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概念(6篇)
教育研究的概念篇1
关键词高职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91文献标识码:A
为响应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新生自我概念特征,探讨构建高职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三个院系的大一学生,发放2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86.2%。其中男生76人(41.99%),女生105人(58.01%)。
1.2研究工具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简称TSCS):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W.H.Fitts)于1965年编制,台湾林邦杰1978年修订的第三版,共70个题目,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十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九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近年我国众多学者使用这一量表,验证该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也有较好的本土化特征。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
2结果
2.1高职新生自我概念的总体状况
对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测评各个纬度分数、自我概念总分以及不同性别学生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比较见表1。
表1显示,除自我批评因子外,总体自我概念及各因子的分数都在量表分值的平均数以上,高职新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总体上是积极的。女生自我概念总分略高于男生,但无显著性差异。而生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因子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其它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受性别的影响,女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关心,与家庭的联结更密切,对自我现状的满意程度更高。
2.2不同专业大学生TSCS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的样本分别属于高职高专文化教育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制造大类三个大类的大一新生。按专业大类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不同专业高职新生的自我概念比较(S)
注:*p
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专业高职新生在自我概念总分、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几个纬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表2)。经LSD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文化教育类专业学生自我认同显著高于公共事业专业和制造专业学生。制造专业新生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和总分上显著低于其它两个专业学生。各因子分数综合来看,文化教育类和公共事业专业的新生较制造专业新生自我概念发展更为成熟。
2.3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TSCS结果比较
来自城市的高职新生与来自农村的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高职新生在社会自我纬度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高职新生((t=-3.133,p
3结论与建议
3.1高职新生自我概念发展不平衡,应加强对高职生心理发展状况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总均分为211.42,略高于量表分值的平均数,自我概念发展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文献查阅发现,近几年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本科院校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自我概念总均分在238-265之间。两者分数差异明显,说明高职院校新生自我概念成熟度低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新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仍有待提高,通过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发现高职新生自我概念发展不平衡,需要我们更深入地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自我概念、人格、情绪、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协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发展问题。
3.2根据不同类别学生实际情况,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自我概念性别差异比较发现,高职男生比高职女生整体自我概念分数低,尤其是自我满意度低。在调查访谈中,不少男生表示,读高职院校是高考失利的不得已选择。高考的失败使得不少人感觉愧对家人,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担忧自己未来的前途。选择制造专业的大学生,大多对文化学习兴趣低,但又对自我优势认识不清,自我认同度不高。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的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总体上差异不大。但农村生源的高职新生的社会价值感更高,自我悦纳程度更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农村生源学生把到城市读大学作为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能上大学就足以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有存在感。相对地,城市生源的高职新生,长期生活在教育资源更具优势的城市,没有考上层次更高的本科院校而是读专科高职院校反而会产生自责、自卑心理。是否独生子女总体上不存在自我概念的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有待加强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心理优势感,进而过于自满,缺乏进取心。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考虑学生在性别、专业、成长背景上的差异。
3.3多途径引导高职新生建立积极自我概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我概念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构建。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建立健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关注有发展性需要的学生。借助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的训练方法,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通过活动与训练,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高职教育强调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外参加实习实训,要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我认识,发现自我优势,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林邦杰.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J].中国测验年刊,1980(27):71-78.
[2]林静.711名大学生自我概念特征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11):807-809.
