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层民用建筑定义(6篇)

时间:

高层民用建筑定义篇1

关键词: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

前言: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生态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面对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压力,高层建筑设计与建设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还能有效改善当前环境形势。现代城市高层建筑设计与建设,从绿色环保的角度着手,有效控制污染和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利用新工艺,建设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为我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1.绿色生态建筑的定义

绿色生态建筑是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建筑当中,以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理念。以城市生态建设为背景,将自然生态与建筑有机的结合的结合在一起,以满足现代居民住房需要,充分利用地理条件、气候、阳光、空气以及水等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居住环境。通过绿色能源的有效使用,在建筑施工当中使用可再生、可循环材料,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目标。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之下,绿色生态建筑建设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2.绿色生态设计的意义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住房压力。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高层建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有效缓解住房压力。但是高层建筑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复杂的工艺流程当中,建筑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废弃物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其中存在大量的污染物会给环境造成破坏。因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前高层建筑设计建设的必然需要。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通过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使现代城市建设低能耗、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让人们在城市当中生活的更舒适、更健康,对于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非凡的意义[1]。

3.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

3.1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当中,着重体现的就是节能环保,其目标就是在建筑环境当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通过绿色生态设计,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到钢筋水泥当中。城市并不是脱离大自然的独立存在,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冰冷的钢筋水泥环境下,很难体会到自然的气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元素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高层建筑当中,阳光、空气和水最基本的自然元素,看似很平常,却是高层建筑设计当中的关键性元素。采光、通风以及供水都是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的重要内容。在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当中,需要将这几个关键元素充分的利用起来,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以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给居民以绝佳的体验。有效利用阳光和空气,而不是完全依赖于照明设备以及空调。科技在高层建筑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仍然不能完全取代自然元素。融入自然的居住环境,居民会有更加舒适的感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的采光和通风,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实现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的设计[2]。

3.2舒适的居住体验

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除了实现节能降耗,更是为了给居民创造舒适的居住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层建筑绿色生态设计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居住品质的要求。当前,建筑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遮风挡雨”。在高层建筑设计当中,舒适的体验无疑会更好的满足居民对于高品质的需求。人性化的设计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将科技与自然巧妙的结合融入到绿色生态设计当中。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创造和谐的视觉、声音环境,给居民创造舒适的居住体验,这是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4.绿色生态设计的要点

4.1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空间资源,提升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以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多的住房空间。对于高层空间设计来说,需要从布局和经济性进行综合予以考虑。高层空间的组合与利用,以达到节能和舒适的双重目的,生态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建筑环境而言,有着功能区域的划分,对于采光、通风的要求也就不同。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室内外以及功能区之间的合理衔接,控制和管理采光和通风,以实现生态设计[3]。

4.2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当中,阳光、空气和水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合理的设计与利用,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在采光与通风方面,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所给予的阳光和空气,不完全依赖于空调等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合理利用光热技术,凭借其可再生的优势,代替其他能源,有效降低能耗。通过高层空间的合理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风,减少使用空调设备。改善水循环系统,提升水的利用率。另外,对建筑废弃物当中可利用的材料予以回收利用,对污染物要有效的处理,以降低能耗。做到以人为本,以满足居民的生活居住需求为目标。选取绿色建筑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辐射以及噪音等对人体的危害,并在绿色生态设计当中予以体现。

4.3自然景观的利用。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建筑地理位置的选择十分关键。而建筑周围的自然景观,同样可以作为绿色生态设计可利用的的资源。在高层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地理环境景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然山坡、山路、植物造景以及建筑物的轮廓

装饰都是可以通过建筑周边自然景观来进行造景设计的。利用自然景观作为建筑装饰,极大的改善了高层建筑居住环境,做到与自然的融合,实现高层建筑设计体系生态化,使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独特的景观[4].

结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全社会正在呼吁和倡导节能环保,并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积极的响应。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能够同时满足城市居民住房需求以及生态建设的需要。绿色生态设计,现代高层建筑与自然有效的融合,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体验。通过对空间资源、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景观的充分利用,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高层建筑设计当中,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南.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要点探析[J].中外建筑,2010,08:154-156.

[2]高佳树.浅谈绿色建筑及设计要点[J].科技风,2014,17:60-61.

