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开挖要求范例(3篇)
隧道开挖要求范文篇1
关键词:浅埋不良地质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减震爆破监控量测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新牌坊~郑家院子隧道区间(简称新郑区间)属重庆轻轨三号线一期工程,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新溉路主干道下;工程主要包括两条并行单洞单线隧道,单洞隧道(暗挖段)长602m,单洞开挖宽度7.7m,两隧道间未开挖夹岩层宽度5.8m;根据小净距隧道定义:并行两条隧道间未开挖岩质宽度
隧道穿越地层分别有Ⅵ级回填土层(隧道进洞段新溉路为填筑段),Ⅴ级软质泥岩层,Ⅳ级风化泥岩层。隧道埋深厚为5~22m,其中表层回填土覆盖厚0~20m,岩层覆盖厚0~14m。地下水较少,主要属松散层孔隙水,受降雨影响较大。
二、工程特点
1、隧道部分Ⅵ级回填土段拱顶以下1m为硬质砂岩层,隧道同一断面开挖分别需要采用机械开挖方法(回填土层)及钻爆开挖方法(硬质砂岩层)。
2、隧道起点处拱顶有一DN900mm铸铁供水管,与区间设计线路呈60°斜交、横跨区间隧道。埋深1m左右,距隧道拱顶距离仅有9m。水管爆破振速允许值为2cm/s。
3、隧道间夹岩层薄,仅有5.8m厚,部分地段属软质风化泥岩层,岩层自稳性较差。
三、总体施工技术
小净距隧道施工的难点、重点是控制爆破作业。隧道爆破开挖过程中,控制爆破震动,减小两隧道间夹岩层围岩变形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等不利因素。
根据新郑区间隧道工程特点,施工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个重点着手,确保了新郑区间小净距隧道顺利安全贯通。
1、浅埋不良地段超前加强支护。在洞口段回填土层浅埋不良地段采用了超前大管棚施工技术,在隧道开挖之前对易坍塌的回填土层进行先期预固结。
2、不同地质地段采用不同开挖方式。根据围岩级别情况,分别采取了正三台阶、正二台阶及全断面开挖方式,既确保了隧道的施工安全,又确保了施工工期。
3、不同地质地段采取了不同的爆破方式。根据隧道周边振速的要求,采取了预裂光面爆破,掏槽眼分别采取了五梅花中空直眼掏槽及斜眼掏槽方法,既有效的控制了隧道爆破振速,又有效的得到了爆破效果。
4)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贯通始终。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及时反馈至施工现场,指导施工。
四、超前大管棚施工技术
洞口覆盖层为回填土层的不良地段,采用了30m超前大管棚加强支护,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1、管棚布置
管棚沿隧道拱部开挖轮廓线外10cm布置,环向中心间距40cm,外插角约3~5°,在拱腰以上部位设置。
2、管棚工艺流程
3、操作要点
3.1定位套管:首先在洞口段设1.5m定向套管,控制管棚角度及方向。套管内径大于管棚外径4~5mm。套管采用全站仪与精密水准仪放样、定位。
3.2钻孔:管棚孔采用水平潜孔钻机,为便于钻机上下操作简单,先由拱顶向两侧底部,然后再由两侧底部向拱顶反向施作。为减小注浆时浆出现串孔现象,间隔跳孔顺序进行钻孔,钻孔顺序见图3:
钻进施工中,用清水护壁,每钻进1~2m进行一次取芯。成孔后,用水将孔内的悬浮物或泥浆、石碴等清洗干净。
3.3管棚加工:由于管棚长度大于单节钢管长度,由几节组合而成,管棚连接钢管分段采取错位搭接安装。同一截面搭接数量不大于50%,搭接长度不小于2m。
两节钢管之间采用丝扣法连接,丝扣螺纹段长度不小于15cm。丝扣深度控制在不大于1/2壁厚。
3.4送管:由钻机主动钻杆推动导管末端头,将导管推进管孔内,直至将全部管棚送到位。导管末端头安装旋转接头,与导管、钻杆连接。
3.5管口封闭:导管内安装一根注浆塑胶管,塑胶管(φ32mm)送至孔底,管口安装止浆塞,止浆塞留一个φ20mm排气孔。
