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论文范例(3篇)
林业产业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需求与环境资源的碰撞,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在不断扩大,致使一些林地在不断流失,这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的规律是不相符的。十报告提出,必须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林下经济模式正是响应了十永续发展的要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的林下经济活动。林下经济在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发展的同时,对转变林下经济收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林间的多种资源,建立林木、开采、种植、旅游等多种产业形式立体开发,实现农林牧等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提高林地利用率。林下经济对促进职工就业增收,改进集体林改成果,实现绿色经济增长等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亮点。
本文对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分析了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威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阿木尔林业局未来林下经济发展方向的建议。
...........................
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结合了制度演进理论、发展循环理论以及可持续理论,并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多个角度对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这为研究大兴安岭地区其他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方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阿木尔林业局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规模也必将增大。随着市场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于生态林下经济产品的需求的性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阿木尔林业局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跟上市场需求的节奏,改变发展策略,从而赢得发展的先机。本文对阿木尔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都进行了深入了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现状得出针对阿木尔林业局发展的政策建议,这将有助于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未来的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
第2章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基本概念
2.1.1林下经济的定义
林下经济是1973年第一次提出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学者对林下经济定义有很多阐述,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李金海认为林下经济主要结合了三个学科,分别为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学。林下经济要以保护生态位基础,同时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因为林下经济不仅仅是林业的发展,还有动植物的发展,菌类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等等。
国家林业局网站上对林下经济的定义是:“林下经济属于一个复合生态的系统,同时充分结合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微生物等综合系统的发展,林下经济的目标是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以保护环境与经济效益为目的得一种经营模式”。同时,国家改革发展网站上在上面定义的提出上提出林下经济是要以林业为主,同时各个其他产品共同发展的立体式经济。
江西省政府文件上对林下经济的定义中又有一定的区别“林下经济是要林下种植养殖的产业链系统,景观利用也是主要的方式,开发利用林地资源要以林下资源和环境为基础”。这些定义强调出林下经济是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的现实,与林木发展有了重要的区分,属于一种复合的经营方式。此外,林下经济生态意义明显,定义中多涉及到循环经济,生态环境这样的定义。本文认为,林下经济应该是一种多领域综合开发的,区别于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森林系统里面的生态资源、生物条件,并注重技术的运用,以及合理的开发的一种新经济林业发展模式。
2.1.2林下经济的内涵
虽然国内外经常会把林下经济与农林复合生产所混淆,但林下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产业互补、生态优势、应用优势。
(一)产业互补。林下经济不同于传统农业产值低下、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特点。林下经济是对传统的林业进行了产业链的延伸,林下经济减轻了林业产业的压力,通过科学化、集约化及规模化的生产,改变单一的林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互补。林下经济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林木为主要林下经济收入的林业发展形式,对政府依赖程度大的特征,在结合产业互补的理论基础下,林下经济的效益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林下经济利用农业与林业以及养殖业各自的优势,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生态优势。林下经济依据生态学的营养级、生态位理论,合理组织系统结构,发挥生物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人为管理下,改善物质的循环以及能力的流动,不仅改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率。林下经济符合当前提倡的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也大大的加强了森林系统的抗逆性。
(三)应用优势。随着人类在遗传改良、选育、栽植和加工利用等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林下经济可以利用物种搭配遗传的知识,创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更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
2.2基本理论
2.2.1制度演进理论
制度演进理论强调的是:一个制度的先进性,第一是看是否符合当期人的主流习惯和精神态度,二是作为一种调节资源的分配原则,可以减少社会无序斗争,在制度规范和约束下,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三是制度是由社会环境与发展阶段决定的,制度在演进的过程中,产权的确立可以推动市场和技术的进步,实现社会效率,反过来,市场和技术等因素也会对制度路径的选择产生作用,并不断强化其初始路径的设置。制度作为一种内生化的驱动因素,制度需要建立在人主流的思维习惯和精神态度之上来进行设置,制度在演进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制度演进中的产权问题。二是制度演进中路径依赖问题。前者认为产权的确立就是一种最佳制度,可以推动市场和技术的进步,实现社会效率。后者路径依赖则主要认为路径依赖的力量来自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并依赖于历史的路径选择行为。
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符合制度演进的发展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对于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运用制度演进理论可以对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出更符合科学规律的政策建议。
2.2.2循环发展理论
循环发展理论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它是根据物质循环运动的规律来制定的一种再生发展理论,它主要适用生态学应用于广义上农业的发展,它充分利用了农林牧副渔
生物产品时间和空间的生长规律而制定的一种循环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理论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通过延伸生物上下游环节,以尽最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成本,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林下经济模式就是循环发展理论的最典型模式。循环经济原理要求阿木尔林业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循环发展的理论,促进物质在天空,土地表层,土地内部多个空间的循环流动,了解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土壤情况,选择适合阿木尔林下经济发展的林下产品,促进生物链的良性流动,从而保证阿木尔林业局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三无的发展环境,包括无残留,无废物,无污染的模式。
........................
