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植物的措施(6篇)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篇1
【摘要】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最终目标是重建良好的地区生态系统,恢复土地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及矿产Y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认为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可以重点考虑工程防治措施,建立以阻沙栅栏、平铺草方格、平铺砾石方格沙障为主的阻固结合机械防沙体系。采用滴灌、渗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试用咸水灌溉,寻求和培育既耐干旱又耐盐的植物,在生产生活区及道路两侧建立绿色屏障。加强生物防治措施,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要把植被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杜绝各种破坏林草植被的行为。同时注重封育措施保护植被。
【关键词】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
一、工程防治措施
许多原因都可以造成了沙丘较多,特别是该地区的工矿附近和道路周围,这些沙丘一般面积较大,流动性较强,固定此类沙丘防止掩埋矿床的措施是利用沙障对其进行固定。对于急需处理沙丘的地区,需要采用死沙柳方格类沙障,对于受沙丘侵蚀不太严重且交通次要的地段,应该采用死沙篙方格和死沙篙行列式沙障的其中一种。对于远距离上风地带的沙丘处理的方式为活沙柳固沙。沙障的设立不仅可以防止沙丘扩散,还可以减轻矿区粉尘对周围空气的污染。下列两种方法是针对沙丘问题而设立的工程措施:
(1)在沙丘患区设立栅栏,起阻沙作用。在患区铺设草方格和砾石方格,起固沙作用,这样就形成了阻固结合的治理系统。
(2)改进灌溉技术,引进滴灌,渗灌和盐水灌溉等灌溉方式,积极培育耐旱,耐碱作物。在种植区和生活区附近建设以植物为主的绿色屏障。同时要注意修建高立型栅栏,可有效防止风沙。地面升温快,植物初始时不易存活,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适当遮挡和有效灌溉两种方式。要注意用于防沙绿化的植物种类的选择,一般是怪柳,沙枣树,白榆等乔木和以盐生草为代表的草本植物。
二、生物防治措施
应该做到保护植被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两者同时进行。同时要以保护现有绿化为主,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植被的行为。
(1)营造防护林带
绿洲附近以及绿洲之中的植被类型选择标准应该是放风固沙效果好,生长周期短和市场价值高。将符合上述条件的树种以片,块或者带的形态种植,这样可形成防沙效果较好的生态林。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①绿洲周围设立带状防护林。西北地区有一种引水的灌溉方式,而针对绿洲附近的沙丘问题一般会设立带状,片状混合防护林,与之辅助的防护措施就是在绿洲周围的干涸地区种植稀疏的植被。在防护林周围的洼地就需要种植片状防护林,灌溉水源来自少量灌溉水和地下水。以上种植措施可以有效将沙丘自四周封锁,降低沙丘蔓延速度。该方法可以适用于查查香卡农场和杂海农场的防护林建造。还有一种沙丘类型分布在西北沙漠周围,沙漠附近的绿洲旁有土地和半流动沙丘,针对这类沙丘的存在一般会种植乔木和灌木两种植被。灌木应种植在靠近沙漠的位置,可以削弱风沙,适合这类植被种植类型的地区有有格尔木东、西农场、大格勒农场和诺木洪农场。一些绿洲位置处在戈壁和风蚀地前侧,且附近多沙石,沙丘类型主要是风沙结合,这类绿洲附近建造防护林的一般准则为“林渠结合,树种混合多带优势”。适合这类方法的地区是巴隆乡。②在西北绿洲内建造防护林带。在沙漠边缘建造完善的防护林体系以后,不能忽略绿洲内部放风固沙的重要性。必须令绿洲内外防护共同作用,紧密配合,才能将防护林防风固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荒漠周围的绿洲地区的植被形式一般是窄林状,在种植植被的同时不可忽略土地的恢复能力,要坚持树种混合,树状混合的植被原则,有效的提高植草覆盖率。
(2)营造水土保持林
水土流失是西北地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的出现,应该建立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土壤肥力。水土保持林的种植方案要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决定。比如,盐湖目前出现了湖面泥沙堆积的状况,适当采取的解决方法有:
A、盐湖附近的坡地上一般分布有水平沟或者是鱼鳞坑,以等高线为标准在沟和坑内种植植被,其发挥的作用是截流和灌溉养化植被。
B、由于洪水肆虐而造成泥沙堆积旷床的情况,建造防洪淤状植被最为合适。矿床周围适宜设置林带的区域范围是1-2km,每条林带的宽度应控制在30-40m范围内。林带之间的距离以50m最宜,林带采用封育方式,植被选择为乔灌木混合,其中灌木数量居多。
(3)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
实现植被的恢复重建可采取一下两种措施:一是以地适树;二是以树适地或改树适地。植被的选择应该符合以下要求:①生存能力佳;②防风优势明显;③根部粗壮,生长周期短;④容易种植,易存活。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的目的一个是防止风沙蔓延和土地沙化;还可以防风阻沙,防止植被和作物受风沙侵蚀。该方法常有建防护林和护田林为辅助,尤其可应用于是在沙漠和河湖附近进行作物种植的情况。在种植和防护过程中,要注意对作物边缘的防护隔离。
三、封育措施保护植被
在我国西北的干旱半干旱的一些地区,植被受到风沙侵害,且土地本身具有种植条件,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建造栅栏进行植被保护。还要建立防护站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用栅栏围住破坏严重的土地,以便其可自然恢复肥力,再次实现植被天然覆盖。工矿区的现状比较适合实行封育措施,其生态问题是由于不合理的建设和破坏自然植被造成,封育措施有利于解决该地风蚀,水蚀的难题。除了实行封育措施,加以植被保护和人工造林相结合,使得该地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而且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松尧,王刚,杨生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05:105-108.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篇2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城镇建设;重庆市
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及建厂、修路等生产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导致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1]。重庆地处长江中上游,是我国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之一[2]。近年来,重庆市城镇建设工程数量和规模日益增加,其工程建设活动扰动土壤结构,破坏原生植被[3],堆置固体废弃物或直接倾泻废弃物到河道,极易造成局部地区严重水土流失。本文以重庆市万盛区黑山谷景区江流坝接待服务区购物中心建设工程为例,分析此类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成因及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这不仅有效控制该地区的水土流失,而且对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项目概况
黑山谷景区江流坝接待服务区购物中心建设项目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黑山镇南门村江流坝社,是旅游商业购物街、安置房及其他配套建筑新建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30381m2,总建筑面积13417m2,工程挖方总量约1.2万m3,填方总量约0.9万m3,表土剥离约0.3万m3。
1.2项目区概况
