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例(3篇)

时间: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

引言

在高中教育的体系中,生物学科占据着重要地位。生物学科中蕴含的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庞杂,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很多学生在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导致生物成绩较差。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性的特征,可以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知识,从而方便学生学习。

一、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深化知识理解

高中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在认知抽象的生物知识时难免会遇到阻碍。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以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为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生物现象进行观察。然而生物现象具有微观的特征,学生因此难以把握生物的生理特点,无法对生物知识进行全面吸收。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可以调用网络教育素材来辅助教师对生物知识的讲解[1];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将繁杂的生物知识转换为Flash动画等,还能对课程内容进行阶段性划分,以此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而生物学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厌烦心理,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动静结合的特征,教师可以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添加音频、视频资料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三)满足学习需求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学生具有突出的个性,他们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凸显自己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拓展学生的联想思维。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呈现异彩纷呈的画面,让学生畅游在瑰丽神奇的生物世界中,感受生物学科的奥秘。在图文的启示下,学生将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习需求将得到充分的满足[2]。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教师应该依靠多媒体教学方式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更加紧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事实上,多媒体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创设情境,其可以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转换。因此,教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圈与细胞》时,可以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在课程导入部分,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初步理解生命活动无法脱离细胞而存在[3]。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三个实例:第一个实例是埃博拉病毒结构。埃博拉病毒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它寄生在活细胞里,如果脱离了活细胞,病毒将不再表现生命现象。第二个实例是草履虫。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一切生命活动都以这个细胞作为基础。第三个实例是人类胚胎发育。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人的发育实际上就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在观看了上述三个短视频后,学生将自觉地进入生物学习的情境中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图”并提出问题,如“生命系统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生命系统的概念”等,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情感,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认识生物知识和应用生物知识。而很多教师脱离了现实生活来开展生物教学,阻碍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吸收。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4]。例如,教师在讲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生活性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生物学问题进行分析。在第一组图片中,有一对夫妻,妻子是多指症患者,丈夫正常。夫妻生有一女儿,女儿患有白化病。在第二组图片中,夫妻想再要一个孩子,却担心孩子是否还会患病。教师根据上述两组图片可以提出具体性的问题:“请写出这对夫妻的遗传因子的组成,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多少?”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就可以把握问题的本质。多指症为显性性状,决定该性状的遗传因子为A,而与白化病相关的遗传因子为B-b。根据所学,学生可以解答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并引领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

(三)提升反省能力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学习技巧与学习方法,还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反省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减数分裂》时,可以为学生呈现具体的录像材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细胞减数分裂的视频,并就该视频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分析细胞减数分裂的本质,并鼓励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陈述。有一些学生描述了细胞减数分裂的不同过程,有一些学生指出了四分体时期的染色单体复制形成,还有一些学生指出在某一阶段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变化。在学生进行描述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反省自己是否遗漏了一些细节。此时,教师可以第二次播放视频。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从而得到了完整的观察结论。

结语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

一、进行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情感教育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生物学知识,根据一节生物学知识进行准确的情感升华。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中,在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的衰老机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从而在情感上对衰老这一必然过程产生共鸣,进一步呼吁学生学会关爱老人、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意识。

2.情感教育时间的选择。情感教育一般可以作为导入设计在课的开头,也可以贯穿在整个生物课堂中,还可以设计在课的结尾处,作为一种情感的升华。情感教育时间的选择是在内容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

3.情感教育方式的选择。选择正确的手段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关键的,正确的手段能创设出使情感教育顺利进行的情境。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中,进行情感升华时运用了诗歌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还有影视教学法等。

4.情感教育人为因素的考虑。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认识生命过程中会有情感上的变化,及时进行情感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加之,情感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这是情感教育必须考虑的人为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由于现如今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显得有些凌乱、不系统,教师要对显性和隐性的情感教育素材进行整理与补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

二、结合例子谈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的应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6章第3节的内容。作为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可以为我们认识生命过程奠定基础。首先,以一段视频《女人的一生》为导入,视频展示一个女人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用视频让学生感受人从出生到死亡那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历程,可以说这是情感教育的开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包括生长和衰老、出生和死亡、生物的个体与作为组成生物个体的细胞均是如此,以此将课过渡到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并用教具草履虫说明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就等于个体的衰老。紧接着给出一则实验资料:在体外培养、分裂50次左右即停止分裂的人体细胞,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胞在有限的分裂过程当中逐渐衰老。既然组成个体的细胞的普遍衰老引起了生物个体的衰老,那细胞衰老又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进行联想分析,联想自己家中老人与自己,说出老年人在外貌上的特征。得出结论:外貌特征表现为――脸上有皱纹、头发变白、有老年斑。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观察能力,并能更好地掌握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衰老机制和原理。设问: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细胞衰老的过程不可避免,也会使个体在外貌上出现相应的特征而影响美观,比如老年斑,但我们可以预防老年斑提前出现。请同学们思考,应如何用科学的方式预防老年斑提前出现呢?进而得出结论:日常生活中应调整食物中脂肪的含量,多吃新鲜果蔬,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在中午12点~14点这个时间段内晒太阳。另外,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是延缓人体衰老的必要保证。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问:老人家除了上述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表现呢?回答:走路很缓慢、爱唠叨、健忘等。接下来:老人家有这么多衰老的特征,我们能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呢?不能。一家敬老院的墙上有(下这么一段文字: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教你洗脸、挤牙膏、穿衣服、系扣子、绑鞋带、梳头发,教会你很多为人的道理。所以……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忘记系扣子、绑鞋带、想不起很多事时,请不要怪罪他们,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在你慢慢长大的同时,他们却在慢慢变老。请紧紧握住他们微颤的双手,在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陪他们慢慢地走,好似……好似当年你小的时候一样,他们牵着你慢慢地走。

