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6篇)

时间: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篇1

在教科书设计没有典范性转移的情况下,并不会因为九年一贯课程的推动,而与过去有太大的差异,优良教科书应具备的条件仍然大体相似。因此,过去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累积可以继续参考沿用,毋须恐慌新课程在教科书选用上会带来特殊的变动与压力。

随着九年一贯课程的推动,中小学教科书实施审定制度的范围更形扩展。观察十多年来,学校评选审定本教科书的情形,其间确有诸多仍待改善之处。

&新课程对教科书评选的影响

九年一贯课程的推动,对于学校教科书评选的范围与程序,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影响。在发展学校本位课程与课程统整的诉求下,学校对部分课程材料可能选择自行研发;而选择采用出版业者编写的教科书再进行调整的部分,必须注意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分科合科形式,能否适应学校所规划的课程架构与教学形式;必要时,则应集合相关学科或学习领域的教育人员,共同评选教科书。

至于选用条件方面,在教科书设计没有典范性转移的情况下,并不会因为九年一贯课程的推动,而与过去有太大的差异,优良教科书应具备的条件仍然大体相似。因此,过去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累积可以继续参考沿用,毋须恐慌新课程在教科书选用上会带来特殊的变动与压力。

&评选规准的建构原则

要改善教科书的评选,该努力的地方很多。其中,建构良好的教科书评选规准是重要关键。而评选规准的建构,有若干原则必须依循。

在建构过程方面,评选规准应该:

1.结合专业与相关的人员共议制订;

2.应该朝学生学习获益、而非教师教学便利来思考;

3.各领域或各科评选规准应该分别建构,至少应该做领域或学科性的转化;

4.应该立足于学校本位,针对各该学校的教科书评选情境来建构;

5.应配合教科书评选目的,避免逾越属于其它类型教科书评鉴(特别是教科书审查)关切的事项;

6.规准初稿应该进行试用修订。

在规准结构方面:

1.评选规准的评量结构应该做量性设计,必要时辅以质性文字评述;

2.各规准间重要程度不一,应该有加权配置;

3.规准的呈现应该力求亲和易用。

在规准内容方面:

1.评选规准应该周延涵盖教科书评选应注意的所有项目;

2.选列的规准应该与教科书品质确有相关;

3.应该仅针对教科书最后成品做检视,排除过程性项目(例如出版业者的组织系统、研发过程等);

4.规准内涵应该详加阐明,以求客观具体;

5.在本身没有具体使用经验前,避免选列有关使用成效方面的项目;

6.各规准之间应该避免重叠重复。

&规准繁简两难的折冲策略

理论上,要评选出适切合理的教科书,并发挥引导教育人员提升课程教学知能的附加价值,寥寥几项评选规准实在难竟全功。但是,要繁忙的学校教育人员采用详尽繁琐的评选规准,短期间、实务上也不太可能。面对如此困境,只得部分牺牲教科书评选的附加价值,再透过善用审查机制的策略,来加以折冲。

所谓善用审查机制,是假设在较严谨的审查制度下,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已能达到一定水准,或至少没有重大缺失,因此学校评选使用版本时,可以省略若干项目,例如内容正确性、目标或范围符应课程纲要、议题融入、科际统整、版面设计等。换言之,学校评选使用版本时,不要再关心教科书品质是否合格,焦点应放在教科书「适配不适配本校的需求与条件方面。

&评选规准示例

基于前述的假设与折冲,那么学校选择单册教科书使用版本时,适用的评选规准可以精简如下。其中五项攸关设计取向及可用与否的规准,列为不符合即予淘汰的筛选性规准(惟淘汰必须基于具体明确且重大之理由);另外五项通常属于符应程度高低的规准,则列为必须进行评分评等的比较性规准。

一、筛选性的规准

1.组织形式:教科书的分合科设计,能符应本校对课程组织与教学形式之规划。(不能符应或难以调整者淘汰)

2.教学设计:教科书的设计能够符应本校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相关主张),或者符应本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风格。(严重悖离或无法符应者淘汰)

3.多元文化:教科书内容没有不利本校学生的偏见存在。(有明显或严重之不利偏见者淘汰)

4.场地设备:教科书教学设计所涉之场地与设备,为本校或社区所能具备或使用。(有过多无法具备、使用或代用者淘汰)

