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智能建造的定义(6篇)

时间:

智能建造的定义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数学交流策略初探

一、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任何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实践便是经验主义之谈,缺乏指导意义。鉴于此,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结构理论都是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一)建构主义数学观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所有的学生学习数学都在进行大量的创造,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所学的东西时,就像在创造一种理论去弄懂这些东西。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复习学过的内容,而是用新的观点去发现原有想法,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数学学习既是认识过程,又渗透着意志、情感,还体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数学知识无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人大脑里,学生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交流,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情景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景;建构主义还强调协作学习在意义建构过程的关键作用,并强调设计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给高中数学课堂带来如下启示: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数学的学科特殊性,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认识水平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指导;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再次,切忌绝对化自主构建,切忌否定知识的传授。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传统智力观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其他层面,如人际交往等。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神奇,是可以测量的,人人具备的。因此,他给智力的定义是“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八项内容: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然而,人际交往智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调动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以数学交流的形式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策略

(一)营造恰当的交流情景和气氛。

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和解决问题的机器,还要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给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难题的机会。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也要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积极主动的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全新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其次,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的进行小组分配,并扩大合作交流的范围。比如按照不同学生数学原有知识的基础的强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既要做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要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合作交流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讨论式和活动式的数学交流模式,增强学生的对数学原理的亲身体验,增强感知,加深学生理解。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进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源于数学问题的出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问能力以及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导入新课;2.设计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3.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4.鼓励每个小组选一个发言代表大胆表述本组的讨论结果;5.及时评价小组发言,引导学生总结。

(三)增强数学语言锻炼,促进数学语言交流。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主要包含数学符号、数学符号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数学思维的外部形式,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剖析数学语言,从而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学习“奇函数”这个概念,必须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这一文字语言,其字面意思是“所有的、任意的x”,而其符号语言f(x)与f(-x)是指x、-x必须在f(x)的定义域内。从而避免学生的误解。由此,数学语言的剖析尤为重要。此外,数学语言的锻炼还应注意加强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其中文字语言重于陈述性,着重描述问题的含义;图形语言直观,便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助于理解;符号语言简洁明了,便于计算。要加强训练灵活、熟练地完成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从而更恰当、更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四)合理科学评价学生,评价中交流。

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此,要避免单一的以数学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还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课堂交流的态度、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及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积极发言和创新视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此反复,学生会进一步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数学的课堂交流与合作中去,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建构体系,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忠林主编,郑君文,张恩华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智能建造的定义篇2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地球;智慧企业

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伴随着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许多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智慧地球被称为是下一个改变全人类生活的重大信息化革命。而作为构建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企业的构建已备受国内外管理者的关注。2011年"首届(2011)智慧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梅地亚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以"大型企业网络转型与门户能力构建策略"为主题,论坛邀请政府主管官员、信息化顶级专家、大型企业高管等百余名参会代表汇聚一堂,共议智慧企业和企业网络转型热题,为我国大型企业网络转型与"智慧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而当前,我国智慧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一种理论模型为智慧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本文将云计算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强大的IT技术支持下,构建了云计算时代智慧企业的具体构建模型。

一、相关概念

1.云计算。云计算的到来无疑会给IT行业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浪潮,它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能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同时可以实现自我维护,动态管理庞大的数据资源池,向用户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交付方式,用户对其提供的服务采取按需付费无需高额的硬件租赁费,这为用户大大的节约了运营成本。

云集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以往技术和计算模式发展和演变的一种结果,当然云计算也未必是计算模式的终极结果,而是适合于目前商业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一种模式其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主机系统与集中计算、效用计算、个人计算机与桌面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

目前不同资料和文献对云计算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云计算是一种并行的、分布式的系统,由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构成,能够根据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事先商定好的服务等级协议动态地提供服务[1];云计算是一种可以调用的虚拟化的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以根据负载动态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化的使用的目的。用户和服务提供事先约定服务等级协议,用户以用时付费模式使用服务。纵观国内外企业和学术界对云计算的定义,比较权威的定义应该是来自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对IT资源的使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提供无所不在的、方便的、随需的网络方向。

2.智慧企业。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了“智慧地球”一词。“智慧地球”(SmartPlanet)就是要利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把电脑芯片和传感设备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甚至包括所有家用电器,如电饭煲、热水器等等,形成比现代互联网更为宏大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智慧地球”意味着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在智慧地球的提出之下,智慧城市建设已逐步得到各国的关注,而作为构建智慧城市的关键力量――智慧企业,是推动智慧城市乃至智慧地球建设的强劲动力。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企业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对智慧企业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根据各行业对智慧企业的理解主要有一下几种定义:

