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行为科学的主要特点(6篇)
简述行为科学的主要特点篇1
摘要:现行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各具特色:岳麓版教科书体例构建最具创新,人民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增加课标以外的内容较多,人民版教科书历史表述的真实性方面较有功力,人教版历史表述最为简洁。但是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历史表述生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体例结构;内容选择;历史表述;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2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研究”[批准号:GS(2010)G0988]的阶段研究成果。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初审通过了4个版本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现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总体看来,四个版本的教科书都依据课标,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编者的学术背景不同,对课标的理解不同以及出版社的传统各有差异,所以教科书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试图就四个版本的教科书文本在体例构建、内容选择和历史表述方面的特点做一些比较,并结合对教科书使用的调查和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教科书体例的构建
根据课标的要求,四个版本的教科书整体都采用“古今中外”合编的“模块—专题”体例。在这个大的体例框架内,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体例构建上又各具特色。
人民版教科书是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教科书,在体例构建上严格遵循课标的结构体系,先中国后西方,注重历史的时序性。就必修部分来看,人民版教科书与课标规定的三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的内容和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专题名称上稍有改动。从其体例安排来看,编写者显然主张在模块内中外分开编写。
大象版教科书与课标模块及专题的安排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必修1中,将课标列出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个专题整合成为“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一个单元。这一整合非常必要也很有益,有利于实现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整体性和时序性,避免了两个专题独立开以后时序的颠倒和内容的割裂。
人教版对课标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即模块内把古代和近现代的中西历史按时期有限混编在一起,强调有限混编,是因为教科书虽然把某一时期中西历史编到了一起,但是在逻辑结构和内容上却未将中西历史交融在一起。相对于人民版和大象版模块内将中西历史截然分开,有限混编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历史进行比较学习。
岳麓版教科书创新体例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科书结构体系。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对课标内容标准所提出的的专题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重组。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共时性和中外交往,对共同的历史专题进行中外比较,从而体现出历史内在的发展、互动关系和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科书从体例到内容的中外合编。
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根据课标的要求,四个版本教科书都要选择课标“内容标准”列出的内容,但是由于“内容标准”只是列出各模块的“学习要点”,而且有许多“学习要点”的表述比较模糊,这就为各版本教科书具体内容的选择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教科书在组织“内容标准”时大多分为四个层次,即单元、课、子目和具体知识,单元层次主要列出“内容标准”中的专题,选择余地不大。课、子目和具体知识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比较四个版本的教科书来看,人教版增加的课和子目很少。
从增加的内容来看,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对内容的选择都各有特色:
人民版必修1增加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和边疆政策,完善了课标提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此外,还比较重视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必修2重点写出了世界各种文明从分散走向融合的过程。
岳麓版必修1也增加了监察与谏议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追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而对五四精神的多角度考察,则体现出了历史的时代精神。必修2关于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及重心南移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但却被其他三个版本教科书所忽略,从而成为了岳麓版教科书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内容的补充,则比其他三个版本更全面地反映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大象版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进一步巩固的内容。课标没有列出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各界的批评,大象版的这一探索是对课标内容的有益补充。
三、教科书的历史表述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指出:“真实、凝练、生动这三个基本条件,在历史表述上是应该具备的。”白老先生提出的要求虽然是针对历史著作,但历史教科书更应该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1.教科书的历史表述首先要真实,这样才能贯彻“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才能体现教科书的科学性原则。为了更真实地表述历史,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主要从两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一是引入大量史料,特别是原始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图片资料、照片资料等。在引用史料方面,人民版是最具特色的。人民版专门设计了“资料卡片”栏目,大量引入史料来佐证正文部分历史表述的真实性。据笔者统计,仅仅是必修部分,“资料卡片”就多达152处,其中绝大多数是原始史料。另外,课文中还引入考古资料图片和历史照片260多处,这显然有助于表现历史的真实性。二是尽量客观叙述历史,少做议论和评价,寓论断于叙事中。
2.凝练主要是尚简,“简”不是简单,而是简要、简洁。历史教科书要做到“简”,首先就必须重点突出,要选择课标“内容标准”中的重要“学习要点”,即要抓住重要制度、事件、人物和现象来写。其次,要史料充分,客观论述,让史实说话,做到论从史出。从这两方面来考察,人民版稍显繁复,人教版最为简洁,岳麓版和大象版间于其中。在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中,人民版的内容是最多的。就必修部分来算,三册书535页,共74.4万字,而人教版三册书只有381页,共54.5万字。人教版的历史表述最为简洁:首先,人教版没有增加课标内容标准以外的内容。另外,人教版从课到子目的设置比较考究,抓住课标“学习要点”的主要内容进行叙述,逻辑性、概括性较强。
3.生动,“是指熟悉表述对象,言之有物,有感人的生活气息。”历史教科书要在真实和凝练的基础上做到生动,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要通俗易懂,二是要有文采。从历史表述的生动性方面来考虑,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做得都不太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显示,“教科书内容容量和难度偏大,认为内容难度‘偏大’和‘过大’的学生、教师和教研员比例分别为23.8%、67.8%、58.8%”、“仅有51.7%的学生、52.5%的教师和59.2%的教研员对‘新教科书的学习情境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示‘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显然,各个版本教科书在历史表述的生动有趣方面确实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曹大伟,赵世瑜,李伏媛.积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体系[A].车华玲.改革与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与使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简述行为科学的主要特点篇2
一、准确性原则(Accuracy)
科技文章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不要求辞藻华丽,描写细腻。但它要求词能达意,并且表达得十分准确,使读者不致捉摸不准或甚至产生误解。当然,要达到准确,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者的英语水平,要求作者能对英语的词、词组、句子正确地运用。
1.词的准确。
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事实和思想的准确传递。写作的最大障碍不是如何正确使用语法,而是用词不准引起语意含糊。因为文字编辑可以帮助你改正语法错误,却很难校正语意含糊或者核对实验是否属实。
(1)词义要确切。科技论文中,词义必须准确,尽量选用单词的首要含义,避免利用单词不常见、不正式或文学含义。使用简单的词可以减少用词不准确而引起的错误。[1](P.122)因为,简单的词多是常用词,而生僻词的用法往往吃不准。无论简单词或生僻词,单凭感觉是不保险的。因此,作者要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如affect和effect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可互换。这在一般英语原版词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来。同样,科学论文中content和concentration是不同的,也不能用level来替代。comprise也不等于constitute。判别这些词的用法,普通词典过于笼统,唯有查词典、有关专业书籍和刊物才能区分。
(2)认真区别同义词。认真区别同义词,避免用词造作或混淆不可以彼此替换的同义词,如:避免使用ascertain,建议使用determine,establish。在科技文章中除了术语外,许多非术语也往往有特定的含义,不能任意更换。如在一般文章中sig-nificant一词可解释为“有意义的”、“重要的”、“有效的”、“值得注意的”,而在科技文章中它只是指“统计学上显著的”,不宜作它用。又如approximately在科技上是指数值十分近似。若只是一个很粗略的估计就不能用它,而只能用about或roughly。
(3)注意起修饰、限制作用单词的位置。有些词则因为位置不妥而意义不同,甚至产生歧义。如only既可作形容词,又可作副词,要紧密靠近所修饰的词。如:
Theyexaminedonlysixrats.(他们检查了仅6只小鼠。)
Theyonlyexaminedsixrats.(他们仅检查6只小鼠。)
Onlytheyexaminedsixrats.(只有他们检查6只小鼠。)
所以修饰词位置不当,句子意思截然不同。为突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应尽可能地将表达核心内容的词放在句子的开头,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科技论文要求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所以,只要思想概念的自然顺序许可,应使相关联的成分放在一起,修饰语应尽可能地靠近被修饰语,不可插断,主语与谓语尽量相邻,从而使表达的内容更清楚准确。[2](P.8)如:
Thereportedoccurrenceofagglutinatedgrainsinthewallbythesameauthorsremainsunconvincing.
简析:“bythesameauthors”应紧接在“occur-rence”后面。也可将此句改成:Thesameauthors′re-portoftheoccurrenceofagglutinatedgrainsinthewallremainsunconvincing.
