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6篇)
浅谈中医养生篇1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
与综合高校的研究生相比,中医药高校的研究生普遍思想比较单纯,一些人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经典古籍比较专注,而对其他现代事物少有热情,有的甚至显得比较“清高”。同时,在中医药发展受到时代因素挑战的大环境下,一些人缺乏对中医药的献身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思想浮躁,急功近利。而研究生教育要成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助推器,必须通过系统培养,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完成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塑造。本文结合我校培养实际,从以下方面谈一点对中医药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看法和体会。
一、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能力结构的培养以及素质结构的提高,关系到研究生科学思维能力、科研方法训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上找到良好的契合点,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强化对中医经典原著理论的学习,注重医学前沿方向的探讨,重点培养和打造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知识的学习,并通过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本科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研究性质的教学,需要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具体而言,聘请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采用临床案例的教学模式来解析中医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内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专题讲座甚至学术沙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现在比较发达的互联网,来给研究生提供交流、讨论及争鸣的机会。此外,开设“博导讲座”,邀请中医药界知名专家以讲座方式传授其丰富的中医诊疗经验,立足于中医理论研究疾病的病机特点和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以此探讨中医的最新发展动态、前沿理论以及未来的研究与治疗的方向。(3)实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独立探求知识和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中医药高校研究生课程的考核,应实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强化知识考试;采取考试与专题讨论、读书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形式;采取理论知识考核与临床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4)强化实践性教学。掌握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实践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为积极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我校自2010年开始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将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压缩至半年,将部分临床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探讨改为在实践中进行。通过三年的实践,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有效的发挥了实践教学工作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着力提高导师的科研创新素质。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是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只有学术造诣深,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学者,才能给研究生带领研究生深入学科前沿,把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学历高、水平高、科研素养高、责任心强、培养能力强的老师成为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针对中医药院校师生员工普遍思想陈旧的现实特点,学校特地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专业技术很强的省特聘教授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全面指导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同时学校对导师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不合格的导师实行淘汰制,从而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整体素质。(2)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指导作用。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实施主体和主要责任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要充分发挥科研实践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功能,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将科研基本功训练列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文献综述、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技能锻炼、数据分析、规律总结、论文撰写等各个科研环节上,指导研究生进行严格的科研基本功训练,促进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
(1)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研究生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科研热情,推动自身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因此,研究生院定期组织校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作讲座、推荐优秀研究生进行国际交流学习,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让研究生成为学术交流的主人,让研究生在这样一种科研创新的氛围中,开动脑筋,活化思维,在学习和交流中把握科研方面的最新焦点,把创新观念和日常学习、工作和科研密切联系起来,使研究生阶段真正做到科研方面的创新,不断提升科研能力。(2)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基地。以科学研究目标和重大项目为纽带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基地,搭建起学术、科研合作发展的平台,拓展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渠道,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开放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创造功能更加完备的研究和发展环境,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富有科研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研究生。近年来,我校已建立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等多个产学研基地,借助创建的科研平台,既加快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步伐,又有力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
四、完善科研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1)设立研究生科研基金。激励调动研究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需要必要的激励政策。按照国家对研究生科研资助的总体要求,我校正逐步形成完整的研究生科研资助体系。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主要用于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研究生学术创新计划、优博培育等研究生创新培养项目;通过研究生培养经费、研究生论文版面费资助等项目帮助研究生完成课题科学研究。同时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研究生校级奖学金以及朱敬文奖学金、一方奖学金、华佗奖学金等社会筹款奖助学金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加入到科研中去。(2)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估机制。研究生科研水平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标准,只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发挥其效用和指挥棒作用。努力建立起符合中医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评估机制,才能为研究生的培养政策提供指导性意见。
浅谈中医养生篇2
旴江古县金溪医学文化遗址探寻
尚注本草著作九江产地地域商榷
旴江名医危亦林喉科学术特点初探
旴江喉科流派传衍探析
盗汗治疗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民国时期旅沪的福建医家浅析
针灸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应用概况
水飞雄黄与粗颗粒雄黄的药效学比较
贾晓航用独活寄生汤治疗产后身痛经验
半夏泻心汤加味之临床运用探析
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痞满辨治
梁门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运用
白癜风辨证论治思路分析
浅谈明清时期脾胃学之特点
近代福建两部鼠疫专著
基于Hadoop的中医数据存储平台设计与开发
伤寒杂病论针(灸)药结合思想的探讨
偏头痛实验模型建立与指标评价的探讨
论内经梦理论及临床意义
姚荷生治疗咳嗽医案关联规则分析
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医辩证规律分析
儒、道、佛对喻昌医学品格及思想的影响
心胃相关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
吉益南涯先生阐释张仲景治水饮方初探
基于络病理论的过敏性紫癜病机探微
对中医诊断学相关研究的困惑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与中医导引
妇科玉尺治疗不孕不育学术思想初探
肝体阴用阳学说的发生学原理
寒温合用在外感热病中应用探讨
从久病入络学说论治肾性血尿