该项目区属副热带东亚季风环流范围内,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多年平均降雨量1282.4mm,年内降雨多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的67.2%。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可达88%。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土壤侵蚀容许值为500t/(km2・a),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2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2.1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建设区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的西南土石山区,主要表现为面蚀,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本工程建设用地范围的平均侵蚀模数为3613t/(km2・a),为中度侵蚀,其水土流失面积为9035m2(不含微度侵蚀面积),计算结果详见表1、表2。
表1黑山谷景区江流坝接待服务区购物中心建设项目原生地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统计表
名称地类面积(m2)坡度(°)林草覆盖率(%)侵蚀等级
项目建设区土坎梯田梯土7602--微度
建设用地13744--微度
林草地6478~1545~60轻度
坡耕地37925~8-轻度
24418~15-中度
118215~25-强度
97325~35-极强度
合计30381---
表2工程原生地表侵蚀模数计算表
侵蚀等级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合计平均侵蚀模数
(t/km2.a)
面积(m2)4439244111829739035
比例(%)49271311100
侵蚀模数(t/km2.a)10003750650011500-3613
2.2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
2.2.1损坏地表植被,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项目区的各种建筑物的基础开挖将毁坏具有较好水土保持功能的原生地表植被,使地面失去了植被的有效保护,降低原地貌的水土保持功能,加剧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
2.2.2土地退化严重
本项目在施工期将扰动原有土地,工程完工后虽可以部分恢复利用,但其土壤厚度减小,加上雨滴的击溅以及径流的冲刷作用,使土壤中N、P、K等有效营养成分含量降低,从而降低土壤肥力。
2.2.3加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结构层次,可能形成新的病害斜坡,加剧重力侵蚀的发生;其次建设过程中弃渣的乱堆乱放,极易发生滑坡、崩塌等以重力侵蚀为主的地质灾害。
2.2.4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会扰动地表,使地表土层和植被完全剥离,大大降低了项目占地范围内的土壤抗蚀能力;工程建设的开挖和土壤、泥土的堆弃将占压土地和植被,并将对项目区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遇大风和大雨易产生水土流失,直接影响项目建设范围及周边环境。
3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3.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1.1分区依据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依据主体工程总体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以及水土流失影响进行划分。
3.1.2分区原则
(1)分区内气象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土壤植被等生态特征具有相似性;
(2)分区应与地方水土保持规划中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划分协调一致;
(3)分区内建设时序以及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相似。
3.1.3防治分区
根据该项目建设特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项目水土保持采取分区防治的方法。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为主,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直观体现本方案设计内容,将项目区划分为五组地块,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面积也将按此划分进行统计,详见表3。
表3黑山谷景区江流坝接待服务区购物中心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表
序号名称项目建设区(m2)直接影响区(m2)小计(m2)
1一组地块10826181700
2二组地块241111143525
3三组地块699220449036
4四组地块19106237521481
5五组地块7903561146
合计30381650736888
3.2水土流失防治原则
3.2.1因害设防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技术可靠、经济合理、防治效果有效可行的原则。遵循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合理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3.2.2预防措施先行,最小扰动原则
首先需优化工程布局和规模,优选建设时序,合理安排工期,强化管理、监理和监督,做好施工期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尽量减少破坏地表植被面积,进一步优化土石方的平衡方案,提高土、砂、石料利用率。同时本项目在施工中必须保证最小扰动原则,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原生植被,维持生态的相对稳定性。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充分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扰动区及所产生的废弃物,设计临时水土保持措施,尽量减少新增水土流失。
3.2.3永久防护和临时防护并行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表洒水,减少扬尘量,加强砂、土、石等建筑材料和清场、清基废料的挡护、覆盖,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以确保临时性防治措施与主体防治措施的衔接,达到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
3.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根据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工程地形单元上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以及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在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已有的防治措施,合理、全面、系统的规划,提出各种工程地形单元新增的一些水土保持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以土地整治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这样既能有效控制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能保证本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的安全。拟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详见图1。
图1黑山谷景区江流坝接待服务区购物中心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包括预防保护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预防保护措施具体包括增强水保意识、加强监督管理与保护、合理选择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期以及严格控制运输流失和扬尘;工程措施具体包括修筑沉沙池和排水沟;植物措施具体包括栽植乔灌木及种草等;临时措施具体包括临时堆渣防护、场地围栏和场地清理。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以临时措施为主,具体包括场地清理和植被恢复。
4结论
(1)通过对本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的分析,结合项目施工特点,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对项目建设区采取预防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周边环境得到改善。
