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范例(3篇)

时间: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水系规划;景观空间结构;对比;水系网络;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系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水系格局规划对城市中河流水系的水景观、水生态、水安全以及水环境等功能的正常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城市河流污染以及由于建筑造成水系填埋现象日益严重,水系规划已经成为市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河流结构发育中,城市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如何利用科学了水系规划管理来进行水系建设和整治已经成了当前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是从景观的功能和结构出发,分析景观相互作用或者动态变化的机理在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流域规划中的影响,通过研究景观保护和利用等问题,可以为城市水系规划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因此,分析景观空间结构在城市水系规划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景观空间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1)河流廊道的度量指标。在城市河流廊道中主要包括了沿河流分布或者河流本身的植被带,具体来讲就是指:堤坝、河道以及河流部分的高地等,它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廊道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例如过滤、通道、以及栖息地等作用,在保障物资运输以及为城市提供水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河流廊道的度量指标包括廊道宽度和长度、宽度和长度之比、连通性、廊道面积和廊道周长之比、密度指数、间断和非均匀度等。其中连通性表现的是廊道的连续情况,以单位长度出现的间断点表示,其关系到廊道的功能发挥,因此在河流廊道指标中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水系网络的计算方法。水系网络指的是廊道相互交叉形成的结点,其与廊道相连接,相互连接的廊道就构成了一个水系网络。分析水系网络的空间指标有环度、网络结点、连通性、廊道密度以及网眼的大小等。计算系统内和廊道相连的全部结点的连接程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连接线数:,V是结点个数,可能连接的最大的连接数表示为,设定的取值范围为(0-1),1表示各个结点和其他的有联系,而0则表示无联系。越大则表示水系网络之间的廊道联系程度越好。

指数是网络中结点之间相互连接的环路存在程度,即环度。其由系统中环路的实际环数与环路可能出现的最大值之比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在0-1之间取值。0是指无环路的网络,1指最大环路的网络。环路是指可以选择的物流路线的环线。

(3)规划城市水系统的流程。通过分析景观生态和收集基础资料得出河流结构和水系网络的现状,以此确定目标和原则,优化模型分析,然后编制出多个规划方案,选出最优方案。

2.研究案例

(1)现以某市为例。某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市内水网密布,河道交错,根据管辖河道的不同级别和河道流经地区以及规模,将河道分为市级河道、县级河道、镇级河道、村级河道。市级河道4条,总长为100千米左右,为某市规模最大河流,担负着某市重要地区的引排任务;县级为12条,总长170千米左右,河道宽度在30米到50米之间,主要担负某市的水系沟通和引排作用;镇级144条,河道宽度大多20米左右,总长大约420千米,主要负责市级水系引排及沟通作用;村级河道1232条,总长1200千米,主要负责调蓄河网。

(2)河流廊道的分析。根据某市地理因素、河网特征、水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情况,可将某市分为北区、西南区、中区和东南区四个片区。市内骨干水系有9条横向河道,7条纵向河道。根据(1),(2)及某市地理概况,可计算出各水利片区和某市全市的以及的指数值。全市水系网络的、值为0.16和0.44,说明现有的水系统的连接度尚可。但是环度有些低,待提高的幅度较大。北区、中区、西南区的值为0.44、0.47、0.45,都大于或等于某市综合水平。但是东南区的值为0.41,较低于某市综合水平,说明连接度比较差。就环度值来说,除中区与综合水平相同外,其余片区值为0.14、0.19和0.12,全低于综合水平。说明北区,西南区以及东南区现有的环路比较少,各片区的环度也不平衡东南区最低,需快速改善。从综合水平普遍低于各片区值可看出,传统片区主要是灌溉和引排功能,所以其连接度比较好;而从综合水平普遍高于值,说明以往的建设不够重视河流的生态功能。

3.规划方案

在充分考虑某市目前水系网络系统的前提下,以市级、县级、镇级以及村级为基础创建主要河网,通过对河流廊道功能、结构特点和现有水系网络的复杂程度及连接度的分析;从水生态、水景观以及防洪排涝等综合考虑,以确定水系网络的畅通性,满足流动水体的条件等为原则,建立了“九横九纵”的方案,即将东西方向以及南北方向的水系各添加到九个。