谈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者依从性的管理
郑钦安学术思想及对附子临床应用的贡献
关于我国基本药物目录遴选的思考
从五脏相关谈五脏俞治疗失眠
脾运化功能是脂质代谢的关键
清初名医喻嘉言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素问·经络论之阴络阳络理论
万全预养以培其元学术观点浅析
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浅谈补肾活血法治疗冠心病
中医古方中的方—证—剂对应思想
清代名医郑钦安眼科辨治心法探析
HPLC法测定四季三中黄芩苷的含量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古代文献研究
从内风形成与性质浅谈中风发病
浅谈中医养生篇3
论文摘要:对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思维模式培养的结合,注重个性化,为达到培养目标莫定基拙。
博士生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正是我们中医药高等院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创新,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医疗技术的需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在中医药领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社会对这种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学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1构建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1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选聘我们取消了论资排辈,采取院内外专家同行评议制度,结合申请者的科研情况,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优先聘用。同时,注重导师组的作用,即采取“群策公关法”,集思广益,促使博士生产生创新性思维。
1.2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博士生的招生面。根据培养目标,允许具有创新潜质的、临床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出众的临床工作技能并有科研成果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博士或跨专业的招生,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新颖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他们发展的潜力,以决定是否录取,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更加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1.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多方面给予博士生优先和照顾,例如,增加博士生借阅图书数目并延长借阅时间,优先使用校际联用图书卡,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藏书。再如,允许博士生与导师组协商并自选课题,对于他们的新颖、新奇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在课题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上给予优先解决;同时,对于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公式,而是以一种超越思考的既定方式达到未知和创新的领域),可能面对不被接受的局面,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除博士生的压力,协调好他们与导师组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完成、实施新想法的条件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尽量排除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保持博士生的最佳脑力资源状态,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2注重博士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博士生进行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培养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匣处于开放状态,更加容易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更替,进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在博士生学习、工作期间,尊重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鼓励他们随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思想火花,坚持写“做梦日记”,以利于当创新性思想一旦出现,他们能够及时抓住,并进行跟踪。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培养博士生随手记录的习惯,尤其在听取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中要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
2.2重视新兴学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博士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教给他们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浙江大学盛正卯教授关于“物理学与现代文明”的讲座,对同学们很有启发,触发了一些同学的灵感并将物理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创新开启思路。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实验课程学校无法开设就送到综合性大学去培养。宽广、扎实的多学科知识给他们今后的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个性化发现与培养考虑到博士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培养。根据个性分析,准确判断其适宜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情况,对表现出众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个性特点,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在科学研究中、在必要时进行模式更替(所谓模式更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修改或替换旧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转变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的过程……)。如,在首届3名博士生中,分别在科研思路、临床技能、教学方面具有倾向性和优势,与他们的个性相符合,因此在培养中就注重分别培养,将他们的各项特长有效发挥,毕业后都走向了适宜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3.2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名博士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和收敛思维(convergentthi-nking)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收敛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中医药院校的博士生一般均接受过正规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教育,可以说知识面是比较宽广的,但由于受到中医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收敛思维。为此,我们在注意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同时,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定的侧重,鼓励他们结合宽广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学会指出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培养这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通过思维培养,培育博士生正确看待事物,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的各个部分以及总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民所用。
4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要想达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注重积累和准备是必需的。为此我们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其创新成果要具有个体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可以进行初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更大创新的起点。鼓励博士生的思想具有地区、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远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毕业后2-5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毕业后5一10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新颖性,进行历史性的创新。
浅谈中医养生篇4
>>对五年制高职医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新时期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论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浅析医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传统文化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对书法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建议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浅谈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新时期医学生信仰教育的必要性论加强医学生数学教育的必要性浅谈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及趋势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及措施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10-18.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周思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师.2010(29).