高层民用建筑定义篇2

高层居住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是以保证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通过一系列科学措施和方法,减少、消除高层住宅消防安全隐患,提高建筑防火救灾能力的重要工作。高层居住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与住宅业主、住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提高,高层建筑人员、物资越来越集中,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也就更大。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消防安全的认识程度愈加深刻。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对居民住宅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开展高层居住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不仅仅是保证住宅消防安全,更是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健康平稳的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住宅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执行层面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认识和观念上的影响,住宅物业安全管理更加重视防盗工作,而对于消防安全有所忽视。这直接导致住宅楼消防安全管理力度松懈、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投入不足、消防设施、设备陈旧、难以满足火灾时消防灭火的实际需要。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业务量大、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要求高,应由专人专岗负责。实际工作中,高层住宅的消防管理人员往往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这些人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投入到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精力有限,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兼职消防人员实际发挥的效能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重视,住宅建筑配有的消防设施、设备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维护、维修,破损、缺漏、遗失、老化等现象非常普遍。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设备往往不能发挥应有效用,甚至会因为状态不良而造成二次安全事故,进一步扩大消防事故的损失。当前住宅小区的消防安全管理一般有小区物业负责。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进展缓慢。小区物业消防安全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高层居住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不明确,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模糊不清,物业公司人为因素对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影响很大。而物业公司处于经济效益考虑,往往不会再消防安全管理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这些都限制了我国高层住宅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质量的提升。

2.2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2011年制定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予以了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和分工。但从实际运行情况上看,我国高层居住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在监督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消防设计审核验收不到位。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建筑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消防管理部门的消防验收。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层住宅没有经过消防验收就交付给业主使用,建筑本身存在着很多消防缺陷,给后续使用过程中火灾的发生埋下隐患。二是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我国公安消防机关负有对辖区内物业企业消防管理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责,是督促物业企业改正不足、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消防机关人力有限,日常工作繁多,再加上高层建筑自身的复杂特性,使得消防机关对高层住宅的消防安全监督工作很难做到位。

3提高高层居住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高层居住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全面推进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管理体系。二是要完善监督机制。公安消防机关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作用,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严格依照消防法履行监管职能。三是要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真正使消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建立全社会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

4结束语

高层民用建筑定义篇3

关键词:商业服务网点;商住楼;住宅;高层住宅;底部;首层

Abstract:Thestudyofthebuildingcodeforfireprotection,summedupthecommercialservicesandresidentialtieswithcommercialdistinction.Aswellasinthefuturebuildingfiresafetydesignandfireprotectiondesignmoreinlinewithregulatoryrequirements,butalsotoreducethedevelopmentoftheinitialinvestment.Keywords:commercialservices;commercialandresidential;residential;riseresidential;atthebottom;FirstFloor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原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GB50045—95(2001年修订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GBJ16-87(2001年版),涉及商业服务网点,但是未给出确切的解释。在《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条文中,给出的是附建用房,而条文解释中:“从现状来看,主要在多层、中层和高层住宅的一至二层部位设置商业服务网点,不少地区建有“商住大楼”,在大楼一至三层布置大型商场、餐厅、酒楼等服务项目。”用到了商业服务网点,也说明是在一至二层,而且也与“商住大楼”作了类比,仍没有给出它的定义。与综合楼、商住楼难以区别。

最新GB50045—95(2005年版)、《建规》GB50016-2006,都给出了确切定义,并在适用范围中作了规定。

1、定义内容:

《高规》中定义:住宅底部(地上)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商业服务用房。该用房层数不超过二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采用耐火极限大于1.50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大于2.00h、不开门窗洞口的隔墙与住宅和其它用房完全分隔,该用房和住宅的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应分别独立设置。

《建规》中定义:居住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该用房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隔墙与居住部分及其它用房完全分隔,其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与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分别独立设置。

由定义可知:高层除住宅楼之外,多层除居住建筑之外设置的营业性用房都不能定义为商业服务网点。

2、适用范围

《高规》和《建规》在总则适用范围中的规定有所差别。《高规》第1.0.3.1条:“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则加了修饰语‘首层’。意思就是:在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中,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而第二层也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楼,应定义为商住楼。如果第二层为服务首层商业网点的用房像储藏室之类,而非商业网点,就可定义为住宅楼。《建规》第1.0.2条,第一款:“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没有‘首层’限制,而且为居住建筑;也就是说,设置商业服务网点(满足商业服务网点定义)的9层及9层以下的住宅,均定义为住宅楼。

