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遂()寝()荇()柏()
2.解释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
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5.总结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7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北宋()家,()家。他是()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xìng()suì()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第二层,写景,写了()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何有于我哉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夜游-——记叙
苏轼景: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实践,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感知文意。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虽谪居黄州,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的旷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诱导激发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及作品《离骚》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阳楼记》的写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记》……语言总结:“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么,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之后又作了怎样的文章来诠释他内心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整体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作者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②背景再现(学生适当记录)
③多彩朗读
A、听读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读课件)
B、练读把握要点(正音、节奏、情感)
C、赏读调动情感(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同时出示承天寺月夜图)
3、合作交流
在诵读声中我们同作者同游了承天寺,但这篇古文,我们还得把他译成一篇现代文。
A、请同学参照注释自译文章。
B、重点字词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用法)
C、教师组织小组间展开译文接龙。
4、深入探究
学习古文仅仅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A、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质疑。
B、小组内,小组间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C、如果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师应适时补充下列问题,供同学们探究(幻灯片展示)。
※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明理由。
※文中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探究其写月语句的精妙之所在,你认为这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情感?
5、拓展延伸
A、面对如诗如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B、月与文章有着千古的宿缘,走进古典的诗文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的影子。
6、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明的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学法,归纳总结
7、巩固练习
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月下感叹
庭院月色