2.时态的准确。
使用一般过去时可正确地阐明“做了什么”。比如描述的内容为特定、过去的行为或事件,介绍研究过程,叙述或总结研究结果为关于过去的事实,回顾研究目的时,用过去时态。如:
Aratherunexpecteddiscoverywasmadeduringtheseinvestigations.
UV-visibleandfluorescencespectraweremeasuredonaPerkin-ElmerLambda17UV-VisspectrometerandaPerkin-ElmerLS-5Bluminescencespectrometer.
现在时适用于阐述事实和真理。比如叙述研究方法和目的,介绍研究结果,陈述结论,提出建议,描述的内容为不受时间影响的事实时,或是指出结果在哪些图表中列出,用现在时态。如:
InthecontestoftheWoodwardandHoffmannrules,thethermalretro-[2+2]-cycloadditionissym-metryforbidden.
Absoluterateconstantsforawidevarietyofreac-tionareavailable.
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都可以用来表达结果、讨论和结论。如:
Thismodeldemonstratedmonitoringofthehighlydisfavoredfragmentation.
Inconclusion,thefirstgeneralmethodforprotec-tionofthe2,3-πdoublebondofindoleshasbeende-veloped.
使用现在时描述结果,与使用过去式的差别是:使用现在时表示“该结果是在研究过程中所揭示的普遍事实”;相反,使用一般过去时则表示“这是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发现的事实”。[3](P.54)如:
Femalelistenersfindloudmusicmoreirritatingthanmalelistenersdo.(现在时,表示任何女性于与任何男性相比,女性比男性觉得大声的音乐更使人激怒。)
Femalelistenersfoundloudmusicmoreirritatingthanmalelistenersdid.(过去时,表示本次研究的样品中,女性比男性觉得大声的音乐更使人激怒。)
二、简洁性原则(Brevity)
任何文章都要求写得短些,不要转弯抹角,而应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科技文章尤其如此,特别要避免罗嗦冗长。一切文学性的描述以及空话、套话、长话、大话都应去掉。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尽可能用第一人称,短的句子、词组和单词。可以用简单句时便不用复合句;可用单词代替词组时就用单词;可用短的单词时就用短的单词。
1.删除废词。
许多词或短语对句子几乎增加不了任何意义,因而被称为“废词(wastedwords),空词”。例如:quite,very,extremely,asitwas,moreover,basically,essentially,totally,completely,therefore,等等。因此,要删除多余的词及“空词废词”。如:不用Alread-yexisting,而采用existing。一般说来,句子里不要含有不必要的词汇;而段落里不能含有不必要的句子,这样并不是要求写出的句子都是短句,更不是要避开必须有的细节,而是要求所有的词汇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有“忍痛割爱”和“惜字如金”的气魄,删除修饰的和虚饰的、含糊不清的和带主观色彩的词句,以及重复的段落。[4](P.2)
2.避免使用空洞的短语。
英语中不少词组完全可以用一个单词取代,并且往往意思更清楚。[5](P.8)有说服力的文章是简洁的文章。只有官僚和学院式的文章才会对每个句子加上这样的陪衬:Itshouldcontinuouslyberememberedtha,tmoreover,ithasbeenpreviouslyindicated,ithasbeenseentha,tithasbeenindicatedtha,titshouldberememberedtha,titshouldbenotedtha,tthus,itisimperativetha,tatthepresentmomen,tintime等等。
它们在书面文学写作或者口语中很不错,因而在科技写作中,作者常常会受到习惯的诱惑而引进它们。然而,在科技文章写作里,既没有修饰的空间,也没有修饰的必要。因此,尽量用简明的单词代替短语。如:避免使用amajorityo,f而建议使用most。
3.采用肯定的语句来代替双重否定。
不用Thisreactionisnotuncommon.
采用Thisreactioniscommon.
Thisreactionisnotrare.
不用Thisresultisnotunlikelytooccur.
采用Thisresultislikelytooccur.Thisresultispossible.
4.避免句子冗长、笨拙。
尽量采用并列动词代替叠加的名词,以避免句子冗长、笨拙。如:
差:However,thedepletionofpotassiumisalsoknowntohaveanimpactonreabsorptionofsodiuminthekidneysimpairingboththeabilityofthekidneytoexcreteaNa+loadandtheabilityofthekidneytocon-serveNa+maximally.(41个词)
好:Potassiumdepletionis,however,alsoknowntoaffectkidneysodiumreabsorptionbyimpairingthekid-ney′sabilitytomaximallyexcreteanNa+loadandcon-serveNa+.(25个词)
避免同一句子或段落内部改变语态形式,以避免表达上冗长和迂回。如:
差:Thewriterspentthelasttwofieldreasonsinthearea,anditisexpectedthathewillreturnnextyear.
好:Thewriterspentthelasttwofieldseasonsinthearea,andexpertstoreturnnextyear.
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简洁?第一,要下功夫提炼思想。思想要达于精辟,才能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即通过简洁的文字来表达思想。第二,下功夫提炼语言。要尽量节省用字,提炼最精辟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第三,写完后多修改。
三、清晰性原则(Clarity)
这首先在于作者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次,科技文章要能清楚地传达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格式。正确地应用图(Figure)及表(Table)有助于文章的清晰性。文章要清晰,必须把题目(Title)、标题(Heading)、小标题(Sub-heading)、引言(Introduc-tion)和讨论(Discussion)写好。引言是说明研究什么和为什么要研究它,后者是研究的结果。两者讲清楚,文章就易懂。
1.简洁明了的表格与插图。
表格的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列举大量精确数据或资料,图形则可以直观、有效地表达复杂数据。表格和图形应具有“自明性”,即:图表中的各项资料应清楚、完整,以便读者在不读正文情况下也能够理解图表中所表达的内容。对于表格或插图的选择,应视数据表达的需要而定:如果强调给读者精确的数值,就采用表格格式;如果要强调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或变化趋势,则采用图示方法。
从根本上说,图形是表格的直观化。对于可以用较短的文字清楚表达的数据,就不要以图形的方式来表达;也不要因为追求美术效果而将图形做的过于花哨(如增加不必要的立体或阴影效果等)。
2.画龙点睛的题目。
科技论文的题名是论文的画龙点睛之处,是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反映研究范围和深度的最恰当、最简明的逻辑组合,因此,题目应“以最少数量的单词来充分表述论文的内容”。题目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和帮助文献追踪或检索。
题目一般不用完整的句子,不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它是一个“标签”,标明文章内容,因此它一般只是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有时是两个以上的名词词组并列。题目切忌一般化,而应尽量使之具有特定的含义,必要时可以加个副题。
3.一目了然的引言。
引言是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理由、主要研究成果及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等,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主题,并让读者对论文中将要阐述的内容有心理准备。有总揽论文全局的重要性,也是论文中最难写的部分之一。因此,在引言中要简洁而清楚地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论题?这个论题为什么重要?