下面我们以实际工程来说明。

图一为某六层住宅楼的一层,图二为它的二层,图中标识为商铺,三至六层为单元式住宅。1至2轴一层面积为102.1m2,一二层面积共计204.2m2;3至5轴一层面积为134.2m2,一二层面积共计268.4m2,满足商业服务网点的规定,可以确切的标识为‘商业服务网点’。所以此一二层商铺的多层住宅定义为住宅楼。

图一(某住宅楼部分一层)

如果图一、图二为高层住宅的一二层,根据《高规》第1.0.3.1条,此建筑应视为商住楼;当二层(图二)中商铺作为储藏用途时,此建筑仍为住宅楼。

图二(某住宅楼部分二层)

在消防设计中商住楼应按公共建筑设计,相对住宅消防设计,初投资有可能增加很多。比如住宅中设置消火栓的场所能够应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高规》第7.4.2条),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中的商业服务网点设置消防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建规》第8.3.3条)即可。

由此可见,高层除住宅楼之外,多层除居住建筑之外设置的营业性用房都不能定义为商业服务网点。高层住宅中一、二层都为营业性用房,虽满足商业服务网点定义,仍为商住楼;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二层非商业网点的住宅,为住宅楼。多层住宅中,首层或首层、二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都是住宅楼。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定义篇4

关键词:洋风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官厅建筑学校建筑早期工商交通建筑

Abstract:esternstyle*referstothewesternclassicalarchitecturalstyleusedinBeijing.ItbelongstoeclecticismandisoneofthefourmodernstylesinBeijing.Thebuildingsofthisstylewerebasicallydesignedbyforeignarchitects.ArchitectureintheDongJiaominxiangenclavewasthesourceofBeijingmodernesternstyle*anditbecamethemainstreamofBeijingarchitectureinthe19thcenturyandtheearlyyearsofthe20thcentury.

Keywords:Westernstyle,architectureofDongJiaominxiangenclave,officialbuilding,schoolbuilding,earlyindustrial,commercialandtransportationbuildings

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也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具有独有的特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北京近代建筑样式的演变可归纳为“西洋楼式”、“洋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义新建筑”四种。“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清朝末年,宫廷学习西方改革官制、创办新学堂、振兴实业、编练新军之举,使洋风建筑在北京20世纪初年的重要建筑中均有所表现。

洋风属于折衷主义样式,主要为外国人所创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洋风建筑是北京建筑中的主流,在20年代则让位于北京的传统复兴式建筑。

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

1860年,英、法联军借口修约发兵中国,火烧圆明园,强占北京城。英军占据了玉河西岸的淳王府,法军占据了台基厂南口的庆公府。当年10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分别于第二年在这两处设立了公使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北京设立使馆。1860年11月,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使原设在东交民巷的俄罗斯馆成为俄国公使馆。其后,美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德国、奥匈帝国也于同治初年开始陆续在东交民巷一带圈地占房,设立公使馆。

1884年8月,日本外务省雇请片山东熊(1855~1917)为技师,到北京担任日本公使馆的设计和工程监督。公使馆建筑于1886年8月建成,位于东交民巷路北、法国公使馆西侧,利用所购旧有中国四合院民宅进行改建,承袭了当时日本国内宅邸设计中流行的洋馆、和馆并设的作法:前面的对外部分(南房)为新建单层外廊式建筑,取西式平面;后面的内部使用部分按和式布置,外观仍保留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主入口为角柱上发半圆拱券,并加设三角山花,装饰有砖雕叶板。(图1)

1900年以前,东交民巷虽有11国设立使馆,但各使馆与衙署、祠庙、府第、民宅等杂处,所占面积还不到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权仍归中国所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东交民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辛丑各国和约》使东交民巷一带成为“使馆保卫界”,中国居民全部迁出,除西口的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仍留给清廷外,其余土地房屋尽归外国使馆专用。除西班牙使馆维持原状外,其余10国均扩大地盘,修建使馆、兵营。

