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顶楼优缺点范例(3篇)
高层建筑顶楼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屋顶绿化;承载力
1屋顶绿化的优缺点
1.1优点
总体来说,屋顶绿化最大的优点就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体来说:第一,净化空气,降低热岛效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屋顶的热量,从而使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而且,植物可以吸收粉尘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和气体,净化城市空气;第二,隔热、防水,延长屋顶保护层寿命。昼夜温差变化容易使屋顶构造材料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建筑出现漏水现象,如果在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则可以有效缓解冷热冲击,保护屋顶不被风化和腐蚀。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气温高达35℃时,树荫下的气温只有22℃,照在浓密绿色植物表面的太阳光有70%被绿叶吸收,20%被绿叶反射,通过绿叶的透射光只有10%,所以绿化过的楼顶在夏天的降温和增湿作用十分明显;第三,节约土地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建筑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用地与园林绿化、耕地等的矛盾开始日渐突出,积极开辟楼顶用地不仅可以减少因保持物内温度的空调支出费用,更可以开展屋顶农业,种植水果和蔬菜,从而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自家的菜篮子。
1.2缺点
虽然城市屋顶绿化有许多优点,但是也不得不注意到其存在的缺点。第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楼层本身就有一定的承重上限,东西堆积多了,就造成一些隐患。另外,要是遇到大风,摆在阳台上的盆盆罐罐很容易掉下来砸到人;第二,一些植物会对楼层结构造成损害。例如,一些家庭会将葡萄、常青藤栽在楼顶上,时间长了,植物的根系就会对楼层结构造成一定损害。而且,屋顶本身就属于公共部分,一般会有电机机房、水箱、消防通道、排烟孔等设施,如果在这些地方进行绿色种植,势必会给维修带来许多不便;第三,“屋顶绿化”多为“个体户”。这样就使得屋顶绿化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在植物种植方面可能会与整体建筑不协调,从而影响整体的美观度。
当前我国屋顶绿化有利有弊,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在城市推行屋顶绿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屋顶绿化质量方面必须十分严格才行,这也是我国从事屋顶绿化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必须要注重的基础性工作。
2城市屋顶绿化现状
2.1国外城市屋顶绿化概况
当前,屋顶绿化在北美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了该市场能源与环境的先锋项目。据有关数据统计,北美屋顶花园建设已经可以保证98%的雨水可以被保留,63%的雨水可以再利用。多年来,日本为了缓解都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开始在多个大城市普及屋顶绿化技术,并专门出台有关政策,确保屋顶绿化工作落到实处。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中,东京平均温度高3.5℃,但是经过绿化的屋顶会比未经绿化的屋顶温度低2.0℃。由此可见,城市屋顶绿化的重要性。
2.2我国现阶段城市屋顶绿化情况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注重屋顶绿化问题,截至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开始逐步完善屋顶绿化工作。例如,北京已经开始出台了一些关于屋顶绿化的政策。截至2011年底,北京已经完成屋顶绿化120多万m2,其中有大约280处享受财政专项补助,面积约为80万m2。与此同时,除北京以外,屋顶绿化也将会在其他大中型城市铺开,其中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进以屋顶绿化为重点的立体绿化;广东主要是以广州、深圳这两个城市为主题的屋顶绿化比较多,例如,广州的白天鹅宾馆的屋顶绿化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屋顶绿化建筑;成都出台专门的政策规定未做屋顶绿化的建筑将不予受理相关行政审批政策;福建、济南等地方也开始着手建立城区立体绿化等。随着屋顶绿化逐步显露出自身的独特优势,我国各大城市需要根据自身实力逐步加大屋顶绿化建设,但是也要更加警惕绿化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有必要的话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我国屋顶绿化的建设水平。
3屋顶绿化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在屋顶绿化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屋顶承重问题。屋顶绿化首先要注重的是安全问题。由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在对楼房进行屋顶绿化之时要更注意屋顶允许荷载。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基质栽培。例如,使用无土草坪代替需要大量土壤层的有土草坪,从而大大减轻屋顶的承重;第二,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之时,需要考虑到屋顶绿化的特殊要求,例如,屋顶防漏、供排水等问题。而且,屋顶花园设计要因地制宜,并确保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整体格局设计精致化,例如,在屋顶绿化中加入花木、亭台小品、园路、灯光、雕塑等;第三,栽培基质问题。传统土壤不仅重量重,而且容易流失。因此,在屋顶绿化之时要选用质地轻的无土基质来代替壤土,尽量使用营养袋基质栽培花木,并栽培无土草坪。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顶楼优缺点范文篇2