通过一段真挚感人的文字的朗诵,配之以一段同样感人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人来世上是偶然,走向衰老却是必然。倡导学生走进生活,主动关爱社会上的老人等,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让学生认同个体的衰老是一个必然过程,从而树立主动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学会关爱身边的老人,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最终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

2.情感教育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的作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以情感和生活为主线,结合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的科学知识,有效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发挥想象、主动思考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会用课堂中已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普遍的生物现象,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首尾呼应,课前通过具体的数字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生其实是一个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历程,为结尾倡导关爱老人做了预设和铺垫,在情感这条主线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以一家敬老院墙上的文字朗诵呼吁关爱老人,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有效地促进了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用最朴实的文字达成的情感教育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总之,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很多内容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沃土。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参考文献:

[1]康连凤.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叶鹏海.高中生物开展情感教育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杜会红.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4]杨广军.高中生物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

1细胞分裂方式检索表(以二倍体为例)

①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体、染色体出现……………………………………………无丝分裂

①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②

②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③

②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④

③染色体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减Ⅱ中期

③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均等分配或不均等分配……………………………………减Ⅱ后期

(次级精母细胞、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④无同源染色体的变化……………………⑤

④有同源染色体的变化……………………⑥

⑤染色体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有丝分裂中期

⑤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分向两极………………………………………有丝分裂后期

⑥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或对称排列于赤道板两侧………………………减I前期或中期

⑥同源染色体分离并移向两极……………⑦

⑦细胞质均等分配…减I后期(初级精母细胞)

⑦细胞质不均等分配……………………………减I后期(初级卵母细胞)

此检索表还可进一步细化和扩充。查用检索表时,根据图像的特征与检索表上所记载的特征进行比较,逐级递进,便可检索出该图像的归属。

[例1]图1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相关的原理准确地判断出相关图像的归属(分裂类型及时期)。据图1中显示的特征并结合检索表可知:三个细胞均无细胞壁但有中心体,故全为动物细胞。甲中有四条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配,说明甲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动物细胞,即甲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乙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暂时加倍,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均有同源染色体,共含4个染色体组且细胞质均等分配,说明乙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动物细胞。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配,应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结合减数分裂过程,从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来看,甲可能是丙的两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之一;从染色体组成来看,乙、丙染色体组成相同,可能来自同一雄性动物个体,只是两者所属分裂方式不同。

参考答案:A。

2遗传病类型检索表

①患者表现为母系遗传(母病则子女均病,父病子女均无病)…………………………细胞质遗传病

①患者不表现为母系遗传…②细胞核遗传病

②患者表现为家族聚集倾向且发病受环境影………………………………………多基因遗传病

②患者无家族聚集倾向且发病不受环境影响……………………………………③单基因遗传病

③患者只在男性中出现…伴Y染色体遗传病

③患者在男女中都会出现…………………④

④患病夫妇不会有正常孩子………………⑤

④患病夫妇有正常孩子……………………⑥

⑤患者男多女少,正常夫妇无病女;母病子必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⑤患者男女均等,正常夫妇可能有病女;母病子未必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⑥患者男少女多,患病夫妇无常女;父病女必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⑥患者男女均等,患病夫妇有常女;父病女未必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例2]图2为某家系遗传病的遗传图解,该病不可能是()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细胞质遗传病

解析:遗传系谱分析是常见的遗传学题型之一,因其蕴涵着多种变化而常作为考查综合能力的难题。本题只为遗传病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遗传系谱,因此不能从男女发病率(从自然人群调查中得到)角度分析,只能利用家系遗传图解提供的信息分析。利用检索表结合遗传系谱中相关患者的发病情况可知:“母病则子女均患病”,该病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说明该病可能是细胞质遗传;而从“母病、女病而父正”现象,不能排除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及常染色体显性或隐陛遗传病的可能性,但可断定该病不会是伴X染色体隐陛遗传病。因为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女病父必病”,与系谱中“女病而父正”现象相矛盾,所以只能选C项。

参考答案:C。

3基因位置(遗传方式)的推断检索表

①正、反交的结果相同……………………细胞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

①正、反交的结果不同……………………②

②正、反交后代性状均同母本(即母系遗传)…………………………………………细胞质遗传

②正、反交后代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且分离比在两性间不同………………………………………③

③表现为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表现为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X染色体显性遗传

[例3]某果蝇品系有三组性状:I和I’、Ⅱ和Ⅱ’、Ⅲ和Ⅲ’(I、Ⅱ、Ⅲ表示显性性状,I’、Ⅱ’、Ⅲ’表示隐性性状),请根据以下几组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三组性状的控制基因的位置和遗传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早I×I’F1表现I性状;I’×IF1表现I性状,说明:_________。

②Ⅱ×Ⅱ’F1表现Ⅱ性状;Ⅱ’×ⅡF1表现Ⅱ性状()和Ⅱ’性状(),说明:___________。

③早Ⅲ×6Ⅲ’F1表现Ⅲ性状;Ⅲ’×6ⅢF1表现Ⅲ’性状,说明:__________。

解析:遗传方式的推断基于遗传学的相关原理(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等),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正交与反交的结果常用于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的鉴别,而其在细胞核遗传的伴性遗传中存在的差异却常被忽视。据检索表可知:实验①中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I性状为显性性状且与性别无关,控制I和I’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实验②中正、反交所得后代表现型不同且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Ⅱ和Ⅱ’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伴性遗传;实验③中正、反交所得后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具有典型的母系遗传特征,说明相关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

参考答案:①控制I和I’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因为正交、反交的结果相同,F1总是表现显性性状

②控制Ⅱ和Ⅱ’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伴性遗传。因为F1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分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