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例(3篇)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护理专业3个大专班共160人同时开展基础护理实课,每个班5位老师进行分组带教,每位老师带教10~12人。共计24次实验课。
1.2方法
(1)在每次基础护理实践课开课前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护理伦理学问题学习讨论,提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对护生则要求提前复习护理伦理学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实验课也要找出相关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写成书面材料交给带教教师。每次实验课前对1~2名护生提问或鼓励其主动陈述本次实验课所涉及的护理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护生的回答给予指导纠正。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并学习及讨论下一次实验课的护理伦理问题,作好记录。
(2)设计及发放问卷调查表给护生,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基本情况、护生上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之前对护理专业与伦理学的认识及对实验带教教师的评价三部分,共计28个问题。收回后进行统计,以检验教学效果。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护生对带教教师综合素质评价
115人(7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03人(64.4%)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31人(8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伦理学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教师护理伦理学知识水平及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将护理伦理学知识结合到基础护理操作中十分重要。
2.2护生实践课前、课后对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基础护理操作中的认识
上实验课之前与之后对回答问题“是否应把伦理学知识与护理操作结合起来”的情况作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实践课前、后对是否应把“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护理操作结合起来”卡方检验结果。
上实践课有必要结合无必要结合合计
前147(91.9%)13(8.1%)160
后157(98.1%)3(1.9%)160
合计30416320
注:X2=6.5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表可以确定护生在进行护理学基础实践的过程中将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知识,又使护生学会正确使用伦理学知识;强化了护生的道德观念,使护生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3结语
(1)护理学基础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护理工作中运用最广泛的护理技术,每一个专科护理都必须在基础护理操作的技术支撑下才能完成。护理伦理课主要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完成,尽管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护理伦理课教学质量,但始终未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利用护生在校的基础护理实践课将护理伦理学知识合理渗透到基础护理实践中,改变护生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方法,增强了护生对护理伦理学的理解和应用,使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学基础实践相互促进。
(2)真正实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对护理学理论、护理实践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2]。在带教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丛亚丽.护理伦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75-01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石,是临床各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和医院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低[1]。“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是护理管理者的追求目标[2]。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的号召,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我科于2010年7月被定为优质服务示范病区,从统一认识转变护理思想观念;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培育优质服务理念;落实基础护理,强化健康指导,拓展专科护理内涵,实行全科护士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方案》和《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每位护士的心声,强调基础护理其实就是落实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就是将基础护理理论、基础护理知识和基础护理技能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听取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及建议,接受患者监督及评价;实施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服务。
1.2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培育优质服务理念加强护理管理,改善护理服务,我科在理念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模式上结合专科特点,符合专科需要。在原有的整体化护理基础上,再把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结合在一起,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因此,心内科结合自己科室特点,老年患者多,病情变化快,病情重,护士必须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拉近患者的距离,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社会。
2具体实施
2.1改变护理分工与排班方式我科实行“负责制”管理,每名责任护士分管8-10个病人,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分管床位病人的所有治疗和护理,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轮换夜班护士实行APN连续排班模式,并以双班制排班,让护士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到位的标准内涵。
2.2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培育优质服务理念加强护理管理,改善护理服务,我科在理念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模式上结合专科特点,符合专科需要。在原有的整体化护理基础上,再把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结合在一起,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因此,心内科结合自己科室特点,老年患者多,病情变化快,病情重,护士必须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拉近患者的距离,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2.3落实基础护理,强化健康指导护士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我科对心血管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预防、疾病健康指导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责任护士参照其作为宣教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住院患者公休座谈会为患者进行宣教强化,护士长定期对患者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逐步提高健康教育知晓率与覆盖率,使患者真正受益,同时负责完成分管患者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记录、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工作,这样护理人员既了解病情,又掌握了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可以有的放矢地为患者落实各项护理服务。
2.4拓展专科护理内涵,实行全科护士心血管疾病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所以护士要不断更新自己,科室经常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出去参观,学习新的护理技术。我院实行骨干护士有计划轮科,使护士全面掌握整个内科系统的疾病的全面护理,做优秀全科护士。
