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影像智能诊断方法范例(3篇)
医疗影像智能诊断方法范文
关键词:远程放射学;基层医院;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微电子以及通讯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但由于基层医院发展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影像学诊断设备,或设备先进性不足,以及临床影像学诊断医生经验不足,对于疑难病症难以明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而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远程放射会诊系统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将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和重现,以实现远距离的图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的对患者的疾病做出诊断。本研究探讨了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以为基层医院疑难病症的诊断提高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在影像科室安装Mini-PACS系统,并建立数字化资料库,然后安装远程放射系统,建立远程放射工作站,接入Internet网。
1.2方法:医院成功安装远程放射系统后,与本地区某大型医院进行合作,将基层医院作为会诊的请求方,大型医院作为会诊的服务方[2]。对基层医院无法明确做出诊断的患者进行会诊;会诊时,首先由基层医院向会诊服务方进行呼叫,当会诊服务方的服务器接到会诊方的请求时自动进行连接;开始接收请求方发来的患者影像学图像及会诊资料,并存储会诊信息到本地。资料传送完毕后,断开与请求方的连接,同时服务方根据收到的会诊资料和患者图像,开始会诊。在会诊过程中,双方通过双向音、视频以及实时互动的电子教鞭,对双方屏幕显示的图像进行勾画、调节、图像测量等非常逼真的手段进行会诊,最后由会诊服务方填写会诊图文报告并发回给会诊请求方[3]。
同时对远程放射学会诊的病人资料进行专家会诊(其专家与远程放射学会诊专家为同一批人),远程放射学会诊与专家现场会诊的符合率及疾病的诊断率[4]。
2结果
本研究共计测试20次,共测试患者资料33例,其中32例远程放射系统的测试诊断结果与专家现场会诊的诊断结果一致,两者符合率为96.97%;其中正确诊断30例,诊断准确率为90.91%;其中2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慢性疾病较多,病情较为复杂以及基层医院影响技术的不足等而使得未能及时做出诊断,但其与专家现场会诊结果一致;但1例患者因病情极为复杂,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图像等未能做出有效诊断,但经与其他医院专家共同会诊后均给予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经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测试过程中医院间远程放射系统通过ADSL传送10幅MR图像(未压缩)仅需1.5min左右。且通过双向语音、视频进行交流会诊以及双方屏幕实时互动的效果,与专家来现场会诊的效果基本一致,相似性为96.97%;因而,说远程放射系统完全可以满足专家现场会诊诊断的需要。
3讨论
远程会诊(teleconsultation)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和高端设备为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服务[5]。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远程会诊是利用大众宽带传输网络,实现两地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可视对话交流;使医生在千里之外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异地诊视,查阅病史资料、分析化验、病理结果,进行X胸片、CT片、核磁共振以及其它影像图像的分析会诊;使患者在一地就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得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医疗机构专家和医生的诊治,提高疑难病症患者的诊断率,大大节省患者因疾病的治疗而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简称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是一套能使医院高效获取、传输、储存医学影像资料的现代化医学信息系统[6]。其可以把影像学图像和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处理,得出影响学图像完整的数据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PACS与远程放射系统密不可分,是实现远程会诊、保证会诊质量的前提。
综上所述,远程放射学系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确诊率,提升了本医院的影响力,确保了医院的良好形象。同时,经与专家通过视频及语言交流进行病例会诊讨论,我院影响学诊断医生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且每一次经远程放射系统会诊的过程,都是临床医生间的学习的过程,其可以促进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基于PACS的远程会诊方式具有方便性和快捷性,临床操作简便,专家探讨更接近真实,与过去简单的视频会议会诊模式相比,远程会诊方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因而,远程放射系统可以完全弥补基层医院因缺乏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生而限制医疗水平的问题,并在影像教学和远程会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祺琪.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336-339
[2]鲍永华,周敏,许顺良.PACS的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0):64-65
[3]许统德,李冬睿.基于IM的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科技信息,2009,03(12):1206-1207
[4]OhkiM,TsuruM,YamadaT,Aremoteconferencesystemforimagediagnosisontheworld-wideweb[J].AJR,20087,169:627-629
医疗影像智能诊断方法范文
【关键词】原发型肝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1-0003-02
