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论文(6篇)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1
【关键词】中职;天然药物化学;理实一体化;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相应的对医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天然药物化学作为药学、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整个药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合成途径等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是对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基础课程包括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波谱解析、生药学等方面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繁杂、难以掌握。它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目前,中职学校生源基本上是中招“挑选”的选剩生源,年龄一般在16-18岁,其特点是基础知识薄弱;厌学情绪严重;个性消极、自卑;逆反心理强等,本身对学习动力就不足,所以天然药物化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施教下,效果甚差。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运用中掌握技能。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通常是文化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模仿能力较强,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能轻易接受。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关注学生认知的整个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三、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项目划分模块。为了能让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职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将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将课程优化为三个项目,项目一是对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与应用,总论部分,可以划分为四个任务模块,分别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预实验研究练习、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技术练习、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常规分离技术练习、色谱分离技术操作练习等。项目二为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可以划分为个四个大模块,分别是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槐米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技术;大黄中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检识;八角茴香与丁香中挥发油的提取与检识技术。每个任务模块中又分为三个子模块分别是提取、分离、检验。项目三为综合操作技能实践训练。通过项目一、二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综合操作练习。任务可以是项目一、二的任务包,抽签选择,让每个学生根据各自拿到的任务包,去查阅文献,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自己撰写实验设计方案,勾画出工艺流程图。教师针对每个学生撰写的方案、工艺流程图进行审核与点评,然后由学生开展实验性研究,组织进行专题实验答辩。每个任务包都被设计集中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而且练习操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及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制作课件,有序组织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在好的思路指导下,制作图文并茂,视频导入的好课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课件要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点透。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主要在实训室进行,采用“演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其中,“演示”是指通过视频导入、原理分析、教师操作演示完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各模块使用到的实训仪器、操作步骤与方法;第一个“实践”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理论”是指学生在操作后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影响的因素与实验条件的选择等问题;第二个“实践”是指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一般问题的能力。
3.改变考核方式,公平给出成绩。在考核方面,我们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将“终结性考试”调整为“过程性考核”。过程考核的目的旨在考核学生平时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程度,考核的具体方案是:期末前一周,教师拟定考核内容,共分为四个大模块,十二个子模块,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学生组长抽签确定该组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既有理论考核又有实践考核。例如:学生组长抽到内容为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提取,首先考核内容为“提取方法的选择”,理论书写具体方法与选择方法的缘由,勾画出工艺流程图,然后再进行实验动手能力的考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与实践,临近考试时突击的现象,同时又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出勤纪律、卫生清洁、展示交流等)。每个子模块进行考核时,由指导教师按该模块考核评分标准的规定进行严格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占40%。实践占60%。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的给出考核成绩。
四、天然药物化学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成效与不足
通过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加强了教学的技能针对性,有效利用了实训资源,充分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既可以满足学习较好的学生,又可以照顾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学生学到的是技能,而不是知识的堆积,考核方式也较传统试卷考试合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评价了本门课的学习效果,再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评估,起到很好的促学、促教作用,教师和学生普遍反应较好。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由于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差异,导致在考核结果的差异较大,有待在以后的改革中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丽薇.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体会[J].健康研究2009,10:414
