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的防治措施(6篇)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202-03
TheIntegratedControlMeasuresforCropDiseasesandPests
ZHENGJun1CHENTian-yi2
(1SchoolofLifeScienc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6;2BreedingStockMarketofChongqingCity)
AbstractAgriculturehasanimportantrolein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Effectivecontrolofpestsanddiseasesisakeyforimprovingcropqualityandyield.Itisnecessarytoestablishanintegratedpreventionsystemforcontrollingpestsanddiseases,whichisancombinationwithagriculturecontrol,biologicalcontrol,physicalcontrolandchemicalcontrol.Integratedcontrolcancontrolthepestsignificantly,improvethequalityofcropsandcultivategreenandpollution-freecrops.
Keywordsdiseasesandpests;agriculturalcontrol;biologicalcontrol;physicalcontrol;chemicalcontrol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发展的程度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作物病虫害不仅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稳产和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年损失粮食约400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8%,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
我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具体防治措施上要依据作物种类、时间季节的差异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开展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是“绿色、健康、可持续”,即重视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安全等带来严重问题,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当前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同时科学使用农药,从而生产高质量和无公害的农产品。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就是以选育抗性品种为基础,利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耕作技术和方法,创造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不利于病虫生长和大量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达到作物增产和质量提高的目的。
1.1选用抗性品种
根据当地的主要病虫害情况,合理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是一种高效而又经济的防治方法。大量选用抗病虫害的水稻、小麦、玉米、辣椒、果树品种,提高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强作物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1]。如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可有效降低稻飞虱对水稻造成的危害;使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减轻稻瘟病损失;选育耐番茄枯萎病的番茄,可减少病害发生机率。
1.2轮作倒茬和清洁田园
轮作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如不同的农作物可实行至少3年的轮作换茬,具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和增产的明显效果。交叉轮换品种,在栽培上配套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长期提高产量。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残留在病叶或者病果中,将病残体和病果全部清理出田进行销毁或深埋,可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如棉花种植过程中将拔除下来的废、虫、弱苗带出田外,可减少棉蚜量70%~80%。
1.3深耕晒垡
大量的病原菌被埋在深土中,运用深耕技术,将土壤中的病原菌或害虫翻到地面,经过严寒或者曝晒可清除病残体和害虫,除去土壤中有害生物。如对往年棉叶螨、棉铃虫发生重的田块进行深耕晒垡,可有效压低害虫和病原菌的基数,明显降低来年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1.4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作物抗性,还可使受害植株迅速恢复生长。根据农作物种类合理配比氮、磷、钾,增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产量和提高植株抗病性。如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可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增强植株抗倒力。
1.5合理灌溉
灌溉应根据天气、作物需求状况、土壤湿度等因素来定,以达到合理适中。因此,宜尽量采用滴灌技术,控制大水喷灌、漫灌,否则易造成土壤湿度过大而诱发病虫害发生,遇大雨后应及时排水以免内涝。同时要合理密植,注意通风,以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1.6调节播期
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有的作物可以晚播或者早播,避开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如春甘蓝选用早熟品种,可避开菜青虫的危害,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生物类制剂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如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防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自然资源丰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等特点。除具有一定的预防性以外,有的连续使用后可对一些病虫害有连续持久的抑制作用。
2.1生物防治病害
主要利用抗生素、病毒制剂、病原微生物寄生物等防治农作物病害。抗生素是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种特殊物质,可以抑制、杀伤甚至分解其他有害微生物。如用武夷菌素水剂防治瓜类白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用农用链霉素和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宁南霉素对蔬菜白粉病、病毒病表现出明显或较好的防治效果[3];井冈霉素治理水稻纹枯病,弱毒疫苗N14(中国科学院研制)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番茄、甜椒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2.2生物防治虫害
