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6篇)

时间: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篇1

关键词:养老保险体系;收支模型;人口预测;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近年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层次过低,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相互分离,还未形成统筹与协调的运行机制,导致了中国农村居民严重缺乏养老保障。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一方面资金规模较少,地区差距明显;另一方面资金管理分散,运营效率不高。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保障体系仍是中国政府未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王利军(2008)提出养老金缺口应该由财政支付,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行政管理费来弥补现有养老金缺口。顾绵林(2012)认为目前养老金缺口的产生是制度缺失造成的,针对养老金缺口的不同影响因素,提出通过增加城镇居民的缴费,延迟退休年龄等解决此问题。吴旭东(2013)建议改革养老保险体制,此建议的不足之处是只局限于对公务员视角进行分析,而未全面考虑政策结构等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在中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探寻促进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国家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1养老保险金收支模型的建立

1.1城乡居民养老金收入与支出指标体系

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关系到社会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城职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三大类,因此,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收入与支出的宏观数学模型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建立可持续的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现在与未来的人口、经济、社会保障等相关指标,直接影响这一体系的建立。由于新农保和城居保的相似性,我们参考部分省份的政策,将城居保和新农保进行了合并。其次,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其缴费率、替代率各不相同,同时影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农村“新农保”的参保人群的因素又各不相同,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合乎国情、适应国力的综合各个因素的养老保险金收支模型,我们主要选取了影响收入、支出的关键指标,并对模型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其中,影响收入的主要指标有缴费率(基本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占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率)、经济增速、财政补贴、人口结构、分年龄段死亡率、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或物价指数、投资效益等,具体城乡居民养老金收入体系如图1所示:

影响支出的主要指标有替代率(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占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率)、人口结构、分年龄段死亡率、养老金年均增长率、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或物价指数等,具体城乡居民养老金支出体系如图2所示:

1.2城乡人口趋势

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需要根据未来的城乡人口结构、就业人数、退休人数等指标,进行符合实际的制度安排。因此,我们在中国城乡人口现状的基础上,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采用People人口预测软件,对中国2022―2050年的城乡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得到中国人口总量及城乡分布的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1世纪上半叶我国总人口呈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发展趋势。在2040年达到人口峰值16.04亿人后,人口持续下降,十年内全国共减少1.25%。由于未来人口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镇人口至2050年共增加2.89亿人。伴随着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农村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至2050共减少2.58亿人,年平均下降1.27%。得到中国城镇人口状况分布如表2所示: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人口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迁入城镇,因此城镇人口会持续增长。城镇人口的总量增加2.89亿人,年平均增长963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男性20―59岁,女性20―54岁)至2015年共增加0.93亿人,年均增长率为0.78%;而60岁及以上退休人口至2050年共增加1.41亿人,年均增长率为2.45%。得到中国农村人口分布如表3所示:

由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平稳,且有大量人口迁入城镇,农村人口数量将不断减少,人口总量将共减少2.58亿人,年均减少860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至2050年共减少2.29亿人,年平均减少763万人;60岁及以上退休人口至2050年共增加0.62亿人,年均增长率为1.73%。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从58.03%下降到40.28%,下降s18个百分点,退休人口的比重从19.71%上升到45.09%,提高约26个百分点。

1.3城乡居民养老金收支模型

①新农保的收入与支出模型

从国务院通过《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来看新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建立新农保收入模型:

其中,为第i年到第j年新农保账户收入,为第x年参保人数,为第x年第y人个人缴费(在《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分为100、200、300、400、500五个档次),为第x年第y人个人集体补助,为第x年第y人个人政府补贴。

建立新农保支出模型:

其中,为第i年到第j年新农保账户支出,为第x年参保人数,为第x年第y人个人缴费档次,为第x年第y人个人缴费年限(按我国在《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可取15,16,…,35),为第x年第y人个人政府补贴,为利息,国家目前暂定为105元。

②城职保的收入与支出模型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基本养老保险是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建立城职保收入模型:

其中,为第i年到第j年的社会统筹收入,为第x年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为第i年平均工资,为平均工资增长率,为第x年在职职工人数,为第x年覆盖率,为社会统筹基金在第x年投资收益。

建立城职保支出模型:

其中,为第i年到第j年的社会统筹支出,为第x年社会统筹账户替代率,为第i年平均工资,为平均工资增长率,k为养老金平均年调整率,为第x年享受城职保养老金的退休职工总人数。

③养老保险金的收入与支出模型

养老保险金总收入:

养老保险金总支出:

建立养老保险金模型:

若S>0,则养老保险金有盈余;若S

2养老保险金收支模型的评估

目前对养老金缺口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为便于理解和计算,本文采用当前的养老金收入总与支出的总和的差值为缺口。我们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参考相关文献确定参数,对模型进行仿真预测,得到2010年到2050年的B老金的收支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

左上所示,随着参保率的增长,未来参保的人数将会增加,但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最终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40年达到最高金额33335.3万亿元,之后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右上所示,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将不断增长,2050年将达到43855.4亿元。左下所示,2010-2022年基本保险基金收支差额结余在不断增长,在2022年达到最高水平6213.8亿元,随后逐年减少,到2033年以后基金收支开始出现赤字并逐年递增,到2050年,预计基金年度缺口将达到12638.4亿元。而从右下图的基金累积结余来看,我国养老金真正的缺口目前还未出现,真正的养老金缺口应是随着老龄化逐渐严重而产生的养老金入不敷出。

我国正处于养老体系的过渡期,养老保险金的支出相对收入以更快的速度递增,因此结果预测在2035年将出现养老金缺口,且程度会逐渐加深,这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在2035年附近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达到顶峰有直接关系。为了促进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资金平衡,我国应该扩大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开阔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障资金以增加基金收入,提高统筹层次并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并实现养老保障资金多元化投资并提高投资收益。

3结束语

本文考虑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收入、支出的主要因素,去除了次要因素和干扰信息,建立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收支体系与收支模型。在建立收入与支出模型中,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未来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并对养老金收支模型进行了评估,模型合理地估计出我国养老金缺口及出现的时间。政府应不断提高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支出中的比重,加大对养老保险知识的普及,增加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收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模型的设定是在现有政策下进行的,目前国家针对养老金收支失衡问题设定了一些即将实施的草案,包括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政策、养老一体化等措施。这些措施一旦具体实施,可在本模型中调整与政策变动相关的退休人口比重等指标,对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预测分析,为我国养老金收支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篇2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省、市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职责划转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确保税务部门全面征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完成。会前,我们已就会议方案向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刚才,人社局、财政局、医保局分别对下一步职责划转作出了部署和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各税务分局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最后,张长缨副县长还要对社保费划转暨网格化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提高认识、立足全局,深刻领会城乡居民两险征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家事、国事、天下事,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是大事。城乡居民两险事关千家万户,覆盖面广,是一项事关人民生活保障的民生工程,这项工作领导关心、群众关切、全社会关注,必须要把这项工作平稳有序的开展好、实施好、落实好。2019年4月起,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社保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重大。这还需要在座各位的通力配合,尤其是在网格化征管中,需要镇(街道)村(居)委会同志做大量的工作,我在这里先拜托大家了。税务部门的同志也不能有畏难情绪,要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增强做好两险征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借鉴人社、医保部门先进的征缴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征缴任务按时完成,确保缴费人满意。

二、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全面构建城乡居民两险网格化管理的新格局

我县城乡居民两险涉及到126万多人,涉及面广,人员结构复杂,诉求多样,并且征收力量分散、管理薄弱,原缴费渠道单一,宣传辅导欠佳,加之网络舆情负面影响,城乡居民两险征收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做好征管工作,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人社和医保部门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工作经验,可以让我们借鉴,他们在征收的过程中,也是主要依靠镇(街道)政府进行推动,这和上级的网格化管理思路不谋而合。划转后,税务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重点抓好城乡居民两险征收工作,确保征收管理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一是明确社保费划转工作目标和原则。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城乡居民两险的划转工作必须坚持稳字当头,平稳有序推进,保持既有的征收渠道、征收方式不变。要将城乡居民两险征缴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把服务下沉到村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城乡居民两险征收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推动两险征收关口前移,实现对各网格区域征缴和服务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做到城乡居民两险征收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保证社保费征管职责改革任务平稳落地。