第3章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必要性..................12
3.1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12
3.2阿木尔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14
3.2.1基于强化生态建设的考虑....................14
第4章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17
4.1阿木尔林林业局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17
4.1.1区位优势(S1)......................18
第5章主要结论与未来发展方向.................30
5.1主要成果与结论..............30
5.2未来发展方向.......................32
第4章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4.1阿木尔林林业局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阿木尔林业局地处祖国北部边疆黑龙江上游,并与多个林业局共同形成集聚经济。阿木尔林业局东面是塔河林业局,南面是呼中林业局与内蒙满归林业局,西面是图强林业局,北面是黑龙江主航道,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境内现有国家二级口岸漠河—连崟口岸。正是基于阿木尔林业局北面的区位优势,阿木尔林业局在出口和国外市场相比其他林业局更有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为阿木尔林业局的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内外林下经济的贸易合作将会越来越频繁,适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规模,造就林下经济的知名品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
第5章主要结论与未来发展方向
5.1主要成果与结论
本文对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并研究了当前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阿木尔林业局林业发展的情况得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从自然禀赋的视角观察阿木尔林业局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培育,结合阿木尔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和生态循环优势。
从制度演进的理论出发,发现了阿木尔林业局的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回顾历史,阿木尔林业同其他林业局一样,虽然经历多次林权改革和长时间的林权制度演进,林权制度变迁是左右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阿木尔林业局获得了良好的要素循环累积,从制度上设计促进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帕累托最优,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科学发展。
从发展要素禀赋视野观察,阿木尔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有不可比拟的地理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优势。依照区域经济发展论,其林下经济发展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这为新时期研究现代林业林下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研究样板。
林业产业论文范文篇2
一、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管理难,远不如抓其他行业见效快,容易“吹糠见米”出政绩,有些地方对发展林业有畏难情绪。有的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而忽视林业放大效应,对林业所蕴含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视而不见,大搞掠夺式经营。有的盲目乐观,远看绿油油就行,不顾近看水土流现实,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缺少抓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认为林业生产只是林业部门的事,看不到林业的社会属性,兴办林业的积极性不高。
2、产业体系欠发达,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一是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林产品基本上未进行深层次开发,实行的是木材卖“方”,楠竹卖“根”、杜仲卖“斤”的原始经营方式,把资源增值的潜力拱手让给了别人。二是市场开拓不力,销路不畅。如水果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意识不强,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弱。三是资源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结构单一。全县优质用材林资源少,长期以来都是松、杉一统天下,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比重偏小,枫、杨、桤木等速生品种较少。果树中柑桔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等干果比例偏小,柑桔中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难,林分结构不够合理。林业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利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我县乡镇财源普遍偏窄,林木就成为乡村两级最主要的“金库”,近几年,乡村修路、改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较多,很多行政村把不该砍,不能砍的林木变现用作项目配套资金,但在大量砍树的同时,又不重视造林,结果有林地变疏林地,疏林地变残林地,残林地变荒山,人为地斩断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链条,导致林分质量下降。
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途径
1、优先发展速生丰产林。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推广杨、桤、枫等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利用三年的时间,在零阳镇、零溪、江垭等地发展2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建设以澧水、零溪河、环黄石水库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2、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一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柑桔、梨、桃、李等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糖柑、葡萄、板栗、核桃、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三是不断优化布局。按照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立足现有规模优势,将果树在高产区集中发展,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抓好以零溪、江垭、苗市等乡镇为主柑桔基地和金坪、岩泊渡、朝阳优质杂果基地的示范建设,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