美国新公使馆由尼利(SidhNealy)设计,1903年建成。大楼为两层砖石结构,立面三段划分,处理简洁,南面主入口处有三角山花装饰。(图2)

日本新公使馆于1907年兴建,1909年建成,真水英夫(1868~1938)主持设计并监造。新馆建筑设计利用肃王府的花园,保留了部分围墙和山石树木。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明显地受日本当时流行的“西洋馆”建筑样式影响,表现出法国宫殿建筑的情调。(图3)

当时,各国公使馆还把所占土地出租给洋商经营。至民国初年,东交民巷地区有各国银行、洋行、饭店、医院等已达九十余家。其中主要建筑有:

⒈英国汇丰银行(1902年)

建筑师是出生于印度加尔哥答的斯科特(WalterScott)。银行大楼为局部两层的砖石结构建筑,中部是入口及业务大厅,通过单层(上部为层顶平台)的办公部分同两层的东、西侧翼相连。入口两侧立有蘑菇石柱,上设三角山花;二层顶部则覆以半圆拱券。建筑立面有如“山”字形,中部凸起的四层钟塔则加强了向上的动势。(图4)

⒉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17年)

由英国人开设的通和洋行(Atkinson&Dallas,Ltd.,CivilEngineersandArchitects)设计,受文艺复兴样式影响(图5)。通和洋行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建筑事务所,在北京设计承建了多栋重要建筑。

⒊美国花旗银行(1920年)

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KilliamMurphy,1877~1954)设计,为巨柱式造型(图6)。墨菲多次来华在各地承接业务,其中包括1914年为清华学校制订第一个校园规划、1916~1920年设计并建成大礼堂等“清华四大建筑”,1920年为燕京大学进行规划、设计燕园建筑。

⒋德国德华银行(1907年)

由德国贝克尔建筑设计事务所(Becker&Baedeker,Architects)设计,德商施密特公司(F.H.Schmidt,Altona,Hamburg,Tsingtau)承建。当时德国正开始在亚洲同其它外国势力竞争,特别是同英国。“德国文艺复兴样式”(AltdeutscherStill)成为德国的民族性在亚洲的象征,同代表英国殖民者的“外廊式”相对抗。因此,在德华银行建筑中看不到同中国建筑传统的关系。(图7)

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

1910年奠基,日本建筑师妻木赖黄(1859~1916)设计。建筑位于玉河东岸、东交民巷路北,同原六国饭店隔街相对,形成东交民巷代表性的历史景观。其地处转角地段,平面为“L”形(南北向长,东西向短),转角处高起上覆圆形穹窿顶的塔楼。外墙为红砖,嵌有白色花岗石条饰,受当时日本流行的“辰野式”建筑样式影响。(图8)

⒍六国饭店(1910年)

1910年于东交民巷路南、玉河东岸原址翻建,为第二代建筑。英国人爱尔德(AlbertEdmundAlgar)设计。这是一栋三层砖石结构的法国古典主义样式建筑,底层处理成开有券窗的坚实基座,顶部覆有高高的孟莎式屋顶。立面设计抛弃了柱式,通过墙面的凹凸产生变化;主入口处则利用拱券进行强调。(图9)

⒎西绅总会(1912年)

又名国际俱乐部,由各国使馆集资经营,德国建筑师罗克格(CurtRothkegel,1876~1946)设计(图10)。罗克格本世纪初来华,先后在厦门和青岛设建筑师事务所,后迁北京开业,华名“营造式画司罗克格”,在北京还设计了资政院(1910年),主持正阳门瓮城改造(1915年)等。

1900年以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多半沿用旧有的中式房屋,只有少数为新建;1900年以后,原有建筑多半被毁而重建。新建筑多为两层,平面一般是长方形,砖石结构,木屋架。它们虽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都可以归为折衷主义的洋风建筑。

清末官厅建筑

从1906年9月1日清帝宣示预备立宪,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下诏退位,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共和转变的时期,本世纪初年清朝宫廷建造洋风官厅建筑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建筑都是高不超过三层的砖木结构,多为清水砖墙,间有石料或抹灰装饰,铁皮屋面。主要由外国建筑师设计,比例和细部都比较准确;但绘图工作由外国或中国的非建筑师工程人员承担,且大部分由中国营造厂承建,因此式样混杂,掺杂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