[3]廖彭莹,卢汝梅.提高天然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07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2
近年来,由于药源短缺,价格昂贵,远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代用品就进入了药品市场,被临床所应用,这样给医疗用药、药品质量带来了诸多烦杂,如不严格规定代用品的条件和要求,其结果非但不能达到代用目的,反而会严重影响药品的质量控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总之,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储藏条件、品种差异等都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因此要对传统中药进行全面、细致的深入研究,阐明能反映该药药效的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的利用、临床疗效等,对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野生变家种(养)从亲缘关系的同属、同组、同系植物中进行筛选,寻找最佳代用品,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关键词】中药代用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87-02
中药中的一些稀贵药材,因药源短缺,价格昂贵,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广泛采用了寻找中药代用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影响着中药的临床疗效,并给药品管理带来了困难。本文拟就中药代用品研究及开辟紧缺药源和应用等作以探讨。
1关于中药代用品的研究途径
中药的代用品,应当具有与被代用药相同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药物,即不论在单方或复方中,代用药都应具有被代用药相同的药理作用、性质和相近的作用强度,基本是应该具有那些能反映该药传统用药经验的、具有临床意义的主要药理作用的药物,如不严格规定代用品的质量控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药物作用的基础是其所含化学成分,自然界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布是有其规律性的,如植物亲缘关系相近的属种,常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这是现在寻找中药代用品的一个常用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这种情况尤多见于常用中药中的多种药物,如党参、黄芪、大黄、丹参、才胡、木香等,尽管这些代用品往往可行,然而也常出现不妥之处。如有人分析药典收藏之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所含总蒽醌量为3.17%~4.69%,而充大黄用之“代用品”河套大黄为1.99%,华北大黄仅1.43%,三种正品大黄致泻力为100~160,而“代用品”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及天山大黄均不具泻下作用[1]。又如山西黄芪、甘肃黄芪及山东黄芪,虽亲缘十分相近,但它们在降压、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强度上有明显差异[2]。此外不同品种黄芪中黄酮含量相差可达2~3倍。不同品种木香中挥发油高达2~3%,低者仅0.1%,品种不同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也有较大差异[3.4]等等,这些都必然导致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很大差异。总之,以同属植物相代用而出现药物作用,在质和量上的重大差异的情况是较普遍的,这是由于“属”是植物系统中的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包括一、二百种植物的属并不少见,在属与种之间还有两个常用分类等级,这就是组和系,因而同属植物中常可有相差甚大的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的药物,如同为鸟头属的雪上一枝蒿和乌头,一为剧毒药用以祛风除湿止痛而常致中毒,一则毒性较小用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应当尽可能从同组、同系这样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种”去考虑,如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仅限于大黄属的掌叶组植物中,其余波叶组、心叶组和圆叶组主要含土大黄苷,由此可见从植物亲缘关系上寻找代用品,有必要首先进行植物组、系的有效成分或药理作用的关系的研究,才能选出最好的,具有临床疗效的代用品。
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常可含有相识的化学成分,然而也有例外,特别是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所含物资常与茎、叶、根、皮等营养器官相差很大,其作用随之各异乃至相反,如麻黄与麻黄根,瓜藤与天花粉,马斗令与青木香,可见利用同一株不同部位代用时也要十分谨慎不可大意。
至于应用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植物代用则更值得注意,如常用的以党参代人参,以太子参或明党参代党参,以合欢花代合欢等,看来均有不妥之处,山豆根、柴胡、木通等代用不慎所致中毒当引以为戒。
实验研究是代用品研究的关键。就化学成分而言,在一个中药所含多种成分中,有的其主要成分的作用可以代表全药的主要作用,有的除主要成分外,次要成分甚至微量成分对全药的作用具有很大影响,因此仅从主要化学成分的异同来评价“代用”问题是不全面的。如人工牛黄代天然牛黄,麝香酮代天然麝香,看来都不甚妥,实验证明麝香所具有的抗炎、强心、兴奋B-受体及雄激素样作用等重要药理活性都与麝香酮无关。
在药理研究方面,由于中药含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十分广泛,许多极不相同的药物多可以表现某些方面的相似作用,加之乐于关心“同”比较忽视“异”的主观因素,致使某些代用品的药理对比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如牛黄代用品研究中尚缺对炎症过程及平滑肌影响等重要药理作用的对比研究,又如在复方中人参白虎汤中石膏的“调和”作用;六神丸中蟾酥对牛黄抗炎的相反相助作用等,除对单味药作用的研究外,应通过一些配伍及复方的比较,才能较全面的对同属药物作出恰当的结论。
2关于开展中药资源的研究
中药代用品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药源问题,解决天然药物资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2.1野生变家种(养):现在野生中药都能人工栽培,如人参、三七、天麻等。野生动物药源也家养成功,如野麝家养并活体取麝,人工手术诱生牛黄等。
但由于药物生长条件的改变,造成家培与野生在成分和疗效上出现差异,如家种丹参总酮量仅为野生的十分之一,因此要深入研究影响药物各有效成分的自然条件,以在家培中尽可能模拟,并创造关键性的最适条件,应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选育良种,发展“地道药材”,以保证家培品的质量,从而达到“引种”的目的。
2.2寻找新的植物资源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略)
2.3具有相似作用的代用品的研究
