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范例(3篇)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设备;管理;原则;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实验室的重要性,开始在传统教学中全面融入实验室教学,望在该基础上实现学生实践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改善院校教学水平。但当前我国实验室教学开展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实验室设备管理体系,设备重复购置较为严重,维护保养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一般,整体设备使用效益并不显著,亟需调整和完善。
一、实验室设备管理原则
在进行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时,需要管理人员遵循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实验室的应用效益。管理人员在管理时,要遵循经济性原则。设备的使用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要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就要对其做好良好的维护,保证设备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通过日常性的维护,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高校购买新设备的支出,使得设备管理效率提升,实现管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遵循实用性原则。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对当前实验室设备的应用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在该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购置实验室设备,从而实现实验室设备的完善等。
二、实验室设备管理要点
在传统的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大多数需要人工管理,这样就会影响到管理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设备的管理上也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的质量以及管理的效率。上述设备管理过程中涉及预算、采购以及储备等多方面的工作。为了更好的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应用效益,需要对这些环节进行全面把握,依照各实验室的具体需求实施针对性配置、维护和管理。除此之外,在实验室设备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资源的配置,对人力资源、系统资源、设备资源等进行全方位把握,依照具体的实验室管理需求合理配置上述资源,这样才能够为实验室设备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要把握好人员素质水平及组织机构的建设,这是新时期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
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优化措施
1.依照设备需求,实施科学购买
高校实验室设备购置的过程中要做好设备的论证,依照实验室日常应用状况及教学需求形成科学的设备购买方案,并向院系申报,进行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在该基础上确定上述设备是否购买及其购买过程中的相关细节,从而形成科学的购置计划。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大型贵重仪器的购置路径进行合理筛选,必要时可以适当与其他高校构建资源共享路径,实现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贵重仪器资金投入,在合作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之间的交流,达到双管齐下的成效。
2.形成管理系统,做好使用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管理技术水平进行提升,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校实验室管理平台,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系统,将设备数据及日常运行状况等录入到系统中,方便师生及管理人员查阅,科学地使用和管理实验室设备。上述管理系统需要能够包括高校实验室设备的各项内容且保证信息实时更新,尤其是在设备量、日常使用状况、变动状况等方面。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益,减少实验室资源的浪费。
3.细化管理内容,优化管理体系
高校要对日常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建立专业监督管理机制,形成监督管理系统,对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细节进行完善。尤其是在实验室设备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使用信息进行全面记录,确定设备使用前后的完备状况,并由负责人确认签字,从而形成完整的使用监督管理内容。要依照自身实验室设备管理状况建立专业监督管理机制,对监督管理条例进行完善,确保监督管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有条可循,提高监督控制效果。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体系,对维修人员及保养人员的工作进行责任制划分。一旦出现问题,监督管理人员可以依照责任制体系内容对责任人员进行追究,提高维修维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责任管理效果。
4.完善管理队伍,提升业务素质
一支高效、精干的管理队伍是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优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能够保证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能够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应用效益,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过程中院校要建立培养人员专业的维修保养知识,确保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院校要对自身的维修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进行强化,增强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配合实验室管理工作。在进行相应的培训时主要是加强对专业维修技术的培训,并且要对技术操作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从而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四、总结
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依照经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对设备进行合理购置,依照日常设备管理需求形成相应的管理内容,构建科学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对设备信息、管理信息、使用信息等进行记录,在该基础上不断细化管理内容,提升人员业务水平,从而真正改善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质量,加速实验室设备管理发展进程。
作者:孙桂芳郝锐叶杰陈欢欢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资源与材料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兆磊,李宁宁,严露.基于健康管理的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7:226-228+243.
