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范例(3篇)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疑问独立思考发散思维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将就小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期待能够对相关人士起到参考的价值。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就有必要先多“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creativethought),主要指的是有创意的思维形式,也即人们通过思维不仅透过现象看到事务的本质,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创见、可行性高的建议。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来说,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一般的思维形式,在思维特点上,求新、灵活,思维具有跳跃性,能够提出新颖有创见的提议。对于小学创造性思维来说,就要求学生能够激发自身思维的活力,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性,具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训练,经过培养与锻炼产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强化他们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二、如何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偏向于让作为语文课程接受者的学生,习得相关知识或者是一些结论,而对于这些知识或者结论的深入思考,是在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之中,被忽略的。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缺乏,往往被课文中的情节吸引,被文章中的结论影响,而对这些在特定情境下的结论,学生们忽视了思考。这是对小学语文课的创造性思维来说,是不妥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例如,笔者在教授《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激发学生对本文中的一些词汇的内涵质疑的意识,一些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提出了不少疑问。一学生提出敌人所说的“飞过来吧”中的“飞”字,与本课的题目中的“飞”字的含义,感觉是不同的,我接着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飞起来了”与“我飞奔过去”中的“飞”的含义,引导学生们边质疑,边细细揣摩,最后,学生由质疑激发思索,理解了两个“飞”的不同含义,也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语境下,做好小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们理性思考问题,对遇到的问题,尽量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查阅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加以解决。充分训练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该文章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学生向我提问,“老师,为什么此处的表达不用‘长’而用‘冒’呢?”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并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进行查找,思索。通过给学生们五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训练独立解决课堂疑问的能力,各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是相同的。此时,我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的表达,言之成理,都是可以接受的,这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兴趣。此课结束后,每次上课,学生都能用自己创造性思维来解决课堂疑问,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笔者通过对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引导与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问题,认识事物,并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例如笔者在教授《称象》一文之时,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为什么曹冲把大象到船,划线,然后用装石头称重的办法测得了大象的重量。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除了用此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称重方案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开始思索。看同学们冥思苦想状,我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汽车、集装箱,或者其他的大型物体,想想看,如何称重?”这时学生们进行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种种可行的见解,比如脚印法、排水法、地磅法等,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答案。可见,发散思维模式,让学生们不局限于一般的思维,激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训练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通过以上举措的教学实践,必将提升小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我国初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范文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研究性学习
创新是教育的生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所以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武装头脑,与学生一起,共同培养创新能力。笔者在处理教材环节的实践中,对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创新能力作出了一些尝试。
一、夯实基础,用生物学思想指导创新
基础扎实是进行创新的条件。教师要对教材非常熟悉,如对每节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重点、难点、热点、冷点、兴趣点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这些目标进行分层要求,如基本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再如对实验教学中的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论、讨论、意外处理等也要了然于心。对实验设计理论中的变量理论,对照理论的原理方法也要熟练运用。对教材分析处理时首先通过想象、联系、挖掘,那么就可能出新意。
二、寻找创新素材,化平凡为神奇
学习知识贵在联系实际。教学中如果仅用教学参考上的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容易桎梏我们的思维。我常常给学生介绍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例子,如家庭生活、社会生产、前沿科技、古代成果、社会热点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只要密切联系实际,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实践中不断闪现。
三、训练创新思维,循量变求质变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先做这方面的训练,然后再推己及人。可以首先训练常规思维,再循序求创新。
1.常规思维训练,打好创新思维的基础
常规思维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比较对照、系统梳理、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先将这些方法自行训练,然后教给学生,使教学双方都打好创新基础。具体方法有比较对照,求同求异。比较方法是把一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可以异中求同,也可以同中求异。
(1)系统梳理,形成框架
系统化方法是指几种有关事物或材料,归出一定的顺序,纳入到一定的体系之中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列表、绘图把新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可以加深理解各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灵活掌握原理,还可形象记忆,温故知新。
(2)抽象概括,认识本质
抽象方法是把事物的共同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思考的一种思考方法。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本质与表现分清楚,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
(3)归纳总结,找出普遍规律
归纳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思维的方法,即根据大量已知的事实,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2.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高度综合,以创见性、新颖性和独特性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成分。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克服思维定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故意设置歧路,使学生容易出错,在惊讶感叹之中深刻理解概念、原理,进而学会应用。
多进行一题多变训练的方法。通过条件变造,达到训练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目的。
充分联想。联想可以分为因果联想、时空联想、对比联想、意形联想、成语联想等等。其中因果联想可以由因循果,也可由果
循因。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大胆质疑。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
怀疑。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游戏法,鼓励讨论法,表演法等等,也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拓展思路,尝试多种教法
教师要在教法上不断创新,必须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做指导。钻研教育教学法,而后才能灵活运用,熟悉创新。例如我常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感知,实现创新。例如:我改变验证式知识传递程序为探究式程序,在动物甲状腺激素教学中,我首先介绍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得出结论。然后改变条件进行引申,如果换作甲状腺抑制剂又会有什么现象,再要求学生另行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研究作答。学生探究的途径有很多,如阅读、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查询、做实验、讨论、调查、参观、访问,都是获得新知的途径。据此教师可设计出多种研究性学习模式,这样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另外其他教学法也能不断创新。如讨论法可以通过思维激荡,也能激发出许许多多的灵感。用观察法可能找出新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