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整理10篇)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1
游戏目标:1、教幼儿练习在斜高15—20厘米的斜坡上走上走下,发展幼儿平衡能力。2、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活泼开朗的`性格。
游戏准备:
1、斜高15—20厘米的长斜坡二块至四块。(用平衡木代替时,宽度不。
少于25厘米)。
2、在斜坡一端画上小草。
游戏玩法:
幼儿四散跟着老师边念儿歌“我们都是小白鹅,扑通扑通跳下河”边做模仿动作:小鹅走,小鹅叫,小鹅游水,小鹅理毛,小鹅转圈,小鹅捉鱼等。
分配角色,幼儿站成两路纵队扮演小鹅,教师扮演鹅妈妈,提醒“小鹅”看清“鹅妈妈”是怎样走过斜坡的。“鹅妈妈”:“小鹅,小鹅叫哦哦,摇摇摆摆走上坡,脚步走稳下了坡。”边念儿歌边示范动作。
“鹅妈妈”:“孩子们,你们走到斜坡上去吃草吧!”“小鹅”依次走上斜坡并模仿小鹅吃草的动作。“鹅妈妈”:“天黑了。小鹅快回来吧!”“小鹅”回到原处。游戏反复进行两三次。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上坡下坡时身体不要摇晃。
活动建议:
1、架起的木板要牢固,下坡时防止幼儿碰撞。
2、最好利用幼儿园内或附近的土坡代替架起的木板。
活动延伸:
此游戏可在户外体育活动时继续进行,或在散步时间利用自然地形练习。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2
1、欣赏故事,能从小动物报恩的故事中,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2、愿意扮演小乌鸦照顾妈妈的情景,体验扮演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2、自制ppt。
4、小动物头饰,头巾(教师用),小勺和小碗。
一、故事导入。
(1)提问:“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也飞不动了,小乌鸦是怎么做的?”
(2)幼儿自由交流(找小虫给妈妈吃,照顾妈妈)。
(3)提问:“乌鸦妈妈最后怎么了?”、“它为什么流眼泪啊?”
(4)幼儿自由交流(它很感动/它生病了,……)。
2、小结。小乌鸦知道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不能出去捉虫子吃,所以,小乌鸦要帮助妈妈,不能让妈妈饿着。小乌鸦真是一个孝顺的乖宝宝,懂得感恩!
二、扮演体验。
1、提问:“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们会照顾好自己的妈妈吗?”
2、师幼共同扮演。我是乌鸦妈妈,乌鸦妈妈年纪大了,再也飞不动了,你们会怎样照顾我呢?(教师用头巾裹好头部)。
3、请幼儿喂东西给教师吃。
三、说说自己要感谢的人。
1、提问:“小乌鸦都懂得要感谢自己的妈妈,所以它要照顾好妈妈,在你们的`心里,你想感谢谁呢?”
2、幼儿自由回答。
3、小结。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阿姨,……,还有很多很多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爱他们。
附故事:
从前,有一棵很高大的树,树上住着勤劳、善良的乌鸦妈妈,她每天都要飞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找虫子给她可爱的乌鸦宝宝吃,小乌鸦在妈妈的关心下越长越大了,终于有一天小乌鸦都要飞翔了,它高兴地张开了翅膀飞出了家,妈妈可高兴了。可是她已经老得飞不动了,孤单单地呆在家中。突然从远处飞来了一个小黑点,小乌鸦衔着它平生捕到第一条小虫回来了,它把小虫喂给了妈妈。就这样,小乌鸦飞来又飞去,自己又累又饿,却把找来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给了妈妈。妈妈感动地哭了。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对孩子进行爱妈妈的情感教育。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多重形式来感染幼儿,使孩子的心灵受到震动,从而从小乌鸦身上学会如何关心自己的妈妈,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能很投入地去参与活动,但在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上缺乏对爱的表达,出现了表达不是很丰富的现象,孩子们习惯了被爱,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但当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时,不是很好地去理解与行动,爱与被爱间的平横需要日常当中加以引导,让浓浓的亲情伴随孩子更好地成长。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3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修养,一个常怀感恩之心,懂得感恩之心的人,必定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又到一年一度的母亲节(5月9日),借助这一节日我们在幼儿中间开展了“妈妈,我永远爱您”为主题的系列感恩活动。通过家园共同教育,创设感恩氛围,实施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激发幼儿热爱母亲的情感,抒发幼儿对妈妈的浓浓爱意,增进幼儿与妈妈的'感情。
5月9日这段时间。
小班组每位教师。
小班组全体幼儿。
1、结合主题“我有多爱你”开展系列感恩主题教学活动:如语言活动《想要妈妈的木木鸭》、社会活动《妈妈爱我我爱她》、艺术活动《母鸭带小鸭》等。
2、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围绕感恩话题进行“妈妈,我永远爱您”的主题谈话。
3、这段时间在班级播放一些感恩歌曲,积极营造感恩氛围。
4、以绘画的形式写一封信给妈妈,画面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5、结合教学活动《给妈妈的心愿卡》,幼儿绘制简单的心愿卡送给妈妈。
6、回家开展“我送妈妈一个吻”活动,唱一首感谢妈妈的歌曲,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7、开展“妈妈,您辛苦了”主题摄影展。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培养幼儿感恩母亲、关爱妈妈的美好情感,我们设计、开展了系列活动。“感恩母亲节”是活动的结束部分,是对前期活动的回顾和展示,让小朋友们感恩母亲,说出温馨的母亲节祝福,送上浪漫的母亲节礼物,瞧...我们的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在为妈妈们准备自己的礼物呢!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大胆选择色彩印画,表现大大小小的圆泡泡。
2.通过瓶盖印画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学习用语言描述泡泡。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大的背景画,泡泡枪人手一把。
2.收集若干大小不一的瓶盖作印章,颜料若干盘,抹布。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宝宝看这是什么?(泡泡枪)你们有没有玩过?”(幼)师:“看,老师也来玩泡泡枪啦。咦!我的泡泡枪吐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大大的、小小的)。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带了一把泡泡枪,待会你玩的时候要看看你的泡泡枪吐出的泡泡是大的还是小的?是一个还是许多?会不会?”