5.份量多寡:教科书的内容份量能够符应本校在本学习领域分配之教学时数。(份量过多而不易删减、或过少而不易补充者淘汰)

二、比较性的规准

1.范围涵盖:教科书的教学目标能够符应本校在本学习领域所规划欲达成的教学目标(或期望学生学得的基本能力)。

2.难易程度:教科书内容难易度能够符应本校本学习阶段一般学生的身心发展成熟度以及先备知能,不致过难或过易。

3.生活关联:教科书内容选材能够与本校本学习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时空环境背景取得适当的关联。

4.教学资源: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成份、活动设计、参考资料、教具媒体等,以及业者提供的教学服务,能够充分满足或辅助本校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所需。

5.图文可读性:教科书的文字编写、图表版式呈现等具备可读性,能为本校本学习阶段一般学生所理解,并能吸引或维持学习的兴趣。

各校在教科书评选之前,必须以适当文件清楚陈述本校对课程组织与教学形式的规划、对教学与学习行为的主张(教育理念)、本学科或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与时间分配、学生学习背景与生活背景、教师背景与师资组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本校或社区的场地设备等。唯有做好背景描述与需求分析,方能有效使用这份评选规准。

&规准项目之外

前述的评选规准仅呈现项目结构,尚不能构成完整的评选规准。在实际应用前,必须加上评量结构(「是「否检核栏、及从极优到极劣做43210的量尺设计)以及权重结构的设计;并且应针对各学习领域的特性,将文字与内涵做适当的转化。此外,因为力求精简,势必造成各项规准所含概念笼统多重,最好能够发展出评选手册,配合说明各项规准的定义、内涵、检视重点与评鉴方法等,以辅助评选工作,并降低主观性。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篇2

关键词:濡化;涵化;成人教育

收稿日期:2006―04―05

作者简介:何爱霞(1973-),女,汉族,山东省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

濡化与涵化是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二者分别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流变层面对文化的发展加以阐释。同文化与教育陈陈相因、不可或缺相一致,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也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濡化与涵化赋予成人教育以存在价值与意义,成人教育则为濡化与涵化提供发展依据和动力;濡化与涵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成人教育目的、内容和模式,成人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着濡化与涵化的范围和形式。

一、濡化与成人教育

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oskovits)首先使用了“濡化”(enculturation)一词。随着人类学家实地研究的深入,以及对文化传递方式的深刻考察,这一术语为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所接受,并成为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濡化的核心是人及人的文化获得和传承机制,其本质是指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文化人类学家们发现,社会文化在许多方面上一代都趋同于下一代,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是部分地通过濡化的过程来达成并保持的。他们认为,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是以奖惩手段,教育每一代人不仅重复前一代的行为,而且奖励与自己濡化过程相适应的行为,并惩罚至少是不奖励与自身濡化过程不相适应的行为。①对于濡化的来源,研究者吉恩(Gienn)提出了三个方面:个体主体,以个人的经验、期望和愿望等为特征;社会群体,以公共知识为特征;人类生活在其中且作用于其上的环境,环境的主要功效在于对行为的可能性加以限定。②在此基础上,鲍登(Borden)分析了濡化的基本模式。鲍登认为,濡化在联合和抽象这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上进行。在环境中自发地获取知识,属于联合,这种知识与个体的思想感情和先入为主的成见联系在一起。对事物的一些认识转化为精确的涵义,并且完美地组织起来,是由抽象来进行的,其结果是知识的表述系统。在濡化模式中,语言和经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人的心理结构而与基本的信仰和价值联系在一起,而基本的信仰和价值是濡化的核心。