3.6注浆:用M400注浆泵注浆,采用孔底返浆工艺。
注浆浆夜:采用水泥单液浆,水灰比为:W:C=0.5:1,每方用水泥量约1100kg左右。注浆压力控制在0.5~1Mpa。(注意:当地下水较发肓或浆液扩散范围较大时,注浆浆液改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加快浆液凝结时间。
根据注浆量与注浆压力参数判定注浆效果,确定注浆结束标准;如压力已达到规定压力限值而注入量仍不足时,亦应停止注浆,以防地表面起拱。
五、小净距隧道开挖方式
为确保开挖过程中隧道周边围岩的稳定性,减少因隧道间距小引起的围岩变形、爆破震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满足小净距隧道中夹岩层及隧道回填埋深层的稳定,针对小净距隧道不同围岩级别段采取如下开挖施工工艺:
1、两隧道开挖施工顺序
两条小净距隧道采取错位开挖法,先施工左洞,后施工右洞,开挖面(先掘进洞下台阶与后掘进洞上台阶)错位15~30米。
2、Ⅵ级围岩段
根据隧道围岩变形特点,在正常情况下,推荐在Ⅵ级围岩采用正三台级法的开挖方法。本工程以左洞先开挖施工(也可以右洞先开挖施工,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确定)。
右洞施工开挖顺序基本同左洞,为减小对夹岩层的影响,阶及下台阶靠近夹岩层部分开挖时,为提供更多临空面,右洞阶及下台阶分部开挖时,与左洞相反,先开挖右侧(远离夹岩层一侧)。
3、V级围岩段
推荐V级围岩采用正二台阶法(预留核心土)的开挖方法,本工程以左洞先开挖施工(也可以右洞先开挖施工,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确定)。
3.1左洞按下图顺序施工:
3.2右洞施工工序
右洞施工开挖顺序基本同左洞,为减小对夹岩层的影响,下台阶靠近夹岩层部分开挖时,为提供更多临空面,右洞下台阶分部开挖时,与左洞相反,先开挖右侧(远离夹岩层一侧)。
六、减振爆破施工措施
新郑区间小净距双隧道工程地质围岩差,埋深浅,双隧道间夹岩层薄,地表层地下管线密集,特别是存有一φ900mm铸铁供水管线,要求振速不大于2cm/s,所以控制爆破振动也是隧道单洞开挖中的重点。
1、浅埋供水管线段减振爆破施工工艺
主要目标是控制振速到供水管线要求振速内(不大于2cm/s),确保供水管线的安全。
1.1爆破开挖顺序
采取预裂光面爆破工艺,整个断面分为正二台阶法施工,每循环进尺0.8m(控制到一榀拱架支护间距),为减小对管线振动影响,将上台阶分为三次装药起爆施作,第一步周边眼预裂爆破,第二步掏槽眼爆破,第三步掘进眼爆爆破。
1.2掏槽眼布置
1.2.1布置位置
将掏槽区尽量靠近上台阶底部,以增大掏槽爆破时爆源至地表的距离,减轻掏槽爆破对地表管线的振动影响,然后进行掘进眼爆破。掏槽每炮循环进尺1m左右。
1.2.2掏槽形式
在本段岩质较硬,采取的掏槽形式为五梅花中空直眼掏槽形式。掏槽眼布置在正方形1.2m×l.2m范围内,使用岩石乳化炸药,均为集中装药。
直眼掏槽炮眼参数
为减小掏槽眼振动,在掏眼布置中采取了几项措施:
(1)尽量将掏槽眼布置于开挖断面最底部,爆破振源最大可能远离管线。
(2)掏槽眼微差分段起爆,减小单段炸药量,减小爆破振速,由中心逐渐向外扩爆。
(3)掏槽中设置空孔起到减振作用。在距中心孔约为0.2m设4个空孔,即内圈空孔,孔深约为1m,在距中心孔0.6m的小正方形四周设置4个空孔,即外圈空孔。
2、施工中采取的减爆措施
2.1整个开挖断面分多次爆破作业。
2.2首先起爆周边预裂眼,在开挖轮廓线形成一条裂缝,减弱掏槽眼及掘进眼向地表振速的传播,周边眼按密眼少药布置,周边眼间距25cm,均采取间隔装药,周边眼深0.8m。单孔装药0.15kg。
2.3掏槽眼远离防振区,并且采用微差分段起爆,降低对地表振速。
2.4在爆破中采取跟踪爆破振动监测,如超出允许振速值,及时调整爆破参数。
七、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工艺
