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病虫害防治方法(6篇)

时间:

病虫害防治方法篇1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0.引言

由于几年连续出现干旱的天气,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单位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的预防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

1.营林生产中产生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病虫害的发病类型

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营林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采取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多,产生病虫害的种类就显示出多样性,加之受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限制,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5.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6.采取措施加强对营林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

将营林防治做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注重化学防治与生防治的协调,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营林质量的关键。尤其提倡生物防治,生物预防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病虫害防治方法篇2

[关键词]有机蔬菜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71-01

有机蔬菜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它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蔬菜。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高温消毒、合理的肥水管理、轮作、间作、套种、保护天敌等防治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一、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利用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

1.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适合当地的气候、消费者习惯的品种。

2.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规律,适当调整播种和移栽的日期,回避害虫发生的高峰期,使蔬菜在病虫害少的条件下生长。

3.使用嫁接、轮作、间套作技术,防止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嫁接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蔬菜和粮食作物套种、普通蔬菜和韭菜、洋葱、芹菜、胡萝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间作可防止和驱避一些蚜虫虫害的发生,葱蒜类能减轻白菜软腐病的发生,番茄与甘蓝搭配,有利于减轻蚜虫的发生。

4.合理的肥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消除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侵染源等,将病残体清扫干净,集中深埋或烧毁,破坏某些病虫害的栖息地,减少病原菌基数,从而控制病虫害。

5.深耕松土,秋翻土可将越冬害虫或虫卵翻至土表面,由于日光直射及低温,可将其杀死或冻死。夏季高温期间在畦面上覆薄膜,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

6.采用人工和机械方法除草,或通过采用限制杂草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如轮作、休耕等)控制杂草,如白菜、甘蓝等长势强,抑制杂草力强,胡萝卜、芹菜等生长慢,抑制杂草能力弱,将这两类蔬菜轮作,有利于消灭杂草。

7.科学管理。培育适龄壮苗,加强土壤的田间肥水管理,防治高温高湿出现,促使蔬菜健壮生长,提高其抗逆性。设施栽培要适时通风换气,控制设施内的温湿度,以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8.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减少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

9.在主栽作物的周边种上有害昆虫更喜爱的作物,这样在虫害发生的时候,昆虫则先危害周边作物,从而使主栽作物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的方法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

1.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除杂处理和消毒处理,用水洗、风选等办法去除杂物,用热力处理、温汤浸种和干热处理的方法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2.利用日晒、土壤蒸汽、烧土、烘土、热水浇灌等热力消毒方法进行土壤灭菌。目前只应用于苗床或小规模地块,大田应用较少。

3.在夏季利用防虫网覆盖栽培蔬菜,可阻止多种害虫的侵入和产卵,可以有效减少虫害的发生。还可以加盖遮阳网降温。

4.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进行有色黏板诱杀。悬挂黄色粘板诱杀白粉虱、美洲斑潜蝇和蚜虫;蓝板诱杀蓟马等。

5.根据昆虫成虫的趋光性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害虫。

6.利用黑色地膜或秸秆覆盖,抑制杂草生长。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1.在农事活动中,注重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或人工繁殖、释放、引进捕食性天敌来防治害虫。捕食性天敌有赤眼蜂、瓢虫、捕食螨等;寄生性天敌有赤眼蜂、土蜂、线虫、小蜂等。

2.利用活体微生物农药进行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有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线虫制剂等。

3.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进行防治,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蚜霉等病原真菌的利用;各种多角体病毒的利用;苏云金杆菌细菌性杀虫剂防治鳞、鞘、直、双、膜翅目害虫等。

4.有些植物含有生物碱、鱼藤酮、类黄酮等物质,经提取后,就可作为植物源杀虫剂进行防治。如浓度为0.3%的苦参碱植物杀虫剂500-1000倍液可防蚜虫,用苦楝油稀释液防治潜叶蝇等。