二是组建城乡居民两险基层网格员队伍。按照网格化建设精神,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县—镇(街道)—村(居)—网格员”四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框架,成立“五员”社保费征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有镇政府领导、税务分局长、劳保所长、卫生院长、村(居)委会会计等单位人员,组建镇、村网格管理员队伍,确保社保费管理渗透到每个镇(街道)、村(居)、每个缴费人,实现“全县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一网服务”,补齐传统社保费征缴难以做深做细的短板,扫除盲区。原则上沿用原从事城乡居民两险征缴工作人员,但也应根据本地实际和工作需要进行工作创新,制定适应本地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好两险统管工作。要坚持实行“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做到网格边界清晰、职责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并公开公示,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城乡居民两险的管理工作。

三是明晰部门职责和缴费流程。按照省税务局社保处、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联合制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征缴业务边界说明》业务规则来看,目前,参保登记由人社办理,档次选择及变更、银行账号维护、缴费等业务由税务负责。4月1日城乡居民养老上线后,通过目前的工作情况,缴费人可以采取以下缴费方式:一是缴费人在劳保所、村委会网格化管理网点选档或变换档次,通过纸质资料传递交给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录入系统,完成档次选择、变更档次业务;二是缴费人直接到银行(合作银行有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申报缴费时选择或变更档次,通过银行柜面缴费。三是到税务大厅进行档次的选择及变更,大厅只是兜底功能,尽量不让缴费人进大厅,既减轻大厅的工作压力,也让缴费人少跑路,少排队。

划转前,我县城乡居民两险征收管理存在劳保所(村委会)和卫生室征收的局面,缴费渠道单一。通过网格化管理体系,我们要将缴费的方式下沉到网格,随着信息系统软件进一步的开发,普及更为先进快捷的网上支付缴费,让网格员在做好宣传的同时,辅导缴费人通过支付宝、微信、电子税务局、银行端查询等方式缴纳城乡居民两险费用。只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征缴,有利于缴费人都是可以的。征缴过程中要做好咨询辅导,防止负面舆情发生。

三、加强宣传,落实责任,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两险缴费群体的满意度

一是要广泛宣传。今年是社保费划转的第一年,对于划转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很多基层的同志和缴费人不清楚。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征收工作平稳有序。一定要将社保费交给税务部门征收这个大政策广而告之,让老百姓知道这个事,杜绝产生负面舆情。要将划转后缴费的渠道、方式进行宣传普及,让老百姓慢慢接受新的渠道方式。

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税务部门和人社、医保的同志要联合起来,对我们征收一线的网格员、乡镇的领导进行授课,讲解一下城乡居民两险征收的流程和缴费方式等,提高业务能力,随时回答缴费人的问题。

三是要提升服务质量。税务人员要和人社、医保、乡镇的同志紧密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扎实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费催缴、政策讲解、保障金发放等工作,对于一些居住在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参保人员要进行上门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努力做到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项目“零差错”、服务态度“零投诉”。

四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们税务部门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细化分解,做实做深做细,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部署,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目标。在稳步推进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考核考评,强化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保障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对完成任务符合规定的给予相应奖励,未能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工作项项有落实、件件有着落。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篇3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管理

在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档案主要是国家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能体现出社会发展的主要鉴证性材料,也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政策性的管理工作。在这些养老保险档案中,记录着城乡居民参保的基础资料、业务变更、以及享受待遇的整个过程,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都和城乡居民自身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中,一定要贯彻落实我国的相关政策,将管理工作做好,维护城乡居民的所有利益,进而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一、管理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性

