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6篇)

时间: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1

不论是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对孕妇与胎儿都是潜在性威胁,称之为孕妇与胎儿的“隐形杀手”。

糖尿瘸对孕妇的影响

患糖尿病的妇女受孕率低,据调查,糖尿病患者不孕率为2%。糖尿病妇女约2/3的人月经不调,重症病人由于生殖系统受影响,排卵不规则,影响受孕。即便受孕,各种妊娠并发症也远远大于非糖尿病妊娠者。

流产率高糖尿病病人怀孕后自然流产率达15%左右,主要是由于生殖内分泌失调所致。妊高征多糖尿病妊娠者患妊高征的机率是正常妊娠者3~4倍。主要是由于高血糖使小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管腔变窄,血管阻力增加等所致。

心肺负担加重糖尿病妊娠者羊水过多,加重孕妇心肺负担,使孕妇心肺功能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泌尿系统感染率高糖尿病妊娠者抵抗力下降,由于增大的子宫尿路压迫,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同时患者白细胞吞噬作用下降,易产生泌尿系感染性败血症。

滞产多临产时,由于患者对葡萄糖利用障碍,子宫肌及其辅助组织器官能量供应不足,收缩无力而导致滞产。

产后出血多因为子宫收缩力较差,子宫肌纤维间血管开口不能正常闭合,异致产后出血多,甚至大出血。

糖尿瘸对胎儿的影响

畸胎率寓糖尿病妊娠者畸形胎儿发生率为正常妊娠的2―3倍。畸形多见于骨骼、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孕期的高血糖成低血糖均可引起胎儿畸形。

巨大胎儿多巨大胎儿是指出生时胎儿体重大于4千克以上者。糖尿病患者形成巨大胎儿机率比正常妊娠者高得多,造成分娩困难,难产率高,胎儿与孕妇死亡率相应增加。

围产儿死亡率增加由于糖尿病导致胎盘功能障碍,供氧量减少,容易引起胎儿宫内窒息、死亡。

早产儿多糖尿病患者对妊娠耐受力差,加之胎儿巨大,需要营养物质与氧分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导致早产增多。

对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影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糖尿病患者生育后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肺脏发育不健全,可致新生儿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及婴幼儿低血糖糖尿病孕妇自身血糖水平越高,其新生儿、婴幼儿出现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

新生儿及婴幼儿相关疾病糖尿病妊娠者的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低血钙、低血磷等异常情况,对新生儿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预防措施

妊娠合并糖尿病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其预防措施要区别对待。

患有糖尿病的妇女应积极治疗糖尿病,治疗期间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待糖尿病病情完全控制后,选择血糖控制最佳时期怀孕。妊娠后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的波动。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2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炎;婴幼儿

据文献报道[1],先心病合并肺炎者病死率高达27.70%,约占PICU内死亡总数的1/4,是PICU内婴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努力提高先心病合并肺炎患儿的救治水平已成为降低婴幼儿病死率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2003年以来收住江门市中心医院PICU的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炎33例,并对诊治中的问题做一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3例先心病合并肺炎患儿当中,男25例,女8例,平均年龄8.42个月(14d~3岁),其中

1.2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炎的临床特点

1.2.1肺炎发病早、易反复。最早生后14d即首次患肺炎,18例患儿于生后2个月以内首次患肺炎,占55.00%。除7例是首次患肺炎外,其余均2~10次不等多次患肺炎,2次15例,3~6次10例,10次1例。

1.2.2感染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与一般婴幼儿肺炎不同的是,先心病合并肺炎时临床症状多且重,入院时血气提示Ⅱ型呼吸衰竭13例,其中12例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本文中有2例入院时为轻症肺炎,住院当中肺炎症状突然加重,实际是心力衰竭难以控制最后死亡。

1.2.3肺炎是心力衰竭的诱因或使心功能不全加重的原因。17例有症状患儿患肺炎后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原来无症状的22例患儿患肺炎后诱发心力衰竭。说明肺炎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关系密切。

1.2.4心力衰竭出现早且较重。先心病肺炎心力衰竭出现多较早,本文中28例患儿入院时有明显心力衰竭,20例患肺炎后1~2d内即出现心力衰竭。有1例患儿入院时即有心源性休克。

1.2.5先心病肺炎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而且易反复。本文中的心力衰竭患儿均是采用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限制液体入量等综合治疗,61.00%的病例心力衰竭能够缓解或者部分缓解,但是有39.00%的病例心力衰竭控制仍难满意而死亡或放弃治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儿是心力衰竭一度控制后又复发难以纠正,最后死亡。

