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例(3篇)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教育评估;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文化环境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评估是依据教学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被评估对象的理念、行为和状态进行规范化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着眼点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而且也起到对学生质量认证的作用,是社会对学校“产品”的评判,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外部要求。
从实践情况看,教育评估是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举措。通过教学评估可以达到加强和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高等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特色创建,探索创新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带来的成效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评估工作中也存在着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些问题:(1)评估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评估高校对待评估工作的态度与评估的目标和初衷发生了偏差,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于评估声誉的做法。(2)实施评估主体的权限过分集中,评估客体被限制得过死,评估法规缺失。(3)评估方案单一,缺乏灵活性、实效性:指标的完整性欠缺,体系中定量成分多,定性成分不足;结论性评估多,过程性评估少,预期性评估更少;静态评估多,动态评估少;指标过分注重投入成分,而忽视了产出因素等等。(4)评估的技术比较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教学评估已经形成上下呼应、上下共振的态势。
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该多样化。教育评估的目的将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应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举动。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
思想是先导。高等学校与社会有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因而它必须更加注意为社会的需要服务,要求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而作为目前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的教育评估,也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应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评估质量观应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应包括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纵向教学质量评估,而且也应包括人员、组织和环境等横向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强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网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育评估体系。
1.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制度化、法制化教学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经济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要给高校广泛的自主权,提高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需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法规、法令,才能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教育评估制度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教育评估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教学评估的持久推动力,单靠每隔一段时期搞一次外部性的评估,是难以做到的。高校建立系统、科学、稳定的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是学校改进和加强对各项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外部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组织的评估,内部评估是高校自身所建立和实施的评估制度和活动。外部评估是导向和示范,内部评估是持久的动力。这两种评估作用互补,同时不可缺失。二是建立监督反馈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有关高校教学问题的反映渠道,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学生和家长对高校教学问题的举报,对那些学生反映强烈且屡提不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或重大教学事故,一经查实,必须追究相应的领导责任。
(二)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保障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实施,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而且也是高校从事教学建设的工作指南,具有明显的依据和导向作用。
1.改变教育评估的体制,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质量认证,它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意志。这种明显的中央集权制评估管理方式使得近几年蓬勃兴起的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没能在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担当角色,非政府的民间评估机构更是有着它的局限性,导致评估活动缺乏相互印证,不仅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还带来了许多弊端。
教育牵连到多种利益者,注定了教育质量是一种多维的复合体,必有多维的折射。每一种方式的判断结果,只是质量的一个侧面,不是质量的全部。来自不同侧面的评价如果没有达成一致,就意味着教育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障。追求全方位的评价达成一致,应该成为提高评估质量的努力方向。为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评估主体,应由现在的政府机构评价逐步过渡到以政府外部保证为主导,学校内部保证为主体,社会中介评估为扶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建立“三角式”的新型关系,其各自的质量保证定位是: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等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2]。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办学绩效评估的内容
学校接受公共资金、学生学费和其他资助者的资金,因此学校对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有义务,后者有权要求学校证明这些经费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并产生了期望的效益。因而教育评估不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的评估,更要注重教育产出及学校的整体绩效水平的评估和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评估,使评估成为被评估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纵观国内外教育评估的发展历史,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各国高校评估从普遍重视高等教育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的评估扩展到日趋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评估,其所开发的测量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价工具“绩效指标体系”(PerformanceindicatorSystem)不仅包含了教育成果指标,而且涵盖了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外部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盛行于欧、美、澳的绩效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使得教育评估不仅具有“监督职能”,而且增加了“评价职能”、“对话职能”、“理性化职能”和“资源分配合理化职能”。
(三)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估就是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与评判,它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教学测量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并运用恰当的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可靠的证据,对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估量与评判。由于我国评估信息收集的方法陈旧,评估辅助技术的缺乏,评估主体要把过多的时间损耗在信息的鉴定核实上,导致重要的价值判断缺少理性的思考,从而影响了评估结论的正确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育评估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技术保证。为此,应该运用先进的手段,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更好地利用大型数据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完善教学评估的信息化建设,构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优化评估算法,根据教育学原理,自动、合理、科学、高效地开展计算机化、网络化教学评估。
(四)面向未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估文化环境
在努力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评估中的困难,克服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时,我们还需要顶层的设计,这就是考虑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建设。环境文化是为完成教育评估任务需要营造的一种健康向上的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顺利完成教育评估任务的重要条件,它贯穿于教育评估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评估制度和体系、评估行为等教育评估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有这样的说法:“人管人是低层次的,制度管人是中档的,文化氛围管人才是最高境界的。”[3]
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我们应认识到教育评估的历史地位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就是“公正、诚信、求实”。因此,应着力打造诚信评估、公正评估、求实评估的评估文化氛围,营造科学和谐的评估环境,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塑造先进的现代化的评估体系,这是确保教育评估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文篇2
作者简介:徐晓红,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特征及启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战略研究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策略研究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创建“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提高任职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现状与启示全球化背景下丹麦高等教育的变革及启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研究法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形成过程及启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论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大数据背景下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系统研究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质量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浅谈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2-11-06.