教育研究的概念篇2
论文摘要:目前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的研究存在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在描述分歧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分歧的成因,以明确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真正内涵,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主题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知识观的转型和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研究者对教师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内在自我素质及其发展。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的主体因素之一,也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魏源通过对中外二十年教师效能感研究的综述,指出了已有研究在取得许多有意义成果的同时,还存在方法学上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之一是关于教师自我效能的抽象界定和操作界定方面而言的,提出了“教师自我效能究竟是一整体的概念还是一多层面的概念,如作为一多层面概念是否包含一般教学效能感这一维度”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阅读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因此,本文试图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从概念分歧存在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人手,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做更加深人的分析,以期该概念内涵的进一步明确化。
一、国内外对教师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理解
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其理解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一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前者虽然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期望和判断。后者则把教师自我效能感进一步细划为多个维度分别考察其中的内涵。这两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都是必要的。整体性观点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教师自我效能感,多维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细致、更深人地剖析教师自我效能感。
然而,在国内,有不少研究者更倾向于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做双维度分析,且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倾向于对教师效能感做双维度分析,另一种则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做同样内容的双维度分析。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居多,他们着眼于教师教学效能,认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分为一般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两部分。一般效能感是指教师个人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而个人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及效果的认识和判断。持后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其研究对象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但也对其做了类似的双维分析。首先是辛涛、申继亮等人在1994年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senseofselfefficacy)是他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一般包括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和一般教育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cacy)。然而,一年后他们又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见,这几位研究者似乎注意到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区分,及时修正了他们的观点。但有个别研究者至今仍坚持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二维分法,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两大维度。其中,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总体教育价值、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教与儿童学之间总体关系的一般看法;个人教育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具备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教育能力的主体知觉、信念或自我感受。而且基于这样的二分法,他们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概念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定义:“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目前研究者对教师自我效能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
二、概念分歧的原因分析
为进一步理清上述两种不同观点出现的原因,有必要从源头分析人们对教师效能感及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教师效能感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rand公司的两项评估加州学校改进方案的研究中。这两项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罗特(rotter)的控制点(locusofcontrol)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显著强化物,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这种强化的控制是教师自己还是外部环境。如果教师认为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大于自己本身的影响力,表明他们相信强化的控制点在他们的控制之外;反之,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大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表明他们相信强化的控制点在教师的控制之内。基于此理论基础,rand研究小组编制了两个项目测量教师的效能感。项目一揭示教师对外部环境因素与教师群体对学生影响力相对大小的信念,rand研究小组把它称为一般教学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cacy)。项目二揭示教师对于其自身应该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对学生影响力)相对大小的信念,rand研究小组把它称为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两个测量项目所得分数之和被界定为教师效能感(teacherefficacy)。
教师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就是个体完成既定目标的有效性,而个体对这种有效性的感知即为自我效能感。换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结果期待(outcomeexpectation)和效能期待(efficacyexpectation)。结果期待指个体对某一行为可能导致某一结果的预期;效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对于二者的区别班杜拉还多次用跳高来做形象的解释:“相信自己能跳过6英尺高度是一种效能判断,而预期到这一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表彰、赞扬、奖品、自我满足等构成了结果期待”。