(2)对项目区进行水土流失防治,使工程建设区的水土流失和弃渣得到有效治理,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得到恢复和改善。本工程施工扰动面积30381m2,工程直接影响区面积6507m2,防治责任范围共36888m2,永久建筑物13417m2。经过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后,工程措施面积6939m2;植物措施面积9114m2。
参考文献
[1]汪仁杰.城市建设水土流失的防治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1998,5(2):9-11.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篇3
关键词: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态旅游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自1982年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2]。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我国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期为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的资源条件
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河北省围场县西部小滦河流域,南北长15km,东西宽9km,面积5351hm2。地质构造上,公园地处内蒙古台背斜东南部,构造、岩性复杂,岩层古老,受历次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区内岩层破碎、断裂、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作用强烈,为丰富多彩的造型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地貌上,森林公园位于坝缘山地区,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山结”地带,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多变,山峰林立,沟壑纵横。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短暂,升温较快;夏季凉爽,雨量丰沛;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迅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园区内年降水量达560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径流丰富,汇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滦河支流小滦河就在其中。公园地处国有林场内,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初步调查统计,有高等维管植物90科371属793种。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低至高可见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园区内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狸等十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黑鹳、金雕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82种。
园区内满清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文化氛围浓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构成了满清皇家“三点一线”的政治活动线。随着时代变迁,木兰秋狝文化活动除保持传统的骑马射箭外,还逐渐衍生出了独具满蒙民族风味的民族歌舞、马术比赛、摔跤比赛、敬酒献歌以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礼仪、萨满教祭祀观礼及篝火烧烤等,使木兰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军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体育、娱乐、欣赏、休闲和参与等内容。
2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布局
2.1总体布局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又有浓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猎苑文化与民族风情,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相结合,可发展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会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部级森林公园。
根据公园的内部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小滦河休闲游乐带、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和东山生态文化园4个部分。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面积4406hm2,属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可依托区内良好的植被生态环境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小滦河休闲游乐带面积239hm2,属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主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河岸景观,打造别具特色的漂流及滨河休闲旅游项目。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面积466hm2,属
兰林管局桃山林场。该区曾是当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现处于滦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开展狩猎体验活动。东山生态文化园,位于围场县城东山,面积240hm2。利用其区位及资源环境优势,建成围场县集文博、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众活动场所,同时配套完善围场县城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
2.2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中的主体景观又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环节,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尽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对于生长不良、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景观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合理搭配、相互协调。营林生产过程中兼顾景观性,在重要的游览区不对景观构成破坏。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措施。水土保持林绿化规划:对于山地上部、公路两侧及阳坡等植被稀疏地带,规划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乔木、灌木等。护路林带绿化规划:以护路为目的,减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车安全。绿化应因地制宜,道路两旁平坦的部位或区域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冠较大的乔木(结合灌木)。道路两旁为陡坡时,可种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适宜的地段可选择种植照山白、迎红杜鹃等花灌木。特殊景观区绿化规划:对于特殊景观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应以不破坏其植被资源为前提,适当增加色叶和花果类观赏树种的比重,丰富林相变化,强化季相交替。