[2]师红云,秦彦平,杨光伟,张桦,王向阳.借鉴实验室认可管理体系提高高校设备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6:244-247+289.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范文
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平台,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可以将计算机课程理论教育和操作同时进行,提升了教学的效果。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公共课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工作对教学工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进行简要的探析,以便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提供一点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化建设分析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教学和实践等活动开展的必要场所,也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获取网上电子资源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计算机实验室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和解决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重视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要做好科学、高效、规范化管理计算机实验室工作,具体可以从计算机实验室和技术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展开。
1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入手做好特色化建设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包括许多方面,比如环境卫生。用电安全、网络建设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使用规范等等,因此要做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内容出发:
1.1健全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规章制度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实验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基础,有利于保证实验教学秩序,对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对象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各个年级的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各类在校教职工等人员,每个人对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目的是不一样的,而且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各个使用群体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有利于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使用。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规章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学生上机制度、计算机实验课教师守则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做好计算机实验室日常工作记录,并对设备使用和维护情况实行登记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计算机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1.2做好计算机实验室用电安全和局域网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使用离不开布线和用电,电源线的管理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性。因此,要做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需要做好电源开关保护工作,应该保证在关闭电源总闸之前将电脑主机电源和显示器电源切断,防止下次由于电源开启时由于电流过大对电脑产生电流冲击,降低电脑的使用寿命。其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空气开关的性能,定期更换电源开关,以便降低电源开关损坏带来的风险。同时,要重视计算机实验室局域网建设和维护工作。根据互联网开放性的使用原则可知,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和电子资源共享,因此计算机实验室要重视局域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由于网络共享带来的恶意网络攻击等问题。再者,计算机实验室应该定期检查IP地址是否存在冲突和错误等问题,可以用测线仪对网络连接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网络的顺利连接和使用。
2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和维护入手做好特色化建设
2.1提高硬盘还原卡技术管理的应用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场所,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和维护工作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可以提高硬盘还原卡技术的应用程度,对硬盘的使用进行保护,释放硬盘空间。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使用多点还原卡硬盘保护技术,可以将对计算机的相关参数进行选择设置,对计算机的使用权限进行设定,保护计算机使用的稳定性。其次,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进行开机延迟时间和增强型病毒防御等内容进行设置,可以在还原方式中勾选每次还原,从而对硬盘和计算机系统进行保护,减少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
2.2做好数据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
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需要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首先,可以为计算机实验室教学准备相应的硬盘储存设备,并利用硬盘储存设备对教学应用的软件和数据进行备份,以便降低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丢失等问题。其次,硬盘储存设备降低计算机应用程序被破坏的风险,可以通过硬盘保护卡程序中的网络拷贝技术将计算机数据信息恢复,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同时,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使用网络拷贝技术在显示器的桌面下方任务栏中对数据信息进行保护,比如可以在多点还原卡对话框中点击功能管理平台,进入还原卡差异拷贝对话框,点击等待登陆选项,进而可以对计算机进行打开,等待数据信息接收,进而实现了数据备份工作。
2.3做好设备仪器管理,培养高素质实验队伍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各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需要对实验室进行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根据实验室的实际需要购置实用的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尽可能的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同时,计算机实验室要充分重视附加功能,对实验室的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使用,做好设备仪器管理。其次,随着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需要与技术发展要求相结合,应该注重培养高素质实验队伍,对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实验室科研队伍的技术水平,优化实验队伍的整体结构。合理人才数量、专业类型和年龄分布对实验工作效能的发挥有着直接影响,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工作需要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安全隐患。再者,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工作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先进的方法和理念,以便顺应高校改革对实验室的要求,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陶星名,纪伟昌,张建英.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42-144.
[2]张小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9(4):99-101.