浅谈中医养生篇5
2.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谷秋阳
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回顾建国后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贾振霞,王浩,邵丽丽
4.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缺陷与弥补张宏海
5.TheAnalysisoftheCausesofChinesePeople'sIncorrectUseofPPintheEnglishlanguageandtheSolutions肖志青,潘瑞
6.基于会计实务的谨慎性原则运用探讨郑涛
7.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浅析曾庆杰
8.刍议作业成本法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李艳
9.大观周刊简述对"道"的认识岳红玲,秦娜,贾振霞
10.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论辅导员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董博
11.浅谈中治课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法陈晓莉
12.短信文学的界定和特点郭新闻
1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解读何海涛
14.企业培训中的问题及解决方式黄晓明
15.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刘在龙
16.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李艳霞
17.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的问题探讨吕晓峰
18.传统文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邵丽丽,贾振霞
19.小议"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冯芸
20."等""候""待""俟""徯"的字义浅析王敏
21.学前教育专业简笔画教法蒋宽蓉
22.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吴艳萍
23.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王浩,贾振霞
2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艳红
25.浅析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王绥勇
26.小议"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朱明学
27.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朱同,余翰
28.试论怎样做好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柏银华
29.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夏国辉
30.略论医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车骋
31.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袁泽刚
32.论元杂剧中的老夫人李春秀
33.医院内部审计相关问题探讨林静,王杏红,何跃进,李长庭
34.教师的感悟——有感于《走进新课程》罗配莲
35.浅说小学语文背景资料利用潘茂娇
36.谈歌词的审美特征庞毅
37.水泥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配合比试验研究汪莉,史晓星
38.隐名间接案例辨析吴杰
39.论大中型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用、管熊玉环,林建波,艾学瑛,苏恒明
40.箱粱安装施工程序设计大观周刊张延吉
41.浅谈城区自来水旧管网改造措施谢德龙
42.浅议敌后游击战失败原因魏正
43.试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边海峰
44.游戏角色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马江伟
45.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王淼
4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胡丽娟
47.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教学探究张秀刚
48.试论对"实践"及其"基础地位"的唯物辩证的把握王学智
49.初中英语现在完成时的复习宋荣枝
50.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时功成
51.探析网络交换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王艺汀
52.浅谈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谷臣鸣
53.SDH告警事件和性能事件的产生与检测原理许明嵩
54.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汲雷
55.大众娱乐·政治营销·民主——对"电视选秀"的政治学思考张皓
56.科教片中的细节之美施君
57.人才观初探张莹HtTp://
58.网络故障排查方法孙飞艳
59.关于图书馆的行业化发展思考及建议周莉
60.目的论关照下委婉语的翻译汪佳
61.大观周刊浅析三轮数学解题法罗国平
62.初中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点新尝试罗桂林
63.甲型肝炎的预防王艳
64.浅谈政治课堂结构中的导入滕永春
65.分布式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文志能
66.探讨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谢怡雯
67.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个性教育谢觉
68.初中作文复习方法唐正培
69.浅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课堂教学胡英欧
70.论大型现场会中新闻报道的驾驭张卉桐
71.保障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张应辉
72.如何发挥图书馆在职业院校中的作用张玉芳
7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入伍研究生管理程鹏,刘喜斌,裴晨琛
74.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法律规制赵榆阳
75.试论我国实施行政权监控及构建法治下有限政府的必要性王耀廷
76.水泥生产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钱芳
77.强化信心教育培养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宋坎侃