2.2.1以虫治虫。即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生。如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在害虫产卵盛期放蜂,可防治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使用捕食螨防治蔬菜螨虫、果园西花蓟马和白蜘蛛;应用孟氏隐唇瓢虫防治柑橘、葡萄蚜虫和介壳虫;以及多种甲虫、蜘蛛、蛙类、蟾蜍等天敌对田间多种害虫起到捕食和杀伤作用[4]。
2.2.2以菌治虫。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如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菜粉蝶、甘蓝夜蛾、小菜蛾、稻纵卷叶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5];用白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木霉菌制剂防治蔬菜灰霉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2.2.3以抗生素治虫。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目前,利用抗生素防治虫害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浏阳霉素乳油对叶螨触杀作用较强,虫螨克防治茄果类叶螨、美洲斑潜蝇初孵幼虫、小菜蛾及2龄菜青虫效果很好;阿维菌素(虫螨克)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6];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
2.2.4以植物源农药治虫。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植物体内能防病和杀虫的活性物质制成的农药[7]。它包括:植物毒素,如烟碱等;植物源昆虫激素,具有抗昆虫保幼激素功能;拒食剂,如印楝素可阻止昆虫取食等活性物质。如使用哈次木霉T39防治黄瓜、番茄和葡萄灰霉病、菌核病、叶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3];楝素制剂、鱼藤酮或苦参碱可防治菜青虫、蚜虫、螨类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辐射、声波等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或者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害虫的趋化性等趋性来提高农作物质量。物理防治是一种高效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培育无公害的农作物[8]。
3.1利用温度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热力学原理进行防治。如稻麦的种子在播种前进行温水浸种或温浴浸种,对防止蔬菜传染病毒病有明显的作用。豆科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用40~50℃温水浸种10~15min,这样就会杀掉种子表面所带的部分虫卵及病原孢子,能对种子消毒杀菌,预防苗期发病。
3.2利用趋性诱杀害虫
趋性诱杀就是利用有些害虫有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的特点,设置一定的诱源,将害虫集中消灭[9]。灯光诱杀,用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或者双光雷达自控害虫诱杀灯可以诱杀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红腹灯蛾、棉铃虫、烟青虫、金龟子、蝼蛄、叶蝉等多种害虫。趋化性诱杀,利用害虫对某些化学物质的趋性诱杀害虫;如用糖、酒、醋液诱杀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潜蝇等[10];用黄色捕虫板粘住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悬挂蓝色捕虫板防治棕榈蓟马覆盖;银灰色地膜避蚜防病,铝箔覆盖地面可防治西葫芦病毒病,利用银黑双色膜防治萝花叶病[11]。性诱剂诱杀是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专用诱芯诱杀成虫,减少害虫机会,降低其产卵量,减轻防治压力。
3.3利用辐射和声波防治病虫害
利用电离辐射或者紫外线辐照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能够达到杀虫、灭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欧洲玉米螟卵在发育的前4d,对紫外线极其敏感,而在卵历期的前4h内,紫外线照射≥30min表现100%死亡;对适当发育期的昆虫照射一定剂量的射线使其生殖器官发生变异,最后表现为不育,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利用昆虫对声音的趋避性,发出一定波长的声音,可在一定程度上杀死害虫;如发振28~75kHz的声波,进行防除嘴壶瘦蛾;以玉米蜓为对象,用与蝙蝠鸣声相同的50kHz、100dB(3m处)的声音,以50ms的脉冲声波,从17:00发振到翌晨9:00,玉米被害率减少50%。
3.4人工物理防治
包括人工直接捕杀害虫、机械阻隔等,是防治病虫害简单有效的方法。如红腹灯蛾产卵集中成块,人工摘除卵块或消灭低龄幼虫;斜纹夜蛾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可摘除卵块或捕捉幼虫;小地老虎和蛴螬危害后可于清晨在被害幼苗附近扒土补捉[12];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具有假死习性,可拍打植株使其掉落而捕杀。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法,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高效、快速、方便、适用面积大等优点,在过去50多年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取得显著的成就。
4.1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最快速和最有效直接大量地杀死病原体和害虫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当病虫害大量集中暴发时,化学防治是最简单、快捷的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并且运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快速地消灭或减少病虫害。但是化学防治同样具有很大的缺点和危害,大量使用农药会使害虫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产生抗药性,其农药防治效果会降低;长时间的使用化学农药会杀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病虫害会更加猖獗,同时会使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会污染环境,农药残留物超标对人、畜等的健康造成危害[13]。
