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例(12篇)

时间: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1

关键词:跨境贸易;外汇管理;跨境人民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70-04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跨境贸易项下资金流动影响着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均衡和金融市场稳定。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可兑换、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境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金融机构跨境业务创新和非金融主体财务运作手段翻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不法主体甚至通过虚构贸易背景、虚假贸易融资等手段进行非法套汇、套利、套补贴及避税活动。这种追逐短期收益的国际资本大规模频繁的进出某个国家的境内市场,会对该国的汇率、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客观要求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管理政策不断完善。我国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当前仍缺乏统一规范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全流程的基础性法规,实施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审慎管理政策是加强跨境金融监管、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重要举措。

目前,跨境贸易本外币结算和融资管理政策研究文献有限。蒋先进(2011)、冷静(2012)、谢媛(2014)等学者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及融资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秦绪红(2012)对银行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组合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类创新产品在运作模式、市场需求、套利成本收益等方面对外汇管理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倪素芬和高鹏(2012)研究认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国际收支统计、结售汇制度、跨境资本流动监测管理的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常博(2015)对货物贸易项下企业登记、单证审核、事后监管的本外币政策措施进行了比较研究,阐述了本币跨境贸易结算中的监管套利现象。综合来看,多数研究将外汇管理与跨境人民币政策割裂开来,缺乏对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审慎监管方向、政策框架和操作实务的深入探讨。本文在梳理现行跨境贸易结算及融资管理政策基础上,分析跨境贸易外汇管理与跨境人民币政策的差异性和契合点,探讨实施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审慎管理的政策措施。

二、现行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管理政策梳理

(一)跨境贸易收支统计管理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及其交易分类标准,跨境贸易货款收支属于经常项目交易,贸易融资款收付属于资本项目其他投资。但在实务操作中,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的交易属性比较模糊,无论是管理口径还是统计口径,都难以对个体交易属性进行清晰界定。在跨境贸易管理口径中,贸易融资不仅指银行直接为贸易双方提供的信贷资金支持,还包括银行间接提供信用支持的贸易结算,比如议付、代付、远期信用证等。在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一般将货物流与资金流一一对应的贸易融资款涉外收支申报在货物贸易项下,比如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等,仅将超出货物流的贸易融资款收支申报在其他投资,比如出口贸易境外融资、协议融资等。

(二)跨境贸易外汇管理

按照《外汇管理条例》,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当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结算银行应当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综合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来看,外币贸易融资管理分为三种情形:(1)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融资,按照2017年1月最新调整的国内外汇贷款管理规定,具有货物贸易出口背景的境内外汇贷款允许结汇,但境内机构应以货物贸易出口收汇资金偿还,原则上不允许购汇偿还;(2)境内企业向境外银行融资,适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但不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按照外汇局2016年6月的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政策,境内机构借用的外债资金可根据实际经营需要结汇使用;(3)境内银行对境外企业提供融资,可以在经营范围内直接办理,需申报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存量和交易流量信息。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政策

2009年,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随后,人民银行具体实施细则,上线运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构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框架,并以国内现有的人民币清算系统为基础,构建了跨境人民币清算框架,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央行跨行支付、银行行内支付、票据交换、银行卡支付等清算系统。按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人民币贸易融资也分为三种情形:(1)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融资,属于国内本币贷款范畴;(2)境内企业向境外银行融资,同样适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不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3)境内银行对境外企业提供融资,融资金额以贸易合同金额为限。

(四)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

自2016年5月起,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建立了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允许境内机构在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人民银行可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金融调控需要对参数进行调整。按照2017年1月最新政策口径,企业在真实跨境贸易中产生的贸易信贷(包括应付和预收)和从境外金融机构获取的贸易融资,金融机构因办理基于真实跨境贸易结算产生的各类贸易融资,均不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计算。

三、本外币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管理政策比较研究

(一)本外币结算管理方式相似

跨境贸易外汇管理和人民币结算管理都是依托信息系统,办理外贸企业登记,收集海关采集的企业进出口通关货物流信息,采集银行办理支付汇兑业务的资金流信息,实施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及分类等非现场监管,并依法开展现场检查,督促银行履行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责任。具体管理方式相似:(1)企业登记环节,外汇管理规定企业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名录登记,人民币结算制度要求企业在银行登记;(2)分类管理中,外汇管理将企业分为A、B、C类,人民币结算管理实行“关注企业名录”;(3)信息采集方面,外汇局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直接向企业采集预收、预付、延收、延付等贸易信贷信息,并共享使用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数据采集平台的贸易结算和融资数据,人民银行通过RCPMIS系统的银行端间接采集企业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信息。

(二)本外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不同

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推出之前,我国对清算和结算的定义更多地来源于约定俗成,将结算定义为贸易主体与银行之间的货币资金清偿或转移行为及过程,用清算专指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收付或债权债务的清偿。境内银行主要通过境外的联行、行和账户行,利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美元CHIPS、英镑CHAPS等国际通讯和清算系统完成外币资金跨境清算。外汇管理不可能对外币国际清算系统实施管理,因此主要依托境内机构汇兑支付管理、境内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NRA)监测等措施来维护跨境支付市场秩序。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我国开始接受国际支付领域的专用标准,即贸易、清算和结算共同构成一笔支付业务的全过程。按照国际标准,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可划分为CIPS参与行、境外清算行(清算账户)、境内行(同业往来账户)、非居民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NRA)四种模式。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极大地丰富了跨境清算管理工具,弥补了我国跨境支付制度体系中缺少清算系统的短板。

(三)本外币政策口径存在重叠、互补和币种错配风险敞口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的逐步扩大,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重也在上升。外贸企业向海关申报实际成交币种,但海关并未公布相关数据。据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人民币收付金额6.39万亿元,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为22.6%。目前,跨境贸易中报关、结算和融资币种错配现象十分普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主体利用人民币在离岸市场“内购外结”、“外购内结”套利套汇交易。由于我国跨境贸易结算及融资管理职能也是主要按币种划分,因此可以将监管政策口径与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匹配(详见表1)。从表1不难看出,本外币政策口径既具有重叠现象,比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融资数据重复采集,又具有互补之处,比如人民币跨境购售业务拓展了银行结售汇及综合头寸统计的对象范围,即将境内银行的境外客户纳入统计范畴,还存在币种错配风险敞口,比如跨境贸易计价、结算币种错配行为微观审慎监管职责不够明确。

(四)本外币政策对微观主体跨境结售汇缺乏监管约束力

自2005年7月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人民币单边升值、本外币利差等因素影响下,外汇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即结售汇呈现顺差),而且受经济结构性失衡因素约束,外汇市场难以通过出清达到供求均衡。为维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人民银行通过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干预汇市,同时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对冲人民币流动性增量。在外汇市场封闭运行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通过选择结售汇交易时点的方式来影响外汇市场供求,但这种影响会被外汇干预措施冲销。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市场主体通过灵活选择跨境支付结算币种和结售汇交易地点,也能对境内外汇市场供求产生作用,甚至带来顺周期性影响,比如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市场主体通过“境外结汇”或“内购外结”可以扩大Y售汇逆差。对此,人民银行2015年8月优化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随后采取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比如征收远期购汇外汇风险准备和非居民人民币存款准备金,以及提高境外人民币业务参与行境内平盘交易手续费率等。目前,跨境人民币政策仅对境内银行向境外客户购售人民币业务进行管理,缺少对微观主体跨境结售汇的审慎管理。外汇管理扩大了银行结售汇头寸下限,并对企业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进行了规范,规定同一笔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应在同一家银行网点采用同一币种(外币或人民币)办理收支结算,但未对一般贸易项下跨境结售汇交易进行规范。

通过比较研究得知:本外币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管理措施相似,但存在部分监管重复、币种错配风险敞口、跨境结售汇监管薄弱等问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银行跨境支付清算的渠道已发生变化,但现行的分币种跨境结算管理政策框架并未随之调整,制度建设不及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发展步伐。

四、建议推行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审慎管理政策

(一)实施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审慎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币值稳定包括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两个方面,保持对外币值稳定就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按照国际收支学说,汇率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国际收支是外汇供求的源头和主要影响因素。实施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审慎管理有助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外部均衡。目前,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已迈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的第一步,在跨境贸易金融监管中,还应尽快实施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审慎管理,加强对货物贸易合规性与真实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尤其是加强对计价、结算和融资币种错配行为的审慎监管。