2010年宗平,朱洪波,黄刚等在《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智慧企业”》一文中将智慧企业定义为: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等技术将企业的硬件资源与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引入到企业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共享和协作;二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011年11月15日,在北京梅地亚会议中心举行的"首届(2011)智慧企业高峰论坛"中,国脉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杨冰之做了《智慧企业--大型企业网络转型战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对智慧地球做出了如下定义:"智慧企业"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处于价值网的关键节点,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2014年龚炳铮在《关于发展我国智慧企业的思考》一文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信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工具,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智能化(工业企业实现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机械装备智能控制)、经营管理、决策和服务智能化、企业各种资源获得智能调配和优化利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高度集成与融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企业。智慧企业是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结果,是实现高度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的企业,是具有创新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是有智慧的领导和职工可持续发展的基业长青的企业。

通俗的讲,智慧企业主要是指基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企业模型构建

在智慧企业模型中,可以将智慧企业从基础设施到顶层的智能化目标实现划分为三大层级:感知层、联通层、智能化。

感知层:在强大的硬件基础(主机、服务器)的支持下,建设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SOA的企业网络,私有云品台及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充分感知。

联通层: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互联网、3G网络、GPRS网络、广电网络、NGB,将从企业内外感知的信息传输到企业的云端,实现云管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关键信息为企业智能化管理、智慧决策提供依据。

智能化:核心业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装备智能化、主营业务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经营服务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商务、精准营销,客户服务管理智能化。

三、智慧企业特征

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敏捷化、绿色化。

数字化: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推进下,产品设计及研发的数字化、生产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将逐步在企业内推广普及,并不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应用。作为实现物联网的数字传感器,RFID及其读写器将迅速发展。

集成化:在智慧企业中各个方面将更加趋向于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控一体化,企业资源规划(ERP),柔性生产系统(FCS)集成;产销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系统由销售、采购、库存、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等模块组成;供应链企业集成,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过程和供应链的全面集成。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信息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企业集成、供应链集成、价值链集成,应用集成的基础之上的。

网络化:在智慧企业构建中物联网、无线互联网、外联网、内联网、以太网等多种网络更广泛地应用。

智能化:智能化可以说是智慧企业最突出的特征,企业核心业务的智能化,产品、设计、控制、调度、管理、决策的高度智能化。

敏捷化:智慧企业对市场需求、客户要求反映快速,能够实现市场定位、业务调整、经营决策、供应链运行的高敏捷性。

绿色化:智慧企业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最高效运用和动态分配,实现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低碳经济,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能源消耗最低。

四、加快发展智慧企业的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结合现有十二五有关规划、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和智慧城市计划的实施。将智慧企业的建设纳入到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扶植智慧企业建设的试点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智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多种管道筹集资金,建立智慧企业发展专项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加大对智慧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各地区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智能技术研究、各类软硬件产品的开发与商品化、应用示范及推广等工作。

第三,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氛围,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高新技术示范企业,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产品化、市场化。

第四,建立智慧企业示范企业。培育各行业可推广的智慧企业试点示范典型,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智慧企业、智能工厂。在示范企业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不断吸收高科技人才、培育智能化人才。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企业领导的智能化决策水平、培育员工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企业综合人才素质,使智慧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行业内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建立并完善智慧企业测评考核机制,对行业、地区智慧企业试点项目,按期进行考评,加强对试点工程的监督,确保试点质量与效果。促进智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结语

智慧企业作为智慧地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云计算、大数据重大技术突破和企业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IT技术支持、运营成本低、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企业发展模式。伴随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的逐步推进,智慧企业的建设必将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uyyaR,YeoCS,VenugopalS.Market-orientedcloudcomputing:Vision,hype,andrealityfordeliveringitservicescomputingutilities[C]//Proceedingsofthe2009thIEEE/ACM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lusterComputingandtheGrid.2009:1.

[2]VaqueroL,Rodero-MarioL,CaceresJ,etal.Abreakintheclouds:towardsaclouddefinition[J].SIGCOMMComputerCommunicatioReview,2009,39(1):50-55.

[3]龚炳铮.关于发展我国智慧企业的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4年第2期.

[4]于红波,郑洪杰.现代企业发展模式――云模式[J].东方企业文化,2013.8.