1.3心功能及肺动脉压评价。17例患儿入院前即有生长发育迟缓及哺乳困难、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提示分流量在中等度以上,存在心功能不全。28例患儿入院时即有明显的心力衰竭,其中心率>160次/min者20例,有8例虽然心率不快,但有明显心脏增大、浮肿、气促等心功能不全表现,其中1例入院时心率缓慢,并有休克表现。临床诊断心力衰竭患儿当中,X线或心电图示心脏明显增大者22例。经彩超检查确定诊断者左向右分流占91.00%,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占64.00%。

1.4治疗措施及转归。所有患儿在院外均未予给地高辛口服治疗,对入院时即有心力衰竭的患儿给予西地兰、多巴胺酚丁胺等强心剂强心,速尿利尿,部分患儿使用酚妥拉明、卡托普利等血管扩张剂,限制每日液体入量在60~80ml/(kg•d)以下,静脉补液用输液泵24h均匀滴入。其他支持疗法包括:氧疗、镇静、机械通气(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或者成比例辅助通气(PAV)等纠正呼吸衰衰、纠正离子紊乱、输注丙种球蛋白等。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炎治疗,初期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痰培养结果出来后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治疗。经以上综合治疗后其中有12例患儿肺炎治愈出院,占36.00%,但是仍有6例院内死亡,7例因病情严重放弃治疗。放弃与死亡者占39.00%,均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和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住院1h~21d。死亡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难以控制,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及多脏器衰竭。有1例患儿入院时即心率缓慢并心源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有2例是住院当中病情一度缓解后复又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2讨论

2.1减少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方面以及先心病早期手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尽管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能够在我国大中等城市普遍开展,有效地减少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但是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家属对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认识不足或者不具备检查条件,故未能进行检查。从笔者的统计结果来看,我科收治的33例先心病合并肺炎患儿当中,有30例未作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占91%,其中24例来自农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均未作多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因此孕期保健中,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普及胎儿期心脏彩超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先心病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仍是外科手术,约90%的先心病患儿可望通过早期外科手术获得根治,能和正常儿童一样生长、发育、生活及工作,部分病例可用姑息治疗、介入治疗等改善生存质量[2]。本文报道院内死亡的6例病例以及病情严重放弃治疗的7例,其家属不知道目前我国可以很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或者是知道但是因为经济原因未能进行,这方面有望加强宣传力度以及全民医疗保险来解决。

2.2婴幼儿先心病肺炎抗生素的使用。先心病的肺炎易迁延反复发作,故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未能满足临床要求。本文统计的病例中痰培养结果示:G-杆菌大多数为耐药细菌,其中大部分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丁胺卡那有较高的敏感性;G+球菌对头孢噻吩、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已超过80%,而对利福平比较敏感,对万古霉素敏感。因此笔者认为入院后早期、多次的痰培养与病原体的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

2.3婴幼儿先心病肺炎的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炎时临床症状多且重,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因此呼吸机支持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不需要气管插管者,NCPAP是一个较好的通气模式,适当的CPAP能够最大程度的解除先心病肺炎患儿的小呼吸道闭塞,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增大弥散面积,缓解小呼吸道黏膜水肿,改善弥散功能,使通气/血流比值趋于合理,缓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同时应用适当的CPAP给胸腔一定正压,使呼吸道压和胸内压增加,减少呼吸功,降低心脏跨壁压(跨壁压=心室内压-胸腔内压),降低心脏后负荷,有利于缓解心肌缺血;适当的CPAP也可以使部分中心血容量转入周围静脉系统,使扩张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下降,降低心脏前负荷,有利于改善心力衰竭[3]。NCPAP在婴幼儿先心病肺炎的治疗中具有多重作用,因此当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极力推荐使用。需要气管插管者,笔者推荐使用成比例辅助通气(PAV)模式,因为它是根据患者瞬时吸气努力的大小、按照既定的比例提供同步的压力支持,从而改善吸气努力与通气支持的关系,使呼吸形式更接近于生理变化,减少人机对抗,降低气道峰值压力正压通气可改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有效地降低呼吸功,缓解呼吸肌疲劳,从而提高人机的协调性及机械通气的质量[4]。根据上述CPAP的好处,在使用PAV的同时给予适当的PEEP支持以求最佳的治疗效果。

