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3篇)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
一、深刻认识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就是要通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为龙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重大进步,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基层党建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的体制仍未清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城乡基层党建改革,促进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领导城乡居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特有作用的基本途径。当前,城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利益关系多样化等新的趋势,为城乡基层党建带来新的课题。同时,城乡基层党建融合度不够,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问题。建立基层党建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就是要适应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城乡基层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调整改革,切实解决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基层党建的整体水平,使城乡基层党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持续繁荣稳定的必然选择。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举措就是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这要求我们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改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搞好城乡基层党建规划,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建的管理和服务,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结对帮扶等形式多样的城乡互动党建工作,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料、市场和劳动力,促进城乡持续繁荣稳定。
二、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的主要措施
协调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体制。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主要障碍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要建立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城乡统一的税制,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协调推进城乡全面综合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为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提供体制支持。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制定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规划。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即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和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相互联系与组织机能,建构城乡基层党建空间的联动模式与机制。要从全局出发,做好科学合理的城乡基层党建规划,通过调整城乡基层党建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建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加大城市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基础设施短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可充分利用农村基层工作环境,建立城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为党员干部提供锻炼成长的空间,以此引导和调控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基层党建结构体系。
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网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要求,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尝试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乡基层党建模式。要适应企业改制后党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社区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扩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增多等情况,按照工作目标、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基本相同的地域和行业划分,完善在城乡“两新”组织、专业协会、商贸市场以及社区楼宇、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同时,巩固和发展农村“支部建在产业上”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打破行政村的建制束缚,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社联建。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城乡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县域;统筹城乡;示范样本
[DOI]10.13939/ki.zgsc.2016.51.231
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辖6镇3街道,104个行政村和47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约32万。近年来,该县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契机,以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为总体目标,全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近期公布的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嘉善位列全省第七,构建形成了体制基本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嘉善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1.1良好均衡的经济发展基础,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扎实的实践条件
嘉善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县、浙江省首批经济扩权县之一。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02.4亿元,户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914元;全县财政总收入60.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31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4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21∶1。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嘉善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县、从资源小县到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是优越独特的区位地形地貌,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扎实的自然条件
嘉善地处长三角中心,距离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大城市都只有1小时车程,沪杭铁路、沪杭客运专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沪杭、乍嘉苏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形成了融入上海的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和工作圈。全县境内一马平川,属于典型江南水乡,南北最长不到30公里,东西最长不足28公里,独特的区位地形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发展条件。
1.3是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建设,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2008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嘉善县有幸成为同志的联系点和浙江省委的试点县,提出了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初步设想,并设计了“打造四个地”的实践载体,其中有一个地就是要“打造城乡一体发展先行之地”。2013年2月,示范点建设方案正式获批,在示范点建设方案中将统筹城乡先行区列为示范点“三区一园”发展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要为全国县域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示范的要求,这为全县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来宝贵的历史机遇。
2嘉善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发展情况
近年来,嘉善县按照省、市关于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突出做好“科学谋划、产业增收、硬件提升、资源均衡、红利共享、社会稳定”这六项工作。
2.1突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统筹发展总体思路