在撰写引言时,如果表达冗长、重点不突出,就有可能使读者失去对论文中亮点的印象。因此,引言的撰写中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尽量准确、清晰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做到繁简适度。(2)解释或定义专门术语或缩写词,以帮助审稿人和读者阅读与理解。(3)适当地使用“I”,“We”,“Our”,以明确地指示作者本人的工作,如:最好使用“Weconductedthisstudytodeterminewhether……”,而不使用“Thisstudywasconductedtodeterminewhether……”。(4)叙述前人工作的欠缺以强调自己研究的创新时,应慎重且留有余地。可以采用类似如下的表达:Totheauthor′sknowledge……;Thereislittleinformationavailableinliteratureabout……
4.切忌繁琐的讨论。
这是论文中最难写的部分,不但内容难写,英语表达也难。这部分写作上最大的毛病是讲了一大堆废话,而没有讲清实质性问题,即研究结果的意义何在,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作者自己对其研究结果的意义也未弄清楚,二是作者的逻辑性不强。在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其意义并不是当时马上就能弄清楚的。讨论的重点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断,并说明读者的结果是否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是否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观点等。因此撰写讨论时要避免含蓄,尽量做到直接、明确。在撰写讨论时应注意几个方面:其一,对结果的解释要重点突出,简洁、清楚。为有效地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可适当简要地回顾研究目的并概括主要结果,但不能简单地罗列结果,因为这种结果的概括是为讨论服务的。如:
Theslowresponseofthelead-exposedneuronsrelativetocontrolssuggeststhat……(由主要结果引导出相关讨论)其二,观点或结论的表述要明确、清晰。尽可能清晰地指出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并解释其支持还是反对已有的认识。此外,要大胆地讨论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可能的实际应用,清晰地告诉读者该项研究的新颖性和重要之处。结束讨论时,避免使用诸如“Futurestudiesareneeded”之类苍白无力的句子。
其三,对结果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效果的表达要实事求是,适当留有余地。避免使用“forthefirsttime”等类似的优先权声明。在讨论中应选择适当地词汇来区分推测与事实。例如,可选用“prove”,“demonstrate”等表示作者坚信观点的真实性;选用“imply”,“suggest”等表示推测;或者选用情态动词“can”,“will”,“should”,“probably”,“may”,“could”,“possibly”等来表示论点的确定性程度。
简述行为科学的主要特点篇3
1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
1.2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
、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简述行为科学的主要特点篇4
关键词:设问角度;解题思路;步骤
高考文综试题的题型有两种:(1)单项选择题;(2)问答题。文综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占80%,学科间综合为辅,占20%。政治部分也大体如此。因此,解答好政治主观试题,对于在高考文综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不少考生来说,主观性试题,尤其是政治主观性试题,始终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面对政治主观性试题,不是不知所措回答的不够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
下面就主观性试题的类型,解答主观性试题的步骤及分析解题的技巧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供考生参考。
一、主观题类型
1.简答题。
高考政治简答题多采用材料题,强调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条理性,做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把握好中心。针对简答题材料多的特点,在答题时,学生要阅读好材料,把握好中心,切忌走马观花,要全面分析、吃透材料,尽可能多的捕捉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答好简答题。
(2)把握设问角度,注意答题方向。阅读完材料后,要看清设问角度,例如,“怎样理解”“如何认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等,把握解答的方向性。
(3)组织好答案。在审清题意和把握住角度后,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来组织好答案,要强调简答题的答题特点:简明扼要。要言简意赅,思路清晰,有层次、有条理,知识点清楚、准确,回答系统、完整、全面。
(4)关注简答题的两种典型类型。一是注重考查理解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而在广度要求不多,知识点比较单一的类型;二是注重知识面的考查,不注重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针对第一种类型:引导学生注意答题的知识切入点,抓住基本知识点,层层深入;答题要有层次、有条理。在第二种类型中,要引导学生在抓好基础知识,拓展思路,尽可能罗列出基本知识点,不漏一个知识点。
(5)把握简答题的思路特点。许多简答题在分析时从具体到一般,答题时从一般到具体,从思路上讲,前后刚好相反,通俗地讲“顺着分析,倒着答”,在复习时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特点,提高学生解答简答题的能力。
2.论述题。
一般采用两种类型:两种类型题的区别可以从设问看出来,发散思维一般是问“你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说明了什么?”由你去进行发散思维,去归纳出结论,即归纳式论述题;集中思维的设问一般是“材料体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或是已有结论了,不用你去归纳,而是把你的思维集中到这个结论上,重在考查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演绎式论述题,这种题的答案就在材料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该题的材料分析出答案。其中演绎式思路从一般到个别,归纳式从个别到一般,在答题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审清题意,抓住中心。高考论述题一般多为材料题,材料题在解题思路上一般与简答题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表格式论述题,表格式论述题数据比较多,在抓中心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分析时不是抓住所有数据,而是关键性数据,同时注意是哪方面的数据,把握好材料的角度。另外,还需注意表格下的注脚,注脚往往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东西。然后将关键数据、材料角度、注脚三方面综合起来,把握住表格式论述题的中心。
(2)理清答题思路和步骤。演绎式论述题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把握好分析问题的切入点,首先必须找准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并准确表述。其次,以理论为依据,对论述题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时,切忌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应引导学生将理论融入实际进行分析,解答时要有层次性、条理性和全面性。归纳式论述题设问比较多,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解答时要强调对题意、材料把握要尽可能准确,否则会影响后面问题的解答,要注意问题间的联系。此类论述题往往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分析论述。要引导学生摸清这一特点,解答时注意问题间的联系,层层深入展开分析论述,解答时基础知识准确,条理清楚,有层次,全面、完整。
二、解主观题的总体步骤
第一步:先判断该题是考查哪一学科的,是单科的、还是学科内综合的、还是学科间综合的题。
第二步:看设问,确定答法,分清该题属于集中思维还是发散思维。
第三步:分析材料,每一句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
第四步:如果是集中思维的题,则要通过对材料逐句分析,分析出设问中提出的基本理论是怎样得出的、怎样体现的。如果是发散思维的题,则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挖掘出与材料相关的基本理论,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论述。
三、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
1.找准切入点。一般是从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入手进行分析。
2.用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结合材料中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不能分家。
简述行为科学的主要特点篇5
【关键词】实体联系模型;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0―06
一引言
实体联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Model,简称ERM)是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用于表达数据信息的一种方法。其宗旨是通过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形来标识数据或信息的集合,通过这种信息集合图式来表征信息系统及其特点。1976年,EMR由科学家陈品山首次提出[1],该理论的提出对统一数据表达方式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和软件设计领域。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基于该理论的相关设计,如IDEF1X(IntegrationDefinitionforInformationModeling),UML(UnifiedModelingLanguage)等重要的信息模型工具等[2]。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此类数据表达方式也逐渐渗透至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成为学习科学领域中概念或概念系统学习的有力工具。文章通过对ERM理论的剖析,从学习科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引证和分析ERM理论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总结特点,给予启示,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ERM理论基本涵义