4.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4.2.1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首先是要了解农作物种类、主要病虫、次要病虫、天敌组成特点等,其次是根据害虫系统监测与田间调查,时刻监测预报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特点,在病虫害防治初期做好调查,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合理选择专一性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4.2.2使用专一性的农药。在使用农药之前,要根据病虫害的监测情况,准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选择专一性的化学农药,对症下药。如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可用胃毒或触杀剂农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可选用具有内吸作用的农药;合理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苹果面出现轮纹病斑,就应该用内吸性杀菌剂杀灭病菌而不能用保护性杀菌剂。不能够因为快速消灭病虫害而使用高毒、高残留、“三致”毒性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农药。使用专一性农药可以防止因为错用农药而延误防治时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且对于培育健康、绿色的农作物品种十分重要。
4.2.3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浓度。化学农药的使用应该符合一定的浓度标准,即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地配置;如果农药剂量和浓度过高,会造成农作物上残留物增加,大量造成浪费和污染;但是若农药的剂量或浓度偏低,则对于病虫害防治没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温度等条件适当调整浓度。
4.2.4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正确的用药方法。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合适的施药时间应是在病虫害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和尚未造成严重危害时,而且天敌应处在较少或不活动期。很多害虫的防治关键期是在卵孵化盛期。抓住这些防治关键期用药防治1~2次即可基本控制病虫危害,发生严重时,应在第1次喷药15~20d后进行第2次喷雾;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药液被冲洗。同时根据注意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提高防治效果。喷雾时间应在无风日5:00―7:00或18:00―20:00。
施药方法同样十分重要,一般使用机械带动的喷施设备及液压式、气压式和熏蒸施药方式。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如内吸性杀虫剂喷洒叶面残留期较短,对土壤和根茎处理时间则长;对地下害虫,可采用药剂拌种活毒饲法;对作物叶茎部病虫害用低容量喷雾的方法。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提高农药的湿展性能,如乳油、油剂在植株上的粘附力较强,而水剂、可湿性粉剂的粘附力较差。在一些除草剂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铵,可提高展着能力,如二甲四氯加0.5%硫酸铵后,吸收时间可从24h减少到10min[14]。
4.2.5科学地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同一种农药在同茬作物上使用过多,会造成对该药的一种抗性,其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因此,不要对一种病虫害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可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或将几种可混合的药剂混配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科学地轮换用药。了解不同药剂的成分和功效,根据实际病虫害发生交替使用,可避免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例如:爱福丁、虫螨克星、奇螨宝的主要成分都是维菌素,扑虱蚜和蚜虱的主要成分都是吡虫啉,甲基多保安的主要成分是甲基托布津等等。因此,了解不同农药的成分,科学地轮换用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和延缓抗性产生。一般同一种药剂在一茬农作物上不能连续使用3次以上。
(2)科学地混合用药。混合用药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效果好,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混用农药,把2~3种不同作用的农药混合使用,配成复合制剂,可以扩大防治对象,做到一药多治,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同期内发生某种病害和虫害,选择可混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喷,可提高防治效果。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无物理及化学上的不良现象,如降低药效、产生沉淀等。
5小结
病虫害防治是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主要是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其能够在短时间里控制病虫害,但是却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作物化学物质残留等很多问题。因此,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非化学防治对于病虫害防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作物品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非化学防治的力度,建立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防治病虫害体系。化学防治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必须科学有效地使用化学农药,优化使用技术,提高防治效率,较少施药的次数和用量等。任何一种防治手段,单独使用都具有局限性,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随着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6参考文献
[1]李晓明,李明.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吉林农业,2010(8):88-91.
[2]肖晓华.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92-94.
[3]轩永红.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91,201.
[4]杨荣明.以色列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J].中国植保导刊,2006(8):44-46.
[5]张增为,王志武,刘玉敬,等.黄淮海糯玉米品质、产量和抗病虫害育种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133-136.
[6]秦雪峰,孔凡彬.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24,4057.
[7]姜春敏,刘连喜,张国华,等.大白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84-185.
[8]柳弟贵,熊立新,钟国勋.无公害黄瓜防治病虫害生产技术[J].上海蔬菜,2009(3):30-31.
[9]朱京斌,陈庆亮,单成钢,等.桔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北方园艺,2010(21):194-195.
[10]白伍云.大棚蔬菜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0(8):85-91.
[11]李建华.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77-178.