隧道间的薄层夹岩层及周边环境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陷、侧移、地面质点振动速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确保其夹岩层、浅埋地表的稳定、地下水管的安全等,监控量测是小净距双隧道施工过程中又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围岩位移及应力的监控量测的反馈、及时指导了过程中的施工。
1、监控量测组织
本工程中项目部成立了专职监控量测组及委托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过程中联合监控。
2、监控量测类型
2.1通过隧道施工的环境效应量测(主要包括隧道浅埋段地表沉陷、位移监测),掌握隧道施工对周围地表的影响,及时了解位移发展的趋势,确保隧道影响区的回填土坡稳定状态。
2.2通过隧道洞内位移的量测(主要包括洞顶下沉位移量测、周边收敛位移量测、围岩内部位移量测),判断隧道断面的形状变化、隧道拱顶的稳定性、判断了隧道支护设计是否合理、合理选择二次衬砌的时间、围岩的松动范围及变形发展趋势等。
2.3通过夹岩层锚杆支护结构的应力量测及分析,掌握了锚杆布置及受力合理性、夹岩层稳定性。
2.4隧道施工期间地面质点(水管附近)的振动速度监测,掌握爆破对水管的影响程度。
3、地表沉降、地面位移监测
3.1观测基准点
在隧道两侧开挖线5m范围内,建立了地表观测基准点,标志的型式为ф20x180mm“L”形钢件并通过钻孔埋入坚固的基础上。基准点布置按每个横断面布置5个,两隧道中间处,两隧道中线对应处,开挖边线以处5m处。每20m设一断面。在水管侧加设布点18个。
3.2观测方式
地表沉降采用电子水准仪及铟钢塔尺进行监测,按二等沉降观测等级要求闭合水准测量方法完成每次观测。位移监控采用全站仪、按二等坐标位移观测等级进行监控。
监控频率按初期量测频率高,后期低;变形大时频率高,变形小时频率低的原则进行了监控,监控时间一般安排在隧道开挖后1小时左右进行监控。
一般基点初期按一天一次频率监控,在洞口回填土边坡不稳定区,采取每天两次频率监控及基点增加措施,及时对边坡情况进行了反馈。
3.3监控成果
隧道及地下管线开挖过程中,根据监控数据情况,选择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确保了施工中的安全。
特别在洞口回填土边坡区下隧道开挖过程中,最大日沉降速度为19.6mm,总沉降量达39.2mm,已超出设计沉降要求(总沉降量为30mm)。根据监控情况,及时对隧道开挖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对边坡进行地表注浆加固处理措施。控制了边坡的进一步滑移。
地下供水管处,地表沉降控制到了16.7mm,满足供应管标准沉降量20mm。
4、洞顶下沉及洞内收敛监控
4.1观测基准点
隧道拱顶位置处、拱腰及墙脚以上1m处,建立了洞顶下沉及洞内收敛观测基准点,标志的型式为ф14x400mm“U”形钢件焊接于型钢拱架上。基准点布置按每个横断面布置5个。每10m设一个断面。
4.2观测方式
洞顶下沉采用电子水准仪及铟钢塔尺进行监测,按二等沉降观测等级要求闭合水准测量方法完成每次观测。洞内收敛监控采用收敛仪(经过比长的优质长钢尺)量测监控。
监控频率按初期量测频率高,后期低;变形大时频率高,变形小时频率低的原则进行了监控,监控时间一般安排在隧道开挖爆破后半小时左右进行监控。
一般基点初期按一天一次频率监控,在浅埋软岩地段,基点初期按一天二次频率监控。
4.3监控成果
在浅埋软岩隧道开挖过程中,根据监控数据情况,选择了合理循环进尺及初支措施,确保了施工中的安全。
在软岩隧道中洞内收敛变形量最大收敛总值控制到了21.23mm。未发生异常现象。
5、夹岩层锚杆应力量测监控
5.1观测布置点
锚杆应力量测点主要布置于夹岩层侧锚杆体上,在锚杆杆上安装钢筋应力计,通过锚杆内力反映锚杆的施工质量,同时反映围岩松动稳定情况。
每20米在夹岩层处设1根锚杆应力量测点。
5.2观测方式
锚杆应力量测采用钢筋应力计、频率计进行监测。
监控频率初期按每二天一次频率监控。初期量测频率高,后期低;变形大时频率高,变形小时频率低的原则进行了监控,监控时间一般安排在隧道开挖爆破后半小时左右进行监控。
5.3监控成果
在浅埋软岩隧道开挖过程中,应力量测监控反应了锚杆所受最大轴力值为8.3KN。证实了设计锚杆布置合理性,同时反应了围岩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指导了过程中的施工。