原发性肝癌(hepaticcell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健康,及早发现病灶以及明确病灶性质、范围和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极其重要。多层螺旋CT作为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一次快速地对肝脏进行扫描,准确获得肝脏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的扫描时相,通过观察扫描结果可以对肝病患者的病情作出合理的判断,提高肝癌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水平[1]。本文总结了2012年3月-2013年3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8例原发型肝癌患者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进一步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原发型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HCC患者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41~67岁,平均(40.5±4.56)岁,平均体重(61.28±16.45)kg,平均身高(170.6±2.6)cm。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的疼痛和发热,常有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无相关症状和体征,69例患者中在行B超检查后检出有61例患者肝内有异常回声。
1.2诊断依据
48例患者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诊出,17例患者手术经肝脏穿刺活检诊出,13例患者经AFP或影像学诊断诊出。
1.3CT扫描方法
78例患者使用GEBr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21例患者行多期增强扫描,57例患者在进行平扫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造影剂用碘普罗胺300(广州先灵)1~2ml/kg,其碘离子浓度为300g/L,注射时以(3~4)nlL/s为准。注射造影剂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对动脉期、始静脉期和延迟期进行分别扫描[2]。扫捕条件120kV、200~250mA,矩阵512×512,层厚5mm,间距5mm。
1.4图像观察
经放射科两位医师对CT图像的观察,记录病变情况,包括病变的强化方式、所在的部位大小、供血情况、及是否存在门脉癌栓或者腹腔转移等情况。周智鹏等[3]将强化等级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强化,强化值50HU为高度。
2结果
2.1影像学分型
影像学将HCC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三种。通过对扫描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巨块型所占的比例较多(56.4%),结节型次之;巨块型的直径最大为5.5~17.8cm,而弥漫型表现为多发小结节灶,大小接近一致,详见表1。
2.2多期增强影像学表现
(1)动脉期表现:15例(19.2%)轻度强化,47例(60.3%)中度强化,16例(20.5%)高度强化。高度强化的肿瘤区经检查发现69例患者(88.5%)有动脉有病理性改变,经CTA重建检测发现有8例患者的肝总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处发生病理性改变。动静脉瘘或动门脉瘘巨块型10例、多结节型3例、弥漫型1例,共14例患者。(2)门脉期表现:病变强化值低于邻近正常肝组织且轮廓较动脉期显示清楚的有68例(87.2%);病变密度接近邻近肝组织密度且轮廓不清楚的有8例(10.3%);病变密度仍高于邻近肝组织密度的有2例(2.6%)。78例中发现门脉癌栓42例,其中巨块型29例,弥漫型13例。(3)延迟期表现:68例患者肝密度为低于邻近肝组织密度,10例为等密度表现,主要为小肝癌或结节性肝癌。(4)其他伴随征象:7例伴随肝硬化或脾肿大、43例伴有假包膜征象、5例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伴有肺转移。
3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主要由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饮水污染、黄曲霉毒素和遗传因素等引起[4]。原发性肝癌的在早期约有7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难以发觉[5],然而在发现有明显症状或体征时,就说明肝癌已经接近或处于晚期。另外肝癌的病情发展极为迅速,患者被诊断为肝癌后若没有积极的就诊,通常会由于肝破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或肝肾功能衰竭等原因,在短时间内死亡。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药物治疗等。由于HCC发现时多数属于晚期,治疗效果欠佳,同时预后较差[6]。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HCC患者生存率的最理想方式。
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肝癌的诊断日趋成熟,在AFP检测、B超、CT、MR及肝血管造影等影像诊断技术相继出现和发展的情况下,我国肝癌临床诊断准确率已超过90%[7-8]。但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易察觉,中、晚期症状又多种多样,AFP虽对原发性肝癌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为AFP阳性[9]。所以,在进行肝癌相关的检查时,医师不仅要了解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各项检测结果及影像学的检查结果,更要询问患者的既往史,以此来更准确地为患者做出诊断。多层螺旋CT作为先进的检测仪器,能够较好地检测出肝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及早地进行治疗。
多层螺旋CT能够根据肝脏双重供血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同时相的肝脏扫描,分别得到肝动脉和门静脉强化的最佳图像。有研究者在动脉期的3个阶段为患者进行扫描,研究HCC的强化程度与各期的关系[10-11]。通过本组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动脉期HCC轻、中、高度强化所占比例分别为19.2%、60.3%和20.5%,其中以中度强化多见,并且88.5%的病例可观察到肿瘤血管;门脉癌栓的表现主要是巨块型和弥漫型,并且多数没有成型的假包膜,其发病率为53.8%。故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HCC不同时期时,会显示出不同的征象,分析总结肝癌各个时期的强化程度和特征,对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平.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对肝癌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4):377-380.