3、加速发展苗木花卉业。把苗木花卉生产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扩大速生常绿灌木生产规模,促进花卉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鼓励五雷山、万福温泉、江垭温泉周边区域和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4、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要通过限小扶大、扶优汰劣,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零阳镇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1、提高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周边不少县市区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结构,拓宽了市场,带动了产业发展。如常德鼎城区石板滩镇将花卉种苗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以调整为主线,把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档次调高,建成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苗木生产基地,还有石门的柑桔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做大做强。时不我待,我县要选准市场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运用产业化手段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2、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求发展。一是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市场引导,来上项目、办企业、搞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认真研究市场。准确定位,有针对性的制定竞争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现无序生产和盲目投资。三是大力开拓市场。实行名牌战略,不断提高林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品促销、展评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以龙头带动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让龙头企业多起来。选择一些有市场、技术有保证的新项目,及时立项,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大力扶持、加强管理,让龙头企业强起来。资金扶持要多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龙头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办好林果产业协会,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
林业产业论文范文
由于我国林业总产值的95.59%来源于林业系统中的涉林产业,因此森林资源状况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20768.73万hm2,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m3,森林蓄积151.37亿m3。从第七次与第八次森林普查对比情况看: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hm2增加到2.08亿hm2,净增1223万hm2;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m3增加到151.37亿m3,净增14.16亿m3。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了3.91m3,达到89.79m3。随着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也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t,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m3,年固土量81.91亿t,年保肥量4.30亿t,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t,年滞尘量58.45亿t。天然林稳步增加,其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hm2增加到12184万hm2,增加了215万hm2;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m3增加到122.96亿m3,增加了8.94亿m3。对照《2010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分析,我国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5%,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列第5位;森林蓄积居巴西、俄罗斯、美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加拿大之后,列第6位。
2我国林业产值的基本状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资料,2012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为394509075万元,占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6%。其中第一产业137485185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4.85%;第二产业208983022万元,占52.97%;第三产业48040868万元,占12.18%。林业总产值的95.59%为涉林产业产值,可见涉林产业是林业产值的绝对优势来源。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131336546万元。其中林木的培育与种植25399504万元,占19.34%;木材与竹材采运9634079万元,占7.34%;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77518770万元,占59.02%;花卉的种植12652130万元,占9.63%;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3924304万元,占2.99%;林业生产辅助服务2207759万元,占1.68%。第二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202519627万元。其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82339457万元,占第二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的40.66%;木、竹、藤家具制造27943914万元,占13.80%;木、竹、苇浆造纸47515221万元,占23.46%;林产化学产品制造6340858万元,占3.13%;木制工艺品和木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4774811万元,占2.36%;非木制林产品加工制造业22574149万元,占11.15%;其他11031217万元,占5.45%;第三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43253926万元,其中,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35225496万元,占第三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的81.44%;林业生态服务3657572万元,占8.46%;林业专业技术服务1056291万元,占2.44%;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3314567万元,占7.66%。
3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人均森林面积0.15hm2,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森林蓄积10.98m3,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我国森林的整体质量不高,过熟林和成熟林分别占森林面积的6%和13%,近熟林占16%,而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33%和32%。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大径材林木和珍贵用材树种少,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另外,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也很突出。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状,必然影响并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发展。
3.2守住林业生态红线压力日益增大
按照国家林业发展规划,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也就是我国林地面积不能少于3.1356亿hm2,这是我国林地保护红线。根据初步统计,过去的几年间,各类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13.4万hm2。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通过以租代征、非法占用的方式占用林地,做建设项目、娱乐项目、房地产项目等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
3.3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
