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例(3篇)
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关键词:历史图片;高中历史;历史教学;运用策略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帮助学生将陌生转化为熟悉
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人文性特征,其学习对象大多只能靠现有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记载,进行想象和联想。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心智去感受和理解历史线索、熟悉历史人物和事件、认同历史思想和观点等。因此,如何将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遥远记忆变为熟悉的历史图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难题。但历史图片教学恰恰可以缓解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将陌生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对象,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从高中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来看,历史图片教学很好地契合了他们的认知需求。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通过课文配图或教师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播放出来的图像资料,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历史图片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辅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当学生看到或联想起某张历史插图时,就能联想起该图片所在章节中所学的历史内容。尤其是在高考做题时,这种知识能力的形成尤为重要。
3.运用历史图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于历史图片的综合考查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地区的文综试题历史部分中都会涉及用历史图片辅助阅读材料来考查相应的知识点。比如,2006年广东卷文综历史26题,就选择了一幅战国以前的餐叉图来引导学生做题;而2005年上海卷的第13题,更是以旧画报上的一幅新闻图片为例,直接提问“图中现象消失距今最少有多少年”。这些现象都表明,学生在日常的历史学科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读图能力,以辅助高考历史答题。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历史照片
历史照片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历史课上,大量插图都是以历史照片为主,具有真实还原历史年代、还原历史事件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对这些历史照片进行相应的简要解说,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一张名为《农田中的“小土群”》的照片。通过观察照片中凌乱、奇怪的现象,再结合教材中对于“”炼钢运动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时的一些情况。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对比法,将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历史照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且做简要的解说,以帮助学生解读图片和深化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华沙之跪》和《小泉拜“鬼”》这两张真实的照片进行对比解说,通过两者的强烈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历史漫画
我们都知道漫画是运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以简单明了的线条塑造出人物形象,而进行针砭时弊的艺术形式。历史教科书中,也常常到处可见这些极富比喻意义的漫画作品,它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披露,往往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因此,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妨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漫画。通过挖掘漫画内涵的方式,深刻剖析出漫画作品的寓意,同时也促进学生加深对史料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漫画《民众的痛苦》,就是反映清政府如何把外债赔款等负担压在百姓肩上的。漫画中描述了清政府官员抱着一座宅院模型,踩在一个贫苦农民所扛的巨大包袱上。一小一大的对比,深刻表现出来民众的困苦与凄惨。这幅漫画对于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大帮助。
总之,历史图片资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图片资源,并且借助这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历史图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教学的人文性色彩,从而通过图片阅读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内容。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
关键词:辅助栏目;合理运用;兴趣;能力;效率
我们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辅助栏目,包括导人框、文献资料专栏、想一想、说一说、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活动课、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等小栏目。这些辅助材料根据教学内容而设,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便于学生学习和思考。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辅助栏目,使它们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以中国历史教材为例,现简介如下。
一、充分利用单元前言,让学生从总体上来理解和把握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
历史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前言,在学习每单元内容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单元前言。因为那里交代了本单元所涉及的历史线索和主要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来理解和把握单元学习内容。单元前言中关于世界大势的叙述,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以便于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观察和学习中国历史。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单元前言,然后让学生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十年“”给党、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世界其他国家: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步伐,大力发展科技,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结论:中国和世界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通过学生自己的概括和分析,既了解了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又为以后学习世界历史奠定了基础。
二、巧用课前导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如何导入新课,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弦?巧妙地运用课前导言,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21课《大一统的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时,我结合课前导言“明朝还修筑了蜿蜒六千多千米的长城,在八达岭、慕田峪眺望宛如巨龙腾飞的万里长城时,心中升腾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运用多媒体播放长城的资料图片,同时配上诗朗诵《清平乐・六盘山》,学生都聚精会神地观看,当听到“不到长城非好汉”时,学生们情绪高昂。我及时引导:“同学们一定想到长城去看一看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参观一下明朝的长城。”就此导入了新课的学习。整个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情绪也很高涨,课堂效果可想而之。
三、妙用课本小字内容,把音乐融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学生是情感极其丰富的一个群体,一旦激情爆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众多的音乐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而把音乐作品运用于历史教学,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促使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逐渐形成。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辅助栏目,把和历史相关的音乐引入课堂,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做法。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二子目“不朽的民族战歌”时,我借助课本辅助栏目,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小字内容,紧接着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听完后,学生控制不住自己澎湃激荡的情感,握紧拳头,发誓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这首歌曲渲染了当时的情景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活用教材插图,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教材插图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插图的作用,灵活巧妙地运用插图。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像》:“秦始皇头戴皇冠,身穿龙袍,踌躇满志,两眼虎视前方,左手紧握宝剑,右手指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都可以看出他这位皇帝的雄心、威严与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些了解,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今天学习本课,同学们对他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通过这一讲一问,使学生产生悬念情境,并在求知欲望的推动下,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搜寻有效信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活用教材插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五、合理运用每课一得,把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历史辅导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初中历史的教学伴随着学生升入初中就开始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老师探索的课题。下面就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阐述一下。
一、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执行者,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技术迅捷高效、网络资源浩繁、生动形象地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影音资料,这是教师教学中最好的帮手。尤其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史料、设计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等,都具备极大的优势。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了解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都是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结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多媒体及微课的利用可以增大课堂知识的容量,给学生更多的历史信息,还可以真切呈现历史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效果早已被公认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明确什么内容需要用信息技术手段。材料的选择必须服从教学设计流程的整体要求,并不是在一节课中使用影视资料越多,课堂越热闹,教学效果就越好。形式服务于内容,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点睛之笔,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恰到好处的时长、适时适度的节选,才能够真正起到突出中心,服务于目标的作用。
在课前导入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导入环节对于整节教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材料,制成合适的课件。比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就将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在课前播放给学生看,配上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嘹亮的小号声将学生的情绪完全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阐释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将一些久远的史料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搜集历史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声、光、色集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教学。比如,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的震撼。
在教材内容延伸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容量是有限的,在一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延伸教学内容,开阔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时候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予以延伸。这样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延伸的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是中考科目,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提供最大的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