[3]罗元胜,龚文芳.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51-154.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相关分析
1.引言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数据信息存储应用技术,以及快速化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化应用技术形态共同建构形成的,以医学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硬件和软件应用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验室内部各类分析性实验仪器的相互链接,借由建构和运行以医学实验室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性应用系统,遵照科学化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指导理论,应用建构发展于计算机设备基础上的数据库应用处理技术,建构形成系统完备的医学实验室日常业务质量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检验性数据指标信息的网络化共享,无纸化载体记录以及办公传输、数据信息资源与应用技术设备运行状态管理,医学实验室内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状态考核等工作任务目标。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背景下,能够促进医学实验室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发生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为我国现代医学实验室基础业务的优化发展创造支持条件[1]。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医学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况
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应用流程是:处方医师借助电子计算机设备下达针对特定患者执行临床检验项目的申请,待系统接收到处方医师下达的检验申请之后,由护士打印涉及患者的姓名、性别,以及身份证号码等属性信息的条形码标签条,并将打印形成的条形码标签条粘贴在对应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瓶上,并在完成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环节之后,将检验标本瓶迅速送交到对应临床检验项目的检验医学实验室,完成后续的检验技术环节[2]。在门诊医学领域,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是:处方医师下达检验申请后,门诊患者接续完成门诊医学检验项目的缴费环节,待医院内部的财务业务管理系统,确认患者的缴费信息之后,由护士确认患者患者已经缴费的临床检验项目,并针对性完成条形码粘贴条的打印环节,将其粘贴在检验标本采集瓶上,待完成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环节后,结合患者实际进行的临床医学检验项目,将采集获取的检验标本,送交相应的检验医学实验室,完成后续的检验技术环节[3]。
3.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3.1临床检验工作质量控制
医学实验室在开展日常检验业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本身具备着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质量水平控制管理理论,且这控制管理理论在医学实验室检验业务过程的管理工作实践中,已经逐步被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业务行为。在此基础上,为切实形成针对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业务质量管理工作的真实化和完整化记录,确保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业务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具体开展环节都有记录可查,应当切实建构并投入运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4]。并在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具体涉及医学检验实验室室内工作质量水平控制、医学检验实验室室内质量评价指标数组记录及处理、实验室内部应用仪器或设备的保养维护记录、检验应用化学试剂的定期更换和标签粘贴状况、定标记录工作开展质量以及标准质量备注状况等指标项目,确保对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日常检验工作的业务开展流程,实现系统化和完整化控制。
3.2急诊管理
危急值或者是急诊医学检验结果,是揭示基站患者生命危急边缘状态,或者是临床中继续获取的检验医学指标结果,在获取危急值或者是急诊医学检验结果基础上,针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对于及时挽救和保证急诊患者或者是重症住院患者的生命存续状态和预后生存质量,具备深刻的临床影响价值,避免上述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果。在患者的检验标本出现危急值临床指标条件下,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当借助院内信息数据传输系统,及时通知对应患者的临床处置医师,针对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项目,和疾病临床症状表现特征展开关注和干预,要基于医院检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医院检验实验室日常业务开展流程中获取的危急值指标和急诊检验结果指标展开系统完整记录,并借助系统中配置的实时性数据传输功能组件,确保临床医师能够及时接收和获取系统准确的危急值和急诊检查结果数据指标,为临床患者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生存质量创造支持保障条件。
3.3临床检验标本的管理
临床检验实验室开展的检验标本的接收、检验,以及检验结束后的保存处理等具体实务操作环节,要针对临床检验标本的的检验日期、检验时间点、检验实施地点、具体检验项目以及检验样品的实际数量等指标展开系统性的记录[5],并针对检验标本的标记、传递、保存以及检验后处置等环节展开系统化的流程干预,确保检验标本临床流通过程的科学性。
4.结语
针对医学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问题,本文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况,以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两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红伟,王全哲.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探讨[J].包头医学,2008,32(03):186-188.
[2]姜瀛洲,朱军,吴燎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策划[J].日用电器,2010,1(12):42-45.
[3]王鸿梅.医学院校实验室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问题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01):62-64.
[4]程琳琳,王旭,程延俊,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在实验室科学管理中的应用[J].热带农业工程,2014,38(0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