四、其他

1.可用高锰酸钾稀释液消毒土壤,高锰酸钾是一种很好的杀菌剂,能防治多种病害。

2.苏打水与乳化植物油按一定比例混合,稀释后可防治白粉病、锈病。

3.在蔬菜白粉病、霜霉病发病前或初期叶面喷施2—3次木醋液可有效防治。

4.沼液或堆肥提取液能减少枯萎病的发生,也可用来防治蚜虫。

5.叶面喷施浓度0.5%的辣椒水可预防病毒病的发生,发病后喷施没有效果。

6.干辣椒粉50克加l升水,混合制成药剂,可防治螨虫和蚜虫。

7.200-500倍液肥皂水可防治蚜虫、白粉虱、蚧壳虫。

8.地面撒施草木灰可防治葱、韭的根蛆,草木灰浸泡后的滤液叶喷可防治蚜虫。

9.地面喷施4%-10%的酿造食醋,既可消除杂草,还可对土壤进行消毒。

10.用糖醋液可诱杀地老虎、黏虫等害虫的成虫。

病虫害防治方法篇3

1.何谓森林病虫害

所谓的森林病虫害就是指其在生长发育阶段或者其产品与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或环境条件无法适应的情况,干扰甚至破坏了生理程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组织上与形态上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植物死亡,引起其他的损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森林病虫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侵染型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与螨虫等侵染的病害,其最大特征是传染性较强。

其次是非侵染性病害。就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环境中的水分、温度、光照等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病害,没有传染性。

再次是衰退病,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林木最终会死亡的一种病症。

总之,森林发生病害必须要由植物与引发植物发病的因素,缺乏任何一个都不会发生,森林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我们将直接引发病害的原因称为病源,间接的因素我们称其为诱因,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病源分为生物性病源与非生物性病源两种。

森林病害属于一种十分常见且较为普遍的自然灾害,在昆虫繁殖生长阶段,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使林木生长所需的养料供给不充分,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木材及副产品的产量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林木的死亡,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防治森林病害的方法

森林病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在管理中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时候除了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原则及采取的方案外,海必须要考虑到生物性因素、经济因素与生态因素。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杜绝与铲除病虫害;提高植物的免疫与抗病能力;加强保护;提高治疗水平。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都是防治森林病害曾采用的方法,最初,化学防治方法十分普遍,而且效率很好。当初,化学药品的种类较少,剂量较小,但是效果十分理想,一次治理后较长时间不会复发,费用较低。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林木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间隔时间缩短,使得林业管理人员开始加大化学药品剂量,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成本也在逐渐增加,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损害林木的生长。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者抑制的生物技术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利用生物技术达到防治森林病害的目的方法十分普遍,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化学方法尽管效果好、收效快,而且使用便利,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就可能引发大面积的中毒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威胁到人的健康,同时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长期使用会使林木产生抗药性。而生物防治则不会出现这些缺点,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消灭害虫,而且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对人、畜、植物的安全都有积极意义,也不会杀伤害虫的天敌及其他生物,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不会使害虫再次猖獗,可以实现长期控制害虫的优势,在林区内使用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实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但这一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其效率较慢,人工繁殖技术复杂,效果受到自然环境及使用技术的影响,难以预料。

过去,防治森林病虫害多采用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来实现目标,最初,可以在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大的收益,这也使得这一方法在全国都十分普遍,但是后期,植物的抗药性提高,化学药剂成本增加,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无法达到除虫的目的。人们开始研究心得防治方法,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成为较为认可的方法。所谓的物理防治就是运用射线、热处理、机械阻隔等方式达到治理病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则是运用动植物自然的生长规律,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等,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病虫害防治方法篇4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止技术方式方法

森林发展能够促进国内农业以及林业生态效益的发展脚步,可现在病虫害对森林质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进而使我国森林经济效益大大降低。现在中国森林建设依旧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病虫害防治这方面必须积极应对。可我国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这方面没有先进的技术,并且管理方面也很多问题存在其中,进而促使病虫害对森林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以在大范围建设森林的基础上,提升国内森林的实际生产水平。

一、分析森林病虫发生的特点

第一,现在森林经常会发生病虫害,并且森林的受害面积也越来越大,致使森林病虫发生几率在不断增加。第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毫无规律可言,人们根本无法预测什么时间森林会发生病虫,发生病虫害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当森林中爆发病虫害的时候,就无法应用恰当的管理策略与控制方案来处理,进而影响了森林的建设以及生产,同时我国的环境以及经济效益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失[1]。之后便是森林病虫害具有极强的危险性,其蔓延以及扩散的速度都非常快,一旦当森林中爆发病虫害以后,会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直接的威胁。此外,森林还时常会发生众多中次要的病虫害,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重视这些病虫害,进而使这些次要病虫害越来越严重而变成主要病虫害,威胁着森林的健康成长。第三,经济森林发生的病虫害。最近这几年,我国经济林业也不断爆发一些病虫害,并且还逐年增重,进而阻碍了经济林的发展速度。