4.规划前后的比较

(1)比较河流网络的结构特征。规划后可得出,横向河道较规划前的长度提高了5.5个百分点,纵向河道较规划前提高了2.2个百分点,横向和纵向河道的河宽较规划前分别提高了53.2和113个百分点,纵向河道周长与其面积之比较规划前分别降低了1/3和1/2,由此看出,单位长度内的面积较之前增加了。该方案使河道面积和水面率有大幅度提高,河道密度较之前也有明显提高,规划后廊道的连通度、疏密度有了显著提高,河流的不均匀性有所改善。

(2)连通度前后的比较。由(1)、(2)可以得出四个片区和全市的、指数值,对比后可知,全市水系网络的值增加0.19,值增加0.13,二者较之前分别提高了119和30个百分点。说明连接度有较大幅度提高,环通度提高的则比较明显。

5.总结

通过对比规划前后的某市水系网络和河流廊道的生态学分析,可以看出规划前以片区为建设单位的水系建设对河流的生态功能不够重视,规划后提高了河流水系的宽度、长度、密度以及水面率,改善了水系廊道景观的格局、结构及生态功能。即景观机构生态学的分析可以提高河流廊道及水系网络环通度和连接度,总而言之,景观空间结构的分析可以提高城市水系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徐慧,徐向阳,崔广柏.景观空间结构分析在城市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水科学讲展.2011,10(02):143.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道规划;原则;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0

1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需求

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青州市为例,对生态旅游特色下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的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数据深入研究了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

青州市地处于山东半岛东部,东临昌乐县,西靠淄博市的淄川、临淄两区,南接临朐,北与东营市的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市毗连,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城市,非常适合绿道的建设。该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其农田、山林、河滨等均可作为绿道建设的景观要素,绿道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从生态旅游特色角度而言,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把握,要借助绿道将分散的旅游景点联系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空间体系,从而全面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绿道品牌的建设,为区域特色形成特色产业,使其能够与青州市旅游融合在一起。

2生态旅游特色下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生态化原则、本土化原则和人性化原则3方面内容,要围绕生态旅游特色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绿道体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绿道应用效益,使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2.1生态化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时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低碳经济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设计内容,形成相应的设计体系。尤其是要符合区域的地形、水质、植被、气候等自然特征,能够充分借助自然资源且将资源整合,在不影响原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空间的优化。

2.2本土化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能够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区域生态环境需求相协调。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其符合当地的人文特色,能够真正在生态旅游基础上形成特色的人文体系,尊重区域文化,突出民族景观特征,这样才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2.3人性化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要满足人性化需求,能够以人为本,围绕人员需求形成相应的设计内容。如在设计过程中以慢行道为主,设置好人性化标识和标语,做好相应的急救装置设置,形成配套的保护装置等。

3生态旅游特色下绿道规划设计方案

3.1绿道规划设计定位

依照青州市发展方向,在对其绿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围绕生态旅游特色构建以生态宜居为主的绿道体系,借助该绿道拉近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纽带;可以在民族特色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旅游特色路径,带动区域人民增收;可以依照生态发展需求形成绿色、环保空间,为区域人员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

3.2绿道规划设计内容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在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城市区域特色、人口分布状况、城市交通状况等科学选取区域的廊道设计和慢行道的选择。青州市绿道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山丘、山体等区域设置绿道,借助自然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空间,全面优化绿道环境体系;可以对二线巡逻道加以利用,依托二线巡逻道中的各项装置形成走廊或慢行道,将其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从根本上提升青州市绿道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绿道规划设计时还要做好点、线、面的结合,即构建兴趣点,设置慢性线,形成区域面。选取点尽量要依照青州市的自然景观进行选取,围绕城镇构建之间的生态资源或道路路径等合理设置慢行道,将人们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空间紧密融合,借助公园区域、自然景观区域形成绿道面,从而构建以绿道为核心的生态格局。尤其是在线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走廊线路设计,依托植被、土壤等生态资源状况及自然环境走向趋势形成相应的绿廊。这种绿廊要适当设计缓冲区、控制区和禁入区,在禁入区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生态或绿道进行保护,从而提升绿道的安全效益、生态效益,改善其保护效果。

4总结

绿道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将绿道这一低碳环保道路体系纳入到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针对性建设体系且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为我国生态城市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雷.对绿道景观及配套设施控制性设计方法的认知――以晋城市环城生态圈总体规划的实施为案例[J].江西建材,2016(10):31-32.

[2]王喜勇.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的绿道规划设计探讨――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J].建筑知识,2012(3):139.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b][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b][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b][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b][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