智能建造的定义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自动化;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智能建筑定义

什么是智能建筑?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笔者认为智能建筑是一幢或一组大楼,其内拥有居住、娱乐、工作、教育、医疗等一切设施;大楼拥有内部的电信服务;为大楼居住人员提供广泛的计算机和电信服务;大楼还有供暖、通风、照明、保安、消防、电梯控制和进出大楼的监控等子系统,从而为大楼内的居住人员建立一个更加富有创造性,更高的效率和更为安全舒适的环境。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总的来说,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有其三大特性:完整性、适应性和弹性,智能建筑是信息的传输载体。为了达到上述定义中的目标,一幢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下列功能和相应的系统:

中央计算机管理系统(CCMS):借助建筑物内的计算机网络,包括LAN,WAN将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等。

(2)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自动监控建筑物内机电设备的运行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同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出去控制、消防)。

(3)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借助通信网络(电话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包括低速和高速通信网络、卫星通信提供语音、数据、文字以及图像等信息服务。

(4)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为了建筑物内的用户提供管理信息和网络,从而实现办公电子化、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

2.智能建筑的节能措施

传统建筑业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的产业。IB的出现将把传统建筑带入一个全新的高科技领域。从形式上讲,可以认为IB=I+B(即智能建筑=智能+建筑),营建智能大厦应该是计算机、自动控制、通讯工作者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合作的产物[l]。从功能上讲,IB为人们提供一个节能、高效、便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环境。据国外的常规计算,IB可比常规建筑节能31%。

2.1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根据有关的数据可知空调系统的耗能占整个建筑物耗能的比例很高。因此,空调系统的节能对于整个建筑物的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根据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以下我将具体介绍在节能建筑中空调系统的两种节能措施。

冰蓄冷技术

有些地区的供电可能实施峰谷不同电价,并且随着电力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地区实施这一电价政策,这为采用冰蓄冷技术及设备提供了条件。采用冰蓄冷配以低温送风系统既满足空调要求,又节约电能。这是空调工程的重大变革。所谓冰蓄冷技术,即是在夜间用电低谷利用冷媒(澳化铿等)结成冰储存冷量,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通过冰融化放出冷量的原理,采用低温送风补充白天对冷量的要求。

提高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

建筑物内温湿度的变化与建筑物节能有着紧密的联系,据美国国家标准统计资料表明,如果在夏季将设定值温度下调1摄氏度,将增加9%的能耗。如果在冬季将设定温度上调1摄氏度,增加12%的能耗。因此将建筑物内温湿度控制在设定值精度范围内是建筑物空调系统节能的有效措施。

2.2照明与动力设备节能措施

照明设备的耗能量约占建筑物总耗能的15%左右。现在随着建筑物档次的提高,设计标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照度要求提高了很多,照明耗能量也大大增加。一般来讲,照明用电量为10w至30w(每平方米)或更高。因此照明节能十分重要,而且也是降低建筑物总耗能的有效途径。

选择节能照明灯具

根据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功能,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具体情况。商场、宾馆、办公楼等应以节能型荧光灯(细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为主,工业厂房则应以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等混灯照明为主。尽量不用或少用白炽灯,在荧光灯中应避免使用电感镇流器。采用节能灯具,可节能1/3到2/3,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无功功率补偿

在民用住宅、办公写字楼、商场等建筑物,每一层的分散用电负荷多为照明负荷,功率因数较低,尤其在民用建筑物中还大量使用粗管荧光灯,电感镇流器,造成了大量无功损耗。为了减少无功损耗,减少用电缆截面,最好采用就地无功补偿。

2.3动力设备的节能措施

一幢建筑物的动力设备无数,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电梯设备、炊事设备等。

(1)给排水设备的节能

目前部分建筑物在屋顶设有供水水箱(与消防合用)。由于其蓄水量大,供水调节能力比较大,因此水泵起/停不频繁,耗能量并不大。而有些建筑物在屋顶未设有水箱,采用气压式供水。则由于其蓄水量小,供水调节能力差,势必造成水泵的频繁起/停,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当用水量变化大情况下更是如此。一方面水泵频繁启动,增大了电能的消耗量;同时又使得供水质量变差(压力,流量不稳。)因此在设计水泵容量时,要做详细的考虑。水泵不能选择过大,以避免电机长期运行于过低频率状态,因频率过低,功率因数低,也造成了谐波污染。

电梯设备的节能

高层建筑物一般都有数台电梯提供同时运行。电梯一般采用VVVF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为了减少能耗,减少电机容量,较高速度的电梯多采用无齿轮转动装置,这比蜗轮蜗杆传动的普通电梯节电约30-50%。另外可采用数台电梯群集控制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候梯时间约10-20%,优化电梯的运输能力,减少了电梯的无效运行,节约了电能。

2.4变压器选择与节能

目前的高层建筑正在向建筑面积不断增大及形成组群建筑的方向发展,十几万平方米至几十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用电负荷大量增加,供电电源的电压等级由10KV增至35KV。各级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也越来越大,绝对不能忽视。因此认真详细地计算用电负荷,选择合理的变压器非常重要。

3.重视智能建筑领域的节能

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个系统工程,不同的是,智能建筑的节能问题比一般建筑的节能更复杂,既要考虑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又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IT节能,同时还面临建筑智能化中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的问题。因此,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课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探讨,寻找解决办法。