而对于重要景点的植被改造,要根据实际条件避免单一结构,注重乔木、灌木和草结合。游憩区绿化规划:应着重将绿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以乔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观赏型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可选择部分野生花卉、乡土树种、当地特产果树等。亚高山草甸植物景观规划: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基本以双子叶植物草本为主,且观赏效果较好,有大量的开花品种,花期集中,景象壮观。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比较脆弱,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草甸的破坏,严禁人工种植乔木和其他外来品种,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景观规划:现有的湿地以保护为主,湿地的开发应该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前提,现有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等,不宜引进外来品种。2.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为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可建设“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布局于服务中心的展览馆内,具有游客中心和园区概况展示两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综合展厅、森林公园自然与生态展厅、森林公园动植物展厅、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厅。游客中心具有完备的导游服务功能。各个展厅以照片、录像、光盘、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图册、折页及动植物标本等形式介绍园内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带及植物、动物的种类、演替规律、生活习性等内容;以沙盘、导游图、环境公约及游客须知等指导游客在园内的行为,以减少在游览过程中的管理压力。展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给游客一个明晰简要的公园概貌,学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让游客在参观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景区与游线,安排好在园内的游览行程。
建立完善标准的生态标志标识系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导游系统展示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如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对本区的稀有植物、药用植物和古树名木要着重介绍。游客可通过沿途的标识系统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气候带及所栖息的野生动物。通过学习各种生态标志,提高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让人们在欣赏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态为基础,完整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保证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
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1生物资源保护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生态环境表现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1植被保护
1)河流源头及两侧植被保护。河道两侧的植被对于保护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园区内河道两侧的植被严禁破坏,因景区景点开发受到影响的,应及时补植补种,严防由于旅游开发而破坏植被。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规范游人的旅游行为,使游人自觉按照指定旅游线路参观游览,不能擅自进入景观生态保育区;适当设置围栏及标识,明确保护范围,特别是在天然林资源周围游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同时设立标示牌;在源头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山区植被保护。①对山区现有的天然林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封护措施,同时对民俗部落景区、白桦林景区要进行林地补充,使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态脆弱区域现有的植被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尽可能繁衍扩展;在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周围,视立地条件和当地的需求,在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经济林的同时,营造景观风景林带,增强景区美感。②对于高山草甸区域,由于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现有的天然草甸实施就地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及牲畜啃食,并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进入良性循环过程;沿旅游路线树立宣传牌和标示牌,对游客进行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对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应划区、定点进行保护;对涉及该区域的景点开发,只能进行必要的修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作。
3.1.2野生动物保护①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周围通过设立标示牌、张贴警示语、加强巡逻与宣传等措施,使之免受人为干扰,保证其正常栖息。禁止追打、恐吓野生动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②在鸟类频繁出现地带,有计划地设置鸟巢、投食台,以招引更多的鸟类,特别是为冬季觅食困难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③在园区内人类活动较多的河段设置护栏和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鱼,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正常生存环境。
3.1.3护林防火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生态和景观的物质基础,对其加强保护是第一位的工作。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每年春秋季节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必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现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备防火瞭望和观景平台的双重功能。瞭望塔在设计上要求大方新颖,取烽火楼的形式,顶部平台兼防火瞭望与观景于一体。②公园范围内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为防火的应急通道。③储备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储备库要建在游客较集中、易引发森林火灾、交通比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同时,保护现有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区设置森林病虫害监测点,配备监测和防治设备。明确防治责任人,定期汇报本辖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数量、危害面积和发展趋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2)严把病虫害检疫关。森林公园营造林应尽量避免引进物种,对确需引种的,应严把病虫害检疫关,配备相应的检疫设备,避免在引种时造成新的病虫害侵入。