随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起,教育研究者们开始把他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教师效能感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gibson和dembo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他们指出,如果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到教师效能感的研究上,则结果期待反映了教师相信自己能控制环境的程度,即不管学生处在何种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学校环境中,都是可以培养教育好的;效能期待反映了教师对自己能为学生带来正面改变的能力的评价。并且他们依此把教师效能感(teacherefficacy)相应地划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racy)和”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两个方面。前者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后者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改变的能力的评价,即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但笔者以为,gibson和dembo关于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划分并非和班杜拉的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划分完全吻合,因为按照班杜拉的界定,gibson和dembo提出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都应属于效能期待的范畴,只不过二者分别指涉效能期待的两个不同向度而已。尽管gibson和i3embo对于班杜拉的理论理解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他们对于教师效能感两个向度的划分,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教师效能量表(teacherefficacyscale),无疑是有重要价值和开拓性意义的。在他们之后,许多研究都从这两个维度来研究教师效能感,而且也认可教师效能感的这种二分法。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gibson和dembo应用的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且存在对班杜拉理论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但他们研究的是教师效能感(teacherefficacy),而非教师自我效能感(teachefsselfefficacy)。教师效能感应该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包含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部分;而教师自我效能感更加强调“自我”,因此仅指教师个人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在本质上和教师效能感中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是相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不管是rand公司的评估项目,还是gibson和dembc的研究,他们关于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划分都是针对教师效能感而言的。但是在国内,确有部分研究者忽视了教师效能感等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内涵上的不同,把上述二分法直接用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得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两大维度”的结论,未免有“张冠李戴”之嫌。
通过上文追本溯源式的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以为,首先,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教师效能感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自我效能感应以“自我”为主,而非指全体教师。否则,便成了教师集体效能感的问题。教师效能感则属于更高一层的概念。因此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次,因效能感这一概念涉及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便于研究和讨论,教师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都应限制在教育范围内,特指教师在教育领域的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亦可称之为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教学效能感。最后,教师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既可作为一整体概念来理解,也可作为一多维概念来理解。当作为整体概念时,教师效能感指教师对于整个教育工作及自身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教育活动的判断和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积极影响能力的评价和感受,也可称之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当作为多维概念时,不管是教师效能感还是自我效能感,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划分出不同的维度。如对于教师效能感,目前受较多研究者认可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只是其中一种理解而已,还有研究者把教师效能感划分为班级管理和纪律效能、外部影响效能和个人教学效能三个维度来考查ps7。同样,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因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涉及教师对教学执行、班级管理、学习评价、师生关系、教学革新和环境转化等多层面的效能信念,故也可做出多种多维度的划分。但须注意的是,教师自我效能感中不应再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这一维度。如前所述,教师自我效能感亦即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因此,教师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我们理解教师效能的两个维度,它们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启示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启示。
教育研究的概念篇3
一、对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解读
1.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出台的背景。
背景一:科技迅猛发展促使人们考虑如何使科学教育的内容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同时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背景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科学学习研究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向人们揭示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如美国2007年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提到:“儿童进入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去教他;我们对于儿童学习的年龄特点也有了新的认识,儿童早期的学习经验不仅会改变他的认识、行为,甚至会改变他的大脑结构……”
2.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内容。
基于以上背景,美国一批专家共同研制了《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在目前公布的NGSS的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教育中的3个维度,即实践(practices)、跨领域概念(crosscuttingconcepts)和学科核心概念(disciplinarycoreideas,即内容)。
(1)实践