ERM作为数据信息系统的一种表达方式,其表现形式为一种图示模型,这种图示既包含了所要表达系统的各个要素,还呈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帮助下,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实现动态模拟。依据ERM理论形成的图示称为ER图示。ER图示的基本要素是实体(entity)、实体属性(attribute)以及实体联系(relationship)[3]。从语义学角度来讲,实体主要指具体的对象,一般为名词,如人、事件、概念、方法等。如在科学学习中,实体往往可以指科学概念、理论以及现象等科学学习的研究对象。属性则是用于描述实体本质或特性,可以是文字,也可以为数字。在ER图示中,实体的属性需最能体现实体的特点,实体与实体之间根据属性进行区别。联系表示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动词居多,如空气污染与尾气排放的关系为“增加”。在ERM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他设计语言主要是在要素数量及要素标识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其核心观点则与ERM并无实质区别。ER图示中,用矩形表示实体框,实体名称置于矩形中,用椭圆形表示属性框,属性名称置于属性框中,该实体可以对应的若干属性,n个属性,则对应n个椭圆。直线连接实体框及其对应的属性框,直线上的菱形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标识。以空气污染概念系统为例,若以空气污染和汽车为实体,则可以得到以下ER图示。
在后来的设计语言中,如IDEF1X图示中,则将实体名称至于矩形框外,属性名称置于矩形框内,分特殊属性和一般属性,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之间用直线隔开;在UML图示中,直接将实体名称与属性名称置于同一个矩形框内,而实体与属性之间用直线隔开。以空气污染概念系统为例,分别如下图所示:
ER图示实际上是对所研究对象系统要素及其结构的一种表达,在学习领域,这种以文字和图形为主要标识的抽象表达方式能够比较直观地体现学习者对于某一概念系统的理解程度,如常用的概念图,即以实体、直线和文字的形式对概念系统进行了直观的表达。研究表明,通过设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环境,ER图示可以为学生呈现、修改、反思以及评价概念系统模型提供支持,也能够为教师审视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提供依据[4]。
三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应用分析
在学习科学领域,计算机模型的学习研究是重要的内容,计算机模型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平台,基于相应的软件或程序而建立的模型,学习者可以对建构的模型进行测试和修改,从而实现在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与理解[5]。在当前研究中,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的模型中,主要有具体模拟和抽象模拟两种方法,具体模拟主要是指借助动画、图片等对一定形状的实体按比例进行呈现的方法,如Netlogo中对化学分子微观运动的模拟[6],Co-Lab中对实验装置的模拟[7],还有大量借助flash或Java技术实现的实物动态模拟软件。抽象模拟主要是以符号、文字以及数字等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呈现的模拟方法[8],如STELLA中stock-flow图示对对象及其变量关系的定量模拟[9],Simquest对科学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动态模拟[10]。因此,在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环境中,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抽象模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持,尤其是在学生概念系统的建构和完善方面。
1体现认知匹配度要求的ModelingSpace
ModelingSpace是由希腊派图拉斯大学开发的一款支持多种类型模型建构的计算机学习平台[11]。其主要特点是为中学生提供基于模型建构的可视化合作学习平台,支持多种学科知识的教学,尤其是科学知识的教学,在欧洲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报告。ModelingSpace中模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实体联系模型,另一种为实体联系模型关系所对应的图表模型。ModelingSpace界面如下图所示:
ModelingSpace自带两种类型的实体标识:框图式(抽象图示)和图片式(具体图示),框图式实体构成的模型就是常见的概念图,图片式实体构成的模型则为如图4所示。在图片下方为对应实体的属性,如图中木桶对应的属性为“水的体积”,时钟对应的属性为“时间”;在描述联系时,主要为实体与实体间属性的关系,该软件提供了三种,一种为文字表述式,主要用于概念图的建构;一种为半定量式,主要用于定义常见简单趋势关系,在定义关系时,可以从软件中选择如、、↔、、等符号,选择“”,表示水的体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选择“”表示水的体积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最后一种为定量关系,软件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数学函数式及其图示用于学生选择所要定义的属性间关系。定量和半定量关系的描述中,软件提供了表格、柱形图以及折线图来动态模拟所建构的模型关系。
可见,ModelingSpace为学生的概念学习提供了多种基于认知适应性方面的支持,且注重借助不同类型的模型来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在关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应用中,考虑到使用对象认知能力的特异性[13],采用分类建构的思想,即将实体标识和实体关系按照抽象程度进行分类以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抽象图示到具体图示,从文字表述到半定量的关系模拟,再从半定量关系模拟到定量关系模拟,符合并体现了当前基于模型学习理论研究中,关于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对象采用渐进式建模(progressingmodeling)的重要思想,为容纳不同认知水平对象的学习提供了帮助[14]。
2遵循渐进建模思想的Belvedere
Belvedere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开发的一款主要用于支持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软件[15],其核心功能是帮助中学生通过共享平台建构科学探究图示,图示由规定的不同标识组成,呈现了科学探究相关假设、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即在Belvedere建构的模型中,实体主要为假设和数据,与概念图类似的是,实体不带属性,只关注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用三种符号进行表达:“+”,“-”,“?”,其中“+”表示数据支持假设,“-”表示数据不支持假设,“?”表示数据与假设之间无联系。Belvedere还提供了三种方式的建模界面,其中两种与概念图类似,称为简单模型和概念图,第三种为假设――数据模型图,也就是文章需重点探讨的实体联系模型的应用图示,其具体的呈现界面如下图所示[16]。
从上图可知,Belvedere使用了抽象模拟的方法,借助不同形状的框图表示不同类型的实体,其中圆角矩形表示科学探究中提出的假设,矩形表示探究所得数据或依据。“+”,“-”,“?”只用于表示假设和数据的关系。虚线框用来填写备注内容。与ModelingSpace相比,Belvedere在模型表达方面,功能较为单一:一为概念图,二为探究假设与数据关系图。图示较为抽象,但隐含在图示背后的内容则包括学生对科学探究及本质的认识以及对探究主题中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完善地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探究及其概念系统的认知过程,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科学探究结果的有力依据。这样的应用体现了基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软件设计中的一种演绎特点,即扩张实体所代表的语义外延,将其衍生至为学科方法或过程学习提供模型,而不是仅局限于概念及其系统的模型,且删减了实体联系模型关于实体属性描述以及定量关系的动态模拟。从软件提供的整体学习环境来看,简单模型界面为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及简单联系提供了支持,概念图是在简单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对概念实体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假设-数据模型则是从更为抽象地角度建立了科学探究及其概念系统的关系图。与Modelingspace类似,Belvedere从更为简便地角度说明了渐进式建模的思想,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型表达方式,且以定性模拟为主,可以为中低年级学生科学学习提供支持。
3体现合作建模观点的CoolModes
CoolModes是由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开发的一款结合多种类型的模型工具,支持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建构科学模型的学习环境。其模型工具包括手写、概念图以及存量-流量模型(stock-flowmodel),存量-流量模型是系统动力学主要模型方法。在CoolModes学习环境中,允许多个学生共享一个模型建构界面,且可以选用不同的工具对模型进行表达。这样的设计也体现了由简单到抽象模型工具的逐级应用,其中存量-流量模型体现了实体联系模型的基本雏形,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模型表达工具,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界面如下图所示[17]:
如图,CoolModes中模型的构成主要是两个要素:节点(node)和连线(edges)。节点分三种:用于储存数值的存量(矩形)、表示固定值的常数(圆形)以及用于控制存量之间流量和计算中间结果的变化率。变化率的颜色为深绿色表示其主要用于控制流量,若为浅绿色,则其主要用于计算相互作用的结果。连线分为2种,若使用“flowedge”表示某一存量的数值按照一定的变化率或比例向另一存量转移。“infoedge”用来表示各量之间的关联,不会出现量的变化。因此,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角度来看,CoolModes模型中存量相当于实体联系模型中的实体,而变化率以及常量相当于实体的属性,而这些属性均用一定的数值来表示,连线是用以表示实体与实体,实体及其属性之间的关系,且不同的连线表示了不同的关系。在完成模型的同时,软件提供了图表进行模型的动态实时模拟,其他学生可以用手写笔对模型提出意见,体现了合作建构的观点。虽然存量-流量模型从更为抽象地角度阐述了对象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使用对象认知水平的限制,在中学阶段并未普遍使用[18],即使使用也局限于数学及物理等学科。为解决这一问题,拓展软件的使用范围,CoolModes向更为人性化和具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实体标识的设计上,新版的软件更容易为低年级学生所接受[19]。
4实施程序化建模的Model-it