[2].2012-11-30.
[7]FocusonKnowledge[EB/OL].http://hsv.se/aboutus/governmentbill2009/10:139.2012-11-14.
[8]巩建闽.基于校友反馈的人才培养质量问卷与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QAA;改革
英国的高等教育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教育质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变迁,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保证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其中重要的一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最新改革动态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改革与发展
1997年,英国将原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与大学校长委员会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合并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ualityAssuranceAgencyofHigherEducation,简称QAA),负责向包括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在内的英国高校提供质量保障服务。作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QAA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改革。
在2002年以前,QAA的评估主要分两类进行,即对学科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和对院校层面的评估。其中对学科层面的评估由于存在占用被评院校的精力较多、而评估结果的区分度不足等问题,受到过较大质疑[1]。
2002年,QAA推出新的质量保障框架(QualityAssuranceFramework,简称QAF),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Audit)。它代替了以前的学科评估和院校评估,在院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对院校质量标准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2]。首轮审核在2003-2005年进行。
2005-2006学年,为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促使高等学校建立有效机制,以保证所授学位及学历的学术标准均达到预期,QAA开始对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新院校审核。与过渡阶段相比,新院校审核具有减轻院校负担、重视质量提高、强调学生参与等特点[3]。
目前,QAA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实施高等教育机构评估、远程教育机构高等教育评估、教育监管评估(针对私立高校)、联合培养高等教育评估、专业学位项目评估、对高校在境外开展的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等6种评估[4]。评估的依据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准则(theUKQualityCodeforHigherEducation,在2012-2013年前称为AcademicInfrastructure),它规定了全英国高等教育必须达到的“预期”(expectations),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5]:每个学生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有机会参与设计自己的学习体验;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事情,要及时主动告知学生;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所有政策和流程要明确、透明;对学术标准和质量的战略监管位于教育机构学术管理的最高层次;所有政策和过程得到常规而有效的监督、评估和改进;为保持学术标准和学习条件,要有足够的、合适的外部力量帮助和监督;职员发展受到重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
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评估工作的新动态
1.“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Audit)改为“院校评估”(InstitutionalReview)
2011年3月,QAA正式宣布,自2011年9月起(即在2010-2011学年完成上一轮院校审核之后),将在英格兰及北爱尔兰使用院校评估来替代院校审核。这个决定是在向全英格兰受HEFCE资助的继续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负责人、全北爱尔兰的大学校长和受学习与技能委员会(LSC)资助的继续教育机构负责人征询意见后做出的[6]。主要变化包括以下几点。
(1)名称变更[6,7]。院校审核的名称改为院校评估,既与QAA在英国所做的其他评估方式保持一致,又能更好地反映其对机构制订和保证学术质量和标准进行评价的实际情况。院校评估的核心是检查高等教育机构能否提供具有合适学术水准和学生体验的高等教育。评估团队在下列方面对机构做出判断:①是否能够制订并保证最低学术标准;②是否能够保持一定质量的学习条件(learningopportunities,按照QAA的解释,包含提供给学生的各项条件,包括培养计划、授课、评价、学术方面和个人方面的支持、图书资源、职员支持等多项内容);③是否能够不断提升教育条件(educationalprovision);④保证公开信息的质量(自2012-2013年起需要评估公布信息的质量,包括提供给申请者和学生的信息)。评估还突出“好的经验”(goodpractice)来认可机构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其未来继续提高。这项新的评估仍以6年为周期,针对英格兰及北爱尔兰地区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并公布每份报告。
(2)与“院校审核”相比,“院校评估”有如下改变[8,9]。
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了学生参与本校评估的方式:评估团队与更多学生座谈并收集更深入的信息,更重视从学生得到的信息;受检机构要将评估后的行动计划公布给所有学生;除继续要求有学生担任评估团队成员外,受检机构要指定学生代表协助安排评估访问。
增加灵活性。质量保证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公众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评估将包括两部分,即主体部分和附加部分,评估专家只对主体部分做出判断,附加部分主要用于做决策支持,附加部分的主题每年可根据公众关注情况做必要调整。院校评估采取循环机制,新举措不必再等待6年一轮评估完成,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迅速有效地满足院校和QAA各部门的需求。院校评估周期比院校审核明显缩短,报告的时间从20周缩短到12周。
