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城市设计定义范例(3篇)

时间:

城市设计定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designguidelinesarethecoreofthepreparationforurbandesignproject,andareanimportantwayforurbandesigntotakepartinthemanagementofurbanconstruction.Strengthenthepreparationworkforurbandesignguidelineswillcontributetotheimplementationofurbandesignanditscontrolinurbanconstruction.Thispaperfocusesontheclassificationofurbandesignguidelines,theirbasicfunctionsandtheprinciplesofthepreparationfordesignguidelinestobefollowed.

Keywords:urbandesignp;designguidelines;fundamental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guideline和design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如传统商业步行街)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城市设计定义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1、城乡规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

我国建筑教育体系中城市设计课程开设始于1980年末。当时“广义建筑学”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就是利用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村镇体系规划设计以及村庄建设,2000年以来我国也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始加强村镇体系规划,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各地都制定了村镇体系规划的技术规范,如今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城市设计以及城乡规划的基础能力已经没有争议。

1.1“广义建筑学”“城镇建筑学”“城乡一体化”异军突起,高层次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上世纪末,“广义建筑学”及“城镇建筑学”概念的提出和其后的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在侧面昭示着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走向,城乡体系规划的逐步深入推进,也在迫使城市设计的领域从城市圈,城市,区域逐渐向城镇体系纵向发展,传统的建筑学科领域的拓展应在城镇体系的城市设计层面上得到突破和体现,进而“以城市设计为基点,发挥建筑艺术创作,共建和谐的城乡社会关系。

1.2城市设计学科起步较晚,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亟待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设计及城乡规划体系起步较晚,特别是各类人才培养建设明显滞后:本科生教育多在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研究生教育中有城市设计方向的,但是一直到2009年才有第一本较权威城市设计本科教材《城市设计》出版,城乡规划专业方兴未艾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长期以来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城市设计人才培养。

2、“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的特点

2.1多专业融合,课程体系综合性强

城市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起点高的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所学课程中涉猎面最广,囊括知识点做多的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求所培养人才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各专业上都有一定基础,并且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诸如《城市设计》等课程应选择资深教师授课,并开设了较多的专题讲座穿插在课程当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

2.2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课程交互进行,循序渐进提高课程深度

本成果在课程建设中采取理论课程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课程交互进行形成课程体系如下:

2.3横纵交错,立体化教学

针对城市设计课程自身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法上单项渐进的教学模式,采用横纵两条轴线进行教学体系的推进,横向为课程的深度,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逐渐深入,纵向为专业发展轴,从建筑学专业向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道路交通专业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展。

2.4紧扣我国城市设计的特点

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起步较晚,真正广泛应用也只有十几年的实践,城市设计课程具有前沿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很广的知识面和对成功案例的借鉴,以掌握城市设计的精华,掌控城市设计的前沿脉搏。将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快题设计设置在学生外出实习较为集中的学期。并且借鉴国外城乡规划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开设《精品城市设计案例赏析》课程。委派任课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城市设计会议,参观实际案例,并以讲座以及系内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城市设计的前沿知识。

3、“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创新之处

城市设计定义范文篇3

摘要: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生态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市自然湿地也面临生态退化的威胁,人们开始认识到湿地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工湿地的应用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

一、城市湿地的定义

目前,对湿地还没有1个科学的、统一的定义,使用比较广泛的是Ramsar《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该定义是对湿地的广义定义,是以对湿地的管理为目的而定义的。从科学研究角度该定义是不够准确的,因此,很多湿地研究学者都提出了湿地的不同定义,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达60多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湿地下过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是佟凤勤、刘兴土和赵魁义提出的湿地定义,提出了构成湿地的3个要素:有积水、过湿地和适生生物,并给出水深2m以内,积水期长达4个月以上等量化指标。孙广友等[10]认为,湿地是地球表层的地理综合体,是地表经常过湿或被浅水体(一般深度

二、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

只有健康的湿地才有健康的人类。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就是支撑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的体现。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净化城市污染物,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其次,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湿地由于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第三,满足城市居民欣赏自然、享受自然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以及更好地利用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和湿地的生态重要性教育,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需按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实施目标,因地制宜。而不是强调统一的标准。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湿地范围湿生环境,还应考虑到周边城市功能带的衔接问题,要同时处理好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要尽可能的同时兼顾当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

2.地方性原则。本质上,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应该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与结合,实现滨水湿地及其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需要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进行有效适应和结合。这就要求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景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传统文化,尊重当地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以及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其中,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就显的至关事要。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在当地生长,而具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最少。只有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有效适应的本地物种,才能有效的保持地域生态的平衡。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乡土”韵味,植物配置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植物,仅以外来植物作为点缀,采用自然式栽植的方式。

3.人文性原则。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要尊重人文历史,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要根据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湿地景观的设计。保持风土人情也是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目标所在,只有通过恰当的景观设计手法,全方位利用各种湿地设计要素,以铺地,湿地人工小品,甚至是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的特色农业文化充当文化的载体,才能充分挖掘出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文化体验。

四、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

1.科学的湿地景观设计。维护湿地生境的生态安全是城市湿地治理的重要措施。作为市民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在恢复及重建湿地生境时,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保护和利用湿地环境。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分析干扰类型和作用机制,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控制干扰的发生及扩散,保护城市现有的湿地。2)合理设计湿地坡面。湿地坡面是水陆过渡区,不合理的坡面设计会增加湿地的危险系数,降低其生态、娱乐功能。很多护坡采用水泥、毛石硬化,建造堤坝,使市民与水面遥遥相望,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性。

2.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乡土物种是适宜生长于本地生境的物种。利用本地物种可营造乡土风景,也可节约成本,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易给当地湿地原有生物带来不利影响。生物入侵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的消失及物种绝灭。在引入外来物种之前,须分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引进物种的利益与风险评估,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及检疫体系。

3.适时监测和调控。在湿地生境退化和丧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可通过恢复和重建湿地生境来维持其特有功能。例如,一些工业区中的湿地具有控制污染的环境功能,城市公共绿地中的湿地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具有供人们娱乐、休闲的社会功能。在恢复此类湿地生态系统时应选择容易栽培的乡土物种,另外还必须建立调控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城市湿地进行持续的测定和调控。

城市湿地对城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的景观规划也就显的尤其的重要,我们只有好好的珍惜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才能建设出人居环境最好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营造[J].中国园林,2001(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