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对象范例(3篇)
财务审计对象范文
一、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
按照《省气象局党组管理的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的相关精神,强化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对主要领导干部做到离任必审。同时,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适时安排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年内,州气象局监审室将组织开展对丹巴、雅江、、道孚、得荣等县气象局主要负责人的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加大重点领域和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力度,提升廉政风险防范责任意识。一是注重重大项目过程监督和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监控,重点做好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结算审核或决算审计工作,为上述项目顺利完成竣工决算及批复工作奠定基础;二是继续做好专项经费的监督检查,办公室、计财科和监审室等部门抓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费和差旅费等经费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取得实效。
二、做好审计结果跟踪检查工作,强化审计成果转化,促进审计服务水平的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省气象部门审计结果整改情况跟踪检查实施细则》,进一步做好审计结果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职责管理权限,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将跟踪检查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到位。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督促被审计单位尽快进行整改。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跟踪检查工作,将审计成果和建议落到实处,并加大对审计结果跟踪检查工作的考核力度。根据省气象局要求,各市州气象局要按照每年度开展的跟踪检查项目数不少于上年度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数的50%,认真做好以前年度特别是近两年完成审计项目的跟踪检查工作。
请2014年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六县气象局,认真梳理本单位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并形成书面汇报材料于8月底以前上报州气象局监审室,接受州局的监督检查。
业务、人事、计财、监审、法规等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帮助被审计单位查找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建设、改进监管措施。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和中央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改进内审工作作风。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参与部门和社会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实务操作技能。
四、2015年审计项目安排
根据省气象局审计工作考核时间要求,2015年10月底以前必须完成各项内部审计任务。
(一)交叉审计。
按照中国气象局审计室关于2015年气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安排,恢复市(州)气象局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交叉审计工作。省气象局已审定下发了《气象部门2015年度内部审计项目计划表》,今年市气象局将对丹巴县气象局卫平局长进行任中经济责任交叉审计(审计时段为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局将对自贡市气象局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周萍同志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省气象局制定的2015年度内部审计计划,结合我州气象部门实际,今年拟对县气象局王茂华局长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段为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对得荣县气象局周杰局长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段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雅江县气象局李松寿局长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段为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道孚县气象局韩玉江局长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段为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述县气象局要按照审计相关要求,及时做好财务自查工作,整理好各类财务档案资料,加强与州局财务核算中心的工作衔接,切实做好审前各项准备工作。
财务审计对象范文篇2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纳入政府专门机构(以下简称“会计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原理,是单位资金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其性质是会计管理方式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下设立单位的分账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账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账员在单位的银行分账户上办理。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责任。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对应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人员不现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财务审计对象范文
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系统由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的以人为主体演化为以计算机为主体、人机结合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账务处理程序、部分会计处理方法、数据存储介质、内部控制制度甚至会计组织机构、人员素质、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这些新变化必然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以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为工作对象,以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为职能的审计工作。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按照笔者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理论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记载和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以及有关计划、预算、经济合同等其他资料。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作为审计工作对象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在存储介质、存储方式方法、组织形式、查询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本质性的变化,使得原来意义上的审计对象“面目全非”,审计难度增加。
三、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直至期末结账、编制财务报表,每一步都有书面文字资料,有经办人的签字、个人印鉴或笔迹,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只需根据审计要求,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即可。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处理过程被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会计人员只需将原始数据手工录入计算机,计算机即可自动完成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以及成财务报表和会计核算数据分析等工作,即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账簿,也没有了原有的书面文字资料,直接导致了审计线索减少或者改变,使得传统的审计方法,不再适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寻找新的审计线索,才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四、对审计方法(技术)的影响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传统的纸质会计账簿及会计资料被不可忽视的电子数据取代,因此,传统审计工作中以帐、表、凭证为主要工作对的三大审计技术方法(审查书面资料法、审查财产物资法、分析性复核法)已经不再使用心得审计工作对象,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能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审计手工会计核算对象时,确定责任一般是通过财务部门人员分工记录、张彪凭证登记人签字或者辨认登记人字迹等方法,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财务人员的分工是以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来区别的,财务软件只能给审计人员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只可以传用户登录系统的几率,但不才在登记人的笔迹,也就无法使用从笔迹上辨认登记人的方法来明确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只能从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人员分工等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使得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能做相应的改变。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针对性和标准化,审计部门还应设计和开发相应的审计应用软件,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完善和提高新形势下的审计技术手段。
五、对审计任务和作用的影响
传统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其主要作用是纠正核算差错、堵塞财产安全漏洞、揭示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指出效益低下的原因,从而达到促进经营管理改善、纠正或防止违法行为、维护财经法纪的目的。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核算及其他经济活动的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是由计算机在相关阮籍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绝大部分手工方式下的差错或漏洞不复存在,因此,审计的主要任务和作用转变成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漏洞、揭示违法违纪行为,为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六、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审计工作的对、内容、环境等方面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人员如果还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的。因此,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而别是常用财务软件的应用技术和数据库操作技术,才能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有效的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七、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数据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手工方式下由于工作失误引起的财务数据出错(如数字转抄错误、合计错误等)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是利用财务软件的漏洞、非法篡改应用程序甚至暗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等手段来修改账务数据、侵吞单位财产等违纪违法行为更加难以防范。因此,在会计电算条件下,审计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验证其数据处理过程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如果有可能的话,审计人员应该就财务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市场准入的最后环节—软件评审等过程,用“行话”说就是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前就开始审计监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审计人员熟悉各种财务软件的应用技术,了解各种财务软件的优缺点,掌握各种财务软件可能出现的漏洞,及时总结各种财务软件审计规律,另一方面,为审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积累技术基础。
八、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审计准则,又称为审计标准,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保证审计质量,在总结广大审计人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职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规范和知道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和权威性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审计准则是一个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与时俱进的动态标准。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对象等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相应地,审计技术、审计手段、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建立在原有审计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审计准则应已经无法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审计准则,来适应性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九、对审计职业道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