目前建筑节能的主要关注点在材料、设备、水电气等方面,智能建筑的节能,眼光要更开阔一些,应该有综合和全盘宏观考虑,如果仅仅局限在水电气单一层面的节能,将会走进误区。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如采暖、照明要采用有效手段降低,而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同样应该引起关注,这正是智能建筑节能不应该忽视的重要内容。

智能建造的定义篇4

关键词:智能主体;信念;自省;他省;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

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inbeliefofagent

liudong-ning?1,tangyong?2

(1.schoolofcomputer,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2.schoolofcomputer,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therearetwokindsofapproachtogetbeliefasanagent.oneisextrospectiveness,whichgetsinformationfromotherbodythroughoutsideinteraction.theotherisintrospectiveness,whichgetsinformationfromownhistorydatabase.thetwowaysareindispensabletodescribebeliefofagent.however,nowadaysbdilogicsmostlyuseextrospectiveness,notcombinationofextrospectivenessandintrospectiveness.also,mostbdilogicsareusuallybasedtwo-valuelogic,classicalmodallogicoritstransmutation,whichmakesmanylogicsystemshaveproblemssuchaslogicomniscienceandcoarsedepiction.fortheseproblems,thispapermadesomeresearchandputforwarda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bsoet)focusingasbeliefofagent.

keywords:agent;belief;introspectiveness;extrospectiveness;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

0引言

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协作求解,智能主体(agent)必须利用知识修改内部状态,即心智状态(mentalstate)。主体的心智状态为主体如何行动提供了一种解释,也就是说主体的行动是由主体的心智状态驱动的,如认知、情感、意向等。逻辑是描述主体心智状态的重要工具[1]。1990年,moore[2]使用形式逻辑对主体进行了建模,并主要研究了主体拥有的知识与实现的动作之间的关系;随后cohen等人[3]系统地研究了信念、目标、持续目标、意图和理性的逻辑表达和演算问题,他们的工作基于线性时态逻辑,在语义上则以kripke可能世界语义学为基础,并给出了bdi形式模型;其后,rao等人[4]提出了理想agent的bdi模型,使用了三个基本的模态算符:信念(belief)、愿望(desire)和意图(intention)建立了主体的bdi模型;jiao等人[5]针对主体是在进程级运行的程序,运用π演算描述了主体的理性和行为意图,利用π演算这种刻画通信系统的进程演算表示出主体间的交互;胡山立等人[6,7]在真假子集语义基础上通过对模型的代数结构施加一定的约束,开发了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避免了基于正规模态逻辑表示的逻辑全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等问题。此外,konolige等人[8~13]也做了相关值得肯定的工作,遍及bd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多个领域职称论文。

尽管bdi或类bdi模型已成为研究智能主体理论模型的主要工具,但这些模型仍普遍存在下述的一些问题:

a)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logicomniscience)[1]。

b)重视主体间知识交互,而轻视主体内部知识或状态。

c)由经典模态逻辑或二值逻辑引起的理论模型对真实世界的刻画粗精度。

基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工作聚焦于智能主体的信念,针对其作出了相关逻辑模型。考虑到对于愿望和意图,不同的应用和应用观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因此本文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只着重刻画了认知和决策的关键,即信念。

1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与表示

1.1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及其问题

无论是bdi模型还是其他的智能主体的理论模型,对于信念的形成与表示都是建模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许多理论模型中,对信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作为经典的模型,在rao等人[4]的模型中,在建模时虽使用到时态逻辑模型及其技巧,但仅考虑到系统的未来状态,而不关注过去的认知。实际上,造成类似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对信念(知识)的获取仅考虑与外部主体进行交互,而轻视了主体在过去的知识。

事实上,作为一个智能主体,其获取信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a)他省(extrospectiveness),即通过外界交互,从其他主体中获取信息;b)自省(introspectiveness),即通过自己的历史数据库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因此,对于主体信念的描述与刻画,两种途径缺一不可。在当前研究中,体现他省的bdi模型较多,却较少带自省功能的模型。但从时态数据库、时态知识库的角度看,智能主体的知识也是一个随着时间轴向前推进的历史数据库序列h=(h?0,…,h?n,hn+1,…),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集,这些知识集对当前信念的建立影响巨大,自省不可忽视。因此,在逻辑建模中,必须体现他省和自省,并处理其间的各类知识冲突。

考虑到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的问题,这也主要是因为相关模型使用了经典模态逻辑(或相关变形系统)、二值逻辑导致的结果。逻辑全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一个主体如果知道一个命题,那么它知道它所知道的命题的全部逻辑后承。

b)一个主体知道所有的真理(重言式)。

造成问题a)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k公理式的内定理。造成问题b)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rn规则式的规则造成;第二点是在计算科学,尤其是在机群协同工作下的智能主体的认知过程不应存在所谓的“重言式”模式的内定理,所有公式的成立与否都应采用构造性证明进行论证,而非传统的二值逻辑形式及其粗精度刻画。