(二)建立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监测体系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已明确由外汇局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统计监测,当前应在国际收支统计、外债统计监测、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清算框架基础上,建立全口径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监测体系。一是加强对银行本外币跨境结算工具和融资产品的调查研究,完善跨境贸易结算和融资数据采集渠道。二是整合外汇业务监测数据与CIPS、RCPMIS、央行跨行支付、银行行内支付、票据交换、银行卡支付等跨境人民币业务数据,构建账户、收支、汇兑、融资及结算(清算)等信息数据加工和综合利用机制。三是建立全口径跨境结算和融资统计监测的规范性标准体系。

(三)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调控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提高汇率浮动的弹性,压缩人民币在离岸市场间的汇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短期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动。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远期和期权波动率不断上升,2016年末已接近5%,但仍低于其他主要货币平均10%的水平。当前,应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防范短期资金异常跨境流动风险。同时,针对当前外汇占款投放缩减态势,继续创新运用SLO、SLF、MLF等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逆周期调控,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评估,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常博.货贸项下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研究[J].中国外汇,2015,(21):34-35。

[2]胡晓炼.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马骏,徐剑刚.人民币走出国门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4]明明.流动性理论与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5]倪素芳,高鹏.跨境人民币结算背景下构建本外币一体化跨境监管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2,(7):154-158。

TheDiscussiononFull-caliberCross-borderTradeSettlementand

FinancingPrudentManagementPolicy

SONGXugang

(GuyuanMunicipalSub-branchPBC,GuyuanNingxia756000)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2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点,为其最终获取高额利润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

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2]卢荣忠,杜浩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几个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

[3]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经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4]缪合林.资本运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法规福利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数据收集的困难以及很难从其他关税、非关税壁垒中剥离等特点,如何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仍倍受困扰。“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最难量化的非关税壁垒之一”(DeardorffandStern,1998),如何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成为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不少学者主要是国外学者为有效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进行了各方面的尝试,相应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量化方法。但总的来说,由于受数据和方法等条件的限制,有效的量化方法仍处在探索中。

一、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析框架

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提出了一个非关税壁垒的分析框架,总结了之前各类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三种经济效应。

一是“法规保护”效应,指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外国供应商的成本,限制了进口。单从这种效应来看,主要侧重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但同时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像关税一样会给进口国带来很大的损失。由于没有关税收入,损失要比关税等价更大。这也表明关税等价仅适于测量贸易量效应而不能反映福利变化。

二是“供给移动”效应,主要包含进口对国内生产者的影响和技术法规本身可能的收益效应。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特征:法规对大型和小型企业的成本影响不同、改变了竞争结构或市场规模、引起价格上涨和产生租金(Neven,2000;Fisher和Serra,2000);Maskus,Wilson和Otsuki(2002)通过出口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进口国的过剩需求曲线的相对移动说明了法规的歧视性。

三是“需求移动”效应,指法规所带来的信息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大量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对此也作了阐明。Bureau,Marette和Schiavina(1998)专门说明“需求移动”效应的信息方面:法规可避免“柠檬市场”问题、消除质量不确定性和减少消费者寻求产品的成本。Casella(1996)以及Fisher和Serra(2000)阐明了法规的公共物品效应,有些法规和标准可引致交易成本减少。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提出的分析框架可扩展至多个市场情况,标准和法规可使需求替代弹性变大、带来网络外部性、甚至规模经济及其他贸易便利(Harrison,Rutherford和Tarr,1996;Maskus,Wilson和Otsuki,2002)。

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采用局部均衡分析阐明了非关税壁垒的三种不同效应即非关税壁垒对福利的影响,许多学者在此分析框架基础上作了很多发展。然而,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析框架和经验估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供给的影响、引致的额外成本、国内外产品价格差异是模型模拟的关键,但这些方面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而且其他更复杂的信息和贸易便利方面的效应就更难量化了,比如标准对消费者信心、支付意愿等方面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从理论上,应用一般均衡模型可以说明技术规定对贸易的效应;但实践中,许多模拟只是在总量水平上完成的粗略估计,很多时候结果是值得商榷的。

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和福利影响的分析上,为此对其的量化研究也大致分为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大类。从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的制定上看,福利分析更为全面客观,但由于国际谈判一直以来都强调对贸易的影响,所以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下面就各种相关研究从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评述。

二、贸易导向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的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经济学界普遍承认,技术性贸易壁垒在限制贸易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askus与Wilson(2000)、Baldwin(2000)等学者为主,试图从贸易导向的角度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定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就其对贸易的限制效果进行检验。从贸易导向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三类度量方法。

1、以价格差/关税等价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非关税壁垒可以通过比较本国价格和参考价格来衡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关税等价法。关税等价通过比较进口品价格和本国市场上可比商品的价格差计算得出。如果支付给供应商的价格保持不变,正确的方法是比较不存在壁垒时的价格和存在壁垒时的本国价格之差(DeardorffandStern,1998)。然而,这两种价格都难以获得,实践中通常对本国和进口产品的贸易数量及供给、需求弹性作出调整以估计出不存在壁垒时的价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与本国进口商支付给外国出口商的发票价格(如进口商品的CIF价格)进行比较,通过价格差减去关税、运输成本和产品质量差异等可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等价。

Campbell和Gossette(1994)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在内的许多部门。他们做了复杂的调整使得产品为同质的,这种方法在两项研究中被专门用于农产品和食品部门。Calvin和Krissoff(1998)测算了在苹果部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率等价。为了测算,他们比较了美国苹果在外国的CIF价和外国市场的批发价。他们假设价格差由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关税率构成,尽可能采用市场中同时空的同质苹果(同种类、级别和大小)的价格,并构建了运输成本。一旦知道了美国苹果在外国的价格和类似苹果在该外国批发市场类似苹果的批发价格之差,月度价格差比率就测算出来。该月度价格差由已知的关税率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率等价组成。EC(2001)也采用此办法比较了在欧盟市场上美国生猪和禽肉的月度CIF价格和欧盟内可比商品的批发价格,在EC的同一个项目中还用类似办法度量了美国西红柿和苹果。Calvin和Krissoff(1998)得出结论:价格差方法可有效测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等价;而EU研究认为这种方法不是很有效,在对西红柿的测算中结果取决于价格的选取。而出口价格随时间不同和产地不同变化很大,品质原因亦不能解释该变化。

以价格差/关税等价为基础的方法局限在于:第一,它量化的是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非关税壁垒的综合影响,而无法单独度量出技术性贸易壁垒这样一种具体壁垒的影响。第二,它的前提假设是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是完全可替代的(同质的),局限性较大。第三,最主要的局限在于很难取得剔除了质量差异影响的价格数据。由于受数据所限,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仅适用于同质或标准化产品。

2、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贸发会提出,可以用来量化非关税壁垒和估计贸易受到非关税壁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Beghin与Bureau(2001)认为可用该方法来定量和定性评估国内法规的重要性。有三类信息资源可利用:一是法规本身的数据,如法规数、本国法规文本的页数。二是产品被阻碍的频率数据,包括限制的数量、发生频率的比率、进口覆盖率等。经过严格假设,还可派生出某些指标,比如以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可作为符合国际标准的程度指标。三是企业就歧视性法规提出指控的数据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对此类案件通报的数据。

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被广泛采用。两项研究以一国的标准存量为指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的影响。Swann等(1996)在一项计量研究中采用英国和德国的自愿性国家标准数、两国认可的国际标准数,基于标准的频数指标对1985—1991年期间英国的净出口、出口、进口作了回归分析。Moenius(1999)也采用了存量指标的方法做计量分析。两项研究都把既定行业中的标准数用来度量标准的强度。Otsuki,Wilson和Sewadeh(2001)进一步扩展了该方法用最大允许的污染量来直接度量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度。Fontagne等(2001)采用一个更复杂的指标来评估环境法规的影响。其他一些研究采用了边境限制数据。Lux和Henson(2000)分析了在美国边境被限制的数量以评估进口程序和边境检验如何阻碍欧盟出口,他们的分析表明保护主要发生在特定部门,如乳制品。Henson等(2000)还研究了因卫生和技术原因美国对非洲、亚洲、拉美国家产品的进口限制。鲍晓华、朱钟棣(2006)以频数比率和进口覆盖率为量化指标,测定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进口贸易的限制效应,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频数比率、进口覆盖率和进口贸易额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说明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

由于部门和产品间标准的重要性不同,不同标准产生的影响不同,用标准数或国内法规页数作为变量是比较粗略的;由于国家报告的不稳定性和跨国间未有统一的覆盖率指标,基于有关频数数据的估计也是有漏洞的;基于在边境事实上被阻碍的数据的测度相对可靠,但除了美国,各国这方面的数据都难以获取。受以上限制,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可直接用来计算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某一部门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组国家发生的频率,评估贸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种方法可为计量估计构建指标,用这些指标作为计量模型(如引力模型)的变量的研究在进一步探索中。以标准数或频数等存量指标为测算变量,运用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该变量对贸易的影响是目前贸易导向测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对来说最有启发性和拓展潜力的一个方向。