养老保险档案是我国为城乡居民开展养老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在档案设立的过程中,是要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来审查的,对养老保险档案的后期管理过程中,是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来进行保护的,从深层来看,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有严格的法律效力的,且有较大的法律说服力。养老保险档案已经能够保障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而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已经延伸成广大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服务对象,能帮助群众去维护其各项利益,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首先,为城乡居民建立养老保险档案,能使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做得更全面,能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向前发展,更主要的是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并为其起到铺垫的作用。其次,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较大贡献。

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还做的不够好,养老保险的划分层次不够清晰,比较杂乱,且内容也没有统一,我国要对这项工作予以重视,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从而改善我国社保系统的漏洞,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工作保驾护航。

二、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上现存的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改革,接下来就会是行政体制改革阶段,这对我国政府来说将要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建设更加完善的行政体系。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在各个领域都被大力应用,在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可续的管理方法也正是时代和人们所需求的,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在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这一工作上,没有统一标准的管理模式,在统计信息工作上也不够完善,档案的管理平台也没有统一的体系,加上我国养老保险工作上的层次划分不够明确,内容过于繁杂,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中有较多的工作量,要统计和记录的数据信息比较多,还抓不住工作的重点,加上管理设备和设施不够完善,这都给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带来难度,也制约着其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

首先是手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启动和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经办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人才,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大部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搞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其次是缺乏专业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由于刚刚起步,且因管理的对象不同与其它社会保险档案,所以管理上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各地管理办法不统一,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哪些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如何进行整理归档;哪些资料不需要归档,如何销毁;哪些资料需要分类、分级管理;哪些资料需要集中统一管理,如何管理;客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秩序,亟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建议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面对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难题,相关的部门要先建立完善的部门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其明确档案的管理流程,对纸质档案要做好存档和排序工作,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工作,尤其是对那些比较重要的档案,要先进行备份处理,再去封存保管。所有的档案人员都应该对档案的备份工作、保存和记录工作完全掌握,并能准确查阅档案资料,让整个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过程都趋于完整化和规范化。

2、实现全面覆盖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就必须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对适龄老年人以及去世老年人的信息进行增补。科学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需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最基本的档案管理是最为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正因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灵活性欠缺这一制约因素,所以对于养老保险的相关档案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及时的对档案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切实落实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生活状况,做到对参保人员信息随时可查询,信息随时可归档的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而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逐年扩增,这就要求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关键信息上的无缺失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险数据库的系统化的要求。

3、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应用

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已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加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对老年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档案管理者在将来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必然努力方向。因此,就需要将电脑、网络管理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应用到广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及早开发档案管理软件,用电子扫描等现代手段做科学化管理,使档案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查阅更加方便快捷,也避开了纸质档案不好保存,不好管理难题。

四、小结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记录着每个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体现整个参保过程的形成及变化细节,科学的管理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我们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我相信一定会探索出更为高效、便捷的管理方式,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敦芳.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国档案,2015(9)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

一、盘县地区“城乡居保”“长缴多得”现状

(一)“长缴多得”补贴方式及年收益情况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补贴方式

“长缴多得”的补贴方式主要是按固定金额增加补贴,现行长缴多得激励措施是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

2.计算“长缴多得”的年收益

多缴多得的计算公式为:2×(n―15),其中n为15年以上缴费年限。可以将年限分为1―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29年几种阶段。其中每多缴一年的收益额为2元/月。

(二)调研结果情况介绍

此次调研,主要对柏果镇、马依镇、大山镇、东河社区、亦资社区等五个乡镇(社区)进行入户调查,调研对象以16―45周岁的青年人员为主,样本量为100户家庭,五个乡镇(社区)各在16―45周岁青年家庭中随机抽取20户,通过问卷调查及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居民人员基本信息及“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行情况等内容进行调查。调研基本情况如下:家庭月收入支出情况,家庭月收入大于家庭月支出的占比为52%、家庭月收入约等于家庭月支出的占比为40%、家庭月收入小于家庭月支出占比为8%;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低缴费档次100―400元的占比为88%、中缴费档次500―900元的占比2%、高缴费档次100―2000元的占比为10%;关于对“长缴多得”政策的了解情况,不了解的人数占比为72%、