1.2“双省”智能主体的信念表示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主体的信念必须与他省和自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不仅重视交互,而且重视历史数据。由此在表意上,可以使用bel(k)=khφ表示主体k在当前时刻具有信念φ。其中:k表示“知道”算子,体现了他省;h仍使用时态逻辑中的标记意义,表示“在此之前一直……(不包括当前时间)”,体现了自省,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其次,要解决逻辑全知与非构造性语义的粗精度刻画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使用子结构逻辑(substructurallogics)。根据子结构逻辑的构造性证明,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并可通过结构规则的增删,修改传统hilbert风格的逻辑演算所固留的诸如单调性、收缩性等弊病,以增加系统的可计算性。

据此,可建立相应的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系统。鉴于其表示了智能主体的信念,同时采用的是认知逻辑、时态逻辑和子结构演算的综合解决方法,本文将新的系统称为bsoet系统,意为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inbelief。在下一部分,将对系统作详细介绍。

2bsoet及其gentzen系统

2.1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

首先考虑到系统需要做到他省和自省,必须对认知的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作出定义,这种定义是针对框架的(frame)。

定义1他省框架。一个他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f=〈t,r?e〉。其中:t为时间结构的集合,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时间结构;r?e为时间结构间的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

直观上,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智能主体。这是考虑到每个智能主体都有一个历史数据库,可以用t?i表示历史数据库(h?0,…,h?n,hn+1,…)的集合。在拓扑形式上,可将t?i理解为一个时间轴,轴上的点表示了主体在该时刻上的历史数据。由此,能进一步定义自省框架。

定义2自省框架。一个自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t=〈t,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t为一个时间点间的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假定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之间的可达关系与时间轴之间的可达关系是一致的,据定义1和2,可以将两个框架合并。

定义3他省且自省框架。一个他省且自省框架为一个三元组f=〈t,r?e,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r?t为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其示意如图1所示。

直观上t上的点通过r?t关系,构成各条时间轴,每条时间轴代表一个主体(及其历史数据库),表示了自省关系;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通过r?e,构成了他省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他省关系,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对于传统bdi模型的认知可达关系是一般的;而作为自省关系,r?t不能具有自反性。在直观上,人的自省总是反省过去,对于现在是无法反省的,而作为他省关系的r?e的自反性,则主要体现了主体对自我知识集的认知,因此需要保留。

在没有具体解释框架语义之前,针对r?e和r?t关系,分别用模态算子?•和对应它们类似于经典模态逻辑的必然关系,并由此用?•φ来表示一个主体有信念φ,假设这个主体是k,可以将其简记为bel(k)=?•φ。

2.2gentzen系统

据上,本文将对他省和自省框架构造子结构演算系统,为体现子结构演算特点,在此用gentzen风格的演算系统(由德国人gentzen1934年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一种逻辑演算,国内也翻译为相继式演算,但更多直译为gentzen演算,在该演算中分为结构规则和运算规则,运算规则又分为左规则和右规则,是有别于hilbert风格的自然演绎方法的构造性逻辑演算方法,主要用于证明论)来构造bsoet,系统如下:

公理:a?a

结构规则:

x├ay,a,z├by,x,z├b(cut)

*x├ax├a(tfor?•)*x├a**x├a(4for?•)x├ax├a(4for)

运算规则:

x,a,y├cx,a∧b,y├c(∧l)

x,b,y├cx,a∧b,y├c(∧l)

x├ax├bx├a∧b(∧r)

x,a,y├cx,b,y├cx,a∨b,y├c(∨l)

x├ax├a∨b(∨r)

x├bx├a∨b(∨r)

x,a,y,b,z├cy,x,ab,z├c(l)x,a├bx├b(r)

x,a,y├bx,*?•a,y├b(?•l)*x├ax├?•a(?•r)?x,a,y├bx,a,y├b(l)x├ax├a(r)

在此,“,”“*”“”分别是三个不同的puncmark(句法标记,非算符)。其中“,”是一个无序的句法结构标记,它分割了多个参与演算的公式序列;而“*”和“”分别是•和的puncmark[14]。其中结构规则“tfor•”表明了如果公式序列x能在“*”的演绎下得到a,则在一般演绎下也能得到a,这恰好对应了r?e关系的自反性。类似地,结构规则“4for•”对应了r?e关系的传递性,结构规则“4for”对应了r?t关系的传递性。

注意到,这是一个典型的“直觉主义”逻辑系统,是基于构造性证明的。同时由于类似k公理和rn规则的内定理不存在于bsoet的结构规则中,也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l”规则的存在,系统实际保留了weakening规则,即该系统的推理仍然是单调的。同时由于puncmark“,”的无序性,交换律也依然保持其有效性,但系统不具有收缩规则,避免了运算资源的可重用性[15]。