实践描述了科学家在研究和建构有关自然世界的模型及理论时的行为,以及工程师们在使用设计搭建模型和系统时一系列关键的工程实践。NRC在《框架》和《标准》中使用“实践”代替“技能”,以强调参与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技能,而且需要有针对性的知识。使用“实践”能更好地解释和拓展“探究”在科学上的意义。
实践更加拓展了工程领域中的科学教育,尽管工程设计很类似于科学探究,但两者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别。例如:科学探究涉及的是通过研究可以回答的具体问题,而工程设计包含的是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的问题。在NGSS中强调工程方面的内容将帮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联系。
(2)跨领域概念
跨领域概念在所有科学领域中均可运用。其本身就表明和体现了在不同科学领域中统一的思维方式。《框架》中强调在科学教育中需要明晰这些概念,是因为它们能帮助学生将不同科学领域中相互关联的知识组织成连贯的、条理清晰的基于科学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3)学科核心概念(学习内容)
学科的核心概念具有聚焦K-12年级在科学方面最重要的课程、教学和评测内容的功能。至少具有以下条件中的2条,最好是都满足的概念可被认为是核心概念。
能跨越多门学科或工程领域的具有明显重要性的概念,或是一个具体学科知识组织中的关键概念。
能提供对于理解和研究更复杂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工具。
能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或能连接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社会或个人问题。
通过增加深度和复杂性,能在持续的多个年级中教和学。
学科概念涉及4个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技术和科学运用。
以上三个维度就像一根绳索中缠结在一起的三股,应将其看作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实践是建构和使用核心概念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自然和现实世界的认识,三者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我们看到这个文件的时候感觉很难同化它所给出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学科内容、横向概念和交叉概念或是跨学科的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这三个维度和过去相比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其实这三个维度中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变化。
第一个维度是关于学科内容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强调精选核心概念。在《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根据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与技术这4个领域列出了13个大概念。有些教师看了这些核心概念感觉难,就认为学生也不能理解,其实每个概念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只是一个开端,最重要的是相关经验的获得。
第二个变化是在第二个维度中,这也是近10年来非常强调的跨学科概念。我们在教这些学科概念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渗透一些横向的跨学科概念,而这些概念实际上给学生的是一种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
第三个变化是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困惑的变化。在这个领域中过去我们讲的是科学探究技能,而在新的标准中提到的是科学与工程实践。用实践这个词取代了探究,但不等于否认了探究。因为实践应该是以探究为基础,但更强调用它所得到的概念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二、《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前面是我对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三个维度的介绍和解读,实际上每一个维度都蕴含着和过去标准不一样的地方。下面我想还是立足于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去反思我们科学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本文重点讨论学生要学什么和教师应该怎么样教。
首先,我想谈的是学习内容。
从刚才介绍的《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来看,我想它对我们最大的冲击就是学生究竟要学多少科学知识。我们要去反思究竟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大概念是一个科学领域中的核心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思想和观念。它是领域内每个事实、知识、主题的高度概括,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地把核心概念讲解告知,而是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渗入学生心中。在实践当中有一些做法我是不太赞同的,如总想找一些标新立异的课题,为什么我们不去深入地探讨如何教好大的科学概念,而非要找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
根据我的经验,凡是一些稀奇古怪的课题,多多少少都不太合适。选择内容有两个标准,第一是从学科的标准来说,第二是从生活的标准来说。如果不符合这两条标准,我觉得这个内容就要再深思一下。我想问大家的一个问题是难道我们真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才把它作为教育的内容吗?不是!而是这些东西背后所蕴含的学科的核心概念,或者我们所讲的大概念。比如说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你不要问我要认识哪些,这对学生来说不重要,他身边的动植物都可以去认识。如果他家里养了猫,他就可以去观察猫,教室里的种植角种了萝卜,他就可以去观察萝卜。
其次,来谈一下教学方法。
在课堂实践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只给学生材料,让他去探索,至于学生的探究是解决问题还是在瞎玩、疯玩,教师也不管。可能教师对于探究的理解有一个误区,以为动手了就是探究了,其实不是,探究的本质是动脑,是解决问题。且绝不是仅仅通过学生动手做的经验就可以获得这个答案的,一定是需要语言的互动介入。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研究的概念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中师“电化教育基础”课教学多年,但看了近期《中国电化教育》及相关电教书籍对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相关论述后,却被有关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搞昏了头脑:李康在他的《试论教育技术及其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1],教育技术是最大的概念,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是它的下位概念,而现代教育技术又是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另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化教育学》一书将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概括为[2]: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作者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而李龙在他的《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文[3],又提出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完全兼容,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不再是两样皮的观点。另有《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一文[4],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电化教育今天已演变为教育技术”。上述三个概念到底应怎样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这是个重大理论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仁指教。