强调清晰和简单。评估报告应该对更多公众有用,包括当前和潜在的学生,而不仅是对机构有用。因此,QAA改变了报告评估团队判断的方式,强调清晰易懂——判断使用的语言更清晰,报告更简短,并同时公布适合大众阅读的摘要。
对公共信息重要性的明确认可。高等教育的选择应该以明确、易懂、准确的信息标示。为方便公众,QAA改变了评估团队考查受检单位提供信息的方式——要对院校提供的公共信息(包括提供给申请者和学生的信息)进行检查,从2012-2013年起,评估报告中也将会包含对公共信息质量的正式判断。
让公众对最低学术标准有更大的把握。QAA改进了评估流程,以使公众对英国健全的高等教育标准更具信心——如果受检单位满足最低标准要求,这一点将会以清晰明确的文字判断来确认,这些判断也会以便于比较的方式明确公布在QAA的网站上。
使受检单位的管理负担最小化。本着增强公众信心、减少额外负担的理念,QAA在评估流程方面做了许多调整,简化了受检单位迎评过程——要求提交的文档均以电子方式提交,以减少延迟并减少浪费;尽可能利用视频及远程技术;评估团队不再到受检单位做为期三天的前期访问,而是改为一天半等。
以2012年8月QAA的皇家艺术学院院校评估报告为例。与5年前的“院校审核”报告相比,本次院校评估的判断语句更加简单明了,更易使社会公众理解和比较,时间则明显缩短。两次报告的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2.QAA新的质检标志
2012年8月1日,QAA了新的质检标志,包含QAA的LOGO、所通过的检查名称及通过时间。QAA执行总裁安东尼麦克拉伦称,QAA通过新质量标志,呼吁大学与QAA一起完成它的使命,满足学生的需求,增进公众对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的理解。新标志再次向海内外的学生确认,他们所申请机构的学术标准和质量达到全英国公认的期望值[11]。
三、对我们的启示
1.审核重点在于院校质量保障体系
QAA刚刚成立时就把审核重点放到了审查院校是否具有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上,而将具体的实施过程交由院校自己负责。这一点从“质量准则”中也可以看出。此举措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只有促使高校重视自我保障机制的建设,才能调动高校和广大师生保证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有机结合的实现,才能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2.重视学生的体验
在已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审查过程基础上,新的院校评估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2011年的“2011-2014年发展战略”中,QAA将满足学生的需要摆在了第一位;新的质检标志时,明确表示要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求;在“质量准则”中,最关注的核心问题还是学生。
反观国内目前的评估活动,学生经常只是“人才培养”内容中的一些数字,在整个评估活动中处于被访的位置,主动参与度低,评估结果也不会专门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质量非常重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以评促建”,应该纳入我们以后评估工作的考虑范围。
3.考虑公众感受
QAA的评估信息,包括活动安排、评估结果等,都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在QAA的使命、发展战略与新质检标志过程中,都提到将增进公众对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的理解,表现出QAA对公众感受的重视程度。在新的“院校评估”中,特别提到要保证信息质量,方便公众对评估结果的理解和使用。
目前国内的评估中,活动参与和信息公示范围局限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对公众的知情权重视不够。在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等教育与公众的联系日益密切。如能扩大公众知情范围,则既可满足公众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需要,又可将高等教育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对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4.减轻受检单位负担
事实上,QAA的院校审核评估活动也曾受到一些非议,认为其对受检单位造成负担。因此,QAA在2005年实施新的“院校审核”时即注意减轻院校负担;2011年新的“院校评估”又特别采取文档提交电子化、缩短前期访问时间等措施,进一步减轻受检单位的负担。评估本身是为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因为评估活动给院校带来较多困扰,可能招致批评,对“以评促建”本身会有负面作用,这也是未来我国评估活动组织中应加以重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金顶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5(1):76-81.
[2]张晓鹏.国际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演进及我们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9(3):90-93.
[3]唐霞.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新院校审核述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92-95.
[4]Howwereviewhighereducation[EB/OL].http://qaa.ac.uk/InstitutionReports/types-of-review/Pages/default.aspx.
[5]TheQualityCode[EB/OL].http://qaa.ac.uk/AssuringStandardsAndQuality/quality-code/Pages/default.aspx.
[6]FuturearrangementsforqualityassuranceinEnglandandNorthernIreland[EB/OL].http://hefce.ac.uk/pubs/year/2009/200947/.
[7]InstitutionalReview-EnglandandNorthernIreland[EB/OL].http://qaa.ac.uk/InstitutionReports/types-of-review/IRENI/Pages/default.aspx.
[8]SummaryofInstitutionalreviewinEnglandandNorthernIreland[EB/OL].http://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IRsummary.pdf.
[9]Institutionalreview-themainchangesfromInstitutionalaudit[EB/OL].http://qaa.ac.uk/InstitutionReports/types-of-review/Documents/Changes.pdf.
[10]RoyalCollegeofArt[EB/OL].http://qaa.ac.uk/InstitutionReports/Pages/Royal-College-Ar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