1基本情况
黄州会馆位于旬阳县蜀河镇西后街,为清代“黄帮”(即黄州籍客商)分期建造,始建年代约在清代中期,其时仅正殿三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拜殿,同治十二年(1873)建乐楼和门楼。这些主体建筑都布置于中轴线上,且依地势作台阶式上升,目前基本保持原状;附属建筑看台、香客房、伙房等,不规划分布于中轴线两侧。建筑艺术精华集中体现在门楼墙和与之相连的乐楼上:牌楼式的门楼墙面由五楼构成,全用砖砌砖雕、石刻石雕,呈现出雄浑高大、巍峨逼人的气势;整座乐楼的屋顶穿插采用了歇山、庑殿两种样式,又通过与门楼墙、两山卧虎状屏风墙的巧妙衔接,组成屋面前后四脊,浑然一体的壮观景象。
2历史沿革
据现存碑记,黄州馆初为黄州“在蜀河贸易之诸君倡举而成”,开始仅“正殿三间”,祀有帝主“神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乐从者“见正殿虽成,而拜殿末备”,于是劝捐募善,经两载而拜殿之功复竣;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积公房之租税”,并“乞解四方之囊”,“刻桷丹楹”,而“乐楼始成”。建国以后的1950年,黄州馆被用作蜀河粮管所,在此期间,粮管所于保持黄州馆原有建筑外,作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增建。1982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县文物主管部门与镇政府签订保护协议,由镇政府安排专人管护。
3概况描述
黄州会馆位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西后街,面向蜀河,南临汉江,背倚山坡,地理座标东径109°42′20″,北纬32°57′5″。占地面积约2892平方米。会馆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有门楼、乐楼、月台(二者之间为院场)、拜殿、正殿,因地势作台阶式上升。正殿、拜殿的方向一致,为座西向东;乐楼、门楼的方向有所偏转,为座西南向东北。
门楼:正面为砖砌(雕)三间四柱五楼八字屏风牌楼式墙面,通面阔约14.0米。主楼高近10米,庑殿式屋面,檐头装彩画花板,间以7个外突的果碟,其内分别置桃、佛手、葡萄、枇杷等果样,其下为三重(层)如意斗,下有平板枋、折柱、花板(板涂红色,未作彩画);平板枋下为单额枋,其下为石额,中刻竖排阳文正书“护国宫”,边缘环绕浮雕龙、珠、海波、圭板(或箭袋),外栏为砖刻贴瓷“万”字花边;额下为下额枋和龙门枋;主楼的二边柱不接地,柱面阴刻行书贴瓷18字楹联,次楼平板枋以上装饰近似于主楼,平板枋以下依次有突起贴瓷的卷云纹单额枋,彩绘枋心;圆形花板,板心彩画山水楼阁花鸟,边框突起,外栏绕以贴瓷蝙蝠,在圆形花板上角,近边柱处装凤鸟形铁铸件;边楼为次楼边柱外斜出的屏风式楼,其平板枋以上装饰略同次楼,区别在于如意只有2层;边墙顶端起单脊墀头,墀头下墙面钉有“连升三级”,由于边楼造型手法的别具一格,避免了五楼同在一个平面而产生的单调呆板,平铺直叙的视觉缺陷,增加了层次,也增强了美感。
乐楼:由主楼和前楼连接而成,二者之间既有分界,又相通相连,而且通过门楼墙面、两山的卧龙状屏风墙及屋面的巧妙衔接,构成一座浑然的整体。主楼面阔3间,长14.9米,深4.2米,分上中下三层,歇山式顶,其后背墙亦即门楼墙体的背面。一层为通廊;二层前面于高台之上立6柱,中间的4柱上部前伸4梁与前楼(戏台)的4柱连接,在顶部沿边的枋下装木刻浮雕花鸟、卷草、麒麟、海马、博古图案带,形若倒挂楣子,以遮挡背面的梁枋,不致完露;三楼明间即戏台后室,屋顶中梁(脊枋)中部画太极八卦图。
前楼(戏台),面阔6.8米,进深4.2米,分二层、一层为悬空的内廊及至大门的15级踏步;二层为戏台(后室与主楼的三层相通);外部正面在额枋与平板枋之间装透雕木刻的朱雀、平板枋正面浮雕仰莲、蝙蝠;枋上正中嵌匾额,阳刻正书“鸣凤楼”,原作黑底金字,现有残缺。屋面为庑殿顶,内檐一周亦垂楣子,其下正面有一内倾的倒梯形斜面,其内由圆雕的龙凤头叠成五块三角形界面,内套4层如意,间再套以各种透刻的团花,其两侧进深方向只装如意。戏台内中顶装八边八层藻井;一层平铺刨出边线的薄板;由二层起井,在各边平板下垂楣子;三层在上下二板中装透雕花板,角两侧装圆雕支墩,角下装花牙;四至七层各边装楣子,角下装花牙,角头垂方柱、金瓜柱。
门楼、乐楼的整体屋面,从侧面来看,乐楼的主楼为歇山顶,以博脊为界,其后坡无垂脊,而于左右两侧做平出的花脊,且与两山的卧龙状屏风墙中线相交,屏风墙顶中起一重镂孔的脊棱;后檐正中即门楼的庑殿顶,其两山又平出“万字”形脊;其前坡两垂脊伸至前楼庑殿顶的正面两翼角下,形成重檐。结构极为繁复而精巧。
戏台前为院场及通向拜殿的14级踏步,在第8级踏步两侧砌一高台,台沿装石栏杆,形如月台,望柱头作圆雕的金瓜、狮、象及浮雕博古图案的方形柱头(月台内原植桂花、香元树,今不存)。
拜殿:面阔三间,长13.3米,深8.3米,中柱高7.7米。两山为卧龙状屏风墙,轩棚形前、后檐,屋架明间为抬梁式,边间紧贴山墙为穿斗式。
正殿:即黄州帝主宫,面阔三间,长13.3米,深8米,中柱高7.8米。硬山式屋顶,前檐及室内梁架同拜殿。
二殿原来的装饰与摆设,据当地知情的老年人回忆,大致情形是拜殿前有台阶及前廊,装以汉文卷草栏杆;后有隔扇门,花格背衬粉板。正殿前亦有台阶,栏杆,殿内供奉泥塑贴金的盖天帝主像。二殿之间的过道左置鼓,右置钟。
4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高层建筑顶楼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多层住宅砖混结构设计
随着房地产业蓬勃迅猛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高层建筑及其它新兴结构型式的建筑不断地矗立起来。然而,就目前而言,多层住宅仍是房产建筑中最主要、占有比重最大的一块。其中,砖混结构房屋由于其造价低、工艺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目前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砖混结构既有受人欢迎的优点,又有不少的缺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是正确设计砖混结构的关键。
1、砖混结构的优缺点
1.1砖混结构的优点
(1)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
(2)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
(3)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
(4)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
(5)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在住宅建设中运用最为普遍。
1.2砖混结构的缺点