3)落实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护、区内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2景观资源保护
内容丰富的森林景观和优美的地貌景观是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保护这里的植物、地质地貌景观,就是保护木兰围场的生命力。
3.2.1一般景观资源保护①禁止私搭乱建与景观资源不协调的建筑物,除规划的设施项目外,不得随意增设与生态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对现存不合理的建筑应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点、景物及其周围禁止乱刻乱画,以保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③对以木结构为主的景点,应注意消防、清洁卫生及蠹虫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区公路系统,尽量避免对路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⑤对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资源开发的住户实行搬迁措施后,选择种植适当的地被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改善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3.2.2特殊景观资源保护①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古树名木的普查登记、建档造册。对目前需重点保护的树木,可在周围重新设立围栏和标示牌、通气透水、堵洞支撑、防病治虫等。②古遗址保护。对园区内的古遗址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格、传统风貌,作为供游览欣赏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森林公园内的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应考虑与景观的协调一致、与木兰秋狝文化传统协调一致。
3.3生态保护措施
3.3.1管理措施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4],为此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把环保工作列为森林公园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③兴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开发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施工中,要减少采石、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严禁雨季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⑥对游览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⑦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现采伐游览区内的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⑧食宿设施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3.2监测措施规划在园区的重点和敏感地区设环境监测点,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co2、co、so2、总悬浮颗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负氧离子浓度、细菌含量及噪声等。在游览区内适宜地段布设气象、水文监测点,定期监测气温、湿度、水温、悬浮物、ph、电导率、溶解氧及盐度等要素。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数量增多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破坏,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保护措施
1)垃圾污染处理。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不留陈旧垃圾;垃圾箱标志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废旧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境管理,防止重金属、有害细菌污染土壤,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2)污、废水处理。污、废水在管理服务区主要为生活污、废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明暗沟导流直接排放。为了不影响景观和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需净化后才能排放。园区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并限制洗涤剂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经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经过生物消毒处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沟谷。
3)大气污染防治。园区内的烟囱均应安装排烟、除尘设备,增加烟囱高度,达到环保要求;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外部车辆仅可停放在各景区的停车场,严禁进入景区腹地,由停车场到各景点的运输由森林公园设置液化气游览型班车等无烟运输工具予以解决;禁止柴油船参与游乐活动。
4)噪声防治。新建建筑物旁尽快种植绿化林带,尽量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声的传播;园区内禁放高音喇叭,进入园区的车辆禁鸣汽笛,公园内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控制标准,以保持幽静的生态旅游环境;各类型住宿房间必须达到隔音要求。
5)环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园经营和管理部门及旅游组织部门应将游人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活动,并对游客采取严格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设。森林公园内管理服务区及接待服务设施应采
用电、气代煤、柴,减少大气污染,又保护自然资源。采取节能措施,景点越冬用房和农户住房做好保暖设计;景点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和加热设备;建筑门、窗使用夹层保温玻璃窗。
4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设,通过国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态景观保育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发展,丰富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多种功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发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准则,对公园内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组织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园区资源、设施和人员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公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勤,屈作新.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2]吴楚材,黄艺,刘云国,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1994,10(3):32-38.