前述Moenius(1999)作的计量分析即在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将标准引力模型中的GNP、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作为常量,对双边互认标准、各国国内特定标准的数量及一系列虚拟变量进行估算。他指出两国之间技术标准信息的获取是造成双边贸易中成本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双边共享标准导致进口明显增加;进口国异质标准虽然会大大降低非制造行业的进口,但同时也会大大促进制造业的进口。由于没有对规模效应和其他一些阻碍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理,因而很难解释其回归结果。比如忽略了区域贸易协议中成员国会采取一致政策的指标,在估算中只考虑到颁布技术标准的数目,而没能区别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不同等。Maskus等(2002)针对此问题搜集了技术法规的信息,并将其考虑到模型的贸易等式中,从而获得关于自愿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不同影响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技术法规制定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了引力模型。模型区分了标准与法规影响的不同:标准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贸易有促进作用;而法规则限制贸易。引力模型不仅能找出在“边境效应”中法规的影响,还能处理二元或离散变量,这正是标准的统计特征。这种将存量指标和引力模型及计量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得出对贸易的影响,还为分析此影响和某一变量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桥梁,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3、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不能将具备贸易限制作用的法规和不具备该作用的法规区分开来。调研是通过对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主要国家、行业及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会面或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通常是定性的,但可以缩小分析的范围,集中了解那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不同对象国家的影响程度、重点影响的行业,从而有针对性的为政府采取正确的贸易政策措施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调研方法还可用来为计量研究提供信息。

如欧盟(2000)就美国贸易壁垒提交的年度报告中和美国贸易代表处(2001)就国外贸易壁垒提交的年度报告中都采用的是通过调研行业就其出口遭遇的限制提供的信息数据。OECD(1999b)对美、日、英、德四国三大行业55家公司进行了调研,其中一大行业为乳制品业。美国农业部(USDA)1996年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壁垒做了一次跨部门的调研,其调研的跨部门数据库主要用来说明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程度。许多学者都采用该次调研的结果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Roberts和DeRemer,1997;Thornsbury等,1999;Thornsbury,1998)。Maskus等(2005)还利用世界银行对16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调研数据库进行了计量分析。一些研究还专门就发展中国家如何达到SPS要求和遵守SPS条款进行调研,如Henson,Loader和Swinbank(1999)将调研和深入采访结合起来,把问卷发到发展中国家的联络点。里丁大学做的一些研究也是将调研和深入采访相结合。这种方法可以鉴别出最相关的一些问题并暴露出一些通识但属误解的看法,如Henson,Lux和Traill(2001)的研究表明欧盟出口厂商对美国主要抱怨的不是关税和卫生要求而是行政方面的延误及缺乏预见性;OECD(1999b)对乳制品的调研得出企业认为认证和批准方面的延误限制作用甚于标准。

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由于被调研对象认为调查结果可能对政策出台产生影响,所以提供的数据和结果有可能出现偏差。在缺乏足够数据时使用该方法是有效的,比如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到美欧的产品面临的一些障碍等问题的认识。此外,在对一些壁垒衡量中容易混淆或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如行政管理中出现的贸易障碍等情况可以通过调研的方法了解到。而且一些技术法规主要是行业关心的问题,而经济学家们分析时往往考虑不到而没有作为模型中分析的变量,通过调研也可以弥补。

三、福利导向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相关合格评定程序来实施对贸易的影响。这些实施手段在短期会对贸易产生影响,还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并且从长期来看,对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还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要全面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利的影响,需采用测量范围全面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但限于数据搜集的极大困难,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的是以下两种方法来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利的影响。

1、以风险测评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法及相关研究

以风险测评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法是根据风险测评的损失概率及大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方法能表明法规对福利的影响包括哪些效应,而不是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具体效应。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的SPS规定,困难之一是难以识别其保护的强度。对达到法规要求所花费的成本与减少外部性的收益进行比较可以分解出一项法规的效率及保护的效果。通过分解福利效应,当其成本超过收益可以得出一项措施是福利损失的。当收益可忽略时,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检验贸易扭曲,用来评估当前法规是否具有保护性。

Bigsby和Whyte(2000)提出了一种方法度量针对虫病检疫法规的经济效应和风险的概率。James和Anderson(1998)评估了检疫法规的效应,他们得出那些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检验的检疫限制才是合理的。Arrow等(1996)对环境卫生部门运用更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其法规的合法性。Orden和Romano(1996)还运用这种方法就墨西哥鳄梨进口进行了USDA贸易政策分析,表明结合使用风险测评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量化估计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解决SPS贸易争端。

将风险测评和成本—收益结合使用的方法是鉴别和评估技术性贸易壁垒效应研究的最有潜力的方向之一,多被用于分析食品、农产品等与环境卫生有关的产品。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风险的概率和大小估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在实际应用中分析的范围较窄,许多经济影响不能包括进去:就收益分析来讲,收益的重新分配可能涉及到许多相关方面,要计算所有相关人的影响非常复杂,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变化很难估计;就成本分析而言,不仅要计算供应商自身的损失,还应包括管理成本和寻租代价等。

2、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及相关研究

就某一行业或产品进行单市场或多市场分析的局部均衡分析法以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平衡为测度基础,分析某一特定政策对均衡价格、数量和福利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是基于成本增加原因,也可以是由于需求的变动或由于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从成本方面的影响来看,技术法规可以改变边际成本,也可以改变固定成本,而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和竞争性质。如果是完全竞争市场,基于弹性大小假设前提下,边际成本增加可以直接分析对数量、价格的影响范围,直接计算区域内标准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而在差异产品情况下则不同,厂商的固定成本要考虑到规模收益递增,这些成本可能因技术法规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模型取决于市场准入的难易和产品可替代的程度。模型会根据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校正市场上的厂商数量,可以用于需求一方有固定的替代产品,也可用于标准和法规性质不同、替代弹性不同的产品。此外,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还经常和价格差法、存量指标法、风险测评等结合起来,能更精确地分析标准或技术法规对生产、消费、贸易和福利的影响。

Thimany和Barrett(1997)研究了美国向其他NAFTA国家出口奶制品受到的技术法规的影响。他们强调了需求和供给曲线变化的影响,得出进口国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向上移动。向上移动的需求曲线代表了标准能缓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而供给曲线的上移则是包括相符成本在内的出口成本增加所致。结果是标准不会影响进口国国内生产商,反而与关税一样会起到对生产商保护的作用,但却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Sumner和Lee(1997)则具体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上发生的成本。Calvin和Krissoff(1998)采取了价格差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Paarlberg和Lee(1998)结合风险测评和局部均衡法研究了美国运用关税政策对可能传播口蹄疫的国家实行牛肉限制进口的效果。除了这些对单市场进行局部均衡研究外,Overton,Beghin和Foster(1995)就欧盟对烟草的化学成分残留值规定进行了美欧两个市场的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欧盟设定的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的残留值规定最终却使美国制造商撰取了绝大部分的收益。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目前对福利导向测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应用较多且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方法,可用于评估标准或法规对某一产业或某一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无需直接联系其他产业的影响,只需利用价格、数量、相符成本信息及生产厂商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就可进行相对简单的计算。其模型在研究法规或标准对不同市场的影响上可以做不同的改变,其有效性还有待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差异化产品和不完全竞争等微观经济学理论定量计算方法上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以上是沿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介绍了到目前为止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和与之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些分析方法以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研究成果,评价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不足。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单纯对贸易的影响,所以从福利角度进行研究更有说服力。为了全面有效地分析其影响效果,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进出口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对国内外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对第三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消费者的反应等。价格差/关税等价率法、存量指标(如标准数等)法以及调研数据法是常用的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把它们和引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于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影响;而把它们和局部均衡模型或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社会福利影响比较有拓展潜力的方法。

(注:本文获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07BGJ008。)

参考文献

[1]Deardorff,A.V.,andR.M.Stern.MeasurementofNon-tariffBarrier[M].StudiesinInternationalEconomicsSeries.AnnArbor,MI: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8.

[2]Fisher,R.,andP.Serra.StandardsandProtec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0,52.

[3]Maskus,WilsonandOtsuki.QuantifyingtheImpactofTechnicalBarrierstoTrade:AFrameworkforAnalysis[R].WorldBank,workingpaper,2002.

[4]EuropeanCommission.ReportonUnitedStatesBarrierstoTradeandInvestment[R].EuropeanCommission,Brussels,Belgium,2000,July.