⒈资政院(1910年)

由罗克格以贡院旧址为地段进行设计,高4层,中部议院大厅、右侧参议院和左侧众议院上都覆有穹顶,同下部柱廊相配,十分庄重壮丽(图11)。议院大厅为八边形平面,高60英尺,两层,可容1550人;厅外环以宽走廊。大厦2层设记者室,3层为议员办公用。大厦内设28个楼梯间,有步梯和电梯,联系便利;备有电力照明、供暖设施,以及现代化餐厅和卫生设备。虽然大厦基础工程已经完成,露出地面近1m,但随着清王朝的崩溃,这项工程亦告夭折。

⒉大理院(1911年)

由通和洋行设计,A.H.Jagues&Co.承建。平面呈“”形,三层。首层有两个供刑事犯人候审的内院、两个供民事犯人候审的内院,围绕这四个内院设审判厅、合议厅及各种办公用房。屋顶部分采用木桁架,楼板则使用了钢梁。建筑主立面朝东,中央主入口部分高起钟楼,两端设塔楼;钟楼及塔楼均为五层,顶部做穹顶(图12)。此建筑“规模宏大,为文艺复兴式。虽非精作,材料尤非佳选,然尚不失规矩准绳,可称为我国政府近代从事营建之始。”

⒊外务部迎宾馆(1910年)

詹美生(CharlesDavis,Jameson)承包修建。由东、西两座楼组成,詹美生所建为东楼,高两层,底层做基座处理,2层用爱奥尼双柱装饰。中部突出,下为门廊,上面是覆有三角山花的大阳台。建筑造型雄伟,但尺度不当,立面比例也欠妥(图13)。同时建成东、西两座大门,东大门为洋风,西大门则为上覆琉璃瓦的中式造型。

早期学堂建筑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标志着封建的太学、国子学向近代大学转变和过渡。代表这一时期的建筑有陆军贵胄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和清华学堂。

⒈陆军贵胄学堂(1909年)

亦称“京师贵胄学堂”,新建校舍在陆军部衙署之东的和亲王府址。主楼构图与西邻的陆军部基本相同,但更多当时学校通用的外廊,外立面为砖拱门窗加壁柱、山花、女儿墙,向内院的一面则为通长的木柱外廊(图14)。辛亥革命后,此处曾被用作中华民国海军部办公楼,因此有关文章多误指其为清末海军部衙署。

⒉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09年)

主要建筑有大门、主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礼堂等,大部分为二层砖木结构。大门仿巴洛克风格,线脚繁复。主楼正立面朝南,设砖拱外廊,墙面有砖雕花饰,顶设女儿墙,中部突起山花;北立面设木构外廊。(图15)

⒊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1911年)

1905年底,并选定德胜门外原武举会试操练弓马之旧有操场建设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计划先行建造政法、文学、格致和工科四科新校舍。1909年8月,真水英夫受清学部之聘任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建造技师。1910年春季开工,到1911年秋武昌起义时仅建成经科、文科大楼及宿舍部分即停工。经科、文科大楼平面相同,均为矩形,左右对称,带外廊;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墙面有砖雕花饰,比例及装饰手法纯熟。(图16)

⒋清华学堂(1911年)

1909年10月,交外务部游美学务处就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内先后建造校门、一院大楼(高等科讲堂)、二院、三院(中等科讲堂)、北院(教员住所)、同方部(礼堂)以及校医院。建校工程由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主持,建筑由顺泰(Fischer&Co.)承包。一院大楼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墙,红瓦坡顶,上覆孟夏顶,建筑质量较高(图17)。

早期工商交通建筑

早期比较重要的商业及工业、交通建筑,以北京饭店、户部银行、京师自来水公司、度支部印刷局及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等为代表。

⒈北京饭店老楼(1907年)

早期的北京饭店位于东单兵营北面,是中国旧式院落建筑。1903年购房迁到王府井南口路东,计划改建为五层大楼。后只建一层即停工,1907年转卖给中法实业银行后接建完成五层红砖大楼(老楼)。建筑为清水砖墙面嵌饰石刻装饰,科林斯(Corinth)壁柱高达三层,上做山花处理(图18)。1917年又在老楼西边扩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七层法国古典折衷式新楼(中楼),由永和营造公司(Brossard,Mopin&Cie)设计。