3结语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护理改革的新起点、新转折。通过医院引导护理部精心组织,科室落实整改护理工作稳步前进,护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沟通技巧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患者感受到医院全新的高水平的服务,同时也得到了医院的高度肯定。护理人员重视患者的意见及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由于护患沟通增加、护患真情互动,使得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赢得患者信赖、护患及医护关系明显改善,首次出现服务“零”投诉。护理单元为患者设立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建立健康档案,方便患者出院后进行病情咨询,饮食指导,康复知识宣教。为患者提供长期健康保健服务,推动护理工作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研究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05-01
基础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保障病人的治疗、康复的顺利进行,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生活服务、完成常规治疗等护理工作。基础护理的质量不仅直接反映医院的护理水平,也反映了医院的管理质量。目前,各医院基础护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生活护理不到位,病情观察不及时,病区管理不规范等。本文总结目前基础护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报道如下。
1基础护理的现状
1.1人力资源不足
2005年卫生部对全国400家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三级综合医院病房床护比平均1:0.33,最低为1:0.26,远低于国外医院的床护比(美国1:1.6,法国1:1.2)。护理人力不足导致护士只能忙于执行危重病人的医嘱和完成硬指标的治疗护理工作,忽视或无暇顾及基础护理等软指标的工作内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院特别注重医疗效率指标的优化,将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及收治患者数作为考核科室工作的重要指标,带来护理工作量的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目前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工作的内涵从单纯执行医嘱延伸到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同时服务对象的法律意识增强,如对疾病观察的某些疏忽或观察记录不全,护士可能面临法律纠纷,需要她们付出更多的劳动让患者满意,造成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1.2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滞后
临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难以提高基础质量。有调查表明,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相当缺乏,主要表现为“对己压红的皮肤进行局部按摩”、“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压疮创面保持干燥利于愈合”作为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与研究结果相悖,而“为减小骶尾部剪切力,半卧位时抬高床头5°~30°为宜”在基础护理教科书中并未提到,所以,基础护理学教材作为护理人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应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正确的知识和信息,以提高临床实践活动质量[1]。
1.3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对工作中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反应,不仅可引起多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还可导致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当前护士在工作中普遍感到工作紧张以及工作量大[2]。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护理工作的高负荷和高责任、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工作性质的不稳定、医尊护卑的观念及医护之间巨大的福利差异有关,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基础护理质量。
1.4基础护理设施落后
临床一线使用的基础护理设施大都简陋,如无多功能病床、沐浴机等,多依靠护士的双手和付出体力来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一些方便、快捷的仪器因价格昂贵而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如此效率低、耗时长的基础护理方法严重影响了基础护理工作的发展。
1.5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滞后
虽然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各项护理质量标准纷纷出台,但评价方法还基本上停留在功能制护理和责任制护理水平,如医嘱是否按时执行,分级护理是否落实有效等为主,而基础护理工作的量化管理明显不足,如病情观察、生活与心理护理等“软指标”缺乏比较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价体系。
2基础护理的思路和对策
2.1改变护士服务理念,调动护士主观能动性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改变护士的基础护理服务理念,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对病人的护理服务过程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同时,管理者应帮助护士克服职业倦怠,让护士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内涵,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自豪感,体现自身价值。正确的服务理念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基础护理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
2.2提高护士基本技能水平,鼓励参与科研创新
走向临床护理工作一线的每个护士,无论学历、职称如何变化,基础护理技能始终是不可生疏的基本功。首先,加强护士基本技能培训,并对薄弱环节、薄弱对象进行专题教育,从技术上保证基础护理质量。其次,在临床上要发挥本科生及高学历护士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护理、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方面的科研创新和突破,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2.3加大护理经费投入,使用先进的护理设施
医院应加大护理经费的投入,提高护士工资、奖金、福利等劳动待遇,并应用先进的护理设施,如翻身床、转运病人的吊机等,不仅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还使护士有更多的精力、体力来为病人服务[3]。
2.4改进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
医院可以结合护士队伍分级管理,明确基础护理职责,通过责任制护理模式,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而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方便管理者对责任护士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有研究发现,在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后,病人压疮发生率减低,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4]。一些医院通过创建“示范病房”,让病人参与评价等措施,加强基础护理,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另外,基础护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促进基础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有力保证。健全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用量化管理方法把软指标具体化、目标化,改善基础护理质量的薄弱点,使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持续改进。
3小结
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护理管理者及护士都将面临新的挑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基础也是病人最需要的服务[5]。做好基础护理是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必备基石,也是发展专科护理的重要保证[6]。如何保证基础护理质量,深入研究其有效举措是护理管理人员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骆宏,叶到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3.
[2]程蕾,游川.注重基础护理内涵建设促进护理学科发展[J].全科护理,2010,8(3B):739-740
[3]陆洁,张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0,27(8B):1206-1231.
[4]丁炎明.护理人员现代护理观与基础护理认识现状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5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