Model-it是一款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发的用于科学学习的模型建构工具,其特点是设置程序化的建模步骤支持学生对科学概念、现象等进行模型建构,并借助图像对其中的关系进行验证以进一步完善模型,同时帮助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预测和解释,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知。Model-it程序化建模步骤包括:计划(plan)-建构(build)-测试(test),该步骤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模型建构的基本思路,其模型也体现了实体联系模型的应用思路,如下图所示[20]:
Model-it主界面主要分2个部分,左侧为建模指令区,右侧为模型建构区,根据建模指令区域的按钮,进行模型建构。在计划阶段,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创建,不同的科学主题,model-it提供了不同的图片,供学生选取,选择对象后,可以对对象特征进行描述,并确定与对象相关的属性,该属性有文本变量和数值变量两种,其中对于数值变量的描述,软件提供了两种方式:数值范围(如50-100)和文字描述(如低,中,高),而不进行赋值。在确定了对象及其属性后,建模阶段则主要是建立对象与对象间其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变量关系的界定中,软件提供了简单趋势变化的描述,如A变量增加,则B变量可以选择增加一点、增加很多、不变、减少等关于变化程度的选项。这种关系的描述会在测试阶段由动态实时线性变化图来表征,通过变化图,来对比预期的结果,如与预期不符,就需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再测试。
因此,Model-it中关于概念系统模型建构的思想继承了实体联系模型的观点,即以科学学习的概念对象为实体,每个实体对应一定个数的属性,不同实体的属性之间可以建立简单的数学关系,这种关系主要用于描述变化趋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Model-it模型属于定性模型的范畴[21]。相关研究表明,Model-it这种以图片为实体标识,对变化趋势进行简单定性表述的方式,以及将建模方式程序化的设计,不但使得中低年级学生易于掌握和使用,还能促进学生认知方法的学习,如分析、推理、演绎等[22]。
四结论与启示
以上基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分析,对学习科学领域中,计算机支持的建模工具中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也是当前实体联系模型应用的典型实例,其共性是保留了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基本要素,不同点是在保留要素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语义及其形式上的拓展,使得不同的模型工具具有不同的使用对象,支持不同学习能力的发展。针对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模型工具的渐进式设计
从渐进式设计的角度来看,上述学习环境通过不同的设计角度体现了渐进建模的思想。ModelingSpace中通过对实体关系从定性、半定量再到定量的渐进式设计,为学生概念理解提供了从具体到抽象关系的认知过程;Belvedere将三个不同难度操作水平的模型工具整合到一个学习环境中,使用了从简单的关系图、到需用文字标记关系的概念图、再到需用标识符对科学探究中的假设和数据概念进行界定的设计思路;CoolModes使用了简单手写,概念图绘制以及复杂系统中存量-流量模型工具,学习者依据不同的使用习惯和认知水平可以选用或结合使用其中的工具;Model-it则是通过设置程序化的建模步骤,通过反复测试和修改的过程,使得所建模型逐渐完善,是认知程序上的渐进设计。因此,从这些设计思路可以看出,模型工具的渐进式设计以综合体现不同难度操作水平的建模工具为主要特点,在实体标识、实体联系的标识设计方面也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分类思路,使得相同的建模工具因实体标识和联系标识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抽象程度的模型,为教师评价学生概念的认知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模型要素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以上学习环境的主要模型界面均使用了实体联系模型的思想,将实体、属性以及联系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展现,且在某些程度上对实体概念及其属性进行了拓展。Belvedere和CoolModes以不同形状的框图结合文字对模型要素进行表征,考虑到使用对象认知水平的差异,Model-it和ModelingSpace采用建立专题资料库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图片来标识模型中的实体。除了用文字来表达实体属性的关系外,Belvedere采用符号来标识实体的关联程度,CoolModes使用不同粗细的箭头符号来标识实体及属性的关系,Model-it则将属性关系隐含在属性框中,通过实时模拟才得出,ModelingSpace使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关系标识和两种不同类型的属性标识,使得模型建构工具的选择性更为灵活,可以面向多种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因此,从这些模型要素表达方式的设计来看,绝大多数是从简便、直观易于掌握的观点出发,以具有一定意义和不同抽象程度的符号来表征关系,体现了模型要素表达多样化的总体趋势。
3建模方式的辅助设计
从上述设计,还可以看出,各种学习环境代表的模型意义已经有所拓展,不再停留于简单描述概念系统中各概念之间关系,而是结合了其他工具对模型进行检测和修改,以辅助完成更为精确的概念模型。这些工具包括提供图表进行实时模拟、实时对话框以及实时合作建模和手写平台。如,在Model-it、CoolModes以及ModelingSpace中,均提供了实时线性图来表征实体属性间的数理关系;在CoolModes中,为学生设计的手写平台还可用于学生合作建模时进行实时交流;在ModelingSpace和Belvedere则均提供了标签备注,ModelingSpace还有学生交流日志记录建模活动,这些辅助设计,不但为模型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支持,也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Chen,P.P.S.Theentity-relationshipmodel-towardaunifiedviewofdata[J].ACMTransactionsonDatabaseSystems,1976,(1):9-36.
[2]Hay,D.C.Acomparisonofdatamodelingtechniques[EB/OL]..
[3]Shoval,P,Danoch,R.,&Balabam,M.Hierarchicalentity-relationshipdiagrams:themodel,methodofcreationandexperimentalevaluation[J].RequirementsEnginering,2004,9(4):217-228.
[4]Avourisa,N.,Dimitracopouloub,A.,&Komisc,V.Onanalysisofcollaborativeproblemsolving:anobject-orientedapproach[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3,(2):147-167.
[5]张宝辉,邓峰,李佳.计算机模型建构与学习者为中心的科学学习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8,(8):87-91.
[6]NetLogoModelsLibrary:SampleModels/Chemistry&Physics/ChemicalReactions[EB/OL].
[7]Co-Lab,anintegratedenvironment[EB/OL].
[8]Bell,T.,Urhahne,D.,Schanze,S.,&Ploetzner,R.CollaborativeInquiryLearning:Models,tools,andchalleng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2009,32(3):49-377.
[9]STELLA,SystemsThinkingforEducationandResearch[EB/OL].
[10]SimQuest:Analternativewayoflearning[EB/OL].
[11]Avouris,N.,Margaritis,M.,Komis,V.,Saez,A.,&Meléndez,R.Modelingspace:interactiondesignandarchitectureofacollaborativemodelingenviroment[Z].PresentationforComodeseminar,Patras,December2005.
[12]Dimitracopoulou,A.Modellingactivitiesinschoolswithacollaborativetechnology-basedlearningenvironment:Scenariosofuseinsecondaryeducation[Z].ICTsinEducation,Nicosia,14-15Dec2002.
[13]WuHsin-Kai.Modellingacomplexsystem:usingnovice-expertanalysisfordevelopinganeffective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2010,32(2):195-219.
[14]Schwarz,C.V.,Reiser,B.J.,Davis,E.A.,Kenyon,L.,Achér,A.,Fortus,D.,etal.Developingalearningprogressionforscientificmodeling:Makingscientificmodelingaccessibleandmeaningfulforlearners[J].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2009,46(6):632-654.
[15]LaboratoryforInteractiveLearningTechnologies,Belvedere[EB/OL].
[16]Belvedere4.1,Softwareforconstructingandreflectingondiagramsofone'sideas[EB/OL].
[17]Bollen,L.,Hoppe,H.U.,Milrad,M.,&Pinkwart,N.Collaborativemodelingingrouplearningenvironments[R].InP.Davidsenetal.,ed.,Proceedingsofthe2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SystemDynamicsSociety(SDS).Palermo,Italy,SystemDynamicsSociety.2002.
[18]Reimann,P.,Thompson,K.,&Weinel,M.Collaborativelearningbymodelling:Observationsinanonlinesetting[Z].ProceedingsasciliteSingapore2007.
[19]CoolModes[EB/OL].
[20]Model-It,FeatureinVisualMap[EB/OL].
[21]BaoHuiZhang,XiufengLiu,JosephS.Krajcik.Expertmodelsandmodelingprocessesassociatedwithacomputer-modelingtool[J].ScienceEducation,2006,90(4):579-604.
[22]Stratford,S.J.,Krajcik,J.,&Soloway,E.Secondarystudents'dynamicmodelingprocesses:analyzing,reasoningabout,synthesizing,andtestingmodelsofstreamecosystems[J].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1998,7(3):215-234.