6、地面质点振动加速度量测
6.1观测布置点
振速测点布置于地下供水管线上及周边建筑物上。
6.2观测方式
爆破振速量测采用测振仪(QL-001)及速度传感器(4L-22/7)进行监测。
监控频率按每次爆破时监测。每个测点同时测3个方向量(最大垂直分量、最大径向分量及最大切向分量)。
振速监测步序:
数据处理:应用公式V=K(Q1/3/R)α及一元回归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与介质、地形有关的系数K、α,从而可得到质点振速V的衰减规律,然后根据上式、允许最大振动速度、爆心距R,反算出允许的一次起爆药量Q。
6.3监控成果
根据振速监控量值直接指导了在地下供水管线段隧道爆破的施工,首次采用的上台阶斜眼掏槽,掏槽眼先行爆破,测得振速为3.1cm/s,不满足供水管线要求振速2.0cm/s。
及时调整爆破参数,先行爆破预裂周边眼,将斜眼掏槽调整为梅花型中空直眼掏槽,测得振速为1.8cm/s,满足供水管线要求振速2.0cm/s。确保爆破过程中供水管线的安全。
结束语
重庆轻轨三号线一期工程新郑区间暗挖段施工中,吸取了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同时根据本工程具有的工程特点,采取了一些新的施工方法,在总工期14个月的施工过程中,确保了小净距隧道的顺利安全贯通。
参考文献
[1]黄拔洲,陈少华,秦峰.小净距隧道在京福高速公路上的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10)。
[2]郭汉超.槐树坪隧道爆破振动监测与控制技术[J].隧道建设,2006,26(5)。
隧道开挖要求范文
【关键字】台阶法;ANSYS;围岩;开挖工序;应力;位移
1.绪论
通常大多数隧道施工都是工程类比和经验法等方式,采用过于保守或冒险的隧道开挖支护方法进行组织施工,存在较多的施工风险安全隐患和工程材料的浪费等。对此,本文结合某公路隧道的实际施工情况,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隧道施工实际开挖的力学状态,通过计算分析优化该隧道的施工工艺及指导隧道施工。
3.模型的建立
根据隧道的相关尺寸,对有代表性断面建立二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模型。模型计算范围在水平方向宽度取大于隧道宽度的6倍(90m),下边界取洞高的2倍(16m),上边界取隧道实际的埋深(40m)。模型的边界条件采用施加约束的方法,在模型的地面价Y方向的位移约束,在隧道两侧的边界上施加X方向的位移约束以模拟岩体的沉降。岩体和混凝土使用ANSYS程序中的二维四节点等参数单元PLANE42模拟,锚杆用平面单元LINK来模拟,喷射混凝土采用梁单元BEAM3模拟[3]。
3.1模型计算步骤及求解
数值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将整个开挖、支护过程设置为若干个荷载步,在各个荷载步中实现岩体的开挖和支护等步骤,并逐一求解,直到最终形成围岩支护体系为止。具体步骤如下:
1)隧道开挖前,在岩体荷载作用下对模型进行平衡计算,得出围岩的初始应力分布。
2)为实现隧道的开挖过程,将上台阶作为代表被开挖掉的岩体和喷射混凝土层的单元一同杀死,对模型进行第二步求解。
3)为实现喷射混凝土支护的过程,将上台阶代表喷射混凝土层的单元复活并改变其材料属性,对模型进行第三步求解。
3.2.结果分析
(1)从地层应力图和主应力图可以看出,随着隧道的开挖底层大部分区域都是受压的,只是在隧道附近有很小的区域内出现拉应力。与此同时在图中可以看出,拉应力区域都是出现在所加固的围岩范围以后,因此说明,本隧道设计中,所采用的加固措施是正确合理的,并且是有效的。从整个应力图中还可以看出,所设计的初期之后参数能基本满足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稳定。