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以及方法

(一)应用营林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1、在育苗阶段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对苗圃地进行选择,不能选择土壤粘重多地势低湿的地方,假如没有选择好苗圃,那么苗木很容易发生猝倒病和苗枯病;其二,在将要进行播种时,需要消除潜藏在土壤和种子当中的病虫害,以及虫口密度降低,进而将病源铲除;其三,需要对苗圃进行休闲轮作处理,以防止虫害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其四,需要在苗圃中施加一定量有机肥当作底肥;其五,需要搞好苗圃卫生,及时把苗圃内的枯落物以及杂草与病枝残体清除,进而从根源上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其六,可以在苗圃周围放置些害虫比较喜欢吃的事物,进而把害虫都引诱到一起,再由人工进行捕杀,或应用药剂进行防治,以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2]。

2、在造林过程中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此方面应该积极对混交林进行营造,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那些具有极强病虫害抵抗能力的树种,然后再对其进行抚育抚育管理,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应用整地施工与中耕除草等诸多方式对清楚病虫来源,进而林木可以健康成长。而针对那些已经被病虫害侵染过的森木枝叶,必须及时的将其处理掉,并将他们都收集到一起进行烧毁,这样就可以把大部分病源杀死,进而保护了其他林木免受病害的侵袭。

3、做好封山育林工作,以使林下植被健康成长

针对林木较为稀疏的场地,不能进行采伐与开垦,给林地留有充足的恢复时间以及空间。与此同时,还能够利用天然更新以及补播与补植等方式来使森林得以快速恢复。此外,还可以积极的进行阔叶树种的培育,使改变林分的现有结构,进而使森林生物实现多样化,以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二)应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1、应用微生物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大多昆虫身上都存在大量的抗生菌以及真菌等多种微生物,能够防治马尾松与天牛等诸多森林病虫害,此外,苏云金这种杆菌的各种各样变种制剂很够有效防治一些林业病虫害,所以,营林工作人员可以应用微生物法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2、利用病虫天敌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在防治森林害虫时,如果可以对虫害的天敌进行应用,同样会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所以,能够应用助迁以及引进与移植等多种方式来增加森林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以降低虫口数与害虫密度,进而使生态可以平衡生长。

3、利用益鸟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灰喜鹊、山雀、啄木鸟等多种鸟类,它们都把虫当作自己的食物,属于森林害虫的天敌。所以,应用益鸟来防治森林病虫害,能够省去大部分工作,并且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因此这种防治方式需要保护益鸟的卵与巢,还能够通过人工筑鸟巢的方式来吸引大量的益鸟,以及使益鸟快速繁殖,进而使森林病虫害得到控制。

(三)应用化学方法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中国在消灭森林虫源以及控制病虫害等方面依旧在使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现在我国有70%左右的森林面积上还在应用化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所以,必须在做好预报和预测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使用农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进而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通常化学防治分为杀菌剂与杀虫剂,其中杀菌剂又分为内吸剂、铲除剂、保护剂;杀虫剂分为吡虫啉、锐劲特、爱福丁等。

结语:

最近这些年,森林病虫害逐渐变得严重,此背景下,如果想要使我国森林事业可以持续发展,就必需重视防治病虫害这项工作,并积极引进众多种先进的防治技术以及防治方法,科学合理的对森林病虫还进行防治。森林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做好检查工作,再结合营林以及生物与化学等众多方法积极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更好的促进国内森林事业长久、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远明.营林技术对抑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控制探析[J].绿色科技,2014(4):169-170.

[2]王胜,潘洁,张衡等.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研究进展[J].林业资源管理,2014(3):134-140.

[3]马菁.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在森林病虫害空间预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5):40-43,50.