对传统中药本身进行全面、细致的深入研究,阐明能反映该药药效的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这样才能给代用品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从亲缘关系方面寻找,有系统地从较多的同属、同组、同系植物中进行筛选,发现规律,寻找最优佳品。
3临床应用的研究
临床疗效是检验药物优劣的最终标准,也是衡量代用品的最终指标。中药作用宽,临床应用范围广,且多以复方应用为特点,而给中药代用品的临床对比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更加要求应用先进的实验设计,密切观察质量,有利于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
总之,中药作为一个天然药物,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储藏条件、品种变异等都需经过详细、充分、深入的化学、药理及临床的对比研究,才能使代用品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否则不仅有品种上的差异,而且还存在着作用强度的差别,甚至有作用性质的不同,如按常规开方应用,其疗效差也。我们认为一个中药就是一个中药,严格地讲同属中药作用有所差异,应将代用药作为一个具有某些相似作用的独立的药物而应用,特别不要袭用被代用药的旧名,以免在临床应用时有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室药理同位素组:药学论文摘要114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1979.
[2]郑师章等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版][1]1978.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3
1.1.《天然药物化学》内容庞杂,包括糖类、苯丙素类、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类、甾体类、生物碱类等内容,涵盖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实例等方面,各章节之间关联度差,知识点连贯性差,离散性强,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学生难以将不同章节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2].
1.2.学生对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型一无所知,对《中国药典》上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内容不了解,缺乏对课程应用性规律的把握,影响其专业后续发展和岗位适应.
1.3.学生对该课程的研究热点、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单纯课本知识难以适应时展和现实需要.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3].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模块式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MES)的培训模式,按照岗位要求,为教学岗位制定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4],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以专业岗位为模块,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6].
3《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模块设计的原则
《天然药物化学》实施模块教学,必须依据培养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应用能力目标要求为主线,遵循理论有机整合与职业发展、岗位实践的原则,将执业药师考试和《中国药典》内容介绍融入课堂,构建应用教学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形成规律来组织教学.根据本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还必须系统地分析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确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技术发展,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实际情况,在确定模块构成时应考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模块.
4《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模块化理论教学设计思路
贯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性,注重教学效果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我们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九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专项技能要求如表1.在实施过程中,“模块一基础知识”将教材中“第一章绪论、各章节的药物介绍”进行整合,重点阐述天然药物种类,提取、分离、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多种结构”重在比较模块下不同结构共性和差异.“提取方法”重点阐述不同成分的提取原理、技术工艺和纯化方法,将各成分的提取特点进行整合.“分离方法”整合各章分离技术,将色谱法作为重点阐释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广泛应用.“典型药物”将经典药物的结构、理论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药典点睛”重在提升对于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了解,将单纯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突出应用性.“药师考试”着重将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和内容分析搬上课堂,让学生对题型、知识点和应试技巧有所了解,主要是“见世面”,提前做好应试和复习的心理准备.“模块串讲”浓缩该模块精华,梳理重点、难点,强化回忆与理解.
5强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的方法
5.1理论教学的模块化处理和再加工将相似章节进行整合,形成模块章节,以任务分解和模块分析作为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点自学,随机汇报形式进行检查;再进行模块分析,串联知识点和框架知识结构,以点带面.最后将整个模块统一进行综合分析,使课程知识体系由发散式趋向系统化,同时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与课堂互动的融合.
5.2应用案例教学使“抽象”内容更“具体”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是一种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选择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临床用药案例、重大药学事件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求知的科学态度[7].如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有长春花中提取抗癌药物长春碱、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云南白药中乌头碱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8-9];临床用药案例如治疗风湿病药物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物复方丹参滴丸等;重大药学事件如龙胆泻肝为引起肾衰竭与马兜铃酸关系、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与二甘醇等[10].