二、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上述两种分歧观点,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定位。第一种观点,把电化教育看成教育技术的下位概念,是把教育技术定位在美国AECT1994定义上,而把电化教育定位在必须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才算电化教育这个基本条件上。认为教育技术探讨的是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而电化教育探讨的只是与电教资源交织在一起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尽管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最优化,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是因为狭义地定义了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为现代教育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而把常规电教媒体排除在外;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资源主要指与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相联系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只是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第二种观点,把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定位为同一概念,一是因为把系统的教育技术概念,人为地分为实践和理论实践研究两个领域,从而狭义地定义了教育技术概念(1998定义);二是把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进行扩大。
三、对三个概念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的看法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随着美国教育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现在应该说统一在了AECT1994定义上,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人认为这个定义不符合我国国情,应该按照我国国情重新定义,从而得出1998新定义。笔者不敢苟同,但赞成梅家驹在他的《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教育技术的定位在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对有关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几个环节。对技术方面的术语表述不应该强调国情的差别,重在对本质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技术概念应该统一在AECT1994定义上。
2.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早,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当今在对定义的论述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已形成了共识。梁育腾主编的《电化教育基础》将其论述为: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以求实现教育最优化,叫电化教育。这个定义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二是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必须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四是电化教育的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3.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研究的概念篇5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重构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20-03
【Abstract】Themodelcalled“educationalreconstructionforteachereducation”,whichrepresentsaframeworkforthestudyof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isadaptedfromthemodelofeducationreconstruction.Byintegratingtheresearchfieldsofdesignoflearningenvironments,studyofstudents’conceptions,subjectmatteranalysis,PCKstudiesandteachereducation,thismodelaimsatimprovingteachereducation,andprovidesanewresearchmethodforthestudyofscienceteachers’PCK.
【Keywords】TeachereducationEducationalreconstructionScienceteacherPCK
教师教育的教育重构(ERTE)模型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及其与教学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该模型主要用于探究中学科学教师对学生前科学概念的认识、主题呈现方面的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本文结合一个PCK研究案例,介绍ERTE模型的构成与其应用于科学教师PCK研究的途径。
一、ERTE的研究背景
教学论与课程论作为两种迥异的教育学术传统,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发展。教学论是德国及其他中欧与北欧国家的教育学术传统,教师有专业自的保障,不受“课程”的控制,“课程”被视为“教学内容”,因此课程理论被当作教学理论的一个部分。课程论教育传统起源和发展于美国,关注落实课程内容和确定课程结构,规定教师要教什么和为什么要教,课程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1]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美国和德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为这两种关注点不同的教育传统提供了合作机会,尤其是PCK概念的提出和学科教学论的发展,结合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两个不同的领域,通过相关性将两者互相联系进行研究。
1985年,Shulman在成为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的演说中,区分了教学知识领域的三个类别: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一个新的类别,即学科教学知识(PCK)。这是PCK第一次明确被提出,简要描述为“学科知识的特殊形式,最适于可教性”。[2]随着对PCK研究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化的进程,PCK的涵义也在拓展。在本文的观点中,PCK的理念可以理解为一个知识范畴,而不是一个教育概念或教育思想。这种知识不能由成熟教师直接传授给新教师,因此在教师教育中,教师的PCK必须经过建构或重构,基于此而诞生了ERTE模型。
ERTE模型兼顾美国的课程论传统和德国的教学论传统,其目的并不是要对二者的优劣进行比较评判,而是在教育研究中区分两种对待教师和教学内容作用的方式。这个新模型的基础是一个已有的模型,即教育重构(EducationalReconstruction,ER)模型。
二、ER模型的结构
ER模型是由Oldenburg大学生物教育小组与KielIPN的物理教育部合作,为研究学生前科学概念而建立的。[3]它整合了三个著名的研究领域(图1):学生概念实证研究,主题分析和学习情境或教学顺序的设计。它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整个模型呈一个框架结构,能对以上三个元素相互联系地展开研究,而非各自单独处理;其次,ER模型能平衡科学范畴目标和学生目标――科学学科内容和学生概念的地位同等重要,即图1中显示处于下方同等地位的两个领域;第三,该模型具有双重性――研究性和发展性,它提供了设计和评价学习情境或教学顺序的框架,既可用于学生前科学概念等的研究,也能协助进行教师教育。
ER模型建立在两个关键观点之上:第一个观点是学是发生在特定情境中,这些情境不由科学知识规定。在教育中,科学理论的概念必须被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这就是所谓的教育重构――“在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遗失的内容必须被重构,以便让科学知识点对学生而言可理解和有意义。”[3]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教学方式,在情境中进行教学。