[5]Swann,P.,P.Temple,andM.Shurmer.StandardsandTradePerformance:TheUKExperience[J].EconomicJournal,1996,106.

[6]Moenius.InformationversusProductAdaptation:TheRoleofStandardsinTrade,Manuscript,1999.

[7]Otsuki,WilsonandSewadeh.SavingTwoinaBillion:QuantifyingtheTradeEffectofEuropeanFoodSafetyStandardsonAfricanExports.FoodPolicy,2001.

[8]Henson,S.J.,R.Loader,andA.Swinbank,M.Bredahl,andN.Lux.Impact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onDevelopingCountries[M].CenterforFoodEconomicsResearch,UniversityofReading,Reading,2000.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4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图示如下:

附图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点,为其最终获取高额利润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1篇5

根据公司《关于内部竞岗岗位的通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贸易工作的了解,拟竞聘贸易部经理一职。

一、我的竟聘优势

1.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毕业于经济管理专业,十年来一直从事贸易工作,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法规和国际通行的规则、惯例;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经贸业务的各个环节,能胜任对外经贸的具体业务工作;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能利用计算机从事经济贸易工作。

2.具有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团结同志,正确处理与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工作思路清晰,头绪分明。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综合能力。在以前的销售工作中,我学习积累了先进的系统管理、人本管理、效益管理等原理,掌握了沟通、协调、市场开发等发面的能力,能较好地履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

3.具有正直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及优秀的作风。工作责任感强,勇于开拓进取。公道正派,与人为善。吃苦耐劳,率先示范。始终认为:沉默是金,忍让是银,帮人是德,吃亏是福。注重个人修养,平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品德高尚情操纯洁的人。

二、我的工作思路和设想

如能竟聘上岗,我将认真履行职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贯彻执行《黑龙江外轮公司关于贸易公司管理的暂行规定》,切实做好本部门工作,努力让自己的工作与总公司同步协调发展。

1.全面协调,规范服务。协调、管理掌握各贸易公司的经济运行态势,调节经济日常运行,规范经营活动,为各个贸易公司提供在哈尔滨的全面优质服务。实施最佳运行方案,最优资源配置,增加销售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打开地域限制,使货物直接销售到用户手中,缩短流通周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节约运行成本。

2.加强贸易信息管理建设。信息是贸易是否盈利的关键,做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交流平台、外代的公司网络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贸易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汇集和分析,及时掌握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动态、价格变化、商业信息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公司领导提出建议和意见,做出正确的信息决策。

3.优化资金运营。资金是贸易的血脉,在贸易工作中充分利用资金,加速周转,确保资金安全运营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预防损失,创造资金的最大价值。

.4、加强整体协作发展。增进各贸易分公司整体互补合作,做到互相交流,携手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以市场为中心,以扩销为目的,建立紧密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建信息通畅、产销协调、服务完善的经营贸易体系;互通信息、共商对策,做到质量与价格相符,优惠与诚信统一,承诺与兑现一致,开拓市场与规范市场并举,建立和谐、高效、文明的整体合作关系,实现公司共同发展。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新的国内外贸易市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等新型贸易和招商方式;利用俄罗斯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开辟俄罗斯装饰建材市场、农产品市场等,向俄罗斯出口各类产品。综合运用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全面发展与俄罗斯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使公司的贸易逐步发展壮大。同时规避风险。贸易回报和风险是核心问题,为了规避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措施是双方实施零风险,与合作伙伴共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可行的投资环境分析、投资预算、回报分析,保证民主决策的正确性,将风险规避为零。

6.储备发展后劲。公司将要大量进口废钢船,由于富锦市北方拆船公司人手少,所以贸易部应首当其冲,组织人员协助公司管理拆船工作。根据今年的拆船经验,在废船进口前,做好市场调查,把握市场价格。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建立“一条龙”管理营运体系;发挥目前的客户网络,合理定价,扩大效益。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向相关产业触伸,储备发展后劲。

三、我的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公司基层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对策

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至2006年底,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和障碍,每年大约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损最为严重,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受损呈明显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就仍然很大。

(1)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国外越筑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的技术性壁垒面前,我国部分出口商品的市场迅速萎缩,甚至被挡在进口国的国门之外。

(2)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

(3)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名目繁多、变化频繁,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使我国一些经验不足的出口企业应付不及,被动地陷入贸易纠纷,致使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被扣留、查封甚至销毁。而且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取得该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

2我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1政府应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灵”、信息“渠道不畅”、得不到针对性的有效的咨询服务等。具体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真正形成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系统,政府作为建立机制的发起方,应主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协调规划工作,同时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为出口企业服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建议和意见;(2)形成一套有效的通报、评议、咨询、审议制度;(3)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的TBT系统,按出口对象和产品类别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TBT信息,建立相应的TBT信息中心和信息数据库;四是建立高效的TBT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对TBT问题的认真研究,及时作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寻求我国商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切入点。

(1)建立并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应针对已加入WTO的情况,建立健全技术法规和技术体系,构筑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将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贸易技术法规建设的重点,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

(2)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大力推动标准化。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了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国为了达到其市场准入标准,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建立技术贸易保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ISO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体系标准认证反映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成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标准,可以使国内企业积极迈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环境接轨,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生产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打破贸易技术壁垒。

②适应我国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我国标准结构。我国目前是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改变了无标生产的状况。

③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的活动。WTO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参与各种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主动权,特别是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

2.2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企业应该和政府紧密配合,制定企业的应对之策。面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和TBT协议的要求,熟悉目标市场的有关规则和标准。企业要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掌握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

(2)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标准意识。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是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出口企业中己形成一种共识。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所要求的清洁生产需要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通过贸易伙伴国的各种检验和要求,积极推行ISO9000族、ISO14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体系标准及注册认证。

最后,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即立足于国际市场,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摩擦;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62-02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经济环境下,国际投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变得越发重要,各经济集团之间以及经济集团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逐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很大程度地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经济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各种国际间的贸易冲突和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而且愈演愈烈。这些问题的不断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贸易双方的关系,而且也会导致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终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就目前来看,传统的贸易摩擦已经不断升级,演变成为宏观制度的摩擦。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差异与分歧逐渐演变成为贸易摩擦的导火索。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就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升值问题对我国施加压力,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减少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内部原因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对象范围也逐步扩大,其市场集中度也有所降低,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仍然集中在亚洲地区、亚太地区和少数发达国家市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仍然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在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5%以上,我国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必然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受限,极易产生贸易摩擦,增加了其市场风险。

第二,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大。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这就导致我国对主要的贸易伙伴依存度变大。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它们对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这种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度势必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处于被动局面,极易与发达国家发生贸易摩擦。

第三,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为了有效地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经贸委先后启动了汽车、化肥和钢铁三大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相关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已建立的损害预警机制行业范围过于狭窄,而且行业协会的作用难以全面的发挥,因此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实际工作中的贸易摩擦。

第四,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我国出口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力却更多依赖国内廉价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利用价格优势开拓国际市场,而廉价的出口产品往往会遭受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势必导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受限。

2.2外部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促进下,各国经济往来愈加频繁,这无疑就加快了世界自由贸易,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势必会利用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我国对外贸易行为,贸易的冲突势必造成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第二,政治原因。政治原因也是造成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就会导致经济上的排斥,这就使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产生贸易摩擦。

第三,机制原因。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成为各成员国解决彼此间贸易摩擦的有力工具,但是就WTO争端解决机制本身来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机制的问题也是引起贸易摩擦的客观原因之一。

3解决贸易摩擦的策略

3.1政府应对策略

第一,大力倡导科技兴贸战略。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和工农业初级产品为主,由于这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所以这些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极易被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所替代,而且这类商品大多是以价格优势来打开国际市场,所以就更容易遭受他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我国就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结构。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调动国内企业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积极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该对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我国企业参与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同时,我国政府要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经营权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推动科研机构面向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明确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各人员在出口收益中的分配权益,不断完善利益激励机制。

第二,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预警系统。一方面,分析和研究我国出口增长前景进行系统、连续性和出口产品在主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状况,为可能遇到的保障措施的产品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充分研究和掌握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发展动态、相关政策的制定机制,根据掌握的可靠信息,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同时调整我国国内产业发展方向。

第三,组织企业积极应诉。首先,为我国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利用法律手段合法维权。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并为协助国内企业建立行业内的应诉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应诉工作,同时我国政府应当积极支持行业内的行业协会的建设工作,使行业协会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充分发挥其在贸易争端解决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第四,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①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信贷金融支持政策;②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对外投资保险制度;③规范“走出去”的政策法规;④向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

3.2企业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速企业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企业应当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于工业制成品,企业要提高这些产品的产品附加值,改变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市场的地位。对于自然型产品要做到深加工和精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尽量减少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

第二,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实行品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努力使其品牌拥有不可替代的国际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国际之间的贸易摩擦,尽量避免或者是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经济损失。

第三,积极配合政府应对贸易摩擦。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制定了许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政策与法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要,不断熟悉政府的调控措施,积极利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应对贸易摩擦,有效地遏制贸易摩擦的发生,减少我国企业的损失。

第四,积极实施企业对外战略。实施企业的对外战略可以有效地为企业打开新的国际市场,从而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对外战略,首先,企业可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其次,积极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实现强强联手,创建跨国型的企业,有效地避免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最后,加快企业国际经营步伐,建立适合企业国家化发展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红林.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观点综述[J].企业导报,2011(22).