基本了解的占18%、非常了解占10%;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的占18%、不满意的占4%;同时,有63%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政策宣传、简化领取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及专业水平、增加基础养老金、提高政府补贴。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是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知道,不了解居民人数占72%。同时,存在中途中断缴费,事后补缴的现象,而大多数居民不知道事后补缴部分没有政府补贴。宣传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乡(镇、街道)社保服务中心人手不够,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缺少全面的培训,对政策理解不全面;第二,大多数居民文化程度低,对政策理解程度有限。对养老问题不重视;第三,宣传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召开集体会议进行宣讲。

(二)青年居民对养老问题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

通过调研发现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居民占88%,选择1000―2000之间缴费档次的仅占10%。居民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半数以上是因为居民对养老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受盲从心理影响而产生从众行为,从而形成选择缴费档次单一化的局面。养老保险待遇是居民必须缴费年限满十五年并达到60周岁才能够享受的,“长缴多得”政策则是激励青年居民缴费满十五年后继续缴费,从而提高其老年生活水平。作为理性经济人,居民可能更愿意选择立竿见影或是相对不确定性因素较少的短期投资。多数青年居民都认为以后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现在考虑养老问题过早。

(三)基础养老金补贴设置不科学

盘县现行“长缴多得”激励措施是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首先,从短期来看,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额度不大,激励效果不明显;从长期来看,如果居民从16岁开始缴费,连续缴费到60岁,每年的补贴额仅为696元。其次,缴费年限满十五以后激励措施才开始实行,时间跨度长,不能更好地激励居民长期缴费;最后,补贴金额按固定额每年增加,没有与居民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挂钩,缺少完善的补贴调整机制。

三、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工作的建议

(―)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多元化

第一,需要扩充工作人员队伍。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的同时应考虑到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问题,尤其是盘县,作为六盘水市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人口基数大,应积极扩充相关专业人员,尽快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的宣传部,使其深入乡镇(社区)、村、组,以及户进行宣传,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居民参保和续保的积极性。

第二,应采取多元化宣传方式。如拍摄微视频,可通过二维码扫描,保存到手机,方便随时查看;还可通过手机短信、制作漫画册、广播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宣传。具体宣传内容应与居民切身利益问题紧密联系,对缴费档次、政府补贴、待遇发放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进行详细解读。

(二)加快与其他制度衔接,提高居民的缴费续保积极性

应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尤其是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可提高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预期值和缴费续保的积极性。大多数青年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持观望态度,寄希望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方面,可参考成都市做法,采取“换算”或“补差”两种方式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补贴激励机制,鼓励“长缴多得”

据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有意愿在缴费达到十五年之后选择续保,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居民口中的“有好处”,即“长缴多得”补贴。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补贴激励机制对居民续保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同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财政收支状况、人口数量与结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关于完善“长缴多得”激励措施的设想:

缴费补贴应在最初十五年的参保缴费阶段就开始实施,使居民在规定的缴费阶段中就享受到缴费优惠,从一定程度上激励人们连续并长期缴费。结合地方财政能力分析制定合理的时间跨度和补贴标准,可将满十五年后的缴费补贴总额分布到整个缴费阶段。按目前“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如果一个居民从16岁开始缴费,满十五年缴费期限后还有29年达到待遇领取年龄,按现在的“长缴多得”政策来计算,即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该居民能够获得的最高补贴为696元,那么可将这696元补贴从缴费阶段开始就给予补贴,十五年以上的补贴额可适当提高拉大距离,激励长期缴费。或将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挂钩,将基础养老金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调整到72、74、76……以此类推,可有效缩短缴费激励的时间跨度,使居民在缴费阶段对“长缴多得”政策具有一定的了解,解决后期的续保问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篇5