无论是从濡化的概念还是从其实施方式看,濡化与教育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具体就濡化与教育体系中的成人教育来说,年长一代对同样作为成人的年轻一代(如老年人对中年人和青年人)传授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说是濡化的过程,从教育的视角看则是成人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中,“为了维系整个文化的绵延不断,每一代长者都会把将自己的生活原封不动地传喻给下一代看成是自己最神圣的职责。如此,年轻一代的全部社会化都是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并且完全沿袭着长辈的生活道路。”③总的来说,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濡化的方式得以发展,成人教育也主要表现为长辈对晚辈施加影响的后喻式教育模式。另外,如前所述,个人经验几乎贯穿于文化濡化的始终,它既是濡化的重要来源,也是濡化的影响因子乃至濡化的结果。而与未成年人相比,成人拥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成人也多是根据他们自己独特的经验来说明自己的个性。“正是因为成人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明自己,所以他们极为重视自己经验的价值。”④事实上,成人所拥有的经验也使他们能对他人的学习贡献更多的东西。对于大多数学习活动,他们自己就是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成人丰富的经验也更容易使之和新经验联系起来。基于此,经验的价值在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中都一直颇受青睐。从这一点来看,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濡化与成人教育因经验的作用而使其相关变的更为本然和直接。当然,在对象上,濡化的对象比成人教育的对象更为宽泛。在其质的规定性上,濡化含括了无意识的影响和有意识的影响两方面,而成人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成人教育正是依据其特有的目的性,有意识、有选择地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使其掌握所属群体的信仰和价值。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成人教育成为一种高级的濡化活动,在濡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涵化与成人教育

简单地讲,涵化(anculturation)是指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涵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接触的环境、条件、频率和深度;接触的相对地位,即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是相互作用还是非相互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在涵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情形:代换(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取代了原有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并发挥着相同的功效,产生了最小的结构变化);附加(新的文化特质无法取代旧的文化特质,只能依附于原有的文化特质,它有时会改变文化的结构,有时则不会);综摄(新旧文化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体系。综摄有文化同化和文化熔合两种形式);退化(在文化接触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质,又没有新的文化可以取代它);创造(涵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特质以满足变迁的需要);抗拒(变迁的规模太大,速度太快,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而引起抗拒、反抗或起义)。⑤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成人教育自身特性的角度看,涵化与成人教育也都呈现出密切的相关性。成人教育既是涵化的重要前提和动力,也是涵化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首先,涵化是以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如果缺失了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能力,涵化就根本没有意义。而成人教育一方面能提高成人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成人教育自身的选择和加工,使之更易于为成人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了涵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成人教育又激发了成人传播文化和接受文化的心理动力。一般而言,涵化的心理动力――人们了解社会、自然、人自身以及不同文化的兴趣和愿望,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文化视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文化水平越高、文化视野越开阔的成人,越是希望通过涵化获取新的文化。与之相反,文化水平越低、文化视野越狭窄的成人,其通过涵化获取新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淡漠。而成人教育正可以通过提高成人的文化水平、开阔成人的文化视野从而有效地形成涵化的心理动力。其次,成人教育是涵化的有效途径。涵化可以通过战争、旅游、通商、教育等多种方式达成,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成人教育在涵化中的重要性主要源于其高选择性、系统性等特点。其一,成人教育对文化的借用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主要依据一定社会和成人个体的需要和价值取向进行,这也就使得经过选择的文化更具效用性和适切性,也更易于被吸收和融合。也正基于此,通过成人教育所完成的涵化将出现更多的综摄和创造情形而较少出现退化、抗拒情形。其二,成人教育所接触和传播的,一般是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文化,文化接触者与被接触者之间也通常建立起稳定的、经常的联系,如成人教育对于员工培训文化的借用和吸收,通常会全面涉及培训理念、培训方法、课程设置等内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成人教育进行涵化的系统性。此外,成人教育所具有的计划性、目的性等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成人教育在涵化中的价值。

三、成人教育中濡化与涵化的并存融合

由上述可知,濡化与涵化都客观地存在于成人教育之中。濡化能使成人承继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将知识、经验、情感、语言等围绕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其社会化。涵化则可以使成人接受不属于本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拓宽成人的视野并激发其创造力。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濡化与涵化都是必需的。如果只有濡化,就可能使成人学员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如果只有涵化,则易于使成人学员忘却传统、忘却根本。当然,在不同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中,濡化与涵化所占的比重以及具体表现形式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而言,以文化保存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会倾向于将已有的文化完整地传递给成人学员,学员们所进行的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模仿和记忆。由此,这种取向的成人教育就偏重于濡化而非涵化。以文化创新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就更偏重于涵化而非濡化。这种成人教育在把建构新文化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在引导着成人学员忽略乃至抵制原有的文化。进而言之,这种成人教育所实现的是涵化中的创造情形,即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质以取代旧文化。以文化批判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成人教育,则倾向于将濡化与涵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成人教育既不是武断地用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也非简单地将一种文化依附于另一种文化,而是在承认新旧文化并存的前提下,批判性地分析两者的利弊优劣,并力图将它们综合起来。因此,这种教育所实现的是涵化中的综摄情形,是使两种文化综合在一起并形成新的文化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成人学员通常是以共为主体的姿态来对待新旧文化,较好地做到了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

