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整理8篇)

时间: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3、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作品的愿望。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中知道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我和祖父一天里在园子里都做些什么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等。)

(二)趣事体乐

1、祖父在园子里劳作,我在园子里也在劳动吗?

从文中找出关于我在园子里的描写,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几句话,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抓住“瞎闹、乱勾、乱闹”三词体会作者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同学们,羡慕作者的生活吗?喜欢他的生活吗?喜欢、羡慕他的什么?板书自由、快乐的我。

对于我在园子里的举动,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后生评,相机指导。

2、祖父对我的顽皮举动是什么反映呢?

观察插图,从文中找出描写祖父的语句,通过祖父的三次笑体会祖父的慈爱、宽容。

填一填:

当我把菜种踢飞了,祖父笑了,他仿佛在说:“。”

当我,祖父笑了,他仿佛在说:“。”

板书:宽容、慈爱的祖父

正是因为祖父对我的宠爱,才有了我的自由与快乐,我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三)借景抒情

文章中除了写我的自由,还写了什么也是自由的?

迅速浏览13自然段,找出中心句。齐读。

这一段作者怎样将事物的自由描写出来的呢?请先默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感受。

指名汇报,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动植物仿佛也变得具有灵性,生动活泼起来了。

指名有感情读。

出示:我就是倭瓜,我愿意爬山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我就是,我。

学生练读,试读排比句。

引读:花开了,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所以,作者说:一切。

作者仅仅是想写景物的自由吗?他是想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快乐、自由的心境,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板书:爱园、乐园。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长大以后,历经了许多坎坷与不幸的萧红,常常会回忆起呼兰河城,因为这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出示:(师配乐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同学们,有别样的感受吗?课后,请同学们读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再回过头来读读本文,也许你会读出更多的感受。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情趣、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体会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感悟“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精神意义。

3、感受萧红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体会文字的意蕴,产生阅读其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精读课文,感受中的“景”的自由,体会文中小姑娘自由快乐的生活和祖孙情深。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质疑导入。

1.这一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生读题)这是珍藏在萧红记忆深处的大园子!读课题。在她的作品里,萧红用了大量的文字写这个园子,尽力去捕捉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看似普通的园子,为什么让萧红念念不忘呢?让我们走进园子。课文有两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这个园子,打开课本,把它找出来。

二、读说想象“自然之园”。

过渡:好,让我们到园中去漫步吧!(出示第2自然段)

1.同学们,读书就是欣赏,需要慢慢地读静静地想。听老师读,看看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相机指导把话说生动。)

2.眼前的画儿活了,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会读书的人,不仅会边读边想像,而且会边读边思考,读出疑问。你们读这一段时有疑问吗?老师刚开始读到这儿时,一下子就读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在写作文时总挑美丽的景色去写,为什么大作家萧红把这不太好看的白蝴蝶、黄蝴蝶也写下来呢?

4.总结:原来,她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她眼中的自然状态下的园子。(板书:自然之园)

三、赏读感悟“自由之园”。

过渡:我们继续到园中去漫步!自由读第13自然段,你的心中一定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读着,读着,你的心中会跳出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

2.师:(引读)你们的感觉和课文中的“我”相通了!读着、读着,园子中的一切—(点红本段中心句)

3.你从哪里最能感受到自由?拿笔画下来。

根据交流相机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有人管。

A、这几个描写自由的句子很特别,大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句式整齐中还有变化。)

B、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就”字,有了它,自由的韵味全出来了,不信咱们来配合读一读,你读愿意的部分,我读就的部分。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C、是啊,这些句子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很想读,谁愿意和老师配合读。(句式拓展朗读:不愿意……就不……)你感受到什么?

D、还有谁想来读的?想读的就一起来读吧!这次你要听清楚了,跟上老师的节奏哟!(句式拓展朗读:愿意在地上爬……愿意开两朵谎花就……愿意结一堆黄瓜就……)自由吧!