[2]阚大学.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胡方.南北贸易中产品种数变化与国际贸易摩擦[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缓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04-06

[作者简介]廖妍(1993-),女,湖南湘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全球物流;彭剑波(1970-),男,重庆忠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

《辞海》(1999)曾对贸易摩擦定义为:所谓贸易摩擦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间剧烈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该定义虽然指出贸易摩擦的本质是世界市场斗争,但将主体仅限于资本主义国家间显得过于狭隘。此后,关于贸易摩擦的定义众说纷纭,均无一个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学者闫克远(2012)[1]关于贸易摩擦的定义揭示了贸易摩擦的本质,闫克远认为:贸易摩擦覆盖范围包括贸易、货币、汇率、投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领域,是国际社会中建立经贸关系的经济体之间为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而产生的矛盾或纠纷,以及为解决这种矛盾或纠纷而展开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外交斗争,是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与碰撞的一种通常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贸易摩擦是基于传统贸易救济措施引发的贸易摩擦,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一、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现状

(一)总量

1.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总量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全球贸易摩擦也随之频发,尤其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摩擦增速飞快。由图1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数明显大于其他时期,随后在2001年达到最大,达372起,1995―2014年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数量总和为4757件。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越来越频繁,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1995―2014年我国遭受反倾销数为1052起,占世界总量的22%左右(见表1)。

2.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总量分析

比较图1和图2可知,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数量明显小于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数量在1999年达到最大,为41起,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还未曾遭受反补贴调查。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数量有所上升。2004年4月,加拿大对我国烧烤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该案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我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先例。随后,我国一度成为世界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由图2可知,2007年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数量为11起,其中有8起被诉国为中国,占比高达7223%。1995―2014年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量为90起,占全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的2368%。

3.保障措施调查的总量分析

根据WTO和中国贸易信息救济网的统计数据整理可知,1995―2015年世界各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的总量为311件,其中保障措施调查的数量为289件。由图3可知,保障措施调查数量在2009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26起和24起,而这两个年份的前后时间段正好处于世界经济衰退的状态,经济下行势必会引起各国利用保障措施保护本国经济。

(二)国别分布

1.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别分布

截至2014年底,已经有35个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一直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印度、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反倾销作为WTO允许成员国合法使用的救济手段之一,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

由图4可知,目前印度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总发起169起,美国和欧盟国家分别发起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124起和119起,其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还包括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墨西哥、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南非。

2.遭受反补贴调查的国别分布

截至2014年底,共有8个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其中美国是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其总发起数量为46起,比重超过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的一半。

由图5可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数量较多,而如印度、埃及、墨西哥和南非等发展中经济体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数量较少,这是由于发达经济体对相关法律的操作使不公平调查合法化,并且发达经济体更倾向于将反倾销与反补贴结合对中国发起调查。

3.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的国别分布

1995―2015年,各大洲的各个国家都有发起涉华保障措施调查,其中亚洲国家发起的涉华保障措施调查最多,达126起,约占总量的436%。

由图6可知,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乌克兰、哥伦比亚、约旦、埃及、菲律宾、美国、俄罗斯十国是对我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数量较大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是对我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达34起。部分欧洲国家偶有对外发起保障措施,这与我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紧密度不高有关。

(三)行业分布

1.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行业分布

截至2014年底,我国22类行业中有16类行业遭受到反倾销调查,但这些遭受反倾销的行业分布十分不均匀。如图7所示,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是化工品,共122起,占比超过我国遭受总反倾销数量的一半。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排名第二的为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共39起,占比1789%,其次是木制纸浆和贱金属及其制品,数量都为16起,占比为734%。

由表2可知,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行业是贱金属及其制品,总发起1379起,而我国在该行业中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为16起,对于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化工品,世界各国在该行业中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为961起,这反映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行业与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行业有些许偏差。但在机械产品和纺织品行业中,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分别为1起和4起,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分别为408起和346起,这反映在这两个行业中,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与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有较大的偏差。

2.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行业分布

截至2014年底,我国22类行业中有11类行业遭受反补贴调查,而这些行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分布不均。如图8所示,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行业为贱金属及其制品,总数为44起,占比4889%,接近我国遭受反倾销行业调查的一半。其次为化工和机械产品,数量分别为12起和11起,分别占比1333%和1222%。

如表3所示,世界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最多的行业是贱金属及其制品,与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最多的行业相符,而世界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较多的化工品和机械产品行业,都是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较多的行业,说明这几个行业中,世界反补贴调查主要集中在我国。

3.涉及保障措施调查的行业分布

截至2015年,涉及我国保障措施调查的行业分布在轻工业、造纸工业、冶金工业等16个行业中。如图9所示,化学工业是对外发起保障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行业,总发起量53起,占比1834%。其次为轻工业和冶金工业,总发起量分别为45起和44起,占比分别为1557%、1522%。而有色金属工业、医药工业、矿产品、石油工业偶有涉及。

二、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世界各经济体之间摩擦不断。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地位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而容易与发展中国家发生摩擦,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而发生摩擦。由图4和图5可知,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频繁的发达国家主要以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表4将我国与欧盟28国、美国和加拿大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进行对比,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1995年的288%增至2015年的1380%,而欧盟28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1999年的4129%降至2015年的3269%,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额占世界的出口额比重也分别由1995年的1131%、372%降至2015年的913%、248%。由此可知,我国贸易出口经济地位对欧盟28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地位有所挑战。

由图4和图5及图6可知,我国对外摩擦发起的发展中经济体中主要以印度、阿根廷和巴西为主。从表5可知,2014年我国出口商品中主要出口0类、5类、6类、7类、8类,而印度则主要出口3类、5类、6类、7类、8类,而阿根廷的出口商品中主要以0类、2类、5类、6类、7类为主,巴西主要出口0类、2类、3类、6类、7类。截至2014年底,印度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最多的行业为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和机械工业等,阿根廷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最多的行业为机械工业、轻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巴西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最多的行业为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冶金工业等。由此可见,我国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出口结构上的趋同是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原因。

2.世界经济衰退引发贸易保护

世界经济衰退引发贸易保护是引发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体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经济体需求乏力,因而世界市场的争夺竞争十分激烈,世界各经济体为保护国内产业,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得世界贸易额不断萎缩,而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行,无疑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和升级。

相比2008年、2009年,中国、欧盟28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额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08年和2009年,全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和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数量急剧增加,2009年全世界遭受反补贴同比2008年增长了75%。由图1可知,尽管金融危机发生期间,全世界遭受反倾销的调查数量波动不大,但中国遭受反倾销的数量却达到历史最高,2008年76起,2009年77起。[FL)]

(二)内部原因

1.出口对外依存度过高

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贸易出口额逐年增加,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2―2011年对外出口额同比增速都保持在20%―30%左右,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自2000年突破100000亿人民币,并且2000―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都保持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稳健。

如图10所示,2005―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依存度在30%以上,对外依存度极高,虽然2009年以后出口贸易依存度下降,但依然保持在25%左右。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的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是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主要原因。在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和我国较高的对外依存度的情况下,世界各经济体能通过贸易摩擦阻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如图11所示,我国货物出口市场主要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为主,其中亚洲市场占比50%左右,而亚洲市场中又主要以中国香港市场、日本市场和韩国市场为主。我国向欧洲市场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28国,向北美洲市场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分别占比18%左右和20%左右。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会导致我国对该市场的出口依赖过强,而由图4、图5、图6可知,欧盟市场和美国市场、印度市场等又通常是与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经济体,由此可以看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会导致我国对外摩擦增多。

3.贸易出口结构层次低

由表5可知,我国货物出口主要以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为主。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工业制成品,虽然我国货物出口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在这些工业制成品中,初级工业制成品占比较大,初级工业制成品具有低附加值、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等特点。

初级工业制成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产品,我国劳动力市场充足,因而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我国货物出口的价格也相对低廉。而倾销则被定义为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我国出口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势必会增加世界经济体对我国的贸易摩擦行为。

三、中国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的路径

(一)推进多元化的贸易结构

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市场,但由于两者之间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情况,致使贸易摩擦频发。我国与这些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进出口结构存在较大互补性,因此我国应巩固传统市场并深入开拓新兴市场。近年来,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墨西哥、韩国、南非、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并且国内贸易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应深入开拓此市场以缓解贸易摩擦。

(二)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区

目前,我国已经与东盟、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等亚洲、大洋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已实施12个。我国应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区,提升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自贸区内放宽投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开放水平和扩大服务业开放,坚持进出口并重,能降低我国贸易顺差与贸易伙伴国贸易逆差的比重。此外,在自贸区内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将优化外资投资环境,鼓励伙伴国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生产经营,也将更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改善我国与贸易伙伴双向投资准入,缓解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闫克远.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杨衍佐.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特点及对策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6):123-125.