(1)自重大、强度低。砌体的强度较低,特别是抗拉、抗剪强度更差,不宜用来建造高层房屋。
(2)抗震性能差。由于砂浆与砖石之间的粘结力弱,无筋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低,延性差,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产生裂缝并由之引起倒塌。
(3)砌筑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
2、工程实例
2.1工程概况
昊坤・金博园住宅小区全部为六层砖混结构,有四个单元、三个单元、两个单元的组成形式,形式基本均为一梯两户,户型有两室两厅、三室两厅,共计17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作为一个小区,要为居民交出一个安全可靠、美观实用的小区。
2.2结构设计几点注意事项
要想做到安全可靠,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结构的抗震设计,要严格尊照抗震设计规范,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多从实际的震害经验总结实施应对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的设置
多层砖混结构以砖砌体为主要的承重结构,由于砖砌墙体是脆性材料,就决定了其抗震性能、变形性能较差。为了改善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其延性、承载能力,增加砖砌墙体结构的整体性,一般的做法就是设置构造柱。如何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使之既合理又不致过多,往往是困扰设计者的普遍问题。
构造柱的设置则视房屋层数(高度)、抗震烈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以及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譬如:①房屋的四角;②楼、电梯间的四角;③较大洞口的两侧;④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⑤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⑥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⑦较长墙体及受荷较大墙体的两端及中部;⑧大跨度梁的支座处;⑨开口悬墙的端部等等。此外,当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砌体结构所允许的限值时,纵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要求还应符合以下几点:①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大于层高2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要适当减小;②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考虑到开间增大后对墙体的约束亦应增强,因此要求另设加强措施;③对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2)适当提高砌体的强度。砌体结构是我国当前建筑业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但由于砌体结构具有结构自重大,砌体结构抗剪强度低的特点,使得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如果纵横承重墙承受不了强大地震力的剪切破坏,会导致整栋楼房屋倒塌,与地震力平行的墙体是主要承担地震作用的构件,而这些墙体往往因为主拉应力强度不足而引起剪切破坏,这种破坏特点是层数越高横墙越少,砂浆标号越底,破坏越重,而且横墙比纵墙破坏多,下层比上层墙体破坏多,墙段长短不均匀布置的破坏多。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提高低层砖墙的砂浆标号,砂浆强度是控制砌体强度的关键因素,一般沿高度应分三种强度等级,即M10、M7.5、M5。结合当地情况,昊坤・金博园小区一至四层用M10混合砂浆,四层以上用M7.5混合砂浆。
(3)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
(4)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CRB550冷轧带肋钢筋。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跨度小2m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R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0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
(5)楼(屋)盖现浇。从抗震角度讲,墙体与楼(屋)盖的连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楼(屋)盖现浇,能增加楼(屋)盖对墙体的约束力,增加了房屋的整体性,增大了楼板的刚度。楼(屋)盖现浇以后,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以适当放宽,因为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控制性的,较强的楼(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
(6)关于墙体问题。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楼梯间墙体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和φ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者φ4点焊网片;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在休息平台处增设一钢筋带。顶层,为防止墙体裂缝,可采取如下措施: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圈梁加高,纵筋直径加大。架设隔热层,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小截面的墙(
3、结语
经过采取以上加强抗震的措施,确实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使人们能住上放心房。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