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方案(收集8篇)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1
活动名称:感官——长棒1
教具构成:
十根宽度、高度为2.5厘米,长度从100厘米递减至10厘米,且等差为10厘米的红色木棒组成。
教育目的:
1.通过视觉辨别,感知长棒在长和短上的差异,培养辨别长短的视觉能力。
2.发展用视觉及肌肉感觉别人一度空间差异的能力。
操作方法:
1.教师介绍工作区域,取铺工作毯、工作卡,介绍今天的工作名称
2.教师展示工作:
(1)教师从最短的一根长棒拿起,依次拿到工作毯上散放。
(2)从最长的一根开始,用右手食指、中指按左—上—右—下的顺序触摸,以左端对齐的方式将十根长棒排列成长棒形。
(3)拿出最短的.一根进行错控。
(4)取出最长的一根和最短的一根,进行三段式教学。
(5)从最长的一根依次放回。
3.幼儿尝试工作。
4.工作结束,从哪拿得送回哪去。
变化与延伸:
1.自由造型
2.哪一个不见了
3.比一比
4.与图片配对
适用年龄:
3岁以上。
错误控制:
1.最短的一根长棒是十根长棒的等差。
2.逐步学会自我识别错误。
3.学习用视觉辨别错误。
兴趣点:
1.长短不同的长棒可以搭建成各种造型。
2.幼儿搬运长棒满足了幼儿协调性及大肌肉发展的需求。
注意事项:
1.当幼儿取长棒时,注意观察周围,不要碰伤别人。
2.从最短的一根开始取,从最长的一根开始放回,一次只能拿取一根长棒。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分辨物体的长和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两段长短不一的绳;两支长短不一的粉笔。
2、放大的幼儿操作材料图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比较长和短。
1、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根绳:这两根绳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绳、短短的绳。)
2、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绳找出来;把短短的绳找出来。
3、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这两支粉笔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粉笔、短短的粉笔。)
4、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粉笔找出来;把短短的粉笔找出来。
二、谁的鼻子长?
1、教师出示两只大象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谁的鼻子长?”
2、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彩笔给鼻子长的小象涂色。
3、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谁的尾巴长”“谁的脖子长”
三、长颈鹿找东西。
1、教师出示“长颈鹿找东西”的图片:长颈鹿爸爸和长颈鹿宝宝起床了,他们分别在找自己的皮带、裤子、围巾。长长的裤子、皮带和围巾应该是谁的?短短的裤子、皮带和围巾应该是谁的?
2、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笔分别给他们连线。
3、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连线。
四、评价:谁的画面最整洁。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初步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能说出总数。
2、初步学会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按物数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趣味练习
2、点卡:糖葫芦串(两面点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兴趣。
1、教师: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手指变小动物的游戏,好吗?
请小朋友先把左手举起来,再把右手举起来。
2、让幼儿边说边做,在模仿、唱数中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对左和右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学习按序点数的方法
1、学习从左到右按物数数
教师:今天,教师请了很多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本领。
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有哪些小动物。
(分别演示猫、狗、兔的图片。)
提问: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呀?
(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兔。)
教师:是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兔。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呀?
(让幼儿伸出三根手指头)
2、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我们数数时伸出右手,小动物横着排队时,我们可以从左到右数。
(请小朋友举起右手,从左到右一起数。)
一共有3只小动物。
(2)学习从上到下按物数数
教师:小动物们觉得小朋友本领学得很快,它们决定回去请更多的小伙伴来和大家一起学本领。
喵喵,谁先来了?(教师演示4只小猫的图)
提问:它们是横着排队还竖着排队的?
教师:我们该从哪边数呢?
小动物竖着排队时,我们可以从上到下数一数。
带领幼儿从上往下数。
(3)巩固练习数数方法
汪汪汪,猜猜我是谁?(演示小狗图)
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你们猜是谁?(演示小兔图)
教师:小狗、小兔排着不一样的队伍来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了,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数小狗有几只、小兔有几只?请小朋友想一想,再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三、巩固数数方法
1、演示点子卡
教师:点子朋友也知道小朋友爱动脑筋了,它们也赶来了。
有的点子是横着排的,有的是竖着排的,它们还会变成许多糖葫芦。
2、出示学具
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呢,每个小朋友拿一根糖葫芦(学具),先把反两面都看一看,
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数,想好后,可以数给教师看。
四、巩固5以内数量的感知
1、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教师:小朋友喜欢“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点子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来玩呢!
不过我们玩得时候,要改编一下,当听到“天黑了”时,请小朋友看“老狼”手里的点子牌
(举起点子牌),
牌子上几个点子,几个小朋友就要抱在一起变成“石头”,这样就不会被老狼抓到了。
抱错的小朋友会被老狼抓到,谁被抓到就停止游戏一次。
2、了解玩法后,进行游戏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分辨三种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认识,知道图形的特点。
2、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组合拼出简单的物体,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3、促进思维的准确性,加强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放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的神秘箱一个,拼好的几何图形图案两张。幼儿:每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记号笔、白纸,胶水。
教学过程:
一.神秘箱里的图形宝宝
教师出示神秘箱:“今天,权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支神秘的箱子,我们来摸摸里面藏了什么好东西?老师分别请幼儿到前面来摸一摸,摸出图形后,请小朋友说出图形的名称。”
二、教师出示范例,让幼儿寻找图形宝宝
1、教师:“这些图形宝宝想和我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躲在了一些图画中,请小朋友把它们找出来。
2、教师出示图案,提问:这个图案像什么?它里面藏着哪些图形宝宝?引导幼儿辨认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三、幼儿自主拼图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请幼儿用图形宝宝拼一个和老师的不一样的图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并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分别用了哪些图形,拼出的图案像什么?