4.同样是自由,植物和昆虫的写法还有变化呢!谁来读出蝴蝶的自由(ppt出示蝴蝶那一句)

A、你们看,作者认为不太好看的黄蝴蝶、白蝴蝶又出现了,这一次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B、总结:这园子里不管是好看的还是不好看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5.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ppt出示:花开了,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

A、同学们,你们注意到“睡醒”这个词了吗?如果把它改成惊醒行不行?

B、师生配合总结:是的,别小看了这个睡字啊,自然地睡醒才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花儿愿意睡到什么时候,就……鸟儿愿意怎么飞,就……,它若想要飞上天去,也……虫子愿意怎么叫,就……愿意和谁说话,就……一切都是活的,一切都是……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平时我的中心句在句首或句末,这个在句中。

6.是啊,园子里的一切景物都活了,都是自由的,来,我们一起再来配合着在音乐中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7.同学们,读书还要联系上下文来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萧红眼里看到的自然之园。第十三自然段又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鲜活的、自由之园。(板书:自由之园)其实,园子里的植物、动物本无所谓自由,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是如此自由呢?(是啊,我的心里自由,看到什么都是自由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1.古人说境由心生,高兴时看什么都好,不高兴时看什么都不顺眼。因为我是自由的,所以看什么都觉得自由。原来,这儿的景物描写是为了抒发我心中的自由之情!正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课文又是怎么表现我的自由的呢?默读3——12自然段,相信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许多自由的画面。概括地说说,你看到了哪些自由的画面?

3.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自由的小事。

引读:祖父……,生接……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

4.你们看,萧红的文字很朴素,但是读起来却很洒脱,很孩子气,字里行间跳跃着两个字——自由,我们再来读一读。

5.我真的是在拔草、铲地、浇水吗?(瞎闹)文中有几个特写镜头,你觉得哪个镜头最有趣,让你有一种想和她一起玩的冲动?

交流咀嚼,预设如下:

(铲地时,爬在地上,用锄头的“头”乱勾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一个“爬”字,一个“乱勾”,活脱脱的一个泥娃娃呀!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抢水瓢浇菜)

把这份自由、快乐大声喊出来!

(第11节)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数一数,这段话中有几个“又”字,再轻轻地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由)

6.师总结:在这个园子里,我想闹就闹,想玩就玩,等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不用——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你们看我的快乐、自由就藏在栽花、拔草、铲地、浇水甚至睡觉这些生活小事中。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叙事抒情。(板书:叙事抒情)

三、批注释疑“爱之园”

1.什么是自由,这就是自由,什么是快乐,这就是快乐,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觉得这自由是谁给我的?课文中描写祖父的地方并不多,让我们回头默读3——12自然段,找出描写祖父的细节,凝神静气地读,把你的体会选择几个关键词写在旁边。

2.同桌互相交流,如果你们关注的细节相同,那是心有灵犀,如果不同,那再切磋切磋。(一个劳动工具,传达着一份疼爱;一声嘱咐,透露出一份悉心;一张笑脸,无限宽容。)

3.是啊,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他会给你造一座天堂。这园子就是祖父为我撑起的一方爱的天堂。(老师板书:爱之园)

4.现在,你还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

5.总结:是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和爱,正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一想到这个天地,萧红就感到快乐、幸福;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涌起了写作的冲动;这个园子不只是祖父的,它是我和祖父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再读题!

四、回忆课文,拓展阅读

1.同学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萧红一生坎坷,悲凉。18岁,祖父就去世了。离开祖父,寂寞孤独的时光里,她常常回忆起和祖父一起——(在这个世界上能有人疼爱是多么幸福啊!)

20岁时,她离开家乡,一直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写下这些文字时,她正流浪在香港,身在异乡,遥望家乡的目光里,她仿佛又看见了园子里的景物——(在这样的园子里生活是多么快乐啊!)

3.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她提笔就想到了童年,想到了她和祖父的园子,想到了那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呼兰河。《呼兰河传》,就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ppt出示)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感受到了萧红的快乐、自由、无忧无虑,更感受到了祖父对她的爱,祖父对她的爱在萧红的心中化成了一首诗,又化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如果同学们想更多的了解萧红,就去读这本书吧!