2.4先心病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问题。本文中大多数患儿均于生后不久即出现症状,而且多次患肺炎,说明这些患儿分流量较大,对于这些患儿,一旦诊断明确即应进行长期地高辛治疗,必要时辅以利尿剂。对于分流量较大者,或内科控制心力衰竭难以奏效者,则应进行估息或根治手术[5],否则心力衰竭难以控制或容易反复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不仅可以引起心肌损害,还使原本较高的肺循环阻力进一步增加,右心负荷进一步加重,使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而失去手术机会。本文统计的病例中放弃与死亡者占39.00%,均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难以控制。笔者认为,先心病合并肺炎时,临床医生千万不能把临床症状归于肺炎,片面强调抗生素的使用,却忽略了强心措施,结果愈治愈重。由于心力衰竭的存在可导致肺水肿、肺瘀血或使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导致肺功能有明显下降甚至呼吸衰竭,如果把呼吸症状加重仅仅当作炎症加重,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治疗。本文中较多患儿在院外抗炎治疗,不注重抗心力衰竭,有些患儿来时心力衰竭已较重,失去抢救机会。此外,不能以心率快慢来判断有无心力衰竭,某些先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时并无明显心率增快。先心病合并肺炎心力衰竭时的一般规律是在心功代偿期或心力衰竭前期发绀、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快、肺部音多,此时即应给氧、镇静,如仍不好转或出现肝大和/或水肿即合并心力衰竭者应立即用速效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活性药。而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或终末期心率可不快或减慢,肝大显著;某些患者则由于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心脏肥厚为主要代偿方式,对儿茶酚胺敏感性下降,使心率可以不快,这些患儿心力衰竭往往难以逆转,预后严重。治疗心力衰竭可使用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限制每天入液量等综合措施。急性期治疗当中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尤为重要,限制每天液量在60~80ml/(kg•d)以下,静脉补液最好用输液泵24h均匀滴入,否则可加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慢性期可长期使用地高辛治疗,必要时辅以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口服。

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患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感染程度不一致,且心力衰竭出现早、易反复并难以控制,病死率高。减少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以及早期手术治疗先心病是减少先心病肺炎的病死率的重要手段,如果未能早期手术治疗,镇静、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机械通气、限制液体入量等综合治疗措施仍是降低婴幼儿先心病肺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春峰,袁壮,李久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小儿急救医学杂志,1997,4(2):59-61.

[2]田伟忱.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现状及进展.黑龙江医学,2004,28(10):731-733.

[3]韩国强.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8):1274-1276.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3

摘要:探讨手足口患儿发病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对322例住院患儿进行发病关系、托管机构、个人卫生习惯进行评价,观察。结果儿童患病率明显具有群居性,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患病率较高。结论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卫生和托管机构的管理是降低本病感染的关键。患儿及时就诊,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科学护理是治愈手足口病有效措施。

关键词:手足口;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2-0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左右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这种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个人卫生、免疫抵抗力低、接触已感染病毒的人员等因素有关。该病于每年春季开始多发,4月-5月病例增多明显,5月-7月发病形成高峰。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患儿322例,通过一些护理干预措施,患儿痊愈297例,好转出院13例,转院12例,死亡2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一病区收治住院手足口患儿,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7个月。男性184人,女性138人,住院日3-15天,平均住院9.2天。

1.2手足口病患病率与患儿是否上幼儿园,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患儿中有287例是在幼儿园托管,占89%;3例在上小学,占0.9%;32例家长带,占10%;

1.3手足口病患病率与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是否有洗手的习惯有无关系。对入院手足口病患儿的家长入院时进行问卷式调查。89%的患儿是有上幼儿园,95%的患儿有不良的习惯,说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群居性,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显著的关系,见表1。

表1

相关因素是否人数%人数%是否上幼儿园287893210是否有吃手指、咬玩具等习惯30595175是否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2778645141.4患儿临床症状合并有发热,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住院时间长,治愈率低,见表2。

表2

临床表现部位人数%住院平均天数治愈率%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10231.611.395手足口疱疹、口腔炎29691.95.4100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呼吸系统症状154.6832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消化系统症状87275.459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神经系统症状113.46.3282护理措施

2.1一般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

2.1.1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每日紫外线灯定时照射2小时,限制陪护及探索人员。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洗手处理。

2.1.2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肤瘙痒溃疡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皮肤破损可涂抹抗菌药膏,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1.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防并发症,溃疡处可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外用,促进溃疡愈合的溃疡贴膜,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

2.1.4合理饮食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忌食辣、鱼虾肉类。

2.1.5发热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实施物理或药物降温,评价降温的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出现及时通知医生。

2.1.6生命体征观察

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疹消退情况、神经系统末梢循环,大小便情况,若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做好相应记录。

2.1.7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患儿卫生保健,做好饭前和便后洗手,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2.2重症患儿护理

由于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除按以上常规处理外,需对各功能就行持续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动态了解患儿整体状态,疾病危险程度及各系统脏器损害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护理。