第二个观点是研究者或教师对学生观点的认识能在本质上影响对特定科学学科的重构。为了能设计学习情境,根据对学生前概念的研究和对学科主题的分析,教师对ER模型的第一个元素,即科学学科内容进行重构:首先,考虑学生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相似性;其次,教学目标和学生必须被置入学生可理解的情境中。教学中必须补充一些科学内容,将之嵌入抽象的科学概念中,以便于理解。
ER模型的第二个元素,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实证研究,是建立在一个重要假设之上的,即学生的概念既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辅助。学习被认为是一个建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带着自己的概念进入学习,他们立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教育研究人员、设计者和教师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必须注意到学生前科学概念。ER模型对学生概念的研究目的是用实证研究的定性方法回答下列问题:如何在学生视角中表现科学概念?学生使用的是哪些概念?学生对科学有哪些观点?学生的概念如何与科学概念一致?
模型的第三个元素,对主题的分析,即在科学文献(科学课本,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等书籍)中辨认出基本概念及其联系。分析的目的是回答下面的问题:在一个专题中哪些是科学理论和概念?科学概念的起源、功能和意义是什么以及它们在什么情境下存在?用了哪些科学术语,以及它们中哪些因为字面意思限制了或促进了学习?这些科学概念有哪些道德和社会的含义?[4]
三、ERTE模型的结构与应用
1.ERTE模型的结构
图2显示的是PCK研究的主体、客体和目的模型,用于区分作为教师个人知识范畴的PCK和来自PCK研究结果的教育思想:教师从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PCK,这些PCK形成了研究者进行PCK研究的客体;研究者尝试从优秀教师的PCK中构建新的教育思想,而这些教育思想,反过来能够在研讨会或课程中教给其他教师,并以教师教育的方式流向这些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中。[5]
根据图2模型,研究者对ER模型进行改造,将ER模型直接整合嵌入新的模型。新模型的整体结构基本上是原三角模型的复制(图3),构成ERTE双层模型。ER模型填放在ERTE模型的一角,作为其中的一个复合元素。这个新模型中增加了一个观点作为前提:教师教育的内容需要被“重构”。
在ERTE模型中,研究者整合了五个研究领域:①学习情境设计;②学生前概念的实证研究;③主题分析;④PCK研究;⑤教师教育的教育建构。这些元素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在ERTE模型的系统中,PCK研究根据ER(图3左下角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目的是建构教师教育。在ERTE研究模型中,教师成为一个基本元素。
这个模型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PCK研究的目的是回答对应于PCK三个要素的三个问题:①教师有哪些“学科主题知识”?②教师对学生在学科主题上具有的前科学概念有什么了解?③教师对主题呈现有什么概念?这三个问题正与ER模型的要素相一致:①主题分析;②学生前概念研究;③学习情境设计(主题呈现)。因此位于模型下方的两个领域恰好能够就这三方面互相交流,互相提供研究角度和依据,同时也为重构教师教育建立了理论基础。
2.应用ERTE模型进行PCK研究
ERTE模型用于PCK研究的研究设计可做如下概括:一组研究者同时分析主题和研究关于学生前概念的文献,关注学生前概念的实证研究,而另一些研究者关注教师PCK的实证研究。本研究设计中他们的相互影响是必要的。主题分析、学生前概念研究和设计学习情境或教学顺序的过程(ER模型部分)形成了PCK研究的参考材料。这些参考材料并不用于设置衡量教师知识的标准,而是提供一个情境,即通过不同概念和主题的呈现方法来深入探索教师概念的情境。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已经在他的职业中获得主题呈现方法,即能使主题被学生理解的方法,该教师PCK的研究成果也能够影响学习情境设计过程。最终,这个研究过程的结果便能够用于教师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研究模型不应该被新教师尝试用来给中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重构教师教育――当教师意识到学生在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但没有能力做出适当反应时,这个对教师知识进行的整合研究便可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VanDijk[6]在构建模型后,使用ERTE模型进行科学教师关于进化论的PCK研究。研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访谈问卷便是根据ERTE模型设计的。问卷第一部分是教师背景,由教师经验和所受教育的相关问题构成。第二部分收集文献进行筛选,得到五个有关教师个人观点的开放式问题,形成访谈问卷的核心。其中第一个问题针对教师对进化论的核心概念所持观点,决定了访谈的后续内容。这个问题不仅深入了解教师的PCK,还帮助访谈者根据被访者提到的核心观点来构建整个访谈。Kennedy等[7]为了进一步探索教师PCK,在访谈中加入了情境问题:教师面对假设的情境,意味着产生“教师需要同时将学科主题和学习者列入考虑”的情况。情境问题的基础是两个开放问题,前者来自进化论概念测试,[8]后者来自关于微进化过程的自然选择概念目录。[9]关于学生前概念的文献表明,学生前概念的焦点通常是微进化过程,但为了避免偏见,进化生命史的问题也包含在内。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也根据ERTE模型来完成。例如,关于教师的主题教学知识,从对进化论的主题分析和学生前概念的研究开始。教师在进行进化论主题的分析时,表明他们都认为进化论在生物学学科中处于“核心概念”、“基础”的中心地位,而他们所认为的关键概念是“突变”和“选择”,或其他和微进化过程有关的概念。访谈分析者认为,进化论的提出不仅是为了解释有机体展现出的高度适应生存环境能力,也解释了生命形式展现的多样性。如果进化如受访教师所言,是生物教育的核心主题,仅仅关注微进化过程是不够的。相反,进化史、动植物演化进程,代表研究进化的客体,显示它们在时间上的关系。另外,当教师视进化论为生物教育的核心主题时,显然他们在努力将进化论整合入生物教育的大背景中。受访者根据生物教育的结构表达他们对进化论教学的关注。他们参考进化论的教学顺序(理论、证据和过程),以及学生在能够理解进化论前需要一些基本知识这个事实,得出“进化论只有在将所有生物学知识整合到一起之后才能被理解”的观点。然而,先于此学生就开始学习进化论,仅有的帮助是其他已学主题中所含的少量信息。基于以上分析,研究者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进化论概念理解并不总是积极有效的,许多教师缺乏对生物史学性质的认识。而情境问题则很好地展示了受访教师面对学生前科学概念所作出的反应方式。
四、ERTE模型带来的启示
ERTE模型产生于研究学生前概念的ER模型,取美国课程论传统和德国教学论传统二者所长,为科学教师的PCK提供了一种综合研究的范式。从方法论角度看,ERTE模型立足于实证研究,又有系统论的指导,联系和发展地将不同研究领域进行整合,为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框架。
与以往教师PCK研究的过程相比,ERTE模型的运用把教师个人观点和具体学科主题问题进行了联系,情境的运用由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拓展到假设教师面对学生的情境,这些创新之处将原本分散的问题整合到一起,对教师PCK研究,特别是关于具体学科主题的教师PCK研究能够更为全面和深入。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师范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存,一方面多种培养模式确实有利于不同层次教育所需,另一方面也面临缺乏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参照、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ERTE模型为教育重构观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教师教育模式。教师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在这个模型中只是作为重构的基础元素之一,更多基于教育研究成果的其他元素便能够脱离教师的个人背景,在教师教育中发挥作用。
另外,ERTE模型的开发所展现的是德国教育研究者吸取外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结合德国本身教育的优势,进行的独创性研究。这提示我们,在接受优秀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同时,更应该从中发掘可以与我国教育传统相结合之处,而非全盘照搬。因此,深入解读外来的教育研究成果之后,对教育新理念、新策略,联系实际、去粗取精的工作更为重要。这可能对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具有更深远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历史嬗变[J].教育评论,2007(1):113~115