TheApplicationandEnlightenmentofResearchesonERMintheDesignLearningEnvironment
SUNDan-er
(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637616,Singapore)
简述行为科学的主要特点篇6
一
清开史局修《明史》,虽始于顺治二年,但进入实质性修撰阶段,实始于康熙十八年。自此,由徐元文总裁,众史臣分工撰写,万斯同负责审定;“历十二年,而史稿粗就,凡四百一十六卷”[1](p287)。其中,《选举志》八卷,分别为:科目分上、下二卷,其中,上卷记乡试;下卷记会试、殿试,附载武科举。学校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记贡途,即国子监生之来源,包括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中卷记国子监;下卷记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附载宗学、社学和武学。荐举一卷,附载保举。铨选分上、下二卷,上卷记文官选任和考核制度;下卷记武官袭替、升授和选任之制,附载文官任子和宗室中举任职之制。全《志》共计四万一千余字,是为《明史·选举志》的第一稿;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开创了《明史·选举志》的基本规模,表现有二:一是初步确定了该《志》的内容框架;二是收载了有关明代选举制度各方面的基本史料,具有奠基之功。
其二,所收史料,主要取材于《明实录》、《明会典》等在当时看来已是第一手的明史文献,另有黄佐《南雍志》、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王圻《续文献通考》、张朝瑞《皇明贡举考》等多种重要明史文献。史料来源可靠而广泛,为保证该《志》的撰写质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三,总体上仍属草创之作.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结构设计尚不够合理,最明显的,是学校部分把“贡途”从府、州、县儒学和国子监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卷记述。而事实上,“贡途”既是府、州、县儒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子监生来源的主体;包括岁贡、选贡等在内的“贡途”状况,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二者的办学状况;故分开记述不利于充分表现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其它部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情况。二是各卷质量参差不齐。八卷中,荐举一卷和铨选两卷较为成熟,不仅对相关制度做了初步的分类记述,而且对制度和史事的演变特点及原因也有所分析,如荐举卷指出洪武荐举与此后荐举之差异:“大抵明初重荐举人才,而自洪武以降,尤重举官之法。”铨选上卷指出政治败坏对人才的影响:“盖明之人材,一坏于毅宗之荡佚,再坏于神宗之废弛,迨门户起,其害相纠结者三十余年,至于国家丧亡而后止,皆万历间所酿成也。”都能给人一种有益的启示。但在内容归类上仍存在明显不妥之处,如“庶吉士”并非官职,却载于文官铨选卷;文官任子和宗室中举任职,皆非武职任职,却附载于武职铨选卷。而科目两卷和学校三卷,还基本处于按年代顺序编排胪列相关史料的阶段,对所载内容基本未予归类、分析和提炼,带有明显的史料长编性质。三是多有漏载、误载和记述不准确之处。故整体说来,万《志》仍属草创之作。
二
万氏《明史》成稿后,王鸿绪等人在此基础上,又经多年修改、润色和加工,于雍正元年,最终由王氏勒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并以“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明史总裁户部尚书加七级臣王鸿绪”的个人名义进呈于清世宗。[1](p288)其中,《选举志》三卷,即科目一卷,学校一卷,荐举、铨选合为一卷,字数约为二万二千左右,是为《选举志》的第二稿。此稿在《明史·选举志》成稿过程中起着转折性的关键作用,此后的定稿几乎完全承袭该稿而来。过去,人们往往忽视了该稿的地位,甚至有不少学者对王氏大张挞伐,指责其“攘窃”和对万氏《明史》妄加删削篡改。其实,从总体上看,王《志》与万《志》相比,不仅不是妄加删篡,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结构精练而近于完善。适应全书减少卷帙的需要,王氏对《志》文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即在基本遵从万《志》大框架的前提下,把科目上、下两卷合为一卷,学校上、中、下三卷合为一卷,荐举一卷和铨选上、下两卷合为一卷,尽管这种合并仍有不尽合理之处,如荐举作为官员来源途径之一,似应与科举、学校等人仕途径并列,而不宜与专述官员选任及其考核黜陟制度的铨选合为一卷。但总体来说,上述调整还是合理的,从而使其结构精练而近于完善。如科举制的各级考试乃一有机整体,尤其是乡试、会试,在考试规定上许多内容完全相同,故合为一卷记述,更便于表现科举制度内在的有机联系;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府、州、县儒学,在明代已形成联系空前紧密的官办教育体系,故合为一卷记述,也更便于表现明代教育发展的这一显著特点。另外,“庶吉士之选”和“宗室中举任职”,调到了科目卷,“文官任子”也调到了学校卷,真正做到了各归其类。特别是“文官任子”未入铨选卷的文官铨选部分,而入学校卷的国子监部分叙述,反映了王《志》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不同于前代,明代中后期文官荫叙制度,已从前代的直接荫职而改为以荫子入监为主,“荫监”已成为国子监生的重要来源和类别之一,故归人国子监部分叙述更为适宜。
其二,“事益详而文益简”[2](p721)。这是赵翼用来评价《明史》的,但这一特点实为《明史稿》所开创。具体到《选举志》,说其“事益详”,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对万《志》所载史料依其所述内容不同,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制度及相关史事沿革,分别进行了集中的记述,从而使其叙事更加富有系统、层次和条理.如科目一卷,依次分为“规制概述”、“诸制沿革”、“辅臣子弟登第”、“科场弊窦”、“历科事迹稍异者”、“武科”等六大部分;而“诸制沿革”下,又细分为“太祖设罢、恢复科举与创制”,“乡试额数”,“会试额数及南、北、中卷”,“乡试考官”,“会试考官”,“庶吉士”等六个具体问题(这些类目皆由笔者根据《志》文内容而拟,多取自文中原句)。在对上述内容的分别叙述中,间有对其发展特点或诸制相互关系的简要评述。如在指出明代翰林之盛的主要表现时说:“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3](《选举志》)“正确指出了明代翰林盛于往代的突出表现就是翰林官成为明代宰辅来源的主体。在说明科举与荐举的关系时指出:“洪武十七年,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而荐举渐轻,久且废不用矣。”尽管洪武十七年所定科举之式在此后仍有所修改;但其所言科举与荐举之盛衰关系还是比较准确的。在说明文举与武举的关系时说:“终明之世,右文左武;然亦尝设武科以收之。”准确指出了明代虽设武举,但始终处于文举之下,并揭示了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所有这些,既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经过梳理和提炼的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的系统资料,也便于读者从中获得对明代选举制度的整体认识。
二是王《志》在主要以万《志》史料为基础的同时,也对若干史实做了重要补充,如万《志》未载洪武时期军队学校设置情况,而王《志》学校卷则补载为:“武学之设,自洪武时置大宁等卫儒学,教武官子弟。”万《志》未载应试举子连中“三元”的情况,而王《志》科目卷则补载为:“正统十年乙丑,会试、廷试第一,皆商辂。辂,淳安人,宣宗末年乙卯,浙榜第一人。三试皆第一,士子艳称为‘三元’,明代惟辂一人而已。”万《志》未载官员任职回避制度,而王《志》铨选卷则补载为:“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万《志》未载科道官设置及明初进士、监生选授科道官的情况,而王《志》铨选卷则补载为:“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士、举贡监生,皆得选补。”而且补充万历时由于神宗怠政而致科道缺员不补、台省空虚、百度废弛的史料二百余字。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尽管所补史料在《志》文总篇幅中只占少量,且有记述不确甚至错误之处,但总体说来,其价值还是很高的,对于尽可能反映明代选举制度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说其“文简”,主要指其语言简练、叙事概括。如《铨选》卷指出出身资格对铨选影响的变化:“初,太祖尝御奉天门选官,且谕毋拘资格。选人有即授侍郎者,而监、司最多,进士、监生及荐举者,参错互用。给事、御史,亦初授、升迁各半。永、宣以后,渐循资格,而台省尚多初授。至弘、正后,资格始拘,举、贡虽与进士并称正途,而轩轾低昂,不啻霄壤。”不足百字,即把有明一代铨选由“不拘资格”到“渐循资格”,再到“拘于资格”的变化过程及其主要表现勾画出来。又如同卷,言官员“考满”与“考察”之区别:“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论一身所历之俸,其目有三:曰称职,日平常,曰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短短七十余宇,即把官员“考满”与“考察”的相互关系及其主要区别概括出来。正因王《志》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故其在叙事“益详”的同时,比万《志》卷数减少了八分之五,字数减少了近一半,以三卷二万余字的篇幅记述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选举制度的确立、发展和演变.而能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对明代选举制度在全面认识和系统把握基础上的高度提炼;二是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字工夫。
其三,对明代选举制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透彻。这从万、王二《志》各自序文的对比中,就可明显表现出来,为便于比较,分别征引如下:
万《志》之首《选举志叙》云:
夫驭天下之大法,取人与用人二者而已矣!明初,欲以网罗天下之士,屡有变更。迨典章一定,迭为遵守,行之既久,虽诈伪萌生,弊以踵至,然自立法以来,一代人材政治于是乎出;而其后之补偏救弊,规条寖多,卒亦无能少有加益。乃知致治以人不以法,法不能经久而无弊,亦不能因其弊而人即以变法,是在观时善守之而已。