病虫害防治方法篇5

【关键词】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

1.病害防治

1.1早疫病叶片受害最重,由下向上发生,病斑呈圆形褐色或黑色,具同心轮纹,边缘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圈。茎上病斑呈椭圆形,褐色,凹或不凹。果实多在蒂部发生,圆形、褐色,凹陷也有同心轮纹。

防治方法:昼夜温差大,易结露的气候,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64%杀毒矾M8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1.2枯萎病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发病初期病株茎蔓上的叶片自基部向前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明显,最初1~2日早晚尚能恢复正常,数日后植株萎蔫不再恢复,慢慢枯死,多数情况全株发病,也有的病株仅部分茎蔓发病,其余茎蔓正常。

防治方法:选用高抗病品种,实行6~8年的轮作。播种前用1000倍天达恶霉灵+200倍天达-2116药液浸泡种子20分钟,严格消毒杀菌,防止种子传染。定植后,及时穴浇3000倍96%天达恶霉灵+600倍天达-2116药液,或浇灌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800倍75%甲基托布津药液或500倍40%超微多菌灵液或1000倍扑海因进行防治。

1.3灰霉病幼苗染病,子叶先端枯死,幼茎缢缩变细,真叶初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病部长出灰霉并腐烂。成株染病,从叶尖开始,向内呈“V”型扩展,病斑初呈水浸状,边缘不规则,后变褐。花和果实染病,病部灰白色、水浸状发软,最后腐烂,表面长出灰色霉状物,一般果实不脱落。染病的花瓣、花蕊落到叶面或枝杈上,可形成圆型或梭型病斑感病。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透气,调节温、湿度,避免结露。采取变温管理,晴天上午时33℃再放风,下午保持在20℃~25℃,20℃时关闭通风口,夜间保持15℃~17℃。发病初期喷雾50%速克灵1500~20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倍液防治。

1.4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型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若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

1.5猝倒病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

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避风向阳的地方育苗。加强苗床管理,用40%福尔马林处理土壤。发病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烯酰吗琳・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800倍液防治。为减少苗床湿度,应在上午喷药。

1.6病毒病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的不均匀的变色,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皱缩。条斑型: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果实畸形,其上有坏死斑或枯斑。蕨叶型:有的叶片呈蕨叶或线状,有的叶片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曲。植株变得矮化萎缩,叶片丛生,果实也表现不正常。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避免连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有效的防治蚜虫。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水剂1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防治。

2.虫害防治

2.1白粉虱白粉虱寄主范围广,蔬菜中的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芹菜、大葱等都能受其为害。主要为害特点是: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清理棚内及周围杂草。培育无虫害苗,育苗畦地通风口增设尼龙纱,大棚附近尽量避免栽培同种作物以减少虫源。棚内应尽量避免黄瓜、番茄、青椒、茄子、豆角等作物混栽。利用害虫的趋黄性诱杀成虫,并在成虫发生期使用1000倍洗衣粉溶液。化学防治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高效低毒菊酯类药2000倍喷雾防治。

2.2蚜虫主要有桃蚜和瓜蚜两种。桃蚜以危害甘蓝、花椰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瓜蚜主要危害黄瓜、菜瓜、西葫芦等瓜果类蔬菜。与露地蚜虫相比,大棚蚜虫繁殖周期短,代数多,速度快,每年可发生几十代。露地蚜虫以卵在木本寄主上越冬,而大棚内蚜虫周年发生。蚜虫的为害是刺吸植物汁液,使枝叶发黄卷缩造成作物迟发慢长及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枯叶,铲除杂草,苗期发现有虫苗加以拔除,利用蚜虫的趋黄性进行诱杀。可以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如20%速灭杀丁、2.5%敌杀死、抗蚜灵、快杀灵、扑虱蚜等,重点喷治叶背面及嫩茎等部位。

2.3红蜘蛛冬春大棚蔬菜发生的红蜘蛛主要是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一年发生约l0~20代,由北向南逐增,温度在21℃~30℃时干燥环境发生严重,温度超过30℃,湿度大于70%不利于虫害发生。氮肥多,老叶片发生重。红蜘蛛在叶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并结成丝网,受害叶片褪绿出现白色小点后,叶片干枯,一般从下至上蔓延。

防治方法:及时摘除下部老叶,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调节棚内温、湿度,创造不利于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药剂用1.8%农克螨乳油或20%螨克乳油2000倍液喷治。

2.4蓟马蓟马体长一般为0.5~7mm,也有少数种类体长可达8~10mm,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为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为红色。主要为害瓜类、茄子、豆科等蔬菜,多在叶片背面或钻到花瓣内为害,吸取嫩叶、嫩梢、花和幼瓜的汁液。被害叶片呈灰白色,逐渐变黄白、干枯,被害嫩梢和花及幼瓜变黑褐色,硬缩小,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防治方法: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做好田块及其周围田块中的杂草、枯枝落叶的清除工作,减少或消灭越冬虫源。可用高效低毒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高效氯氰菊酯等1000~2000倍液防治。

病虫害防治方法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