[3]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严健标,于晓聪,毛成龙,等.低碳经济下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探究[j].生态经济,2011(8):138-141.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篇4
1.1综合治理理念
将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和农村卫生事业进行同等看待,将其列入地方政府的管理与服务的基本职能当中,还能做到彻底有效纠正在传统的植物保护理念,即摒弃植物保护是打农药,植物保护是农业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的片面认识,考虑使用生物技术、物理的以及苗木栽培技术等治理对策,将其作为植物保护的基本措施。例如通过科学栽培方式、品种选育、声光电以及无敌保护等物理措施充分控制好病害、虫害与草害,尽可能多的采用具备综合性的非化学性质的对策,使用最优的组合,将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保护效果,与此同时还充分保护了植物的生长环境。
1.2全程监控理念
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不只是关涉到农药的使用,还关联到土壤消毒、植物检疫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等,为了更好的开展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可以使用“回溯追踪管理”机制,引入到植物保护工作当中,打造全新监控理念。尤其强调从新型无公害环保药剂的使用到植物保护技术的使用,从植物检疫到植物生长环境的消毒都应该根据农业相关的政策,按照规定办事,贯彻跟踪管理。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都应该通过回溯机制进行查找,便于及时进行修正,确保植物保护工作能够做到科学化、无害化。构建有害生物科学预警机制,掌控好病虫害发展的基本动态,并且充分做好相关病虫害方面的预报工作,还应该通过科研技术,继续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病虫害方面防治的基本方法分为3种,分别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化学防治速度快也能做到彻底,但是往往会将物种全部消灭,往往会破坏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应该将采取生物防治为主配合物理防治的防治策略,便能够将对植物保护造成伤害的生物控制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保持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平衡发展。不只是因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能够控制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的产量,更由于其能大大降低环境造成的污染,有效减少残留药物的留量,使用生物防治再结合其余的防治法方法,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采用农药来进行病虫防治的情况,做到有效降低农药的施用次数,大大降低农业相关成本,为经济与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2构建完善的植物保护队伍
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非常明显,在机构的设置方面一般是单独设置,不应该将农业技术推广、园艺艺术指导与土壤肥料等公益服务机构混成一体。对于县级往上的植物保护机构应该采取公务员管理,尤其是在工作方面给予保障。还应该在镇和村设置相关的植物保护员,并将这些植物保护员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体系中。从当前的植物保护工作人员业务思想素质不断得到加强,工作更为规范,人员的配备上相对来讲比较稳定,这一基础上,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人员,更应该不断提升政治方面的素质与业务素质,以便能适应未来社会主义市场化发展需求。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篇5
关键词野生植物;古树名木;资源状况;保护对策;峡江水利枢纽库区
1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内资源状况
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是集蓄水、灌溉、发电、航运、防洪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峡江境内,库区涉及巴邱镇、罗田镇、福民乡等2个镇、1个乡共6个村委,其中涉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有巴邱镇、罗田镇的3个村委11个自然村。库区分布的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约有220科、790属、1400种左右。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等。主要植物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混地松、樟树、槠树、银杏、水杉、池杉、柳树、厚朴、杜仲、桂花、黄檀、罗汉松、鹅掌楸、杨树、油茶、茶叶、毛竹、小山竹以及狗脊蕨、铁芒萁等。
根据调查,水利枢纽淹没区峡江境内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主要是樟树)以及古树名木(树龄100年以上树木)共913株,其中樟树835株,枫香30株,木荷13株,椤木石楠3株,板栗1株,枸骨1株,黄檀1株,槠树11株,小叶栎14株,女贞2株,柿树1株,梓树1株。樟树按胸径分:20~40cm约520株,40~60cm约247株,60~80cm约39株,80~100cm约7株,100cm以上22株。913株古树名木中,达到保护等级的有69株,按保护等级分:三级(100~300年)57株,二级(300~500年)8株,一级(500年以上)4株。
2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10月动工兴建,库区海拔50m以下分布的古树名木面临着淹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204号国务院令)、《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04年11月26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规定: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4条)。以切实保护古树名木不受损坏、采伐和无序采挖[1-4]。
