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方案 > 常用文书

中秋节三大传说故事英文版(精选4篇)

时间:

中秋节趣味小故事 篇1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到了,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比较圆的一天,但是,在我的老家宁波人们觉得月亮是在16日比较圆,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样的说法真是奇怪呀!

还记得我小时候的时候,我住在宁波,那时候爸爸和妈妈都在日本工作,没有来陪我,每当中秋节的时候,外婆会把月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喂给我吃,然后外公会抱着我在阳台上看月亮,一边看一边还会唱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儿歌。

现在,我回到了杭州,爸爸妈妈陪在我身边。现在的中秋节我们也会一样赏月和吃月饼,但是,现在有了一些功课,没有小时候这么自由自在了。小时候还有小伙伴一起玩,非常开心。

虽然没有小时候有趣了,但是,这几天我也过得很开心、很充实。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的故事 篇2

中秋的夜晚,一轮金月徐徐升起。它大如金盘,黄得好看。在那月光皎洁的夜色中,我仿佛看见了一条月亮河盘在饭桌上,把饭桌映得白白的。那天,那月,那月亮河,那饭桌,都不知不觉地合为一体。

发呆了好久,再抬头看看月亮——她就像一位母亲,慈祥、和蔼的母亲。月色迷人,月儿也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羞答答地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月亮又似变色龙,转眼间,它的颜色就由淡、金黄变成了淡白。月亮河也由淡黄转为淡白,美不胜收。

猛然间,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那时候是做了怎样艰难的抉择呵!此刻,她和她的小玉兔必须很孤独。我恨不得让自我长出一对儿翅膀,飞往那冷清的月宫,给她们作伴。

星星少得出奇。它们像万花筒,在月亮周围,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在深夜中跳着舞。月,不见了,只剩下星星在一闪一闪地发光。不一会儿,月亮又从云层中现身了——这回,她的颜色又逐渐变成银白,之后,月亮河也是这样。

月亮再次在两颗星星的护送下进入了云层,突然,我发现月亮河竟是那么透明,那么薄弱,好像立刻就会消失似的!我不由得一下子紧张起来。等了一会儿,月亮河没有破碎,我那悬着的心才稳定下来。

月儿高挂在夜空,月亮河仍在流淌。

中秋节趣味小故事 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但中秋节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我讲两个你不知道的故事给你听听。

以前元代时期是元兵统治中国,大家受不了元兵统治,于是朱元璋就集合各路人马进行反抗,但元兵看得很紧,怎么才能把消息传出去呢?朱元璋的军师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纸条放进月饼里带出城。就这样,明兵左右夹击,把元兵给灭了。

远古时期,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射去了九个。于是王母娘娘给了他一颗不死药让他吃了升天,他舍不得离开妻子,就把不死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有一天,后羿不在家。有个心术不正的人要来抢,嫦娥只好吃下不死药升天,她的小兔子往她怀里一跳,也飞了起来。但她非常想念后羿,于是到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大家想念嫦娥,就在每年八月十五这天摆很多东西给嫦娥吃。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4

月饼的传说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兔爷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区爆发一场瘟疫,很多人染上瘟疫,恐惧、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京城。身居月亮广寒宫的嫦娥目睹百姓的苦难,心中不忍,便派自己身边的玉兔下凡为百姓祛灾除病。

玉兔下界后担心百姓忌讳自己的白色装扮,便在途中借了神像的战袍与铠甲穿上。为更快治愈所有病人,玉兔时而骑虎或鹿,时而骑象或麒麟,长途跋涉为百姓治病。忙中出错,双耳外露。同时,百姓们窥见月亮上终日捣药的玉兔不见了,大家终于明白这个兔面人身的郎中乃是嫦娥派下来的玉兔。

玉兔回宫后,百姓非常感激他,供奉其为祛灾除病之神。并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各种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样子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年八月十五京城百姓都要设供拜月供奉兔儿爷,还亲切地称它“兔儿爷”“兔奶奶”。北京的东岳庙都会按照老北京的风俗摆一座高高的兔爷山,成百上千尊兔爷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承载着老北京几百年的民俗风情,也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吉祥生活的无限期盼。

月亮十五个门

天上有个月亮,月亮里住着一个姑娘。还有一个天狗给她看门。月亮有十五个门。每个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门打开一个,门一打开,就露出一个小月牙儿。初二再打开一个,月牙儿又大一点,一直到十五,圆圆的月亮就全露出来了。

从十六开始,月亮姑娘又一天关上一个门,到三十,月亮门全关上了,也就看不见月亮了。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年年这样。

不知道是哪一年,来了一个叫亚西的男人。这个亚西是个窥视癖,爱好悄没声地跑到月亮门外偷着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气急了,把所有的门“啪、啪、啪”全关上了。

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这可糟了,天下的人们以为月亮被天狗吃了,说这是“月食”,就拿出铁桶、铜盆,“当当当”、“当当当”地敲起来,亚西听见有动静,吓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关上的门打开,给天下的人照亮。

月亮为什么这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庄的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们就聚集在一块杵米磨谷,歌唱丰收。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拱美丽的虹桥相连,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特别是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背着装满谷子的藤篓,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们听老人说:“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进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灾祛病,青春不老。”

那时的月亮不象如今这么亮,颜色一片昏黄。姑娘们登上月宫,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颗颗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儿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采一枝桂花舂米给久病的妈妈熬稀饭。她背上沉沉的藤篓攀上虹桥,没想到刚走进月亮,虹桥“喀啦”一声断落了。姑娘想妈妈眼泪汪汪,从此再也回不了家乡。她每天都在桂花树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细又细,匀又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细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圆了,姑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了,就把细腻洁白的细粉洒到人间,白白的米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化作了如水的清辉,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净。姑娘望着月光下静谧安宁的村庄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长寿,妈妈健康,家中平安,年年丰收。这时候,部落里的老人也会指着月亮对后生们说:“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儿为什么格外亮吗?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乡,把洁白的米粉洒向人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