3护理结果

院2012年4月-10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22例,通过治疗护理治愈297例,死亡2例。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4

不要孩子一发烧就服退烧药

发热是幼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表现。研究证实,人体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利于毒素的排出;能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能力:亦可动员体内脏器的潜在能力,以适应人体内部的急剧变化;还可使肝脏解毒功能加强,阻碍细菌生长繁殖。

所以,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是人体对入侵致病菌的一种反应。有些父母发现孩子稍有发热,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退热药,以期达到迅速降温之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在没有弄清发热原因之前轻易退热,常会掩盖病情,削弱幼儿抗病能力,对诊断和治疗都是不利的。

不要盲目服镇咳药

咳嗽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症状,由于小儿支气管黏膜娇嫩,抵抗外界病菌感染的能力差,故容易发生呼吸道炎症而产生咳嗽。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而排出体外,起着清洁呼吸道并使其保持通畅的作用。然而,有些年轻父母发现宝宝稍有咳嗽,便急于给孩子喂服各种止咳药,止咳药进入人体后能迅速作用于咳嗽中枢,产生强有力的止咳效果。这种做法虽可暂时缓解咳嗽症状,但它可使大量痰液和病菌堆积于呼吸道内,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肺不张、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所以,在未明确宝宝咳嗽原因之前,切莫轻投止咳药。

氨茶硷平喘要慎重

哮喘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诱发该症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过敏性哮喘,其次为药物性哮喘、心源性哮喘及肺源性哮喘等。有些父母发现宝宝稍有咳喘,就盲目应用氨茶硷类平喘药,以期达到迅速平喘之目的,岂不知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虽是治疗哮喘的常用药,但幼儿不宜轻易使用,因该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兴奋作用,用药后很容易引起小儿兴奋过度、心动过速,加之氨茶硷的中毒量与治疗量极为接近,故用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中毒死亡,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不宜应用氨茶硷类平喘药。

轻微腹泻不一定是坏事

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由胃肠功能不健全、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细菌感染及内分泌障碍等原因引起。腹泻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均可通过腹泻而排出体外。但有些父母发现宝宝稍有腹泻,就急于使用止泻药。止泻药具有强有力的收敛作用,服用后虽可暂时缓解腹泻症状,但存留于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却不能排出体外,这些细菌和青素在肠道内迅速生长繁殖,继发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幼儿健康。故对幼儿腹泻的治疗决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病因对症治疗。

不要乱服止痛药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5

小儿从生命开始到成人,整个阶段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其生理、解剖、生化、免疫、营养、代谢、病理等基础医学方面均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时期的特点也不同,因此其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临床各方面也均有其特点。

1解剖生理特点: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不仅与成人不同,在小儿不同年龄阶段也有较大差别。随着小儿的成长,各器官形态结构不断增长,其生理功能也不断完善。因此年龄越小,其器官的发育越欠成熟,生理功能也越不足,易患某些疾病。如婴儿时期生长代谢旺盛,能量需要比较大而胃肠消化能力较差,易发生消化、营养紊乱等,熟悉不同年龄时期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才能正确地作出诊断和处理。

2病理特点:由于处于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时期对同样致病因素的反应及病理表现不同。如新生儿感染易出现体温低下,而年龄较大小儿可表现出发热,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青壮年易患大叶肺炎,维生素缺乏时小儿引起佝偻病及手足蓄溺症,成人则为骨软化症等。

3诊断特点:由于不同年龄时期小儿的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不同,儿科疾病诊断应注意年龄因素,以小儿惊厥为例:在新生儿可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等引起,而婴幼儿则多为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婴儿手足蓄溺症等。3岁以上的年长儿童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疾病,常靠家长代诉,故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应严密收集病史和观察病情,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4治疗特点:小儿免疫能力低下,调节、适应能力不足,因而抗病能力差,患病后病情进展较成人快且容易发生并发症,故应尽快治疗,除针对主要疾病外,同时应治疗并发症和并存症。细致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应熟悉掌握小儿药物剂量和用药的特点。

5免疫特点:小儿,尤其婴幼儿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因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IgM水平低下易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3―5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主动免疫IgG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SIgA也缺乏,故易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篇6

【病因】

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炎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炎症,其大部分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侯骤变时。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肺炎呢?这与以下特点有关:

1)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所以排出入侵微生物和痰的能力差,经呼吸道较易向下蔓延至肺炎。