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实然还是从应然的角度,纯粹的、单一的濡化或涵化在文化、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都越来越少见。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共存与接触更为普遍和正常,文化传统既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补充新鲜血液,外来文化也需要纳入文化传统以便根植于本土文化。置身于其中的成人教育,更应该以批判的、开放的姿态,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学等方式,培养成人学员接受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不同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其能积极鉴别、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在文化传播中避免文化的冲突与失调,并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濡化与涵化的协调与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人教育的这一功能将更加凸显。

注释:

①〔美〕哈定斯.人・文化・生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7.

②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3.

③〔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篇3

[关键词]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范畴教学法范畴内涵范畴术语

[作者简介]周长春(196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职业教育。(重庆404155)童洪志(1978-),男,江西九江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学校教育管理。(重庆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机制与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KS18,项目负责人:周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5-03

一、范畴教学法相关研究回顾

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从中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

在该探讨中,范畴是指高职教育的课程范畴。该探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性原则,范例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另一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奥斯汀在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概念获得模式理论,概念获得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呈现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定义命名、总结思维策略等。

三、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概念

高职范畴教学法是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掌握课程范畴,以高效习得命题、原理、规律、技能和提高高职教师施教能力及高职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有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高职范畴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从高职课程的根基上进行教学切入,高职范畴教学法是其他高职教学法的基础。据其运用主体,高职范畴教学法分为两种,即高职教师角度上的高职范畴施教法和高职学生角度上的高职范畴学习法;据其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高职范畴教学法也可分为两种,即高职师生习得课程范畴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习得高职范畴教学法和高职师生运用已掌握的课程范畴进行后续关联内容教学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运用高职范畴教学法。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掌握课程范畴的程序和运用已掌握范畴发展认知结构的程序,其中,前者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1.引入先行组织者,获得新知生长点。先行组织者是现有认知结构中的既有材料。引入先行组织者,就能为将学习的新知识准确地找到生长点。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扉页中用特大号字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农业”和“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两者的内涵就是新知“农业结构”内涵的生长点。

2.创设教学情境,导出范畴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既有图式等,创设生动、形象、感性,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为了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提供生长点,促进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同高职学生经验契合。一切教学问题都根源于课程结构的基础即各种课程范畴,因此,应在激起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实时引出教学中应解决的范畴性问题。同时,要明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达到的直接学习目标和多元价值,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处于高职学生最近发展区。

3.范畴的形式识别。范畴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本源,是理论体系的基础。若课程中某一概念没有相应的上位概念,则该概念就是课程范畴。范畴的内涵形式,一般采用“术语+是……”“术语+是指……”“……称为+术语”“……谓之+术语”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术语是从形式上明确的范畴。范畴内涵的本质即上述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关系或功能”的描述。范畴的内涵、特征和外延,三位一体,统一于范畴,构成范畴这一本源概念的逻辑要素。在学科体系课程中,范畴的文本位置一般存在于章节标题中,范畴的内涵描述一般位于标题下的首段首句,少有置于首段中间或首段末尾,更少置于后续段落中。

4.范畴术语的结构分解。首先,分解范畴术语,得到术语成分。范畴术语大多是复合词,对其进行分解是可能的,也是有效学习范畴的重要方法。如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农业结构”就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术语,对其可分解为“农业”与“结构”两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中,重点分析的术语成分也不同。若高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无“农业”也无“结构”等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成分包括“农业”和“结构”;若已有“农业”而无“结构”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结构”;其余类推。其次,分解范畴内涵,得到内涵因素。将范畴内涵分解为若干因素,顺次、对应、相对独立地分别剖析范畴的内涵因素。

5.确立范畴内涵要素。首先,明确范畴内涵中的全部构成因素。其次,明确有些因素是内涵中的核心或关键因素,它们对范畴的内涵和范畴内涵所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素则不然。确立范畴要素就是要在范畴内涵的各个因素中找出决定范畴内涵的主要因素,对范畴内涵的构成要素给予高度的针对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确立范畴内涵要素的方法是将范畴内涵各因素的意义与范畴术语各成分的意义进行匹配,其意义和范畴术语成分的意义对应相同的范畴内涵因素一定是范畴内涵的要素。如“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中的“组分”“联系”“比例”三个内涵因素是“结构”这一范畴内涵表述中的三个要素。