(2)初次衬砌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可以看出,边墙的轴力比较大,可能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所以,需在施工过程中在拱脚处施做锁脚锚杆,并适当加厚此处的衬砌结构,同时还要采用加筋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来满足设计要求。
(3)从变形图和位移图可以看出隧道开挖过程中,再不做二次衬砌的情况下,总的拱顶下沉4.2578cm左右,两侧边墙的水平位移最大自在1.2cm由于。隧道围岩的移动趋势是:拱顶下沉、两侧边墙张开,在围岩拱顶部分形成一个“V”字型槽。总体上来说,本隧道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施工是安全的。
4.结束语
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能够快速、准确的模拟分析隧道开挖支护的受力情况,减少围岩支护设计与实际施工的偏差,合理准确的确定隧道的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阳生权.岩体力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隧道开挖要求范文
关键词:隧道工程,隧道工程技术,施工技术
一、隧道施工技术比较及其说明
(一)洞口开挖与边坡保护
洞口是隧道工程的起点与终点,亦是所有施工材料及机具必经要径,故洞口工程是整条隧道工程瓶颈。传统假洞段施工方式是先将洞口浅覆盖土,以最临界的坡度挖除,并在该坡面上施作喷凝土或岩栓(土钉)等临时支撑保护边坡,再架设隧道用钢支保。近年来,由于环保意识高涨,任何工程均以尽量减少地表开挖为原则,甚至要求施工后的景观性及安全度较施工前更为优良。[1]为因应此种趋势,隧道洞口视地形情况可直接采用管幂工法保护洞口后挖进,或假洞段以半阶式拱盖工法施,其施工方式为先挖除部份浅覆盖层后,于隧道顶拱预定的位置施筑一RC拱盖,而后再以隧道开挖的方式进行后续全断面的开挖工作,通常为维持拱盖的稳定性,拱盖的基脚位置需依据实际的地质情况,以灌浆或施作微型桩等方式预做补强。本工法除了可避免大量开挖,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外,也降低了深开挖的风险。
隧道洞口段通常覆土厚度较薄,且由崖锥堆积物、冲积层等未固结地层及风化岩所构成,故当隧道开挖时无法形成地拱,因此必须采用强度够且刚性高的支撑构材以承受全部覆土荷重。为加强顶拱先撑后挖的安全性,并方便大型机具进行大断面开挖,近年来先撑管幂钢管工法已被工程界广泛采用,本工法系于隧道洞口段遭遇崩积层或软弱地盘等地层,无法以正常开挖方法通过时,可采用隧道管幂机于隧道顶拱区域钻设水平孔,埋设先撑钢管并施以固结灌浆,使隧道顶拱预先形成一管幂强化伞状保护环。此先撑管幂钢管可与钢支保、岩栓及(钢纤维)喷凝土等连结在一起,形成格子状支撑系统,强化隧道纵剖面及横剖面两向支承劲度,达到三度空间支撑功能。
(二)隧道支撑设计
半刚性支撑设计,因格于岩盘复杂性,理论数学分析法尚难直接应用,故多先以经验设计法搭配岩体分类进行,再根据地质调查或试验所推估参数,以数值分析法加以检核。在设计阶段,预先将可能岩盘按优劣次序订定不同等级与相应支撑类型。在施工阶段,根据开挖后岩盘实况,在现场评定其等级及选定支撑类型,并配以变形监测及回馈分析,作为需否加强支撑依据。
(三)开挖工法与施工机具
近年来,钻孔机已进步到以多臂式钻堡机(Jumbo)施钻,而炸药采用60%至80%标准条状硝甘炸药(GelatineDynamite)或硝铵炸药(AmmoniaGelatine),亦可采用乳胶炸药(EmulsionsGelatine),其外径以32公厘为原则。周边孔采用10g/m导爆索及多个半条炸药配合竹片间断装药,或45%至60%细长条状硝甘炸药,其外径约为18厘米。另雷管采用MS、DS延时电雷管(ElectricDelayDetonator)或非电气雷管(NonelectricDelayDetonator),以改善开炸安全度、施工品质与速度,轮进长度亦有所增加。