2)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婴儿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物质,即免疫抗体,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自身合成能力尚不足。如免疫球蛋白IgG生后3~4个月的水平仅相当于成人35%左右,1~3岁才能达到成人60%,13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IgA4~6个月含量相当于成人的9.3%,1岁时仅为20%,3岁时仅为22%。免疫功能差是小儿时期易患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婴幼儿生长发育快。各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的缺乏,易发生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疾病,这些内在因素,不但使婴幼儿易患肺炎,而且病情严重,能够威胁婴幼儿生命。

【临床表现】

一般上感数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型不一)、咳嗽、气促、肺部可闻及固定的干湿音。严重者呈点头样呼吸样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缺氧及毒血症,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治疗】

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呼吸道症状,预防并发症为原则,采取综合措施。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或细菌培养结果,针对性选择抗生素。

抗病毒治疗。

2.对症治疗:

(1)高热烦躁者给予降温、镇静。

(2)咳喘者可用止咳化痰、平喘药。

(3)呼吸困难紫绀者可给氧吸入。

(4)腹胀伴低钾血症者,给予补钾。中毒性麻痹者,给予禁食,胃肠减压。

3.并发心力衰竭者,宜用洋地黄制剂强心治疗。

【预防】

1.肺炎的家庭预防,主要是要让小儿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同时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防止伤风感冒。合理喂养,防止营养不良。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让婴幼儿多晒太阳。不断地增强婴幼儿的抗病能力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2.肺炎痊愈后,也不要掉以轻心,特别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否则易反复感染。注意加强锻炼,可根据年龄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如果孩子成天居住在门窗紧闭的居室内,对外界空气适应能力就差。到户外活动时,注意适当增加衣服。社会上感冒流行时,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家里有人患感冒时,不要与孩子接触。

3.注射肺炎疫苗

【小儿肺炎家庭护理】

如果孩子患上肺炎之后,除了药物治疗外,家庭护理对疾病的预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1)要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保证患儿休息。如果在患儿的身边总是围着许多的长辈亲朋,这样一方面由于人多吵闹,不利于患儿休息,同时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积聚在内,污浊的空气不利于身体的康复。因此,室内人员不要太多,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室内要经常定时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

(2)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及补充足够的水分。肺炎患儿常伴有高热、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所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时保证一定的优质蛋白。伴有发热者,给予流质饮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蛋花汤、牛肉汤、菜汤、果汁等),退热后可加半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蛋糕之类的食品),因为肺炎患儿水分的蒸发比平时多,故必须补充适量的糖盐水。

(3)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尤其是汗多的患儿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并用热毛巾把汗液擦干,这对皮肤散热及抵抗病菌有好处。对痰多的患儿应尽量让痰液咳出,防止痰液排出不畅而影响肺炎恢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经常将小儿抱起,轻轻拍打背部,卧床不起的患儿应勤翻身,这样也可使痰液容易咳出,有助于康复。

(4)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患肺炎时,肺泡内气体交换受到限制,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如果鼻腔阻塞或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痰液,会影响空气的吸入,加重缺氧。因此,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清除鼻分泌物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空气干燥,有利于痰液咳出。

(5)按时服药、打针,以免影响疗效。由于小儿抗病能力较差,尤其是小婴儿病情容易反复,当家长发现小儿呼吸快,呼吸困难,口唇四周发青,面色苍白或发绀时,说明患儿已缺氧,必须及早抢救。

【饮食注意事项】

1.患肺炎的小儿消化功能会暂时降低,如果饮食不当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给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吃奶的患儿应以乳类为主,可适当喝点水。牛奶可适当加点水兑稀一点,每次喂少些,增加喂的次数。若发生呛奶要及时清除鼻孔内的乳汁。年龄大一点能吃饭的患儿,可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2.小儿肺炎的忌食

(1)忌食多糖之物糖分是一种热量补充物质,功能单纯,基本上不含其他营养素。若小儿肺炎患者多吃糖后,体内白细胞的杀菌作用会受到抑制,食入越多,抑制就会越明显,而加重病情。

(2)忌高蛋白饮食瘦肉、鱼和鸡蛋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1克蛋白质在体内吸收18毫升水分,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素。小孩进食蛋白质多,排出尿素相对也会增高,而每排出300毫克尿素,最少要带走20毫升水分。因此对高热失水的患儿应忌食高蛋白饮食,当疾病后期可适当补充,以提高体质。

(3)忌辛辣食物辛辣之品刺激大,而且容易化热伤津,故肺炎患儿在膳食中不宜加入辣油、胡椒及辛辣调味品。

(4)忌滥用退热药刚发热就用过多的退热药,不仅对机体不利,而且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因此,对发热患儿应慎用退热药,且忌用药过多,以防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发生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