6.整合范畴内涵要素。范畴内涵是其要素的综合体,其要素在被分析时是相对孤立的,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范畴所欲表达的意义和所欲指称的事物。只有对分解、确立的范畴内涵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范畴内涵,才能反映一个其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范畴内涵所指称的事物。正如将高职学生已有“农业”与“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综合就可轻易发现、建构、生成新知识“农业结构”的内涵;如果高职学生只有农业内涵图式,则着重加工新知识农业结构中的结构;余可类推。这就是迁移,就是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一种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是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加工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

7.兼顾内涵前提条件。由于所有范畴类似于所有规律,它所反映的是有限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同其他事物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是“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研究某一范畴即其所涉事物的联系时,就无法同时考虑该范畴所涉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就只得设定范畴研究的一定前提条件,否则,范畴的科学性、普适性就会难以保证。如“生产可能性曲线”范畴的内涵成立至少就有四个前提条件,否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不能成立。

8.匹配范畴术语成分与范畴内涵要素。抽取组合范畴内涵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它们同范畴术语中的同义成分匹配,发现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同一关系。如将范畴“农业结构”内涵中的“自然力、生理机制、劳动调节、生命过程、生产产品、事业”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农业”匹配,将其中的“组分、联系与比例”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结构”匹配。农业是结构化的农业,结构是基于农业的结构。这种匹配整合紧密联结了范畴内涵与范畴语词,使词义一体;紧密联系了范畴内涵同范畴术语各成分,当知觉到某一范畴术语时,就能自然引起对范畴内涵要素的联想,而不必机械记忆;整合了范畴内部各个因素;促使高职学生思考对内涵的概括命名为什么用此术语而不用彼术语,真正明白内涵释义与范畴术语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

9.范例助学范畴。范例是在运用范畴教学法过程中,引入的辅助高职学生同化或顺应范畴可以仿效并符合高职学生经验,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使新知识即范畴纳入其既有认知结构的典范性事例或模板。范例引入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该操作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其现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既有认知结构能够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引入的教学范例应结构要素完整,能全面例解课程范畴。异于教学情境,范例的作用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范畴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其内容和结构需要同范畴问题的内容和结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引入范例助学范畴等这个环节也可紧置于引入先行者之后。

10.明确范畴的特征和外延。范畴特征是指范畴所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迹象,它是界定事物的内涵中的事物之本质或特有属性。事物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事物特征存在于界定事物的内涵之中,一般可借助对比的方法从反映事物的范畴内涵中获得。掌握范畴所指称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高职学生准确确认事物,有效避免事物之间的混淆,在学习和工作中准确地把握目标、交流沟通和有效操作。明确范畴的外延就是要明确范畴所适用的范围,范畴外延的常见表达式为“范畴包括……”或“根据……不同,可将范畴划分为……”,明确范畴的外延对于后续学习中分析、综合等方法的有效运用和创造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总结范畴教学法思维策略。在获得了正确范畴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范畴习得的过程进行总结,总结他们是如何发现范畴的特征的,如何对范畴进行假设的,又是如何证实假设的,然后得出习得范畴的有效思维策略。

四、结语与展望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结果。人类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取得新的认识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供给同高职教育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表现之一是高职毕业生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思维素质、学习方法能力。不证自明,在高职学校现有主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下所提供的高职教育是无法真正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素质、独立且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可在一定区域内,对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法等所引致的高职教育供求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另外,学习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范畴教学法效果评价、高职范畴教学法实施的资源条件等,都有必要进行后续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彩琴.逻辑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5]彭德林.在概念教学法的背后[J].理论界,2008(12).

[6]孙鼎国,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7]汤红明,邓维秀,赵杰,等.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2005(3).

[8]吴锵.思维素质与概念教学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3).

[9]杨永萍.概念获得模式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研,2008(22).