按照“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原则,着眼县域发展全局,有序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新市镇为主体、城乡一体新社区为基础的县域城乡发展布局体系。一是抓好总体规划编制。2004年,嘉善县出台了《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城乡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交通建设、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等6个专项规划。2007年,《嘉善县域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实施,打破了城乡界限,实现县域整体规划。二是抓好专项规划编制。嘉善共有农户8万多户,原分布在1669个自然村。为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和集约节约用地,嘉善县编制了《嘉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形成了“9+66+144+18”村庄布局框架;在具体规划时,注重保留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旅游开发价值、江南水乡韵味和现代农业特色的村庄,充分彰显传统地域特色。三是抓好镇村区划调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对镇村行政区划进行过两次调整,将行政村由原160个调整为104个村和14个农村社区,11个镇调整为6镇3街道,通过区划调整,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活力。
2.2突出融合发展,推动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增收
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嘉善县坚持走“开放兴县、创业富县、创新强县”的发展路子,狠抓城乡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提升“精品农业”效益。把农业“两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平台,初步形成了具有嘉善特色的“五色”产业带(即金色粮食、绿色蔬菜、白色食用菌、蓝色水产、彩色花卉),其中冬春大棚面积5.5万亩,连续16年居全省首位;食用菌种植面积4500万平方尺,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中国蘑菇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浙江黄桃之乡”等称号。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把发展第二、三产业作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方面,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着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目前,全县已拥有两个“部级”产业大平台,镇(街道)也都建有工业功能区,形成了像姚庄光伏、西塘纽扣、陶庄废钢铁交易等地方特色产业,有力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产上已形成现代服务业、古镇游、温泉游、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据统计,全县有近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约有95%的农村常住户以经营或务工获得收入。
2.3突出硬件完善,夯实统筹城乡基础保障
近年来,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城乡交通纵深推进。以创建全国县域智慧交通示范县为契机,打造“e路畅优”城乡交通服务品牌,从城乡路网建设、公交一体化、道路管护、物流发展四项工作入手,形成了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载体、政策为导向、体制为保障的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嘉善经验”,实现了各镇10分钟上高速、各镇20分钟到县城和村域之间40分钟互通的“102040”交通圈。二是水利建设拓展强化。嘉善是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小农水重点县考核优秀。近年来,全县围绕构建六大水利体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二轮圩区整治工程、全国小农水及中小河流治理两个重点县项目建设。近三年来,累计完成二轮圩区整治面积19.7万亩,疏浚整治河道449公里,城乡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三是城乡供水优质提升。自2006年起,嘉善县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列入政府头号实施工程,总投资约8.55亿元,到2009年年底全面建成,在全省h一级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同源同质同网同价”供水。目前,投资1.5亿元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深入推进,源水水质得到全面提升。四是文教卫设施提升到位。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级标准化建设水平。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教育装备经费,其中的80%用于农村学校。完成镇(街道)卫生院改造、实现村村(社区)都有卫生服务站,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达标建设,努力提升“20分钟医疗圈”服务水平。
2.4突出资源均衡,拓展统筹城乡发展服务深度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均衡普惠的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的政策意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行免费就业培训。2007年起,每年发放2000张“农村劳动力培训券”。全县充分就业村(社区)达100%,顺利通过省级创业型城市验收。大云镇家村劳务专业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注册成立并实质性运作,大云镇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杨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二是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以“十万农民种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快乡镇文化综合站建设,已创建特级站一个,一级站六个,实现乡镇图书分馆和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县带镇打造乡村艺术团建设嘉善模式”向全省推广,嘉善田歌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工程,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2010年10月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部级试点,推动师资力量城乡均等化。三年来,全县参加流动教师已达573人次,流动比例达33.9%,其中137名城镇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名师全覆盖,并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部级评估。教师流动试点得到刘延东同志充分肯定,2013年出台加强教师流动工作后续管理意见,建立后续管理“五大平台”,教育部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全国推广嘉善经验。
2.5突出红利共享,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保障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两项制度已实现县域全覆盖。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9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600元,并对两万多名7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基本生活补助。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生活补助制度,近年来以每年不低于10%的增幅调整养老金标准。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至740元(其中政府投入490元),全县共有24.3万名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9.51%,县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5.29%,镇(街道)卫生院门诊补偿比例提高到40%,住院最高补偿15万元。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医疗和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强化“平安嘉善”建设,连续9年创建成为“浙江省平安县”。在浙江省率先建立第一家新居民管理机构――“新嘉善人”管委会,嘉善服务流动人口新模式入选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典型事例100例,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6突出社会稳定,探索统筹城乡管理模式
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找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搭建便民服务机构。目前,嘉善县村村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将涉及群众密切相关的80多项审批和服务事项整合纳入,推行“一站式”服务,推行实施“三个办”服务模式,村里能办的“直接办”,不能办能帮助办的“办”,不能帮助办的积极指导“协助办”,实现“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县共划分823个网格,组建服务团队1791支,落实服务人员12512人,确保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大力推行村级“民情晴雨表”,在每个网格内设立民情观测点。推行基层“民情工作室”,调处纠纷,传递信息,反映民声。全县已建立民情工作室111个,聘请民情联络员1357名。推行领导干部“夜访接待日”“民情走访日”等活动,建立镇村干部“五联”“五承办”、驻夜值班等制度,践行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跑步办理民事”。三是加快城乡防控一体化。统筹城乡防控资源,优化勤务运行模式,对城乡社区警务科学规划布局,建成城区警务站13个、农村警务室24个,实现了小集镇、新社区和重点村的“全覆盖”。建立城乡、区域、所队、人机联防协作机制,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深化“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小事解决在村头,大事控制在镇头”的“四头工作法”,全县已组建185支1500多名的民间和谐员队伍,建立8家个人调解室,村级矛盾纠纷的70%由民间和谐员发现,30%由民间和谐员化解。
3新时期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启示
从嘉善县的经验来看,统筹城乡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抓手,以提升农村社会民生为落脚,协同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具体来说,要推进三大转变。