[12]张敏,雒新林,邢晓丽.线辣椒苗期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10(3):44-45.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3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药用植物;病虫害;环境;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60-03
1引言
药用植物的栽培生产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药用植物生产质量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和稳定的前提。随着中药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种植技术已成为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证。而在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及中药材贮运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目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研究如何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各种害虫的发生都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发生时期、地理分布、危害区域等方面。了解害虫与环境条件相关的规律,找出害虫发生的主导因子,对防治害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土壤因子
土壤是害虫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大部分害虫都和土壤有密切关系。有些害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缕蛤;有的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金龟子等。土壤的物理结构、酸碱度、通气性和温、湿度等,对害虫生长发育、繁殖、分布都有影响,特别是对地下害虫影响最大。
2.2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食物和天敌2个方面。它主要表现在害虫和其它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上。害虫一方面需要取食其它动、植物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资;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其它动物的捕食对象。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表现出生物因子的复杂性。食料的种类和数量对于害虫的生长、繁殖和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2.3人为因子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于害虫的繁殖和活动有最大的影响。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生产活动,采用各种栽培技术措施,及时组织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危害程度,直至把它消灭。实施植物检疫制度,可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3药用植物病害发生的特点
3.1地道药材培养的条件
地道药材栽培有一重要特点就是由历史形成的。如东北人参、云南三七、宁夏枸杞、四大怀药、浙八味等地道药材都是由于气候、土壤、人们的栽培习惯等因素形成。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适应该地区环境条件及相寄生的病原必然逐年积累,严重危害地道药材,如东北人参锈腐病。
3.2药用植物地下部病害突出
多种药用植物的根、块根、鳞茎等地下部分,也是药用植物营养成分积累的部位,又是药用部位,这些地下部分易受土壤病原菌及害虫危害,导致药材品质下降或死亡,如三七根腐病、附子白绢病。
3.3无性繁殖材料
无性繁殖材料是病害侵染的重要来源。许多重要药用植物采用无性繁殖,由于这些繁殖材料基本都是药用植物的根,而它们本身常常受到严重的病害侵染,所以它们是病害重要的侵染来源,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
3.4特殊栽培技术对病害的影响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性强,有些措施常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产生影响。如人参、党参、当归均有育苗阶段,如处理不当会加重病害流行。
4药用植物病害的症状
药用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呈现的病态变化叫症状。病害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2个部分,病状指植物感病后所发生的病变,表现出反常现象;病症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一般病状易被发现,而病症往往要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有的病害,如非侵染性病害,不表现病症。各种病害都有一定的症状,其类型有如下几种:
4.1病状
(1)变色:细胞内色素发生改变;
(2)斑点:造成局部细胞坏死;
(3)腐烂:多由细菌或真菌寄生所引起。可分干腐、湿腐、软腐、根腐、茎基腐、果腐等。
(4)萎蔫:根据受害部位不同,萎蔫有的是全株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萎蔫除生理原因(缺水、涝、营养失调等),多数由真菌、细菌等引起。
(5)畸形:植物由于受病毒、线虫、真菌、细菌等病原物寄生的刺激,细胞数目增多,生长过度,称为增生型或叫刺激性,或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视为矮缩型或叫抑制型,都可以引起畸形。
4.2病症
病症因不同病原而有不同的表现,根据症状可以对病害作出初步诊断。真菌性病害常在发病初期,在植物体内,可发现菌丝体,后期出现真菌繁殖体构成显著霉层粉化物,小黑点以及大型子实体等。细菌病害常在发病初期,植物体内开始有微小杆状菌体,后期如在潮湿气候下出现菌脓(含有细胞粘液叫菌脓)滋到体表,干燥后形成菌痴。病毒性病害,体表不会出现任何病症。
5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现状
5.1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
由于中药材品种多,且一种药作植物常受到多种病虫的危害,因此病虫种类繁多。如人参栽培中,已知有40余种侵染性病害,常发生的病虫害也有20余种。贝母如发生重要病害,产区一般损失20%,严重者可达80%以上,有的药农因此放弃贝母的生产。山东平邑金银花受蛀性害虫危害,花墩被害率达60%以上,造成枯枝。
5.2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
大多数中药材产于老、少、边、穷地区,生产零星分散,农民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由于生产者缺乏有关的技术知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严重。如宁夏、内蒙枸杞生产区常年发生病虫达17种,全部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每年喷药20~30余次,并发现有的药农在采用三期施用剧毒农药。