今以有明选举条分缕次,大约有四:一曰科目,以乡、会试统于文而武系之;一曰学校,凡贡人太学及生徒之隶于太学者,详其考校、登用之制,而次及于郡县学;一曰荐举,诸以辟召及为大臣推荐者得备书;一曰铨选,文与武各叙其大小授职之宜而所考课者附记焉。凡以之四者厘然具载其本末,而二百七十余年其为人材盛衰、政治得失之故稍稍可睹矣。
王《志》未专列《叙》,但《志》文起始一段,实即其序,文曰: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科目,曰学校,曰荐举,曰铨选。科目以汇征之,学校以教育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明以科目为盛典,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其径由学校起家者,亦科目之亚也,匪是则杂流矣。然进士、举贡、杂流三途并用,虽有畸重,无偏废也。荐举盛于国初,后因专用科目而罢。铨选则入官之始,舍此蔑由焉。是四者厘然具载其本末,而二百七十年间取士得失之故可睹已。
相互比较,不难看出二者史识之高下。万《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指出了选举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即“驭天下之大法,取人与用人二者而已矣”!应该说这是十分正确的。但其又从明初以后对选举制度进行“补偏救弊,规条寖多,卒亦无能少有加益”的认识中,得出“致治以人不以法”的结论,并进而否定对制度进行适时改革的必要性,则是有失偏颇的。固然,在人治社会里,法在事实上经常成为当权者个人营私舞弊的工具,故当权者的素质如何,确实对执法的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可忽视的,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即使在人治环境下,制度仍在相当程度上对官员的履职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因这里的“人治”,在理论和制度上都不是说官员个人可随意而治,而是仅指皇帝个人掌握着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和对政事的最终裁决权;与此相应的,恰恰是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皇帝钦准的制度和章法办事,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惩罚。就明代选举而言,当权者除直接受到选举制度本身的规范和制约外,发达的监察制度和其他相关法律也对其依法照章办事起着有力的制约作用。故在此情况下,选举制度本身是否合理、严密和完备,必然会对选举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怎么能得出“致治以人不以法”的结论呢?若果真如此,那撰写专记选举制度并总结其利弊得失的《选举志》还有多少意义呢?法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防弊,由于人的私欲的普遍存在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漏洞是必然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法久弊生”的内在原因;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能通过对既有制度的有效改革才能堵漏防弊,又怎能得出“法不能经久而无弊,亦不能因其弊而人即以变法”的结论呢?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变法”即如何“改革”的问题,而非改不改的问题,不能因“卒亦无能少有加益”,而因噎废食地否定改革本身.显然,这是万《叙》史识的局限之处;正因如此,其第一部分皆被王《志》所弃。但王《志》连其强调选举制度重要性的首句也予舍弃,似也不妥。
万《叙》第二部分说明了该《志》所述科目、学校、荐举、铨选四大部分的主要内容.而王《志》序文则不仅简要揭明了明代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概括出各部分在选举中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也即道出了作者对明代选举制度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尽管其中仍有偏颇或不尽周全之处,但所言大致还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这种试图揭示事物发展特点及内在联系的努力,更是应予充分肯定。因这不仅对其在万《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撰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便于读者获得和深化对明代选举制度的整体认识。
另外,王《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也多有高于万《志》之处。如,万《志》科目上卷在总述明代科举时说:“明取士之法,科目为最重,三岁以提学所取之士试之各直、省,曰乡试。”其中,概言明代乡试是“三岁以提学所取之士试之各直、省”,不确。因提学官至正统元年才开始设立,[4](p453)正统九年才“奏准各处应试生儒人等从提学官考送”[5](p450)。王《志》科目卷则改为“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同时,补充了追溯科举渊源的内容,即“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不仅表述更加简明、准确,而且大大拓展了提供信息的广度。又如,万《志》学校下卷在追溯学校的渊源时说:“学校,自汉武时始兴太学,唐始立郡县学,宋始置诸路州学官,代有增设而法未之具也。”其中,言“唐始立郡县学”,显误,因郡学早在西汉就已设立。[5]王《志》学校卷则改为“郡县之学与太学相维,创立自唐始,宋置诸路州学官,元颇因之,其法皆未具”。不仅改正了万《志》的错误,而且正确地揭示了郡县学与中央官学在制度上建立起联系始于唐代,表述也更为简练。
经上述王《志》对万《志》大幅度的删润、提炼和加工,遂使该《志》无论在史识、结构,还是在行文、表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简洁、系统地反映了有明一代选举制度的沿革、发展特点及其实际状况。
三
当然,说王《志》比万《志》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只是从总体而言;事实上,王《志》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就在王氏进呈《明史稿》的同年,清世宗下令再开史局对该《稿》进行修订,以使其“归于尽善”[1](p215)。又经史臣十余年的努力,至乾隆四年,三百三十二卷的《明史》终于完成,并由总裁官张廷玉领衔上呈。[6](p8629)其中《选举志》仍为三卷,是为定稿。
相比于王《志》,定稿变动不大,内容几乎一仍其旧,字数也与之大体相埒。对此,张廷玉在其《上明史表》中作了明确交代:“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秘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苟是非之不谬,讵因袭之为嫌?爰即成编,用为初稿。”[6](p8630)这虽是针对全书而言,但也完全适用于《选举志》。
不过,定稿在基本承袭王《志》的基础上,也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改进:
一是对王《志》结构顺序有所调整,即学校卷和科举卷互换位次,使学校居首,科举次之。这样调整,决非否认科举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是基于“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铨选以布列之”的人才培养、选拔与任用的自然顺序,也更便于表现明代教育在制度和实际上已完全成为科举之深厚基础的时代特点,从而使其结构更近于完善。
二是对王《志》个别词语作了删改、调整和润色。仍以《志》序为例,如适应学校卷和科举卷的互换位次,《志》序首句中的“曰学校”也调到“曰科举”之前;另,“科目以汇征之”,改为“科目以登进之”;“明以科目为盛典”,改为“明制,科目为盛”;“其径由学校起家者”,改为“其径由学校通籍者”。通过这样的“细部加工”,使《志》文表述更趋合理与准确.但总体来说,类似的改进在全《志》中只是个别的。
以上改进,虽使定稿质量比王《志》有所提高,但因其内容几乎完全承袭王《志》,故王《志》的不足也几乎完全承袭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忽视了明代文官由学校人仕的数量远远超过由科目入仕(进士)的特点。在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上,王稿和定稿序文强调了“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的特点,也注意到由学校直接人仕是文官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从数量上看,由学校“通籍”者,也决非序文所言为“科目之亚也”,而是远远超过科目出身者的数量。[7](卷二)洪武以后,包括举人监生在内的各类国子监生已成为明代文官队伍的最主要来源;若再考虑到景泰后岁贡生员经廷试直接充任教官并逐渐成为府、州、县儒学教官主体的情况,那么,文官队伍中由学校人仕者所占比例就会更高。忽视了这一特点,必然影响到对明代教育的作用及其特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其二,武职选举制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明代选举分为文选、武选两大部分,分别由吏、兵二部负责。虽说有明一代重文轻武,文官的培养、选拔和铨选对政局和吏治的影响相对于武官更为重要;但武官的素质如何,其选举制度是否能使各级武官才当其职,人尽其用,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实力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武职选举制度决非无足轻重.万《志》中,有关武举、武学和武官袭替、升授、选任之制的记载共五千余字,占总字数的八分之一强,文、武记载篇幅已经失衡;而王稿和定稿就更过之,相关记载的字数仅二千余字,不足总字数的十分之一;有关内容不仅遗漏甚多,而且即使涉及到的内容也多语焉不详。