⒉户部银行(1905年)

“光绪三十年三月,户部奏请由部试办银行,是为政府创设银行之始。”户部银行于次年(1905年)建成。入口处理简洁古朴,既与银行的身份相称,又同当时民宅门面处理有类似之处,为早期洋风公共建筑特征。其门窗栏杆铁件造型极为考究精致。(图19)

⒊京师自来水公司(1910年)

京师自来水公司于1908年5月成立,1910年3月20日起开始售水。其时自来水公司主要建筑有:总公司办公洋式楼房、孙河屯水厂送水大机器厂;东直门水厂双层模范水池圆亭(图20)、洋式大机器厂(图21)等。东直门水厂大门为三开间,中间发券,镶嵌匾额,磨砖嵌砌筒瓦顶,檐砌花脊;门脸砖垛红、青砖嵌砌。两边设八字墙二道。(图22)

⒋度支部印刷局(1915年)

度支部印刷局工程于1908年开工,1912年改称“财政部印刷局”。1914年秋主工房大楼竣工;1915年全局建筑基本完备。此时印刷局主要建筑有:主工房大楼、机务科工房、活版科工房、办公楼及四合院辅助用房等。主工房大楼由“美国华盛顿美尔奔营造公司”(MilburnHeister&Co.ArchitectsWashington,D.C.,U.S.A.)设计、“中国北京日商华胜建筑公司”(HuaShengBuildingCo.ContractorsPeking,China)承建,度支部专聘美籍工厂监造技师韩德森为监造师。其中,中门为钟楼造型,装饰性较强。(图23)

⒌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06年)

关内铁路于1898底从天津展筑至北京丰台,其后继续展筑至马家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英国铁路局于1901年2月从马家堡展至永定门,1902年又经东便门展至正阳门东侧。1907年8月改称“京奉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于1903年始建,位于内城南墙与护城河之间,主立面为迎站前广场的西立面,东面接站台,北面邻城墙,南面设货场。站房建筑平面为矩形,由中央候车大厅,南、北辅助用房,钟楼(高7层),共4部份组成。建筑外墙主要用青砖砌筑(包括钟楼),采取英式砌法(一层顺砖、一层丁砖交替砌筑);中央候车大厅外墙面比两侧辅助用房外墙面凸出,且使用红砖。大厅墙面作壁柱拱券处理(壁柱为青砖砌筑,作白色抹灰;壁柱两侧线脚及拱券上部用红砖砌筑,间作白色抹灰条饰);地面铺花岗石。

建筑造型取洋式,正中巨大拱顶高悬、拱脚处锒嵌大块云龙雕饰,南侧穹顶钟楼耸立。(图24)

参考文献

⒈北京近代建筑历史源流(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12月

⒉东交民巷使馆区和历史主义,《建筑学报》1987年第3期

⒊中国第一代大会堂建筑――清末资政院大厦和民国国会议场,《建筑学报》1995年第5期

⒋北京近代银行建筑考略,《华中建筑》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

⒌20世纪初在京活动的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20世纪上半叶之中国近代建筑,台湾《艺术家》第50卷第2期(第297号),2000年2月

⒎中国近代建筑史“洋风”时期之典型,清华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9月

⒏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01年10月

日本公使馆(1986年)

东方汇理银行(1917年)

花旗银行(1920)

德华银(1907年)

横滨正金银行(1910年)

六国饭店(第二代,1910年)

陆军贵胄学堂(1909年)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09年)

西绅总会(1912年)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1911年)

清华学堂一院大楼(1911年)

北京饭店老楼(1907年)

户部银行(1905年

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双层模范水池圆亭(1910年)

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洋式大机器厂(1910年)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06年)

大理院(1911年)

度支部印刷局中门(1915年)

汇丰银行(1902年)

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大门(1910年)

美国新公使馆(1903年)

日本新公使馆(1909年)

