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模板集合(精选5篇)
科学教案篇1
科学和我们
一.学习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关系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4.了解自然发生说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实验
5.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各步骤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
1.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3.了解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主要过程
4.理解研究生命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细胞的癌变
⑴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⑵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称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①物理致癌因子:该类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亚硝胺、黄曲霉素、煤焦油等,农药中的有机氯杀虫剂等。
③生物致癌因子:乙肝、丙肝病毒等。
⑶预防措施:
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⑷细胞癌变的特点:
①能无限增殖;②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糖蛋白物质减少,使得细胞之间黏着性减少,导致癌细胞在有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
2、传染病
⑴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玻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20xx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为180.14/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病死率为0.20%.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和麻疹;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脑。
⑵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⑶其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基因诊断的几种方法(初步认识)
⑴核酸分子杂交法(DNA探针法)
该方法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互补的双链DNA解开,把单股的DNA小片段用同位素、荧光分子或化学发光催化剂等进行标记,之后同被检测的DNA中的同源互补序列杂交,从而检出所要查明的DNA或基因。
具体步骤:抽取病人的组织或体液作为化验样品;将样品中的DNA分离出来;用化学法或加热处理法使样品DNA解旋;将事先制作好的DNA探针引入到化验样品中。这些已知的经过标记的探针能够在化验样品中找到互补链,并与之结合(杂交)在一起,找不到互补链的DNA探针则可以被洗脱。这样通过遗留在样品中的标记过的DNA探针进行基因分析,就能检出病人所得的病。
⑵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
PCR技术可模拟细胞核内DNA复制的天然过程,可在3~4h内使目的基因扩增上百万倍,达到肉眼可见的量,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就能分析、检测基因,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的灵敏度。
具体过程:首先,研究者把DNA加热,使双链分开,然后人工合成一段单链核苷酸,即DNA引物,把人工合成的引物粘附到DNA单股螺旋上,之后按照DNA复制规律就能够复制出DNA来,重复放大50倍后就可以制成10亿个DNA分子。在PCR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是利用耐热DNA聚合酶使少量的DNA在短期内即能扩增数百万倍,便于分析、检测。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观点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关键(或缺陷)
雷迪相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来源于生殖。
[来源:ZXXK]腐肉上的蛆是从哪里来的?
①苍蝇与肉接触-----肉上出现了蛆
②苍蝇与肉未接触---肉上不会出现蛆①苍蝇是由亲代苍蝇在腐肉上产的卵产生的②苍蝇或蛆不会自然发生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尼达姆支持“微生物自然发生说”结构复杂的生物由亲代产生,微生物能否自然发生?①煮沸羊肉汤杀死微生物,用软木塞塞紧瓶口,几天后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②改用植物种子和杏仁煮汤,结果相同。
微生物能自然发生缺陷:无法排除肉汤本来存在微生物的可能;瓶子未完全密封,微生物可能进入。
斯巴兰扎尼反对“自然发生说”对肉汤彻底密封和杀菌,还会自然产生生物吗?盛肉汤烧瓶实验后一段时间
A(塞上软木塞,煮沸2min)污染
B(塞上软木塞,煮沸1h)污染
C(熔化玻璃封口,煮沸2min)污染
D(熔化玻璃封口,煮沸1h)未污染`密封的肉汤长时间加热煮沸,就能阻止外来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会自然发生。关键:严格密封和杀菌,以排除外来微生物和本来存在的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拢。缺陷:严格密封不能排除有空气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可能。
巴斯德不同意“自然发生说”让肉汤接触无污染的空气,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吗①盛酵母菌溶液的普通瓶子(消毒后带到山顶冰川处,暴露一会儿后密封,若干年后)多数瓶子保持无菌。
②盛酵母菌溶液的瓶子(消毒后拉成曲颈瓶,未密封)保持无菌。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①瓶内先消毒,排除其内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曲颈使瓶内不会被污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①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多数从观察开始。
②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及设想,进而提出假说。
④对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科学的预测。
⑤设计严谨的实验对预测进行检验,即用科学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在生物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对照实验组,要考虑数量及重复性。
关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关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9篇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集合6篇
科学教案篇2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学生能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学生体验到实验中会产生误差,明白减小误差对于试验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准备: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调平。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