5.3种子、种苗调运频繁
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完全由药农自行决定,地区间种子、种苗调运极其频繁,使许多药材种子、种苗携带病菌、害虫,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6病虫害防治对策
6.1加强植物检疫
严格制定和执行药材种苗不同地区间调运的检疫制度,禁止从国外引进带病害的种苗,避免重大危害性病害的传播。
6.2建立无公害综合防治体系
目前药用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工作明显滞后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在病害种类、发生和防治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各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标准,研究无公害控制技术,改变单一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理念。药用植物病害防治应进行技术集成,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方法,主要采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的无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发展和使用生物源农药,合理使用符合GAP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改进施药技术,建立完善的无公害药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推动绿色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3充分发动群众
病虫害防治工作,各地区各户互相联系,交流经验信息,互通病虫害情报,做到群策群力,防治病害。有必要可以成立病虫害预测网,这样能更有效的达到全面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6.4改进加工与贮藏技术
目前多数药用植物的采收加工都是由药农个体进行,很难保证质量。应该建立规范药用植物初加工工厂,收购优质、新鲜的中药材,这样既可以保证中药材质量,又可以通过规模加工,规范分级包装提高药用植物产品经济价值。
7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方法
7.1农业防治法
7.1.1合理轮作和间作
在药用植物栽培中,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无论对病虫害的防治或土壤肥力的充分利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许多土传病害,对人参、西洋参危害较严重。种过参的地块在短期内不能再种,否则病害严重,会造成药材苗大量死亡或全田毁灭。轮作期限长短一般根据病原生物在土壤中存活的期限而定,如白术的根腐病和地黄枯萎病轮作期限均为3~5年。
7.1.2耕作
深耕是重要的栽培措施,它不仅能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还能破坏蛰伏在土内休眠的害虫巢穴和病菌越冬的场所,直接消灭病原生物和害虫。
7.1.3抗病虫育种
不同品种的药用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往往是不同的。因此,选育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的药用植物品种,是防止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如有刺型红花更较无刺红花抗炭疽病;阔叶矮杆型白术,其苞片较长,能盖住花蕾,有防止术籽虫产卵的作用。
7.1.4合理施肥和密植
移栽之后多施腐熟农家肥,配合使用磷、钾肥,少施或不施氮肥,增强药用植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冬天烧毁枯枝落叶,剪掉带病虫的植株或叶子。
7.1.5其他方法
许多农业措施都兼有防病灭虫的功效。如播前晒种可以杀死种子上寄生的病菌和虫卵;通风透光、注意田间排水可以避免或减轻根腐病的发生,地膜砚盖不但可以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而且还能避免土壤中的病菌孢子和害虫出土危害植株。这些措施都有待于开发、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消灭或减轻病虫害给药用植物带来的危害。
7.2生物防治法
(1)微生物防治。利用真菌、细菌、病毒寄生于害虫体内,使害虫生病死亡或抑制其危害植物。
(2)动物防治。利用益鸟、蛙类、鸡、鸭等消灭害虫。
(3)不孕昆虫的应用。通过辐射或化学物质处理,使害虫丧失生育能力,不能繁殖后代,从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7.3化学防治法
(1)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施行标准及有关规定,安全使用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或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可限量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敌百虫、马拉硫磷、辛硫磷等。
(2)发展无公害农药和植物农药。农抗120是一种新型的农用抗菌素,对人参根疫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青酶素控制川芎根瘤病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如烟碱制剂、鱼藤制剂、苦参碱制剂等,既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又能保护生态、不伤天敌,对人、畜无毒,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3)改进农药剂型及使用方法,如用微囊剂、颗粒剂代替粉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技术科减少用药量。
参考文献:
[1]齐迎春,胡诚,侯集瑞.药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及方法[J].湖北植保,1998(6).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山西省小麦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5-0078-01
近些年以来,山西各地积极贯彻落实粮食直补、优种补贴、农资综补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认真组织实施了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积极推广秸秆还田、优种包衣、配方施肥、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项目,确保了播种质量。2015年山西小麦种植面积为1012.1万亩,比上年增加0.2%,基本保持稳定。主产区小麦播种期间底墒充足,播期集中,出苗整齐;小麦越冬期间温度适宜,墒情适中,苗情较好。小麦返青起身后,光温水匹配良好,群体密度大,分蘖数和次生根与上年基本持平,苗情长势总体较好。但由于气候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该地区小麦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需要我们切实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1小麦锈病
