势,推动科协事业持续求进。信阳市四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作出具体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科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各级科协组织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深化对新时期科协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二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经济发展务求实效。各级科协组织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谐魅力信阳为主线,围绕“三化”协调发展,把解决当前制约传统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自主创新的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积极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为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和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多做贡献。三要抓好科学宣传普及,提高全民素质积极作为。作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和主渠道,各级科协要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推动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四要履行桥梁纽带职能,引荐凝聚人才把握机遇。要坚持把加强党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科技群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把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五要加强团体自身建设,推动科协工作科学有为。要进一步搞好科协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协工作的水平,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科协工作者队伍,推动科协各项工作不断创特色、上水平。
会议审议通过了信阳市科协主席耿新生代表常委会所作的题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2012年信阳市各级科协组织要认真落实中国科协、省九次党代会、省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荟萃精英、服务大局、弘扬科学、推动创新”的工作方针,积极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着力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着力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高,为建设和谐魅力信阳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表彰了2011年度信阳市科协系统先进单位。信阳市科协三届全体委员、市直各学会秘书长和县区科协负责人等110余人参加会议。(信阳市科协姚晶晶编辑:马玉宝)
(河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