隧道开挖除了钻炸工法外,亦有采用机械作为掘进工具者,目前常用者有潜盾机(ShieldMachine)、悬臂式削岩机(Roadheader)及隧道钻掘机(TunnelBoringMachine,简称TBM)三种。潜盾机多用于软弱地层,悬臂式削岩机多用于强度中等以下岩石隧道,而TBM则因经过四、五十年不断改进,加上施工经验累积,迄今已有为数甚多长而大隧道以TBM工法顺利完工实例,以其平均速度快、使用人力少、支撑材料经济及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对长隧道而言,有广为采用趋势。(四)支撑材料与内衬砌钢模
隧道开挖过程中为稳定岩盘需要加以支撑,其支撑材料可区分为外支撑(初期支撑)及内支撑(永久支撑)两部份,早期外支撑多采用原木及矢板,而内支撑亦仅以红砖块或石块堆砌而成,自新奥工法施工观念引进我国后,喷凝土、岩栓、钢支保、相关辅助措施及钢筋混凝土衬砌等开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隧道施工管理技术
隧道施工管理的范围相当广泛,举凡进度管理、安全管理、品质管理、环保管理等,都将影响隧道施工的成本与效率,甚至会超过施工技术的层次。根据国内隧道施工经验,扼要列举施工管理的措施如下:[2]
(a)杜绝层层转包的恶习,确实要求承包商负起工地经营及日常管理的责任,并加重其工地负责人的责任。工地负责人应能灵活有效地调度人员及机械,并能随时掌控进度、品质及处理突发状况。
(b)开挖作业中,若承包商所采用开挖方法或开挖程序,超过设计预估变形量,或不能达到需求开挖进度,或工作要求水准,或无法确保人员及工程安全,或造成环境污染无法改善时,应依照业主指示提出修正施工计划,包括开挖方法所需设备或材料改变,但不论是否增加工作,均不得请求额外补偿。
(c)隧道开挖及支撑等工作,承包商应以每天固定时间轮班作业为原则,每班均需为全能工作班,即隧道开挖、出碴、支撑及现场维护等工作均由同一工作班执行,而施工作业手应受过职训,以提升作业效率及维护品质。
(d)工地应建立机具维修的制度,并充实维修的人力,如机具应有定期的保养、维修,以维持正常的操作,如有机具故障时应有应变的计划。
(e)施工期间隧道内通风、照明及排水设备及维护费用,均单独以实作数量计价,以鼓励承包商作好工安、环保及卫生要求。
(f)于隧道内及洞口腹地铺设铺面混凝土,以利施工车辆进出及维护环境整洁,该铺面混凝土以实作数量计价。
(g)于施工前先进行隧道周边民房现况调查,以备一旦有损邻时作为仲裁及修护依据,另藉着施工前说明会与当地居民沟通,可减少抗争事件发生次数。
(h)由于隧道工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设计阶段应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详列备用的单价,以因应突发状况发生时可及时使用,不必再办理变更议价,而施工承包商应以积极态度解决突发状况,避免假藉业主尚未指示或等待保险理赔等推托词,延误黄金处理时机。
参考文献
[1]王明慧,姚云晓,蒋树平.我国铁路隧道施工方法及适应性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0(03)
[2]田富强.关于铁路的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10)
[3]张俊波.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01)
[4]甄静彬,霍佳.浅谈公路隧道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
[5]李维.关于目前铁路隧道施工有待解决的几个技术问题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
[6]马辉,刘仁智,陈寿根,高明忠.当前铁路隧道施工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现代隧道技术.2011(05)
[7]张梅.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确保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J].现代隧道技术.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