附:板书

自然之园

叙事抒情

19.我和祖父的园子自由之园

借物抒情

爱之园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趣”之所在,并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的。

2、指导学生随堂练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指课题,生齐读。

师: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给同学们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说:自由、有趣

师相机板书:趣

师:还记得小作者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吗?

生说:栽花、拔草、铲地、浇水……

师:你栽过花吗?你拔过草吗……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咋就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这么有趣了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感受其中的“趣”,并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的。

师出示自学要求:

要求: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3—12节,找找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自学。(4分)

交流汇报:

师:你觉得哪儿写得最有趣?

师根据学生所说,出示相关文字。

第3节: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生说

师引导,抓住:

(1)怎么瞎闹的?再读读这节。(师板书瞎闹)

(2)注意这里用了这样的句式:(哪里……不单……反而……)教师用鼠标点成红色。齐读这句。

(3)从这节文字你读出了什么?(顽皮)

继续交流,还有哪儿有趣的?

第4节: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那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师引导,抓住:

(1)乱勾,说说自己的感受。板书“乱勾”,该勾的没勾,不该勾的却被勾掉了,真是乱勾。

(2)这里又用了一个“哪里”。红色显示

(3)齐读“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

第12节: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学生说,师板书:乱闹

可以看出是乱闹,跟谁闹?生说:

师:不管是栽花、拔草、溜土、铲地,还是浇水,小作者都是在瞎闹、乱勾、乱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

生说。

如果是你这样瞎闹,结果会怎么样?

生说

师:作者萧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园子里有?

大家来读读这一段对话,出示: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一片狗尾草时,他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从对话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说,师板书:爱

师:我在园子里之所以这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样快乐、幸福,皆因为有一位爱我的祖父。如果说是园子给了我这一切,还不如说是祖父给我了这一切。文章除了写我在园子里的生活的趣,还用两节文字写了园子里的景物趣,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

请大家读读这两段话,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读

师出示第2节文字: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从这节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说。

美丽、色彩缤纷、充满生机。

读好

再看这节,师出示: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师:你读出什么?生说。

抓“一切都是活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作者是怎么写出活的?

你来读读这几句:“花开了……”花活了吗?鸟活了吗?虫子活了吗?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花活了,鸟活了,虫子活了,一切都活了?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用三个拟人句写的。

师:这样写真是形象生动。总之一句话,一切——,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

在这里作者写了哪些东西是自由的?谁来读读?

生读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有个特点?生说

这里连续使用“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什么句子?生(排比)

师:作者写这些景物的自由与自己童年生活的自由有联系吗?生说(这点学生说的不好)

师:这里是借景物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自由,即借景抒情。也就是人家常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现在,请大家模仿这一节中的“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来写写小萧红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

生写

交流

如果每个同学用这样的写法,写你现在的生活,能写出来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写作财富,希望你们用心感受生活。

作家萧红,从小父母亲、祖母都不喜欢她,母亲死后,后妈更不喜欢他。在作者的眼里,只有祖父,是祖父给了他幸福的童年。

咱们来看看作家卡片,出示:

作家卡片——萧红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让人不由得就想站住了,笑微微地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姑娘,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等着,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

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写这本书的人名叫萧红,她31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

学生自由读。

咱们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呼兰河传》,至于作家矛盾为什么称这本书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需要大家课后去读读《呼兰河传》,你会发现,原来乐趣的背后也有许多不幸!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4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齐读课题

2、出示词串,指名分行读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3、倭瓜是什么?(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4、齐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一排都是动物,昆虫类。第二排都是植物,第三排都是劳动。都是农活。(你们发现了第一个规律真了不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再读读课题,还能发现它们和园子,有什么关系——一二两排都写的是园子里有什么?第三排写的是我们在园子里──(干什么。)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有什么?我们在园子里干什么?打开课文,看看课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是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的是哪一自然段到哪一自然段?