另一方面,在bsoet系统中,本文也没有考虑算子“”,其主要原因是bsoet系统是一个直觉主义逻辑系统,其证明为构造性证明。由此,构造一个φ的信念与构造一个φ的信念的工作是相似的。

3bsoet系统的语义模型

定义4点集与命题[14]。一个点集p=〈p,〉为集合p及其上的偏序关系。p上的命题集prop(t)为p上的所有向上封闭的子集x,即若x∈x且xx’,则x’∈x。

定义5可达关系。

1)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x,y∈p,如果xsy且?x’(x’x),则?y’(y’y),使得x’ry’。类似地,如果xry且?y’(y’y),则?x’(x’x),使得x’ry’。

2)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丰满的(plump)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于?x,y,x’,y’∈p,如果xry且x’x,y’y,则x’ry’。

定义6框架及框架关系。一个框架f为一点集p及其上的二元可达关系,写做f=〈p,r?e,r?t〉。其中r?e和r?t分别为他省和自省的二元关系。

定义7框架赋值。

1){x∈f:x?p}∈prop{f};

2)x?a∧biff?x∈f,x?a且x?b;

3)x?a∨biff?x∈f,x?a或x?b;

4)x?•aiff?y∈f,如果xr?ey,则y?a;

5)x?aiff?y∈f,如果xr?ty,则y?a。

定义8衍推。

1)称x相对于模型m衍推a,记做“x├?ma”,当且仅当对?x∈m,如果x?x,则x?a;

2)称x相对于框架f衍推a,记做“x├?fa”,当且仅当对?m∈f,x├?ma;

3)称x相对于框架类f衍推a,记做“x├?fa”,当且仅当对?f∈f,x├?fa。

由此易证得以下定理,限于篇幅证明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文献[16]。

定理1可靠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x、xr?ey∧yr?ezxr?ez和xr?ty∧yr?tzxr?tz的框架是可靠的。

定理2完全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x、xr?ey∧yrezxr?ez和xr?ty∧yr?tzxr?tz的框架是完全的。

4群体信念与公共信念

在bsoet系统中,主体k形成的信念可由bel(k)=?•φ表达,其不仅考虑了主体之间的他省,还考虑了参与认知主体的自省,体现了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的观点——主体k拥有信念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当前状态下与外界主体的通过交互获得知识,更要考虑其历史?数据。

基于bsoet系统,易得在群体认知中的群体信念“eφ”(everyonehasthebeliefφ)与公共信念“cφ”(itiscommonbeliefthatφ),对于n个智能体,其定义如下:

eφ=bel(1)∧…∧bel(n)=•?1?1φ∧…∧•?n?nφ;

cφ=φ∧eφ∧eeφ∧…=∧i≥0e?iφ

5结束语

本文针对智能主体的“双省”信念及其形成与表示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了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建模的方法,表达了智能主体获得“双省”信念的方式,针对其建立了相应的逻辑系统bsoet。由于bsoet系统采用的是子结构演算,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其模型语义与构造性证明方法较经典二值逻辑更细精度地刻画了信念的形成。

在bsoet系统中讨论r?e和r?t关系时,本文主要讨论了它们的必然算子,即•和。对于•和的对偶算子•和在本文中并没有讨论,不讨论其的主要原因在于•和算子不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同时也对愿望和意图不起关键作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r?e扩充为动作和动态关系,如将算子•扩充为[α]或[α]?n,又如何进一步在子结构演算中丰富r?t关系,使其进一步具有线性、序列性、非分支性和有穷间隔性等性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表示将来状态的算子“■”,由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形成相应的愿望、意图和bdi模型,并最后付诸领域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2.

[2]moorerc.aformaltheoryofknowledgeandaction[m]//formaltheoriesofthecommonsenseworld.[s.l.]:ablexpublishingcorperation,1985:319-358.

[3]cohenpr,levesquehj.intentionischoicewithcommitment[j].artificialintelligence,1990,42(2-3):213-261.

[4]raoas,georgeffmp.deliberationandintentions,technicalnotes10[r].[s.l.]:australianartificialintelligenceinstitute,1991.

[5]jiaowen-ping,shizhong-zhi.formalizingagent’sattitudeswithpolyadicπ-calculus[c]//procofthe4thworkshoponpracticalreasoningandrationality.stockholm:[s.n.],1999:21-27.

[6]胡山立,石纯一.agent意图的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j].软件学报,2006,17(3):396-402.

[7]hushan-li,shichun-yi.animprovedtwin-subsetsemanticmodelforintentionofagent[j].journalofsoftware,2006,17(3):?396-402.

[8]konoligek,pollackme.arepresentationalisttheoryofintention[c]//procofijcai’93.1993:390-395.