3、教师讲评,将个别幼儿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四、结束:今天小朋友和图形宝宝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巩固幼儿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图形的特点,进行组合,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对这三种图形的特点都非常清楚,可是几何图形本身对于孩子来说是属于抽象的.东西,而且小班孩子思维又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这个就从幼儿的操作活动中可以看出,原本我在设计的时候是让幼儿先自我想象绘画,但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对图形添加变成另一种物体这样的形式并不是很接受,思维的发展局限性很大,课前我也丰富了很多内容,在环节中我也将教师的想象进行了提前。幼儿操作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层次性,“图形变变变”中体现了二个层次:根据老师的范例进行变化;根据自己的想象创意添画成一个新的图形;这样的操作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水平。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一幅用不同图形拼成的画,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安排让幼儿来操作的,是能根据三种图形的特点结合生活中的所见进行组合,这也是小班数学的要求,可是根据现在小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只能作为活动的一个延伸,让幼儿去找找生活中的图形组合了。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5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动物卡片,(一只鸡,二只鸭,三只兔,四只虎,五头牛),背景图,1-5的点卡人手一套,操作练习
学习难点:按数量从少到多的排序
活动过程:
一、实物分类计类(感知5以内的数量)
数完以后两手合拢,说说:几只动物我拍手几下。答:**动物有1只。
二、乘火车学习1~5的排序
1、出示方格,小动物要去乘火车了,谁会帮小动物找座位。
(想一想,谁放在最前面,谁放在中间?谁放在最后面呢?)
1、出示点卡给小动物送点卡
卡上的圆点有几个,(数数点卡上的.数量)它会和谁做好朋友呢?
2、给点卡排队
它们也想排队了,请你从小旗这里开始排,要从少到多的排队,指导幼儿在实物卡下面摆上相应的数量的点卡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直观比较两项物品大小的方法。
2、学习在两个大小不同的物体中辨别那个大、那个小,建立大和小的概念。
3、乐于参与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犀牛、蜻蜓、大小兔子各一只、大小篮子各一个、大小物体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教师:秋天的森林里的景色这么美,有许多小动物也来玩了,正玩着的时候突然有动物在问:犀牛和蜻蜓到底谁大呀!
2、教师播放儿歌:大大的.犀牛小眼睛,小小的蜻蜓大眼睛。提问:儿歌里面说了哪些动物?出示犀牛和蜻蜓图片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特点!感知它们的大小。
3、教师出示大猫和小猫,告诉幼儿森林里来了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请幼儿说说,并指出大猫在哪里,小猫在哪里。
二、辨别大小。
1、教师:拿出一些物体分别是大、小,让幼儿说说哪个大,哪个小,让幼儿到区角找出一些比这物体大,比这物体小的物体出来。
2、教师:你们给这些积木分分家,大积木放在大篮子里,小积木放在小篮子里,(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篮子)
三、请个别的幼儿尝试将手中的物体分别放在大小不同的篮子中。(引导幼儿分比放得是否合适)
四、游戏小结: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孩子们的操作。
五、活动总结,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大大的?哪些是小小的?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7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认知的匹配,让幼儿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准备:
1、购买好4种以上水果若干(如苹果、梨、香蕉、桔子等、西瓜、火龙果等等)。
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卡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梨、香蕉、桔子各若干只。
2、出示贴有苹果、梨、香蕉、桔子图案的果盆各一个。
3、让幼儿自选一个水果,跑到相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中,然后跑回。
4、每次都放对的幼儿获得水果奖章一枚。
指导重点:
1、根据实物水果的形状、颜色与果盆上水果图案进行认知匹配。
2、让幼儿学说水果名称。
活动结束:
小朋友互相探讨,然后一起听音乐,吃点心。
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活动名称: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目的: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准备:各种玩具
设计思路:“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生成活动的契机。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近期的'兴趣点以及已有的经验基础,从而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近期我班幼儿对于声音非常敏感,针对他们这一需求,故生成了“声音”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活动中,幼儿发现玩具也会发出声音,但究竟怎么会发出声音则是一知半解,于是我便预设了“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玩具,旨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操作和尝试,了解玩具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愿望和兴趣。
活动过程:(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二)第一次探索: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三)交流讨论: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四)第二次探索: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五)讲评: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篇8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饼干宝宝总动员》活动目标: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摸一摸、猜一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各种各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圆形,有方形;有不同颜色;有的`上面还有花??
4、教师:闻一闻饼干香不香?尝一尝饼干是什么味道的?饼干吃在嘴巴里有什么变化?
1、观察“饼干”。
活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