高层民用建筑定义篇5

多层砌体结构是民用建筑中应用广泛的结构类型,多层砌体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成本低,性能优良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层砌体结构在城镇民用建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已经成为了当前城镇民用建筑中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地震多发地区加强对多层气体结构的抗震分析并进行抗震分析,对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分析。甘肃省西昌市地区是地震多发地带,以这一地区的多层砌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将重点对西昌地区多层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分析。

建筑物基本情况介绍

某市某建筑物是一栋民用住宅楼,本建筑物是在2008年建造完成的,建筑楼层共有5层,占地面积有350平方米。本建筑物采用的是多层砌体结构,楼板为现浇楼板。抗震设防烈度是9度,设计地震分组则被分为第二组,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是40年,地面粗糙度是C类,了解这些基本情况有助于多层气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现场调查

针对建筑物本身的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分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建筑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勘察我们发现本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歪扭与倾斜;建筑物的支承大梁,承重墙,自承重墙等没有明显的裂缝,同时屋架的墙体也没有竖向裂缝;建筑物的墙体也没有空鼓,或者是歪闪,酥碱等现象。总的来说本建筑物本身现状是良好的。

抗震结构分析

通过对本建筑物的多层砌体结构分析,我们认为总的来说本建筑物的抗震措施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在对一些局部问题进行检查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还是不符合规范的。最为典型的就是承重墙到门窗洞口边的距离不符合规定。经过测量我们发现承重墙与门窗洞口边的距离只有0.5m,这一距离要远远小于规定的2m。还有就是建筑房屋的总高度是不符合要求的,尽管本建筑物的房屋层数符合规定要求,但是建筑物的总高度却超出了建筑规范标高的0.6m。此外就是一些结构构件的尺寸不符合规范,承重窗墙的距离不符合规范,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按照建筑规定承重窗间墙的宽度应该是小于1.5m的。可是经过对建筑物进行实地调查,承重窗间墙的宽度是小于1.2m的,这显然是不符合规范的。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的建筑房屋结构中国设置了圈梁以及构造柱,这些材料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房屋的性能,我们经过分析认为本建筑物的房屋在一些局部尺寸上的问题,会导致在地震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一是在地震过程中由于承重墙与门窗洞之间的距离过短,这就非常容易引起外墙的坍塌;二是在地震过程中由于房屋高度过高,有可能会造成鞭鞘效应。鞭鞘效应的产生最终会导致房屋受到严重破坏。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三是在地震发生后原来过窄的承重窗间墙非常容易产生X型的剪切裂缝,严重情况下在窗间墙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倒塌。这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抗震承载力的验算结果来看,在这栋建筑物中只有第五层符合有关规定,其他各层的抗侧承载力都是明显不足的。

本建筑物加固建议

上文详细分析了某市某建筑物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接下来就结合某建筑物自身的缺点来提出加固建议:在该房屋中针对承重墙到门窗洞口之间的距离不符合规定距离2m的缺点,我们主要是把该房间的窗户拆除以后重新装砌,或者是改变该房屋的用途,该房屋可以用来储存物体而不是生活居住。针对房屋一到四层的墙体抗震能力指数低于1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双面钢筋网夹板墙的方式来进行加固。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各层墙体中铺设钢筋网并予以拉结固定,而后在把它用水泥砂浆等物质压实抹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这种方式值得大力推广。针对一到四层构造柱的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的问题,我们主要是要对房屋整体进行加固。在加固过程中通常采用外加圈梁的形式来加固混凝土柱比较常见。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此外针对房屋高度过高的问题。我们主要是要通过拆除女儿墙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女儿墙是房屋建筑中的重要结构,但是在房屋高度过高的背景下,如果女儿墙不拆除,在地震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女儿墙整体倒塌的危险,这种情况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此筑物本身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筑物本身的整体性不强,房屋各层的抗震能力指数不过关,尤其是房屋底部的抗震能力指数与规定指数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建筑房屋的局部尺寸还不符合规范。

多层砌体结构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房屋建筑结构,这种建筑结构具有性能优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多层砌体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用最为普遍。在地震多发的背景下,加强对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分析对于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详细以某地区某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当前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房屋的局部尺寸与房屋的整体高度。