一、基本情况

1.参保情况

2.收入支出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保障水平很低,部分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虽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广泛宣传发动,但部分居民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要原因是,现行政策下的养老金并没有同年龄、物价等因素挂钩,加之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领取待遇偏低,不少年轻人认为参保回报低、年限长,存在迷茫心理,参保意愿不强。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主要取决于账户的积累,与参保期限和缴费金额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类似于一种低保障、低缴费水平的个人储蓄计划。如按每年1500元的缴费标准计算,缴满15年,到龄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222元。低水平的养老待遇让参保人产生“逆向选择”,部分适龄居民选择不缴费,等到60周岁后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同时,55元/月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很低,只能算是老人们的一点零花钱,不能解决养老的基本问题,且一直未作调整。与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相比,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城乡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作用。

2.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存在贬值风险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等组成。由于很多参保人未达到领取年龄,导致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会闲置很长时间。当前政策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按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不能用于投资运营,在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个人账户基金存在贬值风险。

3.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基层平台基础薄弱。由于制度推进快,参保人群迅速扩大,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经费短缺、乡镇平台人员不稳定等矛盾显得十分突出。经费短缺主要表现在为乡镇人社中心财政只预算了人头经费,而没有预算公业务费,从而形成了乡镇中心运转困难;村级协理员的经费财政没有认账,从而严重影响了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协作金融机构网点服务存在局限性,部分老百姓支取养老金困难。特别是农行村级转账电话支取养老金待遇运行困难,足不出村支取养老金待遇在部分村成为空谈。

三、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居民参保

一是应建立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机制,为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对年龄在50岁以上的参保居民,可适当提高财政补贴标准;二是应建立与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相匹配的储备基金,保证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中央财政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扩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标准,增强居民缴费参保的积极性。

2.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增强保障水平

一是针对参保对象待遇水平偏低,不能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现实,建议实现灵活的缴费模式,将缴费水平与当地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挂钩,如按当地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置缴费档次,满足参保居民缴费需求和享受待遇需要。二是参照外地做法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如武汉市黄陂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具有吸引力的基础养老发放办法,对年满60周岁的居民,在中央财政每人每月补贴55元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由市、区财政分别再补贴22.5元,将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00元。宜都市为调动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将基础养老金标准规定为每人每月60元,比国家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高5元。三是要参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办法,建立正常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将养老金标准与人均GDP、物价水平、收入水平等指标挂钩,实现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与其生活水平相适应。

3.拓宽基金运营渠道,实现保值增值

针对当前城乡养老保险投资渠道单一、狭窄,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贬值风险的问题,建议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拓宽城乡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渠道,尽快出台投资运营的办法,如使用基金购买国债,或比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统一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篇6

一、江苏省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快江苏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步伐,消除影响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两项制度基本框架的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准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使城乡居民享有同一的政策标准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城乡统筹,从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此过程中,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按照原有的“碎片化”模式存在,则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加大等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江苏省“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城镇偏低,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促进人口流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安全感将产生深刻影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来看,城市约为252.99万人,镇约为177.88万人,城镇总和为430.86万人,乡村约为424.98万人。城镇和乡村相比,老年人口绝对数已经大体相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城镇和乡村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致持平,由于一直以来城镇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水平高于乡村,因此乡村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占江苏省总人数的相对比重来看,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22%,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9.56%;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26%,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0.78%;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5.4%,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49.66%。可见,乡村老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相对比重也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每一位老年人都关联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均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仅直接惠及城乡老人,也惠及众多家庭,可以使全体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让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历程

1.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江苏省的“新农保”试点起步于2003年,省内各地结合实际纷纷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06年末,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189.97万人。2007年起所有省辖市都了进行“新农保”试点。到2007年末,累计已有3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建设试点,参保农民达194万人。

2008年12月17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08?105号),明确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2009年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09]155号),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1年末江苏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5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8万人。

2.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一直未被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于2011年7月1日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11]144号),全面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城居保”,将所有城镇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统一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到2011年底,江苏省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13个省辖市均已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3.江苏省“新农保”与“城居保”的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苏州、南京等地先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因此,江苏省“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整合起步较早。截止2012年10月底,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13个市已基本完成了“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级标准即将推出,这意味着江苏省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趋于一致。