3.幼儿自由玩泡泡枪,放音乐。师巡视提问。
4.师小结:泡泡枪真能干,有时能吐出大大的圆圆的泡泡,有时能吐出小小的泡泡,有时能吐一个,有时能吐许多个泡泡。
(二)教师示范讲解瓶盖印画。
2.师:“那你想让小鱼吐个什么颜色的泡泡?是大的还是小的?”(幼)。
3.师:“好,老师先把小鱼吐个大大的红红的泡泡。儿歌:手拿瓶盖小宝宝,红颜料里亲一亲。白纸上面用力摁,一个泡泡吐出来。”
4.师:“吐了一个什么样的泡泡?”(幼)。
5.师:“老师要送这个瓶盖宝宝回家了,小朋友告诉我它应该回哪个家呢?”(红颜色的家)。
6.师:“你还想吐个什么颜色的泡泡呀?”(幼)。
教师继续用同样的方法示范,吐出其他颜色的泡泡。鼓励幼儿跟着老师边念儿歌边空手做。
7.师:“刚才老师的手不小心碰到颜料了怎么办?”(幼)。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师:“刚才是老师帮小鱼吐的泡泡,现在哪个宝宝愿意上来也给小鱼吐泡泡?”(请个别幼儿上来)。
2.师:“你想吐什么颜色的泡泡?”提示幼儿边念儿歌边吐泡泡。
3.师:“那,你们想不想给小鱼吐泡泡呢?”(幼)。
4.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幼儿边念儿歌边吐泡泡(放音乐)。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5
1、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2、通过说儿歌,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音带、教学图片、幼儿与妈妈的合照一张。
一、演演唱唱。
听音带进行歌表演《世上只有妈妈好》,激发幼儿情感兴趣。
二、学学说说。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小鸟爱绿色的树,蜜蜂爱美丽的花,鱼儿爱清清的水,我爱我的好妈妈。
2、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3、强化字词教学,如:绿色的、美丽的、清清的。
4、逐句教说儿歌。
5、完整教说儿歌。
三、听听变变。
1、教师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感受说儿歌的'乐趣。
2、教师组织幼儿多种形式的说儿歌。
四、游戏玩玩。
请幼儿在操作区自由玩娃娃家的游戏。
《纲要》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在3岁左右,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会向别人表达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只是语句不够完整,有时出现时断时续的现象,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过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6
(一)目标:
1.乐意用撕的技能给大狮子做头发,打扮大狮子。
2.在打扮大狮子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二)准备:
印有狮子头像的操作纸、皱纹纸、浆糊、盆、范例。
(三)重难点:
有目的地撕纸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尽量让幼儿能控制好手撕得细一点。
难点是让幼儿能将撕下的纸条沿着狮子头的轮廓进行合理粘贴头发。
(四)指导方案:
1.生病的大狮子。
——师出示一张没有头发的狮子,引导幼儿观察:这只狮子漂亮吗?为什么?(没有头发)。
——师:这只狮子生病了,头发都掉光了,大狮子很难过,我们想办法来帮助大狮子好吗?
——讨论怎样来帮助大狮子?(帮大狮子装上头发)。
2.我帮大狮子做头发。
——教师出示范例,问:现在大狮子有头发了吗?我们用什么来做大狮子的头发?(彩色的皱纹纸)。
——教师示范讲解撕贴大狮子的头发:先把皱纹纸顺着纹路撕成一细条一细条,然后在大狮子的头上沿着轮廓把撕好的皱纹纸贴上去,注意要把握头发的长短,把长的撕短些。
——请个别幼儿试着来给大狮子贴一贴。
——幼儿动手打扮大狮子,师巡视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帮助他们一起完成打扮大狮子的任务。
3.漂亮的大狮子。
——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欣赏变漂亮的大狮子。
——请幼儿来选一选哪只大狮子头发长得最漂亮。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7
幼儿练习画弧线。
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感受作品《小鱼》的美感。
活动准备。
每一个幼儿一张画有鱼缸的纸、各色蜡笔。
活动过程。
2、示范讲解画小鱼。
3、虚手空中作画。
4、提出作画要求。
5、幼儿作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6、介绍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对弧线掌握得较好,有一定的作画能力,但鱼的身体画得不怎么圆,是扁的,我的范画上有向右游和向左游的小鱼,有的幼儿很能干,有画向上游和向下游的鱼,且在最后介绍作品时说我的鱼想游上去找朋友,效果很不错。
小百科: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8
体验小鸟离开妈妈后的悲伤以及和妈妈团聚后的快乐,有初步的同情心和爱心。
课件《小鸟和妈妈》;用纸剪好的鸟妈妈、青蛙妈妈、鸡妈妈及它们的宝宝,宝宝数量多于幼儿人数;画有树木、花草、天空、泥塘的背景墙饰图。
一、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礼物,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呀?(出示小动物图片)小朋友喜欢吗?可是还有一位客人却很伤心,它是谁呢?咱们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评析:通过谈话,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演示课件,导入活动。
1.