二、感受我之快乐

1、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园子。你们是不是特别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喜欢她的什么?(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淘气),请迅速默读课文,拿出笔,找出哪些地方看出那个小姑娘调皮?在书上表上序号。

2、交流:大概有四五处,请读课文告诉我们,

①第3小节种菜: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从哪感受到淘气、调皮?特别从哪个词体会到?“反而被我踢飞了。”那里是种菜啊,简直是在帮倒忙啊!菜种被我踢飞了,调皮不调皮?谁也想来读一读,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通过男女生分读体会。

②第四小节: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写我干什么的?(铲地)我是怎样铲地的?“爬在”“乱勾”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这哪里是铲地啊,真是淘气。

指名读,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干着傻事的小姑娘。

③第8小节;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浇菜都把水浇到天上去了

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我浇菜的动作,

“一把抢过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这一扬,顿时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一大瓢的水冲下来,园子里的你好像刚刚从淋浴房里走出来一样,像只落汤鸡,但是你的心里呢?

把你内心的率性自由快乐给读出来。练读,个别读。不敢洒吗?胆子大一点再指名读,全班做着动作齐读“下雨了!下雨了!”

是啊,你们的发梢还滴着水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瞎闹,这哪是在干农活啊,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也把我们的记忆带到了童年那段自由快乐的时间。

④祖父虽然教我,可我并不仔细看。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你看,我在这院子里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

读着这段话,你们想到了什么通话故事?联系“小猫钓鱼”“小猴子下山”体会有趣。“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3、小姑娘在园子里这么调皮,如果在家里你也这么调皮会怎样?但是祖父

当我把水浇到天上去,他管不管?

当我玩累了,随便找个地方睡找了,他管不管?

当我铲地时,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草留着,他管不管?(管)

怎么管?用心读读5——11,看看祖父是怎么教育小孙女的?静下心来读读,用心体会?

交流:很有方法,不打不骂,用事实说话。

慢慢地,圈出来,为什么慢慢地?(不着急,很有耐心。)

笑够了,大笑,还是笑,三个笑,看出了什么?慈祥,即使是批评也……只有怎样的祖父才能这样?只有心中充满爱的祖父才能这样,真是什么样的祖父?体会笑中的慈爱、包容、呵护(板书:慈爱)

在慈爱的祖父的园子里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祖父给了我一个怎样的园子?(快乐自由)

4、过渡:园子里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

三、融情于景,体会写法

1、不仅我在园子里是快乐、自由的,就连园子里的花草、动物,一切都是快乐、自由的,请你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园子的段落,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园子?

2、交流:

重点句子:(园子的)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大园子。(不是我们家的院子,北方的后园很大,可以种花草,种树木,种蔬菜,甚至种粮食,很开阔,活动空间很大。)

——样样都有。(花香菜香,引来了这些飞舞的小精灵,使得园子充满生机)

——色彩斑斓(找出描写颜色的词白、黄、大红、金、绿。作者抓住了颜色写出了园子的美)

——有趣极了(引读:瞧,蜂子……)

让我们边读边想象,仿佛走进园子,看到了蜂飞蝶舞。这真是一个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

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同学们看着屏幕自由的轻声地再来读读。争取把自己读进园子里去。

4、都进园子了。在园子里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13自然段,自由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5、这一段也是写园子,一共11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齐读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院子里的谁活了?谁也是自由的?

a、花活了吗?怎么活?鸟活了吗?怎么活?虫子活了吗?怎么活?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个“活”怎么理解?(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b、出示图片:

引读:我就是倭瓜,我愿意——————就—————;我就是玉米我愿意—————就—————;我就是黄瓜,我愿意——————就———————;

这里面活还有什么意思在里面?说明这些东西都长的──(生答茂盛)。用一个词说植物疯长了是吧?祖父把它们伺弄的多好呀多旺盛呀。活了

出示组图:

我就是———,我愿意—————就———————

练说:我也是自由的,我要————就——————(愿意—————就——————)