1.1发病特点
在山西省小麦锈病主要以条锈病危害为主,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疾病。田间疾病发生主要与小麦品种抗性有一定关系。在易感品种的田间如果秋季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条锈病,冬季气候温度较高,就会有很多病菌安全越冬,等到第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导致田间小麦大面积患病。苗期感染疾病后,在叶片上会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黄色夏孢子堆,成熟叶片感染疾病后,会产生长条状的斑点,与叶脉平行,该种疾病会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1.2综合防治对策
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选择看该病品种,适时播种,针对叶锈病苗期发病特点适时晚播,可以降低秋季幼苗感染数量。在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施入充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避免小麦苗出现徒长,增施磷肥和钾肥。小麦返青后做好合理灌溉,控制好田间湿度,注意开挖排水沟,后期田间发病严重的,应该适当灌溉,提高小麦叶面养分,尽量减少损失;其次,做好药剂防治工作。春季小麦返青之后,结合田间小麦发病情况,当达到防治标准之后,可以选择使用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防治效果显著,同时对方防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2小麦黑穗病
2.1发病特点
最近几年,小麦腥黑穗病呈现高发趋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小麦腥黑穗病又称乌麦、臭麦、黑疸。病原主要有2种,分别称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菌,都属担子菌。主要对小麦的穗部产生危害。小麦患病后,生长发育迟缓,分蘖较多,但多数都是无效蘖。小麦成熟后,患病株颖片张开,露出灰黑色或者灰白色的患病颗粒,在小麦粒外层包裹着一层灰色薄膜,用手碾压容易碎裂,散出黑色粉末,这就是病菌孢子,因为被危害小麦粒有鱼腥味,因此该种疾病被称为腥黑穗病。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小麦播种较晚,播种深度较深,覆盖土壤较厚,出土较慢的小麦发病率较高,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小麦出苗后伤口较多,也会加大发病几率。
2.2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选择抗品种,播种深度要适合,避免播种过深。掌握科学的播种期,避免过晚播种,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地下害虫。在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工作,选择使用40%五氯硝苯粉剂500克,拌100千克种子,充分搅匀后播种。兼治小麦秆黑粉病,或者使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拌种;其次,做好药剂防治工作。小麦出苗后可以选择使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对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对降低小麦苗期腥黑穗病的感染率有很大帮助。
3小麦蚜虫和红蜘蛛
3.1危害特点
小麦蚜虫又称为腻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小麦叶片和茎干为主。蚜虫群集在小麦幼嫩组织,吸食汁液,小麦穗期大范围发生会严重影响到小麦结实,蚜虫产生的蜜露会影响小麦光合作用,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传播中间宿主,对小麦产量危害十分大。小麦红蜘蛛也是危害小麦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小麦叶片,造成小麦叶片枯黄,田间干旱会加重害虫发生。
3.2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要科学轮作,合理灌溉,小麦生育期间出去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生存场所,小麦收获后及时做好灭茬工作。此外,在小麦播种前,还要切实做好中深耕深翻作业,科学配方施肥,减少天田间蚜虫越冬数量。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其次,做好药物防治工作。可结合冬灌浇水,待地表干后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辉丰菊酯乳油25ml,4.5%高效氯氰菊酯10ml,对水50kg喷雾防治蚜虫。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或1.8%虫螨克乳油8~10ml对水40~50kg喷雾防治红蜘蛛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霍治国,李茂松,王丽,温泉沛,肖晶晶,黄大鹏,王春艳.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10)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油松病虫害发生原因分布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油松(红皮松,短叶松)为松科松属针叶常绿乔木,属常绿树种,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油松人工林面积快速增长,和全球气候变暖、局部气候异常、外来有害生物等原因,,油松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加大,给林业生态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和损失。目前,油松主要虫害有油松毛虫、红脂大小蠹等10多种,病害主要有油松针叶锈病和松落针病等近10种。病虫害的多样性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油松毛虫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防治工作呈现出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1油松病虫害发生原因