[2]王现锋,邱维加,周智鹏,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3):388-391.
[3]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等.64排螺旋CT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2,3(7):929-932.
[4]管宇,范丽,夏艺,等.辐射剂量对256层iCT肺实质灌注图像质量研究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5):758-759.
[5]陈文军,程明,王恩锋,等.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1):67-69.
[6]TsimNC,FramptonAE,HabibNA,etal.Surgicaltreatmentforlivercancer[J].WorldGastroenterol,2010,16(8):927-933.
[7]林志东,文宠佩,符孔,等.肝癌肝外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8):607-609.
[8]张华山,邓建永,注小舟,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6):1170-1172.
[9]张虎,秦东京,曹新山,等.弥散加权成像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检测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20-1723.
[10]丁作鹏,邓克学.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0,14(1):55-57.
医疗影像智能诊断方法范文篇3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医学影像科行政主任
我觉得RIS最大的功能首先是安全、稳定,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可拓展开放,可以嫁接很多功能进去,让它有不断更新优化的机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工具,绝对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我们要把工作融入系统,把管理融入系统,不要把传统的习惯带进去,要真正地靠信息化解决问题。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以下简称“公利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生活区,服务周边大概120万居民,临床医技科室34个。影像科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下设14个标准化机房,已达三甲医院影像科配置要求,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宁夏医科大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全科共有医、技、护人员41人。影像科建成统一PACS/RIS系统,将临床病史,各类医技检查结果与影像资料实时互联,实现全院资源共享及影像科全面数据化,信息化。科室年均完成各类影像检查23万人次,初步形成急危重症影像、心脑血管病影像及各类急危重症患者介入治疗为特色的院重点学科和学术平台。
一个政策机遇
有些事业是从一件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开始的。对公利医院医学影像科的行政主任黄丙仓来说就是这样。
2008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设“智慧浦东”,医院信息化建设成为政府这个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二级医院里拔尖儿的公利医院从2010年开始申请“智慧医院一期”的建设经费,希望能借这次东风让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起来。
2013年4月,“智慧医院一期”项目申请成功。在公利医院信息科科长丁志宏看来,一期的主要目标是要使业务流程基本上都实现数字化,以提高医院运转效率,促进医疗安全。
到2014年10月,公利
医院用一年半的时间,让医院信息系统经历了一次“大换血”和“重生”――HIS系统,R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EMR系统,OA内网系统,门诊“一站式”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医院决策系统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这次由全区而及全院,进而深入影响到医院各个业务科室工作流程的“智慧体”建设中,黄丙仓从一开始的局外人,慢慢成为自己所在科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建设者。
两回思考
政策只是提供了一个机遇,能抓住并使之实现的是有心人。
医院的“智慧医院一期”项目开始启动后,黄丙仓开始对自己科室的系统动起了脑筋。一个医院如果有几千张床位的话,放射科有几十台机器在忙,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的管理必须要靠信息化。
黄丙仓的第一个思考是,放射科工作的首要重点是什么?