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c、还有什么活了。蝴蝶也活了吧?蝴蝶怎么活的?你来读读?你来读。(生读)。随意的飞可以看出蝴蝶很自由。这个活了还有自由的意思。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一切都活了。那么的充满生机那么的旺盛,那么的自由,那么的惬意。读出活劲儿出来。

现在你就是园子里的花朵、小鸟等,说说你的自由。

“我就是园子里的,我可以,”来说说。

6、她写自己的自由,为什么要写花草等的自由?(用花草、小动物的自由来突出我的自由,是的,心中是幸福的,看到的就是——;心中是自由的,看到的就是——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园子里一切景物的自由都在传达着我的自由!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呀,把她的情感寄托在花草身上,把她的自由寄托在小动物等身上,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法,理解了这种写法,再读课文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句子“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里仅仅写天空吗?仅仅写天空的蓝悠悠吗?仅仅写天空的又高又远吗?天空那么开阔,白云小鸟那么自由,正如有句话叫,天高任鸟飞,透过这景物的描写,我们更能看到作者快乐的心境。

指名朗读,齐读。

作者笔下天空、太阳、花鸟一切都有情感,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句子,课后再去好好品读。

萧红快乐着温暖着,想到这个园子笔尖下流淌的文字如飞舞的蝴蝶。因为她快乐温暖,园子也快乐自由。我们也多么渴望这样的园子里的生活呀,这哪里是一座园子,分明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板书:乐园)

四、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爱就象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读着这句话,有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你吗?

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板书:家园)这祖父的园子怎不令她难忘呢?

课后请继续走进萧红,走进她的《呼兰和传》。

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惜的是,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才31岁。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首诗给她听。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想象,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表达的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读着读着,就让人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里,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在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童年的生活,以及对故乡的记忆,读起来非常动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齐读课题——

师:这园子里蜂子——学生读课文,出示第二段

(是呀,这园子真―(美、五彩缤纷、充满神秘、充满生机)

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13节。(感受快乐和自由。)

师:谁来读第13自然段[出示13节]

读着读着,文中哪种气息扑面而来啊?(自由)

师:看看,你从哪儿感受到这份自由?

师:是啊,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你愿不愿意请个同学一起来帮你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份美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请)你是一起读,还是请她读?(生:请她读。)你觉得怎么样?

师:还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份自由?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师:它是爬上架还是爬上房,由自己决定。黄瓜结不结果,由自己决定。玉米长多高,由自己决定。蝴蝶飞哪里去,由自己决定。这是一份多么自由的感受啊。

师:这段话写得非常特别,看看哪个句式出现得最多?“愿意……就……”不觉得罗嗦吗?生:有一种自己决定的感觉,不觉得拘束。给人特别自由的感觉。

师:让人感觉到那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怎么能把这份随心随性的自由读出来呢,

指名分读(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

师:分不出谁更自由,它们都是那么自由。

三.学习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段落。

师:是啊,在这个园子里,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自由。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蔬菜、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我呢?

生:我也是自由的。

师: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其他的段落,用上“在这个园子里,我愿意……就……”说说我怎么自由?

师:同学们捕捉了许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画面。细读出滋味,好好地去读读这些画面,细细品品,读着读着,有什么感受。

师:还清晰地记得昨天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忍俊不禁,我知道,同学们已经被课文深深吸引,哪个镜头最吸引你?

生:第三自然段把我吸引了。

师:给大家读读。(生读,出示段落)

你感觉哪里最有趣?

师:真有意思,还有吸引你的画面吗?(12节)

生: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看着满地的狗尾草,祖父是怎样的神情?祖父笑够了,才把我慢慢叫到他跟前,祖父虽然教我(出示11小节)

师:我发现这段话里有一个字重复出现了很多次,数一数?