2CarlsenW.S..Domainsofteacherknowledge[A].InJ.Gess-Newsome,&N.G.Lederman(Eds.).Examining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C].Dordrecht:Kluwer,1999:133~144
3KattmannU.,DuitR.,&GropengieXerH..Themodelofeducationalreconstruction.Bringingtogetherissuesofscientificclarificationandstudents’conceptions[A].InH.Bayrhuber,&F.Brinkman(Eds.).WhatWhyHow?ResearchinDidaktikofbiology[C].Kiel:IPN,1998:253~262
4DuitR.,GropengieXerH.,&KattmannU..Towardsscienceeducationresearchthatisrelevantforimprovingpractice:Themodelofeducationalreconstruction[A].InH.Fischer(Ed.).Developingstandardsinresearchonscienceeducation[C].London:PalmerPress,2005:1~9
5VanDijkE.M.,&KattmannU..Aresearchmodelforthestudyofscienceteachers’PCKandimprovingteachereducation[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7(23):885~897
6VanDijkE.M..Teachers’viewsonunderstandingevolutionarytheory:APCK-studyintheframeworkoftheERTE-model[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9(25):259~267
7KennedyM.M.,BallD.L.,&MacDiarmidG.W..Astudypackageforexaminingandtrackingchangesinteachers’knowledge[M].EastLancing:MichiganStateUniversity,1993.TechnicalSeries93-1
教育研究的概念篇6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化学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02-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01
一、问题提出
聚焦核心概念进行学习进阶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2013年美国颁布的《下一代科学标准》(The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围绕核心概念构建了K-12十三年一贯的科学学习进阶。[1]我国学者郭玉英[2]、谢绍平[3]、王磊[4]等均指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对我国科学教育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王磊[5]、周玉芝[6]等学者从课程、教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对我国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SOLO(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分类理论从1982年提出至今已发展较为成熟,该理论对思维层次、认知水平划分的科学性已得到广泛肯定。我国化学教育领域对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试题编制、分析和教学设计、实施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学生水平层次实际发展路径、关键因素等的实证研究鲜有人关注。[7]因此,本研究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期望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和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有所启示。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1.相关概念
核心概念(CoreIdea或CoreConcept)是位于学科中心位置的科学概念,是本学科概念结构中的上位概念,可整合若干概念、原理、理论,且核心概念学习是一个长时间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8]学习进阶(LearningProgressions,简称LPs)是对学生较长时间段内学习某一核心概念遵循的典型路径的假设性描述,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核心概念掌握层次水平的总和。[9][10]
SOLO分类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比格斯(J.B.Biggs)和科利斯(K.F.collis)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在批判性借鉴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斯科诺德概念结构水平(LevelofConceptualStructure)理论和马顿的学习水平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理论。[11]该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被试对特定任务的表现来确定其思维结构层次和认知水平层次。SOLO分类理论将认知水平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五个层次。前结构水平即学习前的水平,表现为对学习任务一无所知;单点结构表现为只有一种任务解决思路;多点结构则是具有多种问题解决思路,但相互之间不能进行整合;关联结构水平表示能够将多种思路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抽象拓展水平则表示可站在理论高度进行问题分析、解决。[12]各层次螺旋上升,反应出个体对特定任务学习成果的由浅入深。[13]
2.研究方法
目前还不存在标准的学习进阶研究范式,不同学者依据自身理解采取不同研究方法。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论是学习进阶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14]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制力求由低级向高级螺旋递进。所以王世存、王后雄[15]、周玉芝[16]等学者通过分析相关核心概念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以及教材内容呈现对化学核心概念进行学习进阶研究。波斯纳提出的概念发展理论也是学习进阶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概念发展理论关注并修正学生错误概念的思想与学习进阶思想紧密相连。[17]错误概念、前科学概念也是一种学习进阶水平,对错误概念、前概念的概念转变过程也是学习路径的一部分。所以庄晓文[18]把前概念和迷思概念研究作为分析“电解质溶液”学习进阶的一部分不无道理。
笔者在借鉴上述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学习进阶研究的理解,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学习进阶水平划分中,形成如下研究设计:①分析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得出“化学平衡”的重要概念,梳理课标、考纲要求和“化学平衡”前概念、错误概念的已有研究,得出“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的结构基础。②梳理SOLO分类理论相关研究,得出各SOLO层级的认知水平特征,结合构建的结构基础,分析各认知表现特征对应的“化学平衡”概念水平表现,形成“化学平衡”的学习进阶。
三、“化学平衡”的学习进阶研究
1.“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的结构基础构建
结构基础构建是学习进阶的重要基石,结构基础的科学性、客观性直接影响着所构建学习进阶的合理性。本研究构建的“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结构基础如表1。[19-23]
2.SOLO层次对应的“化学平衡”学习进阶水平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各SOLO层级的认知表现特征。[24-26]考虑到SOLO的前结构水平表现为对概念一无所知,因此在结合上述构建的结构基础进行化学平衡各层级表现水平与SOLO层级相对应分析时,将单点结构水平作为学习进阶的起始水平,分析得出“化学平衡”的学习进阶(见表2)。