黄丙仓:影像质量连续在上海市72家二级医院中夺魁靠的是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有机结合,这其中管理是一条线,串起了其他三项,换言之,科室要想做出成绩,首先要做好管理。我们有两个管理思路,一是长效管理,二是“双精化”管理(精细化,精深化)。长效管理要靠制度、岗位职责及检查常规,要责任到区域,责任到岗位,责任到人,并与奖惩和绩效挂钩;“双精化”管理则要不断追求影像检查技术精深化,医疗安全、服务、质量、管理及绩效精细化,持续优化影像服务流程及就医体验。
黄丙仓的第二个思考是,放射科的管理怎样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
黄丙仓:影像科2013年总检查人次约23万人次,整个费用3000多万,其中X线15万多人次,CT约7万左右,磁共振约1万左右规模,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工作量不算小。如果说PACS管住了影像,那么RIS就是管住PACS的钥匙。
考虑清楚了,黄丙仓决定从RIS建设开始,为科室管理找条新路子。
大平台,新RIS
管理是个细致活儿,考验的是管理者的细心、耐心,与之对应的管理软件也必然要达到“心细如发”的水平。优化高效的流程是每个管理者想要达到的最佳管理平衡点,如何在要求效率、事务繁琐、精力有限之间找好这个平衡点,可就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了。
借助RIS,黄丙仓希望达成三个目标。一是达成科室的管理目标,科室的个性化要求离不开与信息科和厂商沟通;二是使科室的资源更便捷地为临床所用;三是走出医院,为服务到更多患者而与各社区医院达成的线上沟通。
与部门内部的沟通是为了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细节。虽然黄丙仓是管理者,但系统是所有科室成员要一起用的,所以除了从管理者角度提出的建设需求外,他非常重视科室成员的建议。“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系统,有哪些需求,我非常希望听到这些信息。”黄丙仓说。他常告诉大家有想法别“忍”着,说出来。“说出来,就有机会想办法帮你实现。”
“想要教学方便些”,“想做随访”……黄丙仓把这些需求一一列下来,着手开始与厂商的协商和实现。
个性化建设的过程中同信息科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信息科是保证信息系统稳定性建设的一条底线,可以在最大程度发挥对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保证系统建设不“越界过线”。
RIS在医院属于比较主要的系统,公利医院放射、超声、内镜的RIS系统都是相通的,一旦瘫痪的话对医院的风险是非常高的。“虽然科室的信息系统为了便于使用会进行一些个性化修改,但各个系统之间的交流就靠我们把关了,比如说你开电子申请单,RIS要做牵头,这个要开到什么程度,然后跟系统与接口要交换到什么程度,这个就需要我们信息科在中间把关了。”丁志宏说。
2012年5月28日,RIS正式上线。与之前的系统相比,新系统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医疗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做到了可以导、可以拷贝的地步,想写文章,想做分析,用起来都很方便。”黄丙仓介绍道。最重要的是,医技科室在这次“大换血”中通过RIS实现了平台互通。“患者进入医院后跟医技科室相关的所有检查报告我们都能看到,临床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片子,”黄丙仓点开界面上标识的一张床向记者介绍,“比如说这个病区一共30张床,我点击这张床,这位患者做的X线、CT、磁共振等等所有相关医技检查全部都可以看到。”
教学现在RIS系统中最特别的一个项目就是教学库,黄丙仓提起来仍是非常骄傲:“教学课里有非常齐全的近十年的文献、各类PPT,对有教学任务的医生来说非常方便。”科室内部进行学术分组,由各小组,如胸部组、腹部组等,分别维护各自的内容,以保持教学库资料持续更新。
科研随访数据库对科研的帮助很大,“现在一个月要追踪几百例病历数据,包括临床病史,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病理随访等资料齐全,且和所有的影像检查图像直接关联,这些都是临床科研的基础。另外,系统还能统计随访是谁提出的,谁去随访的,给予相应的绩效,医生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黄丙仓一边像记者展示随访数据库的信息,一边介绍道。