[9]singhmp.multiagentsystems:atheoreticalframeworkforintentions,know-how,andcommunications[c]//lecturenot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s.l.]:springer,1994.

[10]nairvcp.onextendingbdilogics[d].queensland:griffithuniversity,2003.

[11]rafaelhb,mehdid,j?rgend,etal.multi-agentprogramming:languages,platformsandapplications[m].berlin:[s.n.],2005.

[12]rafaelhb,michaelf,willemv,etal.verifyingmulti-agentprogramsbymodelchecking[j].journalofautonomousagentsandmulti-agentsystems,2006,12(2):239-256.

[13]rafaelhb,jomifh,michaelw.programmingmulti-agentsystemsinagentspeakusingjason[m]//[s.l.]:wiley,2007.

[14]restallg.anintroductiontosubstructurallogics[m].routledge,tokyo:mathematicalsocietyofjapan,2000.

[15]onoh.proof-theoreticmethodsinnonclassicallogics[r].1998:207-254.

[16]刘冬宁.时态信息处理中若干问题的逻辑公理化研究[r].广州:中山大学,2009.

智能建造的定义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作用;合法性

一、引领时代,塑造未来

事出必有因,事发必有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理论地‘表征’时代精神的哲学,它并非仅仅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达’、‘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时代精神的‘反思和表征’、‘塑造和引导’。”[1]哲学就是这样,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建立吟唱了“序曲”。其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最终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正是这场文化运动为反对封建压迫的资产阶级革命吹响了号角。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天才般地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经产生,便显示出其强大实践指导作用。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他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维护其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只不过是其资产阶级内部的事情,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马克思又接着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加以全面研究,进而证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过程。马克思又指出“代替那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扯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让无产阶级看到了其阴险的嘴脸,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剥削与压迫,资产阶级统治,并指明要建立无阶级压迫,真正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和快速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用性的最好见证。

二、指导实践,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在物的世界里从事实践活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还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功能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就能增强社会成员的团结性,更加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国际风云变幻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更能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坚信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的最高形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指导和教育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要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作用,要正确认清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非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关联,批判形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其次,还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克服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和道德风尚;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的建立、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最根本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共产党制订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指导方法:“用发展的方法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分为二看问题”等哲学方法的应用,才得以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给人智慧,启迪人生

哲学常常被人们称之为“智慧学”或“聪明学”,原因就在于其贵高明吧!“凡事望得远一程,看得深一层,想得透一成,阐幽发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这既是人类智慧精华之所在,也是哲学之理或哲人之智的表现。”[6]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就不一定是哲学。正确的理解哲学来说,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且还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的爱智之忱。

“爱智”本身就是智慧的表现。“爱智”是把智慧作为追求和追问的对象,是把智慧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因此,“由热爱智慧和探究智慧而构成的哲学智慧,就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7]这种“大智慧”、“大聪明”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就是世界观,更重要的是方法论;而在中国哲学看来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人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在西方哲学看来,就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使人高尚起来”以及“信仰缺失”和“人生危机”等等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现实中的人”以及“社会历史发展问题”。哲学的这种“大智慧”和“大聪明”是超越了“男人”、“女人”和“某种人”的智慧,而上升到了“整个人类”的高度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的智慧。

哲学之精神是怀疑,哲学怀疑一切,包括怀疑自己,从不盲目自信、随波逐流。哲学的自我批判与反思是其生生不息的关键。哲学以其求真的态度,创新的意识,辩证的智慧塑造着人类,这才不断促进人们更新观念、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艺术创造,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哲学的反思思维,让人们思考:何谓人生?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所谓人生,其基本含义是人一生中的活动即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人的一生说短不短,百年左右;说长不长,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就像白驹过隙一瞬间。因此,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懂得人生就是对人生的尊重。那么,人活着是为了“一己”幸福还是“多己”(他人或人类)的幸福?马克思完全不顾个人幸福用自己贫苦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心里只有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的世界巨人。他家庭很贫,却精神富有。他虽死了,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正如臧克家唱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生活在社会中,首先要学会做人,要知道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不能了解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就不能培育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国哲学泰斗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一是“自然境界”:按照人的自然本能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去做事,这是一种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最低层次的“混沌人生”;二是“功利境界”:人自己能意识到为了自己而做各种事,这是一种略高于自然境界的“利欲人生”;三是“道德境界”:人能超越一己之私,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自觉的为社会做各种事情,使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有利他的道德意义,这是较高境界的“行义人生”;四是“天地境界”:人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境界的“成圣人生”。“人生四境界”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层面,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了人生的真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引领时代,塑造未来;指导实践,改造社会;给人智慧,启迪人生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作用,证明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因为合法性就意味着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长期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八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八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7]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八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智能建造的定义篇6