近年来,随着绿化步伐的加快,作为主栽树种油松的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龄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极易受病虫侵害。另外,大规模大苗栽植过程中苗木的长途运输也给病虫害提供了一定的传播条件。多年出现的暖冬和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油松毛虫等病虫害的越冬和滋生繁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作为主要的外包装材料,油松病虫害远距离传播机会大大增加,新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由于对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地方没有把防治工作摆到相应的位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灾情监测和预报工作薄弱、防治投入资金不足、责任制度落实不够、综合性营林措施不落实、防治手段落后,以及防治不及时不彻底等问题。
2油松病虫害分布规律
2.1人工林重于天然林。人工林不仅受人为影响较大,而且在树木被定植地点,还受到土壤、气候、地形、海拔,以及树种、品种、种籽、苗木质量密度等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中稍有不适,油松便难以正常生长,最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人工林大都树种单调,林龄相同,普遍缺乏下木,失去对病虫害的抑制能力,反利于其发生和发展。
2.2纯林重于混交林。由于油松纯林中的昆虫种类比混交林少,昆虫相互间的制约能力较低,抵御病虫害危害的调节能力较混交林弱。
2.3生长不良的林地病虫害较重。油松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用材林树种,由于过度和不合理采伐,更新不及时,造成林地卫生状况差,树木生长环境恶化,长势减弱,有利于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3油松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措施
3.1营林措施是防治的基础环节。从生态建设的全局出发,树种选择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选育抗病虫品种,营造混交林,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通过科学抚育管理,封山育林,保护灌木植物,纯林逐步改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步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
3.2苗木的检疫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关键。造林时做好苗木检疫,能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推断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3.3人工防治和物理机械及物质引诱是最基本防治方法。人工防治方法包括捕捉、砸卵、草把诱捕、诱饵木清理虫源木、剪除病害枝等,物理机械及物质引诱方法包括捕杀、阻隔、诱杀、树干注药、高温处理等,采用上述防治方法既不污染环境,也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简单易行。
3.4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方法。生物防治包括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防治。化学防治包括化学药剂防治、仿生制剂防治、局部熏杀、毒签、植物源农药防治、性引诱剂等。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4油松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4.1油松毛虫
油松毛虫是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主要的防治方法是:①加强营林技术措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作好封山育林,防止过度修剪,提高林木的自控能力。②在幼虫上、下树前,采用树干喷涂毒环或毒笔、毒绳来阻隔毒杀防治;越冬幼虫下树后,在树干周围地面撒施湿型白僵菌制剂进行防治。③成虫期用黑光灯高压电网诱杀。④轻度发生林地,采用人工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1hm2释放有效雌蜂45万~150万头,均匀设置放蜂点150个/hm2。⑤郁闭度高的松林,在幼虫上树前可用苦参碱、灭幼脲烟雾剂防治,用量1kg/0.067hm2。
4.2红脂大小蠹(华山松大小蠹)
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在10cm以上松树的主干和主侧根,以及新鲜油松的伐桩、伐木,侵入部位多在树干基部至1m处。当虫口密度较大、受害部位相连而形成环剥时,可造成整株树木死亡。要适地适树,在造林设计和更新改造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大力营造混交林、复层林,提高林分的自然抗虫能力。利用植物引诱剂诱杀,并对诱捕器周围有新侵入孔的林木,干基绑塑料布投入磷化铝密闭熏杀侵入树干内的成虫、幼虫及卵。大小蠹发生地禁止采伐。对于大小蠹危害的枯死木和濒死木的砍伐,砍伐的时间应在休眠期和成虫羽化前。此时大小蠹大部分集中于树干,特别是集中在伐桩的主根和侧根内,因此处理砍伐下的木材和留在林地内的伐桩就成为关键所在。砍伐下的木材一定要运出林地后进行剥皮或药物熏蒸处理。伐桩处理采用塑料布覆盖投入磷化铝熏蒸。剥下的树皮用火烧或深埋、或用质量分数40%氧化乐果乳油500~800倍液、2.5%的菊酯类农药1500倍液喷洒毒杀。也可将树皮装入塑料袋,用溴甲烷、硫酰氟或质量分数56%的磷化铝片剂熏杀处理。将带虫原木归垛,集中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0~30g/m3和12~15/m3,熏蒸24h和72h。
4.3靖远松叶蜂
在低矮林,人工剪除有卵、幼虫的枝条,并集中处理。在重灾区林地,人工挖除活茧,降低虫口密度。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用含孢量100亿个/mL的白僵菌粉剂喷洒,用量为22.5kg/hm2,也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原液,用量为22.5kg/hm2,进行防治。低龄幼虫的防治,使用灭幼脲农药,用量为质量分数25%的灭幼脲Ⅰ号200g/hm2、25%灭幼脲Ⅲ号700g/hm2。
4.4油松针叶锈病
该病的症状是松针初产生淡绿色小斑,后产生黄褐色丘状突起,受害林木生长衰弱,松针提早枯萎脱落,主梢生长较短,连续发病易造成树木枯死。造林时不造油松与黄檗的混交林,尤其是隔行混交林,可营造块状混交林,但两树种的迎风边行应植1~5行其他树种。发病初期,于8月中下旬向油松上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敌锈钠200倍液,或波美度0.5石硫合剂,或粉锈宁800倍液。每15d喷1次,喷1~3次,可防其侵染。结束语
油松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其间伐强度、作业方式、改造利用措施以及工业污染等因素有关。为了更好地发挥油松的材用价值及其保持水土和绿化环境的功能,做好油松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关键。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营林、生物、化学、物理等防治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梅.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生物学特性与天然化发育评价[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第一苗木站.油松病虫害防治[EB/OL].http.//wwwmi.-/.2012.