管理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挖掘、分析、统计功能要求非常高。基于这样的考虑,黄丙仓在系统设计之初提出要求,要保证各类数据可以很方便地导出,便于资料流转,数据分析。“我当时特别要求的是能不能让一些数据筛选功能强大一点,我们的排班、考勤、绩效的小分值都可以做到RIS中,这样每个人的上班天数、上班类别、工作量等都可以直接统计分析,并根据绩效细则直接转变成相应的绩效分值,非常方便管理。”他说。
RIS建设的最终结果,是搭建起了两个平台。
院内,“智慧医院一期”项目结束后,公利医院实现了影像、超声、内窥镜、病理等医技科室临床检查业务流程的平台化。影像等医技科室又以RIS为媒介与院内其他系统相联。
“以前找份病历必须要去病案室去找,去查。现在病案室系统接进来,可以直接查阅查阅患者临床资料,佐证我们的影像解读和诊断信心,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服务水平,而且很全,效率提高了很多。”黄丙仓说。
院外,2011年,科室开设浦东新区第一个免费读片公益服务门诊,又在2013年第一个将PACS与连接至基层单位。
在医技信息系统的重建工作伊始,黄丙仓就提出希望将来的系统有升级为区域影像诊断中心的空间,“我们的影像诊断是强项,而周边社区医院虽然已经完成了从患者缴费到打印结果交付患者的全流程信息化建设,但仅能满足日常影像检查,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且各自相对独立,区域间的业务协调也不够,所以我们有心成为有效辐射周边社区的诊断中心。”黄丙仓解释道。
对新建系统进行适度升级、改造后,陆家嘴医疗联合体影像诊断中心初步建成,服务范围覆盖陆家嘴区域约70平方公里。
“社区医院跟我们用一样的RIS,这样一来数据交换、共享、设备资源的整合、会诊等等全不在话下。”黄丙仓自豪地说,“我们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核片了,到现在为止审了近8000份影像报告。影像传过来后,半个小时之内就解决问题,患者半个小时内就能拿到我院副高职称以上影像专家出具的审核报告,大大提升了社区医院影像检查及报告质量,提高了检出率,并有助于提升社区医师的诊疗水平。因为RIS是统一的,即使是外部的片子医生也不会感觉到,整个工作流程是很顺畅的。”
目前陆家嘴医疗联合体影像诊断中心以公利医院影像科为主导,联接了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金桥分部等,自2013年11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PACS/RIS运行稳定,远程诊断及时高效,受到患者、基层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作为试点单位逐渐推广,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社区医院接进来,解决基层医院人手紧缺、资源共享等问题。
二维、三维读片图
黄丙仓点击屏幕上的工具,拖动手中的鼠标,屏幕上的平面图片根据需要可以变成二维的,三维的,可以放大、缩小、移动。滚动鼠标,会发现屏幕图片上的滚动条,“这些精细化的小工具是我要求公司专门做的,我认为这样更方便操作一些。”黄丙仓认真盯着屏幕,解释道。“这相当于以前在工作站上做的可以在PACS里面做,比如一个肺小结节,很早的癌,你需要看它的细节,你可以三维看,360度旋转,可以避免很多漏诊和误诊。这是对医生帮助非常大的。”
读片会诊教室
每周/每月的固定时间,这里会聚集着各医技科室的医师,一起会诊,读片。“我在RIS中搜索便知道谁参加多少次读片,谁提交多少次读片,这会算在绩效中。”黄丙仓说。
影像知识库
影像知识库根据环节分为: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
检查前知识库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开具相应的影像检查,准确把握适应症、禁忌症及检查注意事项等。检查中知识库可以指导技师按照检查操作常规进行规范操作,并提醒检查中要注意的沟通,并进行检查方法模板维护。检查后知识库可以提示报告医师相关正常解剖,正常值,异常影像征象及疾病的相关三基知识,指导报告书写和审核,提升影像科医师诊断水平,并普及全院临床医师阅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