提问:刚开始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也不唱,总是低着头?当大鸟飞来时,小鸟怎样。
了?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2.
再次提问:心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心情。
(评析:通过故事让幼儿来感知体验悲伤和快乐的心情,利用小班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化的特点,将故事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从视觉上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三、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1.
2.
3.
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送回妈妈身边。
(评析:通过提问,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幼儿的同情心,使幼儿知道要爱护小动物。)。
四、粘贴活动,幼儿帮助小动物找妈妈,教师引导幼儿爱护小动物,并且指导幼儿将宝宝粘在离妈妈近一些的地方,这样他们会更高兴。
五、结束活动: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小朋友一起围着小动物唱歌跳舞。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9
游戏名称:
户外游戏――小鹅吃草。
游戏目标:
1、教幼儿练习在斜高15―20厘米的斜坡上走上走下,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活泼开朗的性格。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游戏准备:
1、斜高15―20厘米的长斜坡二块至四块。(用平衡木代替时,宽度不。
少于25厘米)。
2、在斜坡一端画上小草。
游戏玩法:
幼儿四散跟着老师边念儿歌“我们都是小白鹅,扑通扑通跳下河”边做模仿动作:小鹅走,小鹅叫,小鹅游水,小鹅理毛,小鹅转圈,小鹅捉鱼等。
分配角色,幼儿站成两路纵队扮演小鹅,教师扮演鹅妈妈,提醒“小鹅”看清“鹅妈妈”是怎样走过斜坡的'。“鹅妈妈”:“小鹅,小鹅叫哦哦,摇摇摆摆走上坡,脚步走稳下了坡。”边念儿歌边示范动作。
“鹅妈妈”:“孩子们,你们走到斜坡上去吃草吧!”“小鹅”依次走上斜坡并模仿小鹅吃草的动作。“鹅妈妈”:“天黑了。小鹅快回来吧!”“小鹅”回到原处。游戏反复进行两三次。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上坡下坡时身体不要摇晃。
活动建议:
1、架起的木板要牢固,下坡时防止幼儿碰撞。
2、最好利用幼儿园内或附近的土坡代替架起的木板。
活动延伸:
此游戏可在户外体育活动时继续进行,或在散步时间利用自然地形练习。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小班活动鱼妈妈和小鱼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用撕小纸片的形式大胆地装扮手套。
2、了解冬天在户外工作的人,通过打扮并赠送手套激发对冬天不怕冷的人的关爱。
二、教学准备:
红、黄、绿、蓝等彩色纸条若干;手套简笔画图片若干、准备冬天人们冒着严寒工作的照片、图片。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幼儿撕小纸片,能装扮小手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多媒体辅助法、谈话法、示范法。
手段:实物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
五、活动过程:
一、感知经验、激发情感。
1.谁是不怕冷的人,冬天工作在寒冷之中。
(1)讲讲自己在户外的感觉。(很冷、风刮在脸上有点疼……)。
(2)看看谁是冬天里不怕冷的人?他们在干些什么?(如十字路口的人民警察,在指挥交通;扫地的清洁工人。)。
分析:教师展示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脑,创造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
(3)教师小节,激发幼儿感受不怕冷的人十分辛苦。
分析:可通过幼儿早上的生活环节,启发讲述,他们起得早,为大家做事,真了不起。谈话重在了解那么多早起的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激发幼儿对那些早起的人们的感谢尊敬之情。
二、制作手套。
启发谈话:天气这么冷,我们给那些“不怕冷”的人送副手套吧。
1.观察讨论。
(1)你们猜猜看一副手套有几只?
请个别有手套的幼儿拿出手套集体观察。
(2)幼儿探索材料用法。
教师出示范例手套。
2.教师示范。
3.幼儿操作。
(1)教师观察幼儿撕纸情况,鼓励幼儿多选择颜色。
(2)教师根据情况提醒幼儿撕纸片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操作。
分析:通过老师的示范利用儿歌进行撕纸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撕纸的方法,从而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得以发展;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谈话:
鼓励幼儿将自制的手套赠送给自己觉得最了不起的人。
(1)欣赏小手套。
(2)我们制作了小手套,你最想送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