78.让山区孩子同样沐浴素质教育的阳光王强,杨梅
79.点滴巧积累作文好教学大观周刊张慧芳
80.邹议低压电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包宏栋
81.浅谈我国的弹性工作制秦雅彬,王莉红,王经略,韩俊松
82.汽轮机轴系的状态检修冯有刚
83."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之我见范艳丽
84.热功联产汽轮机在热电厂中的应用分析王立花
85.市场经济下我国行政垄断的危害性研究管文溥
86.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构想苗馨
87.插画设计的视觉图像价值及功能价值刍议潘哲奇
88.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究孙艳明
89.浅谈如何加强任职教育的实践性教育朱彦冰,刘世同,刘喜斌
90.如何处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张贤玲
91."粉丝"及其背后的文化思考武忞
92.舞蹈学院学生管理创新思维及探索李欢
93.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提供的有效支撑冯翔宇
94.浅谈数学教学中作业的重要性赵建湖
95.大观周刊浅谈党的五大建设陆应坤
96.小议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几种方法南庶翠
97.当前社会道德下降的原因探析冯秀娟,张沂,董焕景
98.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秦秀美
99.别制造高智商的傻子施旭慧
浅谈中医养生篇6
从呕吐治疗看如何指导学生审因论治黄淑芳,梁纪文
成人教育中《伤寒论》教学钟天
“病案分析”开卷考试的尝试李俊莲,王笈,宋志萍
中医经典课教学模式探索吴仕九,文小敏,杨运高
开发智能型操作训练系统培养中药制药实用型人才沈力,张建忠
中医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杨洋
备课中应注意的四个环节彭国英
北宋“翰林医官院”的创设及其评价梁峻
葛洪的医学教育观郑文,倪小莉
国外高等教育重视人文教育杨苏
益气养阴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曹洪欣,殷惠军
“同方异治”之我见王玉川
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韩贵清,李旺
抓整顿促改革医院面貌大改观
21世纪的教育模式——校园网络章迅
放环后月经失调的治疗王文慧,赵洪波
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
谈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李晖,张运波
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创新能力蔡剑琴,谢建群
中医教育中的人文因素罗根海
试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隋仲坤
395名中医大学生MMPI测查分析沈又纲,巴莺乔,赵豪先
温经汤理血调经之用半夏王璞
当代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王进
构建新型的中医院校学籍管理网络系统陈志勇,梁沛华,施旭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张渤东,隋文萍
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基地建设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刘良,王洪琦,陈志雄
《中医诊断学》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王永宏
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陆茵,方正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思考余学杰,刘笃华
中医诊断学的模拟诊室设计及应用王建青
对中国传统医学缺陷的思考唐桂英,王富
高等中医教育测量理论的指导原则初探袁宝权
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李秀明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定名及学科建设的思考刘兰林,李洪涛
课堂教学诸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胡葵
运用CET4-6考务管理方法实施考试管理的体会李晓东
中医专业七年制教育的再思考韩燕,张冰
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雷兆年
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新思路——虚拟联合廖菁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王蕾,李春英,张炎车,念聪,杨铮
医教研同步促金匮学科发展陈灿
中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林长兴,沈岚,陈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李如辉
中医大学生诊断学基础课教学实践和体会王亭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译英技能的培养姚欣
《伤寒论》教学体会赵鸣芳
关于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樊巧玲
影响翻译难度的四个因素洪宜华
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策略侯苏谊,张梅香
针灸学技能目标控制初步实践谢新群,何晓辉
关于中药士专业生理学教材修订的某些设想尹择武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研究柴可夫
开展教学研究提高中医临床课教学质量陈茂珍,陈纪藩,陈志雄,梁沛华,方熙茹,古启梅,朱国强
非直属附属医院如何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实践高钦颖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张保伟
金起凤教授治疗皮肤病验方介绍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
博物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作用张镐京
中医教育环节与效果张忠奎,李铁男
课堂讲授突出重点的方法卢训丛
教学用计算机房维护之我见张宝瑛
《黄帝内经太素研究》读后的思考石启武
增补温病辨舌论治歌诀林汉芳
中医药本科毕业生基本标准的研究陆莲舫,沈大庆,马健,方正
从药学教育史看中西医药结合徐晓媛,陈宗珉
中医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陈沛沛
中医临证与中医教育刘军,LiuJun
中医专业现代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陈和利,韩立民,王曼莹,袁有根,徐彭
中药炮制与相邻学科"联网"教学模式的研究毛维伦,许腊英,MaoWeilun,XuLaying
