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范例(3篇)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范文
【关键词】疾病分布;流行病学;分析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是衡水市区惟一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临床各系统专业分科较细,而贵宾病房(以下简称我科)是我院特设的一个内科综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较广泛,没有做出特殊的规定与限制。所以,对于区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63.76岁;<45岁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岁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岁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镇居民730例,农村居民434例。
1.2方法对入选患者按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期标准(即:<45岁为青年,45~60岁为中年,>60岁为老年)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得出上述基本资料。同时统计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2结果
2.1患者出院第一诊断疾病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消化和泌尿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见表1。表1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分类)
2.2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见表2。
2.3患者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在<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表2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急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胃肠炎;45~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后循环障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食管癌;在>60岁的老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见表3。表3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统计)
2.4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统计依据,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5~60岁的中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后循环障碍、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见表4。表4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
2.5出院的第一诊断和1种及1种以上合并症者一体多病发生率(构成比):在<45岁占16.67%(28/168);在45~60岁占57.87%(147/254);在>60岁占56.47%(419.742)。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区域的疾病流行病学状况,故进行我院综合内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仍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这表明,在青年阶段,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住院率高,这符合年轻人的内外环境特点。所以,年轻人要以预防呼吸道疾病为主。
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发病率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表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较青年阶段分布广泛得多,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17.72%)、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38.19%)和冠心病(25.59%)、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异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时期即已经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1]。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
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与高血压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说明,老年阶段的疾病系统和病种分布,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相近,均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25.61%)、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40.03%)和冠心病(30.46%)、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异常(11.05%)。由此可见,老年时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阶段疾病分布的继续,即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同时也提示我们,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点要做好中年时期疾病的防治[2]。
【参考文献】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范文篇2
关键词:营养支持治疗法;慢阻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气道的疾病,但其对全身的系统影响也不容忽视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会加重患者的呼吸系统的负荷,增加患者的能量消耗,引发感染和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近年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方法越来患者的补充支持,故本院实行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确诊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患者34例,其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6例,年龄49~79岁;对照组有患者34例,其中男患者21例,女患者13例,年龄52岁~8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的病情描述与诊断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内容包括控制感染、吸氧、祛痰、技术和解痉平喘,并按照病员标准给患者准备饮食。
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采用营养支持疗法,内容包括:除每日给予必要的标准饮食,还需给患者静脉注射复方氨基酸250ml,口服能全素500ml;对有进食困难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10%的脂肪乳剂500ml,口服金施尔康2片,和1支凡命,以补充足够的微量和维生素。治疗周期为2w[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字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效果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果为94.11%,对照组的总有效果为58.82%,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变化数据对比,结果(P
2.3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营养参数及免疫功能的变化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营养参数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慢阻肺疾病的主要表现症状为:①慢性咳嗽,在晨间较为明显,夜间会有阵咳或排痰,若不及时医治,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会变为终身不可治愈;②咳痰,一般为白色粘液或浆液性泡沫型痰,多发于清晨,偶尔会带有血丝,若在急性发作期,痰量会明显增多,甚至会出现脓性痰;③呼吸困难或气促,前期主要出现在体力劳动之后,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是慢阻肺疾病的标志性症状;④喘气或胸闷;⑤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慢阻肺疾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胃溃疡和睡眠呼吸障碍等[3]。
营养支持疗法主要适用于胃肠疾病影响进食,慢阻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食欲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足够的免疫能力和能量。但在实施营养支持疗法时需要注意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因为过量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增加CO2生成量,加重患者呼吸系统的负担[4]。为了避免CO2产生过多,可通过给予患者足够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注意营养中含有过量的葡萄糖,因为过量的摄入葡萄糖会诱发胰岛素释放,使葡萄糖和磷酸结合进入骨骼肌和肝脏,从而引发低磷血症加剧,进一步促进呼吸衰竭,但过量的摄入蛋白质会增加中枢神经对CO2的敏感度,以加大通气量排除体内的CO2,增加了呼吸肌的负荷,不利于呼吸衰竭的患者恢复。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要给予深部静脉注射营养支持。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IgA、TLC、CHI、血清蛋白、前白蛋白都有所增加,说明患者的肺结构和免疫功能都有所增加,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提升,改善了患者的通气情况,从而有效治疗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提升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营养指标,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筱姝.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22(53):83-85.
[2]侯秀娟.中医药配合无创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临床观察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3(16):434-435.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吸烟;粉尘接触史
[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3-000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肺部疾病。1990年全球有4400万人患COPD,美国则占1400万人,并且人数仍在逐年增加,美国冠心病、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COPD的病死率却上升,COPD已成为美国第4位的死亡原因,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至2022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1]。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新的有关于中国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患病率是2.2%[2]。研究还发现我国COPD在农村的患病率高于城市。且无论性别,COPD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COPD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3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3]诊断、分期及分级标准。排除胸部外伤、肺及胸腔肿瘤、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气胸或其它已知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已知的药物和(或)化学毒物所引起;癌症、肾炎、血液病等疾病和精神病患者;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而未完成研究规定的观察疗程。
1.2调查方法与内容
通过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资料统计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现病史、临床表现、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家族呼吸疾病史等。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COPD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和COPD、肺心病之一者均计入有家族呼吸疾病史。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
共调查COPD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0~65岁,平均(56.2±6.1)岁。COPD的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
2.2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见表1。由表1分析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加,COP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男性COP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50例COPD病人中36例吸烟,33例有家族呼吸疾病史,41例从事粉尘接触性职业,具有粉尘接触史。被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34人,占68%,说明COPD发病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文化程度、粉尘接触史关系密切,而与BMI无关。
2.3COP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与COPD患病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表2结果显示,年龄>60岁,男性、文化程度低、吸烟、家族呼吸疾病史、粉尘接触史为影响COPD患病率分布的主要危险因素。
3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具有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特点。
年龄增长是COPD患病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COPD发病率最高(64%),且随着年龄的增加,CODP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同时研究发现,吸烟者约15%~20%患COPD,且吸烟年龄越早、吸烟量越大,患COPD的危险性越大[4]。本组50例COPD患者中36例均有吸烟史,占72%,说明吸烟与COPD发生密切相关(OR=3.615),考虑可能是由于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4]。且研究发现吸烟者肺功能的异常率较高。暴露于工作环境里的各类粉尘、化学物质、蒸气和烟尘是许多COPD患者的致病原因。另外,研究证实有职业粉尘暴露者发生COPD的危险性增加1.45倍[5]。本组41例从事粉尘接触性职业,具有粉尘接触史,占82%。建议从事冶炼、筑路、喷洒农药、白灰、面粉、水泥、化工、石材加工及采矿的工作者应注意职业防护[6]。另一方面,按文化程度将本研究的50例COPD患者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结果显示,50例COPD患者中学历低人数占68%,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COPD的患病率明显降低,说明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自我保健意识更强,同时能获得更多的疾病预防信息。其次,本研究显示,有呼吸疾病家族史者患COPD的危险性为无呼吸疾病家族史者的2.081倍。家族中患病人数越多,其患COPD的危险性越大,可能与基因遗传和共同的行为习惯或生活环境污染可能有关[7,8]。
综上,COPD发病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且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因此,针对COPD危险因素的特点,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其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2):141-143.
[2]倪淑红,胡桂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10):823-824.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4]李兆金,张守贞,孔祥太,等.山东省枣庄市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调查[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19-20.
[5]张德明,邹霞英,辛达,等.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6):126-133.
[6]凌敏,荣艳,苟安栓,等.新疆农村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9):666-667.
[7]朱瑞航,屠春林,胡建荣,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5):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