从那么多“又”中,你读出了什么?能否读出调皮、贪玩

小结:作者的语言很朴实,但却那么充满着童真、童趣,勾起了我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师小结:不管是瞎闹,还是淘气,即使是越帮越忙,或者是闯出点小祸殃,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我能够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这是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祖父的勤劳、他的宽容、他的爱,给萧红这么多的自由。所以,我眼中看出来的一切也是——自由的。

师: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很冷酷的人。祖父成了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一篇文章中她这样写: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出示链接)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能明白,为什么萧红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园子?在她心中,这还是一个的园子。

师:学到这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题目不是祖父的园子,也不是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正如萧红在书中写的:“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可以给你一个天堂,在这个园子里,祖父用他的宽容和慈爱,给了我一个天堂,在这个天堂里,我的瞎闹淘气也曾带给祖父许多的欢笑和快乐,这园子也是我用率真和可爱给祖父创造的天堂,所以作者称:读课题——————

师: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园子。(出示链接。教师朗读)

师: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什么?

师:你走进了萧红的心中。正是怀着对爱与温暖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大气的文字写着这份爱这份温暖、这份自由!让我们一同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感,读课题——

师:当我们轻轻走出这个园子,回眸看它的时候,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

师:萧红现在怎么样了?祖父的园子到底怎么样了?现在这个园子究竟什么模样?

师:同学们产生了太多新的疑问,好,带着这些疑问,走出课堂,去解决它。相信你的阅读视野也会不断拓展。

师:你课后打算给自己一份怎样的作业?

师:老师也有一个建议:文中祖父和我的趣事留给我们印象很深,相信你和你的家人朋友一定也有许多的趣事,学会捕捉,放大细节,你的文字也会像萧红那样自然流淌出来,记下爱和温暖的故事吧,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快乐童年。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快乐自由

爱温暖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6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设想: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2、联系原著,丰富文本。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加深加宽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同时,以扼要的语言引入小说中的另外一些趣事,以小说中一些经典的语言过渡、拓展,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3、孕育情境,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野阅读课文,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设计言说的主题,选择言说的方式,营造富于童趣的对话情境。本课教学始终以“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的情境贯穿,试图改变师生“冷静的阅读者”的身份,使师生都融入文本,产生言说的激情,彼此交流分享。

4、展开想像,言意合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像、言说,走向言语与精神的共同成长。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想像人物真实的心境,推敲、琢磨,紧紧围绕文本文字形成理解的波澜。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萧红

1、师述: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

联系课后作家卡片,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

板书课题读题

过渡: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绕的园子。

[鲁迅先生的话可以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关注,一位作家为何一生对一个普通的园子念念不忘,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走进园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投影)

①读一读,联系课文或经验理解。

蜂子倭瓜谎花铲地

②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读音。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③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相关段落,分别是第2、13节和第3至12节。

[通过初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一些方言土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解与点拨。]

三.赏读,看景物之自由

1、读着萧红清新自然的文字,我们仿佛一起走进了园子。轻轻地读第2、13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像画面,体会园中昆虫、蔬菜、花草充满生气,自由自在。并相机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3、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在自由地飞,倭瓜、黄瓜、玉米在自由地长,园子里生机盎然。可以说(课件:出示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创设“漫步园中”的情境,抓住重点词句,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旨在引导学生抛开冷静的局外人的身份,入境生情,体会园中景物的生机勃勃、自由自在。]

四.品读,解“我”之自由

1、自由读读课文3—12自然段,看看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划出有关词句,用心读一读,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讨论。

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读着读着,脸上就笑微微的了。你看到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那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笑了?

交流时说、议、读相结合。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②(种小白菜时瞎闹、踢飞菜种。)

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③(铲地时,爬在地上,用锄头的“头”乱勾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怎样铲地的呢?引导学生抓住“爬在地上”、“乱勾一阵”看似平淡的两个词,用心读一读,想一想,理解“我”铲地有趣的样子,一边往前“爬”一边“乱勾”。

[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在“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爬在地上”、“乱勾一阵”看似平淡,细细琢磨,却活化了人物形象。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④(抢水瓢浇菜)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读书联想起了自己的经历,读书读出了自己。

⑤(第11节)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数一数,这段话中有几个“又”字,再轻轻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由)