其三,对富有特色的实行于洪武至成化间的民众乞留地方官员制度完全缺载。前代虽然已有民众乞留为政廉能地方官的例子,如东汉末,成都令董和迁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益州牧刘璋听留”[8](p979);此后历代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但只有到明代民众乞留官员才形成常制。这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由于明太祖特殊的出身和经历,使其认定评价地方官为政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把这一观念运用到选官制度建设中,于是就形成了民众乞留地方官员的制度,即每当官员离任甚至因事被逮之时,若有所辖民众集体诣阙乞留,则即命该官留任并予奖赏。此后,该制又在乞留程序、核实真伪、留任升级等方面得到不断完善,对明初近百年地方吏治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且其实行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皆为中国古代历史所仅见,极富时代特色。但《明史·选举志》自初稿到定稿对此都未做任何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其四,吏员选举制度未得到应有的反映。吏员选举制度就是关于吏员选拔、拨用、考核及人仕的制度,是明代选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和前代一样,自中央到地方,各文、武衙门,在堂官、属官和首领官之下,都设有一定数量的吏员,负责承办本衙门的具体事务。正德年间,全国共有吏员五万五千余人,是当时文官的二点七倍故其素质和履职状况如何,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吏治状况。而且,吏员人仕作为文官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明一代,一直得到制度的保障,在文官队伍中始终占有相当的比例,正德、万历两部《会典》,皆对吏员选举制度有专门记载;在明初用人不拘资格的情况下,有的吏员甚至被擢为六部卿贰等高级官员。万《志》在文官铨选卷对吏员选举尚有简略附载;但至王稿,这部分内容几乎删削殆尽,定稿也一仍其旧,而未做任何改进。这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选举志》的完整性。
其五,所载史实多有语焉不详和不准确之处。本来,叙事简洁是王稿和定稿的显著优点之一,但就像任何事情都有度的规定性一样,若刻意追求简洁,就不可避免地会舍弃一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的史料,而致语焉不详或言之不确,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行文过简而致所述史实不明或不准确,如王稿和定稿学校卷记述明代始设武学云:“武学之设,自洪武时置大宁等卫儒学,教武官子弟。”至于武学与卫儒学二者之关系,则没有说明。事实上,武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武学泛指所有的军队子弟学校,包括都司、卫、所儒学和正统时始设的京卫武学。而狭义的武学,则仅指京卫儒学,只是军官及其子弟学校。况且,若以大宁等卫儒学的设置作为始设武学之标志,也不准确。因据《太祖实录》载,大宁等卫儒学始设于洪武二十三年九月,而在此之前,自洪武十七年四月开始,就已先后有岷州卫、辽东都司和北平行都司等儒学之设立。又如,铨选卷对不同出身的推官、知县在科道官考选中的录取比例,仅载为“举贡推、知,例得与进士同考选,大抵仅四之一”。意为举人和岁贡出身的推官、知县,依例可与进士出身的推官、知县一同参加科道官考选,但录取数只能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若对明代科道官考选制度没有相当了解,仅凭《志》文此句,是很难正确理解其意的;又据万历《会典》卷五《铨选》,可知该例奏准于万历五年,而《志》文略去这一时间,也极易使人误解为早在明中叶开始实行科道官考选之时就已通行此例了。
二是把某种情况扩大化和绝对化。如王稿和定稿序云:明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其实,这只是明中后期的情况,而明初尤其是洪武时期,卿相不仅不是“皆由此出”,而且主要出自非科目出身者。[10](p833~844,879~985)“二稿皆以明中后期的情况概称有明一代的情况,显然不妥。又如,王稿和定稿在学校卷述府、州、县学和国学诸生之差别时,说“府、州、县学诸生人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可事实上,府、州、县学诸生不入国学,直接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中进士,不仅可以得官,而且仕途通达,怎么能说不入国学就不能得官呢?如果说府、州、县学诸生能走通此途者,还只是极少数;那么,景泰间开始的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廷试中式后,即可直接充任府、州、县学教官,就使更多的府、州、县学诸生不入国学而可得官了。府、州、县学诸生只是在既不能直接从科举出身,景泰后又不愿以岁贡直接充任教官的情况下,才是“人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当然,王稿和定稿有些史事语焉不详,乃是承袭万《志》而来,如天顺之前,各地乡试对应试生儒名数尚无限制;而随着应试生儒的不断增加,考务负担日趋严重;于是,成化时开始对应试生儒名数予以限制,如规定应天府乡试应试生儒不得超过二千二百人;[11](p4606)后又把定额限制改为比率限制,如嘉靖末规定各地乡试每录取举人一名,只允许生儒二十五人应试;[12](p8648)万历初年,又奏准每举人一名,许三十人应试。[4](p455)而对此,万《志》只是在其学校下卷述万历三年提学《敕谕》时,有“生儒应试,每举人一名,以科举三十名为率”的简单记载;至王稿和定稿,不仅一仍其简,而且连“万历三年”也给略去了。有些语焉不详则是由于时代差异造成的,即在撰《志》时,尚属文简事明,而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变迁,在今天看来就成为“语焉不详”了。
其六,史实错误也较为常见。就其来源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因袭万《志》而来。如万《志》学校中卷载例监之始云:“景泰元年,以边圉事殷,令天下纳粟纳马者许入监读书,限千人而止;至四年七月,始罢不行。开例纳监自此始。”此说之误有二:其一,明代开例纳监,始于景泰四年四月,而非景泰元年;其二,纳监开始仅限于许生员纳粟人监,而非一开始就没有任何限制地“令天下纳粟马者,许入监读书”[13](p4993,5061)。万《志》同卷又云:“永乐元年,吏部尚书蹇义疏请在内文职七品以上及县正官各举所知一人,吏部考验,如果贤能量才擢用。”据《太宗实录》载,可知其中“永乐元年”,当为“永乐九年”之误。[14](p1543~1544)对以上讹误,王稿和定稿皆一仍万《志》之旧,而未做任何订正。
有的错误是王稿在增补资料时产生的。如其科目卷述“科场弊窦”时言:“万历四年,顺天主考高汝愚中张居正子嗣修、懋修及居正党吏部侍郎王篆子之衡、之鼎。”此句之误有四:其一,万历四年,顺天主考是右中允兼编修何雒文、右赞善兼检讨许国,而无高汝愚。其二,高汝愚应为“高启愚”,万历七年七月,其以右中允兼编修被任为应天主考官。其三,张居正子懋修于万历七年中湖广乡试,而非四年中顺天乡试;嗣修虽于万历四年中顺天乡试,但与高启愚无关。其四,王篆子之衡、之鼎,皆于万历十年中举:之衡中湖广乡试,之鼎中应天乡试,而非四年中顺天乡试,也皆与高启愚无关。由上可知,短短一句话,有误竟至八处之多!这在正史中是很少见的。对此,定稿也是一仍其旧,而未做任何订正。
有的错误则是万《志》本正,而王稿改错。如万《志》学校中卷云:“太祖于乙巳岁置国子学,以元集庆路学为之。”而王《志》学校卷却误为“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又如,万《志》云“府学每岁贡一人、州学三岁贡二人、县学间岁贡一人”的贡例,自正统六年“颁为定例”;而王《志》学校卷却误为“弘治、嘉靖间,仍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遂为永制”。再如,万《志》科目下卷载:“洪武二十年,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太祖不从。”而王《志》科目卷却载为:“洪武二十年,俞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类似的纪年、史实等错误,王《志》还有不少,定稿也皆仍其旧。另外,在史实编排上,王《志》和定稿也时有失序之处,此不赘述。
明代选举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集前代选举制度之大成,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又奠定了清代选举制度的基本规模,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相比之下,学术界对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而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对《明史·选举志》的系统考订和研究。由于该《志》是今人了解和研究明代选举制度最为常见的专《志》和主要文献之一,其影响之广泛也非迄今任何一部相关专著所能比拟,故其存在的上述问题必然给今人造成诸多障碍和误导,不少论著因引用其中错误或不准确的记述而致误,除上文已述外,常见的还有,如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虽始定于洪武十六年,但该制实际上是定而未行,明中叶后,才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阁臣荫叙为核心、以三品京官考满荫子人监为主体的文官荫叙制度体系;而该《志》学校卷却载为:“明初因前代荫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又如,明代应试举子虽主要来源于学校诸生,但除此外,还有少量的“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人流者”参加科举考试;而《志》学校卷却载为“科举必由学校”。类似错误或不准确的记载,迄今仍被相关的研究成果所广泛引用,甚至公认为代表了建国以来历史工具书最高编纂水平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相关辞条也不免其累。[15](p345~346)
由上可知,加强对《明史·选举志》的考订和研究,已成为明史研究工作者急迫任务之一,因这不仅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明代政治制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蜀选编.二十四史订补;第15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赵翼.廿二史箚记[M].王树民校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王鸿绪.横云山人集[M].敬慎堂刻本.
[4]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叶春及.石洞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陈寿.三国志:蜀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陈洪谟.继世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明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2]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3]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4]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5]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