2013年11月20日,江苏省政府2013年第144号文件(苏政发〔2013〕144号),正式颁布《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江苏省“新农保”自2009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2011年参保人数分别为591.37万人、1514.56万人、1557.4万人;基金收入2010年~2011年分别为140.06亿元、140.9亿元;基金支出2010年~2011年分别为76.45亿元、100.5亿元。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开始将“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情况进行整合统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统计数据:2012年~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479.4万人、1445.4万人;2012年~2013年基金收入分别为153.5亿元、187.2亿元;2012年~2013年基金支出分别为109.7亿元、147.7亿元。

三、整合前后的制度比较

1.主要的相同点。三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筹资模式均为完全积累;缴费模式均为缴费确定型;账户管理方式均为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条件均为年满60周岁按月领取。

2.主要的不同点。覆盖群体不同:“新农保”覆盖农村居民;“城居保”覆盖城镇非从业居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

基金筹集来源:“城居保”为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新农保”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

个人缴费标准:“新农保”为100元~600元6个档次,“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致,为100元~1200元12个档次。

基础养老金标准:“新农保”和“城居保”均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最低80元。

统筹层次:“新农保”为县级统筹,“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市、县(市、区)级统筹。

四、整合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易于做到制度覆盖,难以实现人群覆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农保”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居保”制度,已经考虑了两项制度框架的基本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预先准备。由于这两种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整合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采取了“自愿参保”方式。因此,当前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易于做到制度覆盖,却难以实现人群的全面覆盖。要想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人群,还需要就现有制度做进一步的调整。

2.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差异和差距较大。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缴费标准统一整合为100元~1200元12个档次,个人账户终身有效。这使城乡居民缴费有了同等的机会和自主选择权,无论来自乡村还是城镇,居民可以在同一标准中选择参保,并享受对应的待遇。

但是,统一制度所带来的机会和权利的均等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城乡差异和差距,由于不同制度间的差异较大,以及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不同等原因,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参差不齐。以江苏省苏南的JY市为例,部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6000元左右;部分参加“城职保”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3000元左右;部分被征地农民加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每月仅有约500元左右的养老金。此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由于主观选择缴费档次不同,以及各地区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有高有低,也导致了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较大。苏北的SN县,90%以上的人都选择缴费100元档次,缴费额偏低,目前月领养老金为100元左右,无法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3.统筹层次低。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明显,加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提升统筹层次一直是一个难题。江苏省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统筹层次低带来的是转移接续困难、手续繁琐、管理服务职能分散、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利于人员流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

4.衔接方式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分割,人员流动过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新农保”和“城居保”在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14〕17号),结合江苏省实际,2014年7月7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江苏省财政厅联合《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互转和其他相关问题制定了实施意见。但不同险种之间的转移接续,涉及的统筹地区、资金来源、给付标准等均不相同,因此,当前还面临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这一关键问题。

5.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都有了明确的政策,当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重点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整合将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都有好处,也会为今后实现全国统筹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各市均大力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网络互通,参保人员的信息全部进入信息系统管理,个人账户建帐率接近100%。但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后,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涉及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基本信息资料登记和管理,养老金的计发和领取,以及不同险种间的转移接续等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将面临挑战。

五、对策建议

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江苏省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应对老龄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针对以上在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江苏省目前已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但由于参保方式为“自愿参保”,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大量未参保群体游离在外。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有100元至1200元12个缴费档次,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均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缴费。因此,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不仅可行,还将增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率,真正实现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全覆盖。

2.缩小城乡差异和差距。江苏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城乡差异和差距由来已久,缩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职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自身内部的城乡差距,需要多管齐下。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有能力的城乡居民合理选择缴费档次,长缴多得;发挥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引导作用,让参保者享受到切实的养老金待遇。

3.提升统筹层次。目前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能实现省级统筹目标,《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将得到有效落实,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促进人员在城乡间流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也为将来实现全国统筹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