2.1保护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野生植物保护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行使保护职责,乡、镇、村、组以及广大村民积极配合,共同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同时,对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的迁移,应当依照法规规定,逐级申报批准。迁移一级、二级保护古树名木的,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迁移三级保护古树的,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二是坚持统一规划、整体移植的原则。峡江水利枢纽属于永久性建设工程,对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破坏不可恢复,应采取整体移植的方式予以抢救性保护。三是坚持移植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峡江县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旨在提高全县国土绿化水平,改善县域生态质量,打造一流宜居环境。将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结合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既可以加速造林绿化进程,又可以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功效。四是坚持工程实施的原则。对于异地移植的,要通过制定科学移植方案,采取工程招标形式,公开、公平向全社会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移植,可以降低移植成本,提高移植保护效果。五是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要确保移植工作中的社会稳定,确保移植技术效果。做好当地村民的宣传和教育,要大力宣传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野生植物所有者的认识,争取广大村民的支持与配合。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建设项目依法征占古树名木生长地土地的,应当给予古树名木原所有者适当补。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移植的技术保障,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技术队伍,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全程监管移植工作,有必要时应聘请古树移植专家来县指导,以确保移植成活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移植带来的损失。落实管护责任,严格管护措施。对分散移植的,按照移植后管理职能,由承担管理职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加强管护;对集中移植的要指定管理部门和单位或成立专门管理队伍,制定管理制度。
2.2移植保护模式
由于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分布的国家、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数量较大,应当采取多种移植保护模式,确保保护工程顺利进行。一是就地移植。是指对胸径小于20cm的樟树以及不宜移植的枫香、木荷、椤木石楠、板栗、黄檀、苦槠、枥树、女贞等古树名木,就地移植到海拔55m即淹没区以上的区域。就地移植由所在各乡镇组织实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林木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权范围内自行移植。实行“谁所有,谁移植;谁移植,谁所有”的原则。二是异地分散移植。是指按照移植方案,跨越土地所有权的的非集中移植。主要移植胸径大于20cm的樟树及其他古树名木。异地分散移植按照管理权限,由移入单位组织实施。主要移入地点包括新县城、工业园区、赣粤高速公路出口、水利枢纽埧址两岸、各乡镇城区等重要标志性地点。三是定点集中移植。在巴邱镇附近选择1~2个集中移植点,定植点选择要具备地势开阔、平坦、土壤深厚、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特点。移入胸径40cm以上樟树235株以及其他树种的古树名木。
2.3资金筹措
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资金主要通过5个途径筹措:一是财政资金。《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规定:“野生植物保护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二是上级扶持。有关部门要编制好峡江水利枢纽古树名木保护方案,积极向国家、省、市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等部门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三是建设单位出资。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因工程建设直接导致库区古树名木面临损毁,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古树名木保护是工程建设重要组成内容。《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3条、14条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建设单位应当把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费用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范围。四是部门投资。古树名木的异地分散移植,主要用于城区绿化,这既是对库区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也是库区古树名木的合理利用形式,移入单位和部门应投入相应的保护费用。五是吸引民资。可以通过对库区野生植物的合理利用,吸引民间资金。通过统一组织、单株评估,对一些移植难度大,保护价值低、树径较小的树木,作为绿化大树有偿出让,或作为绿化树苗经营性移植保护,筹集部分保护费用。
3保障措施
3.1组织保障
库区古树名木保护性移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域广、对象多、操作难度大,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做好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工作组织与协调,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各有关乡镇和单位、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做到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3.2技术保障
要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移植技术标准;指导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采挖、造形、包装、运输、栽植和养护,确保移植质量;做好有关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3.3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库区古树名木保护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履行政府职责、维护林区社会稳定、改善区域绿化水平的重大意义,不仅要有得力的组织措施,还要为工程实施做好资金安排,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参考文献
[1]林自强.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j].安徽林业,2010(3):42-43.
