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例(3篇)

时间: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

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

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2]窦辉.《初中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及探究过程》[J].成才之路,2016(58):104-110.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2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阐述了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意义,针对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和疏导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和疏导的方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增加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学习。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兴趣

小学体育是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初级时期,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仍有一部分学校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体育教学,造成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甚至对体育课没有了兴趣。对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和建议,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疏导进行研究探讨。

1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1.1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骨骼生长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引起高度重视。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锻炼意识,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进而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1.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不成熟、容易情绪波动、注意力易分散、表现欲望强烈、好奇心重、意志力薄弱等特点,所以教师要对小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和疏导,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教师利用学生对娱乐节目和游戏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设计体育课堂环节,注重课堂趣味性和课堂内容的多彩性;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只是短暂性的,难以维持。有些人认为体育是小学生最爱的活动,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培养和疏导,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然。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懵懂状态,没有对外界事物形成正确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不知道体育的正确锻炼方法和意义,需要教师正确的培养和疏导。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对一些新奇的体育项目或游戏充满兴趣,教师和家长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育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3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疏导的方法

3.1语言诱导法

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采用语言对小学生进行诱导,端正小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教师也可以在体育课上讲述体育界的杰出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锻炼。教师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诱导,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3.2教师榜样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时刻提醒自己的榜样性。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心中的伟人,通过体育锻炼,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述体育健将的事迹,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3.3教学革新法

体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体育不拘泥于课堂的空间,而是整个操场或者体育馆。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有益于学生锻炼、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完成自己对学生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4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疏导的建议

4.1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课堂气氛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喜爱一定程度上和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角色固定在教师职位上,应该换个角度重新思考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成为体育的主导者,进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3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增加体育活动的丰富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使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体育能力进行分组,使体育课堂更具多样化,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5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关系着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对体育未来学习的重要时期。本文中主要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阐述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的方法和建议,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邹得洋单位: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学校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心理;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3-0101-01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的相对偏激的、强烈的态度和言行。逆反心理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中,而初中时期尤为明显。因此,初中教师要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探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以偏概全,夸大社会的反面影响。表现为夸大社会中某些反面案例的影响,以偏概全,否定社会的正面宣传,甚至有意无意地进行反面素材的宣传。

2.对于优秀人物的否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以历史上和社会上的先进人物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这样的教学容易引发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对于先进人物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为了迎合政治而进行的投机取巧,或者认为他们是“傻子”,对他们进行无情嘲讽。而且这些学生对身边正面的榜样,也会给予排挤与孤立。

3.对不良情感的认同。部分初中生不崇拜三好学生,而对于打架斗殴、公开对抗教师的叛逆学生产生崇拜与敬仰。

二、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逆反心理产生具有遗传因素。人的生物特点有很大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因此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一般而言,父母易情绪化、暴躁,其后代逆反心理相对而言较早出现,且情况严重。

2.逆反心理产生具有社会原因。首先,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的儿童,大多由于父亲或者母亲给予他们的关怀不够,或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再加上其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舆论和风气,对于对社会充满好奇与探究意识的初中生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

3.逆反心理产生具有主观原因。初中生由于各方面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发展并不健全,为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初中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不足、理解有限,处事能力差,因此,对于社会问题的判断与分析,常存在片面、偏激、爱钻牛角尖的现象。有些初中生为了面子而固执行事,并将教师、家长的教导当成是对自己的否定和伤害,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剧烈波动,对家长和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三、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人与人的交流与交往,需要建立在良好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学会因势利导,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言传身教。初中生对于不熟悉的人和物都存在本能的抗拒和不信任,因此,τ诮淌ι砩系牟涣家蛩睾拖肮呋岣裢庾⒁猓并且形成逆反心理。例如,有些教师有吸烟的习惯,但其还要劝说学生不要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抗拒。所以,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完善自身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现实的榜样。

2.慎用禁令。在现实中,被禁止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从而对禁止的事物进行尝试。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教师要慎用禁令,在不得不采用禁令的情况下,要为学生说明原因和理由,让学生能够理解。

3.与学生平等交流。初中生对于教师高姿态的说教存在逆反现象。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双方是处于平等的状态,以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获得学生的理解。

4.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侵犯。比如,在公开场合下对学生进行批评与责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最好能在私下对学生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