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思路范例(3篇)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核桃;发展;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9-1
宜君县位于黄土高原南缘,地处渭北百万亩核桃林带的中心位置。县域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6镇3乡,总人口近10万人,年降水量709.3毫米,气候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水源清澈,是核桃的最佳适生区。
1核桃产业现状
全县核桃总面积已突破40万亩,位居陕西省首位,2004年成为西北地区首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基地。201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陕西核桃发展重点县。2012年被陕西省林业厅授予核桃产业十强县。现有核桃加工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10家,开发了核桃乳、核桃露、核桃油胶囊、有机核桃干果及仁等系列产品,注册商标4个,年核桃加工3000吨。开发的“益智源”牌有机核桃先后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中国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首届和第二届金奖、“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干果类)一等奖,同时荣获铜川市名优产品称号。自主研发的《有机核桃生产技术》荣获2005年度铜川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及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编制的《有机核桃标准综合体》,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为铜川市地方标准。开发的核桃多肽粉、多肽酒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机核桃包装申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项。
2012年核桃总产量90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000元以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山区主产乡(镇)核桃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60%,核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涌现出20亩以上大户655户,辐射带动效果十分明显,2个县级示范园已成为全县核桃科技培训基地。大户对核桃园的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核桃收入比重占70%以上。
2存在问题
晚霜低温灾害是核桃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造成核桃产量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核桃园管理水平依然不均衡,贫困户缺乏资金投入,技术应用不到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多为老弱病残,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现有需求和服务。“小机构、大产业”的矛盾日益突出;核桃加工、销售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善,产后服务功能滞后。
3发展思路
3.1壮大基地规模
加强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重点建设规范化示范园5万亩,改造低产园15万亩;新建良种基地3万亩,良种采穗圃0.2万亩;建成有机核桃基地2万亩,科技示范园1000亩;组建核桃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各11个,建设有机核桃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培训林农5000人次;高标准建成有机核桃产品交易市场1个,发展系列产品加工。使基地面积稳定到45万亩,良种率达50%,有机核桃10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400元,力争把宜君县核桃打造为全国知名品牌。
3.2搞好核桃产业长廊建设
规划建设“以棋盘镇为中心,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及“哭泉-雷塬”两条核桃宽幅林带。形成“沿210国道两边46公里、铜黄高速公路沿线、棋周路沿线”、及“哭泉-雷塬”约40公里两条核桃产业长廊。同时建设“焦坪-秦家河”约10公里、“湫沟-山岔”10公里等几条乡村道路核桃林带,产生规模效益。
3.3建设核桃批发交易市场
要以县城、棋盘、哭泉为中心,积极建设规范化的核桃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以棋盘镇为中心,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核桃批发交易市场,带动全县核桃产业发展。
3.4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在重点搞好4个国有林场和各乡(镇)村核桃示范园建设的同时,东部塬区适量发展核桃基地,中西部山区着重开展以“五项技术”为主的低产林改造,达到扩张规模和优化品质同步发展,力争10年内核桃基本实现良种化。
4应采取的措施
4.1加强领导
成立宜君县核桃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争取、资金整合、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等工作,确保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4.2优化环境
在《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加强特色产业建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等基础上,结合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县财政设立核桃发展专项资金。要广开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全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核桃产业,为核桃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强化服务
充分发挥宜君县有机核桃产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加强有机核桃网站、技术与产品营销组织建设,及时收集国内外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先进栽培、加工技术及市场信息。要加大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标准体系、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技术培训,关注果农生产和企业发展,不断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4.4完善政策
大力扶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新建核桃加工包装企业和贮藏企业,激活核桃产业链条。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开展抗冻品种选育和防霜冻试验,把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求早日实现新的突破。要把核桃晚霜低温灾害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通过保险和民政救助的途径,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的损失,多层面保障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5创新机制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一道,正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增强而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将旅游和体育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产业可谓朝阳产业,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结构改革中能够扮演更加突出的角色。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间风景各异,人们的体育运动选择也随着地域、年龄、经济收入等而产生差异,但是探究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改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休闲社会,从而实现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
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体育旅游产业定位模糊
由于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其产业定位存在介乎于旅游与体育之间的模糊现象,造成其发展长期处于这两种较为成熟产业的阴影下,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究其缘由,体育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持久化的经济效应首当其冲。从产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体育旅游只有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体育旅游依托于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但是又非二者的简单的结合,其目标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体育旅游产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产品属性,以当前较为流行的滑雪、漂流、登山、户外拓展等体育旅游产品为例,明确定位其开展水平与层次,为游客提供符合其心理预期的服务,以此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独立化。
(二)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存在着模式单一、结构混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盲目开发、缺乏创新,未能充分结合地区优势,造成同地区或相近地区存在形式和内容近乎相同的体育旅游产品,降低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黑龙江省为例,丰富的冰雪资源给其开展以冰雪项目为主体的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便利,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和开发商投入以滑雪为主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同年就开发了15座滑雪场,而由于建设周期短、档次普遍较低等,目前15座滑雪场大都处于淘汰边缘。
(三)体育旅游规划环节混乱
相较于国外体育旅游产业所走过的近百年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实践经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规划环节就普遍存在规划混乱、内容雷同等问题,加剧了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困境。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体育旅游的规划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当前各省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常规旅游产品仍然居于主体地位,体育旅游产品从规划环节就缺乏足够重视,诸如滑雪、漂流、拓展、登山等体育旅游产品近年来正在不断兴起,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体育旅游规划的效率。
此外,在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与游客的购买环节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销售模式需要进一步打破常规、加强创新,购买渠道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游客购买效率,充分根据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价格。国内游客的体育旅游产品购买力不强也现实存在,其旅游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三、创新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体育旅游产业定位
创新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首先就需要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定位,强调其作为一种综合了体育与旅游两种产业的新兴增强产业的独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认识,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视,明晰体育产业的定位,并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力度,从根本上保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加强体育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水平,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具备体育旅游专业素质,了解体育运动规律、熟悉旅游产业开发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探索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专业教育,在各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内开设相关的体育旅游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体育旅游知识技能。
(三)改革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并重点鼓励第三部门进入体育旅游产业,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三部门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的以公益为目的的机构,将其引入体育旅游市场能够提升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专业性,增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公共部门的角度来改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篇3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