[2]张庆峰.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26-28.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篇6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治目标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1.1项目区地理位置
克什克腾旗通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八地矿区年采选30万t铅锌矿石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北东约60km处,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管辖,矿区南距宇宙地镇约12km,有砂石路相通;东距林西县政府所在林西镇约18km;南13.5km有303国道柏油公路,在经棚镇、林西镇和大板镇均与集—通地方铁路相通,南距赤峰市区约220km,交通较为方便。
1.2项目区简介
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面积为2.24km2,开采深度由1240~825m标高。本项目为建设生产类项目,工程占地面积为21.53hm2,其中永久占地19.86hm2,临时占地1.67hm2;工程动用土石方总量为52030m3,其中填方量26015m3,挖方量26015m3;拟建项目由采矿区、选矿区、行政生活区、炸药库、道路、尾矿库、供水管线、尾矿输送管线、废石场和供电线路等部分组成。本项目计划于2011年7月开始施工准备,2013年7月底竣工,建设总工期21个月;项目投入总资金为17295.02万元,建设资金11572.9万元(其中土建投资5237.54万元),流动资金5722.12万元;项目建设资金自筹4000万元,银行贷款13295.02万元,建设期利息为279.69万元。整个工程建设未涉及拆迁及军事设施等工程项目。
1.3项目区气候特征
项目区地处宇宙地镇,属大兴安岭南段向内蒙古高原过渡带,气候属典型的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2.8℃,年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33.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积温在2300℃左右。无霜期在11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7.5mm,年蒸发量1695.6mm,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建设区植物主要以羊草、大针茅和狗尾草为主,林草覆盖率一般为30%~40%。
2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预测
预测本工程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2465t,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1770t。其中建设期的水土流失量为1913t,植被恢复期的水土流失量为553t;其中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482t,植被恢复期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88t。
3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范围、目标及措施
3.1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项目区所在地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敏感,属内蒙古自治区通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生产类二级标准。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工程建设区域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建设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间有季节性风力侵蚀,水力侵蚀模数为1500t/km2·a,风力侵蚀模数为500t/km2·a。
3.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目标
本工程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为21.53hm2,建设期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区面积为2.36hm2,故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23.89hm2。
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国家二级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设计水平年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别为: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5%、水土流失治理度85%、土壤流失控制比0.7、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5%和林草覆盖率20%。
3.3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措施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生产特点,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及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措施组成。
1、采矿区采取的工程措施:在削坡处采取浆砌石护坡、、排水沟;植物措施:空地区域种植赤峰杨、丁香和蒙古冰草。
2、选矿区采取的工程措施:在选矿区削坡处采用浆砌石护坡、排水沟;植物措施:周边区域种植赤峰杨、丁香和蒙古冰草。
3、行政生活区采取的工程措施:削坡处采用浆砌石护坡、排水沟;植物措施:空地区域种植圆柏、披碱草、蒙古冰草和榆叶梅。
4、炸药库区采取的植物措施:空地区域共种植蒙古冰草。
5、道路区采取的植物措施:道路两侧赤峰杨。
6、尾矿库区采取的工程措施:初期坝下游坡面浆砌石护坡;初期坝排泄洪水下游出水端设有消力池一座;植物措施:建设期库区周边种植赤峰杨作为防护林;运行期拟计划库区筑坝坡面种植沙棘。
7、供水管线区采取的植物措施:空地区域种植蒙古冰草。
8、尾矿输送管线区采取的植物措施:空地区域种植蒙古冰草。
9、供电线路区采取的植物措施:空地区域种植蒙古冰草。
10、废石场区采取的工程措施:废石场下游端设施挡渣墙长、排水沟;植物措施:废石场周边种植赤峰杨作为防护林。
4效益分析
4.1保水保土效益分析
本方案实施后,随着各项措施面积的加大,原地貌强烈的风蚀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水蚀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通过各项水保措施的实施,各项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将得到以实现,最终本期工程建设影响区域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侵蚀模数较原生地貌将明显减少。
4.2生态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