[3]边洁英.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特征、成因及应对策略[J].价格月刊,2014(10):59-62.

[4]陆迪.贸易摩擦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不同投资模式的分析[D].复旦大学,2014.

[5]张二震.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14(7):14-18.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9

过去一年,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贸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商务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建立纵向联合、横向合作机制,调动各部门、各地方积极性,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促进贸易投资互动,完善加工贸易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营造良好贸易环境,增强了企业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进入2009年下半年,我国外贸环比出现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进口7111.8亿美元,同比下降20.4%;9月份出口形势明显改善,同比降幅明显收窄,今年3月份以来已连续7个月维持趋势性好转局面;我国出口降幅小于其他主要出口大国,占主要市场进口份额上升。WTO最新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虽然出现了复苏的“绿芽”,但其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压力依然很大;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但总体而言,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了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经贸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重组、大变革时期。金融危机对现有国际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外贸发展看,经过过去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要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并积极推动我国外贸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重新审视其发展路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拥有广阔的内部市场,工业化城市化将创造巨大的内需空间。我国外贸发展总体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但也面临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加剧等诸多挑战。种种迹象表明,美欧等发达国家对我持续增长的贸易规模已经感到巨大压力,遏制我发展的意图更加明显。我国出口商品的相关替代国,也对其在国际出口市场中占比持续下降感到不安,对我戒备心理加重。显而易见的是,美国对我国挥动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后,其他发展中国家群起效之,如阿根廷、巴西、印度纷纷对我提起两反或特保调查等。

低碳经济将成为大国经贸领域角力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将为我们提供机遇,但也是挑战。美欧试图将低碳经济作为重振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并强制推向全球,实现一箭双雕;一方面在全球制造对“低碳”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依仗资本优势和“低碳技术”重振实体经济,继续长期主导全球经济;另一方面,美国设置了边境碳税,企图以增加我国出口成本来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

总之,后危机时代中国外经贸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为此,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应该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重点研究如下一些课题:

1、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做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把扩内需作为应对危机和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扩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无论从产能过剩还是从解决劳动力就业来看,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是我们的客观选择。

2、关于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这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确实需要有新的研究,这里既包括完善和创新货物贸易促进机制,也包括完善和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提高吸收外资水平、改善利用外资管理机制等问题。

3、关于如何创造国外市场需求。今后,我国对外经贸政策的重点应从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转向创造国外市场需求,这里包括如何实施新兴市场战略,如何加速区域经济合作,加快自贸区建设战略,以及探索建立边境经贸合作区,推进走出去战略等重大问题的研究。

各位教授、专家、学者,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大家任重道远。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经济危机,国际贸易,贸易保护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先后陷入低迷,世界经济进入到新一轮调整期。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趋势下,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需求增速持续走低。严重的经济危机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国家依存度日趋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和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虽然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经济,但中国经济已出现大幅下滑的信号,国际贸易业务是经济危机中表现最为明显,影响最大的领域。面对着如此恶劣的环境,笔者根据对中国对外贸易近年来的跟踪研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解决外贸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不利形势。

一、勇于应对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政策,打造中国贸易大国新形象

在全球开放的条件下,自由贸易是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的,而当全球经济出现危机或萧条时,贸易保护政策的势力就会抬头。比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在出现经济危机后出台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这一贸易保护政策将两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引发各国效仿出台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但这错误的决定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将在危机边缘挣扎的世界各国推向更深的危机深渊之中。在新一轮经济危机到来时,各国政府却并没有牢记历史的教训,贸易保护政策的风头又卷土重来。2008年中国遭遇到的反倾销调查达73起,反补贴调查达10起,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以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有增无减。2009年,印度对中国输印亚硝酸钠进行反补贴调查及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并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为期6个月。2月19日,印度再次宣布将在一至两周内对中国铝征收保护性关税,并将对其它进口的中国商品进行调查。这是继印度对中国玩具6个月进口禁令后的又一对华贸易举措。

同年1月,欧盟对华出口紧固件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5年内征收平均高达80%的反倾销税。2009年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即日起对中国输美床用内置弹簧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164.75%~234.51%不等。6月中旬,美国在10天里针对中国钢铁产品采取了3起反倾销调查,欧盟也对中国的鞋和鸡肉等等提出了反倾销诉讼。

2009年9月9日,在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石油用钢管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税率为10.90%至30.69%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做出最终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即在4%的原有关税基础上,在今后三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应当主动地开展应对,联络其他世界各国拿起WTO所赋予的有力武器,充分利用WTO相关政策,立场坚决地站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舞台上,积极反对贸易歧视与保护,倡导自由贸易。我国既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须兼顾其他贸易国家的利益,联合其他国家积极面对欧美、印度等经济体对我国设置的技术性壁垒及频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同时我国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组织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在WTO机制下全面搜集各种资料,积极有序地应诉,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加强贸易业务中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高科技含量,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我们发现,那些出口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是受冲击最大的一类。当今提出的许多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低而提出的。例如此次经济危机,在纺织品领域中,商品出口过程中存在着品牌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缺少原创能力的问题。这说明纺织业还处于国际供应链的低端,因为缺少品牌概念及核心竞争力而无法进入高端市场的窘境,同时,体现出中国的纺织产业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政府应该大力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战略,激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并配合企业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增强中国纺织品企业的内在核心竞争力。在沿着追求高附加值品牌的思路上加强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建立自主创新品牌,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大力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自己的技术,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优势,不断创新自己的技术和开发新的产品,加速优化产品结构,在提升出口产品品质的同时,加快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只有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已有产品的性能与品质,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在本次经济危机中顺利度过难关,应对以后市场中更激烈的竞争。

三、加强海关监督管理及统计作用,推动贸易良好发展

作为海关也应该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更加主动开展自己的职能工作,为外贸企业和国家服务,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进行。

1、积极参与区域和多边海关合作事务,发挥大国海关作用,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规则。不断提升我国的双边合作层次,力争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大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海关建立并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努力维护我国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形象。

2、通过开展海关税收政策研究,积极参与出口税开征、退税政策调整、外贸经营资格管理体制改革等国家外贸政策的研究论证工作,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对优势农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服务贸易出口等的税收扶持,限制资源性、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支持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逐步降低我国能源、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推动外贸方向的转变。

3、对加工贸易实施进一步管理。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适当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目录,吸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机械产品以及高增值、省能耗、低(零)污染等优势产品的加工贸易鼓励类目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物流服务、产品营销领域延伸,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4、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备案、调查、担保、处罚等一系列制度,加大对国产品牌的保护,不断优化国内出口商的生存发展环境,将现行的以商标专用权为主的保护,逐渐转向对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等各类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

四、开发国内市场,适时将外销转为内销

对于国际贸易企业而言,应该充分意识到相比国际市场的一片寒冬,中国的市场却是机遇无穷。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使用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对外受阻的出口贸易企业也可以考虑将原有的外销业务转向新型的内销业务。但让过去100%的外销企业从事内销,的确存在很多困难,面对新的内销市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克服。

1、加强自身品牌建设,适应国内市场需要

外贸生产大多数都是订单生产,生产的产品都是外商市场需要的产品,产品并不适合国内市场需要。为此,外贸企业需要认识到这个本质区别,迅速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加强自身产品的技术优势以适应国内市场的特殊需要。在保持原有出口产品良好的品质前提下,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来进行调整产品特性,通过树立自己的品牌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客户,占领国内市场。