3.1从夯实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入手,着力将城乡基础建设从基本健全向完善提升转变
统筹规划县域全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奠定基础。一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工作,在面上全面提升,在线上精心打造,在点上体现特色。二是全面推进精品农业建设。围绕促转型、提品质、强服务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嘉善“精品农业”工作品牌。三是有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围绕集约节地、资金平衡等关键环节,全力做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块规划功能调整、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
3.2从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品质出发,着力将城乡公共服务从制度覆盖向普惠均等转变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一是强化政策导向,提高城乡公共保障水平,全面建立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分类分享、制度贯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相互衔接并轨。二是强化机制建设,加快城乡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覆盖县镇村三级公共文体建设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扩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部级教育改革”试点成果。三是强化服务品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共享。围绕夯实基础、优化配置、强化保障的工作目标,形成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公共设施建设。
3.3从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切入,着力将城乡配套改革从试点探索向面上拓展转变
围绕城乡统筹这一发展目标,统筹联动、突出重点、积极探索、示范推行,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各项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延伸改革半径,从试点试行到扩面提质入手,将各项改革措施在县域内全部覆盖,重点研究农村产权全流转可行性、全流转和全抵押风险防范体系设计、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体系建设、农村产权确权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稳妥解决方案等,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实现重点突破。开展改革项目实绩评估,分析产生影响和成效,提出可复制、可示范的制度、经验,提炼出示范模型。对形成的亮点进行有效培育,不断扩大改革的影响力。对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突破及时梳理经验、完善政策、深化提升。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一级必须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驱动,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努力争取最大的改革红利、w制红利和制度红利,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符静.嘉兴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两连冠”[N].嘉兴日报,2016-01-12.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浙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一大亮点。在浙江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2/3。在全国综合百强县中,浙江省占了近1/3。
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为县域经济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快、变化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坚持富民为先、富民为本,以县域为主战场,积极探索富民强县的新路子。20多年来,浙江鼓励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民就业市场化推动了县域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把小康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三农”上,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农村经济的崛起和农民的致富,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就是说,浙江县域经济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以农民为主力军发展壮大起来的。
发展特色块状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多年来,浙江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全省已形成了4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农民就业创业和就地转移的渠道扩大,全省非农劳动力达到6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每年都有近百万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城市化率达到53%。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改变农村社会事业这条“短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具体做法是: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亩标准农田、千万农民饮水、农村康庄道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设施建设,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盖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孤寡老人有人供养和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成为促进“两个趋向”转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近几年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来看,凡是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就比较快,县域和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这充分表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以工促农的主体力量,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主要载体。
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发展“三农”,改造“三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主要思路是:
围绕一条主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主线,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积极主动地推动“两个趋向”的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
突出两大重点。一手抓建设新城镇,一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让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倾向,又能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新城镇建设,要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把县域和中心镇做大,把特色块状经济做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品位。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村庄整治和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推进农民素质建设。
构建三大关系。要调整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
促进四个集中。要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实现功能分区,坚定不移地提升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坚定不移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人口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坚定不移地加快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文秘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地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
三、推进县域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配套实施,整体推进。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飞跃,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宽领域、改进服务、加强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特色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块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县域与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门槛低的优势,把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块状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重点,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就业者能享有城镇居民劳动就业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按照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思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