高层民用建筑定义篇6

首先,国内民用住宅建筑水平不高。在民用住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资源浪费、施工混乱、设计不合理等现象。其次,民用住宅的建筑施工管理极其不严格,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少数施工单位为了牟取高额的利益常常在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使得民用住宅建筑的质量没有保证。所以,在民用住宅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强化民用施工管理控制工作,从而确保民用住宅的质量。第三,民用住宅建筑能耗大,在目前国内的400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高达99%。与此同时,在每年新增的住宅面积中又有接近95%的建筑属于高能耗的建筑,由此可见,中国建筑是一个能耗大的行业。所以,加快建设省地节能型的建筑结构对国家的资源合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住宅建筑节能意识低,特别是在农村。通常情况下,民用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势必会提高建筑附加成本,这也就意味着开发商肯定会失去一部分利润。因此,多数开发商不愿意对民用住宅进行节能设计。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农家民用住宅缺乏专业设计,房屋大多以满足基本的居住要求即可,导致能源耗费现象严重。所以,注重农村民用住宅的节能工作对于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民用住宅建筑设计具体要求

2.1钢结构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节约型省地、节能民用住宅建筑结构将会成为国内未来建筑设计建造的发展方向。其中,钢结构在中国民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钢结构的引入不仅比原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钢结构拥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房屋的舒适程度,也大大改善了建筑效率。工业化装饰装修在钢结构住宅大规模引进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钢结构建筑强大的技术后盾。民用住宅建造施工中,如果采用一般的建造方法,就比较难实现手工装修与建筑主体间的协调。相比于一般民用住宅建筑结构,钢结构建筑的装饰工程可以通过塞木屑、电锤打眼等方式来确保使用寿命。

2.2超高层、地下多层设计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向城市周边的横向拓展。同时,城市也在向着高空、地下延伸。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民用住宅建筑的高度是节约占地面积,适应城市人口增加的好办法。事实上,高层、超高层建筑不仅能够解决城市人口剧增的问题。高层、超高层建筑本身也具备很多的优点:首先,高层建筑由于人均占地面积相对较少所以相对于低层建筑而言造价较低;其次,高层建筑的民用住宅户型结构设计相对来说更加成熟、更加合理,能够给入住居民提供比较理想的居住环境,国内居民都十分愿意接受这个结构;第三,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高层建筑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用户的购买成本,也为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3.1个性化的建筑设计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指的是与大众化相对的一个概念。通常,个性化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添一般大众化所不具备的元素,从而让个性化的东西有自己的特点。而民用住宅建筑个性化设计指的是通过在民用住宅建筑中增添个性化元素来建造具有个性化效果的民用住宅建筑。可以预见,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人们对民用住宅品质的追求。在大多数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性化民用住宅建筑必然受到当代年轻人的青睐。可以看出个性化住宅是未来民用住宅的一个发展趋势。

3.2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保守估计,2050年左右,中国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将高达百分之二十五。所以,民用住宅建筑设计必然会受到老龄化严重的影响。现阶段,国内老年住宅建筑发展缓慢,不管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都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就拿养老设施来说,我国老人入住老年设施的比例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不仅如此,有些养老设施虽然规模不小但是空置率却极高,造成民用住宅建筑的浪费。面对上述问题,确定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老年建筑,设计满足国情需求的老年建筑十分有必要。但是国内老年建筑的发展还未能达到这两点标准,仍需要建筑工程师不断的摸索和探寻。可见,在民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特有的需求也是未来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融入老年人特有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年人住宅建筑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老年人营造一个适宜安享晚年的居住环境。其次,老年人出行会有较多的不便,因此老年住宅的选址要注意交通的便利。第三,过惯了城市喧嚣生活的老年人更愿意享受安静的环境以及新鲜的空气,所以老年住宅应该远离马路尽量避免车水马龙和浑浊的空气。第四,大多数老年人都已经进入退休后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支配,为了避免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无聊,老年住宅周边配套的活动设施需要正真落实。第五,对于户型设计而言,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户型面积不宜过大,应该以一室一厅的小户型为主。空旷的环境容易让老年人心理感到孤独寂寞,一室一厅的小户型设计反而更让老年人感到紧凑和温馨。第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比较不稳定,这就要求老年住宅建筑中一定不能忽视电话通信、宽带网络、电梯以及求救报警系统的安装工作。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