5.3引入外国文献查阅技术让学生“见世面”文献查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国外文献技术也是当前学生学习的瓶颈和障碍.《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最新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查阅ElsevierMDCon-sult,Springer,ScienceDirect,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才能掌握,最重要的是选择关键词和数据库,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主流期刊。
5.4引导学生学习使用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ChemDraw作为最受欢迎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由美国剑桥公司开发.其优势是具有绘制化学结构、反应式、分子轨道、立体图形等强大功能.另外,其预测化合物物理性质,按照IUPAC原则命名结构,预测MS、1C-NMR谱以及1H-NMR谱数据功能也相对突出.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天然药物结构、提取工艺、分离流程、光谱数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对该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的构型、构象绘图也能较好解决,是重要的应用工具[12].因此,引导学生学习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可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6展望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4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5
从事教学工作的几年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天然药物化学这门专业课不易掌握,授课开始学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而全面提高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一个问题。我教研室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关于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障碍分析
由于天然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教材中编入了相当篇幅的实验研究资料,这些资料涉及的理论、方法学知识既多又广。刚入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生缺乏实验研究的经历,故而很难接受专业书的思路,在思想上即产生抵触情绪,总觉得内容繁杂,毫无规律,于是便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即产生思想和认知上的障碍。另外,在学习方法上仍然死记硬背,缺乏联想和归纳能力,天然药物成分从提取到分离鉴定的整个研究过程,每次提问都会被死记硬背得面目全非,形成死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学习最终导致了学生思维障碍,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变通性,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极其不利,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实施了新的教学方法,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关于学习天然药物化学采用的教学法
1.课堂讲授
这里的课堂讲授仅仅是“导”的作用,即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讲授给学生,但在讲授中我们应该注意技巧,并不是照搬课本上的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具体的事例、实验、故事、数据使学生首先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本来并不有趣的天然药物化学课也变得具有吸引力,例如:当我们引入鞣质成分时候,会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苹果表面会呈现出深红色?”这时学生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是什么现象呢?是苹果中的一种叫缩合鞣质的成分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后,缩合成高分子的不溶于水的红棕色沉淀所致。又如:在香豆素的波谱特征中,我们形象的比喻成了一个人走在桥上和一群人以统一脚步走到桥上产生的力量来加以理解,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费米共振对香豆素的影响。
2.讨论式教学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1]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突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天然药化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老一辈和新一代药学研究工作者经过数十年努力工作的结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它的理论体系集建立在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过去的成就及正在研究的热点较多,待思考、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更多。于是,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并结合自己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引证原始文献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才会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但这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所以,我们采用了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接触一些原始资料并开展有题目引导的讨论式教学。
3.双语教学
教学中我们拿出8个学时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前瞻性的东西,以及天然药物化学的进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专业课双语教学,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专业英语词汇表,学生也应该在课前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预习,这样才能在双语教学时获得更多的知识。另外,教师的授课过程制成多媒体光盘,学生可以随时在图书馆查阅,便于他们的学习。通过双语教学,使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名词和术语反复多次出现,使学生有机会高频度地接触药用专业外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了参与国际交流的水平。但同时也存在一点弊端,即发音的地道性和学生本身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否能得到预期效果,这也是我们是否要采用双语教学需要斟酌的地方。
4.实验教学
实验课上,我们采用综合实验教材设计实验,自己教研室组织编写了适合学生的四个实验,该教材将四门课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及它们在药物研制中的应用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专业需要相联系的原则。学生在实验中不是单纯训练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而是将其融入在天然药物的研制和开发中,这样使每个实验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如在学习薄层层析法这种基本操作中,同时掌握它在天然药物开发中是如何用来分离、鉴定和跟踪反应进行的程度;在中药的研究中是如何用来分离和定性、定量鉴定天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通过中药大黄和菠菜叶色素的提取、分离,使薄层层析、柱层层析和熔点测定等基本技能得到综合运用,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探究药物的兴趣。