2、控制营销环节,发展完善的营销管理

外贸企业主要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而内销则主要是以服务为根本导向的。对于外贸企业来说,需要两个部门就可以运行,即市场部和财务部。而内销则至少需要开发部、行政部、市场部、财务部、客服5个部门。外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区别,意识到企业转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营销队伍建设,通过市场调研调整原有产品结构及类型,根据市场中体现的客户结构和需要进行合理定位并且招聘一批熟悉国内市场的营销人员,让原先的外贸业务员和新型的市场营销人员充分交流,互取所长,尽快实现从外销到内销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1刘媛.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及应对策略[J].消费导刊,2009,(05).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篇11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促进,贸易促进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额上来看。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从1986年的2580.4亿元增长到2004年95539.1亿元,而2005年更是突破了100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16921.8亿元,而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23.3%。

(2)从产品结构来看。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虽然去年来有所变化,但根本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为中国的优势还是在廉价的劳动力。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像以前那种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明确贸易促进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分工

构建新型贸易促进体系的关键在于理顺各类贸易促进机构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的职能和权责,真正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贸易管理的政府部门,在地方政府层面,一般只有贸易促进机构贸易促进体系,而无管理机构。

(二)完善贸易促进[1]的外部环境

1、继续推进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降低企业的出口交易成本。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本着有利于首都经济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商务氛围。

2、加强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调,提高贸易的便利化程度。商务主管部门应主动与这些部门协调,降低有关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银行、保险等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保障企业出口权益,提高出口竞争力,为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提供法律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应诉。我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同时也是遭受反倾销诉讼调查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受害者。由于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接受了15年的非市场经济和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遇到更多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反倾销应诉工作,扩大反倾销应诉资助资金规模,发挥各地WTO事务中心等专门机构的作用,与海外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对反倾销应诉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充分发挥各商会的组织协调[2]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抗辩能力,争取有利结果。

4、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行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贸易实务培训和与国外经贸机构的交流活动,分析国内外市场形势,使企业及时了解各国市场准入规则、技术壁垒、环保指标、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息;以“孵化器”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出口业务指导,由专家实际指导受训人员操作进出口业务免费论文。

(三)创新贸易促进方式和手段

创新贸易促进方式的着力点要通过提供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创造直接的交流机会,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

1、建立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组织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来华采购,举办有针对性的采购说明会和网上专栏,让更多的企业了解采购程序和招标信息。

2、加大交流合作,创造直接的产品[3]出口机会。商务主管部门每年年初要研究制定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市场推广和介绍活动。

一方面要“引进来”,如针对目前大型商业性跨国公司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以开放市场为条件,加强与国际着名跨国公司的联络,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及时邀请负责采购的买家来华,组织相关企业做好准备贸易促进体系,从而实现内贸带动外贸发展,促进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组织企业参与境外的各类国际专业展会和境内的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对于“结伴参展”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鼓励;组织专业贸易小组到重点开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考察和产品推广;结合国内国际贸易形势,适时组织企业代表团出访,搞好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

3、加大贸易环境和出口产品的宣传力度。在每年的对外宣传计划中列入对外贸易宣传内容,加强外经贸发展的总体性宣传,整体推介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制造业能力。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和寻找经济技术合作伙伴。

(四)调整财政性贸易促进支持方向

1、整合发挥外经贸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

扩大现已设立的外经贸发展基金规模,根据业务发展的具体需要统筹支出。设立科技兴贸专项资金、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专项资金等用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4]等方面。

2、调整财政支持方向,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

一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决定其出口能力,因此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是做好贸易促进工作的基础。鉴于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总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外贸出口需要尽快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增长上,因此应该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由低价竞销策略向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相结合的新战略转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3、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对外贸易市场调研范文1篇12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民营中小企业欧盟

目前,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比较完善、覆盖面广,能够有效阻碍外国商品输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实力薄弱,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最严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回顾,认识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并探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联合应对策略。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欧盟主要贸易壁垒

经过wto的几轮谈判,全球关税壁垒逐渐削弱,伴随着人们环保、安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迅速提升,以及高灵敏度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形成,并逐步取代关税壁垒,成为阻碍外贸出口的主要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欧盟的关税壁垒大幅削减,但是为了保护欧盟内部市场和各成员国国内市场,欧盟及其成员国纷纷对外树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渐趋完善,涉及的行业和范围不断扩大。2000年至2009年1月,欧盟tbt通报数量达287件;2000年至2008年12月,sps通报数量高达421件,而且在长期都呈现增长趋势。经济不景气常常诱发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增加。2000年前后全球经济不景气,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隐蔽、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被广泛使用:此次全球会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再次促使各国大举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阻碍外部国家的商品输入。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欧盟一体化的推进,欧盟作为区域集团层面采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多,因其也适用于成员国,所以各成员国在国家层面单独采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数量增速有所放缓。

同期,在欧盟tbt通报分类(见表1)中,与农业和食品相关的tbt措施达156件,与化工相关的tbt通报有32件,与电子、电气相关的tbt通报数量有27件,与纺织、服装工业相关的tbt通报有4件。除了关注产品本身,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还涉及货物包装、调运,从而把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适用范围向生产环节之外进行拓展。在欧盟sps通报分类(见表2)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sps措施达327件,与植物保护相关的sps通报有129件,与动物卫生相关的sps通报数量有102件,除此之外,还涉及保护人类和领土免受病虫害侵害的sps措施。由欧盟tbt/sps通报分类数量来看,一项技术性贸易措施可能涉及多个分类。通过不断补充、完善tbt/sps,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渐趋复杂,为外国商品输入树立了很高的壁垒,增加了外国实施应对策略的难度。近年来,欧盟制定的《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lls)、cr法规、reach法规和《电子垃圾处理法》等指令、法规有效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化工产品、电子产品、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类产品向欧盟出口,企业损失惨重,而欧盟不断提高的技术壁垒更要求我国企业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二、复杂的福利效应和作用机制的两面性导致应对策略的复杂性

繁杂的标准体系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核心。根据表现形式,技术性贸易措施可归纳为五大类: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夏友富,2001)。技术性贸易措施复杂的福利效应和作用机制的两面性必将导致其应对策略的复杂性。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社会福利的复杂影响

一些学者研究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进出口国的福利效应,但是其结果却并不一致。这增加了对策的选择、制定难度。

fischer,r.&p.serra(2000)研究发现政府制定的最小标准即使表面非歧视,其实质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验证了标准的贸易保护效果。sykes(1985)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将会通过一系列方式对国内外消费者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市场上商品种类减少;生产成本和最终产品价格增加;因不相容而导致市场分割,进而导致进入壁垒;不能够产生网络外部性。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外国出口商成本,降低其竞争力;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上,小国处于绝对的劣势,不仅在制定标准方面较少发言权,而且还不得不为适应外国制定的标准增加额外的投资,而这些国家本来就缺乏资金和技术,这些标准无疑增加了他们采用新技术的成本(ganslandt,mattiasandjamesr.markusen,2001)。王志明等(2003)也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严重制约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使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收益下降,社会福利水平下降。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进口商品具有数量抑制效应、价格抑制效应和动态抑制效应(蔡茂森、朱少杰,2003)。一旦形成或发生变动,就会对进口商品产生数量控制作用和价格控制作用(冯宗宪、柯大钢,2001),进而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企业经营、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水平产生影响(高文书,2003)。然而,李春顶(2005)认为在短期,技术性贸易措施会起到贸易抑制的作用,但在中长期会发生贸易促进的作用。高文书(2003)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进口国有三种经济效应:进口国国内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不发生移动时,技术性贸易措施会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净福利损失;进口国国内供给不变而需求变动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净福利的符号取决于技术性贸易措施使进口产品成本的增加与需求曲线移动幅度的大小之间的比较;进口国国内需求不变而供给变动时的经济效应。因此,实施为满足合法目标所必需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比完全禁止贸易或完全自由贸易的效果要好。鲍晓华(2004)运用一个单一产品市场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演示了利用成本收益分析对sps措施进行政策择优的过程,指出如果sps措施是滥用的,则进口国净福利下降;如果sps措施是合理使用的,则基于外部性保护的sps措施的福利结果是不确定的,为了克服外部性而使用的sps措施有可能是福利增加的,但并不总是经济上有效率的。