[10]周长春,钟洪燕.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内涵语文教育人文素养

引言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大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只有在大学生拥有充分而良好的思想内涵的情况下,才能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高校教学资源、在不影响其他课程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是人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属于广义上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一部分。而高校语文教育的作用,除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技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1]而大学语文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其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针对大学生在思想内涵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进行功能再造。

一、大学生思想内涵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而过度强调专业教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非专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内涵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缺少思想内涵发展必需的人文知识的积累

具有充分而良好的思想内涵的前提是大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假如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论述一无所知,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根本不可能的;假如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就很难理解革命先烈们舍生忘死的为国家为人民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而正是由于对人文知识积累的缺乏,很多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很多不良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缺少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现代中国的苦难史正在逐渐远去。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其出生乃至成长的时间均处于中国几个世纪以来最好的高速发展阶段,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缺乏感性的认识,再加上西方在世界上掌握话语霸权,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宣扬国家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蛊惑。这种缺乏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不屑一顾,对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毫不在乎。

(三)个人中心主义严重

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意识的缺乏。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行广泛的分工合作,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不同的分工环节之中。要使分工获得必要的效率,个体就必须有相应的集体意识,保证分工的同时使合作顺利展开。但是对于个人中心主义的大学生来说,集体对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因此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很少考虑集体的利益,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是不尊重关心他人。个人中心主义因为一切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所以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尊重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因而在与人交往时显得冷漠而自私。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的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对其思想进行矫正,必然会导致其受到集体和周边人群的排斥,从而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四)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要想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具备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是必要条件。缺少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必然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困难时畏缩不前,从而使其遭受相应的挫折。而这种挫折的产生又进一步增强其畏难心理,最终导致其一事无成。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就不可能面对困难时再接再厉,更不可能养成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最终等待这些大学生的只能是浑浑噩噩地虚度一生。

二、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功能

(一)增加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学语文教育必然涉及到对其使用的文学素材的理解和讲述,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很多相关的人文知识。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其文章本身就将三国时的部分历史进行了简单而精辟的叙述,而且对里面出现的很多人物和事件的表述,要理解和讲述清楚的话,学生就必须对三国乃至汉朝的很多人文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必须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清楚的认识。因此,语文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其思想内涵中人文知识积累不足的缺陷。[2]

(二)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很多语文教育讲授到的经典文学作品,都创作于国家繁荣的巅峰时期或者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前者的典型如盛唐的诗歌,后者如中国近现代,都产生了很多足以流传千古、并为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或描述祖国山河的壮丽、人物的风流,或抒发其对祖国深沉的感情,或表达为祖国富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在文学艺术欣赏中受到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情感的感染,自觉抵制对西方盲目崇拜思想的干扰,将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3]

(三)培养其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之中,并且作为这个网络的一部分而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谅解是这一网络正常运作的墙体。因此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大力赞扬的美德,由尊重他人延伸开去,就必然涉及到与处于同一集体的其他人团结协作的问题。因此,尊重他人是产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而集体主义思想则是尊重他人的逻辑结果。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深刻体会到作者所代表的社会对自私自利的深刻厌恶以及对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真情赞美。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遭遇,与语文教育中作者的价值观相印证,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尊重他人美德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

(四)促进其坚韧精神的形成

大学语文使用的文学素材中,很多都涉及到励志的论述和相应的故事。这些论述和故事往往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或多或少的类似之处。如三国时期“非复吴下阿蒙”的典故,讲述吕蒙少年时无所事事、受人鄙视后发奋努力、终成大器的故事。还有少年周处为祸乡里、在乡人劝说下除“三害”、成为一代名将的故事等。在学习这些文学典故的时候,对比一下类似吕蒙和周处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少年时或无所事事或为祸乡里但都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流传千古的美名,作为新时代具有相当现代知识基础的大学生,有什么理由不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更好的成绩呢?只要不懈努力,自己也能像这些励志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养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语文教育的功能再造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就有必要针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其功能再造。

(一)明确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重要任务的地位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前提,是明确思想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虽然说语文教育本身必然会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若不明确其思想教育的任务,这始终只是语文教育产生的附带作用,无法将这种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将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而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使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而不仅仅是附带的行为。

(二)在语文教育中增加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

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其使用的文学素材才能最终发挥出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材具有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实现这一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适当增加此方面的文学素材的内容。尤其在大学课本中课文的编选方面,因为语文课的讲授基本都是围绕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因此要在大学语文课本中适当增加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而对那些缺乏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除非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特别的必要,否则尽量不要选取。另外,对大学语文教育中列出的必读课外书籍,也有必要向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经典倾斜。