读出“有趣”的同时你还读出了“自由”,真会思考!把这样的感受放进去,读一读。

我们可以发现,(引说)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和做这些事儿一样,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板书:自由)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根据学生的阅读前理解,在交流“有趣”中生发对“我”在园中自由的体验,由浅至深,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

五、想像,悟祖父之爱

1、过渡:其实,我在园子里做过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曾经我追根究底问祖父园子里的樱桃树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果,曾经有一次祖父拔草时,我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还以为是因为春天雨水大,园子里的玫瑰花开得香呢……

[《呼兰河传》中的几个片断的大意,一为过渡,营造意境,二为深化“有趣”与“自由”,三为引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

2、在园子里漫步,你们看到了吗?当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再默读3—12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

①我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很宠爱我。

②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很耐心,很形象。

③祖父笑了。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还在笑,笑声中,他仿佛在说什么呢?(课件呈现课文插图)他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看看图上祖父的笑容,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你们理解了祖父的笑,祖父的笑是疼爱,是呵护,是宽容,(板书:爱)当我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时,祖父是慈爱的笑;当我把水扬向天空,祖父还是那样慈爱的笑,祖父的笑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萧红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

[祖父的“笑”是耐人寻味的,祖父“笑”的含义在文中是一处空白,引导学生想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祖父的爱鲜活、具体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因为有祖父的爱,才有我的自由”。]

正因为有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能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由景物的自由到“我”的自由,此处读意义更进一层。]

六、引读,深化“心”之自由

1、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

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_;

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

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_;

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

2、(课件呈现,齐读)园子里,鸟儿蝴蝶、花草蔬菜瓜果,我,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3、引读14节。

[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七、延伸,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你们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随着你们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以《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的内容改编成的一首小诗作为教学的结尾与延展,有些哀愁,有些苍凉,却符合原著的情感基调,也渗透了园子的精神意义,那是萧红“温暖与爱”的故乡。当然这只需要学生模糊地理解。]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读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赏读园中景物自由。

一个普通的园子为什么令作者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2、第2节以读代讲。

3、读第13节。漫步在园中,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个词——

引读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4、仔细阅读,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一切都是自由的?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为什么在萧红眼里,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默读课文3-12节,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划出相关词句,写写体会。

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四、感悟自由的源泉。

小萧红在园中能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那是因为一个人——

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品味文中的“笑”,感受祖父对“我”的爱。

五、抒发对自由渴望。

有了祖父的爱,我就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引读第13节

你渴望这样的童年生活吗?请你运用文中句式写一写。

六、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唤起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读一读自由背后的故事。

板书:

我和祖父的园子

爱自由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设计反思: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本文节选自小说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倒更像一篇散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以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寻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再跳出文本,抒发自己渴望自由的心灵,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由背后的故事,把学生视角引向经典原作-《呼兰河传》。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渐深刻与丰满,做到形散神聚,重点突破。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叙述的话语,其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推敲,往往一个简单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文中祖父的“笑”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从这个“笑”字中我们可以读出祖父的爱、和蔼、慈祥、宽容、童心、对孙女的教育,把这个“笑”字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我们就会自然进入课文叙述的情境。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并且运用文中句式练习说话,进行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祖父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加深情感体验,增加文本厚度,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理解,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体会“我”的率情、率性、率真,感悟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和爱,才有了“我”的自由与快乐,有了这个童年的乐园,有了这个无法忘却的“精神家园”。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作者鲜活的,独具个性的语言和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进园子,感受园子里一切都活了。

1、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学生读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用了大量的文字写这个园子,记录了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看似普通的园子,为什么让萧红如此恋恋不忘呢?课文有两个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个园子,打开课本马上回来。

指名说(2和13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园子的美景)

2、让我们去园子里散步,读书就是欣赏,需要慢慢地读,静静地想,听老师读,看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师范读第二小节)

3、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指名学生读本小节。这个同学给读活了,我们读书不仅需要边读边想象,还要边读边思考,读出疑问来。你读这一自然段时有疑问吗?