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它不但没有很好地区别地区、地类、森林和林木类别,还造成有权栽树、无权伐树的现象。企业或个人栽种的用材林、工业原料林、薪炭能源林,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采伐,有林木经营和所有权,没有处置权。这种所有权不全面、不完整、不彻底,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制约林业发展。
3.4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核算与补偿体系不完善
林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目前统计的林业产值中林业生态服务产值仅为3657572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0.93%,几乎到了被忽略不计的程度。林业生态服务中所发挥出来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降解污染、固定太阳能、固定二氧化碳等效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核算。尽管国家已经初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框架,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但是补偿范围狭窄、配套性制度不健全、保护者和受益者的权责落实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业的再生产,乃至影响到林业的发展。
3.5林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从2012年全国林业产值可以看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整个林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仅占林业总产值的12.1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第一产业中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和林业生产辅助服务的产值仅占第一产业产值的2.99%和1.68%。第二产业中木、竹、藤家具制造产值仅为第二产业产值的13.80%,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林产化学产品制造和木制工艺与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产值分别占第二产业产值的3.13%和2.36%,还有巨大的潜力。在第三产业中林业专业技术服务的产值仅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44%。
3.6林业经济建设投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政策性投入、国内商业性融资和外资投入3个主要的林业投资渠道。政策性投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专项拨款、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国债资金和林业基金制度。商业性融资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外资投入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无偿援助。我国目前林业建设投资仍过分依赖于财政资金。林业企业受林业投资机制不健全,企业规模、技术、效益等因素影响,吸引国内商业性融资和外资的能力差,因此目前林业的国内商业性融资和外资投入比重小、难度大。
3.7林业贴息贷款亟待改善
目前的上市林业公司大都享受过相关贷款贴息政策,如永安林业、中福实业、*ST大地等。“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林业贴息贷款510多亿元。目前,林业贴息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林业贴息贷款规模小,难以满足林改以后广大林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二是贷款期限短,这使得林业企业和农户贷款造林后,还没有获得投资收益就到了还款期,给林业企业和农户造成了极大的还款压力;三是贷款利率高,极大地加重了林业企业和农户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贷款造林的积极性。四是贴息范围小,没有将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所从事的林下经济等贷款纳入贴息范围。
4林业经济发展建议
4.1继续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面对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木材对外依存度高、林地生产力低和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的现状,建议在继续保持现有营造林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修复工程,推进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功能。重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补贴标准,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
4.2坚决守住林地红线
国家应全面加强林地规划和管理,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林地和林地的非林化,严格控制征收林地审核审批。制定占用征收林地项目禁限目录、准入原则,提高准入门槛。实行全国林地管理一个规划、一张图的管理模式。同时,坚决落实依法治林,坚决查处违规违法用地案件,绝不手软。
4.3进一步放开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要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必须要改变当前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森林、林地、林木应该根据用途划分两大类,一类划为生态公益林,把大江、大河两侧和源头、大中水库的周边陡峭、生态脆弱的地类划分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等发挥生态公益性的公益林。对生态公益林要大幅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或者逐步实行国有化,加强管理。另一类,对低山、丘陵、湖滩、河滩地划分为商品用材林,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能源林、工业原料林。对这一类取消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放开、搞活。
4.4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效益核算与补偿体系
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效益核算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急需将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改善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大气、抑制风沙、减轻水旱灾、保护野生生物、森林游憩、减轻噪声等生态效益纳入核算体系。需要尽快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
4.5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在继续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中的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和第二产业中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等传统高产值产业外,还要继续支持林木的培育与种植等关系到保障资源和生态安全的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在处于相对产值偏低但发展前景可观的产业,如第一产业中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繁殖与利用,第二产业中的木、竹、藤家具制造,林产化学产品制造,木制工艺与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等。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林业产值明显看出,林业生产辅助服务产值和第三产业中林业专业技术服务的产值还非常小。应在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宏观控制、行政审批、监督检查职能的基础上,在森林认证评估、育种、育苗、造林、营林、灾害防控等林木培育与种植过程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营。
4.6进一步调动各方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