[3]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陕西林木病虫图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基本原则
首先,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清楚地认识到植物、病虫以及虫害天敌之间的联系。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合理地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关联,我们在制定防治措施时首先要注意不要破坏这种生物链的存在,要合理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其次,从人文建设的角度出发考虑。在考虑了以上的关系之后,人类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也应该被考虑在内。我们要从人文、生态建设的视觉出发,合理地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合理使用化学试剂,在有效防止城市园林病虫害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周围人群造成的伤害,在研发中尽量产出一些低污染的绿色有机防治化学试剂,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保障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并有效保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1、植物的品种的影响
为了完整的体现城市园林的美感,很多城市植物并非是本土品种而是引进外来品种,这虽然能够为城市的绿化增添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众所周知,新的植物品种的引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环境,而本地没有与之相平衡的植物物种或是该植物物种的天敌。加之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垃圾等物质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会使得植物的抵抗力低下,很容易感染上病菌。
2、气候因素
无论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还是局部地区的气候异常,干旱或是洪水、暖冬或是寒潮,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主要原因在于变化中气候非常适合病菌的传播和繁殖,这给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产生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如在干旱的气候环境下植物严重缺水,而这会导致病虫害的产生;而在雨水过多的环境下,植物受到雨水的长期浸泡容易腐烂生病,气候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不可抗拒性,在自然面前人为的进行防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病原菌的变异
植物的病原菌如果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是不会对植物造成较大伤害的,但是一旦植物的病原菌发生变异,植物的生长就有可能面临着危机。由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病原菌就会发生变异,那些原本非致病性的病菌通过变异后转变成致病性病菌,会感染原植株,使得植物产生致命性的病虫害。
4、园林植物规划不合理
有些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施工前,施工单位没有对其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很多树木的搭配不合理,大部分的街道或小区都是相同的树木,这使得虫害往往大面积爆发,为防治工作加大难度。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频繁,也不宜过多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所以导致病虫害防治起来比较困难。
5、不合理的种植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
不同树种间、同一树种不同品种间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均有差异。一个品种如果仅具备速生、丰产特性,而不抗病虫害,则很难在生产中得以推广。如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大官杨,推广不久即因受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虫危害而被淘汰。这个教训说明了抗病虫育种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我国抗性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职务保护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应加强协作,选育出更多具有抗病虫能力的优良品种,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已选育出一些抗松疱锈病、杨树天牛、杨树溃疡病和泡桐丛枝病的优良品种或无性系。欧美一些国家利用杨树遗传可塑性强的特点,培育出不少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
2、注重植物栽培管理的病虫害预防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和发展对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情况等具有一定要求的原理,抓住影响病虫数量消长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改变病虫的适生条件,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园林植物建设时选择能抗病虫害的植物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结合的方法将草坪、地被植物、乔灌木复层种植,通过科学地搭配树种,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虫危害的自我调控能力。树干涂白有效地防止冬季树木的冻害、日灼,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等。
3、利用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据观察,一对啄木鸟可控制20-30公顷杨树林中的光肩星天牛。猫头鹰对林鼠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德国、前苏联等国很重视人工林中益鸟的保护和人工招引益鸟技术的研究。由于这些国家林分生态环境较好,益鸟保护森林的作用十分明显。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效果好、见效快、应用广、使用方便的特点。化学农药根据其成分和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几种。杀虫剂是用来防治有害昆虫的药剂;杀螨剂是用来防治吸食性螨类(如红蜘蛛)的化学药剂;杀菌剂是一类对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腐烂病、丛枝病)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化学药剂;除草剂是一类防治杂草的化学药剂。在化学药剂使用上,要严格按照各种药剂的使用说明,合理配制使用浓度,精确使用剂量,规范操作,掌握科学的施药时间,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5、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种间互相制约的关系,人为的创造条件,保护或利用天敌,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利用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如七星瓢虫)来消灭有害昆虫,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益鸟(如啄木鸟)防治害虫。以菌治虫(菌)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来防治害虫。以菌治病是利用一种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来抑制其他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到达防治病害的目的。另外,还有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6、采用诱杀的方法和技术
外来苗木品种的引入,导致病虫害发病的几率增加,一旦发生病虫害,其各方面的损失将非常的巨大。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根据害虫的趋化性和趋光性,将害虫诱集到一处进行集中杀死,比如灯光诱杀技术、有色胶板诱杀技术、诱饵诱杀技术以及性外激素诱杀技术等。技术简单好实施,效果好,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值得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结束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绿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在园林植物绿化和病虫防治过程中,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独特的作用。采用适合城市特点的有效控害方法,相互协调,逐步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抓好苗圃地、植物检验等各个环节的防治工作,才能使园林植物病虫害得到科学化、系统化的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振卿,陈建业,李红伟.彩叶树种栽培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11).
[2]杨梅.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的探讨[J].《新农民》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