鉴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行业特征,一些学者量化研究了个别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oecd(1999)根据大量行业数据,研究发现达到oecd成员国不同标准与技术法规要求的成本,加上测试与认证成本,占到全部生产成本的2-10%。tsunehirootsuki等(2000)根据15个欧盟国家和9个非洲国家1989-1998年间的贸易与法规的数据,分析了欧盟提高食品黄曲霉素含量标准对非洲出口的影响,发现欧盟如果执行新的更为严格的黄曲霉素标准,在降低健康风险方面,与执行国际标准相比将减少每10亿人中年均约1.4个死亡率,非洲对欧盟的谷物、干果和坚果的年出口则减少60%,年出口收入减少6.7亿美元。周华、王卉、严科杰(2007)采用价格楔方法,将标准转化为对等关税,进而量化标准的贸易及福利影响,发现欧盟rolls指令对上海市机电产业构成了严重的贸易壁垒,并进一步影响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但从长期看,标准的实施会使国内外产品的替代性增强,标准的对等关税会逐渐下降,社会净福利提高。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两面性导致应对策略的复杂性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做法上的歧视性,实施中的争议性等特点,被许多国家用来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护身符”(夏友富,2001;李树,2003)。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商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又容易被用来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手段(张荣鼎、朱晓勤,1995)。其作用机制的两面性决定了其应对策略的复杂性。蒋建刚(2004)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出发,从构筑方和遭受方两个角度来研究它的经济效应,指出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运用之策还是应对之策,都应该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

三、制度化博弈诱发联合应对策略

制度安排不仅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为规范人类社会(主要是经济)活动而设定的规则或行为准则,而且还是关于利益博弈重复进行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制度化博弈的产物。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国际约束与协调机制的缺陷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产生的原因之一。wto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为一些国家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了契机;设置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各国追求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水平上存在的较大差距以及它们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它们在壁垒问题上处于不对等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朱启荣,2003)。康晓玲、宁艳丽(2005)就外国对华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问题进行博弈分析,发现正是由于外国对华反倾销收益出现递减趋势,而且技术性贸易措施存在连锁效应以及我国缺乏制衡机制,才导致发达国家越来越频繁的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于现有研究采用最小质量标准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何理(1995)通过限定消费者对进口产品质量偏好的最低下限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并采用boom的效用函数定义,建立了我国出口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在发达国家产品市场上进行两阶段bertrand价格竞争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措施,降低了进口产品的需求,导致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利润的下降,但是我国出口企业的下降幅度更大。我国出口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对后,我国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利润上升;而发达国家本国生产的产品需求和企业利润下降,但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福利却得到提高(何理,2006)。杨波(2007)用博弈论和经验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对称导致国家间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数量的差距,指出政府干预仅仅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形成的重要步骤和外在因素,技术水平差异才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形成的内在原因。发达国家由于具备在技术和贸易量方面的优势,更倾向于主动采取设置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战略,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被迫采取亦步亦趋的跟从策略。

在环保、健康等合法名义下,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正趋向于制度化,相互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显现,使得单独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应对机制难以奏效。因此,一些国外学者探讨了多边组织合作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和效果。sykes(1995)全面剖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政策,其中涉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国际标准的多边合作、gatt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标准协调活动以及欧盟内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问题,研究发现,“遵守gatt的有关原则能够有效地克服国家间法规与标准差异所产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gatt管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力还取决于执行的努力”。neilgandal和ozshy(2001)研究了政府是否承认外国标准的政策行为,认为当政府政策只限于承认所有外国标准或不承认任何外国标准时,如果网络外部性显著,那么所有国家会相互承认所有的标准。也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的问题。sherrystephenson(1997)从政策与制度层面对发展中国家有关标准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选择是采纳现有的国际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化指导原则”,如果尚无国家标准,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是“采纳它们主要贸易伙伴市场上使用的标准,而不是制定它们自己的本地标准”,这一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加强国际协作并不意味着把发达国家的标准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代价。wilson(1999)分析发展中国家对wto有关协议的执行及其在出口方面受到的影响时,就发现需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制度建设与技术上的援助。

四、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联合应对策略研究

在wto框架下,发达经济体利用人们对于环保和健康的重视大行技术性措施之道,而且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正趋于制度化,使应对更显难度。wto/tbt委员会(2003)提出从六个方面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法规的制定应“旨在或其效果对国际贸易不产生障碍”;国际标准化;接受外国法规;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为“对国际贸易不产生障碍或以之为出发点”制定合格评定程序;签订相互认可协议。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将我国企业采用的对策归纳为三种类型:试图绕开有关的技术性壁垒,证明自己的产品不属于某种标准覆盖范围;积极应诉或者游说,试图让技术标准制定国放弃或者推迟相关标准的执行(如cr法案);以巨额投入使产品适应有关标准。这些方法是必要的,但成功的可能性有限,基本上属于被动式应对策略。国内一般多提转变增长方式,很少涉及改变企业组织形式以突破贸易壁垒的问题。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繁杂性和两面性要求建立联合应对体系,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则要求对策具有针对性。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研发和抗风险能力差,其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定比例、外贸依存度高,更容易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面对严峻形势,大部分出口企业已经意识到,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地开拓国际市场。但是资金、信息和技术等问题仍制约着企业更好地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比大企业更加薄弱,使它们更难以独立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改变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弱的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的多方联合,建立国家间、行业间、企业间等多个层面的经济合作协调机制,根据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同情况选择联合应对措施,规避障碍、化解摩擦。

(一)建立联合应对体系

“信息不灵”、“缺乏可以达到对方指标要求的解决方案”、“资金短缺阻碍了技术改造和获得国际认证”等因素,一直是困扰我国突破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难点。为此,学者们在有针对性地探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各自的对策的同时也积极探讨建立联合应对体系的问题。王孝存、刘厚俊(2003)通过研究得到建立联合应对体系的启示: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争取主动;全面认识和充分利用wto/tbt,sps等协议,维护本国利益;重视双边与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便利贸易;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完善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确保持续发展等。因此,标准化战略在长期应体现在标准的协调和标准制度互认机制的实现;在短期,则更多地体现在标准的跟随战略和市场转移战略。袁志明(2007)认为tbt整体应对机制基本框架应由tbt研究经费投入、风险预测预警、快速反应、信息咨询服务及应对互动合作等体系构成。

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运用tbt时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发达国家积极主动地构建成熟的tbt体系以保护其国内市场,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tbt体系建设残缺不全,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因此,焦允、郭秋萍(2007)重点从技术层面研究tbt联合应对平台的构建方案,设计了一个以web为载体、以三大系统(tbt风险预警子系统、tbt快速反应子系统和tbt咨询服务子系统)为服务支撑、以二大平台(多方互动支持平台和群体决策沟通支持平台)为沟通保障、以tbt专题数据库和应对策略库为存储方式的tbt联合应对平台。中小企业集聚可能有效地通过成本的分担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孙泽生、阮尹、惠丰廷和南中信(2006)基于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策略框架分析,提出应按照市场结构和产业集聚状况等因素来区分和界定不同主体在应对策略框架中的职能定位。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出发,对策研究框架中需要重点关注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中小企业,完全基于各主体的自我激励动机,根据中小企业和可能的产业集聚界定不同级别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职能分解。

(二)实施组织层面的联合应对策略

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体系繁杂,具有两面性,增加了我国制定和实施对策的难度。虽然学者们根据国别、行业和主体提出了应对策略,并提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合应对的建议,但是现在政策层面的分析较多,组织层面的分析较少。改变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弱的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的多方联合,建立国家间、行业间、企业间等多个层面的经济合作协调机制,根据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同情况选择联合应对措施,规避障碍、化解摩擦。

就民营中小企业而言,调整组织形态和生产运营方式以克服资金、信息和技术困难至关重要。民营中小企业与国内外企业联合,调整组织结构,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采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国内企业联合、改变过度竞争的状态,形成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以多种组织形式与国外企业联合,嵌入全球价值链,在企业联合中学习、适应国际标准。民营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来提高技术水平,探寻突破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方法,例如,引进国外技术、采纳国际标准,加快技术创新、增强研发实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认证体系与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有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施集群式“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以绕过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这里包括复制国内集群和嵌入外国集群两种方式。企业联合能有效改变企业分散、规模小、市场单一化,容易形成价格战的局面,切实形成规模生产,在有利于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改变以往低价竞争的顽症的同时,可以使企业形成参与标准制定的能力,从而实现“融入与超越”。

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看,“两高一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占较大比重。为了应对外国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些企业必须促进产业整合,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走集约型增长道路。

就政府而言,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主要围绕着改善企业的生产运营环境进行。加强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及对企业加强宣传、培训、推广国际标准。地理界限和行政区划的限制造成了地区的市场分割,各级政府因为利益不一致而未能形成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导致区域合作的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政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从创新地区合作机制做起,同时需要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完善职能、完善预警机制、健全法律环境、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构建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加紧构筑技术支撑体系。政府通过进行国际协调能够为化解壁垒提供重要平台和示范,例如,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建立标准制度的互认机制、以谈判促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如果我国能够同更多的国家合作,这种方式就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提升我国企业融入标准制定者行列和超越壁垒的能力。而且政府应关注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动态,从市场信息提供等方面作好工作,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