(三)增加对文学素材背景资料的讲授

语文教育中很多文学素材本身包含的内容并不足以将其表达的思想充分展示,而必须结合其背景材料。与之相对应,这些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需要对其背景材料进行相应的理解和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要想充分体会其表达的思想,就必须对其中包含的典故进行相应的了解。大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作者力图表达的思想的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其思想内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佐湘.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7(06).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篇5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

(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三)美育仍称审美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除了原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外,增加科学美。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应增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鉴赏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科学美、发现科学美,以激起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为创造科学美奠定基础。

(四)体育改为健康教育。概念表述为:“向学生传授健康、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包括“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生理知识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养成”和“心理障碍的预防、调适和矫治”三部分。这一改变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点。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篇6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区别

一、问题的由来

何克抗教授是国内外首次对教学结构概念的内涵、分类进行界定,对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专家,他称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这个观点的提出顿时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从而引发了关于‘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争论,争论者的主要观点是(邱崇光,2004)(邹霞,2002):对教学结构的内涵的阐述类似教学模式的定义;没有必要用教学结构用语代替教学模式,还是继续沿用教学模式用语比较好。综观这些思想和观点,笔者通过仔细分析,站在客观角度,不禁提出一些问题: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在哪里?

二、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区别

(一)教学结构的内涵有待商榷

对于余胜泉博士等人在论述中表述“教学结构理论的提出有助于大家对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一统天下向多种教学结构并存方向发展,从而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关注”的观点,笔者给予肯定的态度,各种教学结构的呈现与比较,使大家能从宏观的视角,分析学生、教师、教材与教学媒体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地位,并以此来测量现实的教学过程,为教学设计者和一线教师指明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笔者对其它的阐述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教学结构的内涵的描述。

笔者认为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必然存在差别,仅从表述上看,关键在于‘结构’和‘模式’的差别,在《辞海》中关于‘结构’和‘模式’的描述是这样的:“模式”亦称‘范型’。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该词的主要运用是在科学研究中,是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或有组织的事物样式;“结构”有四条解释:“1.构造、房屋,2.屋宇构造的样式,3.文学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4.同“功能”相对,该词科研内涵主要集中在第四条。再看查有梁教授在《系统科学与教育》中对模式的解释:“所谓模式,是对现实事物的内在机制及事物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也就是说,模式能够展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钟志贤教授进一步阐述:模式一般包括一个前提和两个要素。前提是模式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两个要素:一是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过程(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可以说,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形式就是结构,如果说构成模式的这两个要素存在某种稳定规律的联系,那么模式也就有自己的结构,如果再把模式至于一个具体的范畴,那么也就有某某模式的结构的说法,并且是合理的。

那么现在把模式放在教学系统中去思考两个概念: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8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开始研究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也有很多,总体上讲就是把‘模式’纳入到教学理论中去思考,教学模式在教学这个固有的系统中,必然要受到与教学相关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必须要响应教学目标并完成目标,必然有条件的限制,也必须经受各方面的评价,于是思想理论、目标、条件、评价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教学模式的部分要素,并且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教学模式更深也是更高层次的要素:结构和过程。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其‘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就是‘模式’最本质的内涵的‘一个前提’,‘稳定的结构形式’就是‘模式’的一个要素‘结构’,‘教学活动进程’就是‘模式’的另一个要素‘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对教学结构内涵这样的描述更适合对教学模式的含义的阐述,这是其一。

(二)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存在本质的区别

首先,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系统科学中存在一对范畴:结构和过程,那么教学系统也存在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这两个范畴,前面提到模式中的要素按照规律形成的形式就构成了模式的结构,可见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结构,因此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没有直接可比性。其次,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要素是不同的。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教学结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中有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现代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教学结构是由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而教学模式的要素则更多更复杂,它有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五个要素,除了理论基础外,其他要素都涉及到教学结构的四个要素。不同理论作为教学模式的指导,将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赫尔巴特的统觉团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在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的理论启示下,采用“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教学模式。同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采用和检验这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可能形成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可能形成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发现教学模式等等。教学模式要素的多和复杂给教学模式带来比教学结构更多的变量,也同样受到随变量而来的某些条件限制,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都需要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也同样因为思想和理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教学结构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涉及的四个要素的关系呈现,是个宏观的概念,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学结构在它所存在的这个教育发展阶段是一样的,(即使是在网络教学中,也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并非排除教师的存在),但是教学模式却不是如此,它是一个更具体更微观的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