除以上的几种教学法外,我们同时在课程中间设立期中考试,以督促学生的及时复习巩固;另外,对于一些对天然药物化学感兴趣的同学,我们成立了课外爱好小组,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来完善教学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总之,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有问有答,课下积极讨论,教学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专业科学前沿,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6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高效液相实验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天然药物中某一个或几个单体化学成分为目标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手段,得到目标单体化学成分,最后通常通过薄硬阄龇椒ㄓ胂陨反应等手段对目标单体化学成分进行判断,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对得到的目标单体化学成分的进行纯度判断始终是个问题,例如:通过薄层层析技术并结合对照品比较法,虽然能够对得到的目标单体化学成分的纯度进行定性判断,但是,具体纯度是多少呢?为解决诸类问题,将HPLC技术,即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查阅相关文献,未见关于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的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尝试,探索实验过程中对目标单体化学成分具体纯度的判断以及天然药物在提取、分离及纯化等过程中对目标单体化学成分纯度进行动态监控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HPLC技术,即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应用较广的一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用于天然药物、中药及民族药的含量测定、质量控制、定性定量分析等。
通常,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分析》、《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较少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但是,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高校职业教育及适应生产与工业实际的需要,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越来越具有必要性,这是适应高校实验课程多样化、应用型及实验教学改进的要求。
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是适应现代医药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并能与现代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此学校于2013年采购了多种现代化实验设施设备,如Agilent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相关配件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线真空脱气机、四元梯度泵等,这些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为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提供物质保障。
2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索
2.1知识准备
对《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的学习和讲解,通过在理论教学中应用讲授法、案列分析法、视频播放、Flash展示、小组讨论等方法,学生基本掌握了该仪器的相关知识。
2.2实验的选择、实验设计及分组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共安排五个实验,以“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为例,按照实验讲义,学生分小组分别开展实验。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对药材粗粉浸泡液、渗漉液、过滤液(石灰乳调PH后)、浓盐酸调试液、盐酸小檗碱粗品(盐析纯化)、纯品共六个操作过程中盐酸小檗碱进行纯度测定,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实验的开展,首先是按照实验教材全程完成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实验过程中比较耗时的渗漉过程及整个实验结束后,离线开展高效液相动态全程监控检测的相关操作。
2.3授课教师示范引导
实验前准备:对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前对照品溶液的制备、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滤膜、滤头、过滤器及流动相的制备等,边操作演示边介绍,让学生熟识使用精密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前的一些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基本原理、操作要领及操作时注意事项。然后答疑,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最后,以对照品溶液的检测为例进行全程演示。
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熟识并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各种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奠定基础。
2.4学生实际操作
教师演示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设计分别收集药材粗粉浸泡液、渗漉液等六个操作过程中间体适量及纯品适量,然后按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处理,分别用0.45%em微孔滤膜滤过到液相小瓶、编号,即得各操作过程中间体供试品溶液及纯品的供试品溶液。然后与对照品溶液,分别加入到高效液相进样区相应位置,对号入座。
2.5相关保障措施
根据检测数量与检测时间等,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分小组开展实验,同时,保证流动相的量要高于实际用量,根据预测时间,分时间段依次进行检测。每小组检测结束后,离线方式打开数据处理软件,分别查看药材粗粉浸泡液、渗漉液等六个操作过程盐酸小檗碱的纯度,记录在实验记录中。用EXCEL软件或SPSS18.0软件绘制不同阶段盐酸小檗碱的纯度动态变化曲线数据图。
3结果与讨论
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这种探索的结果是成功的,解决了学生实验操作中对纯度的精准检测,动态监控了目标化学成分纯度在提取、分离、纯化等各阶段动态变化,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仪器设备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整个实验开展下来比较费时,同时,在精密仪器室开展实验,缺少专业实验员,建议设立专业实验员教学岗位。
(通讯作者:王传明)
参考文献
[1]陈宏降,夏苗芬,程斌,等.中药制剂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说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8):34-35.
[2]沈岚,林晓,王志,等.以提升行业结合度为目标的“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内容的梳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71-72.
[3]何凡,英锡相,刘威,等.浅谈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88-89.
[4]王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