浅议中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朱亮
中医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对策初探陈仁英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促进医院建设许耀芳
建设符合GMP要求的药厂杨正裕
案例分析法在<医学辩证法>教学中的运用侯占伟
复合教学在中医药教学中的应用成信法,李文胜
"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电图诊断教学中的应用王民英,曾建斌,龙金兰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探讨赵加泉
进行<伤寒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学和写作能力王孝先
关于中医临床课课程体系结构性调整的若干思考潘立群,陈荣明,PanLiqun,ChenRongming
中医临床课教学模式初探曾巍,梁忠
试论加强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管理彭淑莲,朱玉梅
发展新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初探张晓天
从能力本位出发推进中医中专素质教育余甘霖,YuGanlin
中医护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何路明
指导学生掌握中医药学习记忆方法兰水中
周平安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杨效华,刘娟,焦扬
王德林主任医师临证用药特色李成义
中医全科医生教育设想与培养方案彭欣
建立养生学二级学科的设想——兼议养生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属性和范畴李戎
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意识的培养周艺
对"神明之府"的再认识辛瑛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武锋
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思路与探讨何晓晖
论温病学的研究借助模糊数学的可行性刘兰林,张辉
关于开展预防医学社区实践的思考王秀兰
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王利敏,陈家旭,赵精一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差异初析陈仁英,杨明山
中医学经验现象透视朱光
试论中医文献检索课程在当前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王大妹
论中医伦理教育的连续性王平
再谈科技论文写作的语法规范——《中医教育》来稿中的问题分析韩燕,杨洋
浅谈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德育工作郑晓玲
临床教学医院的医学伦理问题刍议邓高丕,曹利平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王芝兰,谢宁,刘雅珍
高等藏医专业本科教材编写的思考陈梦生,苏红琴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之我见赵新秀
中药专业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赵骏,张艳军,于虹,胡淑敏
浅谈专业英语教学吴青
启迪科研思路增强动手能力——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的实践和思考龚婕宁,杨进,卞慧敏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黄文权,罗羽
加强医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童兴红
浅谈中药化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徐艳春,郭亚健,石任兵
“加入WTO大学生要改变择业观念”等3则
中医药院校博士生“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改革的新探索关晓光,佟子林,刘吉利
中医思维与中医教学的探索赵瑛
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刘庆林
台湾的中医教育郝万山
浅议“亚健康”状态调整的途径张彦萍,张学智
谈中医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孙玲,刘浩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之我见宋志萍,师建梅,李俊莲
谈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李春子,韩阳,魏云刚,仲苹,李春莉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之思考郑兰英
学分制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应丽君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卢传坚,陈志强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于永杰,刘晗
方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研究刘学华
加入WTO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张养生,童延辉
论中医药发展与中医药传统教育潘思源,韩怡凡
开办国际高等中医药函授教育的思考汤秀芝
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心身医学的设想秦竹,朱成兰,肖兵,陈嵘
试论新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黄永东
我对中医英译问题的看法陈宜昭
开设全科中医学专业培养高层次中医全科人才汪悦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戴云,熊佩华,李福明,李文彩
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李维峰,张小华
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韩丽沙,郝玉芳
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法探索张瑞雪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教材的改进朱文锋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修改的若干意见王长荣
对5版《中国医学史》教材中的问题勘误校正徐建云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一)刘景源
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展望袁冬生,张新仲,廖吉娜
加强中医基础教育培养中医科技创新人才陈明,牛欣
理顺体制加强教学管理裴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