一、相关概念

1.云计算。云计算的到来无疑会给IT行业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浪潮,它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能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同时可以实现自我维护,动态管理庞大的数据资源池,向用户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交付方式,用户对其提供的服务采取按需付费无需高额的硬件租赁费,这为用户大大的节约了运营成本。

云集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以往技术和计算模式发展和演变的一种结果,当然云计算也未必是计算模式的终极结果,而是适合于目前商业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一种模式其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主机系统与集中计算、效用计算、个人计算机与桌面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

目前不同资料和文献对云计算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云计算是一种并行的、分布式的系统,由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构成,能够根据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事先商定好的服务等级协议动态地提供服务[1];云计算是一种可以调用的虚拟化的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以根据负载动态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化的使用的目的。用户和服务提供事先约定服务等级协议,用户以用时付费模式使用服务。纵观国内外企业和学术界对云计算的定义,比较权威的定义应该是来自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对IT资源的使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提供无所不在的、方便的、随需的网络方向。

2.智慧企业。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了“智慧地球”一词。“智慧地球”(SmartPlanet)就是要利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把电脑芯片和传感设备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甚至包括所有家用电器,如电饭煲、热水器等等,形成比现代互联网更为宏大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智慧地球”意味着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在智慧地球的提出之下,智慧城市建设已逐步得到各国的关注,而作为构建智慧城市的关键力量――智慧企业,是推动智慧城市乃至智慧地球建设的强劲动力。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企业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对智慧企业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根据各行业对智慧企业的理解主要有一下几种定义:

2010年宗平,朱洪波,黄刚等在《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智慧企业”》一文中将智慧企业定义为: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等技术将企业的硬件资源与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引入到企业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共享和协作;二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011年11月15日,在北京梅地亚会议中心举行的"首届(2011)智慧企业高峰论坛"中,国脉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杨冰之做了《智慧企业--大型企业网络转型战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对智慧地球做出了如下定义:"智慧企业"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处于价值网的关键节点,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2014年龚炳铮在《关于发展我国智慧企业的思考》一文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信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工具,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智能化(工业企业实现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机械装备智能控制)、经营管理、决策和服务智能化、企业各种资源获得智能调配和优化利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高度集成与融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企业。智慧企业是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结果,是实现高度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的企业,是具有创新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是有智慧的领导和职工可持续发展的基业长青的企业。

通俗的讲,智慧企业主要是指基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企业模型构建

在智慧企业模型中,可以将智慧企业从基础设施到顶层的智能化目标实现划分为三大层级:感知层、联通层、智能化。

感知层:在强大的硬件基础(主机、服务器)的支持下,建设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SOA的企业网络,私有云品台及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充分感知。

联通层: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互联网、3G网络、GPRS网络、广电网络、NGB,将从企业内外感知的信息传输到企业的云端,实现云管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关键信息为企业智能化管理、智慧决策提供依据。

智能化:核心业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装备智能化、主营业务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经营服务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商务、精准营销,客户服务管理智能化。

三、智慧企业特征

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敏捷化、绿色化。

数字化: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推进下,产品设计及研发的数字化、生产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将逐步在企业内推广普及,并不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应用。作为实现物联网的数字传感器,RFID及其读写器将迅速发展。

集成化:在智慧企业中各个方面将更加趋向于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控一体化,企业资源规划(ERP),柔性生产系统(FCS)集成;产销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系统由销售、采购、库存、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等模块组成;供应链企业集成,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过程和供应链的全面集成。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信息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企业集成、供应链集成、价值链集成,应用集成的基础之上的。

网络化:在智慧企业构建中物联网、无线互联网、外联网、内联网、以太网等多种网络更广泛地应用。

智能化:智能化可以说是智慧企业最突出的特征,企业核心业务的智能化,产品、设计、控制、调度、管理、决策的高度智能化。

敏捷化:智慧企业对市场需求、客户要求反映快速,能够实现市场定位、业务调整、经营决策、供应链运行的高敏捷性。

绿色化:智慧企业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最高效运用和动态分配,实现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低碳经济,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能源消耗最低。

四、加快发展智慧企业的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结合现有十二五有关规划、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和智慧城市计划的实施。将智慧企业的建设纳入到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扶植智慧企业建设的试点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智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多种管道筹集资金,建立智慧企业发展专项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加大对智慧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各地区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智能技术研究、各类软硬件产品的开发与商品化、应用示范及推广等工作。

第三,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氛围,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高新技术示范企业,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产品化、市场化。

第四,建立智慧企业示范企业。培育各行业可推广的智慧企业试点示范典型,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智慧企业、智能工厂。在示范企业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不断吸收高科技人才、培育智能化人才。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企业领导的智能化决策水平、培育员工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企业综合人才素质,使智慧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行业内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建立并完善智慧企业测评考核机制,对行业、地区智慧企业试点项目,按期进行考评,加强对试点工程的监督,确保试点质量与效果。促进智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