5、这里,萧红为什么把白蝴蝶、黄蝴蝶都写进来了,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

小结:这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园子,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有。(板书:自然之园)

6、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学生读。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个园子?

同学们,你们的感受就和课文中的“我”相通了,读着读着,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出示第13小节)

教师领读红色部分。

7、同学们,这小节中哪些语句你最能感到自由,用笔画下来,指名说。

a、(倭瓜……也没有人管。)

这几个自由的句子还很特别呢,咱们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不要小看这个“就”字,一个小小的“就”,自由就全出来了,不相信我们就来配合配合,你读“愿意”部分,我读“就”的部分,指名读,读后问有什么样的感觉?(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谁愿意和老师配合一下?同桌配合读。有谁愿意和老师配合一下?全班学生。

师:自由吧。倭瓜、黄瓜自由了,还有什么自由了?指名读。

b、(蝴蝶随意地飞……又高又远。)

这里白蝴蝶、黄蝴蝶虽然不好看,但它们又出现了,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也很自由自在)

这里好看的不好看的它们都是自由的,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一切是活的,一切是自由的?

c、(花开了……说话似的。)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领读这一句,同学们,这里的“睡醒”能不能换成“惊醒”?再读这一句。

小结:是啊,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让我们在音乐中美美地读这一段自由的话。(出示第13小节)

8、同学们,读书还要联系上下文来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萧红眼里的自然之园,这一自然段又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由之园。

小结:其实植物昆虫无所谓自由,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是如此的自由呢?你是怎么想的?(作者自己是自由的)这样写作的方法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二、走近童年的“我”,体会“我”的自由、快乐、幸福。

原来,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我的自由之情,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我的自由的呢?

默读3——12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自由的画面?指名说。

1、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自由的小事,(出示:祖父戴一顶……)

2、同学们,萧红的语言很朴素,像孩子说话似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咱么再来读一读。(师有意加上:祖父在劳动……)“我”是在劳动吗?

3、课文有好几个特写镜头,写得有趣,让人有一种想玩的冲动,小组交流,说感受。

小结:作者的自由、快乐就藏在铲地、浇花、拔草这些小事中,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想玩就玩,想闹就闹。我玩累了……学生齐读(出示最后一节),这些自由之情就藏在这些小事之中,这种写作的方法叫叙事抒情(板书)。

三、走近祖父,感受祖父浓浓的爱。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这个自由是谁给予的?课文中描写祖父的句子比较少,请大家读一读3——12小节,画出课文中描写祖父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小结:是啊,祖父勤劳、幽默、宽容、有耐心……

四、再进园子,体会这是萧红无法忘却的“精神家园”。

1、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会给你造一座天堂,祖父分明就是为我造起一座爱的天堂,现在你们还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是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它还表现了自由和爱,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园子里为什么只有祖父而没有爸爸妈妈?萧红的童年果真这么幸福吗?……)

2、联系课文默读资料。

“等我出生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的爱我。是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还有后花园!”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3、作者简介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萧红父亲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继母对她恶言恶色,祖母更是对她恶毒,只有祖父给了她疼爱和温暖,祖父去世后,她对这个家庭已没有丝毫的眷念,毅然离家出走。当她走投无路,孤独寂寞时她想到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当她生活困窘,付不上房租,吃不上饭时,她想到了——,当她遭到丈夫的抛弃,悲痛欲绝时,她想到了——,当她疾病缠身,弥留之际时,她想到的还是——。这园子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这园子已经成了她无法忘却的“精神之园”。

五、推荐原著,深化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同学们,当萧红写下这些文字时,她正流浪在香港,身在异乡,她似乎又看到了园子里的一切……(出示:祖父戴一顶……)

是啊,在这样的园子里是多幸福啊!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她想到了童年,想到了她和祖父的园子,想到了生她养她的地方——呼兰河。

《呼兰河传》就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幻灯出示)同学们,读《呼兰河传》吧,它一定会把你带进萧红真正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