对照表1、表2可看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是以多个重要概念为主线,逐渐深入学习相关概念的同时,不断更正已有前概念、迷思概念,使认知结构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的描述。以“化学平衡常数”为主线加以阐述:进阶水平1的学生只表现出能够记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符号、表达式,能够直接套用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达到水平1的学生就不再存在“错误记忆化学平衡的概念、表达式”这一错误概念,当学生同时掌握平衡常数表达式、可逆反应限度、可逆反应是正逆反应双向同时进行、任意反应时刻Qc表_式、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等多个信息,并能够利用多种信息解决问题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平衡常数进行化学反应方向判断,也就达到了进阶水平2,随着对多个独立概念掌握的不断深入,学生可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厘清,并将概念加以整合用于问题解决(如运用平衡常数分析转化率),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水平就达到进阶水平3,当学习者对概念的认知水平达到进阶水平4时,就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抽象拓展、分析推理、知识迁移能力,比如利用平衡常数进行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
四、对“化学平衡”教学实践和学习进阶研究的建议
1.对“化学平衡”教学实践的建议
充分发挥“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学生认知发展典型路径,有利于课程的螺旋深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有利于化学平衡观的形成,有利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教材关于“化学平衡”的内容编排、呈现及整合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认识、构建“化学平衡”知识体系[27]。严格按照教材编排组织、安排教学,不利于学生将孤立、零散知识整合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问题解决方法。[28]如果教师在“化学平衡”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进阶创造性使用教材,打破教材内容组织模块化的壁垒,围绕某一主线(如上述“化学平衡常数”)构建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从单点结构,多点结构逐渐过渡到关联结构,最终将知识整合、迁移,达到抽象拓展水平,将会减轻学生突然接受多个抽象概念的“不适”。
2.对学习进阶研究的建议
学习进阶研究不仅仅是进阶假设的构建过程,还应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对学习进阶进行修正。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可将上述“化学平衡”学习进阶作为理论框架进行试题编制,也可基于已有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试题编制、试卷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测量工具开发,然后搜集测验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对学习进阶进行定量分析。还可以基于上述学习进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分析学生存在的前概念、错误概念,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定性分析,并不断修正学习进阶。
参考文献
[1][2]郭玉英,姚建欣,彭征.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8):118-127
[3]谢绍平,董秀红.美国新《K-12科学教育框架》解读[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4):55-61
[4]王磊,黄鸣春.科学教育的新兴研究领域:学习进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12-118
[5]王磊,黄鸣春,王维臻,姜言霞,张丽娜,张荣慧.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稳定性和趋势性[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1):98-109
[6][16]周玉芝.厘清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程:分析教材的新视角――以中学化学“电化学基础”教学内容为例[J].化学教育,2014,35(13):7-10
[7]麦裕华,肖信.国内中学化学教育应用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进展2006-2011[J].化学教育,2016,37(7):6-12
[8]SarahM.C.,AndrewW.S.,HeidiA.S.Ready,Set,Science!PuttingResearchtoWorkinK-8ScienceClassrooms[M].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WashingtonDC.2007:59-60
[9]约瑟夫・科瑞柴科.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确立新一代科学教育框架[J].基础教育课程,2013,Z1:82-85
[10]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8(2):81-87
[11]李佳,吴维宁.SOLO分类理论及其教学评价观[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16):16-19
[12][32]Gillian,B.,Lewis,T.Students’KnowledgeofTheirOwnLearningandaSOLOTaxonomy[J].HigherEducation,1994,28:387-402
[13]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51(5):51-55
[14][17]张颖之.理科课程设计新理念:“学习进阶”的本质、要素与理论溯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6):115-120
[15]王世存,王后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J].中小学管理,2012(4):23-28
[18]庄晓文,姜建文.“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J].化学教学,2016(2):28-33
[19]麦裕华,杨健萍,何庆辉.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J].化学教育,2012,33(5):19-24
[20]Ibrahim,B.,Ome,G.TheEffectofCooperativeLearningApproachBasedonConceptualChangeConditiononStudents’UnderstandingofChemicalEquilibriumConcepts[J].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2006,15(1):31-46
[21]Jeff,S.P.,Henry,W.H.StrategiesReportedUsedbyInstructorstoAddressStudentAlternateConceptionsinChemicalEquilibrium[J].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2005,42(10):1112-1134
[22]Gregory,P.T.StudentRestraintstoReform:ConceptualChangeIssuesinEnhancingStudents’LearningProcesses[J].ResearchinScienceEducation,1999,29(1),89-109
[23]乔国才.“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1,32(4):67-69
[24]Claus,B.,Bettina,D.UsingtheSOLOTaxonomytoAnalyzeCompetenceProgressionofUniversityScienceCurricula[J].HighEducation,2009(58):531C549
[25]Ursula,L.,Rosina,M.TheIdentificationofVariationinStudents’understandingsofDisciplinaryConcepts:theApplicationoftheSOLOTaxonomywithinIntroductoryAccounting[J].HighEducation,2009(58):257C283
[26]李佳,高凌飚